农业合作社的类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合作社的类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范文1

合作社实际上是某种成员制企业,具体而言,是人们联合起来为形成共同拥有、民主管理的企业而建立的一种协会,利润并非其全部目的。合作社关心的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利润,同时帮助成员实现社会、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共同愿望。

农业合作社是一种社会企业,可以是注册合作社,也可采取其他名称和形式,例如生产者组织、自助团体、生产者联合会及联盟、农会等。农业合作社旨在协调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满足成员的需求,二是追求利润和可持续性。具体而言,合作社是人们联合起来为形成共同拥有、民主管理的企业而建立的一种协会,利润并非其全部目的。合作社关心的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利润,同时帮助成员实现社会、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共同愿望。

目前,全世界近1/7的人口处于营养不足状态,不过世界仍然有办法消除饥饿,促进可持续发展。到2050年人口将超过90亿,人们广泛认同,在养活这些人口额外所需的粮食中,很大一部分将由小农提供。实现粮食安全的一个必要措施是支持和投资合作社、生产者组织及其他农村机构。世界各地大量成功案例表明,生产者组织和合作社等形式的农村机构,通过帮助小农、渔民、牲畜业者、林农及其他生产者获得所需信息、工具和服务,使他们能够增加粮食产量、销售产品、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生计,从而提高全球粮食安全。洪都拉斯、泰国和贝宁等国通过农业合作社“取得了抗击饥饿和贫困的胜利”,已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关注的范例。

农业合作社已帮助数百万小农脱贫致富,如果能够得到各国政府、民间团体和学术界的有力支持,农业合作社就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为消除贫困和饥饿作出贡献。在许多国家,大部分粮食作物由小农生产,但他们缺乏进入市场销售其产品的机会,缺乏议价能力,还缺乏金融服务。农业合作社可以帮助小农克服这些制约因素,在创造就业、减少贫困、改善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强大的合作社和其他生产者组织通过向其成员提供多项服务使其从中获益并能保障生计。这些服务包括提供自然资源、信息、通讯、投入与产出市场、技术及培训以及促进成员参与决策过程。通过团体购买和销售,农民获得了市场力量,并能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农业投入物及其他必需品。诸如调解委员会等一些体制安排通过保障土地权利,改善了小农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和管理。其他安排如投入物商店(供集体购买投入物)和仓单系统(供集体获得信贷)都提高了生产者进入市场和获得生产性资产的机会,同时降低了高昂的交易成本。合作社和生产者组织在培养小生产者技能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为他们提供合适的信息和知识,并帮助他们创新和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有些合作社和生产者组织能提高农民对生产系统的分析能力,查明问题,测试可能的解决方案,并最终采取最适合其农作系统的做法和技术。

合作社和生产者组织还能够帮助小生产者表达他们的关切和兴趣,最终提高他们的谈判能力,并影响政策制定进程。“多方利益相关者平台”和磋商论坛就是其中两例,供小生产者讨论公共政策的设计和实施。

联合国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粮安委)是审查有关世界粮食安全政策并采取后续行动的重要政府间机构。该机构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的主持下,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国家政府、区域和国际生产者组织及其他关键利益相关者汇聚到一起。粮安委的一项重要成就是,起草并通过了土地、渔业及森林权属自愿准则,生产者组织和合作社参与了这些准则的谈判。这些新的自愿准则将使各国政府就土地、渔业和森林资源的获取和所有权通过法律和制定政策。小生产者在从这些服务中获益的同时,还能保障生计,并在满足地方、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他们能为减轻贫困、实现粮食安全和消除饥饿作出贡献。

农业合作社是农业组织化的核心模式,国际上把农业合作社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生产型、流通型、科技服务型、互助保险与信贷型、生活服务型。当前, 根据建立和运行的发起主体来划分,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分为专业户、龙头企业、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主导的形式。

在粮食危机警报频发的今天,联合国把农业合作社看作消除贫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2012国际合作社年旨在颂扬这一“具有社会道德的商业模式”在现代社会发挥的独特作用。据估计,当今世界饥饿人口数量达9.25亿,其中70%生活在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农业和粮食合作社已成为抗击贫困和饥饿的主要手段,但它们还可以发挥更多作用。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希望通过把农业合作社作为世界粮食日的主题,促进各国对农业合作社的重视,希望各成员国政府采取措施,通过制定有利的政策、法律框架、经济激励机制等方式,推动它们发展,帮助农业合作社和生产者组织日益发展壮大,也希望农业合作社不仅能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能促进农村的社会进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实现合作社的蓬勃发展。

农业合作社(Agricutural Cooperative),由农民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人员为满足自己生产和生活需要,根据一定原则组织和管理的经济组织。主要有两大类:生产型合作社和服务型合作社。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以生产合作为主,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多为服务合作,生产合作很少。社会主义国家在商品经济不很发达的条件下,为实现劳动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有的国家土地是国有的)和共同生产劳动为特征,强调集中领导和管理,实行“按劳分配”。这种合作社的好处是可以迅速地把小规模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从事大规模生产。其缺点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往往脱离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重生产合作而忽视流通领域合作从而造成流通渠道不畅,在分配上往往又不能把经济利益与劳动好坏紧密结合起来,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目前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对农业合作社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其基本方向是改进经营管理,在发展生产合作的同时加强流通领域的合作,使之逐步成为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综合企业。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合作社则是劳动农民和中小企业主共同反对大资本剥削的经济与社会组织。它以私有制为基础,实行民主管理和公平分配。农业合作社多是服务型的。它既包括农用物资供应,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合作社在内的流通领域合作社,也包括为生产者提供多种生产的合作社,如牲畜和作物种子改良合作社,病虫害防治和防疫合作社、灌溉合作社、共同使用农业机械合作社以及各种科技服务合作社等。此外,还包括诸如信贷合作社、住房合作社、保险合作社、卫生保健以及教育方面的合作社。这种合作社既可以保持家庭经营、发挥农民个人生产积极性,又解决个别家庭经营难以解决的多种难题。这种合作社已成为各国农业综合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经济学大辞典》)

各行各业的合作社为全世界提供了1亿多个就业机会,比跨国企业高出20%。其中包括合作社成员以及向合作社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企业员工。据估计,全世界的合作社成员数量已达10亿人。2008年,排名前300位的合作社的营业总额为1.1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第十大经济体加拿大的规模,接近西班牙的经济规模。

在肯尼亚,合作社在各领域的市场份额为咖啡70%、乳品76%、除虫菊90%以及棉花95%。

在美国,乳品合作社控制了80%的乳品生产,而在加利福尼亚州,大部分特产作物生产者的活动都由合作社组织。

在哥伦比亚,全国咖啡种植者联合会负责为50万咖啡种植者提供生产和销售服务。该联合会向国家咖啡基金提供捐款,以资助咖啡种植社区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在巴西,合作社创造了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40%,其产品占涉农企业出口产品总量的6%。在许多国家,合作社主要分布于农业部门。

在越南所有活跃的合作社中,有44%来自农业部门。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范文2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属于跨行业的产业整合,它将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交换有关的农业产前部门、农业本身产中部门以及农业产后部门中不同阶段的产业链条结合在一起或把生产同类产品、从事同一工艺过程、同一部门的行业联合起来进行协作或结成一体。按其参加单位在经济上、组织上的紧密程度及在法律上的地位,可以概括为完全一体化和不完全一体化两类。按照农业产业化三个领域中产业链上不同方向的结合又可分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既可以是完全一体化,也可以是不完全一体化。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

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划分并不是绝对分离的,发达国家横向一体化通常是同纵向一体化相结合的,因为初级合作社和生产者联合会在加工和销售其产品方面,几乎始终是用纵向合作化的方式同私人企业或合作企业发生联系。横向一体化的本质特性同纵向一体化一样,取决于垄断资本或大农业合作社的控制性作用。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可分为六种基本类型:

1.完全纵向一体化。完全纵向一体化也叫公司制一体化,指大型公司直接投资经营的大农场,将农业生产、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纳入同一个所有制的经营体制内,由大公司直接经营,统一核算。这种模式把农业的产前、产后部门与农业生产直接结合在一个经济实体中,不仅能减少各环节之间的交易费用,降低成本,而且免去了许多中间环节,加快了产品投入加工和投放市场的速度。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少工商企业直接投资农业,建立了大型农工商综合体,主要表现为公司农场。日本在二战前就已出现综合商社直接经营大农场,60年代以后随着农畜产品需求的增加,该模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该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工商企业经营者对农业不熟悉,而且农场经营者已失去独立自主性,不易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大规模经营需要大量投资,由于受财力限制,往往无法有意识地从事农业一体化经营;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难以真正实现工厂式标准化生产,且投资农业的风险很大。因此,就美国与日本来看,该模式在全部农产品中的比重不高,主要集中在畜产部门。

2.完全横向一体化。完全横向一体化是指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到销售的整个循环过程中同一部门、同一生产阶段上各企业、农场或农户之间的合作,通过横向的合同联系,形成一个全国性、综合性、服务性法人企业或社会经济组织。以日本农协和法国的农业合作社联盟为例,农协通过它的各项事业组织、基层组织、各级联合会在农村形成了一个遍及农业生产、农业信贷、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保险、医疗、生活指导、信托等领域的网络。市场、企业、农民以农协为中心,形成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法国农业合作社联盟代表法国全体农业合作社及社员利益,为加速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服务,并起到互通情报,使社员在农业工业化和商业化过程中互相协调与协作,进而把制定生产配置、品种、规模和投资计划大权转盟手中。这种横向一体化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纵向一体化的形成,使农民组成的各类合作社便利于与工、商、财界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农民通过合作企业逐步增加收入和提高现代化水平。

3.完全纵向—横向混合一体化。完全纵向—横向混合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合作社与大公司联合形成的合营制和互相控股制。在美国,这种形式的一体化为合营制。随着合作社集中程度的提高,从加强农业产业化过程来看,合作社日益渗透到农产品加工部门,并形成加强同大公司联合经营的趋势。公司的农工联合企业和合作社的农工联合企业联合经营合办企业,可以把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这一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越来越密切地协调起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社和大公司既能够加强直向农业产业化形式,也能够加强逆向农业产业化形式。合作社与大公司合办企业往往采用合股公司的方式,既稳定了大公司的货源,得到合格的高质量的原料,也给合作社提供了销售市场的保证,找到了批发销路。在法国,这种形式的一体化为互相控股制,它使一体化在食品生产及其有关环节的循环过程中利用分工,科学地组织劳动力,从而为其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效果;使生产更加现代化和分理化,促使资本加快集中。

4.不完全纵向一体化。不完全纵向一体化是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一体化形式,亦称为合同制的一体化。通过签订各种合同使得与农产品销有关的农工商各个环节的活动协调一致。合同一般都是由农业产前部门或农业产后部门中的企业同农场签订的,订约双方都是独立经营的单位。工商企业或农业合作企业与农场签订合同,通过合同把农场生产与农业产前部门、农业产后部门联成一个综合体。采取合同制,工商企业既可以不对土地进行投资,也可以不承担由于农业受自然灾害而遭受的风险。农场主可以获得改善生产方法以发展生产所需的资金、技术及相关设备,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可以使产品有可靠的市场和销售价格,从而保证了收入。对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商来说,合同制可以使他们获得符合要求的原料或成品,货源丰富有保障;对生产资料的生产者和供应商来说,合同制可以使他们生产的生产资料有可靠的销路,从而保证并加速了新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5.不完全横向一体化。不完全横向一体化是指由若干农场主组成的农业合作社,联合经营农业,并兼营与农业有关的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收购、销售、贮运、加工等业务。这种形式的一体化在西方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农场主为了发展生产,扩大经营规模,以便获得更多的收益,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农场主联合起来,加强了小农经营与垄断资本的对抗,减轻了垄断资本对农业的掠夺。此外,发达国家政府对合作社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某些优惠政策。在美国,由农场主联合组成的合作社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大量建立。当初的合作企业主要是为了对抗垄断资本的中间剥削,因而主要从事供应和销售活动。但是战后以来,除了经销农产品和供应农场所需的生产资料等农用物品以外,不少合作企业还直接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工业生产,逐步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

6.不完全纵向—横向混合一体化。不完全纵向—横向混合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工商企业与合作社企业之间的联合经营及初级合营制,其最大特点是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所形成的纵向一体化与合作社所形成的横向一体化相结合。二战后,前西德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农业合作社起着很大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它为私人工商业资本打入农业、建立纵向一体化提供了广泛的可能和方便的渠道,从而使农业合作组织日益被纳入纵向一体化的轨道。同时,农业合作组织的经营范围和活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它本身也日益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直接体现者。前西德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具有相当规模,力量比较雄厚而且日益集中。这些农业合作组织与个体农场比较起来拥有较大实力,这就为农场在同工商企业打交道时提供了更广泛的可能和更有利的渠道,并能较为有利地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工商企业也试图利用合作组织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这样,农业合作组织作为中介人将农场与工商企业联结起来。例如,莱因供销合作中心,一方面同30个马铃薯加工企业订有供货合同,另一方面又同数千户农场订有购货合同,形成了混合一体化经营。

三、经验启示

第一,农业由于弱势的产业地位和市场机制的特征,国家要通过法律、政策、信贷等手段或措施对其进行扶持。在稳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推进生产经营的集中化、专业化、一体化,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第二,农业产业化包括许多不同层次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他们的行为方式必须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市场制度来规范。同时,经营模式必须与完善、发达市场体系相适应,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都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的。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范文3

农超对接指的是以超市为载体,农产品提供者与商家间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民向超市、便利店和菜市场直接供应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该模式突破了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环节的阻碍,促成了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销售的有效连接。未来“农超对接”的主要方式是农民以农业合作社为组织,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信息通过现代化的商业模式为超市提供标准化的农产品。

农超对接农产品供应链存在四种模式,即(1)以家乐福为代表的“超市+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种植者”模式(2)以沃尔玛为代表的“超市+中介型农产品企业+农产品种植者”模式(3)以TESCO超市为代表的“超市+农产品种植者”和“超市+合作农场和种植基地”模式(4)以物美超市为代表的“超市+供销社+农产品种植者”模式。

2.“农户+农业合作社+超市”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农户角度

2.1.1 种植主体类型

种植主体类型可以分为农户和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基地,其中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基地综合实力较强,专业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抗击供应链风险的能力,且我国目前的农超对接模式发展的不是很完善,所以这些企业不倾向于加入农超对接。但对于分散的农户而言,他们的技术不是很成熟,因此希望加入农超对接来规避供应链风险。

2.1.2 蔬菜销售方式

蔬菜的销售方式主要有合同销售和商贩销售方式,习惯于采用合同销售方式的农户,拥有更多拟订合同和使用合同的经验,也获取了很多使用合同所带来的好处,如价格波动小、交易成本低等,为了切实获取质优价廉的身份,此类农户更倾向于和超市合作,为自己的销售解决后顾之忧。作为规范的超市,也更愿意与有正规手续的农户合作,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更容易实现农超对接。

2.1.3 产品品种

产品品种可以分为作物类农产品和畜牧类农产品,其中作物类农产品又可分为瓜果、蔬菜和粮食三类。其中果蔬类农作物促成农超对接的机会和程度最大,因为果蔬类的优势主产区已形成,如南方的香蕉、北方的苹果,更有利于超市建立基地形成大宗采购,减少超市的采购成本;同时,果蔬类作物无需像畜牧类农产品一样需要从业资格,规模和场地,进入门槛低,超市更愿意与果蔬类的农产品进行合作。

2.2 合作社角度

2.2.1 合作社成立年限

成立越久的合作社在行业内具有较好的信誉和知名度,具有雄厚的历史基础,综合实力强,组织管理规范,合作社规模大,在合作社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组织管理经验和更广的产品销售渠道,更容易获得超市的青睐,促成“农超对接”的机会就更大。

2.2.2 加工包装和配送

合作社若能够按照超市的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并简单的包装将更有利于“农超对接”的顺利完成。进行初级加工、包装和配送后的农产品更加有利于超市进行大宗的远距离运输,省去了超市对其的加工包装,简化了程序,节约了成本,更容易与超市达成交易,同时又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销售。

2.3 超市方面

2.3.1 有无配送中心

农超对接供应链缺少中介型农产品公司,中介型农产品公司原来所负担的物流功能现在被合作社和超市共同承担。如果一个超市没有配送中心,采购来的大批农产品无地储存,如果货物直接发送到各个门店就增加了所要负担的物流成本和协作管理成本,合作社也不愿意与其进行合作。

2.3.2 是不是连锁超市

是不是连锁超市决定了超市的规模大小,能不能实现公平交易以及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些都是合作社考察对接超市的重要指标,如果超市是连锁超市,那就更倾向于和专业合作社进行对接,达到双赢。

2.4 市场环境

2.4.1 运输过程的道路等级

运输过程的道路等级对于超市选取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合作社选取农户至关重要,运输过程中道路等级高节省时间、减少损耗、安全保障程度高,农超对接参与方主体都很少会考虑与道路等级低的地区进行产业合作。因此,一般情况下,运输过程中的道路等级越高,越有利于实现农超对接,从而使农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和超市三方都获利。

2.4.2 销售渠道选择

本文将销售渠道分为“不通过合作社销售”、“农户卖给农业专业合作社,但农业专业合作社未卖给超市”、“农户卖给农业专业合作社,且农业专业合作社卖给超市”。通过合作社销售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和质量管理,通过超市销售的农产品更容易受到高端人群的青睐,其产品质量更能够得到保证,并且农户从中获利更多,消费者也吃到了绿色蔬菜。

2.5 政府政策支持

农超对接农产品供应链需要政府的推动和监督,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农户、合作社和超市的参与影响重大。虽然商务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农超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农超对接工作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但是目前我国的农超对接农产品供应链处于发展初期,各项政策并不是很完善。所以政府方面还应采取措施尽快完善农超对接政策,使参与主体真正获利。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范文4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而农民的收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小康重要的一步。近几年,许多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社获得额外收益,我国也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社,许多村陆续的建立起合作社,呈现兴旺的趋势。农业合作社具体指由农民在的基础上,自愿联合,将其各自所有的生产资料投入集体所有,由集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农业社会主义经济组织[1]。合作社的宗旨是对合作成员不以赢利为目的,企业创造的利润在扣除成本和扩大经营所需费用外, 其余的要返还合作成员[2]。因此,合作社应该是农民自己的组织, 能真正代表农民自身的利益的合作集团。本文以南京侯冲村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研究了合作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1.合作社促进收入增长的因素

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侯冲村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当地农科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和推广。近几年来合作社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提高了村民种地的积极性。在我们去种植基地的时候,在种植地右边有许多带有金色叶片的树苗,介绍人说这是有江苏省农科院引进的新品种,叶片和一般不同,是金黄色的。由于它的与众不同,在市场上的销路也格外好。

合作社和公司相结合。 侯冲村合作社机构下面成立了一个绿色园林公司,它对外起到了宣传,推广运营的作用。合作社顺应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把从事同类型的农民联合起来,流转土地,进行适度的规模生产。生产资料从分散购买变为批量进货,获得优惠价格,另外国家在税收的方面对合作社进行免税政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公司的形式,将绿苗卖给周围的村民和买家,获得收入。据调查合作社成员的月收入平均要比当地非成员收入要高出几百元。

农民收入方式多样化。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民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自愿以股份的形式加入农业合作社。每个村民以200元每股的价格入社,在年底时再分红。另外该合作社对当地的失去能力的老人和残疾人也会发放福利,免费赠送几份股份作为他们的收入来源。农户在入社前收入范围普遍在2万在4万之间,而入社后,农户的收入一般集中在五万以上。这里需指出农户收入增加不仅是合作社分红一个方面的结果,其中分红和外出务工比例最大,加入合作社后,土地被征用,空闲时间变多,外出务工时间也就增加,致使务工收入增加,从而使得农民总收入增加。

2.侯冲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阻碍和解决建议

外部干扰太多,农民参与少。侯冲村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两者在发展中衍生出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也通过依托或挂靠这些部门和实体寻求庇护和支持,致使农民本身参与程度少(村支部是合作社最大股东),合作社的管理和运营民主水平不高[3]。目前侯冲村政府在合作社的股份是51%,直接影响到合作社决策和分红大小,农民并不是很满意。调查结果显示,仅仅3%社员对合作社一般了解,而剩下的97%不了解。这大大的违背了当初建立合作社目的―建立农民自己的合作社。对此政府应从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借助合作社的作用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职能转移到抓宏观调控上来。这样合作社才能走上市场发展的道路,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产业单一化,发展受局限。侯冲村合作社所涉及的领域只有花卉和绿苗,品种缺乏多样性,季节性强。我们调查的时间是夏季,大棚里的花苗很少,地里的树苗也是零零散散地分布着。介绍人说他们的销售季一般是春天和秋天,夏天种植相对较少,冬天后又不适合种植,这样合作社在夏季和冬季的销售额很少。另外合作社的产后服务较少,收入来源窄。针对这种情况,合作社应大力的引进品种,规划好种植区的品种布局,做到每个季度都有适当的收入,并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种植面。最后是产业渐渐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第三产业等。

运作机制不规范,发展壮大难。合作社内部结构混乱。这往往是合作社通病:重组建、轻管理,并在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实行民主管理、及时公布财务状况等工作做得不够好。在合作社的公布栏上,财务状况还是几个月前的,土地负责人信息从上个月就停止了更新信息栏。许多社员对《合作社章程》内容不怎么了解,参与合作经营积极性不高。另外,.调查显示,在2009年调查人中75人加入,而在2010年仅仅2人加入合作社,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入社难度加大。合作社的农户都有一定的经济资本,经济条件差的农户无法入社,这不利于提高全村的参与度,减少了资金的投入,难以进行再扩张。其次更多人不入社的原因是对合作社不了解。调查中47%的人是因为不了解合作社。合作社处于初期,应该大力宣传本社,降低门槛,鼓励农民入社,增大自己对村民的影响力,扩充自己的合作社规模。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范文5

一、尚志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

通过对尚志市农民合作社进行典型调查,了解当地农民合作组织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组织数量较多。

(2)产业类型多。

(3)组织规模不一。

(4)主体功能不明显。

(5)经营方式多样,但不够灵活。

二、尚志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内有农民自身发展需求、外有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的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济实力、市场开拓能力将日益增强,功能也将日益增加。然而从调查结果看,社员发展思路和经营途径是多元化的,尤其是产品储存、加工、融资等方面。而从提供资金、信用、担保、高技术、先进设备、大型销售网络、全方位信息等方面研究,合作组织的综合竞争力较小。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构架不健全,设计不科学、不规范

科学的组织机构是实现农业合作机构实施战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尚志市农业合作社还存在着构架不健全,设计不科学工作和不规范的实际状况。主要表现包括:首先,权责分配不合理,存在“一股独大”情况。合作社的重大决策由理事长或几个高层拍板,但决策结果的执行风险由全体合作社成员来承担。第二,机构重叠 、职能交叉或者缺失。一般合作社出于对成本费用节约的考虑,仍存在会计兼出纳现象,同时绝大部分企业由出纳核对银行对账单。第三,内部运行效率低下,在生产人员管理制度上缺失,存在着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

2.发展战略不明确,财务预算不健全

通过对尚志农业合作社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相当部分的合作社没有进行发展战略的综合分析,或是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是,有的是在没有对企业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的宏观环境进行分的情况下盲目发展,其结果是资源浪费严重。在制定年度发展目标或预算时,绝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将财务预算与财务目标相混淆,只有年度综合数据,没有具体量化到各个实施主体,相关业务部门的参与度较低,预算管理存在权、责、利不匹配现象;小部分合作社对财力标具体量化了,但是缺乏实施过程中的差异分析以及动态调整。此外,还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预算考核的实施不到位现象,人情成分较大。

3.人力资源总体规范欠缺,人情招聘现象突出

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因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民,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在管理上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管理者存在家庭主义思想。主要是合作社相关负责人的家庭成员担任管理人员,或是担任与该职位不相容的职务。二是合作社管理层与员工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员工缺乏独立判读和决策的权利,使合作社无法高效运转。三是三人力资源规划中,大部分合社总体规划没有按照企业战略发展制定年度的人力资源需要计划,普遍在需要人手的时候才进行招聘,存在较大随机性。四是合作社在人员聘用、激励和约束及退出机制不健全,执行不严格。

三、尚志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未来发展的思考

从许多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看,农民合作社在逐步壮大后,直接兴办农产品加工、销售、贮藏、运输等活动的企业,是一个必然趋势。不仅给农民提供投入品、营销、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而且能从整体上大大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延长产业链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农民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这些都为尚志市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鉴于尚志市农村专业合作社现状,应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完善。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细化职能分工。合作社要实现健康发展,要以科学工作者合理的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构来作为保证。首先要建立健康全管理机构,完善合作社决策机制,增加股东在管理决策中的表决权,切实保险合作社中小股东权益,并严格有效执行。第二是要健全管理制度,严格制度执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体现在权责明确、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管理科学;对关键业务流程安排专人负责,明确职责分工,实行绩效管理,保证相关业务正常运行。第三是明晰岗位分工,推进职位不相容制度。如会计岗位和出纳岗位要坚决杜绝兼任,交叉任职。同时,以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主任,实行规范化、统一化、制度化管理。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范文6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2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县级)两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一个是高邮市郭集镇大营村果蔬专业合作社,另一个是送桥镇天歌鹅业发展有限公司。这两者中,前者不幸经营失败,最终破产,后者却能蓬勃发展成为享誉全国的大型集体企业。

高邮市郭集镇大营村果蔬专业合作社位于素有“水产之乡”、“建筑之乡”、“灯具之乡”之美誉的高邮湖西,由村干部带头创办,经营软黄瓜、茄子等特色蔬果,其法人代表赵福年,总结了合作社失败的原因如下:

一、经济发展环境方面。郭集镇(现归为送桥镇管辖)以工业为主,当地居民的收入也主要来源于LED、盆景灯、路灯等灯具的制造,对于农业的投入相对很少。这样一来,虽然郭集也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即便有了政府的支持,也只能算是政府的独生子女,得不到当地人民真正的劳动要素投入,那么想在郭集发展上档次的农业经济就有如让跛脚的巨人平稳行走了。

二、自然环境方面。郭集镇的土壤以粘土为主,这样的土壤一遇到较大的雨天则对农作物的生长很不利。粘土不同于沙土,沙土即使遇上下雨天,植物根部的呼吸不会受到多大的阻碍,而粘土则没有此项优势。因此,一到秋天雨水比较多的季节,多处地貌呈现“荒芜”的景象。此外,台风也常常影响着当地作物生长。

三、技术与劳动力素质方面。为了发展果蔬合作社,郭集也请来了扬州的一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软黄瓜等特色植物的栽培,可惜这位技术师傅干了几年就走了,而当地的年轻人多进入工厂打工,剩下的劳动力只能是中老年人,显然,他们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要远不及年轻人。可想而知,合作社要想继续发展将有很大风险。

四、销售、成本方面。由于合作社进行成品种植,租用了200多亩田,每年要花费很多租金。另外,种好的果蔬被运到南京销售,期间的运费等也增加了蔬菜成本。

五、政府的扶持不够。当地政府给予该合作社250亩大棚以及钢管,但是这些设备的修理维护仍需要一笔资金,这笔资金对于刚起步的合作社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由此可见,大营果蔬合作社的失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真正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制定符合合作社发展的战略规划,没有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高邮市送桥镇天歌鹅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经营状况一直良好,得益于成立初期的大额资金与技术投入。公司由扬州五亭食品集团投资兴建而成。2010年,由扬州大学动物科学院赵万里教授历时16年主持培育的第一个国家级新鹅种―――扬州鹅,以215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扬州天歌鹅业发展有限公司,此举开创了我国动物新品种知识产权转让的先河。公司集水禽育种、养殖、炕孵、生产加工、科研于一体,育种、炕孵由扬州大学的支撑,屠宰、酱卤制品深加工有南京农业大学的帮助,技术力量雄厚。

撇开资金与技术因素,在扬州发展鹅业可谓因地制宜,扬州地区气候湿润,自然资源优越,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境内湖荡连片,水生植物十分丰富,拥有水域面积108万亩(境内高邮湖为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滩涂湿地10多万亩,大面积农田均适宜种植优质牧草,且鹅以食草为主,具有投资少、成本低、生产期短、抗病力强、易于饲养等特点。鹅产业是世界范围内一项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朝阳工程。目前鹅肉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盐水鹅等扬州鹅系列制品品味醇美,肥而不腻,深受市场青睐,畅销北上广等大中城市及港澳地区,市场前景诱人。鹅是食草家禽,其加工肉制品是天然无公害产品,符合现代人消费需求,市场空间广阔。高邮是中国纺织服装名城,对鹅绒制品需求量大。

就政府扶持角度来看,送桥镇的农业企业除享受国家省农业产业化优惠政策对高邮市对外来投资者的各项优惠政策外,还可享受送桥镇提供的其他的优惠与便利,如:

1、新办企业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好的地段供其挑选,帮助办理合法用地手续。

2、新办企业在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待遇以后,年纳税在30万元(含30万元)以内的,按镇所得财力15%返还给企业,超30万元的,按镇所得财力20%返还给企业,优惠三年。

由此看来,一个成功的农业合作社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并且能开拓广阔的市场。当然,政府的扶持也在其中充当助推器的作用。

从对比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天歌鹅业发展有限公司多方面都较为成熟,但从发展农业合作社角度以及增进农户福利的角度来看,国家应将目标更多地投入到改善农户市场地位,重点扶持农户自办合作社以及合作社自办的加工企业,唯如此,才能真正使广大农民受益,才能有助于实现“让农户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我们再将焦点放在经营破产的果蔬专业合作社身上,该合作社的经营初期的确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支持的仅仅是部分资金与设备,对合作社项目、资金的扶持力度不大,而真正影响合作社发展的是能不能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色与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从其组织管理方面来看,合作社很多方面都显得不成熟。首先,其运作机制不健全,组织管理不规范。合作社主要是由农村能人、种田大户以及一些村干部牵头创办,经营管理上主要靠“牵头人”的个人权威来维持,组织内部缺少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和其他各项管理制度,社员民主参与程度不高。其次,组织的培训工作滞后,农户素质不高。由于没有专职机构,工作经费紧张,专业人员缺乏,果蔬合作社的培训辅助工作得不到落实。而且,农户大多是当地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受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和参加当地工业制造的影响,农户队伍不稳定,年轻、有技术的农户偏少,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再者,合作社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合作社对农作物保险基本没有涉及,合作社开展服务需要组建自己的防治队伍,但防治人员工作时,假如遇到台风暴雨天气,若没有安全保障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对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此类合作社的发展有所帮助。

1、扩大服务领域与范围,向规模化综合化发展。

农业合作社应当努力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农田改造,农作物加工环节拓展,逐步形成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大营村果蔬合作社在这一方面的主要问题出现在销售上,对于销售,合作社可以采取“订单作业”、“承包作业”、“跨区作业”等模式,逐步扩大经营规模,不断开拓服务市场。

2、加强组织内部制度建设,提高组织发展后劲

合作社应当建立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和其他各项管理制度,使社员民主参与程度提高。正是由于没有好的分配机制,很多合作社吸引不高素质较高的人才。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缓解资金短缺困难。

首先,政府应当给与税收方面的优惠,如对于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农机作业和维修等项目所得,应免征企业所得税。其次,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发挥农业合作社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支持农专合作社提高服务能力,提高成员素质。最后,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应将符合授信条件的合作社列入优先支持的对象,解决合作社贷困难的难题。

4、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队伍永远是合作社最新鲜的血液,政府应落实专项经费,为合作社提供辅导与咨询服务,帮助社员提高素质,合作社也应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使社员能跟得上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步伐。

5、强化风险保障措施

当地政府可以运用财政经费为专业防治队伍和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对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可以提供部分补偿,让合作社运行地更有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农发所合作经济研究中心,四川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走向:理论研究・实践探索[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廖祖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激励机制及其演变路径. 经济体制改革,2010( 3)

[3]蔡荣.“合作社+ 农户”模式: 交易费用节约与农户增收效应. 中国农村经济, 2011( 1)

[4]孙亚范,李春艳 :农民生产服务合作社发展的绩效、问题与对策――基于江苏省扬州市的调查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