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改革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改革意见

事业单位改革意见范文1

摘要:无论是经济政治或者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面临着瓶颈,这时候就要进行改革,才能够突破瓶颈,往更高一级前进,会计作为经济中的一部分,也自然是离不开改革的。而其中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尤为重要,因为在近年来,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现状越来越不容乐观,很多问题都先后出现,所以只有及时地进行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才能够保证会计工作的有效运行,为事业单位经济秩序方面的发展提供助力。以此为依据,以“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思考与建议”为主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思考;建议

1事业单位会计发展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1.1事业单位现有的专业会计人才类型不具有多样性且素质低

现如今我国事业单位中从事会计的工作人员主要是簿记型的,这种类型的会计人员起初还能够很好地完成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情况已经不想以前那么乐观了,簿记型人才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应变能力也不尽人意。事实上,由于西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比我国要高,因此簿记型的会计人才很早就已经被西方的会计工作所淘汰了,在国际经济大背景之下,管理型的专业会计人才才是会计工作真正所需要的。不仅如此,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低也是一个主要问题之一,主要指的就是目前事业单位中参与工作的会计人员,他们的专业能力并不强,不能非常完美地胜任这方面的工作,没有足够能力的人来从事这份工作,不仅不会给事业单位带来任何积极的影响,还会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1.2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主体缺失,使会计工作明确性低

说到会计工作,很多人认为财务人员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他们掌握着所有的会计工作,但其实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主体不仅仅是财务人员,财务报告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财务人员与财务报告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如今又有很多的事业单位根本不重视财务报告的作用,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一般都是由财务人员进行核算,并没有对这些数据资料以制作财务报告的形式整理出来,导致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主体缺失,整个工作的明确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就严重阻碍到事业单位的发展。

1.3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不利于效率的提高

凡是与财务挂上钩的工作,为了保证其质量与效率,监督管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也是如此。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监督管理机制并不够完善,这样不仅不利于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还很有可能成为纵容财务人员假公济私、徇私枉法的推动力。因为一旦没有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那么财务人员的工作就会有所松懈,并且还有可能会为了一己私欲而对单位财务动手脚,这样就会给事业单位带来严重的损害。

2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思考与发展的相关建议

2.1重视事业单位会计方面的人才引进,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人才的有无、能力的高低

一向是能够决定单位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事业单位现有的簿记型的会计人才并非没有能力、没有专业知识,只是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管理型的会计人才更加有利于事业单位会计方面工作的进行,因此事业单位应该重视会计方面的人才引进。不仅如此,已就职的财务人员,事业单位也应该注重对其专业知识素养进行培养和提高,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教学活动等,这样才能够保证提高整个财务会计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2.2明确会计工作中的主体,安排各部分的工作侧重

财务人员和财务报告都是会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主体,事业单位应该明确会计工作中的主体,合理安排各部分的工作侧重,重视财务人员才完成有关数据核算之后,根据这些资料进行财务报告的整理。如果没有财务报告,只有财务人员单独进行工作的话,那么就不能非常有效地保证工作的准确性,一旦出现差错,那么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毫无头绪,影响到工作的进程,更严重的还会对事业单位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的主体得到了明确,那么双方都受到其应有的重视和侧重,数据资料来往汇通,就能够有效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

2.3充分完善会计监督管理系统,保证工作质量

监督管理是任何工作任何环节都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会计工作更是如此,很多事业单位正是因为这一体制不完备,从而出现了财务人员因私谋利的情况,这种事情可大可小,一旦出现就很有可能会有其他人效仿,无论程度大小,都会对事业单位发展产生阻碍。所以为了有效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事业单位应该充分完善自身的会计监督管理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改变,比如说将一项工作同时分配给不同的财务人员进行负责,让他们之间进行互相的监督和制约,以此来保证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廉洁。

3结语

本文主要是从事业单位会计发展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思考与发展的相关建议这两个部分展开,首先事业单位会计方面目前存在有专业会计人才类型不具有多样性且素质低、会计工作主体缺失,使会计工作明确性低以及工作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不利于效率的提高这三个问题,而后文也对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对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关凤霞.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中外企业家,2015,(30):70.

[2]韩丽平.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思考与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3):183-184.

[3]柳惠林.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思考与建议[J].价值工程,2014,33(24):154-155.

[4]刘晓红.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219+229.

事业单位改革意见范文2

0 引言

在对事业单位的会计进行改革的时候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对于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要从各个层次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还需要对改革当中事业单位的会计进行创新和完善。要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标准进行不断的完善,这样在对事业单位的会计进行改革的时候目标才能够比较的明确,对会计的基础进行规定,财务报表的相关内容才能够得到不断的完善,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才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才能够保证事业单位的会计能够在健康和全面的环境当中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1 对事业单位会计进行改革的意义

1.1 事业单位在改革的过程当中面临很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在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但是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却不能够很好地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这样会计工作的相关作用就不能够有效地发挥出来,事业单位的会计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方法以及模式显得比较滞后,这样在事业单位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时候就会出现非常多的问题。事业单位现在主要面临下面这样一些问题。

首先,事业单位现在很多的会计工作人员在类型上比较一致。现在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只能进行流水记账,即薄记型。但是对于簿记型会计工作人员来说,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中都已经完全的被淘汰了。对于现在的事业单位来说,在进行会计工作的时候那些管理型的人才才更加合适,而管理型人才现在也属于一种新型的人才,在实际的工作当中,管理型人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工作当中的失误,在面对一些突况的时候他们的应变能力也更强。现在社会更加愿意承认那些多元化发展的会计人员,事业单位采用的簿记型人才对于事业单位的一些管理需求不能够很好满足,而在市场环境不断的变化过程当中他们也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所以在对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当中,簿记型的会计工作方式会对事业单位的改革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

其次,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并没有很好的主体意识,在事业单位当中财务工作人员和财务报告就构成了会计的主体。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很多的事业单位只有财务工作人员进行比较简单和普通的核算,并没有时常整理财务报告,这样会计主体和财务主体就会缺失。因为事业单位会计的主体不明确,这样也会对改革带来一定的麻烦。

第三,事业单位的会计类别以及会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工作的时候,主要就是对各种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预算,如果会计工作人员比较专业的话,那么在开始处理实际工作的时候肯定就会更加的有效。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会对资金链的结构以及各种预算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现在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的文凭基本上都是大专以上,但是在考会计证的时候却比较的简单易过,这样在选拔会计专业人才的时候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而且会计的类别也比较的单一,会计工作人员在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方式和工作量进行适应的时候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工作效率也比较低。另外很多事业单位都没有能够及时地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和考评,这样在对事业单位会计进行改革的时候就会出现一定的阻碍。 最后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是很紧密,在市场变化的过程当中,政府部门能够进行有效的预测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事业单位则应该要依附在政府部门上,在对会计方式进行改变的时候应该要根据市场的实际变化情况来进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却不是很紧密,在进行相互关系融合的时候不能够有效地实现。

1.2 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变化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迫在眉睫

1993年施行会计制度后,事业单位的会计就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根据财政数据统计,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数量比较大,会计从业人员规模也很大,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资金都由财政资金进行开支,这样要求事业单位会计必须进行改革。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的基础就是针对资金来源进行改革,资金来源大致有三种情况:政府出资,部分自己出资,自己出资。随着事业单位改革,文化事业单位的会计也跟随其步伐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攒了一定的经验,对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带去了一定的帮助。一些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改革的时候总是感觉吃力,主要是因为这些事业单位的会计发展处于一种平稳状态,对于改革的意识强度就不会很高。他们必须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抓大放小突出重点,进行深入的改革,从而使得事业单位资金来源能够向多元化发展。例如,针对事业单位资金类型进行分类整理,使得资金来源方式条理明朗化,如公益性事业单位资金从公益性事业中调取。而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发展不能很好地与时展相适应,所以必须进行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

2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建议

事业单位会计进行改革才能很好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需要对会计核算方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不能对各项费用进行比较全面的核算与监督,可以通过转变会计核算方式,使得各项经费的收支明细化,从而提高事业单位对经费的监督与管理,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向管理型进行转变。

事业单位应该从整体出发,对单位的会计进行深入、彻底的了解与分析,进而发现问题,由浅入深、从小到大地去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参照各种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对会计进行改革。把会计核算方式向管理型进行改革,将能有效地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等各项管理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使改革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

2.2 在记账的过程当中应该要选择好主体,这样规划活动经费的时候才能够更加合理

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比较多样,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也表现出了多样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事业单位之间在使用资金的时候差异也变得更大,那么对于每笔资金的使用情况事业单位在记账的时候都应该要比较清楚和灵活,在对资金进行管理的时候也应该要更加的细化,这样在掌握资金去向的时候就会更加容易。

2.3 积极地使用一些现代化的新技术,这样事业单位的会计技术含量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很多事业单位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也开始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不断的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实际工作的能力,对他们要进行评价和监督,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去接受最新和最先进的会计信息,提高实际工作的效率,这样事业单位在对会计进行改革的时候才会变得更加的多元化和深入。

2.4 对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体系要不断的完善

事业单位会计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时候应该要建立起专门的工作部门来负责,在日常事务的支出过程当中,需要设置合理和科学的程序,这样事业单位中的各个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制约和监督。

事业单位改革意见范文3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现状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是属于公共性质的,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其可以不用参与市场的竞争,并且我国纳税人资金的使用情况是由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日常性工作来完成,这就直接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发挥情况,因此对其会计核算的要求就会更高。然而,我国目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工作效率并不是很高,还会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所以对会计制度的改革正是行政事业单位迫在眉睫的工作。我国的市场经济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摸索时期,而行政事业单位的弊端也随之逐步显现,就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转变需求下,其会计制度也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还不够精确,其没有像企业在对资金管理方面精准的核算制度,再加上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核算的要求相对宽松,因此造成其会计核算还不够精确。

(二)会计制度改革观念相对落后

我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呈现不少的弊端,所以针对其进行改革就是个势在必行的工作。可是在会计制度改革的整个过程中,虽然改革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但通常很难看见成效,所以,改革后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还是无法适应行政事业单位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归根到底,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改革上的观念相对落后,并且其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缺乏责任感,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又参差不齐,在管理中就缺乏创新精神,从而使已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很难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三)财务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重视提高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以人为本基本思想的充分体现,而财会队伍中的主要问题就是队伍结构和队伍素质这两方面问题,某些单位的财务管理层早已经出现了老龄化,虽然年长的会计人员具有更为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可其也同时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往往会忽略对会计人员进行的培训工作,使得队伍素质没有得到更好的提升,这样就会导致结算不准、财政疏漏的现象发生,同时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不小的损失。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主要影响

(一)对预算会计制度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方面,应该建立起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而政府会计,主要是指政府总预算会计和财政总预算会计,两者类似于总账与明细账的关系。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要逐渐转为非营利性组织的会计,就包括那些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并且专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活动或者服务的部门会计。例如:医院会计、学校会计、或者社会团体的会计等等。另一方面,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需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应该逐步的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起像企业那样与国际上接轨的会计核算制度,依照政府现在所处的财务环境以及两种会计基础的各自特点,就在我国大力推进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同时,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基础已经是趋势所向。另外,面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政府公共开支的界限并不够明朗等现象,更应该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例如:有一定业务收入并且也依靠国家财政补助的行政事业单位,应逐步采取权责发生制;那些可以收支相抵并且经济自主的行政事业单位,应逐步采取权责发生制。而其余的事项则可以仍然采取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

(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预算会计制度

我国的国库集中支付预算改革是早在2006年开始推行的。此改革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来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直接改变了我国传统行政事业单位的支付方式,在改革以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销工作是直接到财务部门以现金方式进行结算。可是在改革以后,各类预算报销必须要经过财政部门的审批环节,才可以最终实现资金的支付和结算。因此,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预算会计制度,使财政部门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控,使资金安全问题得到进一步的保障。与此同时,也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更加透明化,从而削弱其对资金的调度权和控制权。

(三)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以后,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以及预算管理方面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就是预算会计制度下,必须要尽快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就需要更加重视引入财务专业素质过硬的财务人员,这样才能够使预算会计制度的有效实行得到保障。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职责,加强监督

众所周知,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实施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提出不少的挑战,各级财政部门都开始日益重视预算管理的工作。因此,各财政部门都应该依据我国会计法的相关规定,积极依法行使财务的预算管理职能,要明确其会计管理的职能,能够认真的监督和管理财务预算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财务的信息质量,确保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二)引入权责发生制

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引入权责发生制。因为权责发生制符合我国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其能够更好提高对公共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并且有利于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于充分的发挥财政资金作用,以及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情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权责发生制,其主要内容就是针对财务核算提出了相关要求。一方面,凡是那些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以及已经发生或者应该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实现收付,都应该作为当期的收入与费用进行确认;另一方面,凡是那些不属于当期的收入与费用,即便款项已经在当期实现了收付,也不应该作为当期的收入与费用进行确认。因此,通过采取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基础,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出预算会计信息,从而增强政府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也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各级政府在提供公共性活动和服务时的绩效情况。在财政资金的收支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的管理方面均采取权责发生制,该方面的改革应该从下到上,由基层单位的收入核算开始进行,然后逐步向上进行扩展,在财政资金的支出核算上采取权责发生制,而经费的支出继续采取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进行核算。财政部门也要积极实行国库集中的收付制度,进一步强化财务会计的预算监管职能,与此同时,更不要忽视预算会计对行政事业单位顺利运作的重大意义。所以,财政部门就应该加强对预算会计管理的重视,做好夯实的财务基础工作,增强自身的监管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监管效率。

(三)加强财务队伍的建设

事业单位改革意见范文4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剖析;改革建议

1.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1.1基金抗风险能力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是社保基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好、用好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十几年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基金管理方面尚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法律、法规不统一,统筹层次低,基金结余少,抗风险能力差。再加上近几年来部分事业单位改制,机关事业单位严把用人关,退休人员又逐年增加等原因,机关事业单位缴费人员逐年下降。在职缴费人员与离退休人员供养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则是现行制度自身矛盾和缺陷所致。当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总体上来说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现在谈论基金支付风险似乎为时过早。然而,目前很多地方的支付风险在多年不断沉淀后已日益凸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举步维艰,进退两难,已经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1.2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的差距

当前,由于养老金计发方式的不同,企业和事业、机关单位人均离退休费的差距,平均每年分别以5.4%和6.8%的速度在扩大,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在改革前后获得的待遇完全不一样,按照测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将使得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和退休前工资的比值)从80~90%下降到50%左右。事业单位的养老改革,又没有与公务员系统和企业职工养老机制改革联动,使得三者存在对接难度。这也是试点推进缓慢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养老机制向企业靠拢,则不应把事业单位的养老标准拉低,而应把企业的标准提高。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和公务员人均离退休费的差距,1990年,企业单位年人均离退休费为1664元,事业单位和机关分别是1889元和2006元,后者比前者分别高出13.5%和20.6%。而到了2010年,企业单位人均离退休费为14400 元,事业单位和机关分别约19200元和30000元,高出的比例分别为133%和208%,已经成为社会分配有失公平正义的一个突出矛盾。

1.3缴费比例高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的特殊性,在职人员和离退休的比例基本上是2:1,为使当年基金做到基本平衡,提高缴费比例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缴费比例在附近地区中还不算高,但已经达到38%,有些地方早已超过40%,由于缴费比例高,给一些单位缴费带来困难。

1.4缴费和享受待遇不对等

保险制度是实施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参保对象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是基本要求,而我国目前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就存在着缴纳保费和享受待遇相脱节,机关事业单位必然参加保险,单位和个人缴纳一定的保费,但离退休人员的待遇仍由工龄、职务等因素决定。单位和个人的缴费不成比例,个人缴了养老保险金,并计入个人账户,但和退休待遇不联动。早在1992年,原人事部就曾下发《人事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在云南、江苏、福建、山东、辽宁、山西等省开始局部试点。以云南省为例,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均为工资总额的2%,和退休人员的待遇相关甚远,改革以失败告终。

1.5参保意识薄弱,缺乏法律依据

机关事业单位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国家迄今为止尚未出台统一的法律法规,各级经办机构只是执行本地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导致出现各地政策上的多样性和不配套性,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甚至出现凡是组织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重视的,当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就进展得好,反之,就会停滞不前。如有的地方实行全员统筹,有的地方只是机关事业单位合同工以及财政补贴或者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人员参保,这种制度上的不规范性,导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制度建设方面明显落后于企业养老保险。

2.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建议

2.1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法制建设的步伐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必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需求相适应,市场经济社会是法制社会,所以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必须由国家依法实施。考虑到我国地缘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全国性普法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由各省先制定行政性法规,等条件成熟后再制定有关法律。

2.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必须由财政兜底

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着赤字,而到目前为止,没有文件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基金赤字由财政弥补,因此必须定性明确财政兜底的职能当期赤字当期弥补,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明确缴费比例的上限

部分地方为了减少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赤字,增大了缴费比例,高的已达45%左右,几乎是企业保险缴费比例的2倍,随着保险基金赤字的进一步增加,调高比例已成为弥补基金赤字的有效途径,必须对这种现象加以制止,明确规定缴费比例的范围。

2.4加强基金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要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挤占、挪用,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基金的检查和监督,发现苗头要及时纠正,对挤占、挪用基金的问题要及时查处,确保基金的安全,无风险,最大可能做到保值增值。

2.5制度改革和完善要坚持不降低待遇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其他保险制度相比,有它的特殊性,因此完善机关事业保险制度必须在原有已形成的制度基础上加以提高,坚持制度建立后原有的工作人员待遇的不降低,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杜绝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现象发生,同时在制度建立过程中要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借鉴企业保险的成功经验,做实个人账户,保护参保人员的利益不受损失。

2.6建立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通道,便于参保人数正常流动

逐步创造条件,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全国范围内转移,有利于参保人员正常流动,转保险关系,转个人账户,不转移统筹基金,使参保人员调动工作时养老保险利益不受损失。

2.7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

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在一定的比例内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稳定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队伍,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发展。

2.8实行社会化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要逐步推行社会化发放,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素质较高,退休后纳入社区管理,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发挥他们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为和谐社区作奉献。

综上所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中国几千多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障权利的实现问题,当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程滞后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只有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这一事业单位改革的“减震器”的作用,才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蔡向东.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刍议[J].当代经济研究,2009,(1).

[2]魏洪军,侯涛.加快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山东劳动保障,2008,4.

事业单位改革意见范文5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 转换

2011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意味着讨论多年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经正式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启动加快了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脚步,2012年2月财政部下发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进行了全面修订,这标志着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根据《意见》,现有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按此分类,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属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类,其改革方向是转企改制,而会计改革方向在2012年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也已明确,即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意味着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一、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意义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目前执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于1998年前后。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实际是以事业单位的身份从事企业性质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对其进行企业化改革成为了必然趋势。随着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深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在很多方面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明确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要转企改制从根本上解决了体制问题,使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彻底走向市场。而会计改革则是顺应其改革方向,从会计层面上解决了其会计核算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利于促进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换的注意事项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转换的前提是转企改制,只有转为企业后才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这需要事业单位周密制定转企改制的工作方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核实债权债务,界定和核实资产,由同级财政部门依法核定国家资本金。要按规定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工商登记。在这过程中,应注意对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登记,对各项负债和净资产进行全面查实核对,摸清“家底”,对盘出的呆坏账、盈亏、毁损、待报废资产,经财政部门审批后作相应的账务处理。

(一)会计报表科目的时点转换是制度转换的基础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便可以进行会计制度的转换。转换的基础工作就是将以前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某一时点核算结果转化为同一时点按《企业会计制度》的核算结果,即会计报表科目的时点转换。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换应以《企业会计制度》为标准,对某一时点的报表科目进行转换,并按照重要性原则对事业会计与企业会计重大差异部分进行追溯调整。具体转换步骤可分两步走:

1、转换会计报表科目

事业单位确定会计报表转换的时点后首先应进行报表科目的对应转换。会计报表科目转换可以参考国资委《2010年度企业所属事业单位财务报表项目转换参考格式》(以下简称《格式》)。该格式主要是为做好年度国有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编制工作,确保企业将所属事业单位纳入决算报表编制范围而设置的。笔者认为该格式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可参考其会计科目转换对应表及转换说明,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科目对应转换为企业会计报表科目。

2、编制分录追溯调整差异

由于上述格式是为编制决算所用而非为事企制度转换所用,所以只是规定了两种制度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对事企差异的调整未作要求。而事业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换后形成的报表实质是视同该单位一直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所形成的结果,两种制度的核算基础和方法不同,必然导致其所反映的内容有区别,因此还需要在第一步科目对应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和企业的重大差异编制调整分录进行追溯调整。调整分录按照转换后的企业会计科目进行编制,同时本着重要性原则对不重要的事项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具体而言,通常需要调整的事项包括:补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调出一次性列支的自筹资金构建固定资产,调整对外投资中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或权益法反映,调整收入和支出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反映。

通过上述方法可将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的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和收支结果转换为按《企业会计制度》的核算成果。具体操作时必须编制调整后的会计报表和详细的转换调整说明,完整详尽的反映出调整前情况、调整过程和调整结果,并制成会计档案加以妥善保管。

(二)会计核算模式及观念转变是制度转换的关键

1、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转换为权责发生制,要注意收

入费用配比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确认收支,经常存在一些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相关成本。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需要面向市场,成本核算对其而言非常必要,而采用权责发生制是进行成本核算的先决条件。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转换为权责发生制后,财务人员不能再简单的以资金收付作为确认收支的依据,而要注意把握企业会计准则对收入、费用要素的定义,通过一定的职业判断来确认收入费用,做好收入费用的配比,加强成本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事业单位改革意见范文6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5月26日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按时按质,扎实推进我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5月26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学习了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对当前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就如何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作了说明和强调,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该项工作分三个时段完成,即:6月30日前上报全县的实施方案,8月31日前各事业单位上报实施方案,12月31日前完成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要求全市各单位和县区政府要严格按照市里的安排部署,按时按质完成全市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是各类人才的重要聚集地,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阵地。多年来,事业单位为促进我县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是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关系到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对促进威信经济社会实现追赶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聘用制度是以岗位为基础的,岗位设置是聘用制的前提,只有按岗聘用,才能真正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设置管理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建立一种既区别于党政机关,也区别于企业,并充分反映从事专业化服务特点的新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2006年,国家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2007年1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均提出要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提出了通用的岗位等级,为事业单位千差万别的岗位设计了通用的等级标准和基本任职条件,为人才成长搭建了通道;阐明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关系,为实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创造了条件;明确了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为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提供了政策依据。这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一项制度上创新和重大的政策调整,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事业单位把聘用制度作为基本的用人制度,把岗位管理制度作为基本的人事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是改革制度、严肃纪律、规范秩序、完善机制,核心是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把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变为岗位绩效工资制,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与岗位结合在一起的,薪随岗定,这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与人事制度改革密切配套,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制度设计。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实施新的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2006年国家下发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办法,提出了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要求,新的工资制度是对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因此,必须抓紧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下一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奠定基础,确保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第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选人和用人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岗位是选人的前提,是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重要条件和依据。公开招聘制度作为事业单位选人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为事业单位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岗位是聘用的基础,岗位设置直接关系到聘用制度的实现,推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试点、探索和实践,推进步伐进一步加快,政策日趋完善。实践证明,公开招聘有利于在全社会创造公平、公正、择优的竞争环境,杜绝人事腐败现象,在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促进事业单位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2000年,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针对事业单位存在用人机制不活、效率不高和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的情况,提出了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2006年以来,国家人事部下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今年2月,昭通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昭通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我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威信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经昭通市人事局审核批复,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已联合行文下发到各单位。这些政策对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制度建立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依据。一是明确了岗位类别的设置。统一了事业单位通用的三种岗位类别,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并分别提出了三类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管理岗位的设置立足于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立足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专业要求,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立足于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明确了岗位等级的设置。根据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依据岗位性质、权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的不同,对事业单位三种类别岗位分别划分了通用的岗位等级。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这样的设置使事业单位的岗位划分更细、更明确、更具体。三是明确了岗位结构比例设置。岗位结构比例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关系。岗位结构比例有两类,一类是岗位类别的结构比例,一类是岗位等级的结构比例。四是明确了岗位设置管理体制。在岗位设置管理中,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和组织实施。事业单位是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自主确定本单位具体工作岗位的等级,在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下,自主制定岗位任职条件,自主聘用人员。各乡镇、各部门和各事业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政策和文件,在实施过程中,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相关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一是坚持重在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岗位设置对每类岗位确定了通用的岗位等级,规定了基本的管理办法,构建了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事业单位作为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要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把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基本制度作为实施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是坚持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紧密结合的。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岗位与岗位工资一一对应,岗位设置、岗位聘用与工资待遇紧密结合在一起。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保证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落实到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证了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的实际效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

三是坚持与现行政策规定相衔接。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既坚持改革的方向,又要注意处理好与现行制度和政策的衔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虽然已经明确,但很多新的制度和政策仍在创建过程之中,过去一些有效的政策在过渡时期仍然会继续执行。这次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设置的等级与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级别是相对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在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框架内划分,工勤技能岗位等级与现行的工人技术等级相一致。这种制度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尽量减少与现行制度产生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岗位设置管理的同时,认真处理好与现行制度、政策的相互衔接,确保政策执行不脱轨、不走样。

四、强化措施,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稳步实施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事关我县事业单位功能和社会作用的发挥,事关事业单位新型人事制度的建立,事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事关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各乡镇、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抓好此项工作的落实。

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工作顺利完成。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为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加强对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要按照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规定,确保本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二要严格程序,严肃纪律,确保各项政策较好落实。岗位设置管理涉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人事制度改革的各个环节,政策性强、程序复杂。实施岗位设置管理,严格执行政策是核心,严格工作程序是关键,严肃人事纪律是保证。要加强学习,掌握政策规定、熟悉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对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请示汇报,及时沟通衔接,不得随意开“口子”。人事部门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对不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将不予确认岗位等级和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情节严重的,要通报批评,按人事管理权限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岗位设置管理的各项政策和规定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