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企业改制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股份制企业改制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股份制企业改制方案

股份制企业改制方案范文1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企业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也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精神,各地区和广大国有企业加快了股份制改革步伐。截至2003年底,全国4223家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有2514家通过多种形式改制成为多元持股的公司制企业,改制面近60%,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推动了国有资本的流动重组,放大了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促进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提高了企业融资能力,促进了企业做强做大;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有大型股份制企业,实现了国有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更好结合。实践证明,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特别是到境内外上市,是实现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之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近年来,一些地方、一些企业试行了管理层收购或经营者持股的做法。作为企业改制和分配方式改革的探索,对调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实施管理层收购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自卖自买,暗箱操作;有的以国有产权或实物资产作为其融资的担保,将收购风险和经营风险全部转嫁给金融机构和被收购企业;有的损害投资人和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发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等。

管理层收购作为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一种形式和调动企业经营管理者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式,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和环境。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国有资产价格缺乏合理有效的发现和形成机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收购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政策规范;合理的融资渠道还很欠缺,管理层承担的收购风险与其享有的收益不对称;企业的内外监控机制还不健全,实施管理层收购有可能加剧内部人控制的现象等等。在目前许多条件还不具备、不成熟的情况下急于搞管理层收购,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引发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从现代企业发展的沿革历史来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大企业的普遍特征。大企业由于资本规模较大,产品种类繁多,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经营管理大企业需要具备多方面知识和专门的技能,企业所有者不一定就是合格的经营管理者。因此,企业的所有者往往将公司委托给具有良好信誉与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经营管理者进行管理。政企不分是我国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推进市场取向的国有企业改革,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国有大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少属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推进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必须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改革方向,重要的企业由国有资本控股。实施管理层收购并控股,是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这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利于建立市场化配置经营管理者的机制,不利于维护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股份制改革的方向不相符合。由于国有大企业资产总量较大,一般情况下,管理层自有的和可以规范筹集的资金难以或无法达到控股所需资金的数额,脱离我国实际情况推行管理层收购,难以避免不规范的融资行为发生,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企业不宜实施管理层收购并控股。

国有中小企业资本较小,多数不属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可以探索试行管理层收购或控股,但要切实做到规范推进,公开公正,有效维护出资人、债权人和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对管理层收购作了明确规定。各地要严格按照《意见》的规定实施管理层收购,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方案的制订,由直接持有该企业国有产权的单位负责或其委托中介机构承担,经营管理者不得参与转让国有产权的决策、财务审计、离任审计、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底价确定等重大事项,严禁自卖自买国有产权;转让国有产权必须进入产权交易市场,经营管理者与其他投资者一样,竞价受让国有产权;经营管理者筹集收购国有产权的资金,要执行《贷款通则》的有关规定,不得向包括本企业在内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借款,不得以这些企业的国有产权或实物资产作标的物为融资提供保证、抵押、质押、贴现等;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经营业绩下降负有责任的,不得参与收购本企业国有产权。为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健康发展,各地对贯彻落实《意见》的情况要进行严格检查,以促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健康发展。

股份制企业改制方案范文2

一、牢牢把握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资产评估。资产评估是企业改制的基础和前提。当前,不少企业家底不清,改制形式不明,已进行的改制也很盲目。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要一环紧扣一环,既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方法进行,也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资产评估中需要核销、剥离、扣除的,按规定办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随意处置,确保出资人的权益不受损害。在资产评估上,坚持政策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从有利于企业改制、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把握。二是改制形式选择。对经营状况较好、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可以进行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造,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造,实施重点培育。对未改制的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因企制宜,一厂一策,采取租赁、出售、动态股权、增量扩投等形式启动改革。对净资产多的,可采取增量扩股、存量折股和售租股结合的形式;对净资产少的,可采取先售后股、竞价出售的形式;对无净资产的,可采取重新募股,组建新的有限责任公司;对资不抵债的,可采取先股后租、抵债返租、分立重组等;对严重资不抵债、救活无望的,可采取先破产后收购,先分立后破产,先破产后租赁,先破产后兼并等办法依法实施破产。有条件的,鼓励国有资产一次性退出,职工身份彻底转换。三是法人代表选择。再好的企业体制和机制,如果没有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去操作,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改制中,应该抓好选择企业带头人这个关键。对出售、股份合作制、股份制企业认真筛选发起人,按照政治思想素质高、经营管理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和群众基础好的标准去确定核心人物。对租赁、承包方既考虑实力、信誉,也考虑经营能力,防止因选人不准而导致改革功亏一篑。选择发起人的资格审查要到位,条件要定死,形式要公开,既要尊重股东和职工的意见,也要征求有关债权、债务人的意见。

二、切实突出四个重点内容

一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企业股份制改造效果不显著,重要原因是股权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是社会法人股占总股本比例低,总股本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低。应当把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作为一项主要内容。对改制为公司制的企业,属国有独资公司的,可以通过产权转让、吸纳社会资本、职工持股、动态股权等形式,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对国有股比例过高的,通过企业法人相互参股、增资扩股等形式,把国有股降到50%以下。在推进股权多元化过程中,应当注意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尽可能吸纳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把股权向经营管理层集中,努力做到劳者有股、能者多持股,经营者持大股。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建立规范完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同时,根据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需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企业集团内部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子公司,改为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公司;对优势不突出、产品关联度小的子公司收缩战线,集中力量突出发展主业。二是加快转换经济机制。转换经营机制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对大多数企业来讲,三项制度改革已是老调重弹了,重弹的原因在于这些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没有搞到位,应有的效果未能充分显现。这是企业活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的一大原因。三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目前,大多数公司制企业都建立了法人治理机构,但运作不规范、权责不明晰、议事制度不完善、决策机制未形成,有的甚至形同虚设。公司制企业必须依照《公司法》,明确和细化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决策程序及议事规则,并规范运作。充分发挥董事会对重大问题统一决策的作用,形成股东会民主决策、董事会集体决策、经营班子执行决策和监事会依法监督的科学决策机制。四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管”的原则,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对已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逐步理顺关系,规范运作。按照《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向企业派出监事,依法行使监督职责;对其他企业,国有资产营运公司应当加强管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盘活国有资产。国有资产营运公司作为国有资产运营主体,行使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出资人权利,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尽快使出资人真正到位,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股份制企业改制方案范文3

1.1组建郑州煤电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实现股权多元化

郑煤集团公司以其下属的超化矿、米村矿、东风电厂的优良资产发起设立“郑州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公开发行A种股票8000万股,郑州煤电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简称:郑州煤电;股票代码:600121)。郑州煤电成为国有煤炭企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第一家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煤炭企业。郑州煤电公司总股本30000万股,其中郑煤集团公司持国有法人股22000万股,占总股本73.33%;社会公众股8000万股,占26.67%。上市发行的股票面值1元,发行价5.50元,上市后成功募集资金44000万元。组建股份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实现产权多元化,由国有经济改变为混合所有制经济。郑州煤电公司通过募集资金建设了告成煤矿和东风电厂二期工程,新增煤炭产量90万t,发电量4亿kWh[1]。郑州煤电股份公司上市发行的社会公众股中,经批准,其中10%可由公司高管和职工购买。股份制企业职工购买本企业股票,确认了对企业资产拥有了与其份额相应的部分所有权,使职工依此分享企业的经营利润,加深了企业职工与企业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对企业经营行为约束的意识。股票上市从证券市场融资,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最佳选择。上市公司最大的特点在于可利用证券市场进行筹资,广泛地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从而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使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企业增强活力。郑州煤电上市时,由于受证券市场发行规模限制,当时只将两个煤矿和一个电厂的资产投入上市公司,另外还有5个煤矿没有上市。2011年,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郑煤集团公司实施重大重组和增发新股同时进行。一是向社会投资者增发1亿股,每股10.19元,可募集资金10.19亿元;二是将赵家寨、白坪煤矿等价值44亿元的煤炭资产装入上市公司,把上市公司中的房地产资产,经评估价值11亿元置换给集团公司,使上市公司煤炭主业更加精干,实现集团公司煤炭类资产整体上市。整体上市后通过增发新股再次募集资金,扩大了社会公众股的股份,郑煤集团公司持有股份由73.33%降为63.83%。国有股份逐步降低,使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份更趋合理化,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2]。

1.2新建煤炭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

新建矿井项目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吸收社会股东参与煤矿建设。由集团公司与外部法人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共同组建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内部职工持股,吸收法人投资向社会募集资金,引进资本,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又一种形式。郑煤集团白坪煤矿是首个采用股份制形式建设的新井,注册资本2亿元。郑煤集团公司控股55%,出资11000万元,其余45%由社会股东和公司职工共同投资。白坪公司按投资比例,组建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以确保各方股东利益。企业重大事项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作出决议。各方股东都派人员参与企业管理。白坪矿井概算94647万元,各方注册资金2亿元,矿井建设资金不足部分由新公司向银行借款,各股东按比例对贷款进行担保。白坪矿井建设由于采用新模式、新机制,仅用45个月建成年产180万t的矿井,且当年投产、当年达产,3年实现利润4.5亿元,股东都得了丰厚的回报,创造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建设新井的典型范例。此后,郑煤集团所有新建矿井都采取股权多元化形式建设[3]。1.3辅业改制单位国有股份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入市场中,还面临经营范围过宽、主业不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按照企业的战略目标,煤炭企业以煤为主业,也可以发展煤、电、煤化工等为主业。主业确定后,其他如水泥厂、修造厂、建筑公司等多种经营单位为辅业。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为了使主业尽快做大做强,企业产品结构、资产结构、人员结构得到优化,对辅业进行改制。通过改制,辅业单位国有资本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企业改制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促使辅业单位走向市场,自负盈亏。自2005年起,郑煤集团公司对确认的25家辅业单位先后进行了改制。在改制过程中,确定改制形式及股权设置方案是关键环节。1)国有股权退出方案。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但与集团公司主业关联度不大,可直接改制为非国有企业,国有股份全部退出。集团公司不再参股和入股,由改制企业员工持股,经营者管理层持大股,改制后的企业为独立法人、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3],如商业公司、燃气公司、印刷厂等。2)国有股份部分退出方案。部分企业与集团公司主体企业有关联,其产品还要依赖主体企业的内部市场,如机械加工、矿山配件、水泥制品等。改制时要考虑企业的生产状况和发展前景,可以保留部分国有股份,一般在20%左右,给企业较大的经营权。股权设置要以调动持股者的最大积极性为原则,一方面股权不能过于集中,管理层不能超过50%,过于集中不利于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或可能损害小股东利益。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分散,股东人数太多影响企业重大决策,也可能导致在监督、控制方面缺乏动力和激励[4]。经过5年的时间,25家辅业单位与改制前相比,销售收入大幅提高,增长9.7倍;企业实现利润大幅提高,由亏损全部扭亏为盈;职工收入大幅提高,增长2.7倍;企业从业人数下降2%。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成功的,而股权结构、持股比例及法人治理结构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2煤炭企业深化国企改革是解危脱困的必然选择

经过多年的探索,郑煤集团公司在集团层面或者在上市公司实现了股权多元化,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走向了良性发展道路。但还要看到,由于煤炭企业自身特点和历史形成因素,集团公司内企业间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很多问题在此次产能过剩危机中暴露出来。郑煤集团公司与大多数煤炭企业一样,产品结构单一,没有形成产业链条,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当煤炭市场出现波动,对集团公司的生产和经营造成很大影响。非煤产业规模小且未形成规模生产,没有完全和真正走向市场。另外,部分“僵尸企业”和因去产能而关闭的资源整合企业,涉及大量负债,这些债务都是集团公司统借统贷,矿井关闭退出后,留下大量负债,集团公司背起了大量债务,导致集团公司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当前,尽管煤炭市场呈阶段性企稳向好的态势,但煤炭企业生存发展严峻复杂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面临着改革脱困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站在战略高度,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继续深化改革,也成为郑煤集团公司的必然选择。

3煤炭企业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从顶层设计迈向施工阶段,处于关键时期。2017年在产权制度改革、组织结构改革、僵尸企业处置、过剩产能化解、企业兼并重组、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重点改革工作,必须加大力度,有序推进。深化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为关键,在重组盘活资产上有新招数,在管理创新上有新突破。基本工作思路是:坚持“以煤为主”,煤炭主业通过优化生产,去杂归核,扩大利润,做好加法;化解过剩和落后产能,分离企业办社会,处置不良资产,清理欠款债务,做好减法;构建创新驱动机制,提高质量效益,提升运营水平,做好乘法;树立人均功效概念,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倒逼减人提效做好除法。

3.1全面深化改革与解危脱困、转型发展相结合

1)继续发挥郑州煤电在证券市场的融资优势。郑州煤电作为郑煤集团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已经实现煤炭板块整体上市,要充分发挥郑州煤电在证券市场的融资平台,加快发展,做大做强。郑州煤电总股本10.15亿元,其中集团公司持有6.48亿股,占总股本的63.83%。目前郑州煤电国有股份在绝对控股的情况下,仍有13%的减持空间,待股票价格达到一定高度,再减持股票,在证券市场出售,预计可再融资10亿元,使国有股权战略性减持。同时上市公司规范经营,业绩良好,创造条件,可以再次配股和增发新股,再次募集建设资金。推进资产证券化,拓宽融资渠道。拟将郑州煤电应收账款7.3亿元资产证券化,发行债券。2)坚持新建项目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相适应的法人治理机构。推进煤电一体化战略,已与华润电力签订登封电厂和告成煤矿煤电一体化合作项目,与大唐集团签订合作建设三门峡1×100万KW机组项目。积极推进内蒙古锡盟煤电基地2×100万KW超超临界空冷低排放坑口电厂建设。这些新建项目,一开始就是股份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产权。全面深化与电力企业的战略合作,以资产资本为纽带,建立完善“供煤、供水、供热+煤炭供需长期协议”合作模式,积极发展“煤炭+优势产业”,推进与其他电力企业、燃煤电厂、地方供暖企业资产重组。大平矿铝资源开采项目已完成资产评估工作。本项目拟出售49%的产权,引进主业匹配、管理规范、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战略投资者,组建股份公司,实现股权多元化。以上国有控股企业,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外部董事派出制度和外派监事制度,培养一批德才兼备、业务精通、勇于担当的董事和监事队伍;打造一批政治坚定、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职业经理人。

3.2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郑煤集团公司已关闭矿井29对,去产能516万t,完成国家下达计划。在保证生产经营秩序、职工利益、企业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内部分流、外部就业、内部退养、分离移交、离岗长休等措施,多渠道、多途径分流安置职工,努力做到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已经分流安置8475人。其中,内部退养3865人,转岗安置1276人,解除劳动合同1651人,其他(退休、再就业中心托管、伤病致残)1683人。

3.3以改革促管理,以创新促管理

郑煤集团公司转变管理职能迈出关键步伐。进一步明确集团功能定位,集团层面管战略、管方向、管指标、管考核、管监督,职能定位是服务基层,支持基层。集团公司将构建“决策中心——利润中心——资金中心”组织体系。总部职能部门实行大部制,机关实行4大部管理,即生产部、经营部、政工部、后勤部,部处室减少90%,机关管理人员由598人减至100人,压减83%。处级领导干部由71人减至10人,压减86%。每年可减少管理费用近4000万元。从一般职员到部门领导,全部公开招聘,打破行政级别,实行任期制,按岗定薪,岗变薪变,年度考核,末位淘汰。全面清理和规范集团公司管理职权,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分批下放安全生产、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物资采购、销售管理等11个方面管理权限。激发二级单位自我改革、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3.4处置“僵尸企业”

郑煤集团公司下属企业户数123家,其中二级单位84家,三级以下的非煤产业多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经过摸底排查,决定重组整合一批,股份制改造一批,转让一批,剥离移交一批,依法清理一批,坚持有进有退,加大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和企业战略性改组力度。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深化企业改革、提质增效和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集团公司成立了处置“僵尸企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僵尸企业”相关对策,指导和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处置“僵尸企业”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力争用2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僵尸企业”处置任务。对关停企业逐一进行排查梳理,研究论证,初步确定15家企业为“僵尸企业”,分别按照4种类型处置。1)兼并重组类。通过股权转让,引入战略投资者,设施兼并重组,尽快盘活有效资产,如龙力水泥公司等。2)转让退出类。对资产规模较小的企业,经过评估公开转让,职工安置要到位;对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利用河南省资产经营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平台,运用市场化方式进行处置,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如商丘中亚化工公司、颖青化工公司、连云港疗养院3家。3)清算注销类。对严重资不抵债、没有前景的企业,按照“养人不养单位”的原则,对有效资产进行盘活处理,对职工进行分流安置,对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对公司进行清算后依法进行注销。如水泥厂、特种水泥厂、锦都饭店、轻化公司、郑银矿业公司等。4)破产清算类。对已关闭退出的兼并重组矿井,依法加快破产清算工作进度,通过人民法院实施关闭破产程序,完成破产程序后依法注销。

3.5剥离和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

1)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是指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分离,人员移交街道(乡镇)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提供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退休人员重症慢性病申报、走访慰问、社会公益、困难救助等服务。原则上按企业退休人员的户口所在地或常年居住地进行移交。通过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使退休人员晚年生活质量得到组织管理和服务上的保障。郑煤集团公司现有退休职工25508人,分布在全国17个省(直辖市)和104个县,仅河南省内就分布在79个县(市)区。所有退休人员都要按照《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管理花名册》《企业退休人员移交地情况调查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基本信息表》三表规定逐一进行信息填写核对,且要与本人见面、签字确认。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是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也是2017年深化国企改革,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重点任务。此项工作计划2017年8月底前完成。2)“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是指国有企业将家属区水、电、暖和物业管理职能从国有企业剥离,转由社会专业单位实施管理。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及物业管理分离移交,是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国有企业减轻负担,集中精力发展主营业务,也有利于改善职工居住环境。郑煤集团公司的“三供一业”移交工作,供水涉及25613户,供电涉及38489户,供热涉及12139户,物业25662户。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三供一业”维修改造管理办法》《“三供一业”维修改造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维修改造资金实行专户、专账、专人、专管、专审、专用,明确管理责任,加速推进。目前,“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工作正在有序进行,21个家属区11404户居民已完成物业改造设计及方案会审。“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共争取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7.03亿元,资金已全部到位。要求2017年年底前完成改造,尽快移交。3)企业的医疗机构改革。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对煤炭企业特有的职工医院也要加快进行,作为深化改革、剥离企业办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经过多方调研,最终选定天津民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作为集团公司总医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合作伙伴,双方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通过引进天津民生医院管理集团的专业管理、学科建设、品牌植入、资金支持,使郑煤集团总医院的产权多元化,同时获得长期发展所需的优质医疗品牌、专业的医院管理、充沛的资金和医师队伍等,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快速提升郑煤集团总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从而形成“大综合”“强专科”的现代综合医院,把郑煤集团总医院建成郑州西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协议还约定了两个保持:保持现有总医院管理团队及职工队伍稳定,职工待遇在现有基础上只增不减,逐步提高;保持医院服务于郑煤集团的职责不变,继续全力以赴为郑煤集团安全生产、应急抢险救援、离退休人员提供医疗保障服务。总医院作为改革的试点,另有7家职工医院的改革都在抓紧推进中。4)幼儿教育剥离改制。幼儿教育剥离改制工作方案制定,7家幼教机构将全部在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出让股权。

作者:张玉东 单位: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张玉东.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对策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15,35(11):36-40.

[2]张玉东.多元融资做大做强——郑煤集团全方位融资转型模式[J].煤炭经济研究,2013,33(1):57-59.

股份制企业改制方案范文4

一、模拟会计报表概述

模拟会计报表的产生,对于国有企业的改制上市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这使得对模拟会计报表概念的理解,更有指导意义。

(一)模拟会计报表在我国的产生

模拟会计报表因证券市场的发展需要而产生;或者说,模拟会计报表在我国会计实务中采用,是为了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满足上市法规条件的需要。证监会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原有企业改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应当近三年连续盈利。其本意在对股票的发行与交易价格提供更全面判断的基础,但严格地执行却存在一定困难,已经按照《公司法》要求在国企基础上改制并已运营三年的股份有限公司是极少数。为了加速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大中型国有企业剥离出的资产业绩允许被倒推模拟计算。这样,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后,无需运行三年就可上市融资,未成立前两年的经营业绩可以按现有的公司构架模拟计算,视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三年,从而满足相关法规对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条件的规定。

(二)模拟会计报表的概念

虽然模拟会计报表被广泛,但作为概念却并未获得统一的认识。达成更多一致的是,模拟会计报表在实务运用中的特征:1.假定公司现行的架构在报告期初已实际存在;2.按公司现行会计政策编制报告期间的会计报表;3.模拟报表不是公司的主要财务报表,仅仅是对报表的补充;4.模拟报表的包括公司结构、资产情况、业务情况和会计政策等;5.假定纳入会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从报告期初就执行现行的会计制度,若未执行的按会计制度追溯调整;6.若首次发行,如发生了资产剥离、资产重组,可按剥离和重组后的架构来编制以前的会计报表;7.若上市公司发生了兼并、收购、大比例的资产置换(或买卖),可按置换后的架构来编制以前的会计报表;8.“模拟”实际包含了这种假定:各种资产产生的业绩在重组人(或置换人)公司前是实际存在的,若是直接面向市场的,则直接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若是内部结转的,则根据生产数量,按内部价格模拟计算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9.提供的信息作为历史财务报表的注释。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模拟会计报表中的“模拟”是对历史财务资料按公司重组后的架构或口径进行全真塑造,其依据的资料必须真实客观,可以验证。模拟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建立在资产、负债的重组及收入、费用剥离基础之上的,是在重组方案下的账务剥离及报表编制技术上的有机结合。各财务报表披露的结果应该向有关,方面说明公司在三年前以多少注册资金成立,并经过三年的生产经营,通过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变化形成评估基准日的净资产。模拟会计报表编制的依据是重组方案指导下的账务剥离结果,不属于真实会计主体的实际账簿记录,其编制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执果索因”。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所谓“模拟会计报表”是指: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现时的公司架构、会计政策、经营方式、经营环境等因素,对原有企业以前年度的财务会计记录进行分离,形成其独立的、与股份公司现实财务情况有可比性的会计报表。

二、模拟会计报表的分类和地位

各国对模拟报表的编制要求和对其提供的财务数据重视程度存在差别。在国外,衡量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是以原始的财务报表为依据,以模拟报表为补充;而在我国,模拟会计报表可以作为替代公司实的财务状况的独立申报报表。

(一)需要编制模拟会计报表的不同情况

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规定股份公司需要编制模拟会计报表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1.普遍情况是受到已计划或完成的收购与兼并的,对历史财务报表所进行的调整或合并;2.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如由合伙制改为公司制;3.公司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出售、废弃或分立;4.公司以前是另一个主体的组成部分,模拟编制对反映一个独立主体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是必要的;5.已经发生的其他事项或交易,模拟财务信息的披露对投资者可能是重要的。

中国证监会规定需要编制模拟会计报表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1.发生吸收合并时,要编制模拟会计报表。2.IPO时,对于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公司,允许将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前的业绩模拟计算,独立运行一年后可申请股票发行。需模拟的内容包括:(1)相关负债、损益剥离后,以一部分经营性资产设立股份公司,这部分资产前两年的业绩可模拟计算;(2)几个发起人以实物资产入股,这些个别资产的业绩可以相加;3.上市公司在发生购买或出售的资产占上市公司总资产70%以上,其重组前的业绩可模拟计算。

(二)我国模拟会计报表的分类及其应用地位

我国采用的模拟会计报表可分三类:

1.会计主体变更模拟会计报表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对象,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变更是指会计工作的服务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主体完全独立于以前的会计主体。我国最典型的会计主体变更,发生在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改制上市的时候。这些企业大多不是整体上市,在改制为股份公司时,对不相关联的经营性或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或以一部分经营性资产、或几个发起人以股权投入,形成新公司架构,对以前年度的财务会计资料模拟编制会计报表。

2.业务重大变化模拟会计报表

业务重大变化是指会计核算的主体未发生变化,该主体内部的经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我国上市公司发生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交易行为,其交易的资产总额、净资产额或交易的资产产生的收入额达到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对应指标的70%以上,应当提请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同时还满足下列条件:通过购买或置换进入上市公司的资产是一个完整经营实体,该经营实体在进入上市公司前已在同一管理层之下持续经营3年以上;上市公司购买或置换资产完成后经营稳定,效益良好,且购买或置换资产的盈利水平不低于本次交易实施前的盈利水平;上市公司已聘请具有主承销商资格的证券公司进行辅导,并已经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检查验收。

3.政策重大变化模拟会计报表

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政策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产生不同影响。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会计政策,原材料、能源的供应和价格,产成品或服务的销售和价格,税收政策,以外汇购置的资产计价,员工聘任和工资,产品或业务专营与垄断情况等等。非会计政策变更对于企业来说具有不可选择性,因此,该类政策变化对企业以前财务造成的影响,企业既不需要调整相关的账目,也不需调整前期财务报表。

三、模拟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企业在改制时编制模拟会计报表的方法可以为三种调整:会计误差调整、会计主体调整和会计政策调整。

(一)误差调整

会计误差调整是纠正改制前两年母体会计报表的误差,即对改制母体报告期内存在的错漏进行调整。在对拟改制企业(母公司)进行报表剥离前,注册会计师必须对拟改制企业需要模拟期间的原报表进行审计,审查该改制企业是否存在不符合原执行的会计制度的重大错误和遗漏。若有会计误差,应编制会计事项调整笔,逐笔调整账户记录和报表的有关数据。模拟以前报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正确反映各个年度的经营业绩,涉及跨期损益的调整,应当在相关的年度进行调整,而不能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因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不进入当期损益。

(二)会计主体调整

会计主体调整,是根据改制方案形成的股份公司结构框架并假设该股份公司在两年前就已经成立,由此按重组结构对成立前两年的经营业绩和有关的资产、负债、权益作相应的调整,以符合前后各期的财务数据具有可比性。会计主体调整的核心在于资产剥离调整。资产剥离必须满足完整性原则,凡是生产经营性的资产必须进入拟上市公司。

(三)会计政策调整

会计政策调整指在资产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由于模拟报告期内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引起会计政策变更,或由于企业上市改组导致集团结构变化而引起差异,需调整的会计程序,其目的在于保持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和会计处理的可比性。

四、对我国模拟会计报表评价

(一)证券市场的兴起,“模拟会计报表”功不可没

我国股市开始试点时,股份制企业极少。10年来,有1100多家股份公司股票上市。这种超常规,如果按照常规的标准,根本不可能实现。若没有“模拟调整”的会计创新,就没有股票市场的发展,就没有市场的突飞猛进,从这一点上说,“模拟调整”功不可没。

(二)我国模拟会计报表编制过程的缺陷

毫无疑问,模拟会计报表与母体会计报表相比,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更强的可比性和决策相关性。证券投资者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通过阅读模拟会计报表,投资者可以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并预测未来的盈利趋势,而国有企业的历史会计报表无法做到这一点。但我国改制公司的会计报表编制还缺乏规范和统一,企业在编制报表时,也存在粉饰报表的强烈动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剥离非完整性

在行政审批制度下,由于实行“规模控制,限报家数”政策,股票发行额度成为十分稀缺的资源。企业通过激烈竞争拿到的股票发行额度往往与其资产规模不相匹配,只好削足适履,将一部分经营业务和经营性资产剥离,或者进行局部改制,将不具有独立面向市场能力的生产线、车间和若干业务拼凑成一个上市公司,并通过模拟手段编制这些非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报表。此外,许多改制企业因承担职能而形成大量的非经营性资产,也必须予以剥离。特别是对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有些资产局外人很难划分究竟是经营性的资产还是非经营资产,企业可以操纵这些资产的剥离。由此增加了模拟会计报表的不确定性。

2.债务剥离的随意性

债务重组是为了解决企业负债过高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都较高。而我国《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上市公司上市前的资产负债率不能高于70%.企业为了达到此要求,常采取以下方法调整债务:第一、将债权转化为股权;第二、征得债权人的同意后,将使用大量资金的项目分离出来,设立独立的公司;第三、将原企业的部分资产设立股份公司并发股票,债务由非上市部分主体承担;第四、由国家或主要股东增加投入,提高股东权益比率。

上述四种方法中,第一种债转股方式由于是银行处于主要的债权地位,因法规限制不准投资实业,因此很难。第四种方法由于会增加国家再投资,一般也难争取到。所以,债务重组应用最多的是债务剥离。无论是债务转移还是债务脱离都会破坏企业资产债务结构,企业资产形成的完整性。

本来资产、债务剥离是为了提高经营效率,以达到上市要求,让投资者认为企业剥离所有者权益,能提高净资产收益率,这实际上是对改制前企业经营业绩的夸大,人为地隐藏运行成本。

3.难以实现配比原则

编制剥离报表的本意是为了增加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可比性,要求企业通过剥离调整来实现收入与费用配比。但实务操作中的剥离与模拟犹如整容术,通过将劣质资产、负债及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和潜亏剥离,而将企业的收入全部保留,这样便可轻而易举地将亏损模拟成盈利。克服这一后遗症的权宜之计是保持“资金运动”,只要上市后能够源源不断地通过配股、增发进行“圈钱”,企业便可以用增量资金来掩盖存量资产的低效率。要“圈钱”,经营业绩就必须达到有关部门设定的门槛。利润达不到配股、增发的要求,上市公司可以将过去因高估利润所形成的“泡沫性”资产、经营不善的亏损子公司以及其他亏损业务剥离给母公司或其他关联企业,再通过“模拟调整”,编制出一套完美的会计报表。从会计的角度看,剥离与模拟对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原则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其能量大有催垮现行会计框架之势。如果上市公司可将不良债权、存货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和资本结构失调所形成的负债及利息予以剥离,那么,上市公司只会盈利,而不会亏损。经过剥离后模拟出的盈利,严重违背配比原则,这种利润是多计收入,少计费用形成的虚拟利润,它并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经营能力与投资价值。可见,模拟财务报表本身很难保证收入与费用配比。

股份制企业改制方案范文5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改革 账务处理 策略

企业改制通常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进行业务、资产、人员等的重组,进行评估增减值和会计差错、会计政策估计变更等问题的账务处理。现结合某勘察设计单位的改制实例,探讨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对账务和涉及所得税事项的会计处理。

1. 会计差错的账务处理。

首先是对审计中发现的会计差错进行调整,在改制企业中,注册会计师的调整建议既包括实质性调整,也包括模拟性调整,但企业对旧账实施的调整仅限于实质性调整。实质性调整主要是会计差错调整。由于会计差错的调整时间与会计差错发生期间不一致,企业在调整会计差错的过程中,不能将审计人员建议的会计差错调整分录直接登入企业的账簿,应该分析会计差错对调账日的影响。会计差错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已发生的企业会计处理不符合企业会计制度或相关准则形成的错误,这种情况下企业应根据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进行调整,但在计算所得税时应根据税法的规定分期(年)计算,与税务部门沟通后对以前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行修正,调整以前年度所得税费用或可弥补亏损数;第二种是根据改制要求为严格划分改制基准日前后收支进行的调整,如预提房租、水电费以及将期后发生的应归属基准日前的收支调整入账等,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一贯性的原则不必进行专门的账务调整,在收入支出实际发生时进行账务处理(不可跨年度),所得税按所属会计年度一并计算。以下是某勘察设计院对改制审计中发现的部分会计差错进行的账务处理:

第一、调整在建工程中属于费用性质的项目和在专项应付款中课题拨款收入项目。在历年会计核算上,该单位在接受上级单位委托技术课题研究时,收到课题研究拨款时,挂专项应付款---课题研究科目,发生课题研究费用时,在在建工程中按课题项目明细列支费用,未进入当期损益,当课题验收结项时,形成无形资产的结转入无形资产科目,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对冲后余额结转入当期损益。审计认为,应全额调整入损益,企业会计调整分录如下:

调整在建工程中属于费用性质的项目: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研究费用 242,792.4

贷:在建工程——课题项目明细——242,792.4

将与收益相关的专项应付款计为收入:

借:专项应付款——课题项目明细788,828.8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课题拨款

——788,828.85

第二、对已经无法收回的款项确认为坏账损失。经审计确认,该企业有两笔应收账款和一笔其他应收款无法收回,全额确认为坏账损失。企业会计调整分录如下: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资产减值损失

——390,148.48

坏账准备——310,593.93

贷:应收账款——A公司——500,000

B公司——100,000

其他应收款——某班组——100,742.41

第三、调整应确认的收入。经审计确认,该企业补确认两笔收入,合计594,553元。企业会计调整分录如下:

借:应收账款——客户明细——594,553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补确认主营业务收入——594,553

第四、调整应确认的成本。经审计确认,该企业补确认25笔项目分包成本,合计10,032,632.24元。由于行业特点,主合同与分包合同很难作到一一对应确认收入与成本,项目在同期收入与支出不很配比,导致部分项目分包成本确认滞后。企业会计调整分录如下: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补确认主营业务成本——10,032,632.24

贷:应付账款——客户明细——10,032,632.24

第五、冲减重复入账的收入。经审计确认,该企业重复确认3笔项目收入,合计104,500元。企业会计调整分录如下: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冲减重复入账的收入——104,500

贷:应收账款——客户明细——104,500

第六、调整流转税金及附加。调增收入1,278,881.85元,调增分包成本10,032,632.24元,按税法规定,分包支出可抵减流转税,营业税按5%计征,依此计算调整流转税金及附加。企业会计调整分录如下:

借:应交税金及附加——可抵减营业税金及附加——490,210.03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营业税金及附加——490,210.03

第七、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借贷相抵后的余额转入年初未分配利润。企业会计调整分录如下: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8,896,481.2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8,896,481.24

2. 根据资产评估结果,对资产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需要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由于企业账面资产按历史成本记录,而评估一般采用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折现法等方法,因此评估结果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不可避免要产生差异,即评估增值和减值。现行的规范企业评估调账的法规主要有财政部《关于股份有限公司有关会计问题解答》(财会字[1998]16号)、《关于执行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问题解答》(财会字[1998]66号)、《财政部关于企业资产评估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的通知》(财会函字[1999]2号)。评估调账是指对调账日重组范围内的资产按照资产评估结果进行调整。由于评估基准日到调账日一般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这段时间内企业的经营活动会导致资产形态和数量发生变化,所以调账时需分析评估基准日与调账日资产形态和数量的差异。该勘察设计单位资产评估结果显示,资产增值7508.1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主要是房产)增值7507.03万元,无形资产增值0.32万元,长期股权投资增值0.82万元。企业会计调整分录如下:

对固定资产增值的会计调整。按评估确认结果调整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后,若评估确认的净资产大于原账面净资产,应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余额计入资本公积,若评估确认的净资产小于原账面净资产,应按顺序冲减未分配利润、资本公积。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房产明细等——60,070,000.03

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15,0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转入(资产评估增值)——56,302,500.02

递延所得税负债——18,767,500.01

对无形资产增值的会计调整。

借: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明细等——3,2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转入(资产评估增值)——2,400

递延所得税负债——800

对长期股权投资增值的会计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客户明细(股权投资差额)——8,200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资产评估增值)——6,150

递延所得税负债——2,050

3. 职工安置费用的账务处理。

职工安置费用通常包括在职职工经济补偿金、离退休人员费用等,实际发生前可挂专项应付款。但要要注意进行个所得税的代扣代缴核算,根据国税发[1999]178号文《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进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对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收入、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年平均工资的3倍数额内,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部分,应作为计税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考虑到个人取得的计税收入数额较大,而且被解聘的人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固定收入,因此,对个人取得的计税收入,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平均。具体平均办法为:以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计算。个人按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基金在计税时应予以扣除。该勘察设计单位的会计处理如下:

实际发生前的会计处理。根据主管国资委批复结果挂往来账。

借:其他应收款——原股东(职工安置费用)——47,000,000

贷:专项应付款——职工经济补偿金——29,470,000

离退休人员费用——17,530,000

收到原股东拨付职工安置费用并发放经济补偿金时.

借:银行存款——47000,000

贷:其他应收款——原股东(职工安置费用)——47,000,000

借: 专项应付款——职工经济补偿金——29,47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2,947,000

银行存款——26,513,000

4. 剥离资产的会计处理。

剥离资产主要是指根据改制要求将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等部分资产予以剥离的资产,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将剥离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为零,对应减少净资产,不涉及所得税问题。该勘察设计单位本次改制中,有一栋房产(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原值16.69万元,帐面净值2.25万元)因产权有争议不明晰,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剥离出来未纳入改制资产,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累计折旧——某房产——144,400

未分配利润——剥离资产净值——22,500

贷:固定资产——某房产——166,900

5. 继续经营期间相关问题的账务处理。

继续经营期是指从评估基准日到新公司设立日(领取新营业执照)这段经营期。改制过程中股东对这段时间的经营成果一般会有一个协议,有的企业由新老股东共享,有的由老股东享有,不同的继续经营期利润处理方案对账务处理也有不同的影响。对这段时间经营成果的处理应在旧账中进行:如果股东协议中规定这段时间的经营成果由老股东享有,则企业应作利润分配的账务处理;如果股东协议中规定这段时间的经营成果由新老股东共享,则企业无须作利润分配的账务处理。继续经营期间有一个特殊的问题是固定资产的折旧。在进行固定资产的评估调账时,我们是将固定资产的评估增值和减值按照固定资产的明细表记入账簿中,调账后企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等于调账前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评估增减值的和。由于实物资产出资是按评估值计价的,而评估基准日到设立日之间的继续经营期间固定资产要发生折旧,所发生的折旧费用改制企业是按照原账面原价计提而不是按照评估确认价值计提的。在继续经营期间原企业经营成果由老股东享有的情况下,如固定资产评估出现增值,由于评估增值部分在继续经营期间没有计提折旧,继续经营期间经营成果的计算没有考虑评估增值对折旧费用的影响,实施利润分配后,会出现实物出资不到位的情形。这种情况下,固定资产增值部分所影响的折旧应由老股东补足。这种补足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如果原利润分配未实际支付,可减记应付原股东的利润。二是以现金补足。同时补计提固定资产增值部分折旧。

由于企业改制是我国特有的事项,政出多门,各个管理机构均有自己的规定,且改制工作执行时期长,期间会计政策、税务政策、劳动等政策也有变化,前几年改制的会计处理与后几年改制的会计处理都有所不同,由此造成会计处理的困难。本文结合改制实例作些探讨,以求教各位贤能。

参考文献:

[1] 《国有企业改制评估的有关会计处理》,作者,曾晓玲,《财会通讯》2001年01期.

股份制企业改制方案范文6

【关键词】改制;企业;发展;思索

背景

笔者所在企业原是国有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现在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企业改制前存在诸多问题:(1)员工结构不合理,员工积极性不高;(2)员工工资待遇低,工资待遇分配原则不合理;(3)流动资金紧张,融资能力差;(4)生产效率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5)销售渠道不畅,销售队伍涣散,销售费用居高不下;(6)企业文化不健全,企业宣传不理想。因此,企业改制后将面临生存和发展的挑战。结合本企业改制前后的实际情况,笔者通过近段时间来的思索,认为改制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应作如下几方面努力。

1改制企业需要观念转变

从产权制度入手进行的企业改制,是多年来国企改革迈出的最大一步,但是改制企业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观念还更多地停留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理解和认识。国企改制后归结起来要完成三项任务:观念转变、机制转变和运作转变,基础是观念转变,核心是机制转变,但最终要实现运作的转变。

观念转变是企业能够取得管理提升和稳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企业最难解决的问题。企业通过前期的机构精简、全员下岗、公开聘用、员工自由认股等改革措施,已经增强了员工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但是长期以来企业运行环境相对封闭,很多管理者并不十分清楚以下问题:(1)、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到底是怎么样的?(2)、国内外效益好的公司是怎样进行管理的?(3)、企业在管理上的差距是什么?(4)、企业需要学习什么样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来缩小差距?

企业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培训,目的是使企业员工的观念、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的观念得到实质上的提升,使员工对“市场”、“企业”、“客户”、“政企关系”、“银企关系”、“竞争与合作”等问题得到充分的认识。这一系列认识上的转变进一步让企业管理者开阔思路、看到差距,将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被动的理解转变成为一种主动、积极的认识,同时也提高员工对转变观念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2改制企业需要改变管理体制

改制企业管理体制要改变,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提高和完善管理体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产权人与管理者身分的变化,是企业改制前后体制最大的变化,改制前厂长是企业产权的法定代表人,也是管理的第一责任者,改制后董事长是企业产权法定代表人,总经理是管理第一责任者,两者可以不是同一个人。董事长带领董事会成员制定企业的发展方针和目标,然后由总经理带领管理层去完成董事会制定的任务。因此,企业改制后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大小,要完善以利于企业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

改制企业考核制度要改变。改制前,企业的工作考核制度不够完善或者考核不够严格,有的甚至流于形式,改制后,企业的工作考核制度要修正完善,更要严格执行,做到奖罚分明,形成相互激励。要让员工充分认识,只有努力为企业工作,为企业多创造效益,才能为自己创造发展空间,为自己多创造收入。

改制企业分配制度和劳资关系要作相应的改变。改制前,企业是国家投资的,企业除了上交给国家税收外,企业分配制度主要考虑职工的工资和福利,,企业产生的利润都用作企业的再投资。改制后,企业是各股东投资的,企业除了上交给国家税收外,在保证发放员工工资待遇前提下,也要考虑股东的股金分红,还要考虑企业的发展资金。企业改制前,企业员工的聘用和解聘,主要是以计划经济的指导思想来进行,但是很难真正按照企业的需要来决定员工的聘用与解聘,企业改制后,企业员工的聘用和解聘,应该按照市场经济为导向,根据企业的需要来进行,依据劳动法来协调劳资关系。

3改制企业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

改制企业在营销管理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有:(1)面对激烈竞争的国内市场,如何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营销战略,尤其是竞争策略以保证销售额的实现;(2)如何改进营销组织和销售渠道的管理,适应新的营销战略,提高运营效率;(3)如何通过有效的销售政策调动销售队伍和经销商的积极性;(4)如何控制销售成本,以取得较好的投入产出比。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思考,以改变改制前的不利局面。

首先考虑制定市场策略,市场策略实际上是指公司的市场运作手法,是依据竞争需要制定的,应当能够如实地体现企业的个性化特点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对客户市场、竞争者市场、销售渠道以及内部营销环境的深入调研分析,确定产品战略及投入、产出和盈利计划,并制定市场开拓的具体策略和营销行动计划。

其次考虑重组营销组织,营销组织是对营销策略提供组织支持和保障服务的。根据新的市场策略和对目标市场的深入分析,对企业目前的营销组织提出整合方案,明确企业的整合营销模式,建立起新的内部营销组织和销售渠道,确定营销组织合理的集权、分权原则,明确有效的营销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进行部门的职能分解和岗位的职位描述,充分发挥组织的指挥、调度、协调、控制效能,提高营销组织驾驭市场的能力。

考虑培养销售队伍,所有的策略和行动都要落实到人去执行,因此销售人员的素质、技能便成为销售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培训工作长期化、制度化,有计划地对销售队伍进行培训。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使企业的营销人员更新销售管理观念,掌握一定的专业营销技能,为企业培育一支能打硬仗的营销队伍,提高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并使营销策划方案能够顺利地得到贯彻和执行。

考虑营销流程、考评激励制度,营销流程、考评激励制度是营销管理体系中重要的支撑环节,有效的销售政策可以保证营销策略的有效执行。在销售政策上,根据企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的现实,对原来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完善,既保持政策一定程度上的延续性,又能起到鼓励销售人员的激励效果。营销流程、考评激励制度要做到流程清晰、目标明确、奖罚分明。

4改制企业需要实施扩张战略

改制企业在内部管理提升的同时,应该抓住机遇,以发展战略为指导,梳理内部管理,实施扩张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企业利润。企业在制定扩张战略之前,首先考虑企业所处的法律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等,综合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找出企业的发展机会,通过对行业市场吸引力和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分析,从而制定扩张战略。企业的扩张战略制定和选择要遵循科学谨慎的原则。

选择聚焦战略,即使用单一产品或服务的集中增长战略。聚焦战略就是企业通过集中自身资源能力和组织精力向特定的目标客户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该战略的前提思想是:企业业务的专一化,能以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细分市场服务,从而超越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们。这样可以避免大而弱的分散投资局面,容易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选择多元化战略。多元化是一种使用最多、也最有吸引力的扩张战略,因为它创造了将存在于不同的经营业务价值链之间的战略匹配关系转变成竞争优势的机会,这些机会包括:(1)将专有的领先技能技术或生产能力由一种经营转到另一种经营中去;(2)合并不同经营业务的相关活动,降低经营成本;(3)在新进入的经营业务中借用企业原有品牌的信誉;(4)能够为自身营造有价值的竞争能力的协作方式而实施相关的价值链活动。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其各业务之间的相关性越大,技术移植和降低经营成本的机会以及协同创造新资源能力和生产能力的机会就越大,同时创建竞争优势的窗口就越大,获取战略匹配利益的多元化经营企业能够获得比各业务分别采用独立战略所获得的总和还要大的业绩。

选择一体化战略。通过收购同类企业达到规模扩张,是企业生产能力扩张的一种形式,这种扩张相对较为容易和迅速。这在规模经济性明显的产业中,可以使企业获取充分的规模经济,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生产技术可能的条件,充分利用自己在原材料、半成品的优势和潜力,决定由企业自己制造成品或与成品企业合并,组建经济联合体,以促进企业的不断成长和发展。企业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扩大经营规模,由自己来生产材料或配套零部件,也可以向兼并供应商或与供应商合资兴办企业,组合联合体,统一规划和发展。一体化的战略利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通过联合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流程可以实现经济性,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而且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稳定交易关系;(2)提供了进一步熟悉业务上游或下游相关技术的机会,这种信息技术的获得对原有业务的开拓和发展非常重要;(3)确保企业在产品、原材料等供给紧缺时得到充足的供应,或在产品需求较低时获得一个产品输出渠道。

5改制企业需要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能够凝聚和焕发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要真正成为一流的企业,就要借助企业文化力。美国幸福杂志曾深刻地指出: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企业战略也无法成功。

企业文化最主要是价值观念,要通过沟通来统一各员工的价值观念,在企业发展的问题上形成共识。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精神建设的关键,尤其是总经理以及管理人员价值观的统一,是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开展的基础。如果企业的骨干人员缺乏价值观念的沟通,只凭关系和热情去运作一个企业,就会出现在重大关键问题上无法一致,彼此容易误解、猜疑、无法彼此信任的现象,严重的会导致经营战略无法实施。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事实上,强调的只是企业文化可能会给某种经营战略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并不是企业文化决定企业战略,而且企业文化的建立要经过长期的有意识的引导,因此要在相当长时间里以企业战略为指导逐步建立积极有效的企业文化。

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结合企业固有的文化底蕴,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

(1)系统、清晰地提出在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构建等方面的价值理念,逐渐将企业文化理念转变成企业共有的核心价值观;

(2)对企业各个时期的思想、理念、思路等进行系统总结和提升,进行明确、具体、统一的阐释;

(3)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渐进式比激进式更易成功。其原因在于,渐进式变革往往以给人们带来一定变革的好处为开端,容易获得人们的支持,从而顺利推进下去,而激进式变革往往在开始时给企业原有的状况以较大的冲击,从而引起人们对变革的反对,阻碍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

(4)在企业内部形成较强的规则意识,建立企业各项制度,规范企业管理。以做事业的态度经营改制企业,全面实行制度化管理,慢慢转变职工的工作态度和习惯,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5)在员工中建立传播企业文化的渠道和形式。

小结

企业改制前存在许多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企业改制后如何去克服和改正。改制企业依照现代企业制度去经营,提高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开拓思路,改变理念,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改变营销策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生存下去,在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实施适当的扩张战略,使企业发展壮大,并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真正树立起名牌企业。

参考文献

[1]郭国庆,成栋.市场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