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叙事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教育叙事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案例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案例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能力 培养途径及困惑

一、我们的思考

知识是载体而不是核心,数学的终极目标是去掉了知识还剩什么? 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回答,能力。在新课标中第一次提出:在数学课程中,以“四基”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十个核心数学能力: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在以前的旧课标中没有这样的要求,现在新课标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学生的能力直接影响他学习数学的效果及学习能力。

同时,学校在今年提出了在九年一贯制下,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引领小学生学习什么样的数学呢?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又该怎样来确立和开展我们的课题和教学活动?

二、我们的研究目标

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的课题围绕着什么来生成,来展开?以什么能力来确立学生的数学核心能力,学什么最重要?学习思考,还是学习做事情?老师应样引领学生学习什么样的数学?经过教研组成员的多次讨论研究,开展了为期两周的课题开题大讨论,大家围绕着这些问题,针对本学年的课程目标 讨论,学习,总结。提练出各不同阶段应培养的教学目标。一、二年级组:以运算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运算的能力。三、四年级组:以培养构建以学生空间观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五、六年级组:以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核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措施与策略。以运算能力为核心的一、二年级可以每天以不同的形式随时让孩子们感知数的运算无处不在。课前可以以有奖竞答的方式计算几道简单的口算;课中可以放手大胆让孩子们根据一题改编其他类似题型;课下可以让孩子在家扮演小老师,考考父母生活中遇到的运算。三、四年级多让孩子自己去感知、观察,空间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是先通过手亲自触摸的过程就会更立体的感觉到。从而从具体到抽象。当然这不仅仅要在课堂培养引导,课下更应多观察、发现、感知、触摸。而五、六年级则应要求孩子们多去体会生活中存在的数学。能够自己举出相应实例哪个知识点被应用到了哪个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并能根据实例改编一道有关的应用题。学生只有亲自体验的过程才会学习知识不觉得乏味。也会轻松掌握。

三、我们的阶段成果

1.备课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分步目标,落实到位。根据本年级的研究中心,制定研究课的计划,落实到课堂上。组织教师适时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掌握良好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能力方法指导的本质特征。每个年级组均制定自己的子课题计划。

各个年级针对自己学生的情况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现状调查。制定问卷调查表,与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调查环境,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度与可信度、客观性与真实性。

2.“开展了以能力为核心的课堂”赛课比赛。教师以课堂为载体,以能力为核心,将前期学习的成果运用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走入数学世界,走进数学空间。综合这几节课有如下的特点:(1)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注重单一的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能力转变;(2)教学目标的转变:从注重知识技能目标,向既体现知识技能目标,又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的目标转变;(3)教学策略的转变:教学策略丰富,有讲授,有设问,有操作、有讨论等等。通过这些策略,帮助学生运用数学且帮助思考,学习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学习运用数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能力;(4)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前期的研究和实践,感到学生在提问,探究,动手,合作,反思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3.教师及时反思回顾,认真总结在课题研究中的经验、教训,以案例、教育叙事、论文的形式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全体数学组的每一位老师及时、妥善地收集整理好各种资料,全面总结研究并形成阶段性的成果。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案例范文2

1 国内关于PCK的研究

1.1 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比较

李琼、倪玉菁和萧宁波(2005)经采用问卷测查法,考察了32名小学数学专家与非专家教师的学科知识,得出两类教师在数学知识与数学学科本质的理解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与非专家型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对数学知识具有深刻的理解,包括深层的概念理解与结构化的知识组织;专家型教师倾向于用“问题解决”的观点看待数学学科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即将数学问题的解决看作为猜想、论证与解释的活动;而非专家型教师则更倾向于“掌握知识”的观点,即认为做数学题目就是按照既定的步骤,一步步得出答案的过程[1]更进一步在2006年,研究了小学数学专家型与非专家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果表明:除了教学设计思想这一维度外,两类教师在理解学生思维、诊断学生错误想法与所采用教学策略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专家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错误概念的本质,所采用的策略倾向于从学生错误概念的本质入手,通过图形、实物等有意义的表征方法,以及启发性问题,关注学生对概念深层理解的过程;非专家教师仅从学生错误的结果出发,未联系到学生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因而会直接引导学生掌握运算规则[2]

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2007)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比较了小学数学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PCK研究选取了青浦区两名小学三年级的教师,运用文本分析、录像带分析、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测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法,通过新手与专家教师在①教学设计中目标、内容(任务)、对象、策略四要素;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三要素;③课后反思内容、特征;④对PCK的认知比较;⑤对PCK生成和发展的体认这五个方面的比较,得出结论:(l)小学数学教师PCK的特征:综合性、情境性、个体性、实践性、默会性、开放性;(2)新手与专家教师PCK存在明显差别:主要表现在学科内容向学生有效获得的二次转化中,第一次“转化”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表现为对课程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基础、风格、个性的把握,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第二次“转化”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知识的呈现,课堂的决策、监控、补救,媒体的使用,教学的指导、评价,生成问题的应对,师生关系;(3)教师PCK生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经历历练,进行反思,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3]

钱旭升,童莉(2009)以Shulman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理论为基础,选取某市农村中学一名新手教师和一名专家教师通过概念图和课堂教学录像编码的方法,研究其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水平Shulman将学科知识向PCK转化的过程分为理解、表征、适应三个环节,论文中将知识转化的过程作进一步的细化:将表征又进一步细分为教学任务的运用、表征的方式、表征的目的以及对教科书中规定的任务水平的调整等四个方面;将适应分为对学生和对数学知识两方面的适应性,即对学生状况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某数学知识困难的预见,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关注主要体现在表征的形式与该数学知识关系的紧密程度上,得出结论:(l)专家教师在数学知识理解上更加深刻;(2) ①表征的目的:新手教师倾向于验证,专家教师倾向于防误;②教学任务运用,专家教师注重探究和解释,新手教师平均着力于探究、解释和记忆;③表征方式:专家教师有更多的情景表征、具体操作表征和语言表征(有图形、语言、符号、具体操作表征);④对教科书任务调整分保持、提高、降低三个维度,新手教师趋向于使用教科书上的任务,表现为对教科书中任务的易化,使得许多高认知水平的任务降低为记忆型等低认知水平的任务;专家教师不一定用教科书的任务教,但更有效[4]

杨秀钢(2009)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比较了高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的PCK研究选取了所在学校的两名高一数学教师,通过理论文献研究、数学教学目的观数学观的调查、教案分析、课堂观察和课堂叙事、教师访谈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得出结论:(1)新教师和经验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显著差异,这和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2007年对小学数学新手和专家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的发现一致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还有教学例题与习题的选择上,新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突出新课程理念,但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够深刻,认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一样的,学生理解的知识缺乏,教学的例题与习题基本上都来自教材,不敢稍加变动;(2)教学反思方面,新教师多是对教学内容知识作出反思,对整堂课缺乏总体的反思,而经验教师善于对教学的过程的整体进行反思,比较深刻;(3)新教师认为对自己来说提高PCK的最主要方式是多听老教师的课,多和同事交流,因为这样做对他的日常教学帮助是最大的而经验教师认为主要途径是靠自己去钻研,去经历,去主动反思,态度是最重要的,最喜欢听优质课,可以开阔视野,收获多一些[5]

1.2 PCK的发展

范良火(2003)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听课和教师面谈,在对美国芝加哥大都市区三所优秀高中的所有77名数学教师的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教师 “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以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是他们发展自身教学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在职培训”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也是比较重要的来源,但是相比之下,“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和“阅读专业书刊”则是最不重要的来源[6]这对教师PCK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刘清华(2004)在其博士论文《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中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发展他们的PCK,并根据其重要性,分为:最重要的来源(教学经验和反思、同事的日常交流)、重要的来源(作为学生时的经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在职培训、阅读专业书刊)和一般的来源(职前知识)[7]

PCK的获得途径为:第一,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在职继续教育、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如专题讲座等)、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教科书及其参考书、与同事的日常交流、阅读专业书刊、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其他方面(如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指导等). 这11个方面都是教师PCK的来源,只是贡献程度不同;第二,对教师PCK的获得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自身的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与同事的日常交流、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参加优质课观摩课的听课和比赛、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自己阅读专业书刊这六个方面;第三,教师获得PCK的主要方式包括经验总结、反思提升、教师间的日常交流、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等[8]

在已有的文献中,还没有比较系统地直接针对教师PCK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只是散见于极个别的小论文中,如刘清华提出影响教师知识建构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和个体发展状况、教师实践、学习或教学过程各阶段学习者的特征[9]

孙芳明(2004)在其硕士论文《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对策研究》中提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内在因素三个方面,其中内在因素包括教师的内在需要(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和情感需要)、性格特征和职业倦怠等几个方面[10]

衷克定、张溉(2000)在《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指出,教师的教龄、学历、所在学校类别对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有着显著的影响[11]

熊宜勤、莫文(2006)在《教师教学策略知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中也得出了相同的研究结论,教师的教龄、学历、学校类型对其教学策略知识有着显著的影响[12]

吴捷(2004)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部分,外部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因素、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特定事件、职后培训;内在因素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对案例的研究[13]

王俭等在《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从学校的层面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策略:更新观念策略、外部刺激策略、内部激励策略与“载体”策略其中内部激励策略包括:坚信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力量来源于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激励、让教师学会角色反思、让教师学会自我评价;“载体”策略包括:说“故事”与说课、行动研究、开发个案(案例写作)等方式[14]

余文森教授指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15]

景敏通过对辽宁某中学数学教师采取“行动研究方法”研究在职教师PCK的发展行动研究的重点在数学教学任务设计上,历时一年半,发现有关教学任务设计的研究实践对中学数学教师PCK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包括:(l)对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解;(2)数学任务的设计; (3)对学生前有知识和认知水平的认识;(4)对现代技术信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认识[16]

黄毅英、许世红从教学法角度较明确给出了数学教学PCK的结构特征,并提出一般的数学教学知识内容MPCK结构图和优秀教师的MPCK结构图:

图中CK(content knowledge)表示有关数学学习知识,包括学习的对象、学生学习背景、学习环境、教育宗旨图1表明,MPCK是3个基本集合MK、PK、CK的公共部分一般而言,职前教师、职初教师、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基本结构框架是一样的,但是,3个基本集合与集合的交集的大小有区别通常情况下,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MK、PK、CK往往会增大,而且它们的交集部分会越来越大,形成的MPCK就会越来越丰富图2显示出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集合往往比职前教师的MPCK集合大得多这两个结构图较好的解释了数学教师PCK的变化发展及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区别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结构显示,即使他们的MK、PK、CK不一定很完备,但是形成的交集往往比较大,通常体现出以下的特征:(1)数学教学法知识(简称MPK)灵活;(2)数学内容知识(简称MCK)丰富;(3)教学内容知识(简称PCK)多样研究者还指出了教学知识结构解读、引入数学史、学与教过程中的常见疑点是3个常见的PCK培训切入点,并研发了三个案例,分别从MK、PK、CK三个角度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案例对职前、职初教师非常具有启发性可以极大地丰富他们的MPCK,为教师培训提供切实可行的范例[17]

童莉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中,选取重庆市2所省重点中学、2所市重点中学、2所市区普通中学和2所农村普通中学作为学校样本,对样本学校的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得到了影响初中数学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转化的主要因素表现为三个方面:基础系统、动力系统和效率系统在基础系统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广度、深度和贯通度是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中的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贯通度影响的程度尤其明显;在动力系统中,教师所持的数学观、数学教学观、自我教学效能感是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的影响因素其中,问题解决取向的数学观更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的转化;在效率系统中,教师的数学教学经验对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的转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的教学经验包括数学知识学习的经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经验、教学案例的经验等根据研究的结果,对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提出建议:(1)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数学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匹配和融合;(2)在课程结构方面,应增加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3)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应提倡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4)在教学内容方面,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对在职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以行动学习为主要的教研方式;(2)用概念图的方式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3)注重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4)促进教学效能感的发展[18]

董涛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课堂教学中的PCK》中揭示了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PCK的六种成分:作为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的学科内容的知识、教学目的的知识、对于特定课题的学生理解的知识、内容组织的知识、效果反馈的知识和教学策略的知识这六种成分对教学的影响的机制是不同的学科内容的知识与教学目的的知识统称为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这种统领性观念决定了特定课题的教学价值,回答了为什么教的问题学生理解的知识关注的是教给谁,他们将怎么学的问题内容组织的知识划分了学科内容的层次,确定了特定课题的教学定位,回答了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策略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是按照学生怎么学的及相关课题是如何关联的来确定的效果反馈的知识回答了教得怎样的问题,及时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结果,消除学生的误解[19]

2PCK研究对师资培训的启示

教师可以通过经验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PCK,教师间的日常交流对教师的教学帮助是最大的,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可以开阔视野,收获多一些职前培训应重视加强教师体认其学科领域内的实质知识与章法知识,学科内的重要概念与对学科所拥有的信念,使教师们能对学科概念有深入的理解与体会,构建有意义的与完整的学科领域知识对于职前教师而言,发展其PCK的主要方式是师资培训职前与初任教师本身的教学库贫乏,再加上由于许多职前教师只经验过教导式的教学方法,因此他们的教学方法基本上亦属于教导式(Stofflett,1994)如果教师能在培训中体验利用概念改变(或建构式)之教学法教学,相信教师日后会运用相似的方式于其课室教学中因此协助职前或初任教师统整与发展其PCK之方式,应以建构主义为基础配合反省的演练,由各学科与教学领域中任课之教授提供机会(例如:发问、讨论、作业、实际演练等),并由任课教授自身示范,教学实例之讨论,课室教学之观察,有经验教师的参予与分享等,使职前教师能不断思考学科与教学领域之统整并直接的建构PCK于其教学库中另外,教师学习教学之方式宜以实例的方式呈现,以便于教师能全方位的建构与储存PCK于其教学库中,过去仅利用讲述的方式传达命题知识(Shulman,1986)如原理、定则,较不易被教师作有意义的储存并熟练的运用在教学情境中造成师范生常认为与教育相关的科目的理论非常多但与实务不能相连诚如前面所述,如授课教授能以具体实例来讲述相关学理,并让教师能由实务的演示与讨论中自行建构与体会一般之教学知识,相信对于教师转移教学知识到特定的学科教学领域中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 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专家与非专家教师的对比分析[J]. 教育学报, 2005, (6): 57―64.

[2]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 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表现特点及其关系的研究[J]. 教育学报, 2006, (8): 58―64.

[3]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 小学数学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 2007, (10): 47―50.

[4]钱旭升, 童莉. 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的个案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4(3): 155―157.

[5]杨秀钢. 高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46―55.

[6]范良火. 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08―214.

[7]刘清华. 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56―70.

[8]廖冬发, 周鸿, 陈素苹. 关于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 2009,(12): 90―92.

[9]刘清华. 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73―87.

[10]孙芳明.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相关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3―26.

[11]衷克定, 张溉. 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 2000,(4): 488―490.

[12]熊宜勤, 莫文. 教师教学策略知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导刊,2006, (5): 15―17.

[13]吴捷.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探索, 2004,(10): 117―119.

[14]王俭, 余秋月, 洪俊彬. 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5): 41―45.

[15]余文森.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J]. 黑龙江教育,2003,(10): 18―19.

[16]景敏. 在职教师教学内容知识发展研究[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7]黄毅英, 许世红. 数学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特征与研发举例[J]. 数学教育学报, 2009, 18(1): 5―9.

[18]童莉. 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115―175.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案例范文3

国家课程体现的是基础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的基本纲领标准,强调了学科文化素养培养,如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课程标准中“三维课程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科文化统领,各学科都是以学生发展需要设计的,如从小学低段《品德与生活》到高段《品德与社会》,再到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都体现了国家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和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文化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小学语文课程强调“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学科文化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前后的“两基”到“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方法”。

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要求充分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的理念,挖掘课程中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学科文化资源,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为儿童发展奠定丰厚的学科文化素养。

二、实践现状呼唤强化学科文化建设

(一)教师学科文化素养和培养差异,导致学生学科文化素养普遍偏低

多年来,我校注重教师素质培养,从教学素养到发展性素养的培养,促进了课堂教学转型,激发了教学活力。但是站在学科文化素养的角度审视学生发展,我们发现班级、学生之间学科文化习得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课堂反思性调研,我们发现一个突出原因是教师的学科文化素养不足,导致学生学科文化素养普遍较低。

(二)当前学校教育尚未重视学科文化建设

实施新课改以来,大面积的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学结构、方式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主要在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层面上下功夫,尚未重视学科文化建设。许多学校学科知识、技能教学停留在点上,弱化了知识结构体系建构;对学生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只停留于口号上。其根源有三。

一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部分教师学科文化素养发展不足,只有单一的专业知识技能,既缺组织学生变革学习方式的相关教学智慧,没有注意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学科价值态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更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因素有机融合,要么顾此失彼,要么相互割裂,导致学生学科文化素养培养的严重缺失。

二是教师学科文化素养欠缺。深入了解小学教师学科文化素养的现状,我们对周边学校163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小学教师普遍欠缺和期待提升学科文化素养。

三是考评体系的问题。在历年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中,不仅更多地表现为重知识轻能力,对学科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更被忽视和削弱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学科文化建设的设计与实践,让儿童充分习得国家课程中的学科文化,奠基生命的基础素质与发展能力。

三、培养教师学科文化素养,是建设学科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已从管理、内容、组织等不同角度,对学科文化进行了研究。学科文化是指该学科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培养的独特的文化符号、价值观念、学术精神、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等。

经过几年研究,我们认识到适应学生文化习得的教师学科文化素养,就是教师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比较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促使学生学科文化素养不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其外延主要包括学科思想方法、学科知识积淀、学科基本技能、学科价值取向、学科教育智慧等五个方面。

如何以学科文化建设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具备了适应学生习得学科文化较高的学科文化素养,才能有效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通过几年教师学科文化素养的培养研究,我们找到了学科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关注学生学科习得状况,并归因于教师学科文化素养的高低;通过适当的途径与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师学科文化素养,促进了学生学科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使国家课程较大程度实现了培养学生发展的功能。

四、校本探索学科文化建设路径

(一)编写语数读本,引导教师建构学科思想方法和知识结构体系

让教师系统地理解国家课程教材中含的思想方法、知识结构、情感价值等学科文化,我们建立了语文、数学科研究小组,编写了《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知识板块结构》,把反映听、说、读、写、记、思、赏等语文学科素养的《小学语文教与学》,作为语文教育的辅助读本。利用校本研修平台组织全校教师集中学习,明确了教学方向和着力重点。因应实践研究的需要,我们还编辑了《“学科思想方法+活动”教学案例》、《教师成长个案》,以及反映学科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叙事》等校本研修成果,作为学科文化建设的校本资料。

(二)突出学科文化的教学设计

组织教师研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借助校本资料挖掘教材中的学科文化内容。引导教师根据我校学科教师的备课要求,设计出适应学生学科文化习得的教学案,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学习习惯、学科知识结构的培养等。

(三)确立以“学科思想方法+活动”的课堂教学特征

根据我校《课堂教学评价表》,课堂教学突出教学思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三个方面。从教育教学观和学科思想两个方面评价教学思想,前者的评价标准是“以人为本,开放课程,现代教学观、学生观、创新教育观等先进教学思想体现好”,后者的评价标准是“把握学科本质,对本学科有个性化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学科思想方法,准确诠释《课标》;教学能力中强调学习指导、学科智慧。”前者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学科技能训练落实,教师指导要恰当、具体,适合学生的学科性学习;”后者强调:“深谙本学科教学实际,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创新学科教育教学行为,发挥学科教育教学的机智,达成有效组织学科教学活动、学生习得学科文化之目的;注重借鉴,敢于标新立异,能够独出心裁,符合教材学生实际。从三方面评价教学效果:三维目标达成度高、学科性学习活动效果好、学科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学生全面参与教学,并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有创新意识的体现。

通过学科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校本实践研究,各种竞赛课、示范课、研究课、常态课,以及各种教学研讨活动,都围绕“学科思想方法+活动”和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展开,取得了显著效果。

五、学科文化建设的成效与启迪

学科文化建设促进了教学改革,教师有了明显的学科文化教学行为。老师们能分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助于学生学科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文化素养,特别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学科价值态度培养。语文教师注重“听、说、读、写、记、思、赏”思想方法培养,数学教师注重符号化、数形结合、对应、转化、集合、函数、极限、组合、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注意在教学中示范、引领和教育智慧。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结构,获得了哪些学科思想方法,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和情感态度,更关注学生在课内外是否能以学科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从语文、数学着手科学文化建设的设计与实践,形成了“学科思想方法+活动”的教学特征,影响辐射到了各个学科。

学生学科文化素养全面提高。学生越来越喜欢充满学科味的课堂,学科学习兴趣提高了,态度积极了,通过操作、实践、感受、体验,理解学科思想、知识结构、情感价值,并用学科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学业成绩测试数据显示:基础部分正确率达95%,思维考察部分精彩纷呈,学生各科成绩名列市县前茅。学科文化建设不仅提升了学生学科文化素养,更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

在学科文化建设中,我们有如下启迪:一是学生素质培养的主阵地是学科素质教育,学科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是学科文化建设。只有建立了学科文化,才能在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学科文化素养,发展儿童的学科生命力。二是注重学科文化建设的校本路径开发:可通过编写教师读本作为教材的补充;在教学设计突出学科文化教学;课堂教学突出学科文化教学;培养教师学科文化素养。三是以研究的视角、力量和路径,对学科文化建设进行校本突破。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案例范文4

自建校以来,我校秉承“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课为本抓创新、以人为本求发展,以校为本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致力于课程建设、资源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校本教研和评价体制改革,建立了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着力点的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制度和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创新了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大了课程和资源建设的力度,走出了一条有天门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

一、落实课程计划,狠抓课程资源建设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和湖南省颁布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所有课程,并按规定把班额控制在50人左右,均衡编班,均衡配备师资,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学校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非常注重作为国家和地方课程补充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

一是让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研究、挖掘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内涵,发现其优点和不足,适时予以增补、删减、重组,增强其功效。校长主导开发了学生劳动实践教材《开心农场之蔬菜种植篇》,并根据校本课程国学课的需要自主编写了《天门小学国学读本》。

二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整合大自然、社会、学校教育资源,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是鼓励教师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把学科知识和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石成老师的市级课题“民族体育活动与学校体育课程的整合研究”,从体育的角度把民族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学校体育课程整合起来,从而充实了体育教学体系,有效增强了学生体质,还弘扬了土家族民族文化。他的录像课《高脚马》作为永定区优质课送省参评获省一等奖。杨吉高主任的省级课题“土家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把土家族的民间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渗透,让学生从小认识、感受、掌握本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涵。如为了让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张家界民歌”“桑植民歌”这两朵奇葩在校园绽放得更加灿烂,成为一道有特色的亮丽风景,音乐教师每学期用2~3课时教唱民族歌曲,保证学生每学期学会1~2首。下午上课前的唱歌时间以民族歌曲为主。这样面向全体,扎实普及,创设校园“班班有歌声”的文化氛围。

四是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以项目制形式进行特色课程建设。每个项目由1~2人负责执行,由负责人再组建开发机构,学校给予人、财、物等资源支持。具体开发方式:

①利用录音录像等方式将讲课内容或过程电子化和文本化;②收集教案、课件及其他教学内容,分类编辑成电子文档;③学期末编辑成册(有索引、目录、页码)并上交教务处存档。开发项目有导读(胡玉琴)、国学(覃正军)、数学素养(楚得妍)、土家族文化(杨吉高)、体育游戏(石成)、课本剧/绘本剧(周玲玲)、传统节日活动(周玲玲)、舞蹈(范金霞)、合唱(李迎春)等。项目内容有教材、教案、课件、教学素材、评价体系等。

二、狠抓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核心所在,所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成为我们研究和行动的重中之重。根据我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我提出了“问题驱动五环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以问题构建和解决为核心,以“预学―导学―自(互)学―研学―练学”五个环节为课堂呈现形式构建起来的导学模式。问题驱动:即问题引导学习。根据知识迁移和学生认知的规律,以教学内容为凭借,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构建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让学生在成功解决问题的愉悦体验中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点拨和引导,学生始终觉得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所以其学习兴趣会一直保持高昂的状态,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学效果。模式的构建极大地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为保证教研时间,我们推行了研讨课制度。每门学科利用半天时间专门研课、听课、评课,尤其是评课,给老师充分的发言时间,保证了教研效果,教师在活动中受益匪浅。同时大力推行行政观课制度:从每学期的第二周开始每周一第一节听课,第二节评课,第三节开行政会。由于有全体行政人员的参与,保证了研讨质量,也使得我校的课改进行得有声有色,成效斐然。张海燕老师参加全省小学数学教师演讲比赛获省一等奖,杨爱国、刘平静、昌奇锦老师参加全市创新教学赛课均获一等奖,楚得妍、昌奇锦老师参加全省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大赛均获一等奖。全校全年有20余篇文章在《湖南教育》《教师》《张家界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所获论文、课件奖励更是不胜枚举。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经典伴孩子成长,让孩子扎下良好的德行之根,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培养特长、发挥潜能”,我校还开办了“伏羲”班。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实施都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每天都有书法、武术课,语文不用现行教材,而改为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古文,一到三年级不再有考试。现在孩子写毛笔字有模有样,还能打几套拳,在家礼仪规范,深受家长欢迎。

三、搭建高效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课程改革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因此,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基础。基于此认识,我校提出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共同提高”的教师培训思路,在培训中实践,在实践中培训,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建立培训体系,确保培训规范有效。一是成立培训机构。为了确保教师培训工作规范有效,学校成立了教师培训工作组、专家指导组。我亲自任工作组组长,主持培训工作,建立了“校长室―教研室―教研组”三级管理体制,为培训提供了组织保障。聘请教育教学专家为指导组成员,每学期固定时间来校讲座、指导,保证培训的方向和实效。二是建立培训制度。为保证培训科学高效,学校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建立了讲座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示范课公开课制度等。三是丰富培训形式。每学期既延请专家到校讲座,让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交流,解疑释惑,又抓住国家培训的各种机会,每年派出大量教师外出学习,接受新鲜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开阔视野,回来又以讲座或者示范课的形式与同伴交流,共同提高,取得一人学习全体受益的效果。

我本人参加了湖南省小学名校长培训,从理念和实践两个维度提升了专业水平,并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成效显著。同时学校还拨出专项经费大力开展校内培训。学校引导教师积极开展阅读系列活动,为每位教师购买了《论语――于丹心得》和《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书籍,然后集中交流学习心得,这样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本职工作。

同时,还加强了计算机应用培训。每周五上午,都会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操作培训。目前,我校教师基本上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独立制作课件,会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提高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教师结对”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一至三名新进教师,要求每月都上“示范课”“研讨课”“讨教课”,让刚进入我校的教师尽快适应环境,课堂教学水平有质的提高。“名师工程”则力求培养出一批教学骨干、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以丰富的活动促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特长,除了利用课堂这一传统阵地外,每天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对学有专长的学生进行素质拓展,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学校的设备资源优势,开办各种兴趣爱好班,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目前,我校设置各种特长培训功能室20多个,配备总价值180余万元的各种器材,建立了完善的特长培训机制,开办了英语、美术、航模、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舞蹈、各种器乐、合唱队、手工制作等二十多个特长培训班,每年培训学生达8000余人次。为了提高和扩大“土家文化进校园”的效果和影响,传承张家界市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针对学生对“土家文化”的喜爱程度及艺术表现力,按照低、中、高年级组组建了3个土家民歌合唱团;组建了腰鼓、打击乐、古筝、笛子、二胡等民乐团;组建了土家武术、土家硬气功等体育团队;组建了土家花灯、土家摆手舞等表演团队;建立了手工编织、土家刺绣、土家蜡染、土家沙石画等绘画兴趣小组。2013年12月30日,集土家武术、土家花灯、土家龙灯为一身的《天门稚子闹花灯》舞蹈节目,参加“张家界市中小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节目展演”,荣获市级节目展演第一名。2014年6月,二年级小朋友表演的《土家摆手舞》舞蹈节目,为市区领导、部分家长、全校师生进行了汇报演出获好评。2014年8月,土家《勃尼茅古斯》舞蹈节目,在中心广场参加张家界市“欢乐潇湘”节目展演,获市级一等奖。

二是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我们的大课间活动共由“七彩阳光”“童心舞动”“阳光校园”“土家摆手舞”“土家茅古斯”“土家花灯”六部分组成,有效增强了师生身体素质,传承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土家民俗文化。学校被张家界市教育局授予“张家界市青少年艺术人才培训基地”和“非物质文化传承重点学校”等称号。同时还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了“包粽子比赛”“包叶儿粑粑”“中秋月饼品尝会”“端午食品品尝会”“闲置物品换购会”等活动。

同时大力推行深耕阅读,营造书香校园。各班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和教室图书柜继续坚持“晨诵午读晚省”活动,并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进行导读指导。各班利用两种方式每月更换图书柜的书籍,一是从学校图书室借阅,二是要求学生自行购买。要求学生利用早上到校时间和午读时间进行阅读,周末还可借阅图书柜的书籍,保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语文老师要利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讲故事,每周三次,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展示锻炼的机会。校本课程依然开设国学(背诵)、导读(阅读,可到阅览室阅读)、书法三课。国学为周三晨读与最后一节课,背诵完的学生可到覃主任处申请考核,过关者可佩戴国学小博士胸章;导读为周五最后一节课,可带领学生在阅览室或图书室看书,学生看书达一定量者(标准由导读项目组制定)由教师认定为“故事大王”,可佩戴胸章;书法为周二上午最后一节课。各班要结合各种纪念日和节日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主题阅读。各班每年上交一本阅读成果集,并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评比,同时学校汇总优秀成果结集成书,名曰《天晓》。

五、狠抓校本教研,创新研究形式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形成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机构,开展“听、说、评”“研讨、示范、竞赛”课系列教研活动。由教导处牵头,引领与督促各教研组、备课组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活动做到“五定三有”,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定中心发言人,有对照、有重点、有总结,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针对教学实际,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激发教师教研热情,结合区教研室安排,参加示范课观摩活动,努力提升教研水平。

二是教育叙事研究。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再加上自己的反思,改变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话语方式,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和进入研究状态,然后再向案例研究转变,这样逐渐把教师引上研究之路。我们以QQ群和群论坛为平台,让教师们把自己对教学实践的所思所想发表在QQ群论坛里,教师之间相互点评,学校也进行点评,并每月进行评选,优秀稿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推荐发表。学校每月再把优秀稿件结集成《教育教学叙事专刊》,极大地激发了教师“我手写我心”的热情,稿件数量和质量也稳步上升。

六、推行绿色评价,创新评价方式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案例范文5

一、研修活动的设计

《教师研修: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实践》(张铁道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提出,教师教育应当遵循成人学习规律开展。成人学习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成人如何学习,如何依据成人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去设计和组织有效的学习与教育活动。成人教育最基本的特点是,其对象都具有本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但长期以来我们却都认为,成人学习面临普遍的工学矛盾,实际上是把成人的工作和学习对立起来,忽视了成人的实践经验所具有的知识价值。教师是具有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成人学习者。因此,针对在职教师设计和实施的专业学习活动必须针对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他们已有实践经验的资源价值,聚焦一定主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建构并获得有价值的研修成果。

因此,我们依据上述原则,回应来自海南与山西两省积累了多年经验并做出了突出业绩的优秀教师与校长“希望成为所在学校的教师发展引领者”的客观需求,对研修活动进行了全程设计。我们设立一个假设,如果我们能够创设一个真实的主题研修过程,汇集来自所有参与者的相关体验与想法,不仅参与者本身可以获得对于教师研修的体认,也能够有助于为他们开展教师研修的后续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因此,作为研修活动的组织者,我们所做的就是依据研修主题设计脚手架式问题链,引导大家进行参与互动式分享交流,并汇聚大家的智慧形成有价值的学习成果。

二、研修过程的互动讨论

海南一组代表(海南中学数学教师 贾天友):《教师研修: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实践》一书中《儿童视角中的为师之道》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为教师,我们都特别希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首先就要心中有学生,去了解学生是怎么看待老师的,按照学生的希望来要求自己。联系到今天的研修活动主题“让我们共同体验教师研修的力量”,我在思考,怎样通过研修让我们的老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呢?

张铁道(主持人):其实,这篇唤起你兴趣的文章背后有一个故事。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50多个国家开展了“孩子心目中的好老”主题征文征画活动,并出版了一本小画册。我在1997年的时候看到了这本画册,立刻就被孩子们对教师的真实需求和热切期待打动。我想,如果让老师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他们自己,看他们的职业,应该非常有震撼力。当时也做了几次培训,效果也不错。遗憾的是,其中没有中国学生的参与。2003年元月,我在《班主任》杂志发表卷首语《让我们倾听儿童的心声》,邀请各地老师组织少年儿童将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用绘画和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短短几个月时间,我们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4000名中小学生的儿童画和文稿。我们从这些儿童作品中发现,学生对于老师及对于学校教育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能力,他们更加需要并珍惜的是老师和他们之间的充满关爱的情感互动和思想交流。其中,确实有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

大家可以看看我的微信头像――那是北京市延庆县永宁小学11岁的安泽同学画的一张老师的脸。老师的两只眼睛里分别有一个开心的学生、一个郁闷的学生,鼻孔里也有学生,上、下嘴唇之间还标有“好好学习”“I love you”(我爱你们)的字样,形象地说明好老师应当关注全班每一个学生,悉心感受他们的情感需求,并在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的同时,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爱。这实际上体现了孩子们对于好老师的希冀。

这项尝试让我们获得很多发现。大多来自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叙事和图画,好像都与学科教学没有直接关系,却是最打动学生、影响学生的重要事件。我们借助儿童视角开展的教师研修实践也表明,引导广大教师站在学生立场体察他们的教学服务及其成效,进而积极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是我们深刻理解自身教育服务工作价值的一个重要的评判维度,也是教育管理者和专业机构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的行动突破口。

海南二组代表(海南中学政治教师 叶小):看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一文后,我有了很深刻的体会。

第一,教师研修是有规律的。如文中所说:“成人唯有将亲身体验进行分析,并加以理性化,学习的内容才能有效地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因此,要做好教师研修,首先要了解教师研修的先进理念,掌握教师研修的规律。第二,教师研修想取得良好的成效,很重要的是立足于教师自身的需求。我们只有找到教师需要什么,在教学当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了解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针对性地为教师量身定制研修计划,组织教师研修,帮助教师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研修也才是有效的,才能被老师所喜欢。第三,教师研修的形式要敢于创新,要通过相互的分享、交流去推进。例如,书中流动教师培训队案例,就是研修形式的创新,深入到农村贫困学校开展研修,成本低,又非常有实效。还有,教师研修要注重分享,通过分享让大家有更多的收获和体会。研修活动结束后,还应该督促教师进行总结和反思,借此也能够了解教师研修的成效。我的问题是,教师研修要非常关注教师的需求,怎样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教师的需求呢?

张铁道:非常感谢您对教师研修的认同。我来分享一个自己在海南的实践故事。2004年,我随教育部专家小组到海南考察学习高中课改实施情况。我应用研修方法在三所中学与高中学生开展了系列专题座谈会。我们从每一个班级选取一组同学参与座谈。我问学生们:“在高中课改刚开始的时候,你们在学习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老师怎么教,你们就感觉到特别开心,特别受益?你们现在有什么困惑?比较课改开始到如今,你们感觉最大的变化在哪里?”学生们针对这些他们熟悉的问题,向我反馈了很多真实信息。其中,谈到他们特别喜欢的老师时,也是十分看重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建立朋友般的关系。之后,基于三所学校的高中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完成了一个来自学生视角的课改成效研究报告。我们当时的调查结果有力地证明:海南的课改做得很好。其实,如果能够继续跟进,在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提炼:在高中课改实施将近一轮的背景下,海南的教师在哪些方面做得特别好,赢得了学生赞许?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特别是将其中学生提到的教得特别好的老师的做法和学生提到的困难和困惑梳理出来,并组织教师们研究如何改进,那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其实,借助研修方法诊断需求、改进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可以到一个课堂去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通过对象对于问题的回应做出判断。我曾经到北京一所学校进行调研,在听取校长报告学校情况、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座谈,并对学校进行反馈之后,我利用中午的半个小时和来自初二、高一和高二3个年级的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我首先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今天到你们学校来,印象特别好。你们能不能说说学校让你们感觉特别骄傲和自豪的是什么?”他们都纷纷说:“我们学校的老师好,老师对我们非常好。”我接着问:“请你们说说你们最喜欢的一门课和你们最喜欢的老师?”其中一个组就讲:“我们特别喜欢政治课。老师在第一节课就对我们讲,‘同学们,我可给你们约好了,你们哪一个都别想在我这门课上落下!’我们心里说,为什么呀?结果没想到,这位老师讲得非常好,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全班的同学政治课都学得非常好。”还有一个组说:“我们特别喜欢上体育课。先前一堂课只有一个项目,现在老师给我们四个项目来选择学习。大家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学一个项目。我们非常开心。”我又问:“那你们觉得来学校以后有哪一件事让你们特别难忘?”初二的同学说:“我们特别难忘的是学校组织我们去林县。”我明知故问:“林县有什么难忘的呀?”他们说:“老师,你可不知道,我们长这么大,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到林县去。坐了一天车,晚饭刚吃过,大家的手机就此起彼伏地响起来了。奶奶问路上安全吗?妈妈说外头的饭好吃吗?爷爷说你们啥时候回来?……我们突然意识到,我们走到哪里,家庭的关爱就跟到哪里……”

我看前面三个问题都铺垫得差不多了,就接着问:“目前学校做得很好的情况下,你们觉得如果学校只需要再改进一条,那会是什么?”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我们学校学生太多了,做操时胳膊都伸不直;吃饭分三波去吃,仍然挤得不得了;上厕所排队,排到上课铃响了还没有排到;图书馆一个星期只开两个小时,能不能多开一点时间……座谈结束之后,我就把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反馈汇报给学校的领导,当我讲到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校长就忙着要求记录下来,还解释说马上就进行改进。

以上实践说明,如果能够围绕一定主题,基于对象群体的既有体验,有针对性地设计好一组问题链,就能有效地了解他们的需求。

垣曲一组代表(山西省垣曲中学物理教师 吴宝军):您在书中对教师研修强调了三项原则:一是务必注重教师的实践;二是务必持有学生的视角;三是务必了解理论并努力付诸实践。我的理解是,第一,注重教师的实践,就是从教师的需要入手,从实际出发。第二,从学生的视角,就是以人为本。第三,每一个老师必须有持续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在《探索教师研修20年》这篇文章中,你提供了一个教师研修路线图,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的问题是,教师研修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教师不愿意参与研修,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张铁道:我借用书中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北航附中教师的研修实践》这个案例来回答你的问题。当时,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刚刚启动,我自己也需要有深入学校深入了解实践的机会,于是就应时任北航附中校长罗滨邀请深入该校连续做了五次专题调研与研修活动。

第一次研修活动的主题是“我们怎样走过高一”,旨在判断首届高中新课程的高一学生已有的实际学习体验,将其作为评价学校新课程教学现状的尺度和制定改进教学策略的重要参照。我们把高一年级四个班的W生分成四个组:开心组、感动组、郁闷组和困惑组。讨论“回顾高一时光,哪些是我们最开心、最感动、最郁闷和最困惑的事?”每一个组分别重点分享一个主题的体验,最终各组的反馈就构成一个整体的结果。我们发现,2008年度高一学生最开心的是“军训”“选修课”“外教课”“社会实践”;最感动的是“军训”“联欢会和主题班会”“汶川大地震”。而最郁闷的是他们的学习,最困惑的是学习方法。来自学生的真实体验,让在场的高一年级组的老师们感到十分惊讶,也促进了他们的深刻反思。教师们感到,他们并没有完全领悟课改的理念。如果重新再教高一,他们会加强教研,精简教材内容,增加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来自高一年级教师的这些经验,为即将担任新高一教学的老师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现实背景和行动导向。

第二次研修活动,我们针对学生普遍需求开始关注学法指导。第三次研修活动,我们又以新一届学生的入学教育实践及其成效为案例,研究高中阶段入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第四次研修活动,我们尝试从学生视角讨论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改进。第五次研修活动,我们总结高中语文组关注学生需求、改进教学的探索,并推动学校其他学科依据学生需求,提出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行动计划。一个学期下来取得显著成效,而后又推广到全校所有学科。

上述实践显示,诊断需求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后续跟进则是解决问题的必不可少的过程。没有对于实际需求的揭示,行动就没有针对性;没有执着的跟进,就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预期结果。

国兴一组代表(海南省国兴中学语文教师 李占民):书中的《团队研修: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实践》一文,正好契合我们来北京考察学习的任务。在我们常规教研工作当中,最常态、最重要的但也是最薄弱的就是教研组的研训活动。在北京的学校里,教研组的活动是如何开展的呢?请您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如何改进教研组团队研修的工作?

张铁道:你提的问题是一个困惑很多基层教师、教研员的实际问题。我曾在甘肃和北京从事教研工作二十多年。我认为,我们的教研需要在新时期重新定位。许多教研员因为曾经是优秀教师或身受基层教师期待,所以总是有意无意地以我为标准,向我看齐。但这种理念已经不再符合现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了。教研员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承担教书育人职能的基层教师。为此我认为,教研员需要掌握两门教育学,一门是少年儿童教育学(即我们熟知的教育学),一门是回应教师学习需求的成人教育学。只有掌握并自觉应用成人教育学,教研员才能自觉尊重教师的既有经验,引导他们相互借鉴并做出实践改进。另外,由于教研员的工作头绪繁杂,所以很难实际跟进一个项目或聚焦一个特定群体,因此也为开展有效的问题解决、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带来很大难度。

以上这些,或许可以丰富我们对教师研修的性质、定位、特点甚至规律的基本认识。

(二)研修策略

开展教师研修的前提是依据任务或主题进行需求调查,再基于需求调查的结果,规划与设计研修活动。以今天的研修活动为例来思考活动的设计特点,我与大家分享了很多案例,尤其是研修活动中如何设计问题链。问题链很重要,不仅要让大家觉得有话可说,还要让大家说得有价值,而且还要让大家的说和说之间有互补性、建设性。

怎样设计和组织有意义的研修活动?我们通过多年实践,归纳出来四个层次16个字的总结:一是“巧在设计”。要遵循成人学习的基本特点,活动必须要有利于能力成长或者问题解决,并善于去做细化的设计,有步骤、有细节。二是“重在实施”。精心地实施活动设计方案,使大家充分地参与、聆听、互动讨论。三是“成在后续”。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有时候研修活动设计得不错,实施得大家觉得也满意,但往往会由于后续没有跟进,不能产出相应的成效。研修成果也是至P重要的因素,决定着参与活动的教师是否有成就感。其实,成果就是对于我们想做什么、怎么做的以及做的结果的一种理性的记述和表达。四是“落在资源”。比如,我们进行需求调查,之后就可以形成调研报告。再比如,我们今天的研修活动,也将会形成汇集大家的反馈的成效评估报告和体现集体智慧的团队研修报告。来自大家对于教师研修的视角、观点、建议所构成的团队报告,将成为一份对于大家今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专业资源。

(三)成效评价

评价的主要教育价值不是比较高低,而是要通过评价促进研修活动的改进。大家提到,关于成效评价,既可以采用定量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定性的方式。比如教师的论文、获奖等,还有更多的是看不见的、内在理念的变化,最终反映在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变化及其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上。这些都可以作为评价的指标。

成效评价最关键的指标是对象的体验,对其产生了什么影响。在座的各位学科带头人,如果我们带的青年教师受益了,有成就感了,那么我们的研修工作就有成效了。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七条关于优秀教师的标准:第一,具有坚定的教育职业追求,喜欢教师职业;第二,具有较为全面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积累;第三,具有全面的学生知识,能够读懂学生的需求;第四,积累了实际可行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善于依据教学主题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引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并从中获得有成就感的学习体验;第五,善于进行研究,研究自身和他人的教育实践;第六,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和积极心态;第七,具有个人魅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后续跟进

后续跟进的目的是将学习与实践融为一体,带给教师有价值的职业进步和专业成长。各位学科带头人所做的最有价值的贡献不仅在于自己要身为表率,更应努力帮助在工作站学习的老师获得有意义的能力成长。

能力成长是一个行为干预和愿景引导的过程,不是一次就能达成的,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作为学科带头人,我们是特定群体的教师成长的引领者。我们要善于依据特定的主题学习或培养任务需要规划专题课程,把自己不断的成长和所带教师团队的成长,变成一种课程实施过程。

我最近参加了一次“如何推广优秀成果”的专题讨论。大家都知道,目前,推广先进经验的主要方式就是表彰优秀教师,请他们去做示范课、做报告、出著作或者带徒弟。但是,这往往很难达到激发更大范围成功实践所需要的实践能力赋予的目的。我们认为,推广成功教学经验也需要课程规划和教学过程,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学习,即“知晓”“会做”“有成就”。由此,你不仅可以明白“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能付诸自身教学实践;更能从取得进步和成效中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事实表明,真正的学习必须能够带给学习者以能力成长的体验,否则,就不是有价值的学习,也就不可能持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有不懈的动力去体验自己的职业幸福,才能够变成教师一直拥有的、不断推动他前进的成就感。这是我们作为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校长,都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们处于相对成熟阶段谋求造福他人和丰富自身的双赢策略。

(五)组织者的角色与能力

教师研修组织者需要为参与者创设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给力的学习体验。组织者既是同伴学习的促进者,也是高效的学习者。实际上,我们今天采取的是一种混合式学习策略。之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阅读,我们在现场开展多重交流,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微信同步交流。之后,我们还会征集大家的学习体会,开展成效评价,并进行基于本次活动的专题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