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范文1

【摘 要】在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得有效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证明:教学中所设启发点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学习效果

在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得有效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证明:教学中所设启发点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情境教学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

首先,我们在课前应该精心设计,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2、5的倍数特征》这个内容时,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熟悉场景。课件出示一组秋季趣味运动会图片,谈话引入并介绍今年新增的有趣的项目:五人两足游戏和两人三足游戏。这两个项目背后分别隐藏了5的倍数特征和2的倍数特征两个知识点。这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想了解的项目,给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和优先学习的权利,愉快地接受新知。

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新旧知识的异同点,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7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7张椅子,他家也有7张椅子,一共有14张椅子,算式是7×2=14。”“二(1)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7人,一共有7×5=35名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的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二、在讲授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启发式教学。

新课改重视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于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引导更应成为必要的教学手段。“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师在教学某一具体问题时,始终应用了师生对答的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第二,在讲授新课时,要注重教学给学生学习方法。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

第三,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分析教学内容,采用新思路解决问题。例如,小学生在学习三位数的乘法时,教师要让小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突破对三位数的计算,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小学生练习:23×5,23×15,然后再提高到123×115……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三位数的乘法计算要领。

三、重视精准点拨,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小学的数学有较强的系统性,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对原有知识的复习,提高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学习新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数学问题的关键,实现对小学生有效启发和精准的点拨。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教师可通过指导“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的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让小学生自己通过验证来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也可以点拨小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教师把握好课堂上的学习进程,适当巧妙地点拨,可以使小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和顺畅,也提高了小学生活跃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不断设置有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然后通过师生的讨论让小学生不断获得启发,最后他们自己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四、精选习题,把握适度。

教育学家莫洛佐夫曾经说过:只有具有一定困难的学习情境,才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每授完一节课,对于练习题(作业)的设计可不能掉以轻心,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代表性和启发性。使练习题(作业)真正做到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方向转化。

例如,在讲授完人教版六年级“圆柱的体积计算”这一节课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以下练习(作业):

(1)已知圆柱的底面积是12.5平方分米,高7分米。求它的体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是62.8厘米,高5分米。求它的体积。

(3)在一个边长是7厘米的正方体中切出一个最大的圆柱体。求剩下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通过以上三道练习的设计,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解题合理、思维严谨的良好习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启发式教学;改革创新

小学阶段的教学,与学生思想习惯的养成,以及知识基础的建立都有紧密关联。特别是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对于学生逻辑思想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应当更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与学习热情的激发,才能帮助学生奠定更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让学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后续的数学学习。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当进一步了解启发教学的内涵,并学会灵活应用。文章中将着重分析,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内涵

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接触理论知识的时期,所以学生的思想票普遍是倾向图像性及被动性的。对于知识进行理解消化时,主要依靠在脑内的情境建立,也并未养成自主思考分析的习惯,所以教师如果不懂得启发激励,学生的能力便始终无法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应当更重视利用适当的引导,对学生优势的发掘以及在学生表达时对学生的鼓励,让学生建立起信心,发现自身的优势,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才能建立起更加坚实可靠的数学知识基础,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去面对后续更加困难的数学知识学习。但是在当前的教学趋势下,多数小学教师受到我国应试教学体制的影响,都很少关注到对于学生思维的启发,教学过程都只是走走形式,根据校方给出的教学要求,按部就班进行讲解。这对于学生的思维激发是十分不利的,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是比较单向性的,不善于变通,所以如果不经过引导帮助,是很难让学生养成发散性思考习惯的。所以教师只有及时改进教学,让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更具激发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学生养成逻辑性、发散性思考习惯,才能让学生更容易跟上后续学习进度。

二、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启发式教学,开拓学生眼界。对于启发式的教学来说,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要利用启发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能够摆脱单一思维,从更多角度去看待数学问题。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看待数学知识很容易出现钻牛角尖的问题,所以教师只有依靠适当启发,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能够不纠结于一点,从更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避免努力而不得要领的问题。例题如下:一家电影院在电影开演时候观众共有230人,还未开播时有15人离开,刚播出时又进入35人,中途有30人离开,后续有20人进场找人,而后便没有人数变动,求问电影结束时,电影院的总人数。这样的问题计算方式是不拘一格的。学生可以先将中途入场的总人数相加,并减去中途出场的总人数。也可以先将所有中途出场的人数减去,并加上中途入场的人数,此外还有许多运算方式,但得出的结果都应当是一致的,即240人。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启发法,让学生去自主发掘更多运算方式,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想。2.应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兴趣。比起一开始便进行讲解,给出学生正确答案,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索,最终得出答案,是更加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做法,也正是启发式教学的内涵所在。所以教师应当妥善利用这一教学方式,让教学更加灵活,让学生感到有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针对分数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利用最简单的“分蛋糕”启发方式,让学生按照教师所提出的的分数去分分配一个“蛋糕”(可利用圆形软质教具),让学生认为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不是一项任务,这样学生自然会积极的展开思考,分析怎样去分配这一块“蛋糕”最为合理,这样兴致勃勃的探索,比起单纯完成教师给予的教学任务,更能让学生乐在其中。3.应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思维是否独立,是否具备主观能动性,是关乎最终学习成果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小学生的思维习惯是十分被动依赖的,通常需要由教师带领,才能理解知识点,这是对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十分不利的。小学阶段无法养成独立主动的思考习惯,是必然无法适应下一阶段数学知识学习的。所以教师应当借助妥善的引导,逐渐转变学生的思维习惯,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逐渐掌控自身的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才能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成为具备独立自主思想的学生,确保后续的数学学习过程由学生来掌握,而不是由教师来掌握。例如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点布置成研究项目,让学生可以分组或自主在课下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会感到自己得到了掌控学习过程的自。对于学生自主性激发是十分有利的,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学着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三、结语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思维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兴趣的激发都有很大关联。而这些目标都需要借助妥善的引导启发,才能够真正达成。所以教师在这一时期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启发性教学的分析与应用,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多方思考,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才能最终提升数学成绩,让学生思想更加独立,思维更具逻辑性,这样才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后续的学习。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范文3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数学在学习和发展科学技术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用越来越广泛。小学数学更是万丈大厦的根基。根基打不好,大厦就无从谈起。做好小学数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关系到学生的未来系统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探讨,创新。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新时期的教育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启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能够自主构建认知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相当重要的。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很广。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下面以我个人的教学心得来做下简单介绍。

一、激发动机,提高兴趣

这是启发式教学的首要前提。俗话说:“教得有趣,学得就有味。”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不好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课堂气氛也不好。学生高高兴兴地学和愁眉苦脸地学,其效果是不相同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在于兴趣。一个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高超,就在于他能善于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接受新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时时,如果直接和同学说搭配的规律然后再让他们做题,即使他们知道的规律会做题,他们学的也无趣,重要的知识点也记得的不牢固,数学的诞生是从生活中来的,我只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才能让学生学的高兴,记得牢,提高效率,所以我认为在教授这一课时应该运用激疑吸引法和直观图示法,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从同学每天吃的菜这一角度去提出问题,问:同学们每天吃什么?图中哪些属于素菜哪些属于荤菜,同时教者应指出在我们每天的食谱中,只有荤素搭配合理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健康。一下就把同学的积极性提上来了,每个同学都积极开动脑筋参与进来,先点名让学生搭配,再引导孩子先用素菜中的一样与荤菜一一搭配,然后在用素菜中的另一样与荤菜一一搭配,……,这样做才会不重复不遗漏,进而使同学们掌握本课的重难点就是要有序的搭配,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能力。只有在学生有了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爱学数学。

二、激疑引思,揭示讲述

这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讲课是为了给学生“解疑”。“疑”是深入研究知识的起点,有“疑”,才有“思”;“思”而不解,才有“问”,有“究”;有“问”有“究”,才有所“得”。有“疑”才意味着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学无所疑”或不敢“疑”又怎么办呢?在此情况下,教师就要教学生有“疑”,善于“激疑”。利用学生新旧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同时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矛盾,认识矛盾,打开思路想问题。要做好这步,需做好课前预习,这只是“激疑”的第一步。主要的还在于讲课时对所教的知识善于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在学习《可能性》时,运用讲练引导法和提问启发法。书上例题是通过在口袋放入不同颜色的球,让同学蒙着眼睛摸球,通过摸球的结果来理解“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先在口袋放入红色的球,让同学们猜测一下马上上来的同学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然后找同学上来蒙着眼睛摸球,第二次放入黄色和绿色的球,……,摸出的结果可能和他们猜测的一样也可能不一样,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当放入不同颜色的球,结果是不是不同?需要这样的结果时,应放什么颜色的球呢?这一问,激起了学生的思考,从而深入探讨可能性的知识,达到了深入的理解“一定、可能和不可能”。

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疑和激疑,同时善于在关键时候进行画龙点睛的讲析,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三、引导多议,鼓励多问

这是启发式教学法的有效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疑,学生必然会提出许多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怎么办?是由教师一个人忙于回答,还是发动学生一起来议论求得答案呢?我认为老师回答是不必要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最好是引导学生多议多问,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议,即是不同观点,不同见解围绕共同的问题各抒已见。这样既相互提高,又相互补充,常常能暴露矛盾,走出的困境,开辟新的天地。

在启发学生多议时,难免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不应压制他们,应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有的问题出了“格”,提出些“离题”的或“钻牛角尖”的问题时,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综合归纳起来,分清主次,就能拔“乱”反“正”,抓“干”带“枝”。当众说纷纭时,教师应当好“引路人”,集思广益,当机立断,作出提纲挈领式的开导,使问题获得解决。

四、启发诱导,培养思维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范文4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老师起到了绝对的主体作用,学生近乎在被动中完成了学习。呈现在课堂上的现象大都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呆若木鸡。课后学生便是机械地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讲过的,自己恰好又记住的,那学生便是一成不变地完成,然后课上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便也甘于受到这样的表扬。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学生一味依赖老师的思想,包括了学习方法的依赖,学习习惯的依赖等多方位的依赖。试想一下,学生各方面都依赖老师,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而小学生这个群体的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基础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奠定,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想为主,而现在的学生依赖心理与之完全悖逆。另外一方面,如果课后学生偶尔有了自身对题目的新思维,在作业中进行了表达,但换来的不是老师的认可,而是一顿臭骂,认为学生自以为是,不听老师讲课,这样学生便会觉得自己不该这样做。这样一肯定和一否定的鲜明对比,对学生来说便造成了心理上的一种冲击,造成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认识。总之,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呈现的一种大趋势是老师的主体地位过于强势,学生完全是被动的状态,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教学完全不符,不利于未来教学的发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也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二、启发式教学的意义与必要性分析

启发式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客观实际,选出最佳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且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来制定最佳的启发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方法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学生学起来自然很轻松,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定位。

三、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单一且老师绝对主体的教学现状,启发式教学的提出可以有效解决,但对于如何实施的方法策略没有得到系统的总结与探索,此处笔者就小学教学现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肯定学生主体,保证启发有效实现

启发式教学中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新课改的角度来说就是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也应当把这一点作为基准,以保证启发的有效实现。启发的前提就是有东西可启,就是在启发现有的事物时应当有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物的标准,在有联系的事物之间才能进行有效启发,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准备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对课本内容进行剖析,以寻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思想或是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启发。关键一点就是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思想、学生的习惯作为出发点,完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思想进行启发式教学,最终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与教学资源的利用。

2.确定老师引导,确定启发有效进行

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自我控制和自主学习能力都相对欠缺的情况,要确定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进行,老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启发,如何进行教材内容的发散启发都与老师的课前准备与课上的老师教学方法紧密相连。这样的一系列教学就需要我们在启发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确定老师的引导,在操作过程中可以指定出老师具体的实施细则,对老师进行专门的引导启发教学培训,从思想上让老师首先接受启发式教学,体会启发式教学的真谛与内涵,让老师从根本上完全吸收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继而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引导,以确保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进行。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范文5

一、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启发式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开辟了新道路,它不仅教给学生新知识,还能有效引导和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推动数学的新课程改革。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启发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固定模式,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启发式教学有效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发展、自主学习等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让学生真正了解数学学习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为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1.创设特定的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必修学科,数学教学内容大都非常抽象,有些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数学课本中的数学概念,所以教师要根据数学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想要了解和探究未知事物,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如在教学《图形面积》时,笔者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面积公式,再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课桌或椅子的长和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记住和运用图形面积公式。

2.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启发式教学的本意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分析、探究和解决发现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做出猜想,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猜想。如在教学“物体的形状”时,教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联想生活中各个事物是什么形状,促使学生在联想过程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探究不同形状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找寻问题的答案。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范文6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

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