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深化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企深化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企深化改革方案

国企深化改革方案范文1

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关键阶段

顶层方案设计审慎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为发挥专业化优势和防止部门利益,中央按照业务范围和工作性质,将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这提升了对方案设计质量和要有较高共识度的要求,但共识一旦形成,即具备更为扎实的基础。同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中央坚持了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等原则,明确了进度服从质量、宁慢勿乱等思路,并且在方案设计进程中及时加强了部门间的协调、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调研和座谈。频繁的交流、耐心的沟通乃至热烈的争论以及地方国企改革方案的陆续出台,为国有企业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夯实了基础。目前,《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已先后出台。

地方积极探索与待令启动。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省市已陆续出台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方案。但由于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主要方案尚未出台,地方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实践中,特别是在自行理解和探索一些原则和方向时,一定程度上存在怕踩红线、等待政策现象,实质性改革举措还不多。随着顶层设计方案的陆续出台,地方国企改革的积极性将会得到释放。

企业跃跃欲试与存有顾虑。受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思路鼓舞,企业对新一轮改革充满期待,特别是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兴趣浓厚。由于中央层面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方案还没有出台,企业也存在一定顾虑:国有企业主要关心如何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非国有企业主要考虑如何参与及能否保持适当话语权等问题。相关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将会规范企业的改革行为和促进参与程度。

完善国资管理体制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条件

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对象已不是国有企业,而是国有资本及其之后的党政机构。由于政府在国有资本布局和国有企业治理中具有主导地位,“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和完善国资管理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现行国资管理体制在促进国企做大做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越位”和“缺位”并存、行政化管理方式为主、国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为给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条件,国资监管机构需要转变职能和转变管理方式:一方面,需要将与公共管理相关的职能移交给其他政府部门,摆脱“婆婆+老板”双重角色于一身的定位,以更为纯粹地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责;另一方面,需要从“管企业”转向“管资本”、从偏重于行政化管理方式转向以市场化管理方式为主。 现在,一些地方已开始通过梳理监管事项、建立国资监管清单等方式,来规范国资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和保障企业经营自、提升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清理障碍

现存的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一部分是由于过去改革不到位积累的,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仍有大量办社会职能机构和厂办大集体改革进展缓慢等;也有一些是改革后旧体制回潮或国有企业近年来盲目扩张导致的,主要表现为人员回流和辅业回归。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凝滞了国有资本的流动性、降低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和价值,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先行解决的基础。

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关键仍然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对于国有企业职工身份问题,可以采取“人资分离”和安排一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方式加以解决,同时应明确划断时限以终止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这一已不合时宜的做法,逐步改由依照《劳动合同法》、主要通过劳资协商等来解决。对于国有企业办社会问题,应分类解决。能否恰当地消化改革成本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举措,要建立中央、地方和国企的改革成本分摊机制,与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相结合,探索更市场化的资金筹集渠道。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夯实基础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提升国有企业改革效率与活力的关键,也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由于一股独大等原因导致不少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等方面仍有较多问题,让国有企业成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独立市场主体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新一轮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应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遵循市场化方向,优化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深化人事、薪酬和劳动三项制度改革。目前从地方经验来看,主要是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和促进董事会建设,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以市场化为导向、完善并切实落实“三项制度”;消除企业内部行政化的思想意识和运行机制,加强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等。

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在完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本次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各方对此期望很高。目前来看,将竞争性国有企业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地方改革的主流思路之一;推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鼓励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将一些业务或二三级公司拿出来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成为主要的改革方式。如果顶层方案设计对哪类资产能否混合、如何混合及非国有资本能否控股,员工持股中的“员工”范围界定、持股比例及方式等关键问题,能给出标准或指引,将会有助于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利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来实现国有企业丰富生产要素与民营企业灵活经营机制的互补、融合,特别是要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在“引资”的同时,更要“引制”和“引智”。此外,要防范潜在风险和避免可能的负面效果,《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这一保障性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对此类问题的重视。最后,在划出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改革底线后,还应进一步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用容错机制鼓励改革,用纠错机制降低试错成本。

成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是实现“以管资本为主”的核心环节

成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两类公司”)是本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两类公司”能够直接持有股权、对出资企业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职责,接受国家所有权政策制定机构的公共管理,与出资人是委托关系、与控参企业是股东与公司的关系,运行机制可以参考汇金模式、借鉴淡马锡模式,通过公司治理渠道、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和影响控参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实现国有股东“人格化”,做“积极股东”但不干预控参企业日常经营;基本功能是国有资本运作平台、体现国有资本的双重属性和实现“双重隔离”:“两类公司”的运行要兼顾国有资本的资本性和公共性,特别是要发挥流动性、突出公益性;以“两类公司”为界面实现政资分开、以“两类公司”董事会为界面实现政企分开。

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和努力,中国的国有企业在规模与实力、政企关系、公司治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在中国经济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兴衰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这要求我们摒弃对国有企业的先验判断,明确改革方向、统一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力量,更为务实理性地进一步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提升和协调发展。

(链接)

国企深化改革方案范文2

与过去国企高管与职工的薪酬差距高达12倍左右相比,央企和地方国企新的薪酬标准极大缩小了二者间的差距,这表明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初步达到预期目标。过去,打着市场化旗号而设置的薪酬制度,没有如预期一样催生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也没有切实提高国企效率。相反,国企高管自定薪酬,其所得报酬与公司经营业绩严重脱节的模式,加剧了国企高管行政化、利益化的倾向,加重了收入分配不公,分散了国企深化改革的能量。但国企改革的命题,并非只有缩小内部收入差距这一项。可以说,限薪只是国企改革相对容易完成的第一步,公司治理结构能否完善,国企效率能否提高这些更核心的命题,则需要更复杂的操作和更明确的改革设计。

比如,国企主要负责人主要由组织部门任命,这是以刚性的行政手段限薪的依据所在。但是,激发国企活力,还需要引进合格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的薪酬标准,通常应以其业绩为参照,这与目前以内部职工平均薪酬为参照标准设立的国企高管薪酬体系不尽吻合。弥合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让职业经理人愿意进入国企,同时明确界定组织系统任命的主要负责人与职业经理人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各自位置,各自发挥作用,是下一步完善国企治理结构必须回答的问题。

又如,在当下去库存的形势下,不少国企都面临转型转制、安置职工转岗的艰巨任务。这是提高国企效率必须要闯过的关口。国企限薪虽然有助于国企转型,但是也可能导致国企高管出现无为、卸责的惰性,加剧去库存难度。既要让国企高管有为,又要防止国企转型转不下去,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国企深化改革方案范文3

——阆中市扎实推进砂石资源经营体制改革试点

按照南充市委安排部署,阆中市于2017年8月启动了砂石资源经营体制改革试点。一年来,该市将砂石资源经营体制改革作为深化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充分准备、强力推进,基本实现了“规范有序开发、市场供应稳定、生态逐步修复”的预期效果,该市砂石改革工作也得到了水利部、省水利厅和各地考察组等多方面的充分肯定,成功实现了砂石经营体制的顺利转型。

一、谨慎谋划,谋定后动,推行“三项举措”

由于砂石改革涉及重大利益格局调整,其艰巨性、复杂性非同寻常。对此,阆中坚持谋定而后动,对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和矛盾提前进行充分研究论证,广泛听取意见,确保各项改革部署精准落地、迅速见效。

改革前期:高位推动,理清思路。成立高规格的砂石改革领导小组,县级领导一线指挥、纪委监委跟踪护航、职能部门主动参与,着力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在充分借鉴九江、南昌等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出台“1+5”系列改革方案,明确了“国企经营管理、业主协作开采、产品定价购销、保障市场需求”的改革思路,按照“统一规划编制、统一许可授权、统一规费征收、统一协调执法”的方式对河道采砂进行统一管理,努力实现国有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推动河道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改革中期:分类处置,提供出路。针对原有作业船舶,制定“协作参与、切割上岸、外卖撤离、集中停靠”等4条处置措施。具体来说,对符合条件、自愿申请参与协作的,由国有经营企业按照“严格标准、竞争入围、择优选择”的原则确定开采船舶,实行统一调配、订单生产;对自愿切割、外卖、撤离的,设定时间差给予奖励政策,以作业船舶切割上岸奖励为例,时间限定2个月,延迟1个月减半,延迟2个月不予奖励;对既不切割又不撤离,也不愿意参与国有经营企业统一管理的,指定安全停泊区域统一停靠,限期自行处置。同时,对符合条件的料场、码头,也出台了详细的奖励政策实施细则。

改革后期:国企管理,趟出新路。采取“限区域、限总量、限规模”的开采管理模式,对取得砂石经营管理权的国有企业以及参与协作的业主,指定开采区域、限定开采时间、规范开采流程。通过在作业船舶安装定位装置,重点河段、重要装卸码头加装视频监控,做到年度采砂量和作业船舶量的“双控制”,确保砂石资源有序开发,长效利用。获得经营管理权的国有企业按照砂石开采规范,自行制定开采、经营、管理的具体方案,重点处理好采砂设备选择、佣金价格确定、采购销售程序等环节,确保经营管理迅速走上正轨,满足市场供应。

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初显“三种效益”

砂石改革工作开展以来,该市砂石市场迅速全面规范。与此同时,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正在不断显现。

一是把住源头,实现经济效益。国有企业受理砂石经营管理权后,积极配合执法部门严打私挖盗采行为,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同时,根据核定开采量,统一上缴砂石资源出让金、砂石开采资源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从根源上杜绝了砂石领域困扰已久的偷税漏税、少税欠税现象。不到一年,国有经营企业(阆中城司)累计实现砂石营业收入XX万元,实现利润XX万元,上缴税金XX万元,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是规范经营,放大社会效益。改革后,国有经营企业充分应用成熟的生产管理体系,择选优质船舶、提升生产工艺、完善开采流程,砂石行业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正规化、集约化道路,再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同时,经政府统一定价,彻底遏制了业主联合抬价、竞争压价、恶意囤积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保障了民生工程和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

三是减少污染,收获生态效益。该市砂石作业船舶从XX艘减少到XX艘,超过60%的设备落后和环保要求不达标船舶被清理,料场码头从XX处减少到XX处,零星砂石码头进行了全面复垦复绿,大大降低了砂石行业对流域水质和河道岸线的破坏。砂石改革后,开采河段断面水质全面达标,码头扬尘、废水乱排、废油污染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

三、着眼长远,久久为功,健全“三大机制”

针对可能出现的偷挖盗采、非法交易、乱占乱排等问题,不断完善长效机制,持续巩固和深化改革成效。

一是健全综合执法机制。组建由水务、公安、环保、海事、国有经营企业等单位组成的综合监管队伍,采取包干分片、交叉检查、现场巡察等方式,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强化源头监管,倒查砂石来源,全力遏制盗卖偷买、违规开采等非法行为。

国企深化改革方案范文4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开放,深化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特别是近十年的形势发展,真是突飞猛进。要跟上形势发展的步伐,要与时俱进,站在浪潮上一并前进,在逐步跨入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今天,必须随时抓住信息,不管是经济的、技术的、管理的、社会的、主业的、多经的等等,对当今的每个职工、干部都是极为重要的。《供电企业管理》一百期刊物,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对推动电力事业的发展,推动电力企业的改革顺利进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供电多经企业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为安排电业职工家属、职工子女、以及三项制度改革和达标创一流被分流或剥离的职工;为了维护主业队伍的稳定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健康发展;也是对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在解决待业人员的就业同时,也推动了多经企业的自身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涉足多种产业领域的、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企业群体。按照当时电力部确定的方针“电为核心,多种产业,三大支柱,协调发展”。供电多经企业成为支柱产业,半壁江山,是电力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电多经企业从肩负就业安置任务起步,逐步壮大,跨入了发展经济的重要领域,肩负起了两大使命。由于职工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知识潜能,发展了经济,也培养了懂得经营,闯荡市场的人才,涌现了大批电力企业家。供电多经的发展,对支持供电企业深化改革,加快电力企业的发展,稳定电力职工队伍,逐步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发挥了历史性作用。同时,供电多经企业对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国家和地方的税收,创造劳动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多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供电企业管理”及时的、经常的交流信息,总结经验,传播先进思想和理念,发挥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去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国发〖**〗5号“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在总结和肯定自改革开放以来,电力改革成功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下一个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改革方案。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文件中明确提出国家电力公司系统所拥有的辅业务单位和“三产”,多种经营企业进行调整重组,有关电力设计、修造、施工等辅业务单位,要与电网企业脱钩,进行公司化改造,进入市场。随着文件精神的逐步落实,国家层面的电力体制改革已在去年底正式推出。全国性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公司和四个辅公司已挂牌组建,区域性和省一级电力公司的组建也在逐步推出。文件提出的改革方案正在逐步实施。但是,区域性和省级层面上的辅单位和三产多种经营企业如何进行调整重组,如何与电网企业脱钩,尚须慎重处理。本着文件精神,要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精心组织,区别各地区和各电力企业的不同情况分步推进改革。所以,市地一级供电多经企业的调整重组与脱钩,具体实施尚需时日,这也就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加强自身建设,尽早解决产权不清,负担沉重,队伍素质低,竞争能力差,对主业的依赖性过大等问题。多经企业的内部管理薄弱,又缺乏统筹规划,尤其是电力部门执行“三不指定”的规定以后,在市场竞争中,带来了更多的困难。由于地区经济的差别,全国供电多经企业发展的不平衡,使企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改革中要涉及企业员工的身份改变和安置问题,更是个极为困难的热点,也是改革中谋求解决的重点,它涉及到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的发展,所以必须要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则积极慎重地处置。为解决改革中的困难,提高职工对改革的承受能力,达到平稳过渡,就要利用目前的时机,竭尽全力,把供电多经企业做大做强,只有把企业做大做强,增强经济实力,才能使企业和职工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承受冲击,勇于拼搏,平稳发展,夺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供电多经企业如何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正确全面地贯彻落实国发5号文件,中电联供电分会、多经专委会曾经几次组织专题调研,由上海市南供电公司、广州供电公司与福州电业局、长春电业局等分别组成调研小组,对三十多个供电企业和多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共识。

加强领导是加快发展多经企业的关键。企业主要领导对多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至关重要,这是许多企业的共同经验。透过许多供电多经企业的实际,凡发展好的多经企业的背后无不倾注着供电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的心血。江苏泰州供电公司领导班子把“富民强企”放在发展多经企业的核心位置,提出“无主业不稳,无多经不富,无创新不活,无开拓不强”的理念,把抓市场开拓和新项目实施作为职工办实事,找出路的大事来抓,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才能大手笔运作,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开辟出新的发展之路,使多经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福州电业局,长春供电公司、上海市区、市南、市东供电公司,杭州、**、广州供电公司,贵州市南供电公司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尽快完成公司制改造,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已被众多多经公司制改造企业的经验所证实,是一项有效的改革措施。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大多数供电多经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并实现了职工持股和控股,走公有制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有的还组建了企业集团,更充分的发挥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的集约优势,降低集团内部交易成本,实现供电多经企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打造企业品牌,实现企业做大做强。但尚有许多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尤其是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三者的相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机构不尽完善,运作不够规范,决策不够充分,监督不够有力,管理上也明显的在沿用国企管理的旧模式,离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差甚远。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供电企业主要领导提高认识,下定决心,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理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依法行事,协调运转,三足鼎立,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权力运作机制。严格执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真正做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决策者与执行者分离。

实现产权多元化是供电多经企业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供电多经企业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改革中的必然结果。供电多经企业的改制多数建立多元投资结构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吸收社会法人单位和私人资本参股,职工投资入股,引进外部资金等方式进行产权置换,实现产权多元化,产权清晰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目前,以职工投资入股形式的民营股份制企业在供电多经企业中占有相当比重,要使广大职工成为既是供电多经企业的劳动者,又是企业的出资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还有不少供电多经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充分利用供电企业的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地域优势,走强强联合的路子,引入国内外名牌企业的资本共同开发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适销对路,赋有科技含量的名牌产品,使企业直面市场,占领市场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正确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供电多经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供电公司的苏源集团、上海市南电力集团、广州广电集团、济南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汇创集团公司、杭州电力发展集团、长春电力集团等,他们组建多种产业实体,除从事电力建设、电器制造、电力设计、工程监理、电力设备租赁业务、器材销售外,还涉足房地产、汽车贸易、汽车运输、城市煤气、水力发电、软件开发,甚至药业制造等,只要收益高,发展前景好,并有良好的开发环境,可以利用的优势条件,就积极开拓“电力圈”外的经营市场,取得较好的回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减少经营风险,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把供电多经企业做大做强。当然,实施多元化经营必须量入量出,根据企业经营资源剩余状况,以及对新行业的市场调研分析,充分论证,按程序决策,积极慎重的开发。有的供电多经大型企业已经在涉足资本经营,这是通过资本形式对资本的存量和增量进行管理、重组和交易,使资产在经营期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为企业带来最大限度的经营效益,使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要做大做强企业,企业的内部管理,如质量管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与有效的监督机制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个有成绩的企业都是以此为保障。

国企深化改革方案范文5

一、对县汽车队进行彻底改制

1.转换汽车队全部职工身份,妥善安置企业职工。

(1)固定职工安置标准:在岗和不在岗的44名职工,每个工龄年都按1200元的标准进行安置(需报国资办批准,因按文件规定是800元)。

(2)现骋用的3名合同制工人按《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予以辞退,并发给经济补偿金。

(3)距正常退休年龄5年内的职工,经本人申请办理内部退养,企业按月缴纳养老保险至享受退休待遇。

2.改制资金来源先用县政府改制专用资金,待县汽车队的有效国有资产出售后归还。

3、有效国有资产的处置:

一是整体出售,采取竞价或协议出售组建私营企业;二是重组扩张,通过并购或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

4、改制成本:

(1)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医疗补助、退休人员一次性剥离基本医疗保险费。以上数据分单位和个人计算。

(2)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在职职工,应预缴的以上各种社保费。

(3)遗属补助,补助费按文件规定应预留。(如果现行政策遗属补助是在养老保险中支付就不计算了)。

(4)工伤人员补助费。

(5)按800或1200元/年工龄计算补偿费。

(6)合同制工人补偿金或补助费。

(7)退休人员预留费用。

(8)住房公积金。

(9)拖欠职工工资、拖欠职工生活费、集资款、抵押金、借款、贷款。

(10)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在职职工,应预留的这5年生活费按省平工资的1/3计算。

(11)失业保险。

(12)其它与车队有关的费用,列出包括的具体项目。

改制成本的计算应以企业为主,在国资办的指导下,人社、交通主管部门配合,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进行测算。为避免引起县汽车队职工的不稳定,建议经县委、县政府作出改革决定后,再开展改制成本测算、清产核资等工作。

对企业进行彻底改制,预计要2-3年时间才能完成,因县汽车队有20名不在岗职工,需根据不同情况按有关政策分别处理,情况较为复杂,工作难度较大。而且,这种方式已经不符合现行政策规定。

二、对县汽车队进行改革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发展的意见》要求,对县汽车队进行深化改革,建议采取以下3种方式之一:

1、由有实力的国营运输企业(如:西运司)兼并重组县汽车队,县汽车队现有的职工、债权、债务均由负责重组的企业来解决。

2、通过公开引资,由民营企业收购县车队,出售有效国有资产,解决改制资金,偿还债务。

国企深化改革方案范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资本、资产、产业及产品层面的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资本层面,推进国有资本证券化。我国建立资本市场的初衷就是为国企改革服务的。1984年我国第一支比较规范的股票上海飞乐,就是由国企上海飞乐电声总厂发起设立的。1990年上交所和深交所成立,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正式形成。国企上市,一是为企业治理机制改革创造条件,引入了市场机制;二是为国企脱困提供资金,增强造血功能。当然,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有力地促进了国企改革发展。

从上市公司来看,截至2013年底,沪深两市共有A股上市公司2515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77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8.84%,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61.16%,已经超过前者。从股本总量看,非公有企业总股本也占到了A股市场总股本的31.65%,并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表明资本市场虽然当初是为国企改革而设立的,但已经为全民所用,促进了国有企业和非公有企业共同发展。

从公司产权属性来看,截至2013年底,全国90%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中央企业净资产的70%、资产总额的58%、营业收入的62%在上市公司;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公司制企业户数的比例接近60%,占中央企业登记企业总户数的一半以上。

从效益效率上看,2010~2012年三年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利润率分别为4.9%、5.4%、4.6%,股份制企业分别为6.6%、8.4%、7.6%,总体而言,后者比前者的效益更好,高出了2~3个百分点,说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条道路是有效益、有成果的,是一条可行的路径。2014年,国务院国资委选取中国建材等央企试点混合所有制,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在资产层面,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从社会投资状况看,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投资比重在不断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持续快速提升。数据显示,2001~2013年,我国民间投资占社会总投资比重从44.6%上升到62%,表明我国民间资本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非公有企业还通过发行、投资股票等方式参与混合所有制,获得了实际收益,促进了企业发展。在对外投资方面,公有与非公有经济也协同共进,截至2013年底,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434亿美元存量中,国有企业占55.2%,非国有企业占比44.8%。

从市场投资主体看,各类所有制经济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底,全国共有企业1677.8万户,其中内资企业有1632.6万户(含私营企业1406.5万户,占了绝大部分)、外商投资企业45.2万户。国有企业及其下属公司中单一国有投资主体的已经极少,即使在军工行业中,尽管军工集团公司层面仍然是国有独资的,但是其子公司、孙公司等绝大部分是混合的。在对外合资中,国有企业的合资约占四成,非公经济在这方面占有一定数量优势。

在产业层面,多领域全面向社会开放。目前除众所周知的重要领域仍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外,半数以上产业均以民为主,特别是一般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商品零售、餐饮服务业、房地产等诸多领域,非公有经济已成为产业主体。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也在积极向非公有资本开放。国家先后颁布两个“非公36条”后,出台了42个实施细则,在一些行业领域提出了路径图和时间表,落实到国务院各部委和国民经济相关行业。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地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加速。目前多个地方政府首选优势产业破冰,圈定了试点国企并限时上报改革方案,先行先试内容为设立国资投资运营公司等,其中混合所有制是推进较快的举措之一。譬如,珠海市拟试水新加坡采取的“淡马锡”模式,支持大型企业改组为经营平台、中小型企业整合为经营平台,打造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金融业务、旅游业、港口、商贸会展等平台。

在产品层面,积极推进项目与产品合作。目前,很多产业链和重要项目也都向非公有企业放开了。近期多个省份陆续对外向非公有资本开放的国有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上万亿元,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银行、铁路等各个行业。如连接内蒙古与江西的蒙西华中铁路就是国内第一条尝试股权多元化的铁路建设项目,由中国铁投、伊泰煤炭、广汇能源等16家公司共同出资建设。

近年来,就连传统的保密性要求较高的军工业务也在产品研制、生产配套等方面逐步向社会开放。军工集团下属公司已率先实行体制内混合股权多元化,既扩大了资本实力,又借助外力完善治理结构,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双赢。我国目前正在发展的一些最为先进的军工项目,也在积极吸纳优秀非公有企业作为供应商,对产品研制进度和成本控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尽管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要求相比,在融合的深度、广度、水平、效果等方面都还有较大差距,在融合的方向、路径、方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顶层设计;同时在理论和政策上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强化指导,为繁荣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关系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复兴。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核心目标在于加快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如何把握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显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