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1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4-0063-02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字化博物馆的产生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传统博物馆突破自我、实现与互联网有机结合的大胆尝试,在文化教育传播领域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数字化博物馆建设起步较晚,仍处于探索尝试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暴露出诸多问题。因此,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需要努力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很多。

一、数字化博物馆的概念及内涵

数字化博物馆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引入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科研保管、日常管理以及教育传播等过程中,借助于外部的因特网、微信平台等来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数字化博物馆给广大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服务新体验,将现实中的实体文物以数字化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搭建数字展厅,实现了传统博物馆难以实现的展示功能;依托互联网的优势,建立网络虚拟博物馆,实现藏品在线展示。数字化博物馆在传统实体博物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扬长避短,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传播功能。数字化博物馆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主导,采用人机互动式,为观众提供服务。该服务突破了传统形式上时间、空间的束缚,是对传统实体博物馆服务功能的延伸和拓展。

二、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优势

(一)智能化

数字化博物馆将现实中的实体文物以数字化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让死板的文物焕发了活力。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同时,可以亲身经历到数字化虚拟出来的历史时代。搭建的数字展厅,实现了以往传统博物馆中难以实现的展示功能,观众们可以在古人中间穿梭,在历史场景中拍照留念,倾听古人的声音……新的多媒体互动技术的应用,使数字博物馆更加智能化,提供动静结合的体验模式,既可以加深观众对历史的了解,还能激发兴趣。

(二)交互性

数字化博物馆借助三维立体技术和网络虚拟环境搭建陈列展厅,可为观众提供最佳的展示效果。如湖北省博物馆在对曾侯乙编钟及其他七件乐器进行高精度文物模型复原时应用了数字技术,观众可以通过触控屏来弹奏乐器。在这种虚拟场景下,观众既可以尽情感受古代乐器发出的韵律,又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一些博物馆还充分利用了移动设备,如手机微信平台、平板电脑等,通过虚拟主人公带观众游览景点,让观众在家就能领略历史风情和人文魅力。这种全新的互动技术增强了数字博物馆的交互性,让古代文物动起来,让历史重新焕发生机,活在了人们的身边。

(三)信息化

数字博物馆的信息化优势主要体现在博物馆的建设、管理中。如博物馆馆藏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应用其中,实现了文物信息整理、收集、加工、存储、研究、展示的现代化、信息化,大大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此外,信息化技术还应用于博物馆的安保系统和内部管理系统,既增强了馆藏文物的安全性,又能够高效衔接博物馆的相关职能部门,信息沟通更加及时、快捷。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各N资源的开放和共享,让人们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历史文物藏品,还促进了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加快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对策分析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政府接连出台相关的政策导向支持,我国的数字化博物馆建设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机。因此,要抓住机遇,多措并举地大力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步伐。

(一)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文本、静态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达到用户跟计算机实时互动效果的新型技术。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音频技术、影像技术、触摸屏技术、场景组合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打破传统形式上的静态展览,使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功能更加立体化、空间化。全新的动态效果,增加了陈列展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多媒体音效更具渲染力。声音是最具渲染性的传播介质,利用多媒体音效技术,可以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聆听历史的声音,再现时代场景,极具感染性的音效拉近了观众与古代历史的距离。

多媒体立体画演示。立体画就是利用摄影成像技术,使画作呈现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连续动态播放,极具流畅性和观赏性,很好地渲染和突出了陈列的主题。

触摸屏的应用。触摸屏凭借其灵活、方便的优势可以更好地为观众提供浏览、查阅等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博物馆中,使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形式更加直观、生动,呈现出来的内容也更加丰富。目前很多博物馆结合影像和音效技术,强化了触摸屏的人机交互功能。

总之,多媒体技术为观众提供了更加精彩、更具趣味性的参观体验,这仅是一种辅助手段,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仍旧不能脱离历史现实,需要严格按照相关史实真实呈现。

(二)建设藏品数据库系统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是藏品的多媒体展示,更重要的是基础藏品数据库的建设。完整的藏品基础数据库是建设数字化博物馆的重要基础,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博物馆在藏品数据库建设方面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认为藏品数据库建设工作耗时较长,不能一蹴而就,于是把发展重点都转向了多媒体的陈列展览建设,从而形成了多媒体展示技术很先进,但是藏品内容过于单一的尴尬局面。建设藏品数据库系统是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的重头戏,应根据博物馆内馆藏文物的种类来进行科学划分,采取不同的数字化技术,逐步建立、完善综合数据库。

加强馆藏品的信息管理。传统的藏品管理工作量非常大,需要人工对藏品进行分类、整理、登记、编码、维护等,耗时长,而且藏品也极易损坏。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就是把藏品的年代、材质用途、历史背景、外形结构、颜色、出土地址等进行属性编码,录入数据库,进而建立起馆藏品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检索、对比、分析等工作。

为专题展览提供便利。藏品数据库应根据博物馆展览的需要,设计出历史、革命、自然、探险等专题,并进行分类。 如展览陈列需要某件明代的瓷器,只要按照时代和质地组合检索,就能迅速找到符合条件的所有器物,并进行比较、挑选,省去了进库房逐一比对查找的麻烦,可谓事半功倍。

(三)完善博物馆网站建设,提高社会关注度和认知度

随着网络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国内外很多博物馆都建立了自己的专属网站。博物馆网站作为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一部分,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博物馆网站打破了传统实体博物馆受时间、地域、气候条件的限制,可以向全球观众展示馆藏文物,更好地宣传了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底蕴。虽然我国博物馆网站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强调藏品的展示展览功能,忽视了互动性;网络营销效果较差等。

因此,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进一步完善博物馆网站的相关功能。网站页面设计要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激发浏览网站的兴趣。观众在网站中可以浏览更多的藏品信息,还能够轻松检索出相关藏品背景、出土过程、历史年代、人物介绍等相关信息。其次,实现或强化与观众的互动。可以设计一些与藏品文物有关的小游戏,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了解到藏品的一些常识和历史背景。最后,充分利用平面媒体、有线电视网、移动数字平台等展示博物馆网站,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四)建设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人才队伍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除了可以模式化的信息系统,还包括文物信息管理及应用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博物馆的信息管理人员既要精通信息化技术,也要精通博物馆文物管理知识。所以,当前博物馆应该加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人才队伍。一是加强在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快推M现有人员的职业道德再教育和专业素质能力建设,制定一套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发展计划,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二是建立博物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从业人员的利益,改善目前博物馆人员结构不合理现状。三是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博物馆在建立人才聘用制度的同时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对内可以实施竞聘上岗,任人唯贤,杜绝滥竽充数;对外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择优录取。适当提高博物馆所需要的专业高级人才的福利待遇,既能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又能有效避免人才外流现象的发生。

四、结语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博物馆已经难以满足社会民众的文化需要,数字化建设在未来博物馆发展中将会占据重要席位。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是博物馆顺应科技信息发展趋势的需要,更是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一种全新的媒介。目前我国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各博物馆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利用好数字化信息技术,不断尝试创新,积极推进博物馆建设由数字化向智慧化、智能化升级。

[参考文献]

[1]赵秀琴.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0,(9).

[2]王裕昌.浅谈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J].甘肃科技,2010,(10).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2

一、藏品登记著录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定义,美术馆是博物馆26种类型中的重要一类。既然是博物馆则应适用博物馆管理的基本原则。根据博物馆学界的普遍观点,收藏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藏品是博物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鉴于藏品在博物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对藏品的管理一直是博物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2004年版)将藏品管理工作的内容划分为合法所有权、长久保管、档案记录、提供利用和负责任的处理五个部分。在这五个部分中,对藏品信息进行科学、完整的登记著录,建立一套“登记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查用方便”的藏品档案,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规定:“确保博物馆临时或永久接受的一切物品得以恰当地、全面地作出记录,以利于证明出处、鉴定断代、记录状况并进行处理,是一项重要的专业职责。”国际博物馆协会登记著录委员会(CIDOC)认为,没有完整登录的藏品不是真正意义的“博物馆藏品”。我国《博物馆管理办法》第二十条也明确规定:博物馆应建立藏品总账、分类账及每件藏品的档案,并依法办理备案手续。博物馆通过依法征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取得的藏品,应在30日内登记入藏总账。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博物馆藏品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家底情况不明确、登记标准不统一、账物相符有难度等等,对于准确了解博物馆藏品的资源、建立动态的科学管理机制有待提高。

为全面掌握我国博物馆藏品家底情况,提高藏品的保护和管理水平,促进藏品资源更充分地发挥作用,2001年,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了旨在以数字化手段调查、完善我国文化领域国情资料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截至2011年,“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共完成全国31个省市2,636个文物收藏单位1,660,275件/套馆藏珍贵文物和13775件馆藏一般文物的数据采集工作,拍摄照片3,869,025张,录入文本信息3.05亿字,数据总量达15.16TB,成功廓清了全国馆藏珍贵文物的家底情况,为国家掌握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其中有些美术馆也参加了这次调查工作。

目前,国家文物局在取得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正着力推动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并已在相关地区和系统启动了试点工作。这是完善藏品登记著录、加强藏品科学管理、有效发挥资源作用的重要举措。

二、藏品普查

开展馆藏品普查工作是藏品登记著录的集中表现方式,现就有关问题思考如下:

(一)基本认识

美术馆作为保存、研究、展示各类优秀美术作品的收藏单位,其藏品体系齐全,品类丰富,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通过开展美术馆藏品普查,对全国国有美术馆藏品进行系统记录和深入研究,揭示文化内涵,对于一座美术馆、整个美术行业乃至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美术馆自身而言,通过开展普查,全面掌握藏品信息和保存状况,可以加强对于藏品的管理,避免各种原因造成的藏品流失、毁损,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采集藏品信息并建立藏品电子档案之后,美术馆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在线开展藏品研究、组展、宣传等业务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与藏品本体的接触,避免藏品因搬运等造成的毁损几率。与此同时,美术馆还可以利用普查数据向公众提供丰富的美术信息资源,满足公众需求,传播文化知识,提高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对于美术馆行业而言,行业管理部门通过普查,摸清全行业收藏家底,有利于在制定行业管理政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珍贵艺术品征集、保护设施配置等方面,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状况,有效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和管理工作效率;对于整个文化事业而言,国家通过普查,可以加强对于国有美术作品这一重要国家文化资源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更好地发挥文化资源自身价值、促进社会文化建设。此外,通过开展普查,还可以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特别是数字文化产业提供基础资源素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

(二)操作技术

1.范围和内容

美术作品收藏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国有美术馆到民办美术馆再到美术创作机构,从文化系统到其他行业甚至到驻外使馆都有美术作品资源,美术馆藏品普查范围的准确界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普查工作内容将涉及到藏品清查、认定建档、数据采集、摄影拍摄、登录汇总、审核等。普查登录的主要内容将涉及:藏品基本信息(名称、年代、类别、级别、质地、数量、尺寸等);藏品保存情况(完残状况、保护条件等);藏品管理和利用情况等。

2.技术手段应用

从实践情况看,按照登记著录的载体不同,博物馆的藏品登记著录工作,大体经历了纸质档案管理和数字化档案管理两个阶段。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档案管理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相比,数字化登记著录具有明显的优势。与藏品实体的唯一性、分散性和不可再生性相比,藏品数字登录信息是无限的、可关联(共享)的、可再生的。一方面,可以被无限地复制、储存、加工,通过网络和其他介质任意传输,利用博物馆内的数字播放和投影、PDA导引点播、人机交互平台等虚拟信息展示系统,也可被制成各种产品投入市场,还可以在互联网上供用户浏览和下载,有利于博物馆藏品及其所附着文化内涵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藏品数据资源还可以将不同地域的藏品以一定的特征关联起来,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检索和查询藏品数据,改变藏品本体分散保管在各个博物馆中很难集中研究和展示的现状,为研究和集中虚拟展示藏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鉴于数字化手段的特殊优势,在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其内容将涉及到软件开发、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加工、数据传输、数据应用、数据安全等。

3.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是科学普查的前提和基础。标准规范是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和描述博物馆藏品时所有规则的集合,其内容包括指标著录规范、影像著录规范、信息技术规范等。为了规范馆藏品登录,国家文物局曾先后颁行过《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拍摄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并在文物调查项目中得到了推广和实施。近期,中国美术馆参照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结合本馆藏品特征和管理工作实际,研究编写了《中国美术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试行)》,其内容包括2个指标群、29个指标集、99个指标项,但就整个美术馆行业而言,尚无可适用于馆藏品普查工作统一的、成熟的业务标准和技术规范,这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是值得特别重视的。

(三)条件保障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

引言

博物馆藏品作为博物馆核心的物质基础,代表着国家重要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藏品信息的管理是藏品管理的一种延伸,它担负着藏品来源、属性、历史价值、材质、保护记录、维护信息、研究信息等资料的管理。因此研究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收集、整理、研究、保存这些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实现博物馆藏品能被迅速查询、定位、维护、完好保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一、博物馆藏品管理模式

在博物馆藏品管理方面,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同时各个博物馆经济因素的不同,博物馆藏品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各不相同。总体上来分析,主要有三种管理模式。

(一)全手工管理

这种模式就是全部纯人工管理,从实物接收、鉴定、分类、入库、研究等,以及实物信息档案编写、卡片标签、历史查阅记录、研究信息更新等都采用纸质保存。这种纯人工管理模式不利于信息的共享、查阅,同时容易出现人文误操作、效率低的特点。

(二)互联网络管理

这种模式主要是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许多博物馆不再完全通过手工进行博物馆藏品种管理,同时出现了类似的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通过收录国家博物馆藏品信息,同时也把民间私人藏品进行收录,在资源上形成了互相补充。但这种脱离实物的管理,只能对进行藏品的宣传与教育而弱化了对于具体实物的精心维护与研究。

(三)网络与传播结合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博物馆管理技术、传播技术三种的综合,通过博物馆管理技术实现对藏品的研究、维护、保养,然后再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博物馆珍藏品的信息化管理与记录,最后采用网络技术与传播技术实现藏品的宣传与教育。近几年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不同博物馆间信息是互相孤立,因而也形成了博物馆藏品信息的孤立。

二、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许多藏品标本展出、保管等工作还都是手工操作。因为藏品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传统的手工运作管理必然会需要大量的人员,显著增加了藏品管理的人力资源成本。除了管理工作效率较低外,藏品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

(一)库房条件简陋

部分博物馆没有充分重视藏品的保管工作,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藏品库房管理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投入,从而导致博物馆部分基础配套设施落伍。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都必须具有一定比例的藏品保管空间—文物库房。相对于藏品数量来说,文物库房面积明显不足。许多文物藏品只能堆压存放,根本不能满足不同质地文物要求。

(二)藏品库设计问题

藏品库设在厢楼还是顶楼,由于受太阳光辐射,每到夏日,致使藏品库内温度偏高,温湿度无法调解。尽管个别库房配置了单体空调,仍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又缺少其他现代的必须保护设备,这就造成馆藏动植物标本、木制品生虫以及其他藏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三)保管人员专业素质较差,藏品管理工作缺乏规范化

大多数基层博物馆都能根据本馆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是藏品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的前提条件。但制度的制订与执行出现脱节现象,不少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不能做到认真、坚决地执行,加上保管人员又时有变动,新上岗人员大多未受过正规训练,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造成藏品管理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三、改进藏品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严格遵循基本操作流程

首先,藏品来源管理。在各种账目和出入库凭证中详细记录藏品来源。按照不同的藏品来源,实行不同的藏品账号编码规则。其次,移交入馆管理。藏品来源确认完毕后,保管人员持藏品交接凭证开展藏品入馆交接工作,认证清点移交入馆的藏品,在相关凭证上详细记录藏品的类别、来源、名称等属性,然后将藏品妥善运送到文物库房区。第三,库前整理和入库管理。藏品保管人员在文物库房区进一步检查、确认藏品在相关账目中录入的具体属性数据。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做好定名和鉴定,实测和技术处理,影像资料记录,藏品账目录入等一系列工作。第四,博物馆内清理管理。按照博物馆先行的藏品分类方法将入库藏品进行分类。综合考虑现行的藏品定名方法和每件藏品的具体情况,恰当地进行文物定名。鉴定文物,仔细填写藏品鉴定意见书。开展必要的藏品技术处理工作,例如,简易修复、熏蒸、防锈以及除尘除垢等。对藏品进行必要的实测工作,详细记录藏品的完残情况、成色、重量以及尺寸等。采用绘图、摄像、拍照等方法,记录藏品的图像资料。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博物馆需要及时地将藏品的各项资料存储到数据库中,并进行必要的处理,生成相应的报表、图像档案、文字、卡片、分类账和总登记账等。第五,入库管理。只有上述工作完成后,才能办理正式的入库手续。第六,博物馆库内整理。编制文物分类账,建立完善的藏品档案,设置藏品存放的柜架,收集和文物相关的信息,并编制藏品修复年度计划,进行必要的藏品修复工作。

(二)实行动态化藏品管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藏品通常只会存放在展厅与库房两个地方,并且很少移动。藏品管理工作较为简单,只要建立了藏品的档案、账目和卡,做好相应的保管与保护就可以了。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藏品开始频繁的对外展览,部分藏品经常在若干个地区展出,藏品的出库入库频率加大。经常移动的藏品不但增加了藏品遭受损坏的概率,而且为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静态化的藏品管理工作,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博物馆展览的需要。因此,建立藏品动态化管理机制,加强藏品动态化管理,成为了当前藏品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对纸质类藏品的保管

我认为纸质类藏品的保管,既取决于其材料质地,更取决于它所经历的环境和保存的方法。要创造良好的保存环境,采取密闭、通风及去湿、增温、吸潮相结合的方法,并配合除湿机、空调和干燥剂等手段,调控好库房的湿度和温度。保管员要用正确的方法来拿取纸质文物,要避免经常移动。工作前洗手,操作时要戴棉质白色手套,以防汗、头屑沾污文物,拿取时动作尽量要轻缓,确保轻放。纸质文物的保护贵在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只有防做得好了,才是抓住了保护技术的根本,才能减少治的任务。要特别注意防尘防污染、防霉防虫、防火防潮、防强光自射等。

(四)推进数字化藏品管理

以静态展品为主体的陈列是博物馆展览的主要形式,藏品说明牌只能承载很少一部分的藏品信息,难以将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等信息充分展现,从而使得观众无法全方位了解博物馆的藏品,难以对藏品产生亲近感,进而和博物馆的距离越拉越远。但是,博物馆引入数字化信息技术后,藏品的展览陈列便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部分大型博物馆运用了交互式、动感式、场景化的藏品展览陈列方式,激发了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拉近了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目前,对社会的影响和宣教服务等成为了衡量博物馆的重要标志。而数字化信息管理促进了博物馆这些功能的有效发挥。

综上所述,博物馆肩负着藏品公开展出、整理研究、科学保护等职责。为了充分利用藏品的价值,博物馆就必须解决目前藏品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博物馆必须严格遵循基本操作流程,积极实行动态化藏品管理,大力推进数字化藏品管理,将博物馆藏品管理推向标准化、动态化、信息化提高藏品管理工作水平。(作者单位:天津纪念馆)

参考文献

[1]海.博物馆物论[J].中国博物馆.2011(01)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4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信息化;建设;数据库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博物馆工作逐渐融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今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它使博物馆的结构与实现博物馆职能的方式发生变化,也使从事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及知识结构方面发生根本变化,对博物馆的工作来说具有时代挑战性。

博物馆信息化,是指现行的博物馆工作的各个部门和一切职能都能够利用电脑成为日常工具,并且构成一个以藏品信息数据库为核心的一个网络平台,从而加速现代化进程。其实质就是尽可能地保存与发掘文物的所有已知的和未知的信息,以及对文物所蕴涵的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发掘和交流。近几年来,各地博物馆普遍建立起比较全面的电脑安全监控系统,或在编制上设立了专业的部门,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建筑智能化系统。我国的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正在切切实实地向前迈进。以下是笔者对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些认与思考:

1 利用藏品管理软件建立起藏品信息数据库

文物作为古代文化的信息载体,所包含的信息是全方位的。博物馆信息化必须把文物所有蕴涵的各个层次的信息尽可能地发掘出来进行数值化,藏品数据库的信息量之大可想而知。传统的藏品档案管理无一不是人工手写记录,工作繁琐、效率不高,查阅起来也极其不便。因此,必须利用藏品管理软件这种信息技术手段来管理藏品,替代传统藏品卡片式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藏品信息管理力度。其优势:首先对藏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便于完善。其次方便快捷。如果我们想了解某件藏品的具体情况,可按其名称、时代、质地等任意指标项或任意组合项来检索,瞬间便可完成。包括影像在内的各项指标数据一览无余,当然这是建立在藏品信息充分采集的基础之上。另外在对具有相同指标项的不同藏品进行横向比较上也是非常简便的,例如展览陈列需要某件明代的陶瓷器,我们只要按照时代和质地组合检索就能迅速找到符合条件的所有器物,并进行比较、挑选,省去了以往进库房逐一比对查找的麻烦。再次,利用藏品管理软件可实现藏品信息的资源共享,使查阅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查找所需资料,大大发掘了藏品信息的利用价值,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要达到藏品资源共享,还要解决各博物馆在长期对文物藏品的管理中,所形成的自己不同的数据采集、记录方法这一矛盾。在软件系统的设计中,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将各博物馆内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进行藏品数据库建设时,允许各博物馆根据自身藏品档案登记情况自主定义,便于藏品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和更新。各博物馆的局域网、Internet网站均是相对独立运作,即使是未建成局域网的博物馆也可通过计算机来建设、维护藏品管理信息和本馆的网站,各博物馆的藏品数据库形成一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需要某物件数据时,依靠这个信息平台,通过对数据筛选分析,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提取出符合要求的相同类型的数据,再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技术,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2 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化博物馆的利弊

在博物馆需求扩展和技术的推动之下,实体博物馆进入了技术竞争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都属于实体博物馆,是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主体。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工作,主要着重点在信息化的“化”字上,即利用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展示、研究各类文物信息。由于藏品具有不可再生和无可替代的特点,所以实体博物馆十分重视其安全,以求最大限度保持藏品原状,尽可能减少藏品的自然、人为损坏,实现长久保存。藏品保管过程中信息的采集主要包括两大类:1.文字描述类。例如:名称、时代、地点、质地、外形尺寸、流传经过、所属关系、用途、保存情况、评价、征集者和征集时间等等。2.影像信息类。其手段包括拍照、摄像、平面扫描、三位立体扫描等等。这些资料包含了大量的学术、管理信息,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原始的信息保管工作完全依靠人工,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制约了博物馆的效率和对资料的有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藏品的保护和利用。而数字化博物馆的信息可以以文字、符号、图象等形式,记录、描述、复制、加工在数字载体上,借助虚拟现实、三维空间、图像、声音、超文本链接等途径,来弥补文物实体因受到条件限制而不能经常更换或展出的缺陷,这样可大大减少藏品受损坏的风险,有利于文物的保护,而且还可将工作人员从繁琐重复的资料誊抄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到文物的保护、研究中去。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管理者能轻松地查到藏品及相关资料存放的具置,在数秒钟之内就完成过去整个部门要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为研究人员营造出一个开放、便利的环境,更充分地利用藏品资源。

数字化博物馆虽然以现代科技的手段弥补了实体博物馆的不足,优势显而易见,但永远无法替代实体博物馆的存在价值,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利用。虚拟博物馆建设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方面,它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服务于社会,但并不能代替实体博物馆的存在。因此,虚拟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是相辅相成的,是不能完全相互取代的。总之,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最终将打破博物馆之间的壁垒,实现文物资源的全人类共享。

3 人才的培养和博物馆的应对措施

博物馆信息化涉及多个专业领域,主要是文物、考古和计算机三个方面,缺一环而不成。所以在引进外界高端技术人员的同时,主要还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来开展信息化建设,不仅可节约大量经费,还可锻炼人员,培养一批横跨文物、考古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随着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博物馆的信息化工作正在陷入人才匮乏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要积极采取以应对措施:一是要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实行提供硬件设备及其所应用到的软件的合理配备,这是实行信息化建设的先决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二是每个文博工作者都应具有适应信息时代的新的思想意识,应该具有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真正提到博物馆的议事日程中,并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加以实施,使博物馆的工作更加科学化,正规化、合理化。三是加强藏品信息库的更新维护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在藏品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遵照标准化、规范化的准则。制定统一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服务等标准,提高藏品信息的兼容性及共享性。

总之,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博物馆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博物馆的实际,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框架,以此来指导具体的信息化进程,真正做到传承文明。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藏品保管;文博工作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105-04

作为文物和标本的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博物馆在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藏品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

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大部分已经毁灭,保存下来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保存好这些人类文明的见证物,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也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基础。只有科学管理、保护藏品,才能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陈列展览提供精美的展品,才能将展品蕴涵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以陈列语言的方式展示给观众,让观众从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从而达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目的。充分发挥其效益,对藏品进行的科学管理,要求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形成专业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是现代博物馆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在全国各类博物馆中,基层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2/3。基层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事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们虽然在规模、藏品数量、质量方面和国家级、 省级博物馆没法相比,文物保护环境和条件也远远落后于国家级、省级博物馆,但其收藏的文物中不乏国家一、 二级珍贵文物。长期以来,由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原因,基层博物馆藏品的科学管理和技术保护工作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致使一些文物由于保护措施不利、管理不当或库房条件得不到改善,受到了严重的损坏。

一、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文物藏品发生病害腐蚀既受内部因素影响,也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因为文物藏品自身材质的缺陷性,器物历经埋藏环境的长期影响,本身结构已经十分糟朽、脆弱,出土后即使在博物馆较好条件下保存,也会发生自然腐蚀损失。此外,加之器物出土时或者出土后缺乏有效的科学保护措施和管理手段,本来病害严重的器物在自然干燥过程中受到更大的损害,甚至有时器物一被触及,即碎为数块或粉末。即使是传世品,也会因为文物自身材质或其他保存环境的改变,造成藏品的自然腐蚀损失,甚至消失。

(一) 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不健全,致使藏品管理工作不规范

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是一项认真细致且又扎实的基础工作,工作中的规范化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文物的保护、利用及研究等。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要求藏品从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建档、入库、管理、提用、统计、注销等方面形成整套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程序。大多数基层博物馆都能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保管人员工作职责、库房管理制度、 藏品出入库管理制度等,这是藏品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的前提条件。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往往出现脱节现象,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不能做到认真、坚决地执行, 加之保管人员变动, 新上岗人员大多未受过正规训练,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造成藏品管理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具体主要表现在:藏品账、卡的登记工作方面存在定名不准,文物入藏时不登记来源,或来源不清,藏品登记只记总账、账目内容欠缺,计件混乱,账物不符等现象。有的单位为了应付检查,突击登记,随意填写内容,出现重号、错号、无号现象。在文物鉴定和级别划分方面,存在很大随意性,缺乏全面、细致的研究。在文物提取方面, 很多保管员不懂文物安全操作规程,常常不知道藏品怎样拿、怎样放,拿什么部位,不知道雨天、大风天、冰雪天、大雾天藏品不宜出库,特别在潮湿季节,藏品库房绝不应该打开。

(二)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环境不达标,致使藏品得不到妥善保护

当前,许多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环境不达标。一是文物库房设备简陋,缺乏必要的空气自动调节和控制设备,缺乏最基本防尘、除尘和防日光紫外线设施,不能对库房的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等自然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基层博物馆对馆藏的保护管理还停留在简单的仓库式保管上,只能基本满足保证文物不被盗走的需要。文物出土或征集入馆后,只能从日常方面予以保管,做到移置时小心谨慎,放置稳妥,也没有条件防止文物的自然损害。二是文物库房不达标,陈列和库房建筑基础陈旧老化,不适合文物存放。文物库房面积不足,文物堆放现象十分严重,不利于文物藏品的保护。三是展厅设施简陋,不具备文物保护环境和现代化的展示条件,藏品保护意识薄弱,存在“重陈列、轻保护”的现象。

(三)基层博物馆藏品养护技术落后,致使藏品自然损坏现象严重。

在基层博物馆,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和错误观念,即文物入藏以后,只要不被盗就是完成保管任务,往往忽视了对文物藏品的养护和管理工作。文物在进入博物馆之后, 虽然人为损坏因素相对减少了,但它们却仍多处于自然状态下,一些自然破坏因素还在持久地、无时无刻地侵袭着文物。这些自然破坏因素包括气候变化、阳光辐射、 空气污染、虫蛀霉变等。在这些自然破坏因素的作用下,青铜器极易被有害锈侵蚀而断裂,书画、纺织品因潮湿霉变、虫蛀等现象时有发生。各类文物都在不断发生内在质量变化,逐渐向衰败、毁坏方向发展,对文物寿命造成严重威胁。这些事故的发生,除客观原因外,还与库房保管人员缺乏必要的保管知识和文物保护技术应用不足有关。基层博物馆的大部分库房保管员不知道铜、铁器的有害锈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常常将铜、铁器与其他文物堆放在一起;征集来的文物在入库前也没有进行必要的除尘、去锈等清洁工作,有时怕文物丢失、 被盗,把珍贵文物紧紧包裹起来,锁在保险柜中,长期不动,从而导致文物受潮生锈,遭到严重人为损坏。

(四)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奇缺

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的不足还体现在专业保护人才奇缺。基层博物馆没有设置从事藏品保护的专职人员岗位,都为从事陈列、仓库保管、文物征集等工作人员兼职。这些从事文物保护的人员没有参加过专门系统的藏品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在保护藏品时,采取的是工作中摸索出的一些方法,只是在藏品入库前对其进行简单清洁,或者对部分藏品进行简单消毒。至于这些保护措施是否科学,是否会影响藏品寿命,是否破坏藏品内部的化学结构,根本没有去验证和检验。另外,在工作中经常存在不科学性和随意性。如有的博物馆不管什么质地的藏品都用樟脑来防虫,其实,樟脑对有机合成、化纤制品不宜使用,也不能与对二氯苯并用。有的博物馆进行文物修复和保护时,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既没有反复探索试验,也没有专家鉴定确认。同时,基层博物馆在用人体制上普遍存在问题。

(五)基层博物馆文物藏品保护资金匮乏

《文物保护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然而,在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经费的实际运作中却很难兑现。很多县级博物馆工作人员除了人头经费外,业务经费很少,自身的创收能力也较弱,无法支撑起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使得一些相关工作无法开展。

二、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主要措施

藏品的保护,基本要求是创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做到恒温、恒湿、防尘、防霉、防虫、防光、防人为损伤。大型博物馆资金充足,可以建立封闭式库房,采用先进的保安系统和温、湿度调节系统。对于基层博物馆而言,由于条件和经费有限,则必须因地制宜,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尽量消除不利因素,改善不利的保存环境。

(一)创建适宜的保护环境

在藏品库房的选址上,要尽可能考虑藏品保护的相关因素,选择良好的环境。不要建立在临水的地方,减少湿度的影响;也不要建立在交通要道、闹市和工矿区,减少灰尘和废气的影响。库房建好后,应根据周围的环境情况,种植适宜的植物,利用植物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吸附粉尘,净化空气。

在库房设计建设中,要尽量创造温、湿度相对稳定,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的环境。将库房的温、湿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藏品能长久保存的最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已有空气调节器、滤尘器、吸潮器和加湿器等先进设备,可以控制温、湿度,光照强度和空气的流通。但中小博物馆往往不具备购置所有设备的条件,藏品库房即使装备了空调系统,一般也无法做到全封闭无间歇运行。所以,在对藏品库房进行设计和装修时,要考虑如何减少室内外热湿源对库房环境的影响以及通风和防尘等要求,做到库房墙壁保温、防湿性能良好,门窗防护气密性能良好,这一点对中小博物馆尤其重要。为阻断室外热湿源传入,库房最好建在地下。如果在地上,在设计上可以采用回廊式结构,即在库房外设置回风走廊,或增加墙壁的厚度,并用防水防辐射涂料粉刷外墙。库房如有屋顶,应设计成带可开闭式通风窗的顶棚或吊顶。库房内侧墙面最好加装防护墙板,或用亚光防水涂料粉刷。地面应选用具有温、湿调节作用的材料,如木地板或传统的青地砖。柜架最好用硬木做成本色,不用油漆和涂料。在设计上还要考虑如何实现自然通风,对采用回廊式结构的库房最好不设外窗,只开内窗,利用内窗进行自然通风。为减少灰尘,库房的门窗要求密封良好,窗户应采用双层结构,对于外窗要加具有防紫外线涂层的窗帘。此外,库房还应具备防火、防盗设施及警报装置和相应的工作照明设施。

(二)妥善保管入库藏品

登记总账是藏品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凡确定了产权并经过初步鉴定,认为有收藏价值的就应办理入藏手续,并及时登录总账。登记总账要由专人负责,总账管理和文物库房保管实行专人分管,坚决杜绝一人兼管,必须遵循账、物分开的管理原则。文物入藏时,一般要以《入库凭证》为有效依据,同时要核对卡片和实物,无误时可登入总账。登记时首先需要把藏品所应编写的号码与账、卡、凭单上的号码核对一致,再对器物上书写的号码进行复核,确认无误时方能送交库房排架。要达到账目清楚,除字迹清晰外,主要是登账的内容要准确无误。藏品如有外拨和注销时,必须以书面凭证为依据,并在总账中予以注销。

所有记账凭证都应编页号后装订成册,它与账簿同样重要,应妥善保存。必须坚持认真填写库房日记,严格出入库制度。文物和工作人员特别是非库房工作人员要严格审批和登记,确保藏品万无一失。

对入库藏品妥善放置是藏品管理中的重要工作。第一,严格遵守《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藏品应有固定的专用库房、专人管理”规定。第二,库房建筑和保管设施要求安全、坚固、通风、防潮、防虫、防尘、防有害光线、抗震。藏品管理是博物馆保管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防火、防盗、防止藏品自然老化或损毁。要加强藏品安全的防护措施,研究和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安全报警、闭路监控等。第三,保管工作应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重点保护”的原则。应对藏品的存放环境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不利因素和漏洞,把工作做在事故发生之前。藏品的保护是根本,利用才是目的。所以,要根据藏品的级别、材质,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其中有的需要装匣,有的需要做软囊盒,有的需要装保险柜,有的还需要专设库房。珍贵藏品需要建立特殊档案,必须严格控制提用。第四,藏品摆放要井然有序,方便查检、提取使用。博物馆藏品的归放地主要是库房。库房中的藏品关键是排架,使藏品都能合理又整齐地存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对藏品的排架顺序要采用流水号,考虑到藏品安全,可以把小件放在上面,大件放在下面。如果条件好的话,可单设大件室,以便单摆独放。至于藏品之间的距离,要松紧适宜,以免取用时相互碰撞,造成损失。在藏品库房排架定位之后,要把它所在的库别、柜架层编号用笔标在总账和卡片上,只有标记了准确存放位置才便于查检、提取,外用退还时才能准确归放原位置 。

总之,要尽量从多方面为藏品创造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独立的文物环境。

三、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主要对策是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

(一)加强藏品的日常管理

第一,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博物馆的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安全保卫,主要是指防火、防盗和日常值班等制度;另一方面是藏品保管业务,主要涉及从藏品搜集、接收、鉴选、登记、编目、定级、藏品入库、保管、提用、统计、注销的一整套对藏品的管理过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要明确保管部门的责任,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藏品保管大多是重复性和规律性工作,比较枯燥单调,保管人员容易产生麻痹、厌倦情绪,造成工作失误。因此,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完善保管制度,不断整改提高,逐渐形成文件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并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制约和监督保管人员履行职责,真正做好藏品的管理工作。

第二,因地制宜,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各博物馆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经费情况、技术水平制定相应的措施,合理、有效地使用经费,达到保护藏品的目的。保管人员应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制定保养计划,选择适宜的气候进行自然通风、抖凉除尘、消毒清理、投药检查,达到防虫、防霉、灭菌、调节库内空气的目的。可以购置一些简单的调温通风除湿设备,使库房相对湿度达到稳定。

第三,注重藏品的修复和日常养护。修复是保护藏品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对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对藏品保护环境的损坏难以避免,对此,应根据损坏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加以保护。藏品保护环境的修复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在修复藏品时,必须以不改变原状为原则,否则宁缺勿滥。对重要藏品修复,要谨慎行事,应由领导、专业研究人员和修复人员共同制定方案,再动手修复。

第四,要做好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档案。”建立藏品档案可以使文物更好地得到保存和利用,并已逐步成为藏品保管工作的一项经常性的业务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博物馆藏品管理的信息化势在必行,也是藏品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的必然趋势。各博物馆应尽快建立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也便于资料共享,从而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

(二)建立称职的保管队伍

第一,重视提高保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中小博物馆人员少、工作量大,更要培养保管人员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保管人员确实认识到文物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价值和作用,增强保管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明确保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标准;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

第二,提高保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藏品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物的保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要求保管人员不能光有热情没有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来解决,这对保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文物保管的专业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人,因为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这个主体来使用和操作。对中小博物馆,一方面,要善于开发现有的人才资源,鼓励保管人员岗位成才,对现有岗位人员积极组织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岗位的继续教育,提高保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注意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吸引外来的技术和人才,可以借鉴国内、国外同行的技术,也可以考虑从外单位聘用一些专家、学者担任顾问。

第三,以人为本,尽量为藏品保护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通过高水平管理,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团结一致,真诚合作。其次,尽可能创造条件,留住现有的人才。博物馆的成长离不开专业人才,要培养一些热爱博物馆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从业人员。另外,要改善工作环境,改善库房的设备和设施,激发保管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开辟筹资渠道,多方争取资金

归根到底,困扰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的瓶颈是资金问题。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基层博物馆事业发展主要依靠各级财政拨款,因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困难地区要提供足够资金用于博物馆藏品保护也不太现实。加之有些地方领导往往只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没有认识到文物本身潜在的价值,不能把文物资源、文物环境当作生产力加以保护和发展,而是将目光停留在其经济价值上,对博物馆事业发展支持、重视力度不够。为此,要保护好基层博物馆的藏品,就需要想方设法争取本级领导和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多汇报多争取,确保事业经费有保障。一要充分利用《文物保护法》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规定,争取博物馆事业发展经费进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二要积极通过举办特色陈列、临时陈列、扩大宣传来增加观众,吸引观众,引起领导的重视。三要借鉴西方博物馆生存发展之道,想方设法争取企业资金赞助,并给予企业以宣传回报,形成一种博物馆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局面。四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尝试文物商店、小卖部的承包,特色纪念品的开发,输出展览,有针对性地举行各类讲座,依托各大型博物馆举行联合展览等方式来增加事业收入。

(四)实行科学管理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6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

一、文物管理工作的现状及特点

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是宗教古建筑,它是社区、乡村,尤其是农村群众最集中的活动场所,做好这些宗教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把它们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形象地记载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进程,它们不但是认识历史的证据,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不仅有利于保护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安定民心、安定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遗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可使进各个国家地区间交流,有利于保持世界各平共同发展。将它们真实完整地留传下去,是我们现在的职责。文物管理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手抓保护,一手抓管理,促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的轨道。

二、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文物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层的文物工作队伍,人员结构复杂,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业务素质存在着差别,这使得基层文物工作者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存在着极大差别。加之专业不对口,缺乏必要的文物专业培训、学习和深造,造成目前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新形势。

2.工作环境不够完善

许多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甚至没有相对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文物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3.机构不健全和体制不顺

由于各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同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致使基层的文物管理机构所肩负的任务繁多,绝大多数肩负着“一揽子挑”的任务。

4.经费短缺

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文物保护经费仅仅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甚至连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失去管理。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建立起来的业余保护组织的人员经费难以落实,挫伤了业余保护人员的积极性,业余保护组织形同虚设,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由于经费的短缺,交通工具难以保障,文物保护单位点多、面广,管理工作难以到位;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民间流散的文物不能及时回收,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不能及时调查保护,造成文物的流失。

5.宣传力度与重视程度不够

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由于经费的严重短缺,往往导致在《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方面力度欠佳。正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是难以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二是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难以形成群防群治的网络。宣传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出现法人单位不经过文物保护和勘探调查的基本建设擅自开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被侵占和破坏;司法部门难以有效配合打击文物犯罪的行为和活动等一系列的问题。

6.开发与保护失调

应该说,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发利用是体现文物价值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热潮,对基层的文物管理工作却造成了新的问题。在基层的文物管理工作中,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总体目标的影响和行政的干预,往往是文物保护为开发和经济建设让道,文物法规难以有效实施,保护措施难以有效落实,管理工作造成失控。

三、数字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四、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和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文物工作者更应加强使命感,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在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领导文物保护意识水平的提高是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三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这是做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保证。同时,文物部门还应抱着守土有责的态度,加大对《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文物保护条例》的宣传和贯彻,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基层文物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投更大的热情将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矛盾中找到共同点,使之能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2.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

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上。为此,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订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树立《文物保护法》的权威性,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制,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3.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纯粹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但片面地进行开发也是有危害性的。所以仍需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但针对一个地区来说,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开发利用也不现实,而要结合实际,二者兼得,走出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路。因此,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要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先以一个或几个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经验,循序渐进,促进整个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开展。

4.拓展文物经费来源渠道

文物保护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完全依靠财政的投入不太现实。但政府可以通过依靠财税、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5.理顺基层文物机构的管理体制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重视的差异,往往导致基层文物工作现状的差异和各种不平衡。所以对文物工作的垂直管理,进行上划管理,是体制改革的良好出路。对文物工作进行上划管理,集中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权、物管理,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便于推行统一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管理;二是便于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统一调配;三是便于财力的统一平衡调配使用;四是免受地区差异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地方政令的干扰。最大的益处是便于统一的行政领导和统一的业务指导及监督。如此,就会使基层文物工作有一个统一的工作思路,打破小框框,放开手脚,统一思想,发展有序。这种机制的改革,将会解决许多基层文物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国家文物事业整体的健康发展。

6.认真落实文物工作“四纳入”的要求

(1)把文物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在制订社会发展计划时,把文物保护列为当地政府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不管是编制长期发展规划,还是制订年度工作计划,都体现了对文物管理、保护、维修等工作内容,并要有关职能部门切实执行,认真实施。

(2)把文物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在编制城市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都把文物保护列为重要项目。如规划部门制订了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在制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规划部门应划定重点保护范围。

(3)把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 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努力争取为文物保护提供财政支持,将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及时定额下拨文物部门的财政经费,并在政策上支持文物保护单位以集资的方式修理受损文物。

(4)把文物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本着“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原则,不要把文物工作简单看成是文化部门、文物部门的事情,而是将文物工作作为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事业。从县领导起,到各职能部门,各社区、乡镇的领导都要为本辖区内的文物保护负起责任,纳入他们的工作范畴,建立了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在每年度的年终考核中,都将文物保护工作列为考核的项目之一,各级领导的述职报告中都必须有文物保护的工作内容,从而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保证了文物事业的良性发展。

7.加强文物队伍建设

尽快建立起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基层文物工作专业队伍。同时要加强业余文保员队伍建设,调整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业余文保员素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