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1
2 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计算机技术在当今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育同科技有机结合的完美产物。由于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出现,一些在普通条件下原本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与现象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同时,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因此,必须要切实加强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研究和组织工作。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多媒体信息处理 "这门课程的地位更需要不断提高,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教学改革要深入进行。
2.1 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国家教育部门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三层次方案的指导下,我国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其中,作为第三层次的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正是面向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设置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同时,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领域里的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对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一,要明确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教学的内容架构。教学内容要及时跟进技术的发展,这是教育教学的必然规律。在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教学工作中,要完善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多媒体硬件、多媒体软件应用设计三大内容,突出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地位,巩固好教学工作的基础;要强化硬件和软件应用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着力提高多媒体硬件、多媒体软件应用设计的水平。其二,要明确教学目标。任何教育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固然重要,但是,没有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任何努力都于事无补。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多媒体系统的基本概念、多媒体计算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切实掌握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声音信息处理技术、图形图像信息处理技术、视频信息处理技术、动画处理技术等基础知识,熟练使用Photoshop 等多媒体信息处理的基本技巧;要明确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大批既具备扎实的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又熟悉多媒体硬件和软件的灵活应用的高素质人才。
2.2 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综合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教学实际,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课程教学规律,做好教学工作。宏观角度而言,就是要抓好教学的两阶段论。即是说,将一学期的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初期学习阶段和后期学习阶段。在初期学习阶段中,教师要对教学项目涉及的多媒体技术软件进行正常的教学,要向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和任务,巩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的初步目的。在后期的第二阶段中,教师要设计一个相对复杂的开发项目,明确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同时,让大家在经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后,发挥个人的专长,组建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共同完成任务。通过这个过程,实现扬长避短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目标,激励所有学生用心参与项目工程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多媒体技术课程主要是围绕各个媒体对象的创建、编辑入手的,每一种媒体对象涉及相关的多种专业性软件。如文本对象中的 Word 编辑软件,图像处理中的 Photoshop,音频处理方面的 GoldWave,视频处理方面的 Premiere,多媒体合成制作方面 Authorware 等等。具体到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就是要在每个阶段和过程中将与软件应用相关的背景理论知识介绍给大家,然后,主要由学生动手完成这一系列的任务,学会使用各种各样的软件。其一,文字编辑方面。要精心组织和编排好截图工具 Hypersnap和 PowerPoint 的教案,鼓励学生们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其二,图像处理方面。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设计食品的包装纸盒的案例,让大家在初步掌握了 Photoshop 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去实现上述目标。其三,音频处理方面。让每个学生将自我介绍录音,在完成个人自我简介后,再配以音乐背景合成。其四,动画处理方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大家将个人的照片输入到电脑中,制作出人物的不同年龄段的成长过程的浏览,增加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会软件的使用和技巧的运用。其五,视频处理方面。引导大家制作一属于自己的电子相册。其六,多媒体合成。在完成了上述对文字、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信息的初步处理后,进行多媒体集成就提到了我们面前。在多媒体合成过程中,要将 Authorware 的基本原理和使用告诉学生,增加他们的认知和储备。然后,引导他们用 Authorware 完成拼图游戏及个人简历的制作。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2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意见精神,结合海曙实际,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为核心,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深化政务公开,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主要内容:
(一)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
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地方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部门协作配合机制。
1、加强调研,初步形成机构改革设想。对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并对相关部门职能进行重新梳理,将相似或相近的职能进行统一归类,对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出现或强化的职能以及随着社会进步逐渐消失或弱化的职能进行重新界定,初步形成机构改革方案设想。(2月底前完成)
2、精简整合,科学制定机构改革方案。按照“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总体要求,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和强化责任、调整优化组织结构,积极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借鉴中央、省、市及兄弟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经验,按照规定不突破行政机构限额,进一步完善我区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经报市委、市政府审批后,全面组织实施全区政府机构改革。(9月底前基本完成)
1 2 3 4 5 6 7 83、立足实际,重新拟定政府工作部门“三定”方案。在不突破现有行政编制总数的前提下,对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人员编制的余缺调剂,严格按规定核定部门领导职数,重新拟定政府工作部门的“三定”方案,及时加强对新“三定”方案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2012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
4、注重长效,加强机构编制日常管理。注重长效管理机制,跟踪机构改革方案的运行情况,深入了解各部门“三定”规定的落实情况,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相关制度,严格控制行政机构编制,保持“三定”规定的相对稳定,将机构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行为,坚决纠正,严肃处理,切实增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二)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继续深化职能归并改革。
(1)对各职能部门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关于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海党办〔〕145号)文件情况的督促检查工作,切实理顺体制机制,确保“两集中两到位”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不断减少审批事项,进一步完善“批管分离”运行机制。(3月底前完成)
(2)扎实推进垂直部门职能归并改革工作,完成工商、公安、质监、国税、地税、环保等6个部门职能归并改革,具体进度安排将积极与市审管办联系确定。(6月底前完成)
1 2 3 4 5 6 7 8(4)围绕行政审批各项指标居全市前列的要求,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一是提高即办件比例。会同有关职能部门把一些经常发生,手续办理简单,流程成熟的承诺件转化为即办件,在现有20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即办件事项数。二是压缩承诺件的办理时限,缩短每一个审批事项承诺时间。力争承诺件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5天以内,所有事项的实际办理时限压缩到1.5天以下,比平均法定时限提速达78%以上。三是提高中心窗口直接签批办结率。做好新一轮窗口授权工作,使窗口授权到位,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直接签批事项占发生事项总数的65%以上。(6月底前完成)
(5)探索试行行政审批目录制,即未纳入政府公告目录的行政事项不得开展审评工作,不断规范行政审批权阳光运行;探索开展iso认证。(6月底前完成可行性前期调研论证)
(6)深化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全部实行网上审批,即资料审核、领导签批盖章等一律实行网上办理。(12月底前完成)
2、不断推进行政审批服务创新。
(1)抓好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按照市审管办进度安排,在宾馆业、金属加工业、机动车修理业、再生资源回收业、餐饮业、洗浴业、文化娱乐业等7个行业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使我区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2)扩大并联审批范围,完善“+6”并联审批运行机制,发挥其在服务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以及街道招商引资中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3)强化企业服务办公室力量,继续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加强与81890企业服务平台对接,确保5分钟及时响应率、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
(4)加大服务举措创新力度,推行“无午休”服务制度,实行“现场服务”、“跟踪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开通绿色通道,不断提高服务我区重大项目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3、不断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
(1)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以“四个率”(即事项进驻率、网上审批纳入率、提前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为核心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公布考评结果,并以书面形式上报区委、区政府以及反馈至各个部门。(3月底前)
(2)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企业注册登记环节中企业归属和属地落户管理制度。
(3)加强对分中心和街道行政事务服务中心的指导。6月底前制定好分中心管理制度,从审批业务、内部管理、规范运作等方面加强管理、检查、 指导和考核,促进分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强街道行政事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指导,6月底前完成相关试点工作,年底前出台街道行政事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三)不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应用”原则,按照 “强度整合、高度共享、深度应用”要求,以电子政务应用为导向,以构建统一的数字海曙平台为目标,加快区域内数字化资源整合步伐,全面推进“313”工程,即基本建成三大数据库,搭建一个统一平台,推进三大系统建设。
1 2 3 4 5 6 7 81、基本建成自然人库。以社区警务e超市为基础库,依托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依靠制度化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由公安分局牵头,区计生、民政、卫生、教育、劳动、房管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一个覆盖户籍、婚姻、计生、教育、健康、社保、住房等信息于一体的自然人库。(2月底前完成)
2、基本建成法人库。由工商部门牵头,贸易、物业、安监、街道、公安、财政、质监、国税、地税等部门配合,共同做好法人库建设。(3月底前完成)
3、基本建成地理信息库。为避免重复建设以及系统之间的冲突,全区统一采用测绘院开发的地图,建设好地理信息库。同时,由区府办牵头,城管、教育、卫生、物业、贸易等部门配合,进一步完善扩充地理信息。(4月底前完成)
4、搭建统一平台。由信息办牵头,区府办、公安分局、工商分局配合,进一步融合地理信息、自然人、法人基础数据库,以共建共享的方式,统筹数据资源,逐步构建集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于一体的公共平台。
5、政府管理系统建设。今明两年主要做好 “科技促廉”系统建设。由区纪委、信息办共同牵头,区府办、发改、审管、城管、公安、建设、财政、规划、环保等部门配合,建立一个包含行政审批、行政执法、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公共资源交易、资产(资金)管理、请示督查办理等内容的电子政务系统及其电子监察和绩效评估系统。力争年底前完成请示督查办理和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实时电子监察系统的建设。
1 2 3 4 5 6 7 86、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在“数字城管”系统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公安、交警、消防、安监、卫生、工商等部门的信息设施,建立和完善信息的采集、交换、存储和服务平台,打造一个具有应急管理、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监管、综治维稳、交通管理、食品安全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字城管”系统。争取在年底前完成大数字城管项目的前期调研和项目方案。
7、社会服务系统建设。重点做好海曙e生活平台的建设。由区府办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在三维地理信息库基础上叠加政府部门、学校、医院、景点、公园、公交、影院、酒店以及人口、法人等信息。(5月底前完成)
8、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建设。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快政府信息录入更新速度,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质量。完善依申请公开工作规程,做好申请受理、审查、处理、答复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有效保障申请人合法权益。
(四)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4月底前完成)
积极探索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不断提升政府执行力。
1、完善区目标管理考核制度。
(1)对考核内容进行归类整合。执行大部门考核,力求以量化考核为主,建立分类考核标准,力求考核程序简化,减轻基层单位负担。
(2)调整完善部分考核内容。在目标设置、内容确定上继续加强对区重点工作的考核,加大对民生事业、人才工作和文化建设的考核力度。
(3)实行分类考核评优。按党群线、政府线等单位或工作相近度进行分类评优,体现类别层次差异性,更具针对性和公平性。考核结果要作为领导班子政绩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与单位个体考核优秀比例挂钩,考核优胜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并可提高次年的个体考核优秀比例至20%。在安全生产、综治、计生、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出现重大问题以及目标管理考核中被确定为较差等次的单位,其个体考核优秀比例酌情减少。
1 2 3 4 5 6 7 82、完善公务员年度考核工作。(5月底前完成)
(1)合理分配评优资源。对区管干部和其他干部分层评选,调动普通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强化处级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2)注重公务员考核科学性。采取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公务员考核与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和机关效能建设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防止年度考核对实际不称职人员迁就照顾现象。
(3)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健全监督反馈制度,要求实行“五公开”(考核程序公开,考核指标条件公开,优秀等次名额公开,量化测评公开,考核结果公开),确保基层公务员对考核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培训、辞退、职务调整、工资调整的依据,提高公务员的自我完善能力。
三、工作保障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切实把思想认识、观念作风统一到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上来,为服务型政府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区政府成立服务型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型政府建设各项工作,定期听取相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3
关键词:CAD/CAM;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探索
CAD/CAM技术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传统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现代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的需求。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加强课程改革与内涵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一、课程特点分析
CAD/CAM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学科性应用技术,随着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普及与推广,CAD/CAM技术成为提高制造业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技术。CAD/CAM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以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等课程为基础,内容涵盖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使教学过程满足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我校CAD/CAM技术课程组在教学改革中做了很多探索。
二、课程改革方案
本课程精选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工作过程对相关内容进行重新序化,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整合,工作过程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整合,重新构建体现产品三维造型、装配和数控加工的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做”的一体化模式。
1 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对机械制造专业进行调研,得到相关行业领域人才需求信息以及相关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得到CAD/CAM技术课程结构,在此基础上制订课程标准,进行项目教学设计。其次,在课程设置中,由于CAD/CAM技术课程是属于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后续综合课程,所以在学习本门课程前学生就应该具备零件测绘能力、基本的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熟悉零部件的装配关系、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等。
2 推进教材建设
教材是一门课程的载体,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传统教材,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依照国家教学计划和职业岗位标准开发教材。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开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
三、教学模式创新
1 创新教学方法,让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
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感知认同、模仿练习、熟练协调、反馈校正和创新创造几个阶段,要在实践性教学环境中通过反复训练才得以形成。在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中,本课程组采用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课堂教学方式。“做中学、做中教”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技能型人才的观念、态度、行为和技能。
2 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法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的工作步骤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步骤,将“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cAD,CAM课程中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仿真工程实际中的产品设计、制造的全过程,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层面上体现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发现的学习兴趣与能力。
3 加强产学结合,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
在实际应用CAD/CAM软件编写数控加工程序时,涉及毛坯,刀具,粗、精加工参数的设置等问题,如果仅仅进行理论讲解,不让学生通过实际生产加工去学习运用,学生根本无法较好地理解这些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组加强了产学结合,一是将企业实际典型工作任务引入课堂,二是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优势,引入合作生产企业。在教学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就是企业的生产任务,通过校企协作,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校教育;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影视行业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电影特技伴随着电影的发展,在经历九十多年的辉煌后,迈入了数字时代。电影的数字化发展,更让电影工业将重心转移到运用数字特技特效制作大投资的营销领域。再加上中国大力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影视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影视特效相关专业,综合类院校高等教育纷纷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部分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设置了影视特技特效课程。然而在这“供需”两旺且影视教育极短急速的发展势态下,综合类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特技特效课程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现状
(一)学科概念混淆,设置单一
影视特技特效从广义上说,可以划分为传统电影特技和数字电影特技两大类。传统电影特技包括特效模型、特效化妆及特效拍摄;数字电影特技包括,三维模型数字化建立、数字摄影摄像技术、特殊效果数字模拟、合成特辑软件等一切用数字技术拍摄、制作及加工出的完整影片过程。当今影视特技特效呈现的是传统特技与数字特效相结合的局面。传统特技特效在专业的电影院校已经建立相关的学科,还有一部分技术掌握在各大电影制片厂里,以原有的“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存在,近几年来也有从国外学成回来开办的专门培训机构。在综合类院校来讲,目前不存在广泛开设的可能。就数字特技来说,目前大多数综合类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仅停留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但理解却大有偏差,有的院校理解仅仅为后期制作,课程设置为影视特技特效合成课程。而讲到后期特技,又有很多院校把它片面地理解成Premiere之类的视频剪辑。有的院校甚至连合成课都没有,只是在影视摄影摄像基础课程里做一些当前影视片里的特效分析。
(二)师资薄弱
课程设置单一很大部分程度原因是目前专业教师稀缺。面对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不少高校纷纷开设各相关专业,盲目扩招。这种在没有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扩招,往往会应时所需临时开设一些专业课程,加之又缺乏专业基础深厚的教师,很多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其他非该专业的院系抽调过来,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特技特效专业师资队伍薄弱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行业特点限制,影视特技特效属于新型的技术型尖端行业,其在国内的发展也仅仅数十年,国内相关专业院校所输出的人才太少,培养的高端人才大部分进入各大特效公司工作,因为特效公司的高薪是当前教育行业所不能企及的;第二,影视特技特效行业同时也是实践性的行业,长期在实践第一线上的人员在学历上必然有所取舍,而高校的招聘师资的硬性条件是高学历,导致一些拥有丰富实践性经验的技术人员不能进入高校;上述这两项是导致广播电视编导特技特效专业师资薄弱的重要原因。
(三)教学与实践脱节
因为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在编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多是从其他专业抽调或转来,不少教师只是理论基础较丰富,却没有太多的行业实践经验。在影视特技特效专业来讲,很大程度上技术是艺术的基础,没有雄厚的技术支撑,理论也无从实现。同时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2+2”教学体系比较流行,学分制导致专业课减少,大学一、二年级主要理论授课,三、四年级才落实在具体的操作课上,这时,学生们即将踏入社会,作为技术性强的高端专业,课时量不够,学的也不够深。随着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套模式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学院派的编导们普遍存在“上手快,后劲不足”的缺点。理论为实践服务,两者的关系是相互融合而绝不是泾渭分明。将理论与实践生硬的分开,日后学生独立完成实践操作时可能会产生不适应、无所适从的情况。
(四)教学设备老旧
特效行业最大的投入是设备和技术的研发,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目前大多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特技特效的教学环境上是完全跟不上时代的。且不说高端的摄影设备,动态捕捉这些系统,简单的蓝绿屏影棚都不能配备。拿计算机来说,目前家庭个人电脑都普及了64位系统,而不少教学机器却还在32位系统上,也就是说一个制作软件已经更新到了R17版本,而学校的教学机因为条件的限制只能装CS4的版本,对这种情况,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我们已经落后了“几条街”了。
(五)人才培养
在师资和教学设备都跟上的情况下,对人才的培养也是要因行业做相应的对策调整。在过去,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往往在谈“复合型”人才。但特殊行业有其特殊性。就特效行业在目前来讲,有一条准则就是越大的公司分工越细。小的视觉特效工作室或部门分工就不那么明确,建模、动画、灯光可以是同一个人,一个岗位的工作可以贯穿整个流程。大公司可能更看重员工的专项技能,希望个人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作为“复合型”来说,学生拿出去的简历往往显示不出任何专项性特长,或者往往显示出你并不了解团队合作。影视特技特效是一项团队工作。所以从要求来说在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与经验的同时,专精你最在行的那个领域。
二、改革方案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5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本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1]。工程图纸是生产制造作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依据,也是交流设计思想的信息载体,因此,机械制图是每个机械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实用性技能。随着科技发展,机械制图手段的数字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由于机械制图是一门传统的专业课程,因此,很多学校一直沿用原有的教材与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也没有根据行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致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落后于企业不断提高的技术需求,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本文详细分析机械制图课程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结合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人才需求,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三维图样技术的机械制图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具体改革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复杂实体模型的几何投影原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识应用体系。
1 机械制图课程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热莼?础陈旧与企业实际应用需求脱节。大多数教材中使用的实例有较高程度的重复,而零件图及装配图绘制部分的实例并无与制造业中常见的机床、机器人等相关的实例。教材的内容主要面向二维工程图的绘制。而在企业中,三维图样正在逐步替代二维工程图,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已有很多企业实现了全三维无纸化生产。因此,仅培养学生二维工程图的绘制与读图能力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技术需求。
(2)缺少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机械制图是一门讲解投影原理,通过绘制二维图表达三维实体的课程。目前教师主要通过课件中的图片结合教学模型进行投影原理的讲解,但图片无法生动、形象、全面的表达空间立体,教学模型由于尺寸较小在课堂上无法将模型的结构形态按照具体的投影方向展示给所有的学生,由于缺少直观清晰的投影效果展示,学生难以理解投影原理,难以借助空间想象力绘制投影视图,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多数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兴趣。
(3)实践训练形式单调乏味效果不佳。机械制图课程往往通过大量的作业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绘图能力,增加了学生与教师双方的压力,且效果往往不理想。而对于实物测绘的训练,常安排在机械设计课程结束之后,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脱节,因此,无法及时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体现教学内容的工程实用性,难以及时通过实际操作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4)考核方式单调缺乏相关能力的检验。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到几何投影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多数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学生对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的掌握。这种考核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该项技术在行业应用中的变化,考核内容及方式并不能全面检验学生对企业所需相关技术是否已熟练掌握。
2 基于三维图样的教学方式改革
(1)教材内容的改进。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逐渐实现全三维的无纸化生产,因此,机械制图的教材中也应增加一到两章的关于三维图样技术的相关内容。同时应结合“中国制造2025”面向自动化、智能化制造业的实际应用需求,介绍三维图样技术的发展现状、工业背景、基本概念、相关国际国家标准、三维图样的模型表达方式、三维图样标注方法、支持三维图样设计的软件及基本操作,对接行业发展需求,增加学生在后续工作中的竞争力。
(2)教学方式的改进。为改变机械制图教学内容枯燥,增加实物投影效果的可视性,加深学生对投影原理的直观认识与深入理解,在理论教学中结合CAD技术[2-4],于UG软件环境下结合教学内容建立典型的三维模型,通过对三维模型的旋转等操作展示不同角度的模型显示效果,模拟实物几何投影视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投影的原理,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增加课程的趣味性,降低课程的学习难度。同时,可以使学生提前熟悉后续CAD/CAM课程的软件环境,了解不同课程间的关联性。
(3)实践训练方案的改进。实践训练以巩固教学内容,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与企业需求对接为目标。因此,可将实践训练环节分为三个部分:手绘二维工程图、计算机绘制二维图以及三维图样设计。手绘二维工程图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理论,计算机绘制二维图以及三维图样设计则面向应用,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数字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满足企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技术需求。各环节采用分组的方式,完成典型机械产品的测绘。教师应多以目前工程中常见的机床、机器人等机械产品的零件与装配体为例,及时引进与行业发展最新动向相关的工程实例,建立教学与工程应用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加测绘实践训练,减少传统作业练习。
(4)考核方式的改进。考核是对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最直观有效的检验方式。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制图基础以及对先进制图技术的掌握程度,将机械制图的考核方式由传统的试卷考试改为模块化的考试。考试具体包括笔试模块、机试模块与课程研究模块。笔试模块考察学生对制图标准、基本知识原理的掌握程度;机试模块考察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熟练使用企业广泛应用的CAD软件完成工程图绘制的能力;课程研究模块以报告的方式考察学生对当前工业中采用的制图手段与技术的了解以及对先进制图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程度,提前了解企业未来发展的技术需求。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6
一、 明确目标,强化机制,规划个性化教育新愿景
1.确立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学校认识到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关注生命个体的不同发展状态和成长的独特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小班化”理念的核心是坚持面向每一个,本质是以生为本,实现个性化教育。学校找到个性化教育和“小班化”的契合点为“以生为本”,将“实施小班化改革,推进个性化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定位,将培养具有独立个性和人格,适应并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人,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作为战略目标。
2.完善“小班化”改革支持机制。学校用课题带动科研工作,凝聚专家的智慧,加强教师培训,将小班化改革引向深水区。一是以省重点课题《高中小班化教育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和省科研课题“个性化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子课题为抓手,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小班化课题研究;二是聘请了国内教育资深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王斌华教授、董蓓菲博士、上海大学毛放教授和澳大利亚黑利伯瑞学校常务校长尼古拉斯博士为顾问,在“小班化”改革方案设计、文献研究等方面亲自指导,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三是建立骨干培训模式,开辟境外培训、高端培训、专项培训、校本培训多种渠道。组织骨干教师90人分别赴澳大利亚、北京、上海、南京、无锡等地学习、观摩。
二、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构建个性化教育学校课程体系
1.继承传统学校课程精髓。语文特级教师魏延春老师编写的《语文逻辑》,对语文教材中的逻辑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得到了青岛市普教研室、教科所有关专家的肯定,并被青岛出版社出版;作为省级绿色学校,我们组建了专家组编写《焦点环保》学校课程教材,内容涉及各学科中的与环保知识相关的知识,对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大有裨益;2011年,我校又被确定为国家极节约型校园试点单位,为培养学生的能效意识和节能行为,把《焦点环保》学校课程中增加节能减排内容,并改名为《绿色人生,绿色家园》,在全校开设。
2.加大学校课程创新力度。在小班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学校着眼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加大学校课程开发力度。数学组李洪云老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结合几何画板知识专长,探索出了利用几何画板知识研究数学问题的一套成功经验,并在学校的支持下完成了学校课程教材编写,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很有帮助;高二的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教师把各自学科中的文化内容提炼、整合,形成“情系中华---我的传统文化之旅”作为高二文综学校课程,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开拓了学生视野。
3.推进德育课程化建设。学校落实德育课程方案,分阶段分层次开设《助你成功的36种好习惯》、《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应急知识守护生命》等德育课程,并把班会课、心理课、生涯规划指导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课程纳入教学整体规划。学校现有学生社团30个,分为六大类,分别为文学风潮类、传媒先锋类、体育竞技类、志愿服务类、学术科技类以及综合艺术类。通过开设成熟且有特色的实验课程等,逐步形成“科技见长、人文相济”的校本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重点突破,大胆改革,促进个性化课堂教学实践发展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经过近三年的课堂实践,各学科初步形成了具有本组课堂教学特色的小班化模式课。如:语文组课本剧和沙龙教学、数学组的几何画板教学法、生物组的“三问”教学法(自问、他问、问他)、历史组的课堂人际互动模式等。政治组以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创建了“多元化立体实践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首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智能特点创设“切入点”引发质疑。其次构建立体课堂实践方式,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行为参与探究并占据问题讨论的中心。
许多学科老师也在课堂教学方面做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探索,如:物理组尝试男女生阶段性考试成绩分开统计,寻找出男女生学习的差异性,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政治课指导学生在课下读书看报的基础上以PPT的形式做新闻,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聚焦现实;英语课,抛开书本已设定好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问题,研究解决。
在各学科老师大胆探索的基础上,学校层面及时总结提炼出了小班化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情境设置,问题导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对话,交流分享;质疑再现,反馈提升。
2.开发数字化学习新手段。学校以探索“云课堂”模式为抓手,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利用E人E本和汉王科技丰富的数字资源,开展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微格教学和网络化学习,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层次整合,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意识、习惯与能力。在全市范围内首家启动了“电子书包”使用,组织了多次使用培训,提高了教师现代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力。
如:数学组“云课堂”互动教学,体现了学生分组合作交流,互相体验彼此的思维成果,通过思维探究接龙,让学生学会合作,让学生思维空间立体化,活跃了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思维,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