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牧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119-01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新时期学习及社会竞争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如果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及时的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某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化解,就有可能导致心理异常现象,如发展为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甚者可能引发悲剧。因此,对牧区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更是当前教育的重点所在。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德育旨在塑造完美的品德,心育旨在塑造完美的人格;德育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心育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中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一项测验表明:“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低下是由于心理素质造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质量就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2.牧区中小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重的心理负荷和心理问题。

牧区中小学生的心理负荷和心理问题表现在:(1)学习问题。牧区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表现出来的是学习焦虑、学习疲劳、厌学症、学习困难和考试焦虑等。(2)家庭关系问题。家庭关系方面的问题属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较恒定的因素之一,问题集中在与父母关系紧张、对父母有内疚心理、单亲家庭子女的特殊问题三个方面。(3)人际交往问题。现在有些学生缺乏最起码的交往能力,如事事处处以“我”为中心,对人苛求,好嫉妒,爱猜忌别人;拉帮结伙,攻击他人;胆小羞怯,不善与人沟通;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自卑、自暴自弃等。(4)社会影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使得青少年极易接受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吸收能力大于他们的辨别能力,这就容易受社会消极影响而形成消极心理。

以上因素说明,注重与加强牧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必修课,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势在必行。

二、牧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牧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则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更有甚者,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殊不知,心理健康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以及出现的诸多不适应的发展倾向,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轻松松学习。但是,由于考试的压力,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出现了适得其反的结果。

2.牧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治疗”和“指导”意识较强,选择心理障碍的较多,选择发展性问题的较少,把牧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肆意医学化,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

3.牧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

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教育者趋向于选择中学生,忽视了小学生和毕业班的学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而毕业班的学生面临升学,没有时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而出现了教育对象上的片面化。

4.牧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

一种表现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有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人把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用德育的方法来对待心理问题。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法有明显的区别。

5.牧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立化倾向。

当前,牧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殊不知,教师的情绪、情感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情感,况且,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一般认为,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家长及学校的需要,不能表现出烦躁、沮丧等情绪,这不能不造成角色过度负荷,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出种种心理调节。因此,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这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牧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1.加强牧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建立一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目前,从事牧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职人员很少,兼职人员较多,这对牧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将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模式。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技能,必须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逐步形成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才,使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结合起来。第三,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调查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因此,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第四,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2

德智体美是构成现代教育的四大要素,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考虑的是德智体三类,而对于审美艺术的教育,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这几年对于孩子审美艺术教育重视度的不断增加,结合之前的相关定义,我们可以把审美艺术教育的内涵简单的介绍为:借助一定的教育活动,培养孩子认识、欣赏并创造美的教育。通过这种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审美艺术是一种有正规的教育形式;其次一定的教育活动,是指需要借助在形态、意识具有一定美感的事物或活动对孩子进行美学的灌输,使之在内心产生对美学的认同和喜爱,这是其他教育方式不可代替的。

2.小学教育的审美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审美艺术素质不高。

审美艺术的教育要依靠老师,各项教育政策的落实也同样离不开基层老师的教育实践。目前我国很多的老师无论是认知还是审美能力上对于审美艺术都是严重不足的,当代的学校老师有很大比例还是在以往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很少有关于美学的培训和接触的机会,这导致小学教育老师在进行审美艺术教育时,对于一些教育的理论和尝试,也无法从美学的角度对孩子加以阐释,更加无法对孩子进行其他方面的健康科学的审美艺术教育。

2.2小学教材编制缺乏美学意味。

我国小学教材自上世纪以来经历了几次较为大型的教材改革,但是在小学教育的教材中,美学因素还是相当匮乏的,首先从图文编排上缺乏美感,有很多地方图不对题、图文编排不合理等问题存在;另外在教育题目、概念解释上语言也缺乏美感,对于孩子的教育语言应该卡通化,但目前的教材中的语言使用还存着在较为生硬的文字,使孩子在阅读上难以理解。

2.3小学教育中美学较为抽象。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对其进行审美艺术教育就要更加符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目前无论是在小学教材中还是在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对于美学的教育都是较为抽象的,无法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到美学艺术的存在,也自然无法起到审美艺术教学的目的。

3.小学教育中的美学元素

3.1数学的严谨和准确。

数学严谨和准确是小学数学的基本而且是最大特点,教育公式不会欺骗,它只会遵循自己内在的逻辑,将最终的运算结果反映出来。学生理解了教育的这美学特点,可以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端正自己做事的态度和风格。严谨和准确这不仅是小学教育中体现的美感,也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美学理念,让学生掌握并喜欢这种审美艺术,可以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养成严谨和准确的做事态度。同时数学中存在的对称图形、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都是一种美学的体现,应该让孩子享受到其中的审美艺术。

3.2语文、英语教学中辞藻与意境的优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我国古代文学丰富的美学元素,其中收集的都是我国古代、近代有效的文章和诗篇,这些文章都是我国有些的作家诗人创造得出,反映着自身美好的愿望和童趣,而且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国学知识,都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元素是非常宝贵的,也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艺术的重要资源。

3.3其他教育科目中的美学元素。

出了以上主要的教学内容外,我国小学阶段还包含着其他很多优秀的教学科目,如社会品德、音乐、美术等,这些教育形式的加入,都是我国教育学家们进过慎重考虑做出的决定,每一个科目都有其自身的使命和美学元素。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的探索每门学科中的美学元素,并积极向小学生传输这种美学艺术,培养起审美观念的产生。

4.小学教育中审美艺术问题改进建议

4.1在教学中渗透审美艺术。

小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相比与抽象的思维逻辑要容易接受的多,因刺激教师在进行小学教育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多为孩子搭建教学情境,在具体的情境当中为孩子打造一个教育的天堂。教师自身也应该加强自己对于审美艺术的理解,首先提高了自己认识并欣赏美的能力,才能把这种能力加以适当的转型,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4.2在解题过程中实践审美艺术。

目前小学教育教师在为孩子讲授解题过程时,往往较为死板和陈旧,主要实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很难给孩子建立一个直观且印象深刻的教学体验。因此在未来的解题过程中,建议小学教育老师应当多通过实践案例的方式进行解题过程,甚至可以让学生摆脱教室的束缚进行小学教育的教学实践。同时,对于新奇、快捷的解题方法也是一种美的体验,也能够让孩子在其中感受到小学教育的美感和满足感,这也是审美艺术在实际教学中的体现。

4.3创造教育审美艺术作品。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农村小学;功在于生;家庭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22-01

一、引言

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也是增强我国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始端,而其中的小学教育更是最为基础的一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小学教育的城乡差距问题也愈加显露,如何解决农村小学教育中的问题和困境成为实现社会公平,主要是教育公平的一个最为基础的着力点。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现状

尽管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小学教育的投入,取得了整体性的提升。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城乡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也相应地不平衡,这一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的便是农村的小学教育。

首先,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城乡教育现状的情况不同,使得农村小学在国家资源配比、社会援助中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体制和管理上的不足导致基础教育经费不能具体落实到实处,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发展,具体表现在校舍和教学设备的落后、图书馆、运动场等的缺失、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等方面。

其次,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目前农村小学教师中,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所占比重偏低;教师年龄普遍老龄化;青年教师、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缺乏晋升渠道和激励机制。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农村小学整体教育水平的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再次,农村小学生源的减少。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渐增多,一部分农民工孩子也转移到城市。一些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父母教育意识较强的农村孩子转入城市就读。再加上农村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导致这一情况与上面谈到的两点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也是农村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最后,家庭教育的匮乏与缺失。农村家长受自身教育水平、文化素质、思想意识方面的限制,无法在学校教育以外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形成家庭教育方面的有效支撑。因此,在家庭教育缺失的前提下,学校几乎承担了全部的教育重任,这也导致了学校和教师的不堪重负。

三、针对目前困境的思考和建议

1、合理布局,寻求特色发展

农村小学教育要发展,除了依赖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和倾斜,加大财政投入以外,积极寻找自身发展出路势在必行。在贯彻国家基础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条件,合理布局,制定战略发展目标。

充分分析内因素,明确自身在当地教育体系中的定位,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环境、人文、生源等因素,寻求可以深入发展的切入点,逐步做强,形成竞争优势。

锐意创新,引入社会资源。受教育现状和体系的影响,目前农村小学的发展主要处于“食物链”的末端,是大格局资源下的“挤出”式教育。鉴于此种情况,需要农村小学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风物长宜放眼量”,主动出击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形成长效的支援机制,避免被动消极等待,为学校发展提供财力物力保障。在保证教育质量,符合本校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可灵活配置资源,大胆创新,不必拘泥于陈规和形式。

2 、加强校际合作、形成教育资源良性互动

农村环境相对封闭,信息流通性较差,因此农村小学在获得各种教学资源、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意识方面存在着滞后性。在寻求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的基础上,与县城小学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形成合作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良性互动。如利用农村自然风景和民风民俗,农村小学可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为县城小学提供实践方面的平台;通过互派教师、双向交流、对口帮扶、挂职任教、走教等多种方式展开合作,有利于农村小学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自身的不断提升,尽量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3、建立切实有效的家庭联系

著名教学家陶行知说过:“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这一点,恰恰是农村小学教育中所缺乏的。

定期召开家长会是沟通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通过家长会加深交流,共同制定学生的教育计划,合理分配责任。

农村小学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定期开展家长培训会。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基础上,就更新教育观念、如何科学开展家庭教育、学习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如何有效沟通等方面对家长进行基本的培训,努力强化农村家庭教育这一薄弱环节。

提高参与意识,成立家长委员会。农村小学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素质较好、积极性较高、责任感强的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来,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纽带关系,也利于提升学校、家庭、学生三者之间的凝聚力。

四、结论

农村小学教育的困难现实是客观存在的,此种状况的改善是一个勉力攻坚的过程。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教育改革深入所必须直面的,因此机遇与挑战并存,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必定会大有所为,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 燕 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点与归宿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4(2)。

[2] 李 威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研究报告[J]现代教育科学,2014(2)。

[3] 张 硕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3)。

[4] 胡亦军 梁燎原/农村小学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4

 

本研究以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关于农村小学教育管理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一、引言

 

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也是增强我国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始端,而其中的小学教育更是最为基础的一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小学教育的城乡差距问题也愈加显露,如何解决农村小学教育中的问题和困境成为实现社会公平,主要是教育公平的一个最为基础的着力点。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现状

 

尽管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小学教育的投入,取得了整体性的提升。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城乡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也相应地不平衡,这一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的便是农村的小学教育。

 

首先,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城乡教育现状的情况不同,使得农村小学在国家资源配比、社会援助中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体制和管理上的不足导致基础教育经费不能具体落实到实处,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发展,具体表现在校舍和教学设备的落后、图书馆、运动场等的缺失、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等方面。

 

其次,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目前农村小学教师中,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所占比重偏低;教师年龄普遍老龄化;青年教师、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缺乏晋升渠道和激励机制。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农村小学整体教育水平的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再次,农村小学生源的减少。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渐增多,一部分农民工孩子也转移到城市。一些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父母教育意识较强的农村孩子转入城市就读。再加上农村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导致这一情况与上面谈到的两点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也是农村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最后,家庭教育的匮乏与缺失。农村家长受自身教育水平、文化素质、思想意识方面的限制,无法在学校教育以外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形成家庭教育方面的有效支撑。因此,在家庭教育缺失的前提下,学校几乎承担了全部的教育重任,这也导致了学校和教师的不堪重负。

 

三、针对目前困境的思考和建议

 

1、合理布局,寻求特色发展

 

农村小学教育要发展,除了依赖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和倾斜,加大财政投入以外,积极寻找自身发展出路势在必行。在贯彻国家基础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条件,合理布局,制定战略发展目标。

 

充分分析内外围因素,明确自身在当地教育体系中的定位,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环境、人文、生源等因素,寻求可以深入发展的切入点,逐步做强,形成竞争优势。

 

锐意创新,引入社会资源。受教育现状和体系的影响,目前农村小学的发展主要处于“食物链”的末端,是大格局资源下的“挤出”式教育。鉴于此种情况,需要农村小学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风物长宜放眼量”,主动出击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形成长效的支援机制,避免被动消极等待,为学校发展提供财力物力保障。在保证教育质量,符合本校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可灵活配置资源,大胆创新,不必拘泥于陈规和形式。

 

2 、加强校际合作、形成教育资源良性互动

 

农村环境相对封闭,信息流通性较差,因此农村小学在获得各种教学资源、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意识方面存在着滞后性。在寻求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的基础上,与县城小学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形成合作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良性互动。如利用农村自然风景和民风民俗,农村小学可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为县城小学提供实践方面的平台;通过互派教师、双向交流、对口帮扶、挂职任教、走教等多种方式展开合作,有利于农村小学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自身的不断提升,尽量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3、建立切实有效的家庭联系

 

著名教学家陶行知说过:“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这一点,恰恰是农村小学教育中所缺乏的。

 

定期召开家长会是沟通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通过家长会加深交流,共同制定学生的教育计划,合理分配责任。

 

农村小学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定期开展家长培训会。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基础上,就更新教育观念、如何科学开展家庭教育、学习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如何有效沟通等方面对家长进行基本的培训,努力强化农村家庭教育这一薄弱环节。

 

提高参与意识,成立家长委员会。农村小学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素质较好、积极性较高、责任感强的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来,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纽带关系,也利于提升学校、家庭、学生三者之间的凝聚力。

 

四、结论

 

农村小学教育的困难现实是客观存在的,此种状况的改善是一个勉力攻坚的过程。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教育改革深入所必须直面的,因此机遇与挑战并存,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必定会大有所为,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5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

一些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整个学校的氛围已固化,一些教师在一直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已成为学校健康发展的绊脚石。学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度都不到位,管理体制很不健全,很多工作都“无章可循”,已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瓶颈,甚至成为学校健康发展的绊脚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必须要以“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科学育人”的思想为宗旨,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那不是你能管得了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当前,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一)教师结构不合理

当前的小学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专职教师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音乐、体育教师严重不足,从而就导致许多教师存在“教非所学”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提升,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落实:其次是学科结构不合理。目前,小学教师的学历进修主要通过函授、电大和自学等渠道进行,且取得的学历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文科专业,这种重层次轻专业的倾向,使得小学教师学科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其次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特别是一些小学教学点,教师队伍老龄化趋势令人担忧。由于编制的硬性规定,新教师难以充实进来,致使需要年青教师的地方,教师的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再次是专业结构不合理,当前,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教师不配套,往往是一个教师教两个互不相关的学科,如体育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物理等。在一些学校,课程是按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

(二)应试教育观念仍然存在

传统的管理理念以及思维模式仍然影响着师生,仍然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纵观目前小学课堂的现状,不少学校应试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教学内容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目标、方法、理念和学生发展的不协调,师生关系和评价方式不和谐;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法、教师与教材、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等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不仅背离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而且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强化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对策

如何有效强化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专职教师结构

纵观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专职教师结构不合理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不断完善专职教师结构是很有必要的,从而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而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通过优化专职教师结构,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二)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

要求教师对新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以及关键内容进行充分学习,逐步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严格遵守新课改中提出的要求,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这里所指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从整体上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此同时,教师结合新课程理念建立起相应的学生评价以及考核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够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唯一参考指标。

(三)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培养人才,关键在于教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机构,学校教师队伍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拥有宽广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和良好的能力,而这些品质的形成有赖于长期且严格的学历教育并通过相应的职称级别得以体现;此外,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一个老中青搭配合理、交流合作频繁,善于从对方吸收各种教法精髓的教学梯队。从实践层面看,优化教师结构,吸引优秀学子,培养精英人才,是学校发展的共同经验。一流的学校总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所有学校的共同追求;除此之外,强化对教师的考核也是很有必要的,学校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教师评鉴体系,建立起一套科学且合理的考核机制,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倘若有不符合标准的教师,要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指出,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果还是不能够胜任岗位,就应该进行调岗。也就是说,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是需要依靠教学质量管理思想作为指导的。

小学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问题,需要教师高度重视。我们不但要制订出一套合理、科学、规范化的制度,更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波动,调动社会的各种力量,在情感和心理上进行思考管理。通过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福英.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4).

[2]于慧三.论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和措施[J].华章,2013(33).

[3]田景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探究[J].才智,2013(16).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管理;时代同步发展

引言

中小学属于学生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很多思想都未形成,学生在这个阶段所接受到的教育和观念会直接对学生思想观念造成影响,因此,中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时展精神,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和理念,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的同步发展和进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究竟要怎样才能在新时期背景下,使得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同步发展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也对其进行了以下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解决途径。

1.新时期下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1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本身思想存在问题

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想真正使得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同步发展,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自身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本身就属于教育管理的核心力量,只有教育管理人员本身具有时展思想观念,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和时代同步发展。但是,经过相关资料显示,在新时期背景下,还是有一部分教育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着思想较为落后的现象,其具体体现在没有认识到新时代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在管理过程中还是采用以往的管理手段和方式,而这本身就与新时期教育理念是相反的,所以很难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这一目的。

1.2中小学教育管理执行力度不够

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就一定要切实的执行下去,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数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都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高度、速度、力度等方面。其中,高度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很多管理人员管理标准都十分的低,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也正是因为这种应付了事的现象使得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大大受到了制约;而速度则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各种现象或者是计划就将教育管理工作暂缓,最后就会不了了之;而力度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计划,执行力度十分的小,所以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也很难取得相应的效果,而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使得中小学教育管理很难和时代同步发展。

1.3中小学教育管理形式以及制度上存在一些问题

就目前而言,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有部分学校属于形式主义,大多是进行一些表面功夫,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打量组织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希望以此展示出自身的教育管理成绩,但是,其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显著的作用,其中还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除此之外,很多中小学在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其制度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些学校制度甚至和本校发展是违背的,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使其不能和时代同步发展。

2.新时期下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同步发展的途径

2.1对中小学教育管理目标进行明确

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首先就要对其教育管理目标进行明确,教育管理目标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工作效率以及效益造成影响。学校在明确教育管理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将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目标,然后再结合时展精神以及理念进行明确,以此来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进而就能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在明确教育管理目标之后,学校可以按照相关目标制定出相应的实施计划以及制度,建立其相应的教育管理系统,这样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会更加的顺畅。除此之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针对其所发生的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此来确保教育管理目标能够实现。总而言之,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教育目标的设计一定要结合时展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明确,然后在目标的引导下进行相应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而才能使得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和时代能够同步发展。

2.2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教育管理人员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育管理人员一定要尽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和时展结合在一起,以此来真正实现两者的同步发展。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校长首先需要对自身教育管理思想进行转变,接受新时期教育管理理念以及思想,在管理工作中做好表率,这样就能发挥出自身的个人影响力,进而就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要想真正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管理人员还应该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加强对新时代精神以及现代教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并且在实际教育管理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工作,以此来对教育管理方式进行不断的改变和创新,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上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进而就能有效的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

2.3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公平公正处理一切事务

在新时期背景下,时展其更加注重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这一管理理念,而这也是时展的重要进步,针对这一点,学校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公平公正的处理一切事务,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同时还能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和时代的同步发展。因此,学校在实际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应该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将其作为教育管理重要理念,这样教师能够更加的积极的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中,而学生也会因为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公平公正而服从管理,长期以往下去,学校教育管理质量和效率就会得到显著的提升,而这一管理理念其本身就属于时展的重要体现,所以就能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

2.4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强化教育管理制度

总的来说,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一直不够理想,大多和学校教育管理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想真正提高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使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能够同步发展,就一定要对其教育管理体系进行相应的完善,同时对其教育管理制度进行强化,这样就能有效地保障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其教育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对教育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学校一定要对教育管理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分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在建立教育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统筹工作,按照时展趋势制定出相应的指导思想以及工作目标,这样就能及时发现教育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就能及时的对其进行调整和解决。最后,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制度不够完善,而教育制度又是保障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因此,学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对教育管理制度进行强化,对教育管理内容进行细化,以此来制定出详细的教育管理内容,这样在实际教育管理过程中,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还能避免制度落后所带来的影响。总而言之,教育管理制度对于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在很大程度上强化教育管理执行力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行为起到规范制约的作用,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个人素质,进而就能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时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行业要想得到相应的发展,就一定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和时代的同步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行业的发展。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改变新时期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对中小学教育管理目标进行明确、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公平公正处理一切事务、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强化教育管理制度等途径来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朋飞.新形势下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策略[J].新校园:阅读版,2015.32(11):98-100

[2]彭J.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管理如何与时代精神同步发展[J].新校园:阅读版,2015.32(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