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防教育课题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国防教育课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国防教育课题研究

小学国防教育课题研究范文1

经历了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们惊讶地发现,多数地区、多数学校、多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是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学习方式没有多大改变,应试压力使语文教学脱离了正确轨道。东方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的老路子。“少教多学”正是针对着课堂教学的这个痼疾而提出来的。“少教多学”是一个涉及到教学论深层次理念和策略的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和研究。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和策略,解决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学的核心问题――为谁而教?教什么?怎样教?“少教多学”呼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并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与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与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一致的,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核心就是促成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让学生多学,自主地学、主动地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完成这个任务的唯一途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怀,给学生充分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学习“生产力”。做到这一点,最简单、最朴素、最实用的做法就是从“少教多学”做起,让学生行动起来,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去实现自己的美丽梦想。

“少教多学”不是一个刻板的、凝固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一种行为规范,甚至是一个行为警示。少教,不是教学行为、内容数量的减少,而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加有效。多学,不是学习内容数量的简单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用。“少教多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发展观。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组,将本着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并在明确发展性、突出创造性、讲究自主性、注重实践性、强调结合性和体现兴趣性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及其他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开展研究与实验。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属于学科基础应用性研究。课题研究不是要创造出一个“教学模式”供大家去使用,而是希望所有参与这一研究活动的学校、教师,能从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灵活地、恰当地处理“少教”与“多学”的关系,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风和学风,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课程改革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深入发展。

课题研究遵循面向基层、服务教学的宗旨,坚持以广大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在专家的带领和帮助下,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既是行动者,也是研究者;既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遵照相关的法规及管理办法开展活动。按照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达成研究目标,逐级进行结题鉴定。总课题组之下,在条件成熟的省、市设立地区指导中心;在地区指导中心之下,吸纳条件成熟的学校为课题研究与实验学校。研究与实验学校可以在推荐的子课题项目中选择确定子课题项目,也可以在“少教多学”的总体框架内自设子课题项目,在履行申报、审批手续后。开始进行研究活动。课题组还将聘请一批具备相当研究能力和一定研究成果的优秀语文教研员和优秀语文教师担任课题研究员。

课题组欢迎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学校及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活动中来,为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总课题组由景民教授任组长。总课题组设学术委员会,负责相关学术活动的指导和评价工作。总课题组秘书处设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艺术》杂志社。如需课题资料,可与课题组秘书处联系。

秘书处负责人:刘桂英 办公电话:010-68980218/68980397

小学国防教育课题研究范文2

一、海洋教育与国家课程的整合

进一步增强国家课程实施中的开放性与选择性,学校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途径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完善学校海洋教育实施方案与计划,积极探索学生海洋文化素养所需的课程设置,对国家课程相关学科,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海洋文化教育的特色发展,深入钻研国家课程教材中的有关单元和章节内容,寻求与海洋教育有关的结合点。如:语文学科对描述海洋的各种文体作品的诵读活动和写作交流展示;思想品德学科设计海洋方面的维权、环境保护等案例的评析;历史学科史上著名海战案例的起因、经过、因素、后果等分析探究;生物学科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等因素的探索;地理学科海洋气候、海洋不同地貌景观特征的分析活动;音美学科以海洋为主题的戏剧、歌曲、绘画等艺术作品的鉴赏以及剪纸、贝雕等手工作品制作实践活动;体育学科以帆船运动为主题,突出帆船运动特色,做好帆船运动的普及。

为深入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海洋教育,潜力打造“让海洋浸润课堂”品牌,各学科结合各自教学实际有效整合海洋教育与学科课程资源,制定了“学科教学渗透海洋教育教学计划”、“学科教学渗透海洋教育小课题实施方案”。学校定期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海洋教育优质课展评活动和优秀教学案例展评活动,引导教师积极总结学科教学渗透海洋教育的经验做法和体会,利用集中教研活动的机会进行交流。

二、海洋教育与地方课程的整合

学校在《蓝色的家园・海洋教育篇》地方课程教材教学中强化“用教材”的理念,加强与有关学科相关内容的整合,突出教材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注重实践学习、体验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注重师资培训,通过观看专家指导视频,专家辅导讲座,就课程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及特点、实施建议、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老师们更加明确了具体的课时目标,进一步了解了教材内容,为学校《蓝色的家园・海洋教育篇》课程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报告强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为适应形势任务要求,学校结合国防教育扎扎实实抓好海洋教育,将海洋教育作为国防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深刻领会“海洋强国”重大决策部署,激发学生关注海洋的热情,凝聚起学生的海洋意志,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确立科学的海洋战略。

学校将海洋环境教育扎扎实实地落实到《环境教育》地方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普及海洋知识,通过海洋环境教育,丰富同学们的海洋环保知识,树立良好的海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海洋、保护自然生态、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的责任感,真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海洋环保知识带进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海洋环境教育。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让海洋浸润课堂――海洋环保篇》校本课程。

学校依托《传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设,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因素,打造学校海洋教育特色,引领学生走渔村、上渔船、访渔民,了解大海的神奇,了解渔村的风俗,探听渔民的往事,体验渔民耕海、闯海、亲海的朴素品质。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灵山湾拉网节。拉网捕鱼是胶南沿海传承千年的传统民俗,是承载着深厚渔家文化的独特生产、生活方式,在展示悠久渔俗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体现了传统与时尚的碰撞,让学生把感受生活、探究学习和创新实践结合在一起。

三、海洋教育与学校课程的整合

学校在开设地方课程《蓝色的家园》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学科教学渗透海洋教育,遵循“发现问题――生成主题――实践探究――开发课程――课程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程序,逐步编辑形成了《让海洋浸润课堂――海洋知识篇》、《让海洋浸润课堂――海洋维权篇》、《让海洋浸润课堂――海洋战争篇》三本海洋教育系列校本课程。

《让海洋浸润课堂》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海洋教育校本课程内容和结构都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师就是海洋教育系列校本课程的编辑人、执教者与评价者,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参编教师在课程编写过程中不断地讨论、反思、修订,增强了教师间的合作。在教材编写中,将能力训练和方法指导融入主题活动,突出了能力目标和技能指导的系统性,方法指导主要以温馨提示、小建议等形式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各个活动之中,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方便教师和家长的参与指导。

为确保校本课程实施的正常开展,根据校本课程的内容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科特点,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我们灵活安排课时,注重课程与课时的整合,在确保地校课程课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海洋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渗透,将海洋教育校本课程授课内容分解到相关学科。

另外,我们将校本课程的内容渗透到班会、课外实践活动及重大的节日中,做到了灵活机动、统筹安排。

四、海洋教育与综合实践的整合

我们开展以海洋为主题的征文、演讲、环境考察等活动,利用各种节假日或主题教育日,开展了以认识海洋、探究海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我们引领学生走渔村、上渔船、访渔民,零距离接触大海,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了解海洋科普知识,了解大海的神奇,探听渔民的往事,让学生把感受生活、探究学习和创新实践结合在一起。学生在亲身调查、访问、聆听中触摸家乡的真面目,感悟到爱校爱家的真情,产生了对大海、渔民、父母的亲和力,激发了丰富的想象力,激发了学习与生活的创新力。

我们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等重大节日在学生中组织《蓝色的家园》读书心得、小论文征集等评选活动;组织开展海洋剪纸、海洋绘画、海洋书法艺术作品、海洋贝壳作品创作比赛、海洋风景摄影等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延伸与拓展学科教学;组织或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灵山湾拉网节、金沙滩文化节,让学生置身于海洋文化气息中更深地了解海洋、热爱海洋。通过开展以海洋文化为载体的实践活动,更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寒暑假中,各年级各学科结合蓝色海洋教育,组织开展了以“海洋科技、海洋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假期中开展实践性、探究性学习,撰写海洋知识小论文、考察报告等,保证了海洋教育的连续性。

我们发挥剪纸地方特色和学校海洋特色,让海洋教育与地方剪纸有机结合,通过一张薄纸、一把剪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审美能力,陶冶心灵,美化生活。通过以海洋为题材的剪纸课程的学习,让全校学生知道剪纸的基础知识,利用工具进行创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剪出了家乡的风貌,剪出了海洋未来的向往,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学校的宣传橱窗、楼道、教室布置学生的剪纸作品展览,发挥了校园环境育人的作用。

我们组建了海洋教育兴趣小组、海洋教育文学社,招募海洋教育小记者小通讯员20余人,编辑《耕海》校报,刊登最新海洋动态和海洋新闻,介绍海洋相关的知识,介绍学校海洋教育研究成果,刊登学生海洋相关作品。

小学国防教育课题研究范文3

一、夯实校本研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1.拓广天地长学识

为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我校还坚持每两周一次校内业务学习与有计划地组织部分教师外出学习与培训。本学年学校安排全体教师学习了《人民教育》刊物中“立足校本教研,发展教师队伍”文章,各教研组开展了“观看优秀教学课例光盘”、“听专家名师讲座”等业务学习活动。本学年学校还先后组织了二十人次教师参加了国家、省市培训、听课、观摩活动,同时,暑假我校全体教师参加市师训部开展的第三轮继续教育“评好课”网上培训和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活动。

2.有效教研促成长

教研组建设是学科教学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开展高质量教育教学的关键。我们向各教研组提出了关注课堂,结合课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使各教研组活动规范有序。各教研组能以“研修课”为主要内容,加强共同协作与探讨,认真落实好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保证每位教师都能深入参与活动。同时各备课组加强集体备课研究,能采取“互助式教研”方式,商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办法。上研修课和参赛课的老师都能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注重反思,积累优秀案例。本学年度,全校共有教师22人次执教了县级以上的公开课、课堂竞赛课、示范课、送交下乡课、录像课等,其中获得省级等次以上的有8人次;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文章在国家cn刊物发表13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县级以上等次的有24篇,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文章发表的有159人次。学年末,学校评选出了21名教师授予“先进教研个人”荣誉称号,对8个教研组进行了综合考评,评选出综合组、六年级组和三年级组为优秀教研组。

3.龙头课题立成效

学校以省级德育课题为龙头,积极要求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争取阶段性成果,并做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率,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养成机制的研究》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研究课题,该课题于3月开题,4月结题。经青阳县实验小学课题组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该课题以起始一年级的5个班级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涉及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参与研究人员不仅有一年级所有学科教师,校长还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学校德育处、教导处、教科室和总务处等多个部门管理层参与研究。同时,该课题历经六年之长,每两年组织一次阶段成果验收,第一、二阶段由县教育局组织专家阶段评估,第三阶段由池州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阶段评估验收。该课题对每一次取得的阶段研究成果随即进行全校推广普及,真正做到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推广中再研究、再提炼、再普及。目前,该课

题研究的大部分成果不仅全校推广,且辐射城区和周边乡镇兄弟学校。特别是建构了本校的德育特色成果最有价值:

(1)建立了《“我能行”学生一周学习生活评价表》让评价有了标准。

(2)“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实行多元评价,彰显人文。

(3)德育实践活动系统有序:一、二年级亲子运动会,三年级消防队科普基地参观,四年级祭扫烈士陵园和到自来水厂考察,五年级慰问敬老院和气象局科普基础实践,六年级模拟军营一日体验活动。

(4)编写了学校德育系列校本教材:《青阳县实验小学学生手册》、《养成教育手册》、《安全教育手册》、《礼仪教育手册》、《成长的足迹》等。

省课题鉴定组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目标,取得理想成果,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建议课题组进一步加强对同类课题相关主题的研究,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德育工作深入开展。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学生成长平台

1.经典书香润人生

我校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的基础上,又成为了新经典诵读实验学校,并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经典”诵读实验子课题研究任务。“新经典”诵读实验的前身是“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该实验于进入结题阶段。但经典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也不能随着一项实验的结题而结束,实验只是一个载体和依托,更重要的是要把经典诵读常态化,变为学生读书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根据新时代孩子的阅读需要,不断突破,创造新的运行平台,就成为教育者一项重大责任。总课题组根据课程改革进程和学生实际,提出了“新经典”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整合众多专家的智慧,打造了“新经典”诵读课程体系和操作策略。可以说,“新经典”是“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的新一轮实验,是该课题的延伸和深化。目前我们正在组织人员对过去几年来经典诵读做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并针对“新经典”诵读总课题组的开题报告要求,准备着手新经典课程体系和诵读常态化两个领域的研究。关于如何全面解读新经典和我校如何进一步落实经典诵读工程以及开展新经典研究,我们将结合我校校情和地方文化特色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在下学年度的“新经典”诵读实验开题动员会上进行详细阐述和布置。12月,学校派段厚利、钱进和潘檀老师参加了在杭州由《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与“新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主办的“育华杯”全国第二届新经典朗诵大赛决赛暨“新经典”诵读实验学校工作会议,三位教师回校后给全体教师就“新经典”实验做了解读和培训,并提出了下一步的计划和打算。4月,学校开展了首届新经典朗诵比赛活动,此项活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分设低中高和教师四个组进行预赛和决赛,历经一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本次活动推进了我校新经典诵读研究的开展,丰富了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师生的朗诵兴趣,培养了师生品读经典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活动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了“新经典”教育理念:不是所有的经典都是好的,适合孩子的成长需要才是最好的。真正的经典应当是一条河流,在悠悠岁月里穿行,不断吸纳最新的思想小溪,荡漾着生活的真实浪花,让我们共同来全新解读经典,让孩子们感受到新经典的新魅力。

2.品牌活动增才干

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不但使学生学到很多相关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受到很好的教育。我校每年都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学校的读书节、数学节、英语节、体育艺术节、校园文化节就如同一条美丽的珍珠链让师生全员参与,锻炼自我,展示自我,成功自我。本学年度里,举办了教师第三届读书沙龙和首届新经典朗诵比赛;举办了第三届校园数学节,本届数学节的主题是:弘扬数学文化,感受数学魅力,体验数学乐趣。在为期一周的数学节中,同学们畅游数学王国,在节徽口号设计、讲数学故事、数学计算、数学知识竞赛中和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中,领略了数学的奥妙与乐趣,还涌现出一大批热爱数学,肯动脑筋的数学学习积极分子。活动发现了人才,培养了人才;举办了第二届校园英语节,本届英语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全校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兴趣,增强开口讲英语、动手写英语能力。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让英语走进每个孩子,使他们想说,敢说,能说,乐说。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三—六年级的英语书写比赛、三—四年级的英语听力竞赛、三年级的英语诵读比赛、五—六年级的英文打字比赛和限时写单词比赛。英语节为期一周,三—六年级的学生都参加了英语节的活动,达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快乐,人人有收获”的效果;举办了首届科技节,活动内容有参观科技大篷车、自制滑车比赛、魔方比赛、科技小发明展览和科技小论文比赛。在活动中,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科学、玩科学的快乐,体会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明确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让科学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除了以上几个大项活动节外,学校仍然坚持六项年级常规活动:一、二年级亲子运动会,三年级消防队科普基地参观,四年级祭扫烈士陵园和到自来水厂考察,五年级气象局科普基础实践和野炊劳动实践,六年级模拟军营一日体验活动,接受国防教育,锻炼体质、锤炼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每一次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以班主任为核心,针对活动特点,有序进行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安排,活动后的总结,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教师在演绎着职业的幸福。每一位学生有了这些经历,不仅没有影响学习,反尔促进学习,知识拓展、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文明素养得到提升。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学生获奖面广、等次高,学校先后荣获市首届中小学幼儿园师生书画比赛优秀组织奖、《青年日报》小记者辅导总站、全国环保科学实践基地等称号。

三、细化教学常规过程化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课程管理严落实

本学年度,学校继续执行《青阳县实验小学教师一日常规》,重新修订了“考勤请假制度”,对照学校“总课表”、班级“课程表”、教师“个人小课表”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记录与当面指正,此举有效地保障我校能够严格按照省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要求,开齐学科门类并上足学科课程。同时,我校实施的“校长室请假—教导处调课—代课人签字—调课人补上”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在有教师请假的情况下班级课程的落实。

2.业务检平时

学校对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方式比较灵活,注重日常的业务检查与指导,原则上每月进行一次业务抽查,期中期末各一次普查,并能做及时反馈。按照“检查—反馈—改进—复查”四步走的方式,使得教师的各项教学业务工作在平时就落到实处,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不走形式,不走过场,求实创新,为教学服务。继续进行推门听课制度,我们采取“听课评课捆绑制”,使教师的业务学习与听课务实有效,

3.规范常规做保障

我们严格要求教师遵守学校工作制度,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对教学常规工作常抓不懈。教导处继续加强教学“六认真”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后进生的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测等都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尤其是针对教学常规最薄弱的几个环节:如教学计划中的学情分析、优差生辅导措施,试卷分析,教学反思、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等。学校教学部门分别作出明确细致的指导与规定。全体教师都能按照教学部门的要求认真细致地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向课外辅导与作业批改要效益。经过全体教师的协作努力,本学期我校在全县教育教学大检查中,学校在执行教学常规、落实课程计划方面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

4.教学管理提质量

本学年我校重点抓课堂教学管理,拟通过严格的教学管理求得良好的教学质量。一是学校教导处加强日常教学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分析研究解决办法;二是不断创新质量监控方式方法,加强课堂教学效果检测,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质量;三是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交流反馈教学情况;搜集、整理、研究学情;四是加强作业、辅导、检测管理力度,避免大量重复性作业,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五是扎扎实实地做好“提优补差”工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六是重点抓好毕业班的教学管理工作,为毕业班尽力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

5.学生评教促发展

学生评教工作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进行的一项常规测评工作。第一学期末学校开展了一次学生评教活动,教导处精心设计了问卷内容,围绕十个教学常规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一共有78名学生参加问卷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我校教师教学常规整体较好,体现了较高的职业道德。但也存在某些学科和部分年级问题较多,集中表现在不能按时下课、部分学科作业负担重、作业批改不及时和教师课堂接手机坐着上课等现象。通过这次学生评教活动,进一步鼓励教师备好课、讲好课,不断提高讲课艺术,克服不足,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师生间的互相交流,使学习中双向的信息反馈更加活跃,师生同心提高学习质量的气氛浓厚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任课教师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公平、公正、全面和客观的评价能力。

四、教务工作感悟及反思

1.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意识

教导处的日常工作确实很多,学年初,当学生们还沉浸在暑假的惬意中时,我们教导处已经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从课务、班务安排到制定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学生活动;从统一安排本学期的校本培训内容到制定各类教育教学计划;从一年级新生编班到分发各年级师生书本,无一不需要周密考虑、精心安排。开学后,巩固学额、各类统计报表的填写,召开大大小小的会议,承担各类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任务,各种学生的常规检测又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头戏”……一项项繁杂的工作纷至沓来,而又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只有高效地开展工作,才能使教导处工作能够稳步而有序地开展。直到期末复习,我们也在实施“捆绑跟踪”的策略,下沉到薄弱班级、薄弱学科,帮助老师们一同督促学生有效做好期末复习,在中等生与学困生中开展“螺旋式层层过关”的措施,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扎实打好“攻坚战”。“累并快乐着,累并收获着”,我们教导处的同志都有这样的共识,尽管工作是琐碎而又繁重的,但是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工作的辛苦,更多的是充实与快慰,因为只有当你能够正确审视自己价值的时候才是最快乐的!所以直到年终岁尾或假期过半,我们也丝毫没有放松自己的工作,而是周到细致地做好了期末的收尾和假期临时工作。

2.建立边工作边反思边改进机制

小学国防教育课题研究范文4

一、“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基本方略,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按照“质量立教、三教协调、统筹发展、全面提高”的总体思路,认真谋划建设、管理两大课题,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和现代化大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智力、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培训功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增强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力。

——质量立教、人才强教。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统筹规划、全面发展。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与稳定,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推进教育自主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推进学校与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活力和动力。

——均衡协调、公正公平。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更加注重义务教育的均衡和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认真解决社会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使人民群众享有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

二、“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瞄准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和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定位,实施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着力解决好城区义务教育规划布局,提高教育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发展品位;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实际,实施好新一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尽力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壮大成人教育,促进三教协调发展,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强力推进素质教育,学前教育重规范,小学教育促养成,初中教育强基础,高中教育抓提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功创建省级教育示范市,尽早建成具有较高水平、富有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强市,率先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确保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保持市乃至全省前列。

(二)具体目标

1、优化教育总体布局

——适应建设现代化大城市需要,把基本建设重点转移到城市学校,完成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年前,城区新建政府办幼儿园1—2处;新建、扩建小学8处左右;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新建初中1处。

——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业已规划报批的新型农村社区,凡是没有定点小学和幼儿园的,均要建设1-2处规模适度的省级规范化小学和幼儿园;每个乡镇在驻地设立一处初中学校,规模较小乡镇也可联合设立初中学校,条件须达到市级以上规范化标准要求;逐步限制社区之外的学校及幼儿园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必要的教学点。进一步改善农村教育整体面貌,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统筹三教协调发展

——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实现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断优化。

——普及高中段教育,初中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5%以上,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在校生数量基本达到5︰5的要求。

——做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初中以及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积极施行初中后以及普通高中在校生向职业学校分流。

——实施职成教联动工程,市属职业学校积极进行上挂下联横辐射,带动乡村成人教育学校加快发展。

3、落实义务教育重中之重地位

——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和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保持在100%、99%、95%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学校投入力度,力争农村学校地级以上规范化学校达到70%,农村学校同城镇学校达到同标准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教育质量。

——推进特殊教育健康发展。着眼于教育公平的现实需要,积极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强化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打造一支专业化素质较高的全科教师队伍;开展好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力争尽快将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4、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所有乡镇街道建成政府办中心幼儿园,通过省级认定率达到100%。积极创建省、、市规范化幼儿园,创建率分别达到30%、70%、100%。

——实施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依托社区配套建设高标准幼儿园,努力发展学校附设幼儿园,形成“以实验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学校附设幼儿园、社区幼儿园为主体,其它形式办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扩大办园规模,提高保教质量。

——大力发展全日制幼儿园,有条件的市直幼儿园、中心幼儿园举办亲子园。

——提高适龄儿童入园率,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0—3岁婴幼儿入园受教育率达到40%。#p#分页标题#e#

5、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发展

——坚定不移地狠抓教育教学质量。转变人才培养和质量增长方式,探索低负担高效率的教改之路,保持教育质量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落实选课走班教学改革。学生不再实行文理分科。学校要充分挖掘各类教育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合理开发和设置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积极推行学分认定管理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6、大力发展职业与成人教育

——坚持错位发展,创办特色学校。市职业中专要把握我市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和现代化大城市的机遇,强力打造优势专业,建成省级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全力争创“千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职业中专以服务农业产业化及现代服务业为特色,大力发展涉农专业和现代旅游服务业,建成省优质特色学校。

——与新矿集团联合创办鲁中技术学院。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力求功能完善,设施先进,建设标准,服务一流,以良好的形象凝聚教师、吸引学生,为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体系。推进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向乡镇社区教育中心转型,将乡镇成教中心校建成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图书资料基地和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实施“农村富民培训工程”,开展农村新增劳动力培训,积极引导受训人员向非农产业转移。

——稳步发展民办教育。严格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各项规定,对民办学校实行准入和年检制度,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和指导,规范办学行为,提高质量和效益。

——加强电大教育工作。拓宽电大开放式教育招生渠道,继续保持电大教育在全省名列前茅的位次。

7、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培养培训、考核奖惩等管理体系,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和建设教师队伍。

——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到年,全市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均达到90%,普通高中教师逐年加大硕士研究生比例,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

——进一步充实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到年,拥有齐鲁名师3人、齐鲁名校长2人、省特级教师13人、省级以上教学能手5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0人,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骨干教师队伍。

——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依法理顺教师管理体制。完善新教师招聘录用机制,每年补充教师数与自然减员数大体相当,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促进教师队伍结构调整,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8、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15处乡镇初中的新建、扩建和改造任务,完成年前建设的农村校舍的加固维修工作,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放心的学校。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全市办学条件建设的重点,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所有学校建成校园网并与互联网相连,接入教育城域网,配足配齐必要的网络设备和技术人员。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新模式。加强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建设,年前完成“班班通”建设任务,专任教师达到人手一机,达到省级“教育示范市”标准。

——实施教育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工程。以实验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配备、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体育卫生与艺术设备、学校场地标准化等建设为重点,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装备水平。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各类设备、图书、器材使用率,推广图书使用“超市”管理模式。

9、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落实德育首要地位。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理想信念等教育重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认真规范办学行为。积极落实《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全部规定课程;科学安排学生学习、生活、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减轻课业负担。

——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提高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学质量;开全开好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制定实施特色高中课程方案;合理开发校本课程,积极促进特色学校发展。

三、“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以加大投入为前提,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1、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市乡政府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认真落实“三个增长”要求,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并保持稳定增长。

2、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依法加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及时足额拨付。土地出让收入和彩票公益金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企业、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按规定免收涉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免收或减免经营服务性收费。

3、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落实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担的投入体制,切实提高保障水平。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机制。加强经费管理,进一步完善“校财局管”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p#分页标题#e#

4、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校舍全部重建或改造。加快实验、实训用房建设,改善实施素质教育的物质条件。加快学生生活用房以及“211”工程(两热一暖一厕)建设,改善师生生活环境。加快活动场地建设,全部消灭不配套学校。认真落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保所有幼儿园按时完成达标建设任务。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省颁办学条件基本标准,教育装备达到省装备“Ⅰ”类标准。

5、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制定切实可行的电教教材费、信息技术教育费的管理、使用和监督制度,确保电教教材费、信息技术费真正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互联网和教育城域网建设力度,确保所有学校实现网络全覆盖。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中小学所有教室全部实现“班班通”。

6、健全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机制,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二)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1、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努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认真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人口国情教育、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制度,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工作机制,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规范办学,全面发展。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切实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全课程,开足课时,重视实践环节教学,重视技能培养和能力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真落实《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尊重和爱护学生,不划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不加班加点,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积极开展“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主题活动,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培养学生喜欢的教师,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创造学生喜欢的环境。

3、凸显个性,彰显特色。深入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多样化的体育健身活动,积极推动全员参与式体质健康达标运动会,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重视活动课教学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沟通与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观察、思考,切实发挥校园活动独特的育人功能。不断丰富学校节日文化,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积极开发艺术欣赏课程,让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注重培养学生科技素养,提升创新开拓能力。认真开展“素质教育质量效益双高工程”,遵循规律办教育,依靠科学抓质量,通过创新找出路,积极创建市小学“双百”示范校、初中“双50强”发展提高校,努力走出一条“内涵发展、规范办学、质量立校、特色提升”的发展道路,夯实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根基。

4、创新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推动研究性学习,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开发和建设符合课改要求的课程资源体系,建立具有选择性、开放性、拓展性、灵活性的课程结构。有效利用本地资源,组建富有特色的社团组织,开发独具魅力的校本课程。大力推进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评选书香教师、书香学生、书香家庭,推进读书活动向纵深开展。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核心,深度推进课堂教学变革,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效课堂”,积极开展幼儿园“兴趣课堂”、小学“活力课堂”、初中“智慧课堂”、普高“效率课堂”和职高“技能课堂”的研讨活动。完善“片区教研”协作机制,积极实行资源共享,把“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具体化,构建“学案导学”理想课堂的基本范式,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三)以人才强教为核心,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夯实教师专业发展基础。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为主线,以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人文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每两年举行一次师德标兵、师德先进集体评选活动,组织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事迹展览或巡回报告,大力弘扬模范教师的人格魅力。倡导爱岗敬业的社会责任、严谨笃学的治学态度、奋发进取的创业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实施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2、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实施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加大市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力度,全力建成100个省级高水平教师培训中心之一。拓宽教师学历提升和专题培训渠道,提升研究、指导和引领功能,形成教师继续教育的多元渠道。利用省教师远程研修等时机,努力抓好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利用好教研网平台,形成优质高效、实时分享、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研修平台。丰富教师研修资源,积极推动“网上教研”,建立全员参与、专家引领、团队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校内校外、网上网下多种研修模式有机结合的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网络。改革师训管理模式和内容形式,探索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活动方式和管理办法,逐步形成符合实际的校本研修模式。通过校本研修、在职进修、岗位练兵、专业考核、大型教科研活动以及选送优秀人才参加国家、省级培训等途径,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设立学科教学基地,锻炼骨干教师团队,通过“团队——基地——示范校”模式,发挥带动孵化作用,推进名师梯队建设。继续深入推进递进式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研究条件和工作环境,使优秀人才的地位和价值得到尊重和体现,形成有益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p#分页标题#e#

3、强化学校管理质量意识,精心打造优秀管理团队。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年度工作考核制。建立干部责任追究制度,落实教育干部包年级、包学科、包班级具体责任,工作实绩与奖惩挂钩。建立健全校际结对互助、共同体协作互动等制度,积极探索“捆绑式评价”等模式,不断缩小校际教育管理差距。开设中小学校长论坛,促进学校之间的思想交流,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4、重视课题研究,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支撑功能。坚持教育科研服务于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师队伍建设“三服务”方针,进一步改进教育科研的方式方法,树立“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科研理念,抓实课题研究,不断增加教育科研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贡献率。定期组织各种综合性教科研活动,通过专家报告、学术论坛、名师展示以及优质课、案例、课件、论文评比等系列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不断壮大科研型教师群体。“十二五”期间,全市省、地级课题数列市前列。

(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1、继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落实市级政府主要责任的同时,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健全“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多方协作”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办学、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完善民办学校准入制度,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秩序,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2、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多元化用人机制,推进管理体制创新;继续实行新教师公开招考制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形成人才流动的激励机制,促进师资队伍配置均衡合理。继续提高教师待遇,坚持“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坚持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倾斜,进一步完善重实绩、重贡献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岗位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和完善校长、教师岗位交流制,探索各级各类示范性学校的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的机制,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进一步完善教育干部选拨任用机制,增强教育内部活力。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化,推行校长职级制。积极推行教育干部竞争上岗等制度,为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进入管理团队打造展示的平台。普通中小学及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探索建立由政府、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等组成的学校管理组织。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等形式,建立在政府指导下,行业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职业学校合作治理制度。扩大普通高中及中职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自。

(五)以加强领导为保障,促进教育环境不断优化

1、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认真制订教育发展规划,强化宏观统筹。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考核奖惩制度。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逐步完善督政制度、督导责任区制度和督学责任制度,建立督导评估结果公告、限期整改制度和依据督导结果进行奖惩的制度,强化对政府和学校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