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预算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预算改革范文1
1、综合预算还没有真正实现。虽然在*年我县就开始进行综合财政改革,但没有将预算内、外资金等所有收支编入了预算,预算外收入并没有形成政府的统筹财力。基于预算外资金是单位“自有资金”的习惯理念,预外资金虽然进入了财政专户管理,只是对部分单位的预外资金进行一定比例的政府统筹,绝大部分预外资金最终还是返还给单位,学校等单位的预外资金还是分毫不差地返给单位。
2、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完善了财政支出的管理。但是,科学合理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还有,公用经费、项目支出运用“零基预算”分配模式难度较大。特别是农业、教育、科技及卫生等项支出,由于上级提出了年度增长幅度或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法定要求,实质上就是“基数加增长”,与“零基预算”有矛盾。
3、项目支出预算管理难。(1)项目支出预算数额大、可行性研究时间紧,难以保证其科学性。(2)项目支出管理具有较大的弹性和伸缩性,为部门提供了一个与财政讨价还价的余地。(3)项目支出要求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及部门工作等重点工作来编制,具有前瞻性,但是长期以来只是在既定的收支之间安排资金,缺乏科学的分析预测工作,没有很好地将预算编制与经济预测结合起来。(4)编制下年度的预算时,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及部门工作计划尚未出台,许多专项支出难以细化准确,导致执行中追加追减的情况经常发生。
二、对部门预算和综合财政改革实施的总体设想
1、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在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基础上,对部门单位的行政事业费和其他预算外资金收入不仅要统管,而且要做到统筹,按照统一的标准,根据部门履行职责需要核定部门预算,切实做到收支脱钩管理,逐步改变预算外资金是单位自有资金的错误认识,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到政府宏观调控范围之内。
2、逐步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根据财力可能和事业发展情况,合理划分部门单位的类档,既满足部门单位工作需要,又不浪费财政资源。开展调查、分析、测算和论证,对部门实际开支水平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对比,研究特殊部门的特殊支出需求,逐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体系,为实行真正的“零基预算”提供依据。
3、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1)及早开展项目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建立项目数据库评审制度。由于部门预算编制时间相对较紧,一些项目又具有专业性,需要与之相关的专业人才才能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因此,必须建立项目数据库专家评审制度。(2)部门报送的项目支出预算要附有可研性报告。今后编制部门项目预算支出时,做好可研性报告,需要说明要干哪些事,怎样干,能够取得什么效果以及项目资金预算等,都要在可研性报告中详细说明。(3)部门报送的项目支出预算,要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县委、县政府工作重点紧密配合,否则财政不予安排,以改变部门、单位套取财政资金、把难题推向政府的问题。(4)要建立预算追加审查制度,以强化预算约束力,切实减少预算追加。
三、实施部门预算和综合财政改革的大体安排
由于部门预算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在这方面又没有经验,为了稳妥的推进这两项改革,我们准备在时间安排上,*年先选择有代表性的4-6个单位进行试点,然后再全面辅开。
(一)建立预算编制工作机制,增强预算编制合力。
1、建立链条式管理机制,理顺各环节工作关系。初步建立了一个以部门为依托,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评价一脉贯通、相互促进、层次分明的“链条式”预算管理机制。在试点的时间安排上,今年10月前制定改革试点方案,设计规划实施步骤并统一部署,11月份对单位的收支和成本费用情况进行摸底,并完成“一上”,12月底基本确定预算盘子,明年1月份按规定程序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明年2、3月份报县人大审议通过后批复执行。工作实施中,预算股和有关股室、单位共同协作,密切配合,推进部门预算和财政综合预算改革顺利进行。
2、实行“内外有别、两步到位”的预算分配办法,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在预算编制主体上,局外以“主管部门”为主体,履行好对所属单位统一平衡、汇总责任,把好初审关;内以“业务股室”为主体,把好分管单位上报预算审核关口。在预算安排上,采取“内外有别、两步到位”的灵活办法,即财政内部由预算股根据预算内、外综合财力情况算大账,财政对外由各业务股室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算细账;在内部资金分配上“分两步走”,先确定下达初始额(基本支出及常规性项目支出),再根据财力确定法定支出增量及必保的专项支出项目,分两次切块。除必保支出项目外,业务股室根据分管部门特点和收支实际,按照综合预算的原则,统筹安排支出,有效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构建预算内外资金运筹机制,深化综合预算改革
1、对县级预算外收入进行政府统筹调剂。在报经县政府确定后,争取在*年对单位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入,除国家明文规定不得调剂的项目外,统一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集中调剂,打入预算财力,由财政统筹安排支出。
2、用部门预算的方法核定单位支出盘子,用财力包干的办法强化管理。现在单位类型复杂,财政负担很重。如何合理界定县财政对事业单位的补助范围、方式,是编制好县级部门预算首要解决的问题。从这几年的财政改革实践看,我们应按照综合预算的要求,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出发,对单位经费补助方式进行了不断改进。(1)对部分有条件的单位,试行财政补助“零增长”或“负增长”,逐步减轻财政支出压力。(2)对预外收入资金较多的部门试行“细化算账、包干补助、节约留用、超支不补”的办法;对一般事业单位,实行“按要素核定收支,财政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补助方式。(3)对自行组织收入较多、经费自给能力较强的事业单位,在核定单位收支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财政补助总额包干”,减人不减资,增人不增资,优化分配结构。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办事”,推动“事业”变“产业”。通过改革,节减财政开支,调动主管部门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促进事业发展。
(三)构建人员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基本支出管理
1、构建了预算单位基础信息库。在对预算单位人员、资产、收支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预算、决算、审计监督、人事部门等不同资料来源的基础信息库,并初步实现动态管理,为规范人员支出,维护基本支出预算的真实准确提供了有效保障。
财政预算改革范文2
1、综合预算还没有真正实现。虽然在199x年我县就开始进行综合财政改革,但没有将预算内、外资金等所有收支编入了预算,预算外收入并没有形成政府的统筹财力。基于预算外资金是单位“自有资金”的习惯理念,预外资金虽然进入了财政专户管理,只是对部分单位的预外资金进行一定比例的政府统筹,绝大部分预外资金最终还是返还给单位,学校等单位的预外资金还是分毫不差地返给单位。
2、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完善了财政支出的管理。但是,科学合理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还有,公用经费、项目支出运用“零基预算”分配模式难度较大。特别是农业、教育、科技及卫生等项支出,由于上级提出了年度增长幅度或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法定要求,实质上就是“基数加增长”,与“零基预算”有矛盾。
3、项目支出预算管理难。(1)项目支出预算数额大、可行性研究时间紧,难以保证其科学性。(2)项目支出管理具有较大的弹性和伸缩性,为部门提供了一个与财政讨价还价的余地。(3)项目支出要求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及部门工作等重点工作来编制,具有前瞻性,但是长期以来只是在既定的收支之间安排资金,缺乏科学的分析预测工作,没有很好地将预算编制与经济预测结合起来。(4)编制下年度的预算时,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及部门工作计划尚未出台,许多专项支出难以细化准确,导致执行中追加追减的情况经常发生。
二、对部门预算和综合财政改革实施的总体设想
1、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在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基础上,对部门单位的行政事业费和其他预算外资金收入不仅要统管,而且要做到统筹,按照统一的标准,根据部门履行职责需要核定部门预算,切实做到收支脱钩管理,逐步改变预算外资金是单位自有资金的错误认识,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到政府宏观调控范围之内。
2、逐步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根据财力可能和事业发展情况,合理划分部门单位的类档,既满足部门单位工作需要,又不浪费财政资源。开展调查、分析、测算和论证,对部门实际开支水平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对比,研究特殊部门的特殊支出需求,逐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体系,为实行真正的“零基预算”提供依据。
3、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1)及早开展项目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建立项目数据库评审制度。由于部门预算编制时间相对较紧,一些项目又具有专业性,需要与之相关的专业人才才能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因此,必须建立项目数据库专家评审制度。(2)部门报送的项目支出预算要附有可研性报告。今后编制部门项目预算支出时,做好可研性报告,需要说明要干哪些事,怎样干,能够取得什么效果以及项目资金预算等,都要在可研性报告中详细说明。(3)部门报送的项目支出预算,要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县委、县政府工作重点紧密配合,否则财政不予安排,以改变部门、单位套取财政资金、把难题推向政府的问题。(4)要建立预算追加审查制度,以强化预算约束力,切实减少预算追加。
三、实施部门预算和综合财政改革的大体安排
由于部门预算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在这方面又没有经验,为了稳妥的推进这两项改革,我们准备在时间安排上,200x年先选择有代表性的4-6个单位进行试点,然后再全面辅开。
(一)建立预算编制工作机制,增强预算编制合力。
1、建立链条式管理机制,理顺各环节工作关系。初步建立了一个以部门为依托,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评价一脉贯通、相互促进、层次分明的“链条式”预算管理机制。在试点的时间安排上,今年10月前制定改革试点方案,设计规划实施步骤并统一部署,11月份对单位的收支和成本费用情况进行摸底,并完成“一上”,12月底基本确定预算盘子,明年1月份按规定程序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明年2、3月份报县人大审议通过后批复执行。工作实施中,预算股和有关股室、单位共同协作,密切配合,推进部门预算和财政综合预算改革顺利进行。 版权所有
2、实行“内外有别、两步到位”的预算分配办法,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在预算编制主体上,局外以“主管部门”为主体,履行好对所属单位统一平衡、汇总责任,把好初审关;内以“业务股室”为主体,把好分管单位上报预算审核关口。在预算安排上,采取“内外有别、两步到位”的灵活办法,即财政内部由预算股根据预算内、外综合财力情况算大账,财政对外由各业务股室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算细账;在内部资金分配上“分两步走”,先确定下达初始额(基本支出及常规性项目支出),再根据财力确定法定支出增量及必保的专项支出项目,分两次切块。除必保支出项目外,业务股室根据分管部门特点和收支实际,按照综合预算的原则,统筹安排支出,有效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构建预算内外资金运筹机制,深化综合预算改革
1、对县级预算外收入进行政府统筹调剂。在报经县政府确定后,争取在200x年对单位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入,除国家明文规定不得调剂的项目外,统一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集中调剂,打入预算财力,由财政统筹安排支出。
2、用部门预算的方法核定单位支出盘子,用财力包干的办法强化管理。现在单位类型复杂,财政负担很重。如何合理界定县财政对事业单位的补助范围、方式,是编制好县级部门预算首要解决的问题。从这几年的财政改革实践看,我们应按照综合预算的要求,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出发,对单位经费补助方式进行了不断改进。(1)对部分有条件的单位,试行财政补助“零增长”或“负增长”,逐步减轻财政支出压力。(2)对预外收入资金较多的部门试行“细化算账、包干补助、节约留用、超支不补”的办法;对一般事业单位,实行“按要素核定收支,财政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补助方式。(3)对自行组织收入较多、经费自给能力较强的事业单位,在核定单位收支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财政补助总额包干”,减人不减资,增人不增资,优化分配结构。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办事”,推动“事业”变“产业”。通过改革,节减财政开支,调动主管部门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促进事业发展。
(三)构建人员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基本支出管理
1、构建了预算单位基础信息库。在对预算单位人员、资产、收支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预算、决算、审计监督、人事部门等不同资料来源的基础信息库,并初步实现动态管理,为规范人员支出,维护基本支出预算的真实准确提供了有效保障。
财政预算改革范文3
关键词:预算外经费 管理 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127-02
近年来,国家预算外经费管理以“收支两条线”改革楹诵模强调预算外经费本质上是一种所有权归属于国家的财政性资金,并用“非税收入”正式取代“预算外经费”,将预算外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范畴。军队在军费使用管理的制度设计上,了解国家财政预算外经费管理的做法,借鉴并汲取其中有益的改革经验,对于推进军队预算外经费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家财政预算外经费管理的经验做法
1.以经费性质为考量,实施归类管理。2006年,财政部制发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将预算外收入统一为非税收入,并纳入到政府财政收入范围内。预算外经费的收取或提取,按照经费性质,在法律制度规定的项目、范围、标准和程序下,组织实施,重要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调整,必须得到相当级别的审批。预算外经费的支出,在同级财政按预算外经费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下,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一般采取专款专用的办法进行管理,不得随意变更用途,且不能用于平衡年度预算。2010年,财政部制发《关于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的全部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收入全额上缴国库,支出通过公共财政预算或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地方财政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将全部预算外收支纳入预算管理。相应修订《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取消全部预算外收支科目。至此,预算外资金概念已成为历史。
2.以规范程序为核心,强化收缴分离。为解决预算外经费坐收坐支、收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从制度角度规范预算外经费收入收缴分离的程序和方法,即“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模式。“单位开票”,就是收款单位在预算外经费的收支上只具有“开票权”,在收取行政事业性经费和政府基金时,收款单位应向缴款人开具省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专用票据,如缴款凭证与收款收据合一的《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缴款人凭《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直接到指定银行或执收单位缴款,收款单位不再接触现金。“银行代收”,就是缴款人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直接到银行缴款,银行每日将代收的资金,通过资金汇划清算系统实时缴入财政专户或财政汇缴专户,并对财政汇缴专户实施零余额管理。“财政统管”,是指包括统管收费票据、统管财政专户、统管预算外收支计划等。
3.以设置专户为依托,实现收支脱钩。为了实现“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在银行总行或分支机构设立预算外经费财政专户,为其所属的每个独立核算的执收单位设立预算外经费财政汇缴专户。财政汇缴专户只能用于预算外经费的收入收缴,不得用于支出。支出要在同级财政按预算外经费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下,从财政专户中拨付,从而实现了预算外经费的收支脱钩。财政专户核算反映预算外经费收支活动,在收入方面,区分单位、收入项目进行核算,每日与财政汇缴专户进行清算;在支出方面,定期向国库单一账户缴款以及按照收支计划拨付预算外经费,确保了预算外经费的“专户专管”。上级单位或同级监督部门通过银行账户全面核查预算外经费的收支情况,实现了“专户专查”。
二、改革完善军队预算外经费管理的思路对策
军队预算外经费管理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涉及各方面的利益调整,既要继承现行预算外经费管理的有益做法,又要借鉴国家财政预算外经费管理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及时吸收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改革的现实成果,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当前与长远、现实与可能的关系,通过优化管理体制,采取收支分类管理办法,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完善执法独立的监督体系,全面提高预算外经费管理效益。
1.在制度设计上,实行归类管理。军队预算外经费包括专项收入、事业有偿服务收入、行政与执法收入、保障性和福利性企业收益等。针对预算外经费的特点,应采取有所区别的管理方法。尤其要合理借鉴国家在预算外经费管理中采取的“归类管理”方法。当前的军队预算外经费分类管理方法,是依据预算科目设计的,主要考察的是经费的来源渠道,对于经费的开支用途并没有体现出来。而国家对预算外经费实施归类管理,其出发点是综合考虑预算外经费的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是统筹的归类管理法,我们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必须充分关注国家与军队在这一点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借鉴国家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成功经验,采取“两步走”的解决措施,第一步在保留军队预算外经费科目的同时,将所有预算经费之外的经费项目纳入预算外经费管理,涵盖所有经费科目,纠正现阶段概念定义的不完整;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取消预算外经费,将军队所有经费项目都纳入预算管理,使与军队活动相关的一切收支行为都能够得到预算上的控制和管理,保证军费得到充分地转化,确保军费使用的效益。
2.在收支管理上,实行集中统管。从国家财政预算外经费管理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预算外经费收入必须缴入国家非税资金清算账户,由第三方(如银行)代管,成本性支出专户核算,按规定比例返还的留用支出纳入预算,收入单位只有支出申请权、没有审批权,由此实现收入权、收缴权、支出权相分离,杜绝了坐支、挪用、私设“小金库”等现象。军队在进行预算外经费管理改革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家财政预算外经费管理的做法,通过财务集中统管,进一步划清收入、收缴、支出的界限。一是强化财务部门归口管理。归口管理预算外经费财务专户,财务部门负责在银行总行或分支机构设立预算外经费财务专户或委托银行设立预算外收入汇缴专户;归口管理预算外收支计划,对于同级事业部门预算外经费的收支计划,必须经财务部门审核审批后方可纳入预算,同时监督部门按财务收支计划组织开支;归口管理收费票据,负责收费票据的印制、发放、核销、稽查和其他监管工作。二是预算外净收入全额缴存。当前,军队各级开设的财务单一账户既能收也能支,无法实现收支分离。要从根本上纠正预算外经费管理过程中乱收乱支、截留挪用等问题,就必须强化预算外经费的收缴管理。应上缴的预算外收入,可以依托银行系统,由银行代收,逐步推行直达收缴。三是纳入年度预算组织开支。缴入专户的预算外收入必须纳入年度预算,按预算编制方法和程序组织开支。预算审批部门必须认真审核批复,确保预算控制在缴存收入的一定比例以内。
3.在核算模式上,实行成本管理。在利益主体的影响下,一些有偿服务单位往往根据各单位实际需要进行成本管理,费用开支范围不同,成本核算方法各异,费用开支和成本核算结果不够真实。为了正确地考核评估预算外经费的效益,必须在预算外经费分类的基础上明确各类预算外经费的费用开支范围,实行成本核算,加强成本费用管理。首先,要明确成本核算模式。成本核算模式根据核算单位类型,可选择单轨式核算和双轨式核算。单轨式核算完全按照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设计会计科目,通过设置账户进行成本核算,提供成本信息。选择此种核算模式的有偿服务单位,应当是单纯从事有偿服务性活动的单位,如招待所、幼儿园、印刷厂等。双轨制模式是指分别按照收支核算和成本核算进行会计监督,提供会计信息。既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对军队单位的预算执行进行收支核算;同时,也要采用权责发生制,对军队单位的有偿服务进行成本核算。其次,要强化成本核算职能。实行单轨或双轨成本核算模式的单位,对核算机构和人员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要建立健全成本核算机构,配备懂成本核算、精经济管理的核算人员,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内部控制,确保成本核算真实准确。再次,要完善成本核算制度。尽快制定颁布相关的成本费用制度规范,明确核算主体、对象、范围和方法,从制度上明确成本项目和范围。应当计入成本的不得漏项,创收单位的人员,无论是军人还是职工,其工资和福利都必须全部纳入成本核算;创收中占用的固定资产(包括部队营房、机械、车辆等)都必须计提折旧费和大修理基金。不能将与创收无关的开支列入创收成本,杜绝乱挤乱摊成本的现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关于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EB/OL].(2010.6.1).http://yss.mof.gov.vn
[2] 熊友存.军队财务管理学[M].出版社,2012
财政预算改革范文4
【关键词】 财权分散;财政集中化管理;预算会计改革;会计集中核算
一、预算会计改革与政府会计建设
近年来政府会计改革日益成为国内外财政预算管理领域热门话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也首次将“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列入其中。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包括短期任务与长期任务两个部分:短期任务是预算会计改革,即修订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以适应财政重大管理改革需要。长期任务是政府会计建设。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体系残缺不全。我国应当借鉴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发展的成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完整的政府会计体系 ①。一段时期以来理论界对政府会计建设问题研究成果颇丰,而对于更为紧迫的预算会计改革问题则研究相对匮乏。本文将探讨预算会计改革问题。
预算会计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其改革依据。笔者认为预算会计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基础,预算会计改革应以公共财政财务管理改革为依据,其关系如图1所示:
财政管理决定政府单位财务管理,财政管理也决定政府总会计,政府单位财务管理又决定政府单位会计 ②。政府总会计与政府单位会计建立勾稽关系,共同构成了我国预算会计体系。所以,分析预算会计改革问题必须先分析公共财政管理改革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所推行的一系列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具有鲜明的集中化特征。这需要从我国放权让利经济改革说起。
二、我国放权让利经济改革与财权分散
众所周知,建国以来我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对于我国恢复国民经济体系功不可没,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极大束缚了地方、部门、企业乃至个人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始于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放权让利为基本特征。放权让利经济改革是全面的,其中包括政府对部门单位的放权让利改革,它是指在一级政府中作为核心财务管理部门的财政部门将一定的财务管理权限让渡给一般部门单位的改革。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部门单位搞创收,以弥补政府部门经费不足。从此,我国政府财务管理中财权逐步分散。
政府对部门单位的放权让利改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过犹不及”,一段时期后我国政府部门财务管理中财权过于分散问题凸显,这成为我国公共管理诸多问题的重要根源。如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三乱现象”就源于部门单位收支权力下放后乱开支刺激了乱收费。针对部门单位放权让利改革所凸显的问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又开始逐步推行财政集中化管理改革,如1990年我国首次提出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所推行的政府对部门单位的放权让利改革是全面的,所以纠正这一作法的财政集中化管理改革也是全面的。
三、全面推进财政集中化管理改革
当前我国公共财政领域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等都具有鲜明的集中化特征。
以核心改革――部门预算为例,集中化特征鲜明地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改革前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典型特征是“散散”关系。部门单位中由财务部门、办公室等若干职能部门负责不同经费的预算,而财政部门将财政资金切块分成不同的经费来管理。所以“散散”预算管理方式下部门单位预算“碎片化”,造成“内行看不清外行看不懂”。部门预算改革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预算关系转变为“集中集中”。部门单位中预算都归口于财务部门,而财政部门相应成立部门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某一类型的部门单位的预算。“集中集中”预算管理方式下部门单位预算看得懂、说得清。二是实行综合预算。改革前我国部门单位收支有预算内、预算外两张皮,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预算。部门预算改革取消预算内、预算外之间的区别,部门单位收支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形成统一完整的综合预算 ③。
正如图2所示,这一系列集中化管理改革是相互联系的,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为例,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相互联系的部分是国有资产收益管理。2006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政府采购相互联系的部分是资产购置管理,2006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行政单位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依法实施政府采购。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联系更为紧密。一方面,新增资产预算是部门预算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如部门单位所占有、使用的资产数量是预算分配一些公用经费的重要基础。为此,2006年我国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提出并努力构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机制。
四、一系列财政集中化管理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从图2可见,预算会计改革也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财政集中化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他环节进行改革,相应地预算会计也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财政管理改革的新需要。但是我国预算会计改革滞后于其他财政管理改革。如2006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暂行办法》规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但我国现行的1998年颁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行政会计单位制度》仍规定,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处置收入,计入行政单位的其他收入,在安排使用时,应当首先用于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显然,预算会计制度有关规定不能适应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基本做法是财政管理改革一步,对预算会计制度打一次“补丁”。因此,几项财政管理改革推行之后在原1998年预算会计制度上打上不少“补丁”,预算会计制度面目全非。当务之急是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一次系统的、综合的修订。预算会计改革最大的障碍是当前财政管理改革也正在进行中,尚未完全到位。改革是一个过程。在财政管理改革过程中,为其服务的预算会计极易陷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尴尬境地。固然预算会计改革不应滞后于财政管理改革,但也不宜超前于财政管理改革。
本文通过简要地归纳一系列财政管理改革对预算会计改革的需求,以期尽量理清财政集中化管理下预算会计核算问题④。
(一)部门预算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1.预算单位支出划分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且专款专用。政府单位会计收入科目、支出科目应当设置“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两个二级明细科目以明细反映预算单位支出类型。2.实行综合预算,将逐步取消预算外资金概念,部门单位所有收支纳入统一管理。所以政府单位会计取消“预算外资金收入”核算,预算单位收入主要是财政拨款。政府总会计取消现行预算内、预算外会计之间界限,统一会计制度 ⑤。
(二)国库集中支付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1.国库集中支付改进政府总会计确认支出的标准,并由此增强预算支出会计的准确性。传统资金拨付方式下财政部门难以掌握预算单位实际发生支出的详细情况,所以政府总会计采取“以拨作支”作为确认支出的标准。这一做法不仅造成政府总会计确认支出的时点不准确,政府总会计与政府单位会计难以勾稽,而且更可能掩盖资金挪用甚至等问题。所以,“以拨作支”是我国传统预算会计的重大缺陷。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财政部门可以及时掌握预算单位实际发生支出的详细情况,并据此确认预算支出,实现了与部门单位在确认支出时点的一致性,克服了传统“以拨代支”方式的弊端。笔者认为这一改革对于改进预算会计影响最为深远。2.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特别是结合综合预算推行,政府单位会计将逐步取消“银行存款”科目核算,新设“零余额用款额度”核算。政府单位会计也要增加用于核算年终财政结余资金的“财政应返还额度”核算。3.国库集中支付改变了传统预算资金层层转拨的做法,所以政府单位会计逐步取消“拨出经费”科目核算。
(三)政府采购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1.政府采购要求政府采购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所以,政府总会计增加“其他财政存款――政府采购专户”核算。2.若一系列财政集中化管理改革到位特别是综合预算改革到位,那么政府采购对于政府单位而言并没有特殊会计问题,与其他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会计处理相同。但目前我国综合预算改革尚未到位,所以政府采购资金除了财政资金之外,还有单位自筹资金。为此政府单位会计增加“暂付款――政府采购款”核算。这部分资金也要存入政府采购资金专户,为此相应地政府总会计增加“暂存款――政府采购款”核算。
(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体系相比较于旧的国家预算收支科目体系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打破了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债务预算之间的界限,并将原先游离于预算收支科目之外的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基金也纳入进来统一设置收入分类,支出包括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所以,统一、完整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体系的最重要特征,而这正是统一、完整的综合预算的基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直接明了,但是涉及面却非常广,难以一一详述。归纳如下:1.政府总会计中收入科目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收入科目的类、款、项、目四级科目设置明细账;支出科目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的类、款、项三级科目设置明细账。时机成熟后支出会计核算还将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明细核算。2.政府单位会计中收入科目在设置“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两个二级明细账基础上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设置三级明细账。支出科目在设置“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两个二级明细账基础上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设置三级明细账。
(五)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所谓收支两条线是指部门单位将按有关规定依法取得的政府非税收入,全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财政部门编制预算进行统筹安排,资金通过国库或财政专户收缴和拨付的财政预算及资金管理制度。所以,收支两条线包括预算管理层面和资金管理层面两层含义。1.预算管理层面的收支两条线与部门预算的综合预算理念相吻合。也就是说,预算管理层面的收支两条线下部门单位不再有可自主支配使用的非税收入,所有非税收入都由财政统筹安排使用。所以,政府单位会计逐步取消“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等核算。2.资金管理层面的收支两条线下要逐步建立“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单位收入过渡账户。所以,政府单位会计将逐步取消“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核算。
(六)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2006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对政府单位会计影响与非税收入的影响是一致的,即政府单位会计逐步取消了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处置等“其他收入”核算!
五、预算会计集中化改革与会计集中核算
与传统财权高度分散相适应,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也是“散”的。其重要标志是预算会计体系内以及其不科学的“以拨作支”作为构建政府总会计与政府单位会计之间联系的纽带。但是“以拨作支”是传统预算资金拨付方式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创造了改变“以拨作支”、整合预算会计体系的条件。所以,预算会计本身也面临着进行集中化改革的问题。如会计司在2006年的《政府会计研究报告》就明确指出,这一系列改变(主要指国库集中支付)将使行政单位会计逐步趋向于以一级政府为核心反映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和整个政府的收支情况。
前些年针对预算会计体系过于分散及其衍生的问题,一些地方尝试会计集中核算改革。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逻辑是既然由政府单位分散进行会计核算造成收支信息不实并由此衍生诸多问题,那么就由财政部门集中代为进行政府单位会计核算。所以,这一改革符合“集中化”的财政管理改革方向,但这一改革争议颇多。
反对会计集中核算的首要理由是会计集中核算与《会计法》相违背,存在潜在的行政风险。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笔者认为关键问题是会计集中核算是否具有科学合理性。如果会计集中核算科学合理,尚且可以修改《会计法》规定。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不仅是核算层面(技术层面)问题,还是经济责任层面(法律层面)问题。目前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地方遇到的一个普遍难题是如何清晰界定各方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
对于预算会计集中化改革与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笔者认为,预算会计应当进行集中化改革,应当构建统一、整合的预算会计系统。传统分散的预算会计体系弊端重重。一系列财政管理改革尤其国库集中支付、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为统一、整合的预算会计系统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预算会计集中化改革方向是肯定正确的。
但预算会计如何进行集中化改革却是一个大难题!笔者认为会计集中核算是预算会计集中化改革的一种模式,但预算会计集中化不限于会计集中核算模式。预算会计如何集中化改革应当区分不同级别政府来进行,不可一刀切。这主要因为会计集中核算固然可以克服分散核算的种种弊端,但是该模式法律责任界定难易程度与政府规模成正比。也就是说,政府规模越大、经济业务越复杂,界定法律责任越困难。政府规模大到一定限度,会计集中核算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笔者认为,中央政府不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但政府单位会计应融入统一、整合的预算会计系统。即政府单位会计系统与政府总会计系统在技术层面是统一的、整合的、相互勾稽的。乡镇一级不用设置政府单位会计,甚至“乡财县管”下乡镇政府本身都只成为“报账单位”!
笔者认为新公共财政管理下政府总会计与政府单位会计平行记录最为可取。即在统一、整合的会计系统中政府总会计与政府单位会计对政府单位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分别从各自角度进行会计处理。因为政府单位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既属于政府单位层面同时也属于政府层面。“金无足赤”平行记录模式也会遇到难题――双方会计处理不一致怎么办。因为会计处理中会计判断难以避免,如权责制会计下的折旧年限选择。这正是目前美国联邦政府会计所遇到的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政府会计研究报告[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3-14;211-223.
[2] 冯卫东.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研究[DB/OL]. .
[4] 黄世忠,刘用铨.美国联邦政府会计难点热点问题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 2004(11):13-18.
财政预算改革范文5
关键词:财政总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 渐进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208-02
1 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不能客观反映财政实际结余和预算执行的成果,造成会计信息不实
在现行的收付实现制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大部分支出是以财政拨款数列报支出的,即按国库实际拨出款项列报支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一些较大的支出项目,需要按项目进度分次拨付资金。部分项目跨年度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实际拨款数小于预算支出项目所需金额的情况,按此记录和汇总总预算会计的支出数额就会使预算平衡表出现结余。而实际上由于应付未付的资金是已实施项目必需的资金,并不是真正的预算结余。由此会影响预算信息的真实性,并给以后年度预算项目的安排造成假象。
而这一问题会随着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办法的推广更加突出。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出现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
1.2 不能明确反应隐性债务,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年度的财政预算支出包括以现金支付的部分和已经发生但是尚未支付现金的部分,以现金支付的部分包括本期发生本期支付的部分和前期发生本期支付的部分。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支的依据,这样就使得财政总预算支出中没有包括那部分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资金,于是出现“隐性债务”。隐性债务中的“隐性”,是指债务支出在当期已发生只是尚未支付现金,因而不在政府会计报表体系中直接表现的支出部分。隐性债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财政支出的低估,导致政府会计报表数据失真,影响信息使用者对政府业绩的正确评价。目前“隐性债务”突出表现在中央政府发行的中、长期国债,各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社会保险基金缺口,政府由于提供担保而产生的或有负债,以及地方乡镇政府拖欠公务员工资等方面。
1.3 政府会计信息不利于经济分析与绩效分析,不能适应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的需要
在收付实现制下,建立在现金流量基础上的政府会计信息,不可比性较大。一是纵向不可比。收付实现制下所反映的现金支付是按当期实际缴入国库数和支付数分别确认和计算收支的,与收入和费用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这样,一些应分属不同会计期间的收入和支出项目,由于集中在本期发生,往往导致前后会计期间会计信息不可比性较多,二是横向不可比性。收付实现制确认支出和费用的标准,是资金是否己经实际付出,而不核算资本的损耗。这样,因资产购置的不平衡,预算单位之间难以进行绩效比较分析,从而不能将资本性项目的购买成本在其使用年限内进行分摊,同时还未考虑将资本投资于实物资产的机会成本,所以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反映政府各部门使用资本的年度成本情况。
2 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的路径选择
2.1 引入时机:全面实施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条件还不成熟
世界上第一个对政府会计核算基础进行实质性变革的是新西兰,从其改革历程来看,实施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要有系统的行政、合同、预算、投资等法律法规相配套,还要有完整的部门组织结构、清晰的行为责任划分和全面的财务管理制度以规范新基础下的管理流程,才能建立起完善的政府信息系统。我国目前的政府机构设置尚不规范,国家正处于法制化进程中,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的修订,还不能满足全面彻底的权责发生制改革需要。
从会计人员的角度来看,我国从事政府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已经适应原有的简单政府会计的处理,整体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强,观念还停留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如果进行全面的权责发生制改革,他们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教育培训,以掌握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处理方法,而对于财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但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还需要一定长的时间,所以从具体实务工作者的角度来考虑,我国目前也不具有全面实施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条件。
2.2 推进方式:采取渐进式改革,实行逐步扩展与分步到位相结合的方式
综观世界各国,对于预算会计改革的推进方式和实施范围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步到位式,分步到位式,逐步扩展式。一步到位式,即对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直接由收付实现制转为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其代表国家有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等;分步到位式,即先由完全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的过渡方式逐步推进,其代表国家为加拿大;逐渐扩展式,即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收入、支出项目或部分资产、负债项目实行权责发生制,此后再逐渐推广,代表国家为美国。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由于我国目前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条件还不具备,同时现有的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还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将逐步扩展式与分步到位式相结合。具体可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在保持原有收付实现制为主的基础上,先对目前急迫需要解决的政府会计的局部领域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第二步主要是对与促进管理和效率相关的项目进行权责发生制改革,待条件成熟时,由修正的收付实现制逐步转变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即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但对某些会计事项仍采用收付实现制。
此外,为保证改革稳步有序地进行,在实施的部门范围上,应采取从地方到中央逐步扩展的方式。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在中央政府会计和地方政府会计中一并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则工作量太大,操作也过于复杂,而且也不利于财政工作的稳定,因此较现实的做法是先在个别地方政府中试点,在实践中找出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经验与不足然后逐渐扩大试点范围,最后在中央政府中运用。
2.3 应用程度:对目前急需解决的领域优率先采用权责发生制
财政支出的核算应采用权责发生制。为了有效地管理和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得支出和收入相匹配,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应按权责发生制确定的支出预算数额和支出范围,在应归属的会计期间分别确认。对预算单位的年终结余资金及其他应付未付款项运用权责发生制进行处理,以解决财政结余不实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金秀.新编预算会计学[J].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3).
[2]王敏.中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论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9).
[3]赵秋梅.对财政总预算会计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4,(12).
财政预算改革范文6
预算管理是国家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和监督全过程中各项制度、业务规范的总和,其内容主要包括对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三方面。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预算管理的要求是:
1.预算管理的指导思想要体现公共性。
我国要建立的公共财政是用来满足公共需要的,这就要求作为财政主导环节的预算也要体现公共性,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中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作为出发点,并设计相关的制度安排保证公共性的实现。
2.从发达国家公共财政的经济看,预算编制要体现以下原则:
(l)公开性。指全部预算收支必须经人代会(议会)审查批准,并向社会公布,使之置于人民监督之下。
(2)完整性。指国家预算应包括它的全部财政收支,不准少列收支、造假账、预算外另列预算。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
(3)统一性。指国家预算是由中央级预算和地方总预算组成的。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都要列入各级预算中;下级预算都要包括在上级预算中;各级预算都要统一在国家预算中。
(4)可靠性。指预算收支数字的依据必须可靠,计算正确不能假定,更不能任意编造。
(5)年度性。指国家预算必须按年度编制,要列清全国的财政收支,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
(6)法律性。指编制的国家预算一旦经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批准之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贯彻执行。
3.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配置、监督、会计和报告系统对拨款、资金使用和预算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管理,以保证预算任务的完成,防止预算执行过程中因政府官员的“内部人控制”而导致预算执行偏离公共需要的轨道。
4.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相应的预算监督制度加强对预算的监督,保证预算支出用于公共需要。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结合我国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预算管理应进行如下改革:
1.明确预算管理的指导思想。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对我国的财政收支进行全面检讨。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这就要求从理论上说明政府为何要收这个税、那个税,收多少税,收这些税和公共需要的关系是什么?不能想怎么收就怎么收、想收多少就收多少。我国目前财政收入中除了税以外,还有大量的收费,这同样要说明收费的理由是什么,在收税以后,为何还要收费?如果这些收费是合理的,还要弄清楚这些收费收入是进预算内由财政统一支配用于公共需要,还是进预算外由各收费单位支配用于单位需要。以诉讼费为例,法院所提供的劳务属于公共需要,其费用理应由国家财政安排。由于并非每个法人、自然人都要去法院打官司享受公共劳务,就是每个法人、自然人去打官司,每个法人和自然人打官司的数量也并非一样,为公平起见,法院应收诉讼费。从理论上说,这个诉讼费应归国家所有,而不应归法院所有,这是因为国家已经支付了费用购买了法官的劳务;如果诉讼费归法院所有,这就如同一个老板雇佣了一个经理,其经理经营所赚取的收入归经理所有而不归老板所有,恐怕天下没有这样的老板。
2.预算科目的改革。
根据公共财政的要求,我们认为应对预算科目进行如下改革:
(l)改变仅按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划分的现状,增加分类的标准。新的预算科目可按部门、功能和经济性质三大标准分类。部门分类主要明确资金管理的责任者,解决“谁”的问题;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功能,明确“干什么”的问题;经济性质分类主要反映收入和支出的经济性质,明确收入的具体来源和支出“如何使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分类将把预算内收支、预算外收支和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部分都纳人政府收支分类范围。这项改革是规范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它不仅为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推行零基预算、综合财政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一系列预算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会为强化预算监督、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创造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按部门、功能和经济性质分类并向社会公布后,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将大大提高,可大大避免以权谋私,保证预算符合公共需要;同时也迫使有关部门提高预算编制的水平和质量。
(2)细化预算科目。在大的分类下,尽可能分设若干款、项、目级科目,使人们知道钱是从哪里来的,支出是谁花的、花钱干什么的以及钱是怎么花的,从而有利于人代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增加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3.推行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在收入方面,运用“标准收人测算法”编制收入预算,即根据历史资料分析测算各项收人与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比例,作为测算该项收入的参考标准,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制定收入预算。
在支出方面,实行彻底的零基预算,推行绩效预算。所谓零基预算,是指在预算编制时一切从零开始,对原有各项开支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进行重新审核,而不仅仅是修改上年预算或审查新增部分。要推行零基预算,必须做好以下各项工作:第一,按照事权明确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改进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办法,建立实行零基预算所需的数据资料体系。第二,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弄清各预算单位实际使用和应使用的人员和资产。第三,区别不同单位情况制定不同的经费标准,准确行政事业单位正常经费定额。
零基预算在确定支出方面虽然比较公平,但它不能保证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为克服这一缺陷,应引入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绩效预算方法。所谓绩效预算,是要阐述和明确预算拨款所要达到的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设定的计划要花多少钱,以及用哪些量化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绩效预算是一种以追求效益为目标的公共支出预算模式,要实行绩效预算,必须对财政支出进行成本一效益分析,为此必须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
4.推行部门预算。
所谓部门预算,是由各部门编制,财政部门审核,经政府同意后报人代会(或议会)审议通过的、全面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部门预算是一个综合预算,既包括主管部门的预算,又包括下属单位的预算;既包括一般预算收支计划,又包括政府基金预算收支计划;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支出预算;既包括财政预算内收支计划,又包括预算外收支计划;在预算内收支计划中,既包括财政部门直接安排的预算拨款,又包括有预算分配权部门安排的资金。
实行部门预算,对于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实行部门预算后,将预算编制到部门、项目,大大增加了预算的透明度。公开性和约束力;将财政资金按公共财政的要求一次性规范地分解,由此可以有效地规范政府的管财行为、财政的理财行为和部门的用财行为。第二,将所有财政资金一次性公开、公正。透明地进行分配,经过部门建议、财政审核、政府决策、人大审议以及社会各界监督等多个环节,有利于预算分配过程中的规范操作,切实有效地保证资金分配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有利于民主理财,防止因内部人控制所产生的腐败行为和财政分配偏离公共需要的轨道。第三,实行部门预算有利于将分散的预算变成统一的预算,维护预算的完整性。
5.改进预算编制程序。
财政部门汇总预算单位的情况,形成自己的预算编制草案后,应在各级人代会经过一套严格的、实质性的修正、改进等步骤和程序。各级人大要建立专门的预算工作委员会(而不是现在人代会期间那种形式化的审查委员会)并给预算工作委员会足够的审查时间逐条地提出修改意见。为了增加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在预算审查期间,要在相关媒体上公布预算的内容,让广大公民了解预算的内容。然后可由各级人大的预算工作委员会主持召开预算听证会,接受公众质询。
6.调整预算编制时间。
鉴于我国目前预算编制时间过短、年初无预算可依和改革后预算编制任务繁重的情况,应将预算编制的时间提前。把预算编制的时间提前到上年初并在上年未完成下年度的预算审批工作。
7.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为了保证预算的公共性,仅仅进行预算编制的改革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为了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改革:
(l)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对财政资金进行集中收缴和支付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一是财政统一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各预算单位不再没有银行账户;二是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所有财政支出根据部门预算均集中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三是建立高效的预算执行机构、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
根据楼继伟副部长的观点,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框架是:按照政府预算级次,由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并根据收付的需要选择银行,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性资金都逐步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统一管理,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指定的商业银行开设的单一账户体系,财政性支出均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的供应者。其具体设想是:大额收入直接入国库,零星小额收入先进入财政开设的集中汇缴户,然后限量、限时与国库清缴,逐步取消预算外专户,并入国库。取消各单位开设的预算支出账户,对大额财政资金,如工资、大型建设、修缮项目支出由国库实行直接支付;对小额和零星支出实行财政授权支付,并定时、定量与国库清算,账户资金使用情况定时向财政报账。
(2)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从1998年以来,我国的政府采购已由试点转向全面推行阶段,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框架已基本形成。但目前政府采购的规模小、范围窄、采购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统一的政府采购操作规程,政府采购工作计划性不强。针对我国目前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重点是:
第一,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采购立法不仅是制定一部《政府采购法》,而且要制定包括政府采购合同的特殊条款、政府采购标准范本、供应商、中介机构准入、政府采购市场资格保购人员行为准则、采购行政投诉的受理程序等在内的一系列涉及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形成一个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二,选择适合国情的政府采购模式和采购方式。根据我国的特点,我国应选择半集中半分散采购模式,即财政部门直接负责对部分商品的采购,其他则由各支出单位自行采购。究竟哪些商品实行集中采购,哪些商品实行分散采购,主要按采购金额的大小而定,具体标准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我国政府采购的采购方式应以公共招标为主、其他方式为辅。公共招标的透明性高,可防止在购买过程中产生“暗箱操作”现象;由于参加投标的企业多,可以保证政府以最低价来完成采购任务,从而有助于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招标法的最大缺点是所需时间长,一些急需的物资不宜采用这种方法,这时可采用选择性招标采购、寻求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等采购方式。
第三,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的配套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逐步实行政府采购预算。政府采购预算是将部门预算中可用政府采购方式购买商品和劳务单列出来的预算。各行政、事业单位每年应把需要采购的商品和服务的项目、数量上报到财政部门,由财政集中采购的部分形成政府采购预算,财政不再进行拨款,而是在集中采购过程中把款项支付给供应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二是建立政府采购的信息系统。为落实政府采购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政府采购信息要提前公布。为此,财政部应规定《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办法》,并指定相应的媒体作为公告指定媒体。三是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应开发政府采购网络系统以利用因特网的优势来降低政府采购成本。
8.加强预算监督。
目前,我国的预算监督工作要做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改变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监督的状况,坚持依法理财、依公共需要理财。要建立多层次、全过程的预算监督体系,做到内外监督相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专项和重点监督相结合。二是创新管理机制。本着分权、制约的原则,形成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分离的运行机制,加大预算监督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