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范文1

1.加强体育卫生教学思想教育的意义

(1)学生特点决定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很多是学习成绩较差、考取大学无望,或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学生。受“普高热”和一些世俗观念的影响, 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着低人一等的感觉。同时,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是男生,心理情绪比较复杂,并且容易波动,有一些对体育卫生教学不感兴趣。

(2) 教学内容决定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体育卫生教学来讲,怎么发挥学生的身体潜能和运动卫生相结合,是其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争向上、果断自信的品质和胜不骄、败不馁、遵章守纪的作风,确保学生增强心理素质,提高竞技水平,思想教育是关键的环节。

(3) 教学特点决定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体育卫生教学是一门以传授运动技术和运动卫生相结合的学科,每一堂课、每个教学环节往往都需要学生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脑力。如何让学生在运动的同时搞好自生卫生,特别是新、难动作要领的学习中,会给学生本人生理上带来许多不适应,诸如疲劳感、疼痛感、呕吐感、昏迷感等等。尤其是现在,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学生自身素质差,比较娇气的影响,必然导致对体育课缺乏兴趣。

2. 加强思想教育的原则

(1) 主导性原则。教师是体育卫生教学的主导因素,应按照本课体育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规划出教学中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思想教育形式贴近课堂,内容融于体育教学中,并努力使方式方法易被学生所接受。

(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体育卫生教学中的主体,思想教育的内容只有通过学生的认同、参与才能奏效。因此,在体育卫生教学中深化思想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 针对性原则。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把重点性与一般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全员性与局部性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真正使思想教育实现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的目标。

(4) 系统性原则。教师要注重把长远思想教育与当课思想教育有机协调起来,即要做到每课思想教育的主题明确,更要使课与课之间思想教育内容联系紧密,体现出连贯性。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范文2

一、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从社会上来看,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只要学习好,其他无所谓。因为担心孩子在体育课上磕磕碰碰甚至受伤,所以,许多家长嘱咐孩子在体育课上少活动。大部分家长认为搞体育“出息不大”或“没出息”,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与困惑。

2.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有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和思考,同时也认为体育课上容易出现事故,这就极大地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3.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一些乡镇小学之中,具体表现是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

4.“放羊式”教学和应试教学并存。“放羊式”的教学在城镇小学尤为普遍,它是在家长要求,以及领导默许的情况下产生的。自从体育成绩加入中考总分之后,家长的态度变了,领导的态度也变了,学生也拼命了,尤其到了九年级,体育课的内容就全部是中考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练习。

5.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评价体系脱节。学校体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体育教学在八十年代初,强调技术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九十年代初,加强体育教学改革,用“汗、会、乐”评价体育教学水平;紧接着又用“科学性、可行性、导向性”看一个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当前又用五实,即“扎实、平实、充实、真实、丰实”来评价体育课。

6.由于盲目教改,改掉了先进的传统体育教学手段,忽视了技术教学,花架子多,课堂失去了真实性、平实性。课堂教学中存在形式主义,只重现象、不重本质,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只强调教学过程,而忽视了教学的实效性。从而导致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阻碍了体育新课程标准更好的实施。

二、对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思考

1.转变思想,加强对体育课的认识

首先,家长与学校要转变思想,不能因为怕受伤要求“放羊”,也不能因升学而忽略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创新体育教育。体育教师要努力突破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第三,学生也要转变思想,认真对待体育课。体育课不仅是繁重课业中的放松时间,更是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时间,良好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本钱。

2.认真研读新课标,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已沿用了几十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思想、新理念的不断涌现,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桎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所以,教师应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改进或突破原有传统教学模式,寻求更适合于课堂教学进展的模式结构。但也不必拘泥于某一种模式,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等情况,力求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结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注重学生基本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技能传授的系统与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以上说明新课程标准不是不要教运动技能,而是要把运动技能的传授放在重要的位置,重过程而轻结果。

3.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按照学校实际和学生兴趣进行安排。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是课程教学目标之一,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不会因为怕受伤而不动或者因为升学被迫活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为此,广大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有效地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但某一年龄段运动兴趣是有限的,不稳定的,也是可以拓展的。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缺乏运动兴趣的体育课是没有生命力的,是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的。所以,按照学校实际和学生兴趣进行安排教学内容是必要的。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范文3

一、缺乏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应有认识,忽视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师中心论”和“知识传授论”的影响下,传习式成为体育教学实践的主要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技术为中心,满堂“灌”,在体育教学中颇为盛行。“统”(材、统一组织、统一要求、统一评价标准)和“灌”占据了全课的时间。学生就在教师的“主导”下,统一模仿教师的动作要领,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学习的主动权,一直处于“要我学”的被动地位;学生的体能、技能、智力、兴趣爱好得不到重视,个性得不到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师生双方处于失调状态,教师发令,学生强应,造成身体极度疲劳,精神状态低迷,学生学习体育就毫无乐趣。无乐何来“好”,无“好”就难以“知”。古代教育家强调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忽视了教学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以致影响认识过程。

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即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在四个因素中,对学生个体而言,除学生自己外,其他均可泛指为环境因素。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体育教学过程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条件下的特殊动态过程。“动”必然引起“变”(知、情、趣、意、行交织而复杂的变化)。“动”是“变”的动因,“变”是“动”的结果,二者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因此,“动”和“变”是体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变化有:由于教学场地大,教学班组多,相互干扰严重,因而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由于室外教学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大,因而容易激起情绪、情感;由于教学内容与场地器材因分组轮换,因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随着疲劳的出现与积累,或教法组织不当,又容易引起动作变形。这些相互交织而复杂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过程。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过程。

三、教育、教养、发展是体育教学目标的整合,任何偏颇都不符合体育与教育方针的要求,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定教学环境和特殊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群体存在着极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体能、技能、智力、性格、气质和兴趣等方面,欲求能在课中自我实践与表现,个体差异性就最易全面、充分、具体、及时而突出地显露出来。寓教育、培养于活动之中,体育教学就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全面教育、培养和发展过程。由于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也是学生个性的培养、形成、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传统体育教学的那种只注重传授技术或增强体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个性发展是不利的。因为人的个性发展是以生理、心理的和谐发展为特征的。

总之,以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设施与其环境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这样,离开了学生的其它心理因素和教学环境因素,仅以认识论的认知过程来揭示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无疑是偏离了教学过程的本质来谈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那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单一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思想、体能、技能、智力和个性)教育、人才教育,这才能反映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特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体育教学过程具有身心发展的一致性、教育性、教学主体(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双向性,群体性、竞争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由于体育教学是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发展的教学活动,因此,体育教学过程应当是:

(一)体育教学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以动态教学为特殊教学方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培养和发展的教学过程。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 新课标 体育教学 评价

“评价”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几乎人人皆知的词。如《辞海》所述,其含义是“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将评价应用于体育教学便产生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历来对教育活动具有导向、监控、鉴定等重要作用,因此,能否建立一个符合当前教育改革思路的评价制度,是关系到教育改革能否取得较高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2001年我国颁布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体育教学开始向健康角度和学生为中心发展。2011年基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我国对原有的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新修订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丰富了原有的体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两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于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在两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中,评价一直都是重点论述和强调内容。新课标指出:“体育与健康的成绩考核,应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综合素质的考核与评价。”这一评价理念对于强化当前的体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基层初中体育教学经验,具体探讨新课标下对体育教学评价的认识与看法。

一、淡化考核、甄别等评价观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评价,并通过身体素质的测评对学生现实的体育学习情况进行打分,分数高的学生为优秀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体育课成绩相对不好的学生为不及格的学生。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的最主要功能与作业便是给学生打分,为班级和学生甄别好坏学生作出贡献。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的最主要依据便是学期前所制定的教学任务,并根据教学任务考核和甄别学生的优劣。传统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是考核和甄别好坏学生,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手段与方法,与现实的以人为本的大的国家理念格格不入,毕竟学生的运动能力,受遗传、运动时间、兴趣等多因素的影响,基于这样的原因,部分学生由于先天身体素质高,即使不锻炼,其在现实的体育评价过程中也能够获得好成绩,而一部分认真上课,但先天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体育成绩欠佳。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存在一定的欠缺,应该改变或淡化考核、甄别等评价观念。

二、淡化竞技能力评价注重健康诉求

在传统体育评价过程中,评价的最主要的内容是学生的体能评价或者说是学生的竞技能力评价,学生的体能越强,其在现实的体育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便会越强,而传统体育教学过程由于特殊时代的要求,将运动技能学习作为最主要的学习任务。由于有这样的学习内容,因此在现实的评价过程中评价的最主要内容是学生的竞技能力。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竞技能力某种角度上讲具有一定狭隘性,因为其仅仅考查了学生的某一方面能力,对于学生的整体健康情况测量不佳。现代社会随着物质充盈经济进步,人类对于长寿和健康的认识被推到很高角度,不但饮食注重健康,生活习惯注重健康、卫生习惯注重健康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均体现出健康的地位和意义。在现实体育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加入一部分健康的内容与元素,因此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评价中新课标也加入对健康的诉求。

三、重视学习过程,轻视学习结果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注重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期末对部分体育运动技能或项目进行测评,并且这次评价的力度较大,会直接与学生的期末成绩和名次挂钩。终结性评价某种角度上更倾向对学生整个学期的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理念尚属第一代评价的观念,相对落后,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通过评价达到成绩增长的目的。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有失公平性,很多认真上课,学习态度端正,但先天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在期末的终结性评价测评过程中依然分数较低,部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态度不端正,但先天素质较高的学生在期末的终结性评价过程中较为有利,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不太客观,即使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认为不用太认真,可以在期末考试中获得高分,而不认真学习,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有效进行。

四、评价主体多元化

中学体育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以往的体育课程评价的主体主要是体育教师或者是学校内主管体育的领导,中学体育发展性评价的评价主体呈多元化,为了更准确、全面地给学生在本学期的体育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打分,评价的主体不限于体育教师和主管体育的领导,学生的家长、班主任、同学甚至自己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一个更准确的定位。

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升华,先进的体育教学评价理念的实施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新课标实施后积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进行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在对新课标的学习与理解过程中,笔者认为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评价中要淡化考核、甄别等评价观念;淡化竞技能力评价注重健康诉求;重视学习过程,轻视学习结果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等,以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兰字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3-67.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范文5

其实,增强体质要靠两条腿,一条腿是营养,另一条腿就是锻炼,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体育锻炼这条腿不但成了短腿,甚至还没有了腿。在文化课分数第一的教育评价体制下,学校体育早已成了“鸡肋”。在操场上打篮球、踢足球的孩子不是没有,然而这些孩子却几无例外被赋予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差生”。学生在题海之中沉浮,学习时间已逼近或超过身体机能的承受极限,重重压力之下,身体机能紊乱,体质下降。其实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体育活动开展不到位、体育教育设备跟不上、膳食营养不合理都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

多年的学校体育教学使我们感到,在文化课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体育教学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小课”或“花瓶”,有的学校甚至把达标等同于体育,使体育仅仅局限于达标训练,所以有些地区试行了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当然很有必要,但对体育应试褒贬不一,利与弊的争论也存在,但是通过一些一线教师教学观察、了解和实践,认为体育应试利大于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它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中考加试体育的导向作用,促进了学校重视体育,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加上中央精神的落实,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程,落实一小时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高体育课堂质量,体育教师从内心发出感叹:“体育的春天来了。”其次,学生是直接的最大受益者。中考加试体育,表面上是应试,但学生一旦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则终生受益。有的学校每年对升入高中的新生摸底,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较高,这说明通过加试体育,学生初中体育课得到了加强,经过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质得到了增强,给终身体育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学生是直接受益者。而且,随着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不但改变了睡懒觉的习惯,自觉锻炼,还带动了全家人都参加体育锻炼,体育也进入千家万户,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若认为做到以上这些就足够了,认为体育考试就是万能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体育考试只是分数的体现,体育的精神意义和体育的崇高境界却被淡化和遗忘,长此以往,无疑使学校体育走进死胡同。身体素质测试和体育应试分数显示的只是生理指标,而体测查不出的心理疾病同样是一个隐患。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呼吁理想的学校体育。理想的学校体育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在学校,体育课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这不仅因为在体育课上学生可以参加自己深爱的游戏与活动,更因为体育可以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充分享受清新的空气、和煦的阳光,呼吸自然的气息。但是,也有一些学生最讨厌上体育课,因为体育中考的存在,迫使部分学生从事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体育项目,尤其是体质较差或体重过重的学生,被迫做不适合自己的运动,被迫接受统一的达标测试,被迫咀嚼在运动中失败的苦果。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尊重这些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更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张扬个性,在体育活动中发现自我,享受自我。要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展体育活动,在体育项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体育课堂上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只有充满乐趣的体育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才能收到真正的实效。

二、注重磨炼学生的意志

近些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状况。而由于独生子女的“独”,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和果断、自控力、坚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难得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孩子从小被喂娇了、抱赖了、惯坏了,有的成了“胖墩”,有的成了“豆芽”,还有的成了“药罐子”等。这与时展对人的强健体魄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桑新民等在《教育哲学的对话》中谈及现代体育的有关问题时说道:现代教育很需要一点儿斯巴达教育的精神,就是强调体育训练,加强身心磨炼,要让学生吃点苦头,摸爬滚打,强壮筋骨,增强体质。因此,唯有进行强有力的体育运动,让学生心智“苦”,筋骨“劳”,不断体验欢快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念才会得以形成,也才能承担起“天降大任”,永不言败,永不停歇,形成坚韧不拔的品质。学校体育必须承担起磨炼学生意志的责任。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

体育作为一种竞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有效手段;体育运动能培养个体的合作意志,并求得两者的内在统一。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而且要让他们学会合作。要引导学生成立自由组合的体育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指导学生进行对抗团体竞赛时,要鼓励学生敢打敢拼,更要鼓励学生默契配合,反对个人英雄主义。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和机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让学生了解各种体育知识,又让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努力进取,为国争光,使体育活动成为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

四、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处在激烈变化的时期,他们同时又身处纷杂的社会环境及沉重的学习负担之中,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对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形成健全的人格,是现代教育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做到既让学生勇于争光、勇于拼搏,又让学生正确对待名次、成绩,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坦然面对竞争,并培养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科学训练,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范文6

摘 要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实践教学是我国体育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人才建设的重要环节,但是,基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体育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的教学观念比较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比较重。本文就结合当前的实践教学,谈一谈我国体育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人才建设,并呼吁实践导向的教学观,以发挥教师的整体功能。

关键词 体育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 研究

随着我国体育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我国体育职业教育的功能已从培养少数精英转变到着重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的专门人才中来。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是我国目前体育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人才建设的方向。

一、实践教学在我国体育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人才建设中的作用

很长时间以来,以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代表的旧思想深深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教师都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会在社会中加以磨练出来,忽略了知识与实践相互统一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机械的书本知识讲解,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开发,学生的知识往往转化不到能力体现中去。事实上,实践教学正是起到了这样一种作用,它把理论与实践完整的统一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目前,我国素质教育要求建立一批高素质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人才,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在体育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人才建设中,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认识,把实践教学当作一项任务来抓。只有充分理解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才能提高创新型人才的质量与效率。

二、我国目前体育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人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一)体育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教学体系缺乏特色

目前,我国体育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来源渠道都是以非体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或参加体育运动的体育生、即将退役的运动员为主要来源。前者往往缺乏系统的体育训练,对体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不足,往往以理论为主进行教学;后者往往是在体育技战术水平上强,但是对体育理论的背景缺乏认识,难以用专业技能清晰的传达给学生。另外,学校的教学体系也是比较单一,往往与其他学校的教学体系雷同,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亮点,缺乏竞争力。

(二)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管理施教不到位

我国体育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目前均缺乏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在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走过场,不能很好的和学生进行互动。试想,一个不会打篮球的体育教师肯定不能给学生上体育课。当然,体育职业教育学校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也是不到位,对教师的执教水平也是听之任之,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质量。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践教学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三)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大部分教师都是以教材和课堂为中心来进行体育教学,教师围绕教材进行知识传授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被动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被剥夺,个性被压抑,忽视了教学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在我国体育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人才研究中实施的策略

(一)从传统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转变

根据素质教育创新人才的需要,要加强体育职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让其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本质上抛弃传统教学模式,转到实践教学模式中来。学校要积极培养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师,在具备专业理论的同时,还要具备与本专业职业技能相关的实践能力,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二)从知识垄断到实践导向的转变

教师要抛弃知识垄断的教学模式,积极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要从灌输者转变成一个促进协调者,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此外,学校要重视科研导向,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研究,为教师提供研究的自由空间,让教师更好的向实践导向转变。

(三)从个体教学到共同学习的转变

很久以来,人们基本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者,忽略了不同教师的不同表现对学生学习经验及成果的影响,无视教师整体性能的发挥。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加强信息的沟通,扩大信息交流量,让教师和学生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在实践教学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四)学校要从单一引进人才到全面扩宽渠道的转变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全面性和专业性会得到最大化提升,因此,学校要根据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全面规划以及扩宽人才引进的渠道,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开展职业培训的服务,尽可能与专业有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合作,改变单一的教师引进渠道,全面实施人才化战略,对那些理论与实践结合好的教师要高度重视,积极引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实践教学真正收到实效。

四、结语

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优化整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是目前我国体育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人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教育日趋激烈的竞争下,学校要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只有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师资队伍才具有竞争优势,学校的创新才能在这些队伍中得到发展,学校的实践教学也才能走上一个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