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

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范文1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基本职能; 基本要素; 特点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3-0062-03

提及会计的要素问题,不管是财会人员还是非财会人员,总会大致说出会计的两个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及“利润=收入-费用”并从中归纳出会计的6个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应该说,这种会计观念的普及是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结果,也是会计学科体系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表现。20世纪以来,随着公司制的出现,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会计学科也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近年来管理会计发展的速度之快却有目共睹。管理会计功能的不断扩展使有些学者坦言,未来的会计将内化原始会计核算的部分并朝着大管理会计的方向发展。管理会计的美好前景可谓令人向往,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目前有关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文献的缺乏,使得人们对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本质、基本假设、职能、要素等含糊不清。缘由有二:一是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外来学科,外国“重实践、轻理论”的研究模式无法给予国内研究理论上的参考;二是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理论远落后于实践,理论上的模糊有待实践加以明确。但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作为管理会计学科的基石,不能因为以上现实因素而任之。此点也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原因所在。虽然如葛家澍、余绪缨、李天民、孟焰、唐国平、张兆国等一批国内权威学者涉足此类研究,但目前管理会计学科体系依然很不完善。就管理会计的要素而言,其产生的背景决定了管理会计与会计学科、管理学科存在一衣带水的关系,也造成了当下管理会计要素与会计要素、管理要素相混淆的局面。本文旨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论述的基础上,从管理会计职能履行的角度结合管理会计自身特点梳理出对管理会计基本要素的拙见,仅供学者斟酌。

一、会计要素概述

要素是什么?《辞海》把要素定义为构成事物的基本因素。按照以上对要素的定义,会计要素即构成会计的基本因素――会计与要素的关系好比高楼之与钢筋、水泥和沙石之间的关系。换言之,没有明确的基本要素,会计学科大厦构建也就无从谈起。会计要素在内容上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1 ],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也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 2 ]。

会计要素在学科分类上可分为财务会计要素和管理会计要素两部分。针对财务会计要素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其认知基本大同小异,要素的划分涵盖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部分,其中以美国的划分方法最为详细(如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六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会计核算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业主提款、业主投资、全面收益)。除此之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认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费用5个。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则为财务报表设置了7项要素。1992年我国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了6大会计要素的定义,把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6个。总的说来,以上人们对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的认识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地区经济环境的差异性[ 3 ]。相对于财务会计的要素研究,提及管理会计基本要素的文献资料则少了很多。葛家澍、余绪缨提出:“(管理会计)各种成本报表是由各种性态的成本所构成;而备选方案和业绩评估报告则离不开按货币时间价值折算后的未来现金流量。”[ 4 ]因此,他们认为成本(各种性态)和现金流量(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应是管理会计的两项基本要素。孟焰和孙丽虹在《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一文中提到管理会计基本要素包括收入、成本、损益、现金流量等,从中强调了现金流量对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 5 ];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一书中又将管理会计的要素细化为:成本习性、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规划、决策、控制、责任会计制度、业绩评价等[ 6 ]。陈良华和戚啸艳在《会计学》一书中提到:1972年美国会计学会(AAA)下属管理会计委员会提出了8个管理会计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计量、传输、信息、系统、计划、反馈、控制、成本习性[ 7 ]。

二、管理会计的要素

管理会计的要素是管理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由管理会计的对象本身及对象的目标、本质决定的。对于管理会计要素的理解,归结起来有三种不同角度:其一是立足于逻辑思维的角度,从要素是对象的具体化、目标的载体出发来谈要素。其二是从管理会计现有的报表体系出发,分析各报表的构成来逆推要素。如前文提到的葛家澍、余绪缨学者对管理会计基本要素的观点即是基于该角度。其三是从管理会计各职能履行的过程出发,来探究管理会计的要素。本文对要素的探讨即是基于第三个角度。

管理会计的职能是指管理会计在特定的环境中应当具有和发挥的作用。它是管理会计的内在功能,主要回答了“管理会计能干什么”的问题。那么,管理会计的职能具体包括哪些呢?李天民认为管理会计具有四方面的职能,即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 8 ]。任素芳和高俊英则提出管理会计的职能可概括为: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等[ 9 ]。孟焰(2004)更是将管理会计职能作了细化,指出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益、考核经济责任、反馈经济信息、参与协调组织等。对于职能的认识,个人比较同意隋志纯和蔡永鸿归纳的管理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和管理两种职能的继承和发展的论述。从管理方面而言,一般认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基本职能。从会计方面而言,会计活动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具备了对生产过程的事后反映和监督两种职能。而管理会计承担着事前、事中会计管理的职能,正是由于管理会计的两重性,使得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成为会计职能和管理职能的综合与发展。因此,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规划(未来)、控制(现在)与评价(过去)[ 10 ]。当然,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其职能仍处在不断发展中,所以会不断催生出一些新的职能,如有些学者提出“资源整合”“创新”等管理会计的新职能概念即是为了适应当下经济环境对管理会计职能的新要求。但总的说来,当下管理会计的职能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计划职能”和“监督职能”。计划职能包括预测、决策(预算)职能,监督职能包括控制、考核和评价报告职能等。

而管理会计工作的过程即是其职能履行的过程――职能履行结束,管理会计的工作也就宣告结束。那么管理会计职能履行所体现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反映资源的要素

管理会计的工作伊始即需要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当下,资源的概念并不是某一单一资源的概念,所以应注意与会计意义上的资产要素相区别。会计上的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资产仍属于资源的范畴,但其空间范围仅局限在企业内部并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意义上的资源早已突破了资产的范围,不单单仅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往往涉及几个乃至多个跨地域的企业。除此之外,管理会计所涉及的资源类别也更多,囊括了人力、物力、资金以及信息、技术、管理等各个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的资产要素就不适用于管理会计。那能否找出一个类似于资产的词来替代上述各种资源呢?笔者认为,既然管理会计涉及资源种类众多,而且这些资源是针对某一特定项目而发生的,何不以经济学上的投入一词来概括。投入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如:要“生产”披萨饼――所需的鸡蛋、面粉、热能、烤炉以及厨师的熟练劳动即是投入。投入基本可以涵盖项目所需的所有资源。至于以投入一词来概括是否恰当,有待后来学者加以验证,本文仅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二)反映资源耗费的要素

会计上某一目标的完成,一方面表现为产出增加或商品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原有资源的消耗。管理会计在其职能执行过程毫不例外也要消耗资源,那么如何对资源消耗要素进行行之有效的定义呢?当下能较为全面体现资源耗费的概念有成本、损失、负现金流量等。

成本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成本即我们熟知的费用概念,而广义成本一般被定义为企业价值的支出、牺牲或放弃。如1956年美国会计学会对成本的定义为“企业为了取得或创造有形或无形资源而有意放弃或将予放弃一定量的价值”即是属于广义的成本概念。广义的成本概念看似与管理会计意义上的资源耗费相近,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只立足于过去和当下而未能有效考虑资源耗费在时间上的前后差异性。从历史经验看,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相对弱化了会计年度分期的标准,认为以特定项目的寿命期限作为分期更具合理性。即,一个项目有可能短于一个会计年度也有可能跨越几个会计年度,与之相应,特定项目资源的消耗可能发生在寿命期的任一时段,因而资源耗费的要素应当考虑时间价值因素。故以成本来定义管理会计的资源耗费要素显然存在缺陷。而损失虽然也表现为价值的丧失,但其含义从某种程度上更侧重于经营失败的结果,本身含义较为狭隘,显然也不可行。负现金流量概念是从组织内部现金流出的角度来定义耗费。虽然组织内部某些资源的消耗并不一定在当期直接表现为现金的流出,但是其资源耗费追根溯源表现的即是组织内部现金的流出,且现金流量能较好地对资源消耗的时间性进行解释,所以不妨将负现金流量作为管理会计投入耗费的要素。

(三)反映业绩方面的要素

任何项目的完成,不可回避的一个流程就是要对项目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业绩的考核与评价不仅体现项目执行的最终结果,而且对于某些可持续性项目的后续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管理会计的要素应当体现反映业绩方面的要素。一般意义上反映业绩的要素有利润、损益、利得、净现金流量等。会计上的利润也称为净利润或净收益,具体表现为收入与费用上的差额;损益则包含减少和增加两部分。以上二者均反映的是企业在特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区别在于呈现经营成果的方式不同。而一般意义上的利得则是与损失相对应的概念,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净现金流量是企业特定时期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

至于哪个更能全面概括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笔者认为,既然管理会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将时间价值因素引入决策,从而使决策更具现实指导意义,那么对业绩的反映自然也不能脱离时间价值的范畴。利润、损益、利得不管是基于何种角度对业绩进行考核评价,不可避免的弱点在于无法有效考虑时间价值,这是管理会计工作所不能接受的。故以净现金流量作为反映业绩方面的要素相对更为合理,其中道理不言而喻。

(四)反映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

组织安排生产的过程是组织在组织内部多个部门之间将总目标细化为子目标并加以执行的过程。目标执行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与预期结果存在差异性。管理会计的差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生产前后的产品产量差异、质量差异;也可能是当期产品市场销售数量差异、市场份额差异等。而对差异的分析则体现为管理会计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职能的发挥。通过对目标执行结果的差异分析,可以发现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和节点,从中落实组织内部各方的经营责任最终达到矫正差异的目的。因此,管理会计要素中反映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也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对于经营组织责任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反映:各级部门对上级所分派资源的充足程度、执行过程的尽责程度、子目标的实现难易程度、意外发生的控制程度等。故经营组织责任本身更多体现在主观层面。那么如何定义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也就必须作进一步考量,这里,不妨将满意程度作为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此满意程度是一个涉及多方的概念,不单包括上级对下级的满意程度,也包括下级对组织内部各单位的满意程度。当然满意程度的具体划分标准应以各个项目组织的客观事实为依据。

三、管理会计要素的特点

(一)货币计量要素与非货币计量要素相结合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主要分支,虽然随着经济发展其职能逐渐偏向于管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管理会计仍然与会计核算息息相关。其管理的过程,不管是资源的投入、消耗,还是经营组织的业绩评价依然离不开货币的计量。不同的是,原有会计具体核算过程的一部分已逐渐被内化为管理的基础,成为实施管理的最初阶段,如管理会计预、决策阶段的预算编制即以以前年度财务数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为基础;另一部分依然在管理会计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控制阶段的经营组织责任落实以当期财务数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为基础。除此之外,管理会计实施管理的过程还突出了非货币计量的方式。如人力资源要素、环境资源要素的计量,组织内部责任要素的计量等,均采用的是非货币计量方式。因此,管理会计的要素从计量方式上看,是货币计量要素与非货币计量要素的统一。

(二)要素是一个体系,具备层次性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对要素的理解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素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如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个要素。另一方面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要素具有层次性。具体来说,要素相对它所在的系统是要素,相对于组成它的要素则是系统。同样,管理会计的要素也是一个体系,具备层次性。首先,就上文阐述的管理会计职能履行方面所体现的要素而言,从资源的投入、资源的耗费、业绩考核到组织经营责任的归属,前后要素在时间上即体现为层层递进的关系。具体来说,没有资源的投入后续资源的耗费就无从谈起;没有对组织的业绩加以考核也就无法有效落实组织内部各部分的经营责任。所以管理会计前一阶段职能履行所体现的要素应是后一阶段职能履行所体现要素的基础。其次,就单个管理会计要素的内部而言,各阶段的要素可根据情况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更为具体的子要素,如资源投入要素可进一步划分为人力资源要素、技术资源要素、资金资源要素等;资源耗费的要素可进一步划分为购买原材料现金流出、设备使用现金流出、职工工资现金流出等;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也可进一步划分为对上级所分派资源的满意程度、执行过程的尽责程度、子目标的实现难易程度、意外发生的控制程度等等。

【参考文献】

[1] 唐国平,孙贤林.会计要素及清算会计要素[J].会计研究,1999(3):55-56.

[2] 孙兰婷.会计基本要素的探讨[J].齐鲁珠坛,2005(3):12-14.

[3] 杜兴强.关于会计要素几个问题的思考[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4):30-37.

[4] 葛家澍,余绪缨.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会计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5] 孟焰,孙丽虹.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0):67-70.

[6] 孟焰.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7] 陈良华,戚啸艳.会计学第2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 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

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范文2

关键词:快乐体育 体育教学 方法体系 体育教育

一、前言

众多新的体育教育学思想中,产生较多争议的就是“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如何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课堂教学,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呢?对快乐体育教育教学思想的研究已是当前体育教学发展的一种客观必然需求。

二、快乐体育是一种教育思想

(一)快乐体育的目标和内容

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它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与各项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有利于培养自我体育能力与完美的人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快乐体育以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体育需要、人格需要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愿望的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把身体锻炼中的乐趣和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以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适宜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

(二)快乐体育教学实践的特点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主张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勤学,育体和育心相结合。

2.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二者相结合。

3.在教学结构上,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强调体育教学应是融知识、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结构。

4.在教法上,主张启发式的创造性教学,强调教法的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

5.在教学组织上,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

(三)快乐体育的依据和实践意义

快乐体育在教育论上,是以情感教学理论为基础,认为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快乐体育的提出和实践引起了下列一些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

1.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倡导从情感入手,在发展体力的同时进行知情意并重的人格教育。

2.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启发式的教法与发现式的学法。

3.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强调将肉体上的苦转化为情感上的乐,在意志上主张勤学,反对怠学。

三、快乐体育的方法体系

体育教育根本观点的转变,必然要引发与之相应的实践方法体系的根本转变。

(一)快乐体育方法体系的基本特征

快乐体育从方法论角度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发现”或“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因此,在快乐体育的实践中,“主动学习、愉快发展”就成其方法论的主要特征。

(二)快乐体育方法体系的实施原则

1.教育性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包括目的、兴趣、情感、意志等全部非智力因素。

2.趣味性原则

“授之以趣、习之以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3.情境性原则

将体育教学活动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贴近生活、使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愉快。

4.激励性原则

教学中一方面要“激情、激趣”、“激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另一方面要“激疑”、“激思”、“激智”,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

5.实效性原则

近期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乐学精神,提高教学质量;远期目标是面向终身体育,发展体育素质。

(三)快乐体育方法的基本要素

1.环境优化

确保“硬环境”美化、协调;使“软环境”(人文因素)健康和谐。

2.情感驱动

(1)教学中要引起学生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2)教师应从情感教学入手,以自己对学生、对教材、对教学活动的热爱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3)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3.协同教学

协同教学是指运用协同论的原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教与学诸要素之间的参量配置协调、同步与互补,以形成体育教学活动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使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得以放大、增值。

4.增力评价

由口头的形成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组成,是一种即时的教学反馈具体运用。

5.快乐体验

快乐体验主要指快乐的运动体验与成功体验。在教学中强调不同的体育活动所独具的乐趣。

四、快乐体育教学中的三要素分析

体育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因年龄、性别、教材内容、时间及环境等诸多因素,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所有体育教学形式的构成,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讲解、示范和练习。这三个要素是体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是缺一不可的。它们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并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讲解

就是对动作技术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它是体育教学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二)示范

示范是教师以具体的动作范例,使学生真实地感知动作,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示范应具有准确性、适时性、完整性和自控性。

(三)练习

练习是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并把知识转化为动作技能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优良体育作风的基本手段。教师在安排练习时应注意多样性、适量性、实效性;巩固提高是使动作练习达到熟练自如的必不可少的过程,是体育教学完整化、规范化的最后一个环节。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讲解、示范、练习是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三要素。讲解重在理论,示范事在直观,练习重在实践,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巧妙地运用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才能上好一堂生动有趣、有实效的体育课。

五、“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快乐体育思想将在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中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快乐体育教学理应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中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以下几种具有快乐因素的快乐体育教学方法可供参考:

(一)以游戏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学法

也就是将体育教材的内容和增强学生体质的锻炼因素贯穿于游戏活动中,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体育知识。

(二)以音乐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学法

即把音乐贯穿于整堂体育教学课中,让学生在欢乐和充满激情的热烈气氛中开展体育活动。

(三)以舞蹈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方法

即根据舞蹈的特点,以男女生喜爱的交谊舞、健身操、韵律操等活动内容为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四)以影视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法

即充分利用电影、录像、挂图等器具,在形象化的教学中,进行演练,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

(五)以野外活动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法

即把体育课堂放在校外,例如登山、定向越野等,既可以增强体质,又可以培养个性和意志品质。

(六)以合作学习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法

即借助小集体的力量,让学生互相协助,以共同达到掌握体育技能,锻炼身体的目的。

(七)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师一起制定学习方案,自我选择学习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八)以情景教学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学法

这是一种在有意设定的教学景象中,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去做想象性思考,并做模拟练习,这样极易激发起学生对这种教学活动的兴趣。

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范文3

关键词:体育;智慧;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83-1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学被认为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往往以教师活动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练”的过程,评价体系把教师活动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目前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存在以下问题:

1.体育教学评价还不能体现体育教育的目标。目标是评价的重要依据,评价是对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查、鉴定和总结。体育教学评价应以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但在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中,说是以增进健康为目标,却以一些无益于健康的体力极限指标影响了健康。目标是增强体质,掌握三基,促进体育学习,而在实际教学中却主要以体能指标评价体育成绩,师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本非教学内容的“达标”等测试工作,学生的体育兴趣及体育自信心严重受挫。

2.评价主体还不够全面。评价主体是指具备一定评价技能,能够实际参加评价活动的人。评价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学生应该成为教育评价的主体。学生是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只有从他们评价的需要出发,激发他们的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搞好评价。目前,体育课堂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我们的教师、学生自评和学生间互评。

3.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标准还缺乏科学性。目前,体育教学评价制度主要是以考核的形式实现,考核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忽视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它注重体育教学的结果,忽视体育教学的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如终身体育能力、学习的能力、合作与沟通的能力、批判与创新的能力等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所以,其内容和标准的科学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4.教学评价功能还发挥得不够。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导向、改进、鉴定、激励等,但目前的评价,由于其形式的不完整和观念的原因,使一部分重要的功能被忽略,有的甚至扭曲了素质教育的本意。过于强调鉴定性的总结性评价,改进、激励的功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抹杀。评价不是为了筛选和分等,要以促进和改善体育学习为根本目的。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体育教师应以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积极开展以学定教的智慧课堂教学,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合理运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创造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学习,喜欢体育。要做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注重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激励作用。构建一个“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引导着智慧的体育课堂产生。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节跳短绳测验课,全班测验完后还有多余的时间,教师把学生分成了两大组,男、女生各一组跳长绳,教师让部分学生示范后,简单讲解了一下跳长绳的动作要领,就让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此时忙着整理短绳,一分钟不到就有几个学生跑过来报告教师:有学生不愿意跳,在边上自己玩别的,还有一部分同学不排队,插队跳,还有的同学间在互相讥笑。总之练习队伍很凌乱。于是教师紧急集合队伍,找出违反纪律的学生,严肃进行批评。

如果此时教师冷静一下,进行一个调查,可能就会检讨自己盲目的安排了。课后了解到有70%学生都不会跳长绳,而会跳的那几个学生都想表现一下自己,于是插队,还有部分想跳又怕跳不好被同学讥笑,活动失去了兴致,失去了积极性,队伍出现混乱的现象就不可避免了,最终导致这个教学环节的失败,出现上述的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单调、形式单一,没有以学定教。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去引导这样的课堂生成呢?

1.以学定教的智慧课堂应该紧抓情趣、思想、技能三个基本要素,从情意、智力、能力三个维度去评价。(1)情意维度评价:从情趣基本要素中生成,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态度、意志,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儿童的世界就是游戏的世界,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智慧的体育课堂应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去玩,在游戏这学会玩。游戏是快乐的,智慧的课堂应该充满快乐,孩子们的愉悦感是强的,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心理愉悦度得到了发展,课堂才是智慧的。(2)智力维度评价:从思想要素中生成,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思维,丰富的想象,智慧的课堂评价应以学生在课堂上有多少有效的思维,是否有丰富的想象等智力的维度上去评价,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传授的基本知识。(3)能力维度评价:从技能要素中生成,指学生课堂上练习的成效,训练的强度,能力发展的程度。智慧的课堂不能仅以学生在课时训练中形成了多少技能评价,而应以课堂上掌握了多少可以发展的技能评价。

2.要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关键点。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活动结果势必要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学业水平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那么这应该就是一堂很好的课。

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范文4

论文摘要:论述了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的组织形式、学习成绩的评价等方面构建了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的运行模式。

0引言

实行学分制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根据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特点,构建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将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1.课程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必要性

1.1.1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

我国高职高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所具有的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间和教师的灵活性等优点,以及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恰恰适应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

1.12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都对学分制进行了较深人的研究。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必修课程的公共体育在此背景下施行学分制管理,无疑是主动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需要的积极举措。

1.1.3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目前,高职高专生源不仅在文化成绩上参差不齐,而且在身体条件,身体素质方面差异明显。如果能够通过学分制加以引导,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学分制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更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

1.2可行性

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施行学年学分制管理是可行的。原因在于:

1.2.1高职高专学分制管理的有益探索,为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到目前,学分制已在高校中普遍采用,各高校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探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高职高专实施学分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2.2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的加强,为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1.2.3高职高专加强教学投人,体育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能够开设更多的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2管理模式的建构

所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就是在明确了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目标的前提下,运用学分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要素综合而构成的,具有相应管理体育课程功能的系统。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与学年制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程,学习评价的结果是以学生获得学分的形式表达出来。

2.1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教学计划、教学安排的灵活性是学分制的实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内容包括四个模块,见表1.

2.2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

2.2.1理论教学内容“专题制”:理论教学每学期安排4学时,以专题方式讲授。可组织学生按自然班听课,也可按课程表安排的时间,集中若干班(专业)听课。

2.2.2普修教学内容“必修制”:学生入校后必须按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核、统一标准的“五统一”要求,必修一学年的体育普修课。普修教学内容安排分两学期,每学期选择一个模块,每个模块教学犯学时。

2.2.3选修教学内容“选项制”:为满足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体育项目学习的不同需求,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选项模块开设的若干个运动项目中,每学期任选其中一个作为学习内容。选项过程如图1所示。

2.2.4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经常制”。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的练习,要安排在每节体育课中,其成绩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来反映。:

2.3关于学习成绩的评价

2.3.1评价的内容

评价的内容与学分分配详见表2.

2.3.2评价的形式

2.3.2.1《大学生体质一与健康标准》测试

按国家要求,新生人学要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3.

2.3.2.2体育理论知识考试

以学期为单元,每学期进行4学时的体育理论教学,考试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4a

2.3.2.3身体素质测试

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选择安排两项基本身体素质测试,按百分制,成绩取4项平均值。第二年每学期根据学生的选项内容,安排与之相适应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各单项身体素质测试标准由学校统一制定,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5.

2.3.2.4运动技能技评

按百分制,分项目制定标准进行技评。每学年2项,成绩取平均值。运动技能技评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5.

3小结

3.1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的需要,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范文5

[关键词] 体育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05-2

一、前言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更是体育院校发展的核心内容。面对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如何提高学校的教育效果,提高培养人才质量,是关系到体育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培养人才的质量同时也是一所体育院校教学体系运行是否有无成效的体现,所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建立院校自身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对于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的体育院校。探索体育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的管理监控的长效机制,加强体育院校两级教学管理的功能,对提高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体育院校教学现存问题

近些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驶入了快车轨道,这也是我国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近些年来,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学生数量呈现大幅度的扩张趋势。使得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非常严峻的考验。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教学环节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方面都出现不可回避的,管理上的缺失。对体育院校两级教学的质量,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这些问题最终将再次制约体育学院的发展。

(一)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教师作为学生灵魂的向导。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动摇的地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能教书,更能够育人。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学校的招牌,是学生的福利,更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师资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也是解决,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好的教师就是好的向导,好的教师是全方位的。好的教师就应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敬业精神、知识结构、科研水平、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懂得心理学,知学生之所想等等。只有教师在教学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努力和精力。教学质量才会有所提高。同时还能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好的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整个院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好的师资力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把钥匙。除此之外,教学资源也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优秀的师资力量,就要有与之相配合的教学资源。教学物质条件是学校保障教学的硬件设施。主要是教室、实验室、活动场、图书馆等场地场所图书馆以及教学设备的数量,设施的先进程度,完好率、现代化和教育技术的应用,都关系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与院校实际教学的质量。只有提供了相适应的教学支援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多实践的机会。提供现代化的实验室,给学生提供科研的基础和设施。

(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就是利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做出的价值判断。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必要环节,应在正确的教育教学价值观的引导下,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全面、科学、客观地判定教师教学质量。一种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是否能够良性循环运转。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对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现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第一如追求结果、效率的行为目标。这样很容易导致,在校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盲目学习,学习动机不正。第二没有现实支点的理想化评价方式。由于目标过于理想化,并没有真正的注意到教学评价的本身也同样是需要发展和完善的。除了给评价者,以人文主义导向以外的,并没有动摇传统教学评价的基础和给教学实践以具体的导向,可以看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尚未完善。

三、规范体育院校两级教学质量标准

目前体育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管理有很多的问题和难题。管理理念和教改思路融合不足、管理团队和教学团队匹配不、院校两级管理职责不清等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体院院校两级教学质量提升的重点问题。

(一)确立院校两级教学共同目标

体育院级和校级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都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提升院校的水平和综合实力。随着院校的扩招,还要保持,甚至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学管理监督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来,加大了管理的难度。管理分为两级,但是两级管理是为了提高管理的质量。所以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实行院校两级管理模式后,由学院自主安排教学计划和课程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以达到适应社会需求,扩宽了专业就业途径。那么院校两级就要确定共同的教学目标。然后在分级管理,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各个岗位上去。

(二)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相互配合

体育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就是要相互的有机结合。严格规范体育院校两级课程管理,建立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实行体育院校二级管理之后,学院层面的教学管理职能就变为宏观调控。二级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将提升教学质量的意识转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目标,以达到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目的。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只是把整个整体分为两级运行的模式。通过二者之间的这种相互监督反馈,形成良性循环互动的院系两级分工协作机制,使整个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的完善。

四、完善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

体育院校两级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是一个多维的,动态的系统,它与教学质量的好坏有着极其重要的因果关系,只有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好,执行认真。那么该体系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能产生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等作用。维持整个教学体系的运转。从体育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监控管理过程可分为教学目标质量管理,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与教学质量反馈管理和调节过程的质量管理。

(一)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基本要素

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多维的动态系统,其监控要素是和教学质量有因果关系,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能产生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其基本要素可概括为监控者、被监控者、监控活动和监控目标等四大基本要素。监控者是指体育院校中,实行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人员。在整个监控的系统中,人与物的因素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但是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规范的科学的有机的管理才能保障他们发挥最大的效果,将其作用最大化。被监控者在是旨在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所有因,这些都是受控的对象。这些影响的因素都同时拥有多方面、多层次、多因素的特点。监控活动是针对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实施监控的过程。从监控的对象来看,主要针对教师教的情况和学生学的情况实施监控,监控的目标即希望实现的结果。高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要制定一个能够统摄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目标,总目标体现了一个体育院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更代表着未来这所体育院校的发展方向。

(二)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监督基本原则

面对残酷的竞争事实,我们知道,对于一所高速发展的体育院校来说,影响教学质量的要素很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就是该要素的综合体。为此,构建科学完善的体育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遵循如下原则。系统性原则,院校两级要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相互影响的一个完整科学监控体系。行成一个系统才有助于管理的分工。指向性原则,明确目标是教学监控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整个体系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有明确的目的。科学性原则,教学监控体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整个系统运作的话,那么整个体系也会是一个无效的系统,就成了空的条文。失去了本该拥有的价值。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时间可行性,财力可行性,操作可行性,评价可行性。必须满足以上的条件,该监控体系才会正常运作。可持续发展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性原则是在满足体育院校持续发展的需求,建立健全有效的监控体系。是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坚持的根本性原则。科学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和动向,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五、结论与建议

(一)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与管理

师资队伍建设是体育院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教学特色的关键。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强化师资力量的团队。整合真个院校的师资资源,合理管理。将教师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制定科学的教师管理学习规划,让每个老师都有上升的空间。制定合理的科研奖罚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多出科研成果。制定合理的奖罚制度,争强教师对事业对学生的责任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

加大实验室资金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基地。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实践。争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全能的优秀的毕生,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和力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善教学资源管理原则。一是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教学资源,保证教学的进行。二是为学生提供课后的科研的条件。鼓励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它是院校通过教学事实认识、体验和判断教学价值的活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创造的学习过程、交往过程和双向建构过程。使院校两级的教学质量能够通过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管理能够得到质的飞越,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使体育院校产生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加奎.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8(3):71-74.

[2]牛金成等.新建本科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3).

[3]张爱梅等.构建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J].中国成年人教育,2010,(2).

[4]周家伟.对高职院校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督长效机制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范文6

作者简介:张锡程(1973~),中小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育。

课堂教学练习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体育的教学效果取决于课堂的学生参与度、练习密度和练习技巧。教师对体育教学练习进行理性认知、科学组织、深入反思是从微观层面推进课堂教学效果,必须使体育课堂练习更具有目标性、科学性、针对性。

1练习要明确目标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明确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堂练习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对动作要领和动作方法认知。教师根据课的任务细化课的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知道本节课练习,这样激励学生对课堂练习的兴趣。

2练习要突出重点

体育教师要在课堂练习中抓住基本要素或知识点,使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完成教学任务及提高学生的体能,教会学生在运动的基础上,学会动作及练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在重、难上下功夫。例如,在投掷教学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时,应把出手角度作为教学的重点,把自下而上的发力作为教学的难点,重点加以讲解。

3练习要有启发性

“学起于思。”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练习的方法,不仅激发学生对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练习前教师要有意识地设下“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例如,做篮球行进间运球,怎样做到上下肢协调,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讲解怎样在跑动中控球。

4练习要有顺序

在课堂教学练习设计要按照课的内容进行设计,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考虑到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在学生练习中设计顺序很重要,设计合理,利于学习即且容易引起学生们的练习兴趣;设计不合理,前后颠倒只能让学生越忙越乱,失去练习的兴趣。

5练习要有“度”

随意的安排教学的练习难度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会在练习中自由散漫。教学内容有适当的难度,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每一堂体育课都应该有一定的难度。设计由浅到深,使学生在练习中逐步突破重难点。例如,在“跑”的训练中,如果每堂课都用30m跑、单腿跳,就显得简单乏味。如果改变形式和要求,增加一点难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耐久跑练习中,利用不同的图形或加入定向越野,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和对定向越野的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练习,且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练习要灵活

教学方法要灵活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最核心的作用,围绕教学重难点而设计练习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教材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这些教学的基本要素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课堂教学方法应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要符合现代教学思想,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符合体育教学特点,符合学校教学环境的实际。例如,跳跃教学中,学生常常感到厌倦,提不起精神。如果用不同的跳跃姿势或加入跳跃障碍等比赛方法,学生就能积极参加,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7练习要合理

合理安排练习,发展身体素质,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课的内容不同,任务不同,练习负荷也不同。即使教学内容相同,课型不同,负荷大小也不同。复习课就要比新授课的运动负荷大些。安排运动负荷,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以,在课堂练习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适量考虑学生的运动量,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

8练习要考虑全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