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培训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厂培训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厂培训制度

工厂培训制度范文1

为配合工厂的发展目标,提升人力绩效,提升员工素质,增强员工对本职工作的能力与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并有计划地充实其知识技能,发挥其潜在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发扬本工厂的企业精神,特制定本制度,作为各级人员培训实施与管理的依据。

2.适用范围:

凡本工厂所有员工的各项培训计划、实施、督导、考评以及改善建议等,均依本制度办理。

3 各部门权责划分

3.1 人事行政科负责

1.制定、修改全工厂培训制度;

2.拟定、呈报全工厂年度、季度培训计划;

3.收集整理各种培训信息并及时;

4.联系、组织或协助完成全工厂各项培训课程的实施;

5.检查、评估培训的实施情况;

6.管理、控制培训费用;

7.管理工厂内部讲师队伍;

8.负责对各项培训进行记录和相关资料存档;

9.追踪考查培训效果。

3.2 各部门权责

1.呈报本部门培训计划;

2.制定本部门专业课程的培训大纲;

3.收集并提供本部门相关专业培训信息;

4.配合部门培训的实施和效果反馈、交流的工作;

5.确定部门内部讲师人选,并配合、支持内部培训工作;

4 培训管理

4.1 总论

4.1.1.培训安排应根据员工岗位职责,并结合个人兴趣,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合理公平。

4.1.2.凡本工厂员工,均有接受相关培训的权利与义务。

4.1.3.全工厂培训规划、制度的订立与修改,所有培训费用的预算、审查与汇总呈报,以及培训记录的登记与资料存档等相关培训事宜,以人事行政科为主要负责单位,各相关部门负有提出改善意见和配合执行的权利与义务。

4.1.4. 全工厂的培训实施、效果反馈及评价考核等工作以人事行政科为主要负责单位,并对全工厂的培训执行情况负督导呈报的责任。各部门应给予必要的协助。

4.2 培训体系

培训体系包含四个模块。

4.2.1 新员工入职培训

1)培训对象:所有新进人员。

2)培训目的:协助新进人员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顺利进入工作状况。

3)培训形式:以周期性的内部授课方式进行。

4)培训内容:分常规类和专业技术类两项科目,两项科目的具体内容可根据任职岗位的不同进行选择。

5) 常规类科目:a.工厂简介(包括工厂发展史及企业文化,各部职能等)

b.工厂制度介绍

c.产品/业务介绍与市场分析

d.技术研发体系现状与开发方向

e.其他

6) 专业技术类科目:

a. 经营和生产部门的岗位设计与工作流程

b. 适合工厂习惯的标准作业技巧

c. 项目管理流程与标准化训练

d. 其他

4.2.2 学徒方式的岗位培训

1)培训对象:工厂招收录用的应届毕业生或新工人。

2)培训目的:使新员工按照任职岗位的要求,尽快熟悉业务内容及工作流程。

3)培训形式:“一带一”或“一带二”的固定老师责任制形式。

4)培训内容:包括思想素质、企业文化的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及工作疑难的解决和指导等。

4.2.3 内部培训

1)培训对象:全员。

2)培训目的:依靠工厂内部讲师力量,最大效度的利用工厂内部资源,加强内部的沟通与交流,在工厂内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并丰富员工的业余学习生活。

3)培训形式:在工厂内部以讲座或研讨会、交流会的形式进行。

4)培训内容:涉及工厂技术类、经营类、管理类的多个方面,及员工感兴趣的业余知识、信息等。

4.2.4 外部培训

1)培训对象:全员。

2)培训目的:依靠外部专家力量,提升从业人员在本职工作上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以增进各项工作的完成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3)培训形式:参加外部公开课、交流研讨会,或请外部讲师在工厂内部授课。

4)培训内容:可分为三类。

a) 常规实用性培训——涉及专业技术知识、销售技巧、管理方法、领导技能、经营理念等;

b) 适合高层领导的培训——含企业战略性、发展性等内容;

c) 个人进修方面的培训——如MBA、专业技术认证等。

4.3 培训计划的拟订

1. 结合工厂整体战略目标及发展计划,由人事行政科依据对内部员工培训需求调查的结果,以及工厂相关培训的政策、财务预算等,统筹各部门的需求,于每年年初拟订年度培训计划,并呈报总经理审核。

工厂培训制度范文2

1.1专业人才匮乏,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调查发现,在原料、人工、水、电成本及折旧等方面不同企业差异不大,关键在转化率,而解决转化率的关键是技术人员,快速发展杏鲍菇工厂化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奇缺,与小规模季节性生产在技术层面完全不同,工厂化生产技术和管理难度大,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方式和管理知识老化的现象,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工厂中真正专业的大学或专科食用菌科班人才很少,很多企业技术人员流动性大,很难找到满意的技术人才,难以应付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跟不上,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专业化人才的不足影响了工厂化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许多业外投资者不懂得技术,又不知道技术的重要性,没组建好自己的技术团队,对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也没有充分了解,对如何成功制作栽培包的方法技巧不够,特别对菌种的使用与新品种研发、菌包生理成熟后诱导菇蕾形成的机理和方法缺乏基本了解,对子实体发育过程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不能正确调控,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成功率。

1.2现代企业运作理念缺乏,管理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自身管理缺失,没有建立有效的规章管理制度,过分依赖技术人员,使一些企业陷入困境。目前,许多工厂化生产企业难以发挥工业化生产方式所应有的效应,很重要的原因是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工厂化企业管理除了专项技术外,还应有设施工程、电器自控、环境工程,甚至经济管理等技术的支撑。许多业外投资者不懂杏鲍菇生产企业管理,认识不到栽培技术和管理的有机结合,多专业分工协作,精细化管理,才能够产生效益的道理。由于不重视企业管理,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缺乏对一线员工量化指标管理的具体方法,造成工人不按操作规程去做,经常发生制包污染杂菌率、畸形、生物效率低等问题。另外,一线技术人员、熟练员工能够安心从事本职工作,也是管理层面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2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对策与建议

2.1投资前进行杏鲍菇市场现状分析投资前先对国内杏

鲍菇工厂化生产现状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投资项目作可行性研究。一方面了解工厂分布与规模、设施与技术能力、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主要了解当地的消费习惯,区域主要批发市场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价格趋势、竞争对手的情况、市场饱和时的产销动向以及新消费市场的开拓等。只有对市场的需求情况做具体全面的了解,才能以销定产,确定生产规模。

2.2设计建造专业化厂房

按正规标准设计建造厂房,合理化设计安装设备,工厂规划建造合理化、规范化、标准化,是栽培稳定的外因,也可节省能源、提高效益。杏鲍菇标准化工厂的设计以生产工艺为基础,物流转运方便快捷为前提,要考虑空间使用效率和车间内工作的便捷性,根据日生产量,合理布局各区域面积,还要考虑栽培车间的保温性和温、湿、光、气的调控系统。根据生产布局一般分为5个区域(表1),Ⅰ区为无菌区,包括冷却室和接种室;Ⅱ区为培养区,对洁净度有着严格的要求;Ⅲ区为搔菌、栽培、包装区,对环境的整体要求较高;Ⅳ区为操作区,包括装瓶和灭菌区域,对环境无特殊要求;Ⅴ区为废料区和原料堆场,是灰尘和杂菌较多的区域,有菌区与无菌区需合理布局。厂房设计包括拌料车间、装袋车间、灭菌车间、冷却车间、接种车间、发菌车间、出菇车间、冷却包装车间。按杏鲍菇栽培特有的工艺流程来进行设计,所需的设备要与车间相匹配,发菌和出菇车间主要是考虑四大系统:通风系统、加湿系统、温度调节系统、光照系统。温度调控主要是通过制冷机组进行控制,制冷机组的选型和匹配需根据菇房大小、最大容量、不同菌种的菌丝培养及子实体生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对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比较了解,具备规划设计能力的有资质的单位确定建设方案和布局图,并设计详细的施工图纸:包括基建、给排水、暖通、净化工程及配电等的详细施工图,再选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建设。

2.3组建稳定的技术及管理团队

2.3.1组建技术团队,保证产品质量,提高转化率。投资建厂前需建立一支通晓杏鲍菇理论知识,精通本职工作,有很强的研发能力,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科研技术队伍;要有一个在技术上能统筹兼顾的技术总监,组建技术团队,菌种生产组组长、拌料组组长、灭菌组组长、接种组组长、发菌组组长、出菇组组长等一线技术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领导能力,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能相互配合班组长或研发主管工作。生产操作人员都需经过专业培训,培养其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能严格遵守企业的生产规程和劳动纪律,能熟练承担并圆满完成本职工作,解决工厂化生产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缺乏的问题,保证产品质量。

2.3.2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组建管理团队,节能增效。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不仅需要素质高的专业人才队伍,而且需要管理水平高,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人才队伍,依托现代工业技术,把生物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化学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和成熟技术引入到生产过程。通过各级管理人员、生产人员的积极协作调控,达到标准化作业、精细化管理。

2.3.3建立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满足企业生产发展需要。建立企业员工培养、培训制度,企业可与科研院校展开合作,积极引进、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注重员工培训,解决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建立、完善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避免重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流失,满足工厂化发展的需求。

2.4建立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作业体系和生物生育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农业企业是新事物,应以工业视角,结合农业生产特点,进行经营。做好企业经营,单纯从技术层面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从管理层面着手,认真有效的管理是工厂化栽培的核心。建立的生产和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从原材料采购、菌种生产、菌包生产、发菌管理和出菇管理一直到产品包装、出厂、运输、上货架的整个生产过程的操作规范要求。同时,要制定生产线流程及标准、生产岗位标准、管理岗位标准,形成符合杏鲍菇工厂设计条件和杏鲍菇生长发育规律,切实可行的、系统的生产方式,使杏鲍菇在最佳的生长发育环境进行连续的可控生产。

3总结

工厂培训制度范文3

××客车厂职工培训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企业需要为目的,以产品开发为主线,把培训工作渗透到生产的全过程。工厂培训中心坚持在生产准备、生产过程、售后服务全过程实施培训工作。

培训工作在产品开发中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设计骨干的超前培训是新型车辆研制成功的前提;二是对技术、管理人员的先期培训是保证新型车辆项目各项准备就绪的基础;三是对技术工人不惜重金的培训是保证车辆生产质量的关键。四是对用户实施培训是新型车辆功能得以发挥的保证。

一、对设计骨干的超前长期培训是新型车辆研制成功的前提

以地铁车辆为例: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厂开创了中国的地铁制造工业,十几年的时间里先后为北京、天津、朝鲜平壤生产了500多辆地铁车,产品安全可靠,北京地铁单车年载客150万人次,比载入吉尼斯记录的墨西哥地铁载客量多了一倍。长客厂被称为“中国地铁的摇篮”。

1987年,已经有二十几年生产地铁客车经历的工厂突然没有了地铁定单。早年研制的地铁车辆已经不能满足80年代末许多上地铁的城市对车辆档次和质量的要求,加之一些城市期望利用外国贷款建设地铁,因此国外地铁涌入国内,挤掉了长客厂的地铁车辆市场。

工厂领导认为关键在于虚心学习,缩小与国外在技术上的差距,提高国产地铁车辆的档次和质量,这是长客发展地铁的唯一出路。在没有定单的情况下,长客厂成立了地铁研究所,用最精锐的队伍开展地铁研究,组织地铁设计骨干学习国外地铁先进技术。

1987年以来近十年的时间里,××客车厂坚持“科技兴企”,努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培养人才。工厂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不惜重金投入。几年来,工厂每年都送出100多人出国,学习德国、英国、日本等先进国家的地铁技术。多次请日本、英国专家到厂讲学,每天支出专家费用几百万美元。在技术改造的方面,注重引进软件,工厂从南韩引进了地铁转向架技术,从日本引进了三辆样车。通过学习消化国外技术,掌握了vvvf变频调速技术,无摇枕转向架技术等世界地铁先进技术。研制了三辆先进地铁车投入北京运营。至此长客厂的地铁制造技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96年8月长客厂以其新的技术实力参与国际招标获得了11.47亿元人民币,217辆出口伊朗地铁的合同,1997年在北京复线采用国际最新变频技术的174辆地铁的国际招标中,长客厂又力克众多国外著名竞争对手,再次中标。××客车厂走出地铁客车生产困境的决定因素是工厂坚持对科技人员有目标的培养。

工厂坚持培养高层次科技人员不仅推动了地铁开发。同时在地上车开发方面,工厂在全路首家推出了25型换代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产品,首家推出cw-2型转向架的快速客车,首家推出昆明200公里地上电动客车。这些新产品的问世为工厂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了领先地位,争取了广阔的市场。

二、对技术、管理人员的先期培训是保证新型车辆各项准备就绪的基础

产品上档次,占领国内市场,开发国外市场是几代长客人的宏愿。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制造技术,必须提高员工素质。从出口伊朗地铁项目上可以看出对人才的要求。伊朗地铁采用大量新技术,科技含量高,要求必须有一批掌握世界地铁最新技术的设计师;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对外经贸洽谈要求必须有一批外语人才;新型地铁设计高度复杂,要求技术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等现代设计手段;对外经济往来要求必须有一批懂国际经贸知识的营销、财务等方面的管理人员。为此,我们提出了人才工程,要培养外语、微机和地铁专业技术三方面突出的技术人员,培养能够对外交流,精通本专业知识,懂国际经贸知识的管理人员。集中力量开展了新技术、外语和微机培训。

1.在新技术培训方面,我们采取选送学员出国或到大专院校学习,请国外、国内家来厂讲学,厂内培训、技术交流、以老带新“知识接力赛”等多种形式。每年委培费用40多万元,厂内新技术培训400多人次,以老带新“知识接力结对子”十几对。这些培训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南韩转向架技术的消化效益可观,工厂每生产一台车转向架比进口要节省几十万元;经培训学习工业造型设计的同志在新型车设计中发挥了较好作用;带课题开展“知识接力结对子”活动,攻克了无摇枕转向架设计等技术难关。

2.在外语培训方面。学校建有多媒体语音室、外语角。我们每年都开办一期外语提高班,培养对象是大学本科外语基础好的青年技术骨干,每期20人左右,半脱产或脱产3个月,强化口语训练。至今我们已办了8期,为工厂培养了一批外语人才。目前工厂外语翻译人员基本上都是工厂外语提高班培养的学员。工厂外语人才力量基本满足了与用户交往的需要。

3.在微机培训方面。职工学校微机教室已进行了两次机型换代。工厂每年开办5-6期微机培训班,培训200多人次。微机培训分初、中、高三个层次进行。初级、中级班培训对象是管理人员,高级班培训对象是设计人员。目前,劳资、财务、物资等各项专业管理基本上实现了管理手段现代化。设计处建有cad工作站,采用计算机设计绘图,现在正在推广三维cad绘图软件。现代化手段的培训及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厂的管理水平和设计能力。

三、对技术工人不惜重金的培训是保证新型车生产质量的关键

1.对新工人进行集中脱产培训。新工人入厂后到职工学校和培训基地进行为期两年的理论和实作脱产培训,培训结业后即可上岗操作。

2.花学费、请名师培训在岗员工。地铁装配车间已经多年没生产地铁,很多青工甚至没看见过地铁,为使员工期适应地铁生产,我们在厂内培训后,又分两批把职工送到北京太平湖地铁车辆段进行培训;地铁钢结构车间是新成立的车间,人员主要是由修理客车车间人员转岗。我们对这个车间全体员工进行了两个月的脱产培训。对转向架加工、油漆等工序我们也都组织了培训,还聘请在日本培训过的老工人回车间对青年工人手把手地教。

3.重视关键工种技能提高培训。我们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培训工作的主攻方向,突出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的车电工、电焊工等工种的培训工作。哈尔滨中德焊接培训中心是我国与德国联办的一家国际培训机构。该机构培训效果好,权威性高,培训一名焊工费用5000元。我厂与中德培训中心合作,在厂内办了6期国际通用焊工证书培训班,培训了100多名学员,培养了2名具有国际通用焊工合格证书培训资格的教师。

四、对用户实施培训是新型车辆功能得以发挥的保证

工厂重视用户培训,仅1999年1-8月份,我们就开办16期用户培训班,培训了7个铁路局的802名学员。

在以产品为主线开展培训工作的同时,培训中心坚持全面适应工厂对培训工作多方面的要求。如安全培训、技师培训、工商管理硕士生培训等等,特别是在配合工厂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作用明显。为激励全厂职工积极努力工作,工厂建立了“下岗分流、培训提高、竞争上岗”环流机制。现在我们正在开办第二期“环流”培训班。第一期培训93人,最后有55人走向新岗位,有18人进入二期培训或进入劳务市场,有20人停薪留职。“环流”培训极大地激发了在岗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在工厂“减员增效、精干队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几年以来,职工教育工作在工厂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中,积极开展转岗、下岗职工培训为保证改革、保持稳定做出了贡献;在工厂开展“精品工程”的活动中,积极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培训,为提高产品质量做出了贡献;在工厂走向市场中,积极开展了用户培训,为工厂拓展市场做出了贡献。

工厂培训制度范文4

我认真学习****的精神指导生产实践。

积极参加各种民主活动,参与民主管理,以厂为家,努力工作,做好一名生产一线电工应做的职责。

二、生产方面

1、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提高职工安全用电意识,增强职工责任心。

2、落实完善安全用电组织体系,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3、加强班组用电安全管理,巩固安全基础。

4、一个确保,用电者要确保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

三、培训学习方面

多年来,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努力学习电工知识基本知训,系统知识,线路装置,照明装置,接地装置,变压器的运行和维护,电动机维修和维护,机床电气控制线路,PLC控制等有关知识体系。每次学习,我都学到一些新的理论,并用来指导工作实践,运用到工作中来,对工厂的供电系统,控制系统进行改进,受到一致的好评。

四、在降耗方面

在节能方面,我积极运用已学的知识,为工厂的节能降耗方面做了不少贡献。如对工厂线路改造方面,为工厂每年节约电能十几万度。同时又对工厂的老的设备,进行电气改造,使一些老设备重新焕发青春。

五、实践生产方面

在生产实践方面,例如:电动机的电气故障的查找和排除实例。

电气方面:

1、检查引出线绝缘是否完好,电动机是否过热,查其接线是否符合铭牌规定,绕组和首、尾端电否正确;

2、测绝缘电阻及直流电阻测查绝缘是否损坏。绕组中有否断路、短路及接地等现象;

工厂培训制度范文5

他们始终把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作为创新创效活动的工作重点,加大了青工技术培训力度,努力提高青工整体技术素质。培训中,坚持岗位技能、岗位文明、岗位效益共同提高的原则。通过建立多层次青年科技人才库、开展“导师带徒”、“岗位练兵”、“青年科技创新成果鉴定会”、“技能培训月”等活动,有效地提高了青工的技术水平。

在该厂的青工培训工作中,“青年职工导师带徒”是一项比较有特色的活动。至2005年,导师带徒活动在该厂已经开展了四届,可以说,每一届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并且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活动机制和规范的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活动保障体系。并且工作中他们已经把“导师带徒”活动逐渐纳入到了企业行为。工厂劳资、人教、技术等相关部门均介入活动的管理与考核,并根据实际情况,他们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下发了相应的《导师带徒活动考核标准》、《导师带徒活动各部门工作职责》和《工厂、车间、团支部三级导师带徒活动考核制度》,做到每月检查、按季考核,定期评比,年度表彰。形成了科学的多元化管理的立体格局。工厂在严重亏损的情况下,依然拨出专项资金,每季给考核合格的师傅发放津贴。在每届活动结束后,他们对活动进行单独总结,并对评出的优秀师徒和活动最佳组织单位进行表彰。在第三届青工导师带徒活动中,他们总结了以往的活动经验,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改进。打破以往“一助一”的活动形式,按照经济学“二、八法则”的原理,采取“优优结合”的方法,以青年技术人员拜老工程学艺、一专多能多面手学艺和重要岗位一师一徒学艺三种形式,把技术基础好、上进心强、有培养价值的青工同掌握绝技绝活的老师傅或高级技术人员结成对子,努力用最短的时间为工厂培养最优秀的高、新、尖青年技术人才,以进一步满足工厂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人才竞争较为激烈的今天,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极大调动了老师傅“传、帮、带”和青年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缩短了工厂“高、新、尖”技术人才的培养进程。几年来,全厂参加“导师带徒”活动的青工已达200余名,他们现已大部分成长为各车间的生产骨干、技术能手,在各个关键岗位上挑起了技术大梁。有31名青年徒弟被评为省、市、厂级青年岗位能手,以点带面的促进了青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工厂的改革与发展积累了人才后劲,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他们每年定期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并把8月份定为“青工技能培训月”,每年参加岗位练兵的青工达2000多人次。通过这些活动来进一步检验技术培训效果。工作中,他们还把青工技术培训活动均纳入到了企业管理全过程,把活动中青工的表现及成绩与他们评职、进级挂钩。他们还采取了典型激励的方法,在五四期间开展了“杰出青年岗位能手”评选活动,为青工树立自己身边的榜样。并选树了一批以省级青年岗位能手于秋、王宏大、孙建华等为代表的青年典型,激励青工立足平凡岗位,早日建功成材。通过这种方法,对青工起到了较强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有效调动了青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了青工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通过各种创新活动,为企业青工提供广阔的创新舞台

在努力培养青工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他们积极开展各种创新活动,为青年人才提供实践中创新的机会和舞台。这样既在实践中检验了他们技术培训的成果,又锻炼了青工队伍,为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全面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他们以“青年科技协会”为载体,把重点放在新机修理、扩修复活、设备改造、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今年以来,他们深入开展了“百岗百课题科技创新”活动,并把活动内容与工厂的重点科研项目、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等工作有机结合。每年举办“青年科技创新成果鉴定会”,有效调动了青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青年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解决了许多生产岗位上的急、难、新技术等问题。今年以来,在他们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各攻关小组共完成科技攻关项目32项,节约挖潜,扩修复活24项,这项活动有效增强了青工创新意识,提高了青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为工厂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工厂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科技兴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版权所有

工厂培训制度范文6

关键词: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工程机械是企业进行生产加工的重要硬件设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具有高科技化、结构复杂化和自动化等特点的工程机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单一操作方式的设施设备,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设备成本投入和维护管理资金投入,但这些工程机械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实际环境的条件限制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这些工程机械设备难以完全发挥其功能,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工厂的生产效益,进而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和经济效益。

1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管理的现状

1.1管理人员的维护意识欠缺

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生产线前沿的工人们往往将工程机械所能创造的经济效益作为衡量设备性能的关键因素,加上传统的机械设备往往造价低、性能较差且作业方式单一,一旦出现故障只需要简单的维修或者更换,且维修更换的成本低,所以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们往往不重视对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人员维护意识的欠缺造成了工程机械设备在工作的过程中磨损增大,带病作业,不但影响设备的工作寿命,还影响工作效率,进而因小失大,严重降低生产效益。特别是对于一些高科技化、结构复杂、自动化的先进工程机械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则很可能导致整条生产加工线停滞,且由于其结构复杂,必须要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前来修理,必将耽误大量生产时间,再加上一般经过修理过后的机械性能往往大不如前,所以工厂的经济效益将受到很大程度影响。例如,在使用全自动堆垛机的时候,很可能由于货叉链条松弛,管理人员又没有进行周期性检查和维护,使得货叉在堆垛过程中左右晃动,严重影响到堆垛的效果。另外,由于管理维护人员不及时检查夹轨器与导轨之间的间隙,没有及时将夹轨器复位和加涂油,最终导致载货台无法正常下降。这一系列故障的出现都是由于管理人员在维护过程中意识淡薄,未对设备进行周期性检查,最终导致生产效率降低。

1.2维护保养制度难以落实

维护保养制度的建立是保障机械设备能够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由于部分维护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有限,往往会有消极怠工的情绪出现,所以必须健全相关维护保养制度,以保证机械设备在使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有明确的维护措施。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操作人员往往只重视机械设备的使用,对故障问题的及时解决和故障维修等方面应付了事,从而造成机械的故障问题不断扩展延伸。这不仅使得生产加工的产品质量降低,还延误了生产进步,增加了维修成本和各类运转所需费用,导致机械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性降低,影响到整个生产链的经济效益。

1.3机械管理和生产管理存在矛盾

生产项目部主要是生产相关的研发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而机械维护管理人员往往不属于生产项目的内部重要人员,但生产项目的工人对机械的使用规范和维护方式不太熟悉,且进行生产的操作方式也相对陌生,加上很多工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往往容易凭自己的经验进行机械运转。这就造成了生产操作人员往往由于机械故障而产生抱怨,而机械的维护管理人员又觉得生产操作人员不重视正确使用和保养设备,从而导致故障发生。由于生产和管理两方面的矛盾,使得机械管理被削弱,所以对机械的维护管理任重而道远。

1.4机械设备使用规范性差

工人在进行操作的时候,由于其自身素质和责任心的欠缺,不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只追求设备创造的产品效益,赶工期、抢进度,不按照科学的使用方式,使得机械处于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甚至带病作业,尽管机械内部已经严重磨损,仍然无法得到认真保养和整修,最终引发严重的故障,既延误工作进度,影响工作效率,又降低产品质量,增加了各项成本费用。

2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管理的对策

2.1建立专门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

现代化的工厂和企业更加注重内部效益和外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对于现代化工厂和企业而言,其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其未来的发展。衡量一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好坏,不能仅是凭借管理者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些个人因素,还应该注重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以此作为企业工作的依托,使得管理工作明确、流程、规范。在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过程中,必须借助内部有效的管理机构的力量。以此类推,工厂的重要工程机械设备作为工厂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必须要上层管理者加以足够重视,才能让一线工人和维护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保养和维护机械设备的重要性。工厂上层管理者可以根据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需要,选取内部人员建立合适的管理机构,健全相关机械使用、维护、维修的制度,强化机械设备使用和管理人员的职能意识。除此之外,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机构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这样既能够对相关人员进行约束,又可以起到鼓励作用,逐步规范机械的使用维护流程。

2.2增加培训力度

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离不开人,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工厂经济效益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国内人员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也有所提升,但人员和机械现代化之间仍然存在差距。先进的工程机械设备对生产作业的质量提升和效益提升具有很大积极影响,但由于操作人员和维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不高造成的成本也在增加。国内大部分工人和维护管理人员还不具备掌握、操作、维护、使用先进工程机械设备的能力,所以造成了很大范围的先进机械违规操作、超负荷运转、难以得到保养维护、带病作业甚至空置等现象。工程机械设备的真正功能难以完全发挥,其使用价值也无法得到发挥。因此,工厂应该增加对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采用定期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文化水平和素质,逐渐改变其传统观念,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灌输到他们心中,使其能够重视机械设备的管理维护过程,以此保证设备的运行效率,提高产品的加工质量,减少设备在运转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故障情况,为工厂创造更多生产效益的同时,节约更多的设备维修更换费用。

2.3开展设备租赁业务

由于工程机械设备的造价高,功能复杂,在加工生产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工厂能够正常运转的关键,而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十分重要,所以即使在未使用该设备的工期,也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进行维护管理和保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工厂可以将未使用的闲置机械设备进行出租业务,提高机械的利用率,此过程必须注重承租方的选择,应该选择信任的、有能力正确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的相关单位,在承租后也应该签订定期检查条款,对于由于损坏、偷窃等原因造成的设备消耗进行一定的赔偿。同时,工厂也可以对外进行租赁设备,一般是在工厂急需工程机械设备、短期内难以获得足够资金购买新设备的情况下,通过衡量租赁设备与购买新设备的经济效益后,选择向设备闲置的工厂企业进行租赁。工厂积极开展租赁业务能够累积一定的资金量,加快内部资金的运转,提高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通过有效的管理活动,降低维护费用,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2.4分级管理

工厂的机械设备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类型广泛,维护管理工作冗杂而又繁琐,如果采用单一的工程设备管理部门机构或者仅是由少数员工进行统一管理,则需要维护管理人员涉猎广泛,对各类型机械都有全面的了解和使用、维护技术,但实际上,这样的员工数量极少,大多数机械设备维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都有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提高机械设备维护管理的效率,工厂应该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责,将内部工作进行分级,细化工作的流程和相关人员的职责。工厂的设备部应该将工作中心放在特大、大型机械的购置、使用、保养、维护、维修等一系列工作中,做好工厂机械设备管理的带头工作,明确各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时反馈一线工人的使用情况和维护情况,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生产计划调整和机械设备维护修整。工厂的项目部则是需要按照机械设备的管理情况和使用情况对生产项目的研发进行改进和完善,按照机械设备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进行生产周期布置。工厂的基层设备维护和管理部门主要是起到实际操作和维护的工作,因而其任务繁琐且至关重要,必须根据相关设备管理机构设置的维护管理流程进行作业,将检验、维护、保养、维修等一系列工作进行落实。最后,工厂的一线操作人员主要是在使用机械设备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应该加大培训力度,深化设备保养和正确使用的观念,确保工人能够遵循设备使用的流程和规章制度,严格限制赶工期、抢进度而引发的机械设备超负荷运转的情况。

2.5建立机械设备评估标准

在工厂的生产过程中,生产结束以后,该环节使用的工程机械设备往往是直接撤回工厂仓库或者原地存放以待下一次生产加工,这两种方式均会给工厂带来相关费用。例如,对于直接撤回工厂的机械设备,需要管理人员进行搬运和存放,不但很可能在搬运的过程中造成机械设备的损坏,还需要固定的存放区域来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这个环节中发生的装卸搬运费用、仓储存放费用、损坏维修费用等都不容小觑。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原地待命的机械设备而言,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监管和维护,否则一旦发生故障或损坏,则会直接影响到下一次生产的进行,降低工厂的生产效益,造成企业人力、财力的损失。所以为了确保撤回工厂仓库和原地待命的工程机械设备在投入下一次项目生产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其效益和功能,避免机械故障导致工期延误的情况,必须严格制定有效的机械设备评估标准和计划,对工程机械设备的状况进行评估,并加以及时的维修,在后续的保养维护过程中不断提升其性能,为下一次投入使用打好基础。结语: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化、技术化的工程,要求维护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素质,遵循工厂的相关条例和制度,对机械设备进行全方面维护和管理,以此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雷杰.试论工厂电气设备维护措施[J].科学与信息化,2016,(3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