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教育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教育的特点

传统教育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传统机加工工艺 数控加工工艺 特点 比较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092-01

较之传统的加工工艺,数控加工方式作为当今的主流加工方式,在加工工艺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变革,本文认为需要不断了解这些区别,才能更好的使用数控加工工艺,从而保证数控加工的整个过程都顺利进行。

1 工艺复杂性

数控加工工艺一般需要考虑加工零件的定位基准、工艺性、工艺路线制定、刀具选择、装夹方式、工艺参数以及切削方法等,而在传统加工方式中,这些注意事项均被简化处理了。所以,数控加工工艺要比普通加工工艺影响因素更多一些,也更复杂一些,因此对数控加工工艺的整个过程要进行全面分析,采用合理的加工工艺,并从整体上对加工方案进行完善。在完成数控加工任务中,一样的任务有多种不同的方案,可以从加工刀具的角度来选择加工工艺,也可以从加工部位的角度出发选择加工工艺。数控加工工艺的复杂、多变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与传统加工方式的主要区别所在。

2 刀具选择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来选择不同的刀具。特别是对与传统速度切削加工机理迥异的高速切削来说,此种切削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加工质量与加工效率、大大地缩短加工周期以及减少切削变形的显著优势,由于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不断增加致使高速切削刀具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此外,还有一种干切削方式,干切削顾名思义就是在切削时加极少的切削液甚至不加切削液,因其这一特性就对刀具提出了更高的耐热要求,相比普通机床,它对刀具的性能要求更高。目前刀具制造商的角色也与原先相比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现在的刀具制造商不仅仅单纯的从事刀具生产、供应,也将精力很多地投入到开发新切削工艺及相应的配套技术、产品。他们合作关系中地位,也从单纯的甲方、乙方提升到了制造企业在控制产品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方面的生要合作伙伴,同时他们也积极地为用户提供更为全面的技术与服务支持。

3 夹具选择

由于数控加工自身特点,对使用的夹具有着基本要求。第一,机床坐标方向较之夹具的坐标方向来说,应保持固定不变。第二,对于零件和机床坐标系之间的尺寸关系应协调好,这一点是与普通机床加工的重要区别。为了要确保机床坐标系与零件工作坐标系固定的尺寸关系,数控加工中心夹具本身应该以工作台的基准孔或基准槽进行定位并安装。装夹分别有定位与夹紧两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与传统加工需要多次装夹相比,数控机床可以一次装夹并加工不同的面,极大地减少了因装夹频繁带来的误差。为了定位与夹紧更为方便与迅速,生产商也在不断设计和使用专用夹具,但是此夹具的生产成本较高,在产量不大的情况下分摊在每个产品上的夹具费也更高,这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需要慎重选择。如果采用仪表调试方法进行定位,选用普通的压紧元件去夹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4 热变形

一般在切削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热变形,而精加工时热变形会影响最终产品加工的精确度,在传统加工方式中,区分各加工阶段十分容易,因每道工序间的间隔时间较长,故可待前一个加工产生的升温变为正常时再进行下步的精细加工,如果精细加工可以分为多个步骤,那么可以通过增加每个步骤之间的时间来进一步降低热变形带来的不利影响。

数控加工中的热变形则是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由于数控加工是同时对多个面进行加工,这样导致切削中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消散,但如果像传统加工那样空出停留时间则又会影响了加工效率。如果能够发现热变形的规律并通过编辑生产程序作以适当补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但可惜的是目前还未找到发现变形规律的可靠方法,所以在生产精密度较高的零件时也只能采用普通机床加工先冷却后再进行精加工这一方式。

5 加工方式

由于数控加工的自身特点,对于传统机床来说并不适用的加工方式,在数控加工中的可行性却很高,利用尾座导向支撑镗和传递的悬臂镗,都已经被固定循环方式和调头镗所取代。传统孔位加工工艺中的修整法、充填法、空刀法都已经被背镗法、数控修整法和圆弧插补所替换。新的加工工艺硬切削,在降低加工成本、减少设备资金投入、提高加工效率方面效果显著,对传统加工方式造成一定冲击,用切削取代磨削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作为绿色加工工艺的干切削,较之湿切削具有很多优势,然而,也有切削变形加剧、切削力增大、工件加工质量不易保证、刀具耐用度降低等劣势,通过分析干切削的影响因素和各种条件,为了弥补切削的缺点,需要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及技术措施,上述缺点对于干切削来说瑕不掩瑜,干切削将是未来的主流加工方式。对于数控加工来说,高速加工受到广泛的认可,以模具加工为例,主要具备以下优点:传统加工工艺大致可以分为:粗-半精-精-磨削等流程,而在高速加工时代,这些工序可并为一到两个流程中,并且由于其在加工精度方面的保障性,可以将磨削加工工序省去。高速加工的切削速度较之普通加工来说有五到十倍的优势,可以大幅节省加工时间,为直径较小的刀具使用带来便利,而且可以加工壁厚较小、强度和硬度都较高的脆性材料,可替代某些工艺,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其一道工序的加工质量和精度,要普通加工经过多道工序方可达到,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6 柔性化程度

传统通用机床的特点是拥有较好的柔性,但效率较低;传统专用机床的特点是有较高的效率,其适应性较差,柔性差,刚性大,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能力较低。这就需要我们转变程序,通过数控的方式进行加工,在实现自动化的同时,柔性和效率都能有所提升,可见,数控加工对于当前市场来说,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7 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加工是数控加工的基础,数控加工是集传统加工、CAE、CAM于一体的加工方式,本文通过对传统机床加工工艺与数控加工工艺的对比,归纳总结出各自的优点与缺点,以期为数控加工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进而更好的编制出科学合理的文件。

参考文献

[1] 郭英杰.浅谈数控加工切槽与切断[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1-53.

[2] 高素琴.数控车床螺纹加工指令的分析与应用[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1(1):77-79.

传统教育的特点范文2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比拼也越来越激烈,传统企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很多的发展的要求,于是学习型企业管理也就出台解救当下发展情况。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这两种企业管理进探讨和分析。

一、传统企业管理

传统型企业管理是当下许多企业过去使用并且现在还在运行的一种企业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首先是根据企业员工的分工不同将其设置成三个不同的员工部门,也就是决策机构、职能机构和行政机构,并且还要将这些机构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在这样一种组织机构的运行模式下,高层管理者可以动用自己的职权来对低层管理者进行指导和控制,而低层管理者则显得非常卑微,要行使何种职责都需要对高层管理请示或者是报告,并得到其同意的情况下,按照其意愿和要求来实施开展工作,这种所谓的管理制度是开展在以科层制组织形式上来实施管理工作的。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有几个管理特点,首先就是能进行明确的分工、实现员工的各显其能;其次就是能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有指挥系统和组织系统的运营模式;然后是能够给每个组织构建规范的规章制度,来保证组织内的分工统一、井然有序;最后是能够让管理者在开展工作时,始终秉持公平公正的处理态度,严格的按照相关程序来开展各项工作。

二、学习型企业管理

学习型企业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来带动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的一种充满人性化的办公运营模式。学习型企业管理最初是在上个世界末在那个充满信息化、知识化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运用方式有非常大的发展潜能,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模式。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最重要、最显著的就是它的团队合作性,它主要是以学习为主要过程,去建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在加强对学习的积极性后,来形成一种较强的学习理念,最终达到通过学习来完成工作的轻松状态;然后就是将这种学习型组织发展成以学习为动力,并通过学习来实现工作目标的推动性策略;其次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存在团结、互助的平等关系,并且在最终实现双向互动的关系;最后对于管理的对象来看,学习型组织不仅能开发职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能够培养一个不是工作机器而是有激情与智能的劳动者。

三、学习型企业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的特点比较

(一)传统型企业管理优缺点分析

传统企业管理的主要优势是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在严格的规章制度下,让工作会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对产生变化的事情,员工能很快的做出反应并能及时解决问题;在这种严格的模式下,在进行人才聘用时会更加严谨,以此来保证员工的优质性,这样也能有效地避免人动的频繁对工作正常运转的影响。

传统企业的劣势体现在上下属关系太过繁琐,不仅增加了对上级与下级的沟通成本,还使其关系不够稳固,这非常影响企业正常运转;此管理方式不利于取得最优越的工作效益,在将一个企业分割成多个部门后,在后期开展工作时,在遇到需要多个部门同时处理时,就会显得特别繁琐,甚至有些部门习惯性的将自己部门利益放大化会造成与其他部门产生矛盾和分歧,这样不仅不会增加子部门的管理成本,还还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转,而且因为工作岗位的过多分割使得员工的工作范围非常局限,不仅会让员工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还会打击职工的工作热情,还要相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简直是难上加难。

(二)学习型企业管理优缺点分析

而学习型企业管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是以学习型管理模式来代替传统的组织性机构,这种模式用先进的技术传达来代替上级与下级的上传下达,不仅可以缩短员工的管理距离,还可以大大的提高其管理质量;逐步用有知识、有智慧的员工来取代以前的机械式操作人员,不仅充分挖掘员工的工作潜力,还能激发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创造力;最后是能够提高员工之间工作竞争。在学习型管理模式用扁平化组织机构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能够消灭时间成本的同时还能有利于优秀人才在这种激烈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劣势最主要就是运动高科技的先进技术来对员工进行辅助管理,这无疑会管理成本增加负担甚至会带来风险,但这些是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状况。

四、完善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建议

传统教育的特点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信息时代网络教育的突出特点、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而着重点在于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对此影响从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加以深入具体地分析,最后阐释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互补相长的辨证关系。

关键词:网络教育 传统教育 影响互补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而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教育应运而生。上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推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拉开了网络教育的帷幕。新千年伊始,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则标志着网络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新时代新形势伴随着新问题:网络教育的突出特征如何?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产生哪些影响?二者的关系怎样正确看待?本文不揣浅陋,意在对上述问题略作探讨。

一、网络教育的突出特点

所谓网络教育就是把技术层面和行为层面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构建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共享,形成最佳教育环境,保证学生个性张扬、思维创新的空间。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一)交互性和开放性。在网络教育中,师生的双向互动、实时互动得到了加强。在与学生的交往和交流方面,教师少了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邮件或实时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师传来的教育信息。接受教师的个别辅导,也可以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则根据学生随时发送的教学信息不断调整和改善教学,促进教学网络全方位的能动性的实时交互,使师生之间的不间断的交流成为可能,促进教学相长。网络教育由于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网络教育可以是实时的或非实时的,在线的或非在线的。网络教育使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受网络学习,且网络教育对所有个体都是开放的。个体不会因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被拒之门外,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

(二)虚拟性和共享性。网络教育是虚拟的教育,它没有真正实物形态的教室等教育场所。受教育者不必每天去教室,只需进行键盘操作。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课本、案例等,在网络上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的教学,同时利用后台管理系统对学生的作业、测试进行监控。网络中的资源是共享的,可以为网络用户所有。网络资源是数字化资源,它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因特网上有人类迄今为止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任何人可以通过任何地点的因特网终端进入网络,享用网络资源。网络中的数据库、图书馆、信息库等都可以为用户所用。

(三)个性化和多样化。网络教育是基于个性的教育。学习者在网络中点击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自主学习探索。他们又可以不受到主流文化和意识的控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视角来理解知识、发展个性、开发创新思维。

二、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教育解构了传统的师生关系。网络教育的出现使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网络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缺乏了真正实物态的教室和学校,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复存在。教学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在网络教育中的转变,由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课程教材的研究者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网络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网络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网络教育中的教学是以传者和受者相互作用的形式,以信息内容为主要认识对象,以自主的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是以班级的方式同时同地学习,学生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共同参与。在网络教育中,时空的彼此分离决定了学生采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个别化学习,很少受到教师和他人的干涉。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己的生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如何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方式的独特处还体现在技术媒体的应用上。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借助黑板、粉笔、课本等辅助媒体,同时运用自己的语言、非言语行为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网络教育中技术媒体代替了传统的口头传授,教师主要依靠技术媒体传播教学信息,如教学软件、电子邮件、网上讨论、数据文件和数据库、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等。

(三) 网络教育更新了传统的教育观念。网络教育的出现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可能实现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从网络教育中受益并把学习贯穿一生。网络教育改变传统教育中片面注重现实、追求已有知识的观点。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网络教育有利于把学习中的他教转变为自教,网络教育中没有教师的压力和外在事物的干涉,学习完全自主。学生要想获取知识,只有自己去网络中寻求,去自主选择。网络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不断解构原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互补相长

(一) 网络教育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商,传统教育益于培养学生的情商。网络教育中的信息异常丰富,教学信息的多元化,可以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的向往。学生在网络中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与综合。当学生从传统教育耗时重复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后,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学习和创造。虽然网络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但是网络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情商上却有较大的困难,因为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忽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传统教育可以弥补网络教育的这一不足。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以便在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 网络教育益于培养学生的自我,传统教育益于发展学生的协作。网络教育中学生往往是单独学习,单独解决问题,有很强的独立性: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是求助于教师,更多的是在网络中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但独立性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向自我中心转变。当一个人过度相信自己,就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不能与他人合作。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使得各项任务绝非个人就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显得尤其重要。传统教育中学生和教师彼此互相联系,经常交流,经常从事同一活动,接触的时间很多,彼此之间也更容易沟通,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经常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得到体验,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日益增强。这将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统教育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青少年;文化传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86-02

一、文化传统教育的内涵

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对文化传统教育做出概述,必须对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别。而要对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做出区别,又必须先理解文化与传统这两个概念。对文化做出一个统一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多达几百种,对文化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广义上说,文化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三种文化。狭义的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主要指思想精神等观念形式的文化。对于传统,人们往往觉得传统与现代是相对立的,其实不然。在西方,英语的传统tradition来源于拉丁文traditum,意思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而在中国古代,“传统”一词出现于范晔的《后汉书东夷传》中的“国皆称王,世世传统”。传统往往被用来指历代延传下来的、包含着深沉文化积淀的、具有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等的总和。[1]

关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者的核心不同,意义也不同。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而文化传统的核心在于传统。传统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2]文化传统则是“文化背后的一种精神链接,它包括文化典范背后的精神、规则、信仰、价值、秩序等。”[3]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世代沿袭下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是一种内在与人心发的东西。[4]总之,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既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文化传统比传统文化有着更广大的内涵和包容度,对文化传统教育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2.文化传统教育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华仍然放射出熠熠光辉。在亚洲有许多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等,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弘扬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代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多元化现象,促使我们不得不把文化传统教育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

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机制。文化传统教育是指以优秀文化传统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一种教育方式。[1]文化传统教育能够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使民本、和谐、仁善的道德伦理观、承担责任、自强不息的社会价值观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人生观等这些文化精华,一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除此之外,文化传统教育还能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

二、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五千年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立国之基,中外文化在多元化的时代更深入地交流和触碰,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知道越是国际化,就越要民族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冲击着我国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一个亟待正视的问题。文化传统传承的最重要的途径便是教育。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在他们身上承载者名族的希望。

2.有利于抵消多元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指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阶段,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由于青少年的特点,他们往往表现出叛逆、新潮、张扬、标新立异、寻求刺激、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并急于自我表现等特点,这就使得青少年容易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如果没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根基,青少年很容易在多元文化的洪流中迷失自己。根据对青少年的道德调查显示,青少年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较大,在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向。在多元文化时代,追求物质享受的各种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正强烈地影响着当代的青少年,使他们单纯地追求享受,不思付出,对自己的行为往往不负责任。为了抵消多元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传统教育,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中国文化传统的根基。

3.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文化可以化人,文化传统用文化中的精神、价值、精华对青少年有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我国的文化传统规范并制约着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所谓“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仁者爱人”等是文化传统所期许的道德修养。例如《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中所反映的孝悌、仁义礼智信,崇尚和谐的教育思想,在当代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和道德品质等特征的总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格思想对当代青少年塑造健全的人格有重要作用。宋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高尚的理想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另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等等,无不蕴藏着引人致善、教人向上的力量与精神。[1]

4.有利于我国民族自信心的增长和国家的复兴

一个民族要长盛不衰,根本的是要建立自己的强势文化,要使民族文化永远处于先进状念。对青少年的文化传统教育,有利于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有利于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和谐以及民族的发展。诚如梁启超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及早地浸润到青少年的心灵中,能使他们人格完善,奉君子之行,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三、青少年文化传统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1.学校教育

首先,学校可以让各个年级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经典是名族文化传统的载体,是民族文化之根。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对青少年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厚实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操,并且还能增强说写能力。中国文化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青少年的人格,提升他们的基本素养。还有学者认为,让儿童在记忆力最好、最愿意背诵的年龄去读最重要的书是很重要的,尽管当时不理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慢慢便会融会贯通,把文化典籍中的智慧发挥出来,终生受用无穷。[5]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传统教育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可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渗透文化传统的教育,如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就可以进行直接渗透,因为这些学科与文化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例如,语文课堂就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2.家庭教育

要使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文化传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走出误区,即:在教育内容上重智识、轻亲情伦理与生活习惯之养成;在教育方式上扭转重娇溺、轻严格管教倾向及树立身体力行之规范。[6]正确对待家庭教育,要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代优秀家庭教育的精髓。古代家庭教育注重立德,立志教育、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所以现在的家庭教育也要注重对青少年的思想想道德教育,勉励他们立下高远志向,培养正直、谦逊、诚实、忠孝等优良品格。除此之外,在教育方法上还要突出慈严相济,重视身教为主、言教为辅。

3.社会教育

对青少年进行行之有效的文化传统教育,还离不开社会的教育。大众传媒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理应在青少年文化传统教育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多元化背景下的大众传媒缺乏应有的文化传统品位,文化传统意识薄弱,教育形式娱乐化、内容媚俗化。所以,大众传媒教育应该走出上述误区,传播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传统意识,弘扬、传播优秀文化传统,普及相关知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面对各种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面对琳琅满目的出版物和良莠不齐的媒体形式,要加强青少年的文化传统教育,使之受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浸润和洗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1]傅丽霞等.文化传统教育[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2]杨秀云.多元文化视阈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J].科学中国人,2003,(4).

[4]张万红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李艳.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J].理论导刊,2005,(11).

传统教育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务实课堂;传统教育;素质教育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教材的编排存在着“淡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特点,导致初中课堂教学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在学生还不具备应有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下,盲目“挖掘学生潜在能力”,使课堂教学明显地具有“追求短、频、快,忽视长、精、准”的特点。所谓“短”,就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目光短浅,没有把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放在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整个学生学习活动中去思考、去处理,没有让今天的课堂教学产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频”,就是让高频率、大数量的“练习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教师大量地讲例题习题,学生反复地做习题)。“快”,就是师生追求快速地实现“能够做得来题”的目的。课堂教学的“短、频、快”,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注重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体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宗旨,从而让教师成为“照本宣科”的工具,让学生成为“解题做题”的机器。

关于“传统教育”,人们往往把她说成应试教育。这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本身就违背了“教育的传承性”。传统教育,强调“双基”,巩固“双基”;素质教育,是在认可学生具备“双基”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挖掘学生潜在能力”。然而,我们今天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具备“双基”的。试想,一个学生没有字、词、句、段的积累,怎么可能有“文学素养”的提升?一个学生没有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法则,怎么可能会有“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如果让“揠苗助长”式的伪素质教育泛滥,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是舍本逐末之举,定将走入“注入式”教学的死胡同。

实施“务实课堂”,就是宏扬传统教育“注重‘双基’”的优秀成果,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双基”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要打造务实课堂的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就要做到:(1)认真解读教材,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运用教材要达到的目的。(2)思考学生,知道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基础知识,具备了怎样的认知水平,学生对教材的解读与自己对教材解读有哪些不同。(3)查询相关的辅导资料,将资料揭示的东西与自己解读出的东西进行比较对照,确定教学该内容时,哪些是必须实现的目标,在实现必须实现的目标中,哪些目标的实现学生有困难,找到解决克服这些困难的途径和方法。(4)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传统教育的特点范文6

【关 键 词】留守儿童;性安全教育;同伴教育;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28-04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转型期特定的社会群体,其性健康、性安全保护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1][2][3]但是,运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性安全教育还需要不断探索。就目前学校性教育而言,最主要的还是由心理老师、生物老师等进行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显然这种方式对于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农村学校条件不够。那么,在农村学校运用同伴教育的方式进行性安全教育情况会怎样?本研究拟对四川省达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性安全同伴教育进行相关考察分析,为指导更广阔领域的性安全教育提供依据。

一、研究工具、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工具和方法

儿童的性安全是指儿童的性发育、性健康没有遭到人为的破坏,既没有他人给儿童造成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也没有儿童由于无知自愿发生(包括接吻、性抚摸、与他人发生等)后对自身生理、心理造成的危害,[4]故课题组根据本项目研究目的进行性安全教育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包括五大部分,分别是:青春期性生理卫生、异往、预防害、女性怀孕及避孕、预防艾滋病;每部分1课时,共5课时完成。每部分的课堂设计包括:看图片和短片引入课堂、授课内容、答疑解惑、行为引导。然后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调查问卷。

本次研究中的同伴教育,主要根据据课题组事先设计的方案采用同伴之间交流学习的方式进行(同伴教育骨干的选择、教育方法的确定、课程的实施等具体内容见笔者《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年第2期文章)。传统教育则由课题组老师按照课程内容进行传统的课堂讲授,另外还有一个空白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教育措施,教育前后均使用同一调查问卷,利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数据处理,最后抽取留守儿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达州市下设7个县市区,随机抽取3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一所农村中学,在农村中学抽区一个年级作为性安全教育对象,课题组综合考虑农村中学初一到高三各年级的实际情况,决定全部抽取初二年级。在抽中的学校把初二年级以班级为单位随机编成3个小组,分别是传统教育组、同伴教育组和空白对照组,这三所学校初二年级总人数为1360人,三个小组教育前后均按实际人数发放问卷,最后通过留守儿童回收的有效问卷(前782份,回收率83.2%;后853份,回收率90.7%)对三个小组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证明同伴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性安全教育中值得推介的方式。

二、数据及分析

(一)在接受知识和信息方面之比较分析

1. 性生理健康知识。在“男性卫生保健应注意什么”的回答中,从全体来看教育后各项知识(防止受挤压和打击、穿宽松舒适的内裤、不穿紧身牛仔裤、不抽烟不吸毒不酗酒、防止感染)的知晓率与教育前相比有了明显的上升,“不知道”的比例全体来看从20.6%下降到15.0%;从各小组来看,教育后同伴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的知晓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空白对照组的知晓率在所有选项中只有一项,即“不吸毒、不抽烟、不酗酒”,不但没上升,反而下降(从74.0%下降到60.3%),“不知道”的比例不但没下降,反而上升(从17.5%上升到25.4%),各小组在各项上均具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p=0.000)。由此可知,经过性安全教育之后,留守儿童从总体上对于男性卫生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有明显提高,对照组在“不吸毒、不抽烟、不酗酒”的选项上有所下降,这是因为课余时间同伴之间的学习没有受到有效的控制,致使部分出现了错误。至于对照组选择“不知道”的比例在教育后反而上升,可能与留守儿童特殊的心理状况有关,由于没有对对照组采取任何教育措施,致使该组部分留守儿童误以为自己没受关注而对调查不重视所致。

在“你对女性经期保健知识知多少”的选择中,从全体来看教育后留守儿童对其各项知识(保持外阴清洁、注意保暖、经期用品保洁、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睡眠充足、不喝冷饮)的知晓率有了明显的提升,“不知道”的比例从25.3%下降到17.8%;从各小组来看,教育后同伴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的各项知晓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空白对照组也有所提升,“不知道”的比例均有所下降。可见,经过教育留守儿童的女性经期保健知识明显增加。

上述两小题综合起来看,就同伴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相比,各项知识的知晓率在教育后同伴教育组提高的幅度均大于传统教育组,选择“不知道”的比例同伴教育组下降的幅度也大于传统教育组。分析认为,同伴教育是根据有共同语言的同伴之间需求的相似性而展开的教育活动,更能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同伴之间的交流就更能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

2. 艾滋病及其预防知识。关于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主要通过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及对此知识的应用来考察。就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而言,“性传播”和“血液传播”教育前全体均有7成多的人知晓,各小组没有差异(p>0.05),教育后这两项知晓率全体均上升了10个百分点;“母婴传播”在教育前全体知晓率只有5成,教育后上升了近18个百分点,而对于错误选项“呼吸道传播”的选择率全体有了明显的下降(前37.7%,后23.7%),各小组具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性(p

从小组比较来看,对照组在教育后对“母婴传播”的选择率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而对错误选项“呼吸道传播”的选择率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前35.7%,后44.5%),分析认为没有进行有效监控的同伴交流在促使某些知识和信息量增加的同时,导致了另外知识的错误;教育后同伴教育组三种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提高的幅度以及错误选项的选择率减少的幅度(“同”从38.1%下降到10.8%,“传”从28.1%下降到15.1%)均大于传统教育组,这就说明,有专门监控的同伴教育更能促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

3. 怀孕避孕知识。在“女性在什么情况下有怀孕的可能”的选项中,教育后全体留守儿童选择“与异性有行为”上升了5.2个百分点(前83.1%,后88.3%),同伴教育组上升了约5个百分点(前86.5%,后91.4%),传统教育组上升了9.8个百分点(前83.0%,后92.8%),对照组只上升了0.3个百分点(前79.2%,后79.5%)。可见,同伴教育在促进受教育者掌握知识方面并不总是优于传统教育,对于“”这样“难以启齿”的隐私问题传统教育的效果好于同伴教育,而对照组仅凭无人监控的同伴交流很难促进受教育者掌握知识。

在“不小心发生无保护的行为之后该怎么办”的选择中,教育前各小组选择“服用紧急避孕药”尽管也具有显著差异(p=0.000),但正确率都较低(同23.2%,传50.1%,对45.6%,这是随机分组的结果);教育后全体留守儿童选择此项的比例从38.5%上升到64.5%,同伴教育组上升的幅度超过传统教育组约28个百分点(“同”从23.2%上升到75.7%,“传”从50.1%上升到74.7%),对照组则从45.6%下降到44.5%,选择“不知道”的比例三个小组均有下降。可见,经过教育,留守儿童对于发生无保护的行为应采取的措施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而靠无人监控的同伴之间交流学习的对照组在此问题上出现了知识的错误和信息的衰减。

(二)在转变观念和态度方面之比较

1. 面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之态度比较。对待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态度通过两个问题进行考察。第一个问题:“如果你的一个朋友感染了艾滋病,你的反应是什么?”,教育前后选择“继续做朋友,采取保护措施并关心帮助他”的比例从全体来看上升幅度很小(前92.1%,后92.8%),从各小组来看,上升的幅度传统教育组大于同伴教育组(“传”前91.0%,后92.8%;“同”前93.5%,后94.1%;)。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是否应该对艾滋病人及其感染者保密?”选择“应根据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意愿而确定”的比例教育后全体略有上升(前61.5%,后61.8%),各小组来看,传统教育组略有上升(从66.0%上升到66.3%),同伴教育组和和对照组都略有下降(“同”前63.9%,后63.8%;“对”前61.7%,后61.6%),这足以说明对待“艾滋病病人及其感染者”的态度转变与本次教育活动几乎无关,而与平时学校的思想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有关,平时的学校教育是依靠教育者“权威”的传统教育。

2. 面对害之态度比较。面对害的态度也是通过两个问题来考察,其一:“当有人对自己实施害时应该怎么办?”课后全体选择“机智地逃脱或者呼救”的比例有所上升(前74.0%,后的80.5%), “不知道”的比例有所下降(从13%下降到6.2%);教育后各小组选择此项的情况,同伴教育组上升的幅度约13个百分点(前71.0%,后84.3%),传统教育组和对照组上升了2.2个和3.7个百分点(“传”从79.7%上升到81.9%,“对”从68.2%上升到71.9%)。由此可见,同伴教育方式在教育留守儿童面对害的正确态度方面优于传统教育,对照组比例的上升也归因于同伴教育的力量。其二:“遇到害之后应该怎么做?”教育后选择“告诉父母或者信任的成年人”的比例从全体来看有了明显的上升(从55.2%上升到68.3%),三个小组中同伴教育组(前52.9%,后68.6%)和对照组(前51.9%,后63.7%)均上升超过了10个百分点,传统教育组上升了近8个百分点(前57.5%,后75.3%),三个小组在教育后的选择有明显的差异(p=0.000),“不告诉任何人” 的比例同伴教育组下降了3.4个百分点,传统教育组下降了1个百分点,因此在此问题上同样也显示出同伴教育优于传统教育。

3. 面对怀孕避孕之态度比较。面对怀孕避孕的态度同样通过两个问题来考察。第一:“如果一个女生怀孕了,你认为该找谁帮忙”的选项中,选择找“父母”和“老师”的比例教育前三个小组没有差异(P=0.618),教育后各小组选择“父母”和“老师”的比例仍然没有统计学的差异性(P=0.258),但比例都有所上升,同伴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上升了5.4、5.3个百分点(同从83.8%上升到89.2%),传从85.0%上升到90.3%),对照组上升的幅度很小(从84.4%上升到84.5%),而经过教育之后选择“其他人”的比例有所下降,这就说明经过教育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同伴教育略好于传统教育。第二:“如果你发生行为是否会主动采取避孕措施?”选择“会”的比例教育前三个小组尽管也有差异(p=0.017)但并不太明显,课后三个小组选择“会”的比例明显上升,同伴教育组上升了约33个百分点(从49%上升到82.2%),传统教育组和对照组上升的比例均不到6个百分点(传从76.5%上升到82.5%,对从74%上升到76.7%),三个小组具有明显差异(p=0.000);选择“不会”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选择“不知道”比例其中同伴教育组下降了30个百分点(从43.2%下降到12.4%),传统教育组下降了约7个百分(从24.8%下降到18.1%),对照组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从35.7%下降到30.1%),这就说明对于自我身体健康和 “名声”问题而言,同伴教育比传统教育的效果明显见好,而对照组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说明课余时间同伴教育的力量有时是非常强大的。

三、结论及思考

(一)就总体而言,在增加留守儿童的性安全保护知识和增强性安全保护意识方面,同伴教育方式优于传统教育

据前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卫生保健知识”和“女性经期保健知识”各项的知晓率在教育后同伴教育组提高的幅度均大于传统教育组,选择“不知道”的比例同伴教育组均小于传统教育组;关于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教育后同伴教育组三种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提高的幅度均大于传统教育组,错误选项的选择率减少的幅度远远大于传统教育组;在避孕知识方面,对于“不小心发生无保护的行为之后该怎么办”的选择中,教育后选择“服用紧急避孕药”的比例上升的幅度同伴教育组(上升了约53个百分点)远远大于传统教育组(上升了约25个百分点);在面对害的态度方面,遇到害时选择“机智地逃脱或者呼救”以及之后应首先“告诉父母或者信任的成年人”的选项,同伴教育组比例上升的幅度同样大于传统教育组,对照组比例的上升也归因于同伴教育的力量;在怀孕避孕态度方面,如果怀孕首先找“父母”以及发生行为“会主动采取避孕措施”的选择率,同伴教育组上升的幅度照样大于传统教育组,这就说明,对于关系着自我生命健康和个人的“名声”问题而言,同伴教育比传统教育更为有效,空白对照组各项知识的增加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也正是课余时间非正规同伴教育的结果。

(二)对于敏感问题的知识和态度而言,传统教育方式优于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方式被实践证明,在提高青少年对性病、艾滋病的认识,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在自我保护及安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5]本次研究也证明同伴教育在增加性安全知识和增强性安全保护意识方面具有优势,但不是所有方面都适合于同伴教育。

从前文分析可知,同伴教育方式并不是在所有选项上都占优势,在怀孕的知识方面,对于“女性在什么情况下有怀孕的可能?”,由于涉及到“”这样“难以启齿”的隐私问题,教育后传统教育组选择正确率上升的幅度大于同伴教育组,传统教育组上升了9.8个百分点,同伴教育组上升了约5个百分点;在对待艾滋病病人及其感染者的态度方面,由于“艾滋病”曾经是让人恐怖的词语和敏感的话题,传统教育方式的教育者往往在青少年看来是某种“权威”,而同伴则不具有“权威”的力量,因此同伴教育的效果不及传统教育。这就说明,对于在现有文化笼罩下,太“难以启齿”的和太“敏感”的内容,不太适用于同伴教育,传统教育的效果优于同伴教育。

(三)性安全同伴教育方式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使用

尽管本次研究同伴教育和传统教育各有利弊,但总体而言,同伴教育在提高留守儿童性安全知识、增强性安全保护意识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方式。

结合本次研究我们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经历等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知识和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具有较强的优势。同伴教育的优势集中表现在:(1)侧重于参与和讨论以及观念的传递、技能的培训,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这是同伴们最喜欢的。(2)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等因素的限制。同伴教育者除了在活动程序以内将自己通过培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传播给同伴以外,还可以在自己和同伴方便的任何时间、地点,不拘形式地进行交流和传播。本研究中对照组各项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具有的正确态度在课后的提升都较好地证明了这点。(3)由于同伴组织是处于相同环境,有共同的特点和相类似需求的群体,同伴教育者能在同伴最需要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时刻,将事先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迅速地传播开来,是同伴人群中最有效的知识和信息传播方法。(4)同伴教育利用同伴之间的共性和相似性,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同伴更好地接受信息,从而对同伴施加较好的影响,本研究中同伴教育组各项知识的增加和态度上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由于本研究中同伴教育也存在一些缺憾,因此经过总结,发现同伴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选择同伴教育者要多方考虑。除了选择对性安全教育很热心的学生以外,更要注意在同伴中有一定号召力、组织能力以及自控力强的学生骨干,本次研究中有的同伴教育者号召力和组织能力欠佳,有的对于整个活动的坚持性不够;(2)做好同伴教育活动的监控措施。同伴教育要注意信息传播的正确性,就要特别注意监控同伴教育者传授知识的过程,除了要准备相应的学习材料比如书籍、图片、影视作品等来充实传播内容外,更要避免传授中对知识和信息的歪曲理解,本次研究中在“男性卫生保健知识”和“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无保护措施的行为之后应采取的措施”方面出现了错误,实际上更多的就是无人监控的空白对照组的错误。(3)注重传播方式的有效性。本次研究中同伴教育以同伴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效果不错,但也有活动形式虽好而结束后忘记学习内容的情况发生,因此今后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强调活动结束后对学习内容的巩固。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对社会转型时期留守儿童的性安全教育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丰富了学校性教育的理论内容;实践意义在于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性安全教育提供了实证的数据,为在更广的领域进行性安全教育提供指导。加强青少年的性安全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石,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性安全教育工作,加强培养青少年的性安全保护意识,努力把性安全同伴教育方式运用在更广阔的领域。

参考文献:

[1]门从国,胡珍等.未成年人性安全现状及教育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6,3:58.

[2]王进鑫.青春期留守儿童性安全问题调查研究[J].青年研究,2008,9:7-14.

[3]徐亚吉.门从国.中小学性安全教育现状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0,7: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