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细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管理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管理细则

教育管理细则范文1

益性;人员管理;评估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2―0023―01

教育装备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广,通常包括根据教育和教学要求,对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劳动技术训练与职业训练工具、学习场所、图书音像资料等 进行的管理与装备。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学中所需的各种设施和所用物品加以规范和协调,确保管理并应用好这些资源,教育装备管理应该遵循一定原则。

一、服务性原则

1. 为教学服务。为教学服务是教育b备应用的根本宗旨。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教育技术装备功能的发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一本教科书和一支粉笔的历史, 使教学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其次,从教学方法上发挥其优势,把教育装备纳入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利用资源的工具和手段,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充分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挥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优势,为学生知识的构建提供支持。

2. 为师生服务。为师生服务是教育装备作用的根本源泉。首先,充分有效的利用教育装备, 使教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而花更多的时间去改进教学内容,以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深奥的理论、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相宜性原则

首先,层次相宜。设备的管理要从根本上解决效率问题, 必须先从管理的层次上进行规划,使其与校情相适宜,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管理和使用要合理分工,各负其职,克服以往的管理混乱。其次,档次相宜。在实际应用中各个级别的设备都要具备,而且比例要适当,才能使装备发挥应有的功效。

三、效益性原则

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教育装备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决不是“迎检查、赶时髦”的短期行为, 因此既要对当前的需要和实际作出合理的投入,又要顾及未来的发展和改革,从实践的层面去积极开发,从发展的方向去统筹规划,从战略的高度去论证研究, 使教育装备成为一项面向未来的教育现代化的子工程系统。其次是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现代化的装备面广、量大、品类多,面对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且都“冠”以现代化招牌的教育装备,切忌一味追求先进,盲目购置,还是要从现代化教育的内在因素出发,深思熟虑、务实求精,逐步完善教育装备。

四、人员管理原则

进一步加强教育装备队伍的建设。随着实验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现代化教育装备的大量配备,教育装备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要充分重视教育装备队伍的培训提高工作,解决培训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意识到教辅人员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注意解决这支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职称、待遇等问题,进 一步调动队伍的积极性,改变以往教辅人员进职难、地位低,工作可作可不作的状况。建立管理责任制度,使管理人员责任分工明确,谁主管谁负责,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育装备管理队伍,要把懂教育、懂装备、懂管理的人员吸纳到这支队伍中来,要根据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和有关标准配齐 实验室、图书馆(室)、电教、计算机房及其他专用教室的工 作人员,以适应教育装备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需要,进而推 进信息化技术的建设,改善教育质量。

五、教育装备评估原则

教育管理细则范文2

一、培养良好习惯的途径

1. 以身作则,形象吸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要数老师了。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然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通过调查,我发现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2. 目标激励,循序渐进。目标设定理论主张,对于一个人的行动而言,具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比没有目标更能激发人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更好的业绩。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过程别要注重目标的激励作用。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上,注重学生在实现首次目标中获得成功,继而引导他们逐渐实现更高层次目标。有些学生不喜欢写作文,因此达不到要求的字数及标准。为此,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针对有学习不良行为的同学,教师对他们进行矫正。运用奖券制采用目标激励的方法,对学生学习习惯进行矫正训练。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养成学习习惯。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系列学习习惯的策略

1. 预习习惯培养:规范步骤,循序渐进。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培养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习惯时,与学生一起探讨、总结出有利于课文学习的预习方法,让学生在平时预习课文时,分六步走:1. 读读课题,猜猜课文内容,想想你想知道些什么。2. 读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3. 读读拼拼,掌握生字读音,记住字形。4. 想想查查,理解新词意思。5. 想想做做,试答课后练习。6. 想想问问,还有什么不懂。这样,就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了,预习课文,不是读一遍课文就完事了,应这样分几步来进行,才算有效。老师通过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清除对预习的畏难情绪,久而久之,习惯即可养成。

2. 作业习惯培养:家校联系,按时完成。作业是学生学习习惯的一部分,对于学生个人成长来讲是很重要的。建立家校联系本,学生们把自己一天学习当中的重要学习任务记录下来,包括作业内容,班级学习要求等等,家长通过联系本就能够了解孩子班级学习要求以及学校教学常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作业质量不断提高,部分不能很好完成作业的学生也能够改掉不良习惯,学生作业习惯得到有效的培养。

教育管理细则范文3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104-02

1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自从1963年美国斯坦福研究院(Stanford Institute)学者们首次定义利益相关者以来,关于谁是利益相关者的问题,西方学者所给出的很多种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弗里曼(1994)利益相关者是联合价值创造的人为过程的参与者。斯坦福大学研究院(1963)利益相关者是这样一些团体,没有其支持组织就不可能生存。奥斯蒂德、杰努卡能(1971)利益相关者是一个企业的参与者,他们被自己的利益和目标所驱动,因此必须依靠企业;而企业也需要依赖他们的“赌注”。科奈尔、夏皮罗(1987)利益相关者是那些与企业有契约关系的要求权人(Claimants)。萨威齐、尼克斯、怀特赫德、布莱尔(1991)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组织活动的影响,并且他们也有能力影响组织的活动。朗特雷(1994)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拥有道德的或法律的要求权,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福利承担明显的责任。斯塔里克1994利益相关者可能或正在内企业投入真实的“赌注”,他们会受到企业活动明显或潜在的影响。也可以明显或潜在地影响企业活动。克拉克森(1994)利益相关者以及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或者说,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担风险。多纳德逊、普尼斯(1995)利益相关者是那些在公司活动的过程中及活动本身有合法利益的人和团体。

2 具体分析企业对每一个利益相关者承担的社会责任

2.1 股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股东的关系事实上是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这是企业内部关系中最主要的内容。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种特有方式:

(1)对股东最基本的责任是对法律所规定的股东权利的尊重。企业违背了法律的规定侵犯了股东的权益,就是对股东严重的不负责任。

(2)要对股东的资金安全和收益负主要责任。投资人把自己毕生的积蓄托付给企业,希望通过企业的投资获得丰厚的回报,企业应当满足这个基本的期望。

(3)有责任向股东提供真实的经营和投资方面的信息,提供信息的渠道主要有财务报表、公司年会等。由此,投资人可以了解到公司的经营品种、经营业绩、市盈率、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情况。

2.2 债权人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遇到资金瓶颈时,必然会借款。这样,既可以抓住好的投资机会,又可以利用财务杠杆获得更高的报酬。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主要有:

(1)履行契约责任。企业在正常情况下应按照契约协定到期还本付息,不能故意拖延,影响自己的声誉及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2)有责任保证债权人的优先求偿权。企业发生破产或其他财务困境时,应千方百计优先偿还债务,避免失信于债权人。如果企业有机会继续经营,还可与债权人维持长期稳定的关系。

2.3 员工

企业与员工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经济关系,除此之外还有一定的法律关系和道德关系。企业在实践中实施对员工的社会责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为员工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是企业的首要责任。员工为企业工作是为了获得报酬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企业不应以为员工提供工作为由而忽视员工的生命和健康。

(2)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升迁机会、接受教育机会。企业为员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在职业选择上要反对各种各样的歧视。

(3)企业为员工提供民主参与企业管理的渠道,为员工提供自我管理企业的机会。企业尊重员工民主管理企业的权利,重视员工的意见和要求,也能够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2.4 顾客

社会成员购买了企业的产品就成为企业的顾客,但从广义上来说整个社会成员都是企业的顾客,只不过有些是潜在的,有些已成为现实的。企业对顾客的重要责任集中体现在对顾客权益的维护,具体表现在:

(1)企业对顾客的最基本责任向顾客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如果企业向顾客提供了有安全隐患的产品,不仅顾客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且未来还要付出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巨大代价,这一切企业负完全责任。

(2)企业对顾客的第二个责任尊重顾客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使顾客尽可能多地了解企业的产品,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自由地选择产品。任何顾客在购买产品之前有权通过产品的广告、宣传材料和产品说明书对产品的可靠性、性能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

2.5 社区

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孔茨和韦里克在《管理学》一书中揭示了企业与社区的关系,他认为,企业必须同其所在的社会环境进行联系,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成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参加者。

企业与社区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企业存在于一定的社区内,社区内的人员素质、文化传统对企业的员工素质和价值观有一定影响,良好的社区环境和高素质的人群是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企业为社区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会变成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企业积极支持社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提高了企业未来员工的素质;企业为顾客服务的宣传活动,拉近了企业与顾客距离,可以产生大量的回头客;企业热心于环保和公益事业,可以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2.6 环境

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同鱼水关系,二者谁也离不开谁。企业在环境污染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因而,企业在消除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企业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努力做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199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针对世界环境问题,提出了八个关键的全球性的自然环境问题,并且郑重提出人是环境恶化的首恶,呼吁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人类活动的宗旨,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合理地利用资源的正确的伦理价值观,为自然负责,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为人类的未来负责。

(2)企业必须以绿色价值观为指导,强化绿色角色意识,实施绿色管理,积极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企业要时时刻刻以绿色价值观为指导,树立绿色角色意识,把对环境负责和获取利润当成同等重要的问题来看待。

(3)企业要绿色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进行严格的企业自我管理。企业应当主动地自觉地担负起爱护环境责任,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中严格自律,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反思危害环境的任何不正确观点,杜绝任何危害环境的做法。

总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只有这样,才能完善公司治理,最大化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J].复旦大学学报,2005.

[2]邓汉慧.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要求与利益取向研究[J].中国学术期刊,2006.

教育管理细则范文4

一、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涵义

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个体或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具体包括:股东、员工、供应商、政府、债权人、顾客、社区公众、环境和资源等,如图1所示。

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同时,主动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股东、员工、供应商、债权人、顾客及公众、政府的利益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划分

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看,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四个方面的责任:对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生态资本利益者的责任。如图1所示,这些责任具体包括:

(一)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 企业最根本的社会职责就是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企业应为股东提供较高的利润,确保股东在企业中的利益,企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二)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企业与员工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经济关系。除此之外,还有法律关系和道德关系。这种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对本企业的员工的福利、安全、教育等方面承担义务。企业必须健全劳动保护制度,保证员工有安全、卫生的劳动环境;在工资待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承担直接或间接的责任等。

(三)企业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 企业要对债权人负责,要按照合同的要求按期保数的还本付息,为债权人提供借贷安全的保证。如果企业违反了合同的规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相应地就会损坏企业的声誉,使得己经投资或将要投资的债权人离开本企业而去寻找其他的合伙人。

(四)企业对顾客的社会责任 企业要尊重顾客的,维护顾客的利益,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真诚地对待顾客,企业对其提供的产品的品种、质量、价格、服务等做出相应的承诺,并防止欺诈或误导顾客,对于顾客反馈,企业应做出真诚的回应,在交易之中真正承担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的责任,并对由于质量、服务或其他原因对于顾客造成的损害给予相应的赔偿。

(五)企业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 目前,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传统的以价格为主要驱动因素的竞争性市场交易关系正在转变为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长期合作关系。业务外包趋势的增强及适时采购和生产系统的应用,使得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依赖性增强,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建立了密切合作的战略关系。

(六)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政府的关系由单纯的管理控制走向监督、协调和服务。在现代社会,政府越来越演变成企业的服务机构,扮演着为企业和公民需要服务实施社会公正的角色。在这样一种制度下,企业对政府的责任表现为“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这也是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应负的基本责任。

(七)企业对社区公众的社会责任 这主要指企业对其所在社区及所在社区的居民应承担的责任。首先,企业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其次,企业的生产经营直接影响当地的环境,对居民的健康产生影响。再次企业的扩张也会对社区居民带来影响。所以,企业应对其所在的社区及其居民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八)企业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社会责任 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不仅要维持代内(intra-generation)公平,而且要注重代间(inter-generation)公平,尤其要注重资源与环境的代间公平,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的关系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必然会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短期与长期、直接与间接两种角度来分析。从短期来看,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必然导致一定的财务成本,从而减低企业的盈利水平。但从长期来看,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为企业长期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也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有利于持续发展的和谐氛围,因此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未来利润,从直接或间接影响来看,可以将履行社会责任分为两类:一是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福利、更好地服务顾客、维持更好的供应商关系等社会责任,与企业的业绩直接相关。更好地履行这类责任,可以直接增进企业的业绩,本质上是属于可以内部化的经营成本。二是保护环境、回报社区等社会责任,通常不能直接增加企业的业绩,但能够为企业长期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最终促进企业业绩的提高和持续发展。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出发,社会责任与业绩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

(一)企业善待员工有利于创造可持续良好业绩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通过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更有竞争力的薪酬、更人性化的职业发展计划,一方面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感,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员工职业素质的提高,也推动企业整体素质提高,并为企业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和利润增长来源提供了人力资源的条件。

(二)顾客满意度对企业未来的业绩增长极为重要 更好地保护顾客权益,是企业社会责任中重要的环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产品质量使企业的利润随着社会责任而变化,而这种关系是通过顾客满意度来调节的。事实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树立企业的正面形象,提高顾客满意度水平,增加顾客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业绩。

(三)良好的商业信用和社区贡献是企业成长的关键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遵循商业道德,严守商业信用,善待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类商业伙伴,并杜绝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这样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此外,企业遵守商业道德,并不一定为企业直接贡献业绩,但却可以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并进一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经营效率。

(四)确保商业银行在内的外部债权人利益才能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只有履行诚实信用的义务,确保商业银行和其他各类债权人的利益,才可能保证自身在金融市场上的信用,并利用金融市场推动自身发展。在成熟资本市场上,企业通常更多地利用公司债券市场来融通资金,而企业作为债务人的信用记录对于公司债券的发行极为重要,也有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进行专业的信用评级。

(五)加强环境保护不仅有利于未来发展,而且减少了潜在的法律风险 对于所有的企业而言,从长期来看,良好的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良好的环境不一定直接影响到企业短期盈利水平,但环境的恶化最终会损害到所有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各国日益加强环境保护立法,企业面临的环境保护法律风险也日益增加。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对于企业而言,日益成为一个经营风险管理中必须投入的成本。

(六)积极回报社区,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积极为所在社会做出贡献,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所在的社区环境必然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创造一个好的社区环境,对企业经营和发展必然具有积极意义,而且某些社区行为,对企业而言也具有直接的经营价值。

(七)全球化加重了企业在海外市场面临的社会责任风险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企业经营中涉及的社会责任边界,在产品安全责任、环境责任、员工责任等方面都必须遵循日益全球化的国际标准,否则其产品将被拒绝在国际市场之外。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全球性的潮流,全球供应链中的我国外向型企业首先遭遇到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推行社会责任认证的结果必然是限制一些企业的产品供应,从而将那些存在社会责任瑕疵的企业拒于全球供应链之外。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必须兼顾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的利益,寻求平衡发展,使供应链和合作伙伴对企业建立长期信心。企业重视并加大对社会责任的投入,将赢得更多发展机会。

(八)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可以为企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第一,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能够减少与外部的各种冲突,这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推动力。第二,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有助于搞好与政府及其他监管主体的关系,从而更容易获得相关的业务许可,减少监管导致的成本。第三,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随着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SRI)越来越成为机构投资者考虑的因素,那些有着良好社会责任形象的上市公司股票可以获得更高的估值,降低了企业的筹资成本,对于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意义重大。

四、宝钢集团社会责任对其绩效影响的案例分析

(一)社会责任的履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 内容如下:

(1)投资者(资本市场)。虽然宝钢是特大型的国有企业,但其上市之后必然也要接受投资者的挑选。从资本市场对企业的挑选条件来看,资产本身的质量自然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然而除了资产质量之外,企业和投资人之间的沟通也十分的重要。宝钢在这方面从机构的设置到信息的及时公开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在2006年荣获《证券市场周刊》和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联合评选的“最佳大型公司奖”、“最佳股改奖”、“最佳沟通奖”和“投资者关系管理50强”第二名,以及英国权威投资者关系杂志(IR杂志)评选的“投资者关系最佳进步奖”等奖项。

(2)员工(劳动力市场)。宝钢作为全国钢铁行业的排头兵会比一般的钢铁企业受到外界更多的关注和质疑,因此,对宝钢来说,技术改造的压力和动力都更加的显著。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形成规模效应,而使得企业不但在某一生产环节上的产能迅速扩大,并且,还延伸到上游的产业链之中。这就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要求更多的管理人才。由宝钢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竞争是一个综合的竞争,而不仅仅是薪水的竞争。宝钢在提供有竞争力的薪水和福利的同时,还考虑了员工的身体健康、职业发展空间等诸多方面。

(3)客户(产品市场)。一方面,宝钢的产品策略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质优价廉”,而是考虑到顾客主要是企业这一现状,从价值链的角度整合自己的产品体系,与用户结为战略伙伴,强化与用户的协同效应从而为用户创造价值、创造利润。另一方面,宝钢率先在国内钢铁行业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从服务的层面提升了宝钢产品的价值内涵,并且由于用户满意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从而为宝钢赢得产品市场中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打下良好的基础。

(4)政府、社区(公共服务市场)。企业和政府,地方特别是当地政府之间的合作是企业对外合作的重要方面。就宝钢的案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并不仅仅是缴税、收费而是一种双向的关系。2006年10月26日,事关宝钢与宝山区长远发展的宝山区长江口南岸(宝钢段)部分区域滩涂圈围工程开工。宝钢和宝山区为实现长远合作、互动发展,2006年3月决定启动滩涂圈围工程,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滩涂圈围、防浪墙、防汛墙建设、绿化种植等工作,其中防汛墙设计标准为一级,可抵抗200年一遇的位。这项工程的建设,对发展钢铁精品基地的延伸业,加快打造“精钢宝山”,拓展宝钢与宝山区的长远合作有着积极意义。一方面,宝钢在交纳税款的同时,还积极的与政府合作,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之中;另一方面,良好的社区环境也提升了宝钢在产业进化过程中的竞争力。

(5)环境、公众。环境污染是任何一个钢铁企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宝钢作为大型钢铁企业更是对环境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宝钢从事环境保护,其首要的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的员工和企业所在地当地的居民社区。从员工的角度看,公司制定了环境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每年对新增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因此,近年来公司未发生重大环境安全事故,没有发生重大的危险物泄漏事故。从周边环境和社区看,2007年,公司继续加大对无组织扬尘的治理。通过综合治理,降尘量比2006年下降35%,改善了社区的环境质量。

(二)社会责任与绩效定量分析 具体内容如下:

(1)主要社会责任履行指标。如图2~图5所示:

(2)主要社会责任财务指标。如图6~图8所示:

(3)分析与结论。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宝钢从2003年开始,就从员工福利、社会捐赠、回馈股东等多个方面履行其社会责任,并且在除个别数据在个别年份有所波动之外,其社会责任的投入额基本成上升态势,特别是社会捐赠项目,宝钢2007年的捐赠大大超出2006年的捐赠额,达到5969万元,同比增长2.56倍。

与此同时,宝钢的财务绩效指标从2003年开始成全面上升态势,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三项核心财务指标,在钢铁行业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等不利外在因素影响的大前提下,近4年来均处稳中有升的态势,这表明,宝钢经营状况相对良好、有较强的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细则范文5

关键词:供应链 采购管理 评价指标' 一、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从供应链采购管理的角度,构建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有必要遵循以后一方面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客观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所选择的供应商评价体系,能够将供应商的实际情况准确反映出来,并有配套的科学管理方法评价供应商,减少主观臆断情况的存在。

(二)简明适应性原则。对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需要好从实际的情况出发,在能够反映企业重点情况的前提下,减少体系当中不必要的内容和层次,避免选择评价成本的增加,从而造成推广难度的加大。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与管理供应商的选择评价体系同理,供应链的采购管理,需要在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当中,对其定性和定量的指标进行综合性衡量,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值,对定性指标进行赋值量化,同时解释定量指标和实际情况的对应关系。

(四)通用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原则。对于供应商选择评价体系,要求具备广泛适应性的要求,除了要反映出供应商在选择过程中普遍性的特征,还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利用不同指标的赋值进行反映。

二、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包含质量、价格、服务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一)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无论哪种类型的采购,企业都希望所采购的对象适用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耐用性。质量指标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产品的合格率指标体系,即所采购的产品必须在质量方面达到规定的最低水平,而产品的合格与否需要利用质量指标进行定性评价。产品质量的合格率越高,下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越稳定。二是企业采购工作进行当中的中断率,需要针对不同的供应商,谨慎比对产品运转的周转率水平,根据产品的使用条件,确保产品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另外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适当验证供应商所提供的指标内容。三是分析质量体系运行的情况,通过对客户和法规要求的满足,表示客户满意度的增加,这也是组织方面业绩提高的表现。

(二)价格指标体系的构建。供应链的管理,价格不仅仅代表供应商对企业产品销售价格的影响,还突出了整体的成本概念,其中包含物流成本、管理成本等。首先是采购价格竞争力水平的指标体系,譬如对标准的产品,利用同行业同产品市场的价格比率,表示价格的竞争力水平。其次是供应成本的预期能力,供应商采购的长期成本结构和竞争能力,需要通过供应商的持续改进、成本降低策略、成本体系等进行分析。再次是检查供应商价格体系,并要重点强调高科技企业的研发费用与管理费用之间的关系,通过研发费用反应出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三)服务指标体系。首先是供应商在整个合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即开发商有没有兴趣为企业提供采购方面的资料,并按照企业的要求,在最短的供货期限内,提高供应的效率。其次是服务方面问题解决死否及时,供应商服务水平的高低,以供应商问题解决的时间长短决定。再次是供应后期的服务质量,其中很多采购的产品可以长期使用,而使用的时间长短,可以折射出供应商的质量服务水平,并妖气供应商跟踪服务售后的产品,在实际的应用当中,我们需要统计分析供应商所提供的售后服务频率和内容,然后进行售后服务水平的考核。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状况、人力资源、效益指数几方面内容。

(一)战略地位:指标是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反映出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落实情况,指标数据的构成包括信息化领导者的地位、信息官职位的设置、信息化的规划、信息化的预算方案。

(二)基础建设:指标是计算机人均数量、信息投入总额、网络性能水平、计算机联网率,反映出企业信息的投入力度、基础设施情况、协同应用条件,指标数据的构成包括软件、硬件、服务器、工作站、宽带等的投入。

(三)应用状况:指标是信息采集信息化手段覆盖率、办公自动化水平、决策信息化水平、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网站建设水平、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反映出信息获得能力和企业运营信息化水平。

(四)人力资源:指标是人力资源指数、信息化技能普及率、学习电子化水平。反映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化的条件、应用能力、学习状况等。

(五)效益指数:指标是库存资金占有率、资金运转效率、企业财务决算效率、增长指数等,反映企业信息化效益状况、信息化响应水平、绩效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选择评价供应商成为供应链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供应商的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产品交期和供应商本身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合作能力和意愿、柔性适应能力等。因此,我们需要尽快从质量、价格、供应、服务、技术、内部竞争的角度,构建完善的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马金麟,孟祥茹.供应链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87-231

教育管理细则范文6

一、情感体验原则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体验性原则把音乐中的审美教育蒙上了一层“别具一格”的感情面纱,使之成为音乐教学中的非常重要原则之一。除此之外,教学情感因素在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情感体验原则的重要性也更越发的突出。

(1)掌握使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中学时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情感与情绪不稳定的时期,中学生有充沛的精力,朝气蓬勃,充满了生活的热情,对周围事物好奇心强,喜爱自我寻求刺激。对于中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专心地去参与学习、乐于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音乐教师要通过精心准备授课内容,选择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教学一定要适合中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教学的开展要切合实际。

中学阶段的音乐欣赏重点,多是关注音乐作品的哲理性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中学生鉴赏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多少与难易程度要适当。音乐教师一定要在钻研教材上多花些时间,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要加以灵活综合地运用,以多种形式将音乐的美感表现出来。可综合运用多媒体、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音乐课堂教学气氛,这样才能激发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提高中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力。音乐有其独特性,音乐形象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动听完美的声音,它是完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不能只是依靠老师一直地讲授音乐理论知识,中学生只是依靠在课堂上一味地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来了解音乐真正的内涵,一定要让中学生亲自用心去“触摸”,去感受、聆听。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也是一个不断深化与积累的复杂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正是中学生对音乐表面认知和逐步进步的过程。例如,歌曲的处理方式方法,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歌曲已有了初步了解与感知,但是歌曲中所要传达给听众的真实情感和意义,以及演唱的速度、音色、力度哪些更为恰当等内容,单单依靠教师的讲解是苍白无力的,一定要学生亲自去感受,去聆听,而音乐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

二、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原则

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是指中学生要在生活学习中,积极参与各项与音乐相关的活动,不断积累音乐方面的技能,并不断探索掌握音乐知识的有效途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与音乐相关的活动,都要得到学生的热情支持与积极参与,并且一直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进行音乐理论知识教学时,老师可让学生进行一些演奏、歌唱等实践活动,便于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在教授音乐技能时,就更需要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等进行不断的练习与实践活动。根据青少年好动好玩的重要特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上课形式,将“律动”引入到课堂上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现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工作,与之拉近距离,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

三、诱导启发原则

利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参与的主体是中学生,但这也并非说否定了音乐老师的作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因为青春期的学生,很多心理特点交互出现,情绪也很不稳定。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却又因学习目的不明确,从而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就很大,经常是随心所欲。老师首先要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培养他们端正的态度。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孩子知道音乐与其他学科是有着非常密切联系的,学好了音乐对别的学科学习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只有学生明确了目的,端正了态度,主动学习了,学习质量才能提高,才能形成一种热烈、和谐的课堂氛围。

随着中学生身心的不断成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音乐的认知能力方面也得到了不断增强。音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他们多提问一些启发性强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学生们可以在思考的同时进行讨论,刺激大脑的思维,并引导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另外,老师在课上也要注意音乐氛围的营造,老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融洽默契、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并不断地激励他们,用心去评价他们的表现,与同学们展开互动,运用多媒体,让同学们去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同学们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习,我们的音乐教学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为中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存在着很大不同,包括每个学生的天赋差异、成长背景以及发育的差别,所以每一个学生在音乐能力方面所表现的水平也不相同。例如在我多年的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理解音乐方面能力十分突出,但是他的记忆能力和联想能力较差。如果我们要从每一个个体来看,不同学生之间在音乐各个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更为明显突出。因材施教,就是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老师首先要了解他们个性差异状况,摸清他们每人音乐知识的掌握和爱好兴趣等情况。然后在教学中有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进步,都能得到学习的收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求要高;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要给予鼓励,耐心帮助,从而增强他们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的一些活动,给同学们有展示自己音乐方面才艺的机会,学生得到锻炼的同时,同学之间互相沟通融洽得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