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工程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工程培养方案

交通工程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交通工程;综合性实践;教学方法;工程案例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78-02

一、引言

在应用型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由于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性,涉及多种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课程的重要性,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应用型大学的教育成果与社会需求达到无缝衔接,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确立

在《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饱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使课程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应一味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探索出适合课程自身特点和需求的教学方法。

由于《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不同,其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如果只是照搬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理论讲解为主,辅以实践教学,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跟随老师的示范操作完成指定的实践内容,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也很难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性地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前提下,突出对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创新意识和系统化、工程化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基于以上因素,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工程案例法为核心,演示教学法为辅助”的复合式教学方法。通过针对实际工程案例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进行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分析及实施的能力,使其具备自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教学前期设计

(一)工程案例的选择

在以工程案例法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中,工程案例的选择具有重要性,应根据实践课程的任务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工程案例,以满足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根据对学生不同方面专业能力的培养需求划分了多个实训模块,每个模块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工程案例。以“交通建模与仿真”模块为例,本模块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进行道路交通路网仿真模型建立和交通控制方案设计以及对交通控制效果进行仿真和综合评价的能力。因此,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本课程的工程案例。由于在城市道路中,十字道路交叉口及其周边区域是城市道路布局中最为广泛且具有代表性的交通路网区域,对其进行交通仿真和交通控制效果评价具有典型意义。因此,本模块选择了北京市某个核心区域的十字道路交叉口及其周边交通路网作为实际工程案例。

(二)教学内容设计

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内容设计,基于工程案例法的教学内容设计既要体现课程的基本内容要求,又要根据工程案例自身的特点进行细化和扩充。例如,由于十字交叉口的信号控制方式存在多种类型,因此在交通信号控制方案的设计中可能包含多种信号控制方案的设计内容,以便通过交通仿真进行方案的选择和综合评价。通过对实际工程案例加以分析,最后确定了“交通建模与仿真”实训模块的以下教学内容:(1)利用交通仿真软件建立实际工程案例的路网仿真模型;(2)路网的交通管理;(3)十字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设计(定时控制、感应式控制等);(4)路网的交通需求OD矩阵的建立与反推;(5)仿真运行及仿真结果分析。

四、教学实践过程

由于“交通建模与仿真”实训模块采用TransModeler3.0作为交通仿真软件,学生在前期的课程学习中没有涉及到这一软件的使用,因此,在完成实际工程案例的仿真前,应首先学习并掌握这一软件的基本使用操作技能。在这一软件的学习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该软件的使用方法,因此采用演示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一边演示TransModeler软件的使用操作,一边讲解软件的相关知识,如:用户界面、菜单栏和工具栏的作用和使用方法,道路路网交通仿真模型中各种交通对象的概念、作用、相互关系,路网交通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交通信号控制、交通管理、交通需求的基本概念、原理、设计方法及仿真实现方法。学生们边做边学,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提问,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学生们基本掌握了这一交通仿真软件的使用操作技能,为后面独立完成工程案例打下了基础。

在学生们掌握了TransModeler3.0交通仿真软件的基本使用技能后,学生们开始针对工程案例进行系统地分析、设计及仿真实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工程案例法进行教学。学生针对工程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基于通过交通调查获得的路网几何数据和十字交叉口的交通流量数据、饱和流量数据等,综合运用前期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案例中十字交叉口的信号控制方案设计,并由不同同学相互配合完成了交叉口不同信号控制方案的设计,包括定时控制方案、感应式控制方案等。此外,还完成了用于路网OD矩阵反推的关键路段流量数据的计算工作。在完成工程案例的相关设计之后,学生们通过TransModeler交通仿真软件完成了路网交通仿真模型的建立,各种交通管理设施的添加,十字交叉口不同交通信号控制方案的仿真数据输入以及路网交通需求OD矩阵的建立、反推及应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对每个组的实训情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改正,保证了实训的顺畅进行。

在完成上述实训内容后,学生们开始运行仿真,并对不同控制方案下的仿真结果进行数据保存和分析。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对不同交通信号控制方案下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比不同的交通性能指标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最适合该路网实际交通需求的交通信号控制方案,并将仿真分析结果写入实训报告中。

五、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的教学,学生们既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相关交通仿真软件的使用操作技能,又面向实际工程案例,积极、主动地以分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了相关工程案例的实训内容。在实训中,教师发挥了指导和监督作用,在教学中起着良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则通过工程案例法教学获得了相关的工程设计经验、具体实施能力以及项目评价能力。同学们在实训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实训的各项任务。在最后的课程考核中,各个小组都按时提交了自己的实训成果及仿真结果分析报告,顺利通过了考核。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结束语

本文在对《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课程所采用的“以工程案例法为核心,示范教学法为辅助”的复合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这一教学方法既发挥了教师作为指导者的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综合实践技能得到了很大提升,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贞.基于实践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3,(23):44.

[2]田帅,张大宁,张铁志.交通工程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多维教学方法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91-95.

[3]张兵,秦鸣,艾瑶,王淑芳.基于工程案例的交通工程专业开放实验教学探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5):128-132.

交通工程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工学结合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最初的形式是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土木建筑系和工程系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1903年),到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近的“合作教育”模式(CooperativeEducation),并逐渐在美国发展起来。在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主要是跨国安排学生的实践工作,最终实现教育国际化。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后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Learning)。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能力为根本目的,以职业为导向,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与掌握的一种改革教学模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主要是由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的,因此,为了满足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需求,必须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合理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二、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构建以就业为目标、技能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方案。

在我国教育改革中,不仅包括教学模式改革,还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内容。只有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才能实现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如下:(1)衔接岗位定位与职业能力。岗位定位要与职业能力相衔接,通过研究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所涉及的各个岗位与相应的职业能力,重点将职业能力定位在岗位对应的动手技能、实践技能、操作技能等方面,采取工作任务分解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实际技能的掌握程度。(2)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采用学科体系实施教学的渗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则是在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过程中渗透实施教学,从而实现学习目标。(3)“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以培养既有理论又重实践能力的技能人才为教学实践改革方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坚持“必要、够用”原则,深入研究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本身实践的理解,实现强化实践教学创新技能元素应用能力的目标。

(二)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计划。

首先,做好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结构需求状况相关调研,并做好实际现状分析,总结当前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要求和需求规格要求,以其作为构建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依据。其次,进行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与岗位定位分析。以典型工作岗位为分析对象,综合分析岗位的社会性、规范性、目的性、群体性及稳定性,并予以职业能力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范围职业分析,进而明确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与岗位定位。最后,制定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与相应教材的开发是否顺利标志着工作任务为驱动的课程设计改革是否成功。

(三)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法。

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教学方式。相关院校应就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情况与相关联系公司保持随时沟通交流,如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保持友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共同完成相应的职业技能培养方案。(2)教学计划实施。基于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定位,具体划分所从事的职业能力,制定岗位职业能力明细表。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需求出发,详细分析社会需求型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结构,并制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3)明确实践教学相关内容。工作任务为驱动,建立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文件及课程标准,如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工作任务内容、任务考核体系等,确保实践教学各环节顺利实施。

三、结语

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事业人才需求,应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到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教育当中,以专业技能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构建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方法,同时展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间联系的认识,调动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际工作,利用实际操作检验自己掌握理论知识程度,同时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这样,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掌握专业知识与实际技能,为今后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锟,谢黔江.关于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3(20):18.

[2]杨江朋,焦胜军,张碧,李连生.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35):11-12.

[3]刘见见.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实施方案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05):240-242.

[4]蒋新革.牛东育E时代高职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1(12).

交通工程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卓越计划 专业课程 教学模式 工程素养 以学为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26-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振兴工程教育,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实施“卓越计划”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主动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后备工程师。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内容与基础,因此,探索卓越计划下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对于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引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新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公路、水运交通特色鲜明,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2011年被列为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交通运输专业被列为试点专业。交通运输专业作为国内最早创办的4个同类专业之一,其前身是1982年、1984年创办的“交通运输管理”和“汽车运用工程”两个原交通部重点本科专业,1997年整合为交通运输专业。近年来,交通运输专业在已有成绩上取得了更大发展,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建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并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3年成为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显著特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的实现。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确定了围绕“工程素养”的培养主线,迫切需要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从而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具体落实细化到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各个环节。而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研究“卓越计划”如何在课程教学模式中体现、实施、创新。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1.“卓越计划”的改革实施进展评述

“卓越计划”属于我国工程教育领域改革的主要推手,而国际上对工程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一直持续不断。2005年10月德国大陆集团推进的“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国际研究项目,得出了卓越工程师应当具备工程师职业的核心素质、拓展素质和时代素质的结论。国内在“卓越计划”宏观层面研究上,清华大学林健教授阐述了“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制订原则和基本思路。天津大学校长龚克教授分析了“卓越计划”带来的教育观念转变。吴文辉分析了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在“卓越计划”微观层面,合肥学院储忠等研究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模块构成要素,进行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卢均治等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际状态探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盛朝强等借鉴重庆大学自动化专业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高层次自动化人才的成功模式,探讨如何在工科基础教育阶段培养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考。重庆理工大学李军等阐述了培养具有环境友好意识的绿色化学化工类卓越工程师的具体途径。

2.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情况

德国高校全面启动了学制、学位改革,德国高校广泛开展了模块化教学改革,较好地解决了课程设置的体系化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问题、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问题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问题。清华大学高虹介绍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论述了通过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武汉大学尚涛等阐述了对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模式、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等的建议。黄丽雯等提出了基于课程特征的目标教学法,阐述了立体化教学环境的建立原则和作用。重庆工商大学夏莉等介绍了了分层教学、学生任选教师教学、分层+任选教师的教学模式,并评价总结了不同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3.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已有“卓越计划”的研究与实践更多的侧重于宏观、中观层面的培养理念、思路、体系、方案,尚未发展细化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这个微观环节,而现有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缺少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需求。因此,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为:

(1)教学内容封闭。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过分强调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前沿的工程实际应用技术相脱节。

(2)授课形式单一。以一个教师灌输式授课为主,课程气氛普遍较为沉闷;学生被动式接受,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学习兴趣、积极性不高。

(3)考核方式僵化。传统考核方式完全以试卷考核为依据,重知识记忆考核,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考试内容以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为重点,而对学生的团队精神、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的考核没有涉及。

二、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交通工程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茅以升班”;交通运输;培养模式;课程成绩;就业去向

随着从1999年起的全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连续逐步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1~2],大学教育从2002年以前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3~4],部分高校通过开设各种“创新班”,延续大学教育的“精英教育”。2003年,西南交通大学率先在全国开设了创新班――茅以升班,试图提高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加开放的发展空间,探索英才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5],为社会培养卓越人才。

一、“茅以升班”的基本信息

对2008级和2009级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与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等各种专业的普通班进行对比如下。

(一)性别构成

2008级“茅以升班”男生19名,女生11名,男女比例为1:0.58;交通运输(7个班)男生141名,女生75名,男女比例为1:0.53;交通工程男生41名,女生18名,男女比例为1:0.44;安全工程专业的男生28名,女生6名,男女比例为1:0.21。

2009级“茅以升班”男生19名,女生9名,男女比例为1:0.47;交通运输(7个班)男生141名,女生80名,男女比例为1:0.57;交通工程男生45名,女生15名,男女比例为1:0.33;安全工程专业的男生20名,女生5名,男女比例为1:0.25。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茅以升班”和各个专业普通班的性别构成中男生均占绝对优势,“茅以升班”的男女比例与交通运输专业普通班的男女比例大致相当,“茅以升班”和交通运输专业普通班的女生比例均高于交通工程和安全工程专业的女生比例。

(二)专业分布

2008级“茅以升班”入学时交通运输专业22人,交通工程专业5人,安全工程专业3人;2009级“茅以升班”入学时交通运输专业22人,交通工程专业4人,安全工程专业1人,其他专业(由其它学院转进)1人。专业分布以交通运输为主,如图2所示。

图2 “茅以升班”入学时的专业构成

由于“茅以升班”的学生绝大多数为交通运输专业,其它专业的学生基于对各个专业的逐渐了解,生活和学习趋同认知趋势,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等因素,部分学生由原来的专业选择转为交通运输专业。因此,目前2008级“茅以升班”实际专业构成为交通运输专业26人,交通工程专业4人;2009级“茅以升班”实际专业构成为交通运输专业28人。

(三)籍贯构成

2008级“茅以升班”的生源主要来自四川、江苏、浙江、山东、辽宁、湖北,非四川省生源人数为25人,所占比例为83.3%;2009级“茅以升班”的生源主要来自四川、江苏、山东、浙江、湖南、安徽等地,非四川省生源人数为22人,所占比例为78.6%。由此可以看出“茅以升班”生源主要以非四川省的学生为主,均以四川、江苏、浙江、山东的学生较多,具体籍贯构成如图3所示。

图3 2008级和2009级“茅以升班”的籍贯构成

二、“茅以升班”的培养模式

(一)选拔机制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的选拔是在招生录取后对第一志愿报考西南交通大学的考生根据高考成绩列入“茅以升班”的选拔范围,入选学生可自愿参加数学和英语的笔试,按照1:1.2的比例进入学院组织涵盖基础知识、英语水平、心理素质、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面试,并择优录取30人进入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

(二)培养机制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采用滚动培养机制,以优胜劣汰的竞争制度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保障“茅以升班”的学生质量。具体实施方案为每一学年末两门及其以上主干课程不及格的学生从“茅以升班”淘汰进入普通班,相应专业和数量的优秀学生滚动进入“茅以升班”。从历届学生的流动情况分析,每年(基本为大一和大二)流动的人数在1~2名左右(均为男生),平均比例在5%左右,属于比较低的淘汰率。

(三)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的培养方案中,课内教学学分为185学分,其中必修课121学分,限选课35学分,任选课分;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课内教学学分为184学分,其中必修课114~122学分,限选课35~37学分,任选课12学分。对比两个培养方案,总学分和分类学分相差不大。

(四)高层次人才贯通培养模式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设置 “4年(学士)+2年(硕士)+3年(博士)”的“本硕博”连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渠道,对更加优秀的学生采用“4年+4年”的学士直接攻读博士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上模式与正常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最短时间相比,分别缩短1.5年和2.5年,定向选拔有利于明确和提高生源质量,加速高层次人才的成长。

三、“茅以升班”的培养特点

(一)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以培养基础宽厚,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科学研究能力、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特色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的培养特色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数理基础:培养方案理工结合,奠定扎实的理科基础。

2.强化英语和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加强计算机综合性实践,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3.强化个性化培养:学生可在学院范围内选择专业和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科研训练计划。

4.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定期邀请国内外交通领域的著名学者和专家开设讲座或学术报告,实施跨学校、跨国际的交流项目;构建国际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企业进行短期实习、学习、研发、参赛和访问的机会。

四、“茅以升班”的课程成绩

由于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绝大多数为交通运输专业,因此本文以2008级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与交通运输专业的普通班(7个班)进行比较,以高等数学I、高等数学Ⅱ、英语Ⅰ、英语Ⅳ、数据库管理系统、行车组织、铁路车站及枢纽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与交通运输专业普通班的课程成绩

班级

课程 茅以升班 1班 2班 3班 4班 5班 6班 7班

数学

Ⅰ 最高分 99 97 99 97 97 95 98 99

最低分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平均分 73.8 75.6 81.0 78.8 79.5 73.8 83.9 82.0

数学

Ⅱ 最高分 100 96 96 96 85 95 95 95

最低分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平均分 79.5 69.1 76.2 73.8 69.8 71.1 73.2 71.7

英语

Ⅰ 最高分 90 87 86 88 81 86 87 83

最低分 68 60 60 60 60 60 60 60

平均分 80.2 74.2 75.1 72.7 72.6 72.3 73.9 70.5

英语

Ⅳ 最高分 95 85 90 95 87 95 88 91

最低分 67 60 60 61 60 62 61 60

平均分 82.1 70.5 74.3 74.4 74.2 78.3 75.1 70.8

数据库

管理

系统 最高分 94 91 94 94 96 92 94 94

最低分 69 60 60 60 62 60 66 60

平均分 82.3 73.9 80.9 77.2 76.2 76.7 80.2 78.4

行车

组织 最高分 93 89 94 85 94 94 86 89

最低分 60 60 60 60 60 62 60 60

平均分 75.5 68.8 76.3 70.0 72.5 73.3 70.0 69.3

铁路

车站及

枢纽 最高分 88 87 96 90 95 86 91 88

最低分 61 60 60 68 60 60 61 60

平均分 72.9 71.7 82.9 81.8 74.0 72.9 73.1 74.7

毕业

设计

(论文) 最高分 91 88 91 90 88 90 92 92

最低分 65 72 63 70 71 64 62 70

平均分 82.4 80.6 80.0 81.0 80.2 81.4 80.9 79.8

注:“茅以升班”为工科数学分析,普通班为高等数学。

由以上各门课程成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茅以升班”数学Ⅰ、数学Ⅱ、英语Ⅰ、英语Ⅳ等基础课程的最高分均高于或不低于普通班的最高分;“茅以升班”数学Ⅱ、英语Ⅰ、英语Ⅳ、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课程和毕业设计(论文)的平均分均高于普通班的平均分;但是行车组织、铁路车站及枢纽等专业课在最高分和平均分方面均不占明显优势。

五、“茅以升班”的就业去向

2008级“茅以升班”就业去向主要为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国有企业,其中20名分别到明尼苏达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人到高校就业,8人分别到成都铁路局(5人)、上海铁路局(2人)、北京铁路局(1人)就业。

“茅以升班”的读研率为66.67%,远高于2008级交通运输专业的读研率26.8%,交通工程专业的读研率35.1%,安全工程专业的读研率27.3%。

六、对“茅以升班”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的选拔机制、培养特点、课程成绩、就业去向等现状进行分析,以及笔者多年担任“茅以升班”的班导师的管理经验,为进一步提高“茅以升班”的培养质量,提出一些个人建议如下。

1.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的专业宜统一为交通运输专业。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招收交通运输专业(含“茅以升班”)的人数在240名以上,有足够优秀生源可以选拔进入“茅以升班”;并且实践证明,“茅以升班”其它专业的学生转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情况较多,例如2009级其它所有专业的学生(共计6名)全部转为交通运输专业。

2. 强化“茅以升班”的专业知识学习。由统计可知,“茅以升班”的工科数理基础较好、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符合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6];但是“茅以升班”的专业知识能力相对还较弱,应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3. 加强“茅以升班”的班级管理。相比普通班学生,“茅以升班”学生更加优秀,其自我意识和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和突出,班级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相对较差,参加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差、班会出席率低、甚至出现高年级时无人愿意主动竞选班长等问题。

七、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的现状,指出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学生具备扎实宽厚的工科数理基础、较强的英语交流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一定的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通过总结分析培养经验和存在不足,笔者提出统一“茅以升班”的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加强班级管理、实施末位淘汰制度、建立保送研究生的积分点累计机制等建议,以进一步提高“茅以升班”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春燕,康锐,曾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探索与实践――以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詹天佑班”为例[J].科教导刊,2011:47~48.

[2]李斌,罗赣虹.高校大类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种推进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2:11~16.

[3]陈晔,徐晨.精英教育概念与模式有关问题再探讨[J].江苏高教.2012:5~8.

[4]张利君,李瑛玫.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2~24.

交通工程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品牌专业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21-02

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给交通运输专业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行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我国各地职业院校都加大了对汽车与交通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可见,交通运输专业将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未来轨道交通、电动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于2001年经天津市教委批准设置,作为天津市市属院校唯一设置的本科专业,其于2006年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2010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被评为天津市“十二五”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天津市品牌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改革目标与方案

本研究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增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升交通运输专业的综合实力。

(一)构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和特色办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使交通运输与载运工具学科紧密融合,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运筹学、管理学、汽车运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交通运输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在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物流工程等领域内,从事交通运输专业的一体化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方向。交通运输专业在大类招生中采取“2+2”的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专业大类培养,后两年按专业方向分流培养――汽车运用工程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向。大类招生专业的学生修完基础平台的课程后,按所选择方向从第五学期进入专业学习。

在学科与专业“协同发展、共生双赢”的理念指导下,依托我校“交通运输”本科专业,“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天津市“十二五”重点学科;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天津市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天津市品牌专业更具优势与特色。形成了以市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天津市品牌专业(交通运输)、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天津市卓越工程师计划(交通运输专业汽车电子方向)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在项目进行的同时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学科-专业”的共生双赢,提高了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搭建社会服务平台,突出创新性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与开发,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完善“产-学-研”体制建设,建立相关规范制度,为合作良性、有序、长期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跨度、广度、深度;学科平台建设与专业平台建设统筹规划,学科方向与专业学习领域紧密衔接,以学科专业建设绩效考核为目标,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双赢共生的动力机制;凝练学科与专业建设方向,形成了智能交通、交通安全等特色学科方向;树立科研服务教学理念,以教学为根本,对合作内容、人才培养、设备利用进行统筹优化;科学配置企业、高校与科研资源,制定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实施方案,形成产业发展有人才保证和科技支撑,专业建设有企业需求和知识积累,科学研究有成果转化和专业引导的良好合作氛围。先后形成三个教学与科研平台:交通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市智能交通技术工程中心、天津交通安全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能有效促进学生参与工程研究,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高水平一体化师资队伍,形成一支与本特色专业相适应的年富力强、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整体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构建了一支以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131人才、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为塔顶,天津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天津市优秀青年教师为塔体,教师整体素质优化为根基的塔式结构科研教学团队。

以校企互动合作为措施,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证书”人才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因此 “双师型”教师尤为重要。此外,我们先后与天津易华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天通司法鉴定中心、天津市交通管理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天津热力机车集团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题研发,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同时每学年多次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我校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

(四)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加强课程建设

我们围绕课程培养方案及优化人才培养思想,先后加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并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平台,构建了交通运输(汽车运用方向)与交通运输(城轨运营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基于对交通运输行业典型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使工科与管理融合,着重处理好理论、实践、岗位管理的关系,对专业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进行分层设计,构建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形成 “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的特色。

以市级精品课汽车理论,校级精品课汽车构造、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为核心,以智能交通、交通安全、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为特色课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基于对交通运输行业典型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着重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专业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进行分层设计,建设“发动机构造一体化教学”。开设校企共建特色讲座课程,将企业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二、专业建设特色

以交通运输城市轨道行业发展为导向,拓展交通运输专业的新方向――交通运输(城市轨道运营管理方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与铁道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完成“车站值班员”中级工培训,拓展我校双证书种类,培养出了全国首批具有双证书(交通运输本科专业+车站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的本科毕业生。构建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形成 “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的特色;依托天津滨海新区汽车与交通运输产业,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开展深度、全方位、高效、互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合作,凸显“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学科和专业为平台,立足天津,服务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成了天津市智能交通技术工程中心与天津交通安全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

三、成果应用范围及成效

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成果首先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使用,成果加速了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为高校以汽车运用为平台的专业辐射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课程设置、实训模式、校企合作等对同类院校具有一定启发和指导意义,为职业师范院校职教师资培养提供了经验。本研究及成果在开设交通运输专业的职业教育高校中尚属首例,研究成果可为同类院校提供经验。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 教育研究,2011(7):18-21.

[2] 付燕荣.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21-222.

[3] 夏新海,罗振林.交通运输类专业综合交叉与人才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07(1):18-20.

交通工程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本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张广渊(1974-),男,山西大同人,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肖海荣(1969-),女,山东济南人,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济南 25035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交教研1202-71)、山东交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38-02

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于2013年1月底启动,旨在探索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共有来自13个省市自治区的30余所高校参与该项目研究。山东交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其中的试点单位,将在教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范围深入探索和改革。其中,在学生培养方面,如何建设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通过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提升,使之成长为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就至关重要。目前在欧美大专院校实施的CDIO培养模式,以及我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等等,都是依托于项目以起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这些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带动知识的学习和素质提高的培养模式,对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我校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金赛(Mc.Kinsey)全球研究所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中国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弱,其中有确切数据提到,在2005年,大约60万毕业学生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工程技术人员才适合在国际化公司工作,原因是:中国的教育偏于理论,学生几乎没有工程项目的实际训练,而欧美的学生则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1]

对于山东交通学院来说,学校主要培养在交通行业生产一线从事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对于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来说,其培养的学生主要强调其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从个人的发展来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其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持续提升的关键。

目前我校在本科教育方面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课程讲授为主,配合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然后参加期末考试,这样经过几年的知识积累,在临毕业前到相关企业实习,或者有的学生就在校内实习,然后通过毕业设计来锻炼提升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分阶段分割开来,其弊端就在于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时,以通过考试为最终目标,在实习时有针对性对一些实践所需的必要知识进行恶补,使得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脱节,不能起到良好的能力培养效果。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适应期过长,实际动手实践能力偏弱。

二、CDIO及卓越工程师介绍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3]

三、应用科技大学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改革探讨

通过将CDIO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成功和有效地经验吸取进来,结合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电气类专业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制定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通过探索和借鉴,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学院信息电气类专业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以大赛为引,以项目为本,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实践项目

CDIO培养模式以及卓越工程师都是依托于项目以起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各类学生科技立项和大赛在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学生科技项目和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具有时间短、复杂度低、易组织和见效快等特点。通过以大赛为引,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学生科技立项和大赛中,易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和政策引导:在学生层面上,对参赛的学生实现包括学分奖励、成果奖励、获奖奖励、学分置换、优秀毕业设计推荐,优先奖励推荐等组合激励措施;在教师层面上,在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在学生参赛指导、学生参赛获奖奖励等方面设置考核点,并加大奖励力度,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对于信电类专业,本科生由于基础薄弱,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在以往很少能实际参与到教师的实际工程实践项目中去。通过参加大赛,使得本科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科研能力,可以进一步更深入参与到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中去,同时,科研项目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可以继续参加相关竞赛,这样,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就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和上升动力。同时,学院对于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在绩效考核方面给与相关政策倾斜和支持,也在一方面调动教师吸引本科生参与自己项目的积极性。

2.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的参与度

为什么要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论是CDIO培养模式还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参与的程度越深,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越接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培养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仅靠校内资源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的参与度,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必须要做的。从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定、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到课程设计、实习实践环节,在各个环节都通过到企业中进行需求调研、实践、再调研,实现企业深入参与学校的人才改革方案。例如,从课程内容来说,由于工程教育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教学大纲从制定开始就应该引入企业进行评估,要求课程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的实际需要,保障学生能够根据课程大纲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真正应用到企业中去。企业的参与是被动的,这就要求高校方面要主动深入到企业中去调研,摸清企业需求的规模、方向和基础,然后实践应用到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去,再请企业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评估,进行调整、再调研、再调整,通过往复循环,不断完善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

3.鼓励教师下企业,企业引进来

CDIO培养模式或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很多项目都是从企业的实际项目中提炼出来的。所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了解企业的需求,而这种了解仅凭短期的调研是不能深入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长期到企业中去。在这方面,学院鼓励年轻教师采用直接到企业挂职、参加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赴企业进行锻炼。结合教师的挂职意向、学术专长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出面与企业接洽,通过企业与教师的对接双向选择最终确定。同时,学院还为教师下企业实践出台了一系列的倾斜政策,例如,在挂职期间,生活方面给予额外补助,教学工作量酌情减免,在职称评定、晋职方面优先考虑。[1]使得青年教师认识到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是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企业引进来是对企业需求了解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引进来包括引进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项目的引进,通过教师下企业,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并引入企业相关项目到学校中来,利用学校科研相关资源实现横向项目合作,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引入学生的参与,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其次,引入企业中具有很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线工程师和管理者到高校中来,通过讲座、授课、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同时,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更有利于教师对企业需求的了解。

4.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践考评机制

为激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需要制定相应奖励政策,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如何有效搭配和设置各类奖励,实现包括学分奖励、成果奖励、获奖奖励、学分置换、毕业设计,优先推荐奖励等组合激励措施,在有限资源情况下,怎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训项目的积极性,保障学生科研项目和实践训练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内容。

通过制定有效的制度,给予科技大赛各方面支持,例如,可由教师引导将专业学科竞赛与课程实践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规划、课程设计和时间安排等方面向专业学科竞赛方面倾斜,建立参与大赛与学分和奖学金挂钩制度,激发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在实际探索过程中,要注重总结,并且要注重调研、实践、再调研的环状步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并把这种需求转化为如何提高学生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真正培养出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恭兴,刘文白,张宝吉,等.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3,(1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