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社会教育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社会教育特点范文1
一、社会教育要强化姓“社”
“社”,指“团体或机构”,是“共同工作或生活的一种集体组织”,因此社会教育要充分强化自己姓“社”这一关键点,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作用。《鲁皖苏浙京沪社会教育考察报告》中说道,“组织民众,实为民众教育中心目标之一,该馆现有团体组织,约有下列数种:……”由此看来,团体组织或者社会组织,对民众教育的实施至关重要。现时期推进社会教育,要利用好各类社会组织,因为其作为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是社会共治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因为社会组织的成员间往往有共同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内生凝聚力较强,所以要切实加强社会教育各类基层组织(如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学校)或群众团体组织的建设、组织、培育、训练,让其在社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工作人员来自社区,了解民生需求,发展各种有益的群众组织,或文艺,或健身,或读书,或生活劳作技能,不仅能够提供个性化的特色服务,也能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要。当然,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中,要特别关注年龄层次、人群特点与需要需求,让各类群体充分加入、学习、交流,融入、展示、分享,投入、合作、创生;也要关注时间节点,用好闲暇休息休假时间段,让群众充分参与社会教育,乐在其中,醉心于团体组织的学习、活动;还要不断完善群众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建设,切实提升服务能力、治理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互动能力,使地区社会教育致力于公益服务,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更加有序、有力。
二、社会教育要立足于“民”
如果要问社会教育“来自谁”“为了谁”“依靠谁”,这理所当然是社区群众。社会教育服务社区群众,这是天经地义的。虽然社会群众可能是公务员、教师、工人、小商小贩……但不管是什么身份,在社区,他就是“民”,是社会教育的服务者。
这不仅在现时代,就是在《鲁皖苏浙京沪社会教育考察报告》中所述的抗战前夜也这样说。书中说道,“属于研究者有:(一)山东农民适用课本;(二)山东民间方言;(三)山东民间读物;(四)山东民间戏剧;(五)山东鼓词;(六)山东民教馆之改革等。”从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的研究,可以看出它把“民”字放在重要位置,立足“民间”,关注“民用”,加强“民教”,注重民间方言、读物、戏剧、乐曲、鼓词等的收集、整理、推广。
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民”字,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源于民,为之民。民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有生命力,才能生长、生存、生发。所以,今天开展社会教育,需要立足“民”字,来之于民,高之于民,服务于民;抓住“社”字,关注社会需要,立足社会民生,反哺社会发展。书中还说道,“唯自二十五年度以后,研究生改侧重研究工作,而不主于培养人才,其研究工作,以下列五项为范围:(1)乡村建设理论;(2)县政改革;(3)地方财政;(4)乡村教育;(5)农村经济及合作。研究生得就一项或两项进行研究,于入院之初,即需认定”。此项规定,颇有定向培养的意向。
当然,委培是为了“民”,也就是乡村发展、乡村的民众教育。这种定向确有现实意义。研究生入院及定向选择了上述5项内容中的一两项进行研究,既服务了乡村建设,特别是邹平地区乡村建设的理论水平,又在研究中提升研究生乡村建设上的实践能力与理论造诣,为未来走向“民”,走向乡村,“引归于乡村工作”,实施民众教育,打下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不失一举两得之举。
这也启迪我们在当今推进社会教育过程中,只要有利于当地民众,一定要积极有效地对接高职院校、大学科研院所,可以是属地的,也可以是外地的。以项目合作为驱动,引资源、引优势、引智助教,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建设挂牌实验基地,建立社会教育研究合作联动机制;引援互助,建立合作研究联盟或共同体,开展紧密型校地结对帮扶活动,形成教育一体化“协作链”。当然,这个过程中,区域会出课题、出资源、出资金、出诚意,共同打造百姓家门口多方共赢的共享济时代的社会教育文化资源品牌。
三、社会教育要扎根于“育”
社会教育是我国社会进入现代化、城市化阶段的必然要求,既是建设学习型组织、实现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教育大家庭中的一员,社会教育必须呈现独特的教育性与针对性,即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以社区为基本空间载体,采用传统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员对教育的不同需求为内容,提高社会成员个体的综合素质,提高城市整体幸福生活质量和全社会精神文明水平。
说到社会教育的针对性,书中亦可窥一斑。“其实验主旨在运用民众教育方法以:(1)培养城市民众组织能力;(2)改善城市民众经济组织;(3)充实城市民众知识学问;(4)增进城市民众身体健康;(5)改良城市民众家事管理;(6)丰富城市民众生活意义,特别注意民众组织之健全与充实,使为改进劳苦大众生活与市镇文化建设之原动力。”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在民众教育上的针对性是很强的。
“南门实验城市民众教育馆”面对的对象不同于“北夏”和“惠北”,实验项目的目标、主旨、内容、方法等不同,特别是“城市民众教育应着重于劳苦大众生活之改进与市镇文化建设之促进”。因此,作为现时代面向教育现代化建设,面对区域城市化进程,滨湖的社会教育需要认真思考,准确定位,精准发力,拿出富有实效的分层分类内容体系和实实在在的操作方式方法。
需要认真思考,思考什么?可以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身上学习,架构从区级社区学院、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村(社区)居民学校三级纵向不同责任的社会教育平台。区社区学院可依托社区教育中心,开展不同主旨与主题的社区教育研究,如太湖新城华庄、太湖、雪浪地区由乡镇转型为城市,正在成为城市核心区域,村民变为市民。
现代社会教育特点范文2
一、舆论引导是青年职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社会条件
公共舆论是某一社会群体或集团的人们按某种大致相同的利益和愿望,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的价值评估,它是人们对某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感受和认识,或者可以说是人们认识和感受的共同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过程中,社会舆论的作用不可低估。社会舆论依据理性的价值目标和标准,对人们的言行进行评价,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行为和现象予以赞扬、歌颂,对不符合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相抵触的行为和现象予以谴责、鞭挞,引导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强度和广度相结合,就能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环境,促使人们去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这一作用,在依法加强管理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社会舆论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通过互联网、纸媒、电视等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通过这些方式进行正能量的传播,这不仅有利于帮助青年职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助于帮助社会净化氛围,驱赶不良价值观对人民群众的干扰,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更加的富有能力,促进人民群众更好的进行生活。
二、思想教育是青年职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关键环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中,思想教育处于基础性地位。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职工教育体系之中。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将社会卞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渗透其中,使之成为贯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当然对青年职工来讲,社会教育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一种教育方式。社会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强化和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身就是一项要求群众广泛参与的实践活动,一项需要多方关心支持的社会工程。在社会教育中,教育者是社会的每个成员和社会教育机构;教育对象包括每个青年职工;教育内容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要广博得多、丰富得多、现实得多;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三要素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也不同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里每个青年职工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加上丰富的教育内容,使青年职工在接受教育时能够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社会教育具有自然性、渗透性、开放性、融合性等特点,对青年职工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社会教育己经成为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价值观的传播而言,社会教育发挥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效促进青年职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三、法治建设是青年职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要保障
现代社会教育特点范文3
一、影响式微: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巨大冲击
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进、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学校与社会文化之间的高墙不复存在,学校与社会的鸿沟也变得越来越小,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保持自身的“封闭性”继续充当人类的“桃花源”。与以往相比,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大大增强。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社会的主动性增强。现代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带给学生更多的新鲜、刺激,这种新鲜、刺激的生活,其吸引力远远大于学习内容。相较于枯燥乏味的书本,学生更愿意投入其中。另一方面,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为载体的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些大众传媒,学生能够迅速了解周围世界所发生的变化,能够很快捕捉到自己在知、情、意、行方面的需要,能够很快了解与掌握书本上没有的或通过学校学习难以达到的某些知识、技能,这一点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比拟的。非学校教育的教育形态对人的影响,从表面上看是零碎的、偶然的甚至是无序的,但从根本上看,这些影响中都隐含着价值取向、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深层的文化底蕴。社会就是“大课堂”,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处于身心发展中的学生的品性走向。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对学生影响更广泛、更深刻,也更持久。如现在学校都在极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可残酷的现实却是青少年道德的普遍滑坡和犯罪率不断上升,且呈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趋势。面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虽然与当前学校教育的教育方式不当、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有关,但更多的是受到了社会因素的影响所致。可以说,在当今社会,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日深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社会发展变化对教育冲击的直接结果就是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影响式微。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趋势必将更加明显。毋容置疑,学校教育在塑造学生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学校教育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因此,无法满足如此数量众多、年龄各异和需求不同的教育对象的需求,使得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所发挥的功能极其有限。这些年来,学校教育一直在教育思想、教育管理、课程、教学等环节努力改进,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成长与课程愿景的差距很大,映衬出学校教育在育人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状态。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推给教师,将目光过于集中在学校教育上,对其他因素就会缺乏关注,令学校教育背负很多额外负担,承受不可承受之重。
二、功能泛化:学校教育承受不可承受之重
学校教育以其自身所特有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等特点来达到育人的目的,但现实生活中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很多。正如加拿大著名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言:“孩子的发展,不论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都不止是我们教育学行为的结果。……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孩子走向成熟。”[2]在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都各自发挥着重要功能。可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的功能却被“神化”了,人们往往对学校教育寄予无限的期望。“人们企图用教育去解决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几乎所有领域的问题,并深信教育起到的作用总是正向的、积极的、促进的。”[3]于是,学校教育被视为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造就人才的责任主体,学校教育在无形中承揽了超出本职范围的更多义务和责任,而担负着重要教育职责的家庭与社会将自己的责任都转嫁给学校,在不知不觉中沦为教育世界中的“看客”。如主张“教育和生活相联系”,有些家庭就将家务活动中的洗衣、做饭、叠被子等这些本该是家庭教育的内容都弄到学校里来,而学校也“义不容辞”地接受了。不仅如此,学校教育功能的泛化也促使学校主动出击,越俎代庖揽来属于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的教育内容,导致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世界中主体退场,功能退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教育主要是教孩子做学校所布置的作业,而社会教育则热衷于办各种培训班、补习班等。同时社会众多领域开始染指学校教育,将众多社会问题或矛盾移植到学校,并将其转换成教育问题来解决,如民族问题、学生入学、考试加分等。角色泛化使学校承担的社会功能日益膨胀,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负担,削弱了学校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人们将社会和人发展的良好愿望全部寄托在学校教育上,就会基于自身对学校教育良好的期望为依据去评价学校教育活动。而一旦出现某些教育现象与人们所期望的愿望不相符时,人们便会很自然地将责任全部推到学校教育身上,从学校教育上找原因。于是,种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最后几乎都归咎于学校教育,随后的防治措施也往往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加强与改进上,似乎人和社会的一切问题都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教育要对此一切负责,于是学校教育成了备受诟病的祸根之源。的确,学校教育有所要承担的责任,但如此宽泛、如此重大的责任是学校教育单独承受不起的,而需要社会的整体应对。教育角色的泛化使得教育成为任人钳制的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加以指责和评判。而问题的解决单单从学校教育下手,结果又往往难以奏效。学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环,其教育背负是与整个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宜的,如果背负不负之重,就会严重影响其肌体的健康和功效
三、功能反思:学校教育功能现实维度的理性思考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只是个体成长过程定阶段的影响要素之一,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力从时空上讲是有限的。学生的发展不单单是学校的事,学校教育也没有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全责的义务。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需要我们对教育策略进行调整,减轻学校负担,使学校的教育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一)加强社会教育,为学校教育减负
社会教育是指社会生活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各种教育性因素的总和,既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一切社会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也包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经意间所获得知识、技能和道德启示[4]。社会教育作用的隐形性、长效性,使得人们对社会教育重视不够,但社会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亚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却是难以低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系统和教育政策几乎是围绕学校教育设置的,社会教育边缘化问题非常严重。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调整教育策略,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均衡发展。社会教育建设是个大工程,政府必须承担建设和维护的责任。一是必须把建立和完善公共社会教育系统纳入国家的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适时进行社会教育的立法。二要以政府主导,建立社会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把社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政府建立的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应包括非商业性大众传媒、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文化和教育中心以及其他各类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设施等。政府对地方大众传媒应加强监督和引导。三要在观念、民俗、道德、礼仪、行为等方面对社会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进行梳理,注入新的时代要求,通过社会教育机构以及其他教育机构大力传播。四要改变学校教育为中心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大系统下,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均衡发展,并依此确立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五是必须加大对社会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设施建设,保障资金投入,推进社会教育机构公益化。
(二)调整教育策略,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
客观分析当前境况下学校教育所面临的处境,并非要推脱学校教育者的责任,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社会因素对学生成长之影响日趋加强的境况下,学校教育的功能不能局限于人类已有文化知识的继承与传递,而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超越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学会思考、理性选择,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在一个变动不居的社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奠定基础。
现代社会教育特点范文4
【关键词】:学校 家庭 社会 教育
李岚清同志指出:“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三大教育理论把家庭教育放到突出位置,明确了家庭教育的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因此,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我们的教育方式必然要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地发展,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社会和家庭担负着共同的教育使命和社会责任。如何培养社会的建设人才,如何教育孩子成人,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
学生的家长来自于各行各业,文化层次,个人修养,心理差异很大。学生的家庭形形,有些是残缺的,甚至是畸形的,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深层次的,相当部分影响甚至是负面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期望也是多种层次的。有些要求、期望和学生的实际,和我们的教育思想很可能是不相符合的,有少数甚至是可能是根本对立的。所以我们必须和家长联系、沟通,以便相互了解和理解,在教育孩子的理念、标高、实际操作方面达成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
一、认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的重要性。
三教主要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是三教。这三教构成了我们所讲的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或者也叫做大教育观。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它有很多脱节的地方,所以我们讲,如果你只强调一个方面教育,那只是一个小教育观。而我们现在要强调的是一个大教育观,一个现代的教育观,所以它就要强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教的结合,否则就是不完全的教育。
“三教”这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可以简单的说就是合力育人。三教形成合力共同培养未成年人,来培养下一代。三教结合家庭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可能是很多的,我想可能主要的有这么几点:第一点就是育人目标。这个育人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对教育价值的判断,培养什么人。也就是我们的教育要最终它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才是有价值的。
二、改变观念,充分认识现代家庭教育的作用。
现代家庭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建设人才的任务。肩负着为社会传承、创造文明、提高全民素质的使命。家庭教育如何,对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态度及付出的力量与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人,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会以社会的责任为己任,表现出奉献精神和创造精神;反之,不仅不给社会作出贡献,还会给社会造成消极影响,甚至造成严重危害。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现代家庭教育则要求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人才标准和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全面的教育活动,家长的素质高低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同样,家长的教育方法对子女的影响也很重要。
三、争取家长的配合、支持,形成合力。
学校应通过家庭访问、家长访校、家长会议、家长委员会与家长沟通,同时建立家校联系卡,促进家庭教育不断完善。以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尽可能形成教育合力,而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1)开好家长会。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都十分珍惜并充分利用好。会前从多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会上,既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各方面的情况,又虚心听取家长对班级或学校工作的多种意见;并以此为契机,与家长一起研究探讨搞好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向家长传授教育孩子的方法。例如开放日活动是在学校在预定的时间里,游牧的,有准备地请家长来学校参观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与成果。通过开放日活动,加强里家长对学校和孩子的全面了解,密切了学校关系,是家长更加关心学校,愿意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又如为使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更具有针对性,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家教咨询所,创办家教小报和建立家长联系卡等形式,由学校教师或专业工作人员指导家长更好地认识自己在家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找解决方案。学校还可以借助网络这一信息平台,在学校网站上创办“家教园地”,“在线咨询”等栏目,向广大学生家长提供广阔的学习天地。
(2)创新家长会形式。以往我们学校的家长会,家长问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考试成绩如何?排名是第几?”却很少关心孩子在学校的其他表现。为了改变家长了解、评价孩子的角度过于单一,不利于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也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现象,学校创新了家长会的形式,邀请孩子、家长一起参加家长会,学校给孩子们提供平台,让孩子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使家长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和认可自己的孩子。这种方式为家庭、孩子和学校构建了一个优质的教育平台,促进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深入务实的开展。
四、利用社会的力量教育和影响学生。
学校积极主动联系社会有关方面的力量,争取他们对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支持和配合。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生产劳动、军事训练、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社会服务性工作。具体做法是:
(1)把社会的先进事迹请进学校。我们请来了县人民法院法官给学生们做法制讲座。请老干部到班上座谈。采取报告、社会实践等形式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
(2)面向社会,以实践教育学生。每学期组织学生打扫街道卫生,组织学生到花果山义务植树,并组织小记者现场采访。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在实践中青少年们意识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新时代所赋予自己的权利。
(3)结合主题班会开展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大大增强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成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道德情操的接班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稳定联系。除依托于社区教育委员会外,学校也要与当地的影剧院,文化站,博物馆,科技馆,公园等单位建立稳定的联系。一方面学校要根据中小学的特点组织他们到相关产能那个所去参观和学习,以达到开阔视野,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兴趣和特长的目的,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外教育机构的专职教师和工作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并使他们在了解掌握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基础上,组织更多为学生所喜爱,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从而促进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现代社会教育特点范文5
1 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教育途径
1.1 转变观念,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转变进城务工人员受歧视的现状、创建公正、平等的社会教育氛围,对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有着重要保障。社会各个阶层和行业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视同仁,消除地域之间的成见和隔阂,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教育氛围。
1.2 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思想道德建设评价机制
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思想道德实践体系、宣传体系和评价监督体系。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最根本的途径在于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学校实践、家庭实践等途径的有机结合,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同时进一步增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3 社区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政府必须出面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聚集社区生活条件,提供更多的公共社区教育资源,实现这一宏观的社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将社区立法转化为一种习惯,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化的社区习惯而不是社区立法,比如互相帮助,禁止在社区内部偷盗等犯罪行为等,形成社区成员之间互帮互敬的良好氛围。再次,应当培育适应外来务工人员居多的“社区文化”,比如树立劳动励志楷模,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之间的良性互动,在社区醒目的位置设立报栏、板报等,促进务工人员子女思想政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最后,丰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假期生活。各社区要针对寒暑假期间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忙、难以照料孩子,而孩子们空闲时间多、不会自主安排等特点,考虑开展相关活动来丰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假期生活,使他们能过个健康的、有意义的假期。社区要做到早筹划、早部署、早安排,确保寒暑假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
2 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学校教育途径
纠正学校的运作模式,限制学校的趋利行为,是发挥学校教育功能的首要步骤。
2.1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政治素质而且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教师要充满爱心,师爱是学生进步的动力,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全体学生,全面关怀学生。因此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很有必要。
2.2 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顺应时代要求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闪光点出发,逐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要通过创设各种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机会,有意识地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当主角,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设立专门的奖学金和奖项等等。此外,还可以举办一系列的情感教育、体验教育、才艺展示、学科竞赛等活动,增加孩子们的生活情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3 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多样化
思想道德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应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小抓,抓小事。通过教育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种教育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他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2.4 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
富有创新的、贴近校园人实际的校本文化能内化于心,形成一种无形的内驱力,一种鞭策和引领。这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净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可通过黑板报、光荣榜、条幅、展板等多种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来强化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正面影响。
3 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家庭教育途径
现代社会呼唤科学的家教,作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父母也不例外,应该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及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当好现代家长。
3.1 当好教师的助手
孩子的个性不同,“因材施教”不能光依靠学校教育,这就要求家长做好老师的助手,体谅老师,配合学校。在开家长会时要主动向老师询问自己孩子的情况,回家后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比如有的家长是卖菜的,那他的计算能力相当强,就可以用这方面的优势来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和数学能力。当然,家长做好教师的助手也不能全权代替孩子学习。
3.2 作孩子的好榜样
家庭教育不仅靠言教更靠身教。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孩子。孩子的模仿性极强,模仿是他们学习做人的主要途径,而在家庭中家长就成为他们模仿的主要目标。家长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待人接物的态度、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在影响着孩子。
现代社会教育特点范文6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是中国教育的光明之路。素质教育可以使每个人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地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更好地去面对社会的挑战和矛盾。教育,小到影响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影响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因此,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和培养,需要从幼儿期、学龄期抓起。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少年要达到强、富、智、进步则需要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通过教育出的人才才可以给国家的生命里注入鲜活的血液。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教育二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对于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可或缺的。完善一个人,即从幼稚走向成熟,乃至成功,都是需要教育来完成的。而在每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三种教育不可缺少,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者缺一不可,不可分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只有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特点,才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统一,才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才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注重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素质教育才有可能更健康地实现。
长期以来,我们更强调学校教育对培养人的作用,谈到家庭教育很多家长都不以为然,在国内,家庭教育往往被忽视,如何创设良好、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则更是少有问津。特别是当下市场经济大潮带给我们的冲击,在农村造成上百万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面临不同程度的亲情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无从谈起。事实上,一个人的成长,首先受到的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影响和熏陶,且这种影响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家庭,它便也随之产生了。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一度成为培养和教育孩子的主要途径。“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中的这句名典,便是对千百年来家庭教育重要性的突出强调。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孩子。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讲明环境对人健康成长的影响。在很早以前,西方教育家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概括。”家庭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教给孩子道德上的培养和孩子基本素养的塑造。在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对“礼义廉耻孝”看得十分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应培养孩子基本的正确的价值观,百善孝为先,要学会懂礼、重义、清廉、知耻。当孩子有了这些基本的观念后,这样才能形成“九流”:诚实、友爱、尊敬、适度、公正、服务、正直、忠诚,以及责任心。形成这九流后,就可以做到吃苦耐劳,积极处世,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这些有利于其为人处世,有利于下一阶段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这些基本素养的培养能够尽量减少青少年犯罪现象和心理扭曲,从而也有利于全民素质的真正提高,健康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必须记住这样一个前提:只有学会怎样做人,方有可能去学习知识,到最终成才。如果家庭教育缺乏往往就会引发一系列的人在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家长必须是孩子的心灵导师,孩子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社会上遇到诸多困惑和烦心事,这时家长可以是他们的朋友,可以倾听他们的心声。如果是家庭离异的父母则更应该多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不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在心理上形成阴影。在培养孩子时,有很多家庭是盲目跟风,为了孩子在开学或起跑线上优越于其他的孩子,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学习钢琴、小提琴、二胡等,根本没有问过孩子是否喜欢。很多家庭教育者都认为上学一定要考一所名牌大学,然而,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就必须抛弃强加给孩子们的较高期望,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有许多杰出的成功人士,他们甚至没有上过大学,但是最终却能成功,因为他们有恒心,有毅力,勇于拼搏,敢于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家庭教育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的道德修养,还要注意发掘孩子的兴趣和天赋,不要强迫孩子们去做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情。只有正确引导和发掘孩子的兴趣,才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塑造,也才能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家长应多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兴趣和优点,不要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当你在猛烈批评和指责他时,你有可能就在扼杀一位天才,这就需要对孩子们多一份肯定,多一份赞扬,多一份鼓励,让孩子健康成长才最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1]学校教育作为由国家主导的系统化教育,在此教育时期,亦是人一生成长当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阶段,人的很多种品格都形成于此。因此,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就必然居于主导地位。学校教育要得到有效开展,就不能让学校教育过于行政化,教育工作者应该探究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又不扼杀学生的天赋。在教育中有很多原则和方法,但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却显得很无奈,知道应该要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最后又回到单向的传统灌输法,对此,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拐杖,怎样同学生建立起一种有效的沟通机制,成为学生的心理辅导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按照学生的特点来发展学生,做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过渡,怎样才能摆脱“赵恬的纸上谈兵,明白看花容易绣花难的境遇”,成了现今学校教育的一道难题。为什么国内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在学习方面都优越于国外的学生,但到了大学后国外的学生就超过了国内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在起跑线上赢了,但却输在了过程之中,这就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反思了。尽管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多年,但人们仍然从现实功利性出发,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应试教育”没有丝毫减弱。因此,我国一定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分类考试、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2]
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是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丰富的知识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学会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重视教后反思。教育工作者,一般都与学生有年龄或时代的代沟,只有有效地打破这一层隔膜,才会更加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中间,以真诚热情、良好的情绪和学生融洽在一起,让学生愿意亲近你,通过和学生一起活动或交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朋友关系,通过这一层关系,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在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就能更有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感觉到这里是他们求知的知识天堂,而不是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