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教学管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教学管理方案范文1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管类教师;教学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法
近十年来,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普通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以新机制新模式办学的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与创新,是更好更快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样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任。但由于这几年的扩招,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教学的根本在于教师,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育质量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开展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采用模糊评价法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经管类教师为例作实证分析。
一、独立学院经管类教师教学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方案的制定
模糊集合理论的概念于1965年由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L.A.Zadeh)教授提出。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由于优、良、中、差的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概念是模糊的,因此在横向分类方面可以采取模糊集方法进行。同时,由于相似也是一种模糊关系,因此,在独立学院教学质量性质分类中也可以采用模糊法进行分类。
1.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过程
(3)经济管理学院领导评教
设本院共有评教领导7人(院长、书记及各教研室主任),同上述方法,得到学院领导的评教结果:A=(0.64,0.23,0.13,0)。
(4)教师互评
本院共有任课教师45名,同理教师互评结果:A=(0.63,0.16,0.21,0)。
(5)教师自评
同上述方法得到教师自评结果为A=(0.4,0.6,0,0)。
根据隶属度原则,取评价标准隶属度集为(0.84,0.67,0.64,0.63,0.6),将评价因素集构成该教师的综合判断矩阵A,其中权系数为:W=(0.3,0.3,0.2,0.1,0.1),判断矩阵归一化处理的结果为(0.78,0.02,0.04,0.25,0.01),则该教师的综合评价为:A=(0.88,0.02,0.04,0.25,0.01)0.840.670.640.630.60×100=94.17
根据预先设立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级,优的得分(x)范围是(x≥90),良的得分范围是(80≤x90),中的得分范围是(70≤x
二、结论
基于模糊数学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从学生评教、督导评教、经济管理学院领导评教、教师互评、自评五个层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内涵进行剖析,将实践教学中的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分值,同时减少了评价过程中人橹鞴垡蛩氐挠跋欤充分体现了学生、督导、学院领导、同事对课堂教学的意见与建议,综合评价结果可信度较高。但该法也有明显的缺陷,即没有充分利用综合判断矩阵A的全部信息,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覃潘燕,黄莉.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构建[J].大众科技,2015(12):122-124.
[2]盛艳燕,赵映川.基于多面Rasch模型的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方法研究[J].高教探索,2015(2):70-74.
[3]谢建,褚丹,葛涵.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教师教育者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4):122-125.
[4]翟继友.评教体系有效性的研究与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15(11):28-30.
[5]朱翠英著.普通高等独立学院教学研究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7.
[6]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护理教学管理方案范文2
【关键词】 优质护理;教学管理;改革
临床护理教学是实习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完成护士角色转变的重要阶段[1]。因此,临床教学质量对护理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教学管理又是教学质量的保证。2010年卫生部推行“创建优质护理服务工程”,本院成为广东省示范医院之一。开展优质护理,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立临床护理工作时间的优化模式,实行小组包干责任制整体护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落实基础护理,满足住院患者的不同需求 [2]。临床护理理念、工作模式的转变,对临床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模式,培养具备现代护理各种技能的护理人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2年对临床教学管理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内科9个带教病区为观察对象,实习护生均为全日制大专、本科生,来自于广东、湖南、山东、湖北等8所全国大专院校。
1.2 方法
1.2.1 改革临床带教模式 改变传统的在功能制护理基础上对各班职责进行实践的模式,实行护生管床责任制整体护理教学模式。护生分管老师床位中的3~5个患者,在老师指导下,以患者为中心,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分管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责、整体护理。要求对患者情况做到“八知道”,护生当班对所管患者都需认真观察病情动态变化、医生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心理状态、生活自理状态、饮食等,老师每天抽查。根据护理工作特点,实施分时段教学实践,培养护生独立工作能力,教学分3个时段,其中晨间交班前、密集治疗后为护生可相对独立实践时间段,护生为患者进行晨晚间护理、协助外出检查、评估夜间病情、巡视沟通、协助生活照顾、活动等;9:00~11:00为护理能力实践较集中的时间段,在老师指导下护理患者、执行医嘱、跟医生、组长查房、进行健康指导。在教学中贯彻优质护理服务内涵,改变护生“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实行床边工作制,要求做到走在红灯前,多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需求,除技术性操作外,护生还需协助患者进食、服药、大小便、翻身、洗头、床上擦浴等,主动提供护理服务满足患者需求。改变传统的每轮回1~2次病例讨论式的教学查房,改为每周进行床边教学查房,查房对象为护生负责的患者,查房目的是解决患者护理问题,培养护生整体护理实践能力。查房由学生汇报病情、治疗过程、护理效果,提出目前存在护理问题或难点,责任组长、护长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引导护生分析现存护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进行健康指导。改革了临床小课模式,除专科组织小讲课以外,将各专科每月的业务学习、病例讨论安排编排给护生,护生根据感兴趣的课题跨专科参加各种业务学习、病例讨论、业务查房。
1.2.2 建立岗前培训管理体系 实习前2周为岗前培训时间,理论培训3 d,其余时间为操作技能培训,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培训过关。理论课程设置方面,除护理核心制度、职业防护、护生礼仪及护患沟通技巧、职业生涯规划,重点对管床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优质护理服务指导思想内涵进行培训。选择临床常见的16项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作为培训内容,采取分项目、小组练习、人人培训过关的模式,操作流程、护理用具均使用本院的标准,使学生的操作达到标准化、统一化。
1.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进行带教老师资格认证,挑选临床经验丰富、有创新思维、良好职业素养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临床护理的培训,在院内举办护理操作示范技巧、教学查房、临床小讲课培训,选择优秀的教师进行展示,并拍摄成录像,全体带教老师进行观摩,相互交流、探讨,每年举办教学技能竞赛,以赛促进。有计划组织出外参观学习或参加有关教学学术会议、培训班,内容有职业素质、带教方法、教学评价、学生心理、基础理论等,使带教老师系统、全面掌握教学新理念、新进展,提升综合教学能力。
1.2.4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护生学习热情 举办毕业实习护生技能竞赛,竞赛分个人、团体,竞赛评分增加了团队精神、人文关怀、沟通表达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体现综合素质的内容。通过竞赛,以赛促进,以赛促教,以点带面,在全体护生中加强理论与技能的训练,特别加强对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激发护生学习的热情。制定实习生评优制度,实习结束前,由各实习科室对护生进行评价投票,最后按比例评选出优秀实习护生给予奖励。另外,科室对每个实习生进行招聘留用评价,评价在B级以上的护生,均可优先参与本院的护士招聘会。
1.2.5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持续质量改进 以优质护理实施、管床责任制整体护理教学效果为目标,建立环节质量标准、终末质量标准,环节质量评价标准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实施,评价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是否明确、可执行,是否按计划实施教学、老师的教学方法、护生学习的进度、教学活动的效果。分别采取定期与抽查相结合、定项与随机相统一的质控方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教学管理委员会每季度、科护士长每月、护长每2周、病区总带教每周进行环节质量质控,通过中期总结、出科总结、不定期观察、沟通等方式,做到分阶段、有重点、层层质控、层层把关,收集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及时修正教学计划和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终末质量评价标准包括护生整体护理实践能力、患者对护生服务满意度、带教老师对护生实习满意度、护生对病区教学满意度4个指标。护生整体护理实践能力采用综合技能考核,出科时选择1个病例考核,评分内容包括护理程序的应用、基础操作、专科操作、沟通能力、应急处理能力,总分100分。患者对护生服务满意度由护生管床患者填写,内容包括受到尊重的感受、对护生信赖的感受、护生提供生活照顾、解决问题的感受、护生沟通能力等;带教老师对护生实习满意度,由带教老师在出科前填写,内容包括专业价值观、学习态度、主动服务意识、实施基础护理能力、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护生对病区教学满意度内容包括病区计划、教学实施、教学活动、护长管理、带教老师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工作能力、为人师表等,调查表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终末质量指标数据收集后,分别以病区、科为单位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前后教学效果变化,对突出问题进行持续改进。
2 结果
2.1 改革前后成绩比较 改革前平均理论成绩(80.32±2.48)分,改革后(85.35±1.54)分;改革前综合技能成绩(82.27±3.18)分,改革后(88.62±2.28)分。经t检验,P
2.2 改革前后各项教学满意度结果见表1。
3 体会
3.1 临床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以护生能力培养为目的 现代教育提出学生的能力培养重于理论、技能的培养,现代综合能力包括创新、团队协助、沟通、人文关怀、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备良好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是护生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我们采用护生管床责任制整体护理教学模式,以护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使护生明确角色定位,增强了服务意识,应用护理程序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病情进展等实施护理、生活照顾和健康教育,提高了护生整体护理实践能力、人文关怀、沟通能力。分时段教学、床边教学查房,锻炼了护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管床责任制整体护理教学模式是适应护生能力培养的模式。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护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在优质护理模式及整体护理背景下,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更加有赖于一支强有力的护理队伍,加强临床护理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优秀护理人才的保证,更是护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3]。临床带教老师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教师”职业的培训,虽然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但缺乏教学技巧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临床教学技能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系统的教学技能、管理学习和培训,更新了临床教师的教学理念,打破经验教学的传统局面,提高了教学技巧和方法,规范了教学管理和护理行为,为护生提供规范服务和优质服务的学习榜样,教学效果得到保障。师资队伍的培训还应拓展教学科研培训,培养临床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促进临床教学科学、持续发展。
3.3 加强教学质控,保证教学质量 层层质控和多维评价使教学管理不间断、不脱离实际,通过环节质控能真实、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整改,提出修正方案,保证了教学计划的落实和顺利进行,保证了教学效果。终末质量评价通过护生、教师互评,增强了带教老师的责任感和教学意识,促进老师提高自身素质,促使护生主动学习、主动服务,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目标化和规化,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楼蓉蓉,蒲杰,丁玫,等. 临床护理教学的管理思路与实践.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 (7):7475.
护理教学管理方案范文3
【关键词】 护理教育;临床护理教学;教学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6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65-02
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影响着护理教育整体的教学质量,只有不断的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才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并且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的平台,也只有高质量的临床护理教学,才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促使他们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 临床护理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1.1 传统的临床护理教学主要是以经验带教为主,一般的带教老师都是资深的护士 虽然高年资护士具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他们由于多年没有接触教学管理,在思想上较为滞后,带教方法也较为陈旧,而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也往往以跟班为主,没有太多的实践机会。同时,由于工作繁忙,很多带教的护士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教学资料,对于学生的信息也缺乏科学的掌握,没有具体的带教方案。
1.2 在带教方法上,往往以跟班带教为主 往往学生都是跟着带教老师采取同样的作息时间,遇到什么就学习什么,属于机会教学。有的带教老师怕麻烦,甚至将很多工作都自己来完成,不愿意放手让学生去操作,久而久之,学生无法学到知识,而且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1.3 缺乏对学生的心理沟通 当前,医患关系是困扰临床工作的一个重大难题,由于患者的病情各异、家属的素质参差不齐,在临床中很容易造成纠纷和矛盾。有的病人不愿意让实习的护士为自己做护理,甚至还会迁怒于实习的护生,在这个过程中,护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与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沟通,不仅会影响实习的效果,甚至会造成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障碍,因此,对学生的心理沟通十分重要。
1.4 忽略了对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 医疗纠纷的出现,与医疗文书的书写不规范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包括病例、护理记录在内的医疗文书,其不仅具有医学意义,同时也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书写医疗文件的能力。但是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有的带教老师过于重视医疗文书,不让学生进行书写,学生便失去了学习医疗文书书写的机会,无法养成较好的书写能力。
2 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改革与实践
2.1 提高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 带教老师是学生临床护理实习中接触的第一任老师,其素质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带教老师,首先自身应当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做到爱岗敬业,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更加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操作能力。带教老师的素质,对于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工作态度有着十分直接、而且关键的影响,学生由学校走向工作岗位,首先接触的就是带教老师,如果带教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理念,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树立了正面的榜样作用,也为学生的角色转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2 坚持以人性化教学为基本理念,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有的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到临床护理,在心理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带教老师要积极的接触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从学习和生活中多关怀学生,对于学生产生的心理变化做到及时的了解并且采取有效的沟通,使学生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另外,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实习环境,消除他们在新环境中的陌生感,使他们能够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临床护理的学习中,不断增强他们的信心,并且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信心,真正使学生通过临床护理的实习能够顺利走入到工作岗位中。
2.3 规范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管理体系 为了不断提高临床护理教学的教学质量,医院也需要成立专门的临床护理教研室,建立和健全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在带教老师的选择上,应当选择具有丰富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护士,对于带教老师的教学质量也要做出科学的评价,将临床护理带教的质量与科室的护理质量紧密的联系,并且与带教老师的晋升挂钩,这样也有利于加强带教老师对临床教学的重视,有利于促进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规范带教过程的管理 在护生入科第一天,科室安排专门人员对科室环境、物品摆放、科室管理制度、病种特点、班次和作息时间等内容向护生介绍,以便她们尽快地熟悉新的工作环境,投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以护理程序为指导,提高护生技能临床带教过程中以护理程序为指导,安排护生跟随带教老师进行管床,在护生出科前须书写大病历1份,纳入出科考核的成绩中。教学秘书定期查岗教学秘书在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监督职能,不定期到各科室进行巡视,检查实习护生的纪律、仪表、学习态度和带教老师的教学情况。通过巡视查岗,及时发现护生实习和带教老师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与护生和带教老师进行沟通,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
3 结束语
在护理教育中,临床护理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其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且培养该领域内基本工作能力和技能的关键阶段。同时,临床护理教学也是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一个关键时期,只有通过有效的临床护理教学,才能够帮助学生顺利的实现角色的转换,从学生转变为医护人员,因此,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必须要不断加强临床护理教学的质量,才能够保证上述工作顺利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魏彦姝,周锦.重视细节管理 持续改进实习教学质量[J].中国护理管理,2007,(12).
[2] 杨新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9,(01).
[3] 李葆华,张洪君,王群,李蕊.改革临床护理教学管理 提高护理教学质量[J].中国护理管理,2009,(01).
护理教学管理方案范文4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医院和学校双方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院和学校共同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成立由护理部、科教科、学校护理系、教务处领导共同参与的护理教学质量改革管理委员会(简称教改委员会),其中医院科教科、学校护理系、任课老师、临床带教老师负责组织、分配、实施各项教学任务及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医院护理部和学校教务科负责监督管理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院校双方共同制定授课计划和临床见习实践指导手册,要求任课老师和带教老师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课堂教学和临床带教。院校双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密切配合,全程跟踪教学质量,及时通报反馈,共同协商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介绍
教改委员会根据高职护理岗位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时始终坚持以护理操作技能为中心,加大临床实践的比例,优化实践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与临床的融合。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九院班上午半天下临床见习,下午和晚上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与同年级学生相比,九院班在教学活动时间分配上相对缩短临床实习时间,延长学生临床见习时间,使学生边理论学习边操作实践,将更多的理论知识引人到临床实践中,在操作实践中全面提高职业能力。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通过学生参与、合作,融学、做、教于一体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半年学生返校进行护士执业综合实训,为护士职业考试做准备。
教学管理体系的运行
教学管理体系的实施
医院护理部和教务处根据授课计划和见习指导手册,制定“理论教学进度检查表”、“授课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表”、“专科见习实践情况完成表”、“专科知识综合能力测评”等,其中“理论教学进度检查表”、“授课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表”主要考核每月各专业课程在时间段内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通过班级5名学生的核实和对教室日志的抽查来完成。“专科见习实践情况完成表”主要根据各专科的临床见习带教计划,通过每月检查学生的见习日记、见习鉴定、科室护理教学台账查看学生的临床见习实践任务有无完成。“专科知识综合能力考核”是每半学期护理部和教务科对学生进行各专科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道德素养三方面考核,其中理论知识考核选用学校老师出的试卷,相同的章节内容,同等难易程度,通过与学校同年级同专业学生的平均分、成绩分布直方图的比较,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提出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指导医院任课老师授课。“实践技能考核”采用专科疾病操作技能考核(如内科护理的吸痰、外科护理的备皮、妇产科护理的会阴护理等)、小组病案分析与讨论、护理查房、制定护理计划表、健康宣教等形式进行,旨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职业道德素养考核”是临床见习科室护士长、带教老师和病区患者对学生的德育考评,学生通过临床护理工作的真实感受,激发对护理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学管理体系的反馈
通过上述考核和考评机制,院校双方定期召开各专科教研活动,如课堂公开课、临床见习带教跟踪等,相互沟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教改委员会每月安排学校教学质量督导小组对合作班课堂授课质量进行检查,每月发放“教师授课情况学生意见反馈表”,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授课的意见。对任课老师实行优胜劣汰制度,凡是总评低于85分的老师不能胜任教学工作。选拔优秀老师任课。定期跟踪见习实践情况,了解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一方面促进医院临床教学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操作水平、教学能力及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学校专业课程任课老师到临床跟踪学生的见习实践,补充临床实践知识的同时,了解了临临床医疗护理新技术新进展,满足课堂教学需要,实现临床与教学的零距离,优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管理体系的保障
为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发展机制,提高院校合作教学质量,院校双方制定和规范了教学管理的配套制度和政策,如“临床见习实践管理条例”、“临床见习带教老师职责”、“带教老师聘任制度”等,将教学质量纳入任课老师的考评体系,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福利待遇等方面体现优势,提高临床任课老师和见习带教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保障教学质量。
教改初见成效
护理教学管理方案范文5
关键词: 高职护理教学 《护理管理学》 课程建设
为了深化高职护理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职业型”和“技能型”高素质护理人才,体现“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新观念,使护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护理岗位要求,根据护理学的性质和护理职业岗位的特点,我们对《护理管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一、正确认识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和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保证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学院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全面提高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重新进行课程分析及定位
根据护理学的性质和护理职业的特点,分析就业岗位的护理人才需求,对《护理管理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修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
三、确定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思路
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 ,以“工学结合、院校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贴近临床工作,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优势。
四、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一)课程组教师能深入领会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对照课程建设实施的目标、具体要求和做法,疏理出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或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
根据学院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评价指标(教学队伍、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课程特色),对照评价标准得出分值,客观实际地对本课程作出自我评估,找出差距和建设依据。
(二)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1.护理教师数量不足,知识结构较陈旧,教学方法手段滞后,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不能完全满足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年轻教师缺乏临床工作经历,难以体会护理职业情感,无法模拟临床真实情境,在讲授护理管理理论知识和管理技巧时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生搬硬套,授课内容与临床实践联系不密切,讲解不够详尽透彻或不能把握知识“必需”、“够用”的尺度。
3.与临床医学相比,护理的专业化发展相对滞后,护理科研工作相对薄弱,护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课程带头人不足,导致对本课程所起到的初进学生远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作用认识不足。
4.护理教育发展的步伐迟缓,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5:1,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护理管理技能的培养。
5.本课程实习实训条件及教学资源比较薄弱,既要求在医疗实践中学习管理,又限制了在真实护理管理环境中的学习管理,只能以情境教学法或模拟护理管理作为在校实训的形式。由于课时限制,有的案例分析只能在课外由课程模拟小组组织分析讨论、完成书面作业,不能安排课堂讨论,无法全面评价教学效果,导致教学过程以理论为主,实践实训项目的开展比较欠缺。
6.护理职业岗位分析及工作定位不准确,常常忽略了护理岗位应具备的综合管理技能及应关注的主要内容,护士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机械的“工具人”,重视其技术操作能力培养,忽视人文素养和临床决策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1.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护理管理学》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必修课程,把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应用、管理艺术作为护理专业综合管理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的指导思想,使高职学生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1],真正做到“知识够用,技能过硬”,选取与护理管理学针对性和适应性密切相关的内容,摒弃与护理管理学无关的部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效融合。理论教学以临床应用为目的,注重实用;实践教学选择最基本、最必需的护理管理技能为学习内容,设计实训项目,避免部分理论知识的重复讲解。对课程内容作模块化设计,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管理基础的学习奠定管理思想的基础,具备管理的理论及知识;以管理职能的学习走进管理、学会管理,初步具备护理管理能力;以质量管理的学习体会护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教学中将课程标准与护士执业考试大纲有机结合起来,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以护士执业考试的标准题型进行课堂、课后训练,为学生顺利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奠定基础。
2.革新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这就意味着护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2]。根据《护理管理学》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教学特点及专业思想素质教育的需求,加强人本管理理念、护理管理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突出实践性、强调情感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导入法、难点定向法、提问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典型案例分析、临床与学校联合指导技能实训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注重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还可邀请医院、企业管理专家讲学指导,增强学生对护理管理学的学习兴趣。
3.正确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正确评价学生的实践管理技能,为学生顶岗实习奠定基础,改变过去期末考核一锤定音的做法,重视实践过程的评价。依据国家相关职业岗位各模块基本技能要求,制定各模块的考核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获得护理专业学历毕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方准毕业。课程的考核评价由理论、平时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组成,不再是以理论为主的形式。在实训基地选派医德高尚、富有敬业精神、护理技能精湛、临床护理经验和管理经验丰富的的高年资护理人员带教、考评和监督,在专业态度、专业情感、专业素质塑造方面起到良好的言传身教作用。推行轮训的考试制度,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素养,掌握临床护理和基层一线必须的综合护理管理技能。
4.创造条件开展管理技能实训。护理专业的培养周期长、实践性强,为确保护理教学与临床护理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护理专业实训中心和我市护理人才紧缺岗位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强本课程实训基地的投资和建设,以满足专项管理技能训练或在模拟病房强化学生综合实践管理技能的训练。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实习基地作用,使学生及早感受真实的护理职业环境和医院文化,巩固专业思想,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担任护士长助理,在护士长的直接指导下亲自体验并处理护理管理工作。实践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护理人文情怀、职业情感、责任感、奉献精神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尽快进入护士角色、管理角色,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打下良好的基础。
5.适应社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服务范围在向医院、社区两大主体拓展,要求护士“以人为本”,为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护理。为适应这些转变,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针对护理学发展需要和完成护理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管理理论及知识、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为护生的专业学习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机构和建立动态的、连续的护理临床教学机制。
6.开发、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标准、实训指导、练习题及电子教案、参考文献目录等,全部内容制成网页,免费开放,随时可上网查询。积极采集《护理管理学》教学光盘和典型管理案例、汇编护理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案例习题集》、与临床共同开发护理管理实训教材,使教学资源库不断丰富,提高教学效益。
(二)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1.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整体提升,涌现院级或省级教学名师。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改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本课程的教学。
2.参加教学研讨及培训,开展课程建设学术研讨会,引进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才,带动护理科研的开展。
3.师资团队与护教双栖对接要求教师既有教学职称,又具备对口专业护理或医疗专业的技术职称;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素质[3],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顶岗实践,以更新知识,提高实践指导能力。
4.对于兼职教师,鼓励并支持其参加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增强其执教的能力;对新任课的教师继续落实岗前培训制,学习教育理论、教育职责、规章制度及教学各环节等。
5.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到专业指导委员会中来,并加强和校内教师的交流,全面提升校内外专家的实质性合作和交流的层次。
(三)加强教学管理,促进课程建设。
1.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护理教研室的基层管理职能。
2.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抓好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3.课程负责人抓好课程的总体水平和建设进度,统筹安排课程建设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对课程年度检查和鉴定验收负全面责任。
参考文献:
[1]雷正光.职业教育课程的功能与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27-29.
护理教学管理方案范文6
[关键词] 高职护理;学生;心理护理技能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29-03
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整体护理模式成为当前各界所公认的最佳模式。整体护理模式认为,健康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三者的完整结合,并明确指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健康有巨大的影响。心理护理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核心与难点,它贯穿于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全过程,也是该模式优于其他模式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就应围绕心理护理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1],目前,综合医院临床心理护理整体水平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心理护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和规范化操作模式[2],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力军,如何培养满足各级医院以及社区服务机构工作需求的合格的护士一直是护理教育界探讨的焦点。各级医院、社区服务机构要想提供高水平整体护理的服务,具备高素质的具有优秀心理护理技能的护理人才,必须从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抓起。
1 心理护理技能的内涵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工作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沟通,有针对性地解决或改善服务对象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影响或改变其不良心理状态或行为,在帮助服务对象提高适应与应对能力的同时,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处理。心理护理技能是指在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护理时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评估能力、心理援助能力等。
2 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心理护理技能是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对学生自身、社会发展、护理专业发展以及护理模式的转变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1 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现代护理模式得以推广的需要
当前,学院护理教育以及医院护理理念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依然很大,致使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现代护理理念的教育与临床护理事件得不到有效的开展,通过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现代护理理念,让学生把最先进的护理模式带到各临床实践单位,是现代护理模式得到有效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
2.2 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护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护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或改善服务对象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处理。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不但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这是一条护理专业学生成长、发展为一名优秀护士的有效途径。
2.3 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新时期高职护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护理专业的发展应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胜任护士岗位需要为目标,以护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行业质量要求为标准,坚持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接轨。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设置和结构还不尽合理,学生的创业精神与核心竞争力亟待加强,对护理专业教学来说,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核心竞争力,就应该加强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
2.4 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因而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适应人民生活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护理工作者,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特别是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高等护理教育的核心。护理专业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心理护理技能,才能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有效应对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心理护理技能的护理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5 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中国已加入WTO,将促进护理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管理与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从而加快护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国际护理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中国护理教育已经认识到培养护理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重要性,只是在认识水平上还需要提高,具体的实施也有待加强。强化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国内外护理教育的沟通交流,也有利于护理人才的输出。
3 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培养的因素
3.1 学生因素
①学生整体素质不如以前:高等院校扩招后,录取分数线自然下降,特别是专科录取分数线,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一届不如一届。入学之后,部分同学缺乏学习的自主性、计划性。整体上来看,虽然高职生已初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审美观、组织纪律观念及法制观念,但是部分同学动手操作能力、应变能力较差,与老师、同学、医护人员之间协调、适应能力不足,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较差,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多,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②学生缺乏专业认识:目前,大多数学生缺乏专业认知,尤其没有认识到作为一个护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心理护理技能的重要性。郭捍华等[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一学生对专业认知存在不足,许多同学是按照父母意愿或是老师推荐选择专业,针对“非常清楚自己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这一问题,有70%的学生“不太确定”或“不是”。由此可见,护理专业学生没有更深入认识对于护理专业的专业发展前景、就业趋势等相关专业情况。③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大多数学生对将来的职业缺乏认识,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郭捍华等[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76.7%、10.2%和2.3%的同学分别选择“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具体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有55.6%、9.2%和5.4%的同学分别选择“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护理职业的工作环境以及面临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
3.2 教师因素
教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人生的理解,教师的师德、教育修养、教学技能、专业基础等方面都会影响到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学习,尤其是任课教师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水平。目前,许多任课教师没有认真研读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清楚所授课程哪些知识技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讲课时针对性不强,不利于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
3.3 教学管理因素
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能够调动学校各种资源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做的不是太好:①缺乏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统一的、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②教师业务进修、临床实践等制度不健全,也缺乏对业务不太成熟教师的再培训;③对学生在临床见习及临床实习过程中的监管力度还有欠缺,对完不成见习和实习任务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处罚,致使学生的临床见习或实习流于形式;③考试制度还需再完善、再全面。教学管理的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护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3.4 临床实习环境因素
临床实习是护理学生步入临床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护理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实习让学生由理论到实践进行有效转变,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才。临床实习单位的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实习生的成长与发展,如医院的护理理念、护士管理制度、护士地位等。
4 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培养的途径
4.1 构建护理专业学生以心理护理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了解专业特点,逐步掌握并运用专业知识,形成稳定的专业技能。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体现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现代护理理念,必须设置《心理学基础》、《护理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为必修课,同时,增加一定额度的实训实践课,并设置《人际沟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礼仪》、《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为必修课。
4.2 更新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更新以有助于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情景式教学,以临床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有患者、患者家属、导诊护士、门诊医生、住院部护士、病房责任护士、护士长等),例如,让学生扮演护理人员,体验作为护士面对患者时该如何进行心理护理,或者扮演患者,体验作为一位患者有何种心理需求,然后让同学们进行讨论;还要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例如,每学期举办1~2次心理护理技能大赛,前3名同学可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加分并记录,在评优评先上作为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4.3 强化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护理教育理念
护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调意识、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真正地把专业、照护、应用科学与服务对象的相互作用、个体与其他部门相互协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具备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科研等各方面能力。在护理教育过程中,强化心理护理理念,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专业认识,在学习中把握好方向,掌握心理护理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人员。
4.4 提高护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情操、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人生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把握着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实质上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正确的发挥,因此,注重护理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造就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必由之路。学校应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活动,如集体备课、听课说课、在职进修、培训、到医院实践学习等,强化教师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护理教育理念,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4.5 强化实训实践活动
张惠萍[4]认为护生的学习包括在校学习、临床实习两部分,它们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教育都十分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护理人才的培养。实训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手段,要想培养学生的心理护理技能,就必须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训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强化,首先是增加实训课时数,并在课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实训活动;其次,利用寒暑假为学生创造去临床岗位锻炼的机会,锻炼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后,继续重视实习,把实习当做学生评价的重要依据。
4.6 打造有利于心理护理技能培养的校园文化
对于护理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与提高,课堂教育固然重要,课外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营造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常展开,是学校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启迪的主要形式。因此,首先应加强学校环境治理,对宿舍楼、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等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创造文明、整洁、优美、有序和心理护理相关的育人环境;其次,应加强学校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在校园内的醒目地方悬挂校训、校徽,张贴护理专业领域内著名科学家、学者画像和求知成长的名言警句及文明用语,设置反映心理护理特色、有教育意义的纪念碑、纪念亭和名人雕塑等人文景观;最后,加强校风、学风、班风、宿风、校规、校纪建设,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文明程度,为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提高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氛围。
护理人才是 21世纪紧缺的技能型人才之一,提高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护理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是卫生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而培养具备职业综合能力的护理人才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5-8]。因此,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亟需加强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学校要加强宣传、教育,实习单位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仁清.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4,28(2):87-88.
[2] 张玉芳,殷磊.心理护理的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79-181.
[3] 郭捍华,李殿双,孙建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生涯发展困惑问题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2):160-162.
[4] 张惠萍.护生素质教育环节浅议[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1):66-68.
[5] 方敏.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的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2,6(2):74-75.
[6] 任伟,喻志坚.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资讯,2009,3(2):183-184.
[7] 赵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2005,2l(l3):1771-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