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的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经济的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经济的原则

生态经济的原则范文1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金融风险;定性指标;定量指标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2―0058―04

一、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原则

(一)全面客观、统筹兼顾的原则

要通过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奠定风险度量的基础,全面考察影响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揭示影响地区风险的机理,使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状况。不仅重点考察影响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经济、金融因素,还兼顾社会环境和政府能力。由于情况的复杂性,将所有因素都纳入评级体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因而应注重考虑相对重要的因素,对关键因素的揭示能较全面地反映整体金融生态环境。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属于宏观范畴,地方政府司法能力、经济整体发展水平、金融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均对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形成重要的影响。在对各个指标的经济含义和数据统计之间相关性进行深入分析后,根据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各种因素的权重,以对地区风险有显著影响的经济、金融风险因素为重点,以行政、社会环境风险为补充,设计地区风险评级方法及体系。

(二)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以可计量的统计指标为主,所有定量分析数据均来自权威的统计机构,有统一标准的口径范围和填报项目,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反映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并不都能被定量描述,也并不是都有相应的统计定量指标来反映,忽略这些因素无疑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风险高低。对此采用定性指标予以反映。

(三)历史考察和未来预测相结合原则

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分析被评价地区债务人未来的总体偿付能力。因而在评估过程中必须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既要对地区发展的历史进行分析,又要正确把握当前发展现状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历史考察、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和判断。只有这样,评级结论才具有客观性。并且在等级有效期内,对金融生态环境构成要素进行跟踪监测,若发生重大变化,则适时调整其等级。

二、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从大类看,行政因素、经济因素、金融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对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我们也主要从这四方面进行评价。

(一)行政因素

1.行政司法效率。地区行政司法效率直接与地区内社会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相关。政府提供较为高效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对地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支持作用。行政效率低下对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司法程序是解决市场中各经济主体间法律问题的有效手段。司法判定过程的效率和公正及司法执行的有效性都将对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形成重要影响,且在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方面意义重大。

2.政府财政能力。在评价地方财政能力时,应剔除中央补助、国债转贷和其他调入资金等稳定性差的收入对地方财政实际能力的影响,以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财政平衡率为重点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A.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可以体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水平,同时也能反映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和调控能力。虽然较强的地方财政实力对降低地区风险有积极作用,但在税制稳定条件下,财政收入过分高于GDP增长速度持续较长时期的情况则可能存在过度征税而削弱经济主体发展潜力的现象。对此应关注以下指标:财政收入/GDP、人均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增长率。

B.地方财政支出。地方财政支出是实现政府调控的主要途径之一,主要包括经济建设费、行政事业费、福利支出和政策补贴。鉴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复杂性,重点考虑地方财政支出对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力的影响。

c.财政平衡能力。财政平衡能力主要考察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能力越强,未来过度征税、收费以及拖欠占用地方企业资金的可能性越小,对降低地区风险产生正面影响。所以将财政平衡率作为反映财政收支平衡能力的定量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二)经济因素

1.宏观经济发展水平。描述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状况的总体指标有GDP、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及宏观经济结构。而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周期是影响地区风险非常重要的因素。

A.经济规模。地区经济规模直接影响地区信贷资产的总体风险程度,与地方债务人的平均偿债能力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为更准确地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评价经济规模时,剔除地区间人口数量差异带来的影响,采用人均GDP这一指标进行定量分析。

B.经济增长速度。快速的经济增长表明一个地区的偿付能力基础在未来会有较快的提高。地区经济增长越快,居民收入就越多,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一般也较好,居民和企业偿付债务的基础就越强,违约的概率就越小。

c.经济稳定性。地区经济稳定程度通常由两个因素揭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地区社会稳定程度,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则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不稳定的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地区经济的增长质量,并导致信贷资产不同程度的贬值,从而降低地区信用水平。因而,在考察地区经济稳定性时,通过定量分析CPI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来揭示地区经济风险差异。

D.经济结构。工业及服务业比重较高的地区,经济内生动力较强,不易受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经济发展缺乏有效动力。在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比重是否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考察经济结构对地区风险的影响时,重点关注第二、三产业比重和轻重工业比重两个指标的定量分析。

2.微观经济质量

A.企业规模结构。要维持地区经济长期繁荣稳定,大、中、小企业的比重应该成金字塔分布。如果地区经济过于依赖少数大型企业,则少数企业出现债务危机或破产将对地区经济造成较大的损害,信贷资产质量和社会稳定将受较大影响。因此,在微观经济质量分析时,应关注地区间中小企业比重。

B.企业经济效益。地区企业经济效益直接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盈利能力和资产负债水平,反映地区债务人通过正常经营产生现金流对债务的保障程度。因此,应当关注以下五个指标的定量分析:平均总资产率、平均销售利润率、平均资产负债率、平均资产负债率、平均产品销售率、平均应

收账款周转率。

3.投资能力

A.投资规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反映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预期。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或多或少地受政府政策的导向。由于作为政府积极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投资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必须关注投资规模大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B.投资增长速度。投资适度增长能有效带动经济的稳定增长。地区投资容易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从而加大宏观经济运行风险。因此,应肯定适度的投资增长速度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对投资增长速度过快持谨慎态度。

c.投资结构。投资可分为基础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其他投资。基础建设投资期限较长,项目收益较低,风险较高;新改造投资期限相对较短,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地区经济的发展潜力;地产投资对银行信贷资金依赖性较高,对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反应敏感,一旦宏观经济政策发生调整,房地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过高将严重损害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应注重投资结构对地区经济影响的分析。

D.投资效益。投资效益高低反映投资的实际效果,并直接影响到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低的投资效益表明地区资金运用效率低,从而降低项目的收益能力,并有可能危害到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应通过亿元投资产生新增GDP指标的分析,考察投资对经济风险的影响。

(三)金融因素

1.金融发展水平

A.金融业地位。金融业较为发达地区,金融保险业产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高,金融业务覆盖面较广,服务水平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区内资金的融通能力和使用效率,同时也增强了地区金融体系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金融业规模较小,产值偏低的地区,金融体系结构不完善,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B.信贷依赖度。地区间经济发展对银行的依赖性存在一定差距。地区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依赖过高将不利于风险的分散。当经济出现波动时,风险过分集中在银行系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地区的安全。同时,一旦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地区企业资金压力骤增可能影响到正常经营,对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关注地方经济对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通过对地区流动资金贷款占GDP比重的定量分析,反映地区经济对信贷的依赖程度以及对地区风险形成的影响。

2.金融资产质量

A.不良贷款比率。该指标比较直观的反映金融生态状况,是衡量生态环境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但分析时要注意考虑银行自身经营原因造成的不良贷款比例和政策性剥离使不良贷款减少的因素。

B.银行业经营利润及全省排名。为反映银行经营效果,分析该指标时要考虑银行自身原因造成的亏损和政策性原因造成的亏损,正确衡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全省排名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地区生态环境在全省所处的位置。

(四)社会环境因素

1.城市竞争能力

A.城市化程度。由于城市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地区城市化程度高意味着经济主体能够利用更多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降低风险的目的。

B.重要城市的竞争力。地区GDP主要由地区重要城市或城市化地区创造。城市(镇)的发展对周边经济具有一定的辐射力,对提升地区经济实力、扩大投资容量、降低投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资源能力。在不考虑开发体制的情况下,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能够以各种创新形式将自然资源作为偿付地方债务的经济基础,起到降低地区风险的作用。应关注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以及是否对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空间形成制约。

3.科技水平。科技进步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地区人力资源状况。因此,要考虑地区科技水平对促进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

三、评价指标权重分布

生态经济的原则范文2

关键词: 城市景观生态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生态学原则是设计类学科常常提及的设计准则之一,主要表达的是希望规划或设计能够尊重自然的基本规律,尊重环境,并用科学的方法去优化生态环境以及各种生物体的友好共存。虽然我们的愿景是好的,这一原则却沦为一种形式、一种口号,或者一味追求景观设计的快速成景效果,从而忽视了生态学原则的基本内涵。最终,伴随着城市发展的步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层出不穷。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无论是五一、十一的花坛,还是景观大道、城市广场;无论是郊野“自然公园”还是整治一新的市区水系;从普通的住宅绿地设计到“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的建设,人们所看到的却是非生态的规划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俞孔坚,吉庆萍,2000;俞孔坚,2001)。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生态学原则。

第一,宏观上,立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

城市生态系统包括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具有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作为指导和协调各部门利益、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性指导纲要,城市规划要具备生态观,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公认。这就要求我们:1)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将生态效果作为重要目的提出并贯彻,不能因为经济建设和发展而忽略生态效果,或者将生态效果流于形式或口号。2)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最终都是要形成宜居的环境。城市的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与增长速度快,因此,要想保证生态效果,就必须有前瞻性。四川遂宁的人工湿地建设,将生态环境体系的建设置于城市建设伊始,并充分考虑到人口扩张后生态湿地应有的容量,这种做法应该是得到推广的。

第二,多行业的协同维护,将生态原则落实到规划设计的全过程。

每一个规划设计,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还是有害于它,不仅取决于设计方案如何去做,更在于如何去落实。例如,讲到植物栽植,很多专家都提倡“适地适树”,确实是对生态学原则的尊重和落实。但是实际上就是,为了快速成景或者建造独特植物景观,大树还是在源源不断地进城。偏好用古树名木作为中心景观点的现象也很多。南京某楼盘的入口处有4株百年以上的木瓜海棠,移栽后有一棵未能成活,有关单位耗资百万只为买到相同规格的树,这不仅是一种经济浪费,更是对生态环境的不尊重。然而,规划不是立法,也没有人专门去检查是不是每一个景观节点都符合规划的指导方针,因此,生态原则的落实确实依赖于从业人员的整体觉悟,也需要城市人口在使用景观的时候有自觉的爱护。

第三,尊重城市的文化渊源,文化和生态要相互融合。

改革开放后,在文化认同上,曾经出现过一种盲目的崇洋设计思潮。中国的城市景观经历了十余年来对引进外来文化的“跟风”和粗燥经营,一边追求特色景观效果,一边又总是出现反复拆建的现象,不仅是对人财物力的一种浪费,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反观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造园造景自古就自成一派,城市建设也一直恪守《周礼》中的规范稳步发展。中国的设计理念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尊重人性等原理,却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论述,其本意都是一样的。笔者主张生态环境的构建应该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日本在这一方面做的很好。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日本设计接受了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尊重本民族生活环境特点和优秀文化传统。表现在:1)城市空间设计方面,与美国侧重人的社会交往生活不同,日本的设计师更多地关注于人群在外部空间中的流动、疏散和避免灾害等行为模式。在日本,设计师更关注人的各种合理行为要求,从人的需求出发去奠定景观空间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合适性。因此,日本的城市景观并不醉心于形式和花样的翻新,而是务实地为人们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所。2)日本的城市空间,不管是大规模的城市公园、滨水地带、邻里公园、街边绿地,寺观庭园,它们的设施都很齐全,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需求。这里有一个令人深省的例子:文化旅游一直是日本人旅游的主要目的,中日两国的文化渊源也是极其深厚的,中国大陆更是有数不胜数的文化旅游圣地,可是,日本人宁可去台湾、韩国都不会首选中国大陆作为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原因竟是中国的厕所不够卫生。近些年,国内也开始关注公共设施建设了,不断有星级厕所出现,可时这些星级厕所也仅仅关注了卫生,远远谈不上生态环境的构造和营建。在日本,类似直明内山创建的袖珍公园比比皆是。这种公园是办公楼建筑的一部分,水的处理流程如下:处理后的卫生间污水园内的植物;大楼污水大罐养殖罐中水藻鱼类的食物鱼类的粪便花木的肥料。还利用园中植被,净化大楼、展厅内的污浊空气。借助于这种形式,即使在高楼林立的市中心,也可营造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3)注重将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日本著名景观设计师枡野俊明的设计作品,便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运用传统日本庭园的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渗透进了禅宗的精神,将人们的心灵世界同对自然的高度抽象化融会合一。但是,并非所有的城市景观设计都要有这种精神传递。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减压的呼声很高,因此,日本的很多景观并不追求深刻的人生寓意,就是单纯地注意景观视觉冲击。民族的文化特征往往通过本土的石材和资源去体现,包括卵石、块石、条石或砂砾等等。各种景观设施也尽量利用本地自然材料,石质或木质的,既经济又生态化。

第四,要研究城市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

除了要遵循地方性原则、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尊重自然和文化,笔者觉得,更应该重视生态安全。

对生态安全的考量,包括分析景观设计如何降低城市污染等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如何作到维护生态安全和保障人体健康、如何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如何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修复能力。应该说,这种以生态保护、生境重建和生态安全为目标的景观设计实践,其影响力已经超出单纯景观设计的范畴。因此,所有与城市景观设计有关的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应该有这种自觉,否则,疏于考量生态安全的城市景观势必会造成对城市本土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破坏,是在牺牲未来的生态资源来成就当代的发展,这也是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

第五,结语

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的核心。因此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Lyle,1994),其所创造的景观应该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Thayer,1993)。可我们目前的城市景观建设的生态观还是比较浅显地停留在美好环境的构建上,真正做到生态的循环利用以及“可持续”还是比较少的。就这一点而言,我们的城市景观建设任重而道远,必须从规划开始,一直贯彻落实到景观的后期维护和利用,真正关注本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融合构建,尊重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刘福伟.浅谈现代城市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7(4):35-36

[2]韩波.略论日本城市景观转型和北欧景观设计思想[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2):75-78

[3]刘扬、沈丹.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安全考量[J].城市建筑2008(5):27-28

生态经济的原则范文3

关键词:生态设计原则,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住宅环境质量优劣与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关系,不合理的居住环境设计已经给人类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现在国内对于居住区生态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室内环境和建筑本身,而对于室外环境的研究涉及较少,以及在生态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如何通过设计进行室外环境改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1.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生态设计原则的相关内容和居住区设计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大量参阅国内外关于生态设计理念和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研究成果,发现了有研究者已经对这些理念的结合进行了不同深度的探究。

国内关于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设计的理论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从90年代末开始逐渐升温,这些理论虽然对居住区室外生态设计界定有所不同,但都从不同方面对城市住区的生态规划设计趋势、方向、原则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于2002年出台了《上海市新建住宅小区环境导则》《上海市生态型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住区环境建设标准。这些原则或评价标准的制定,显示出我国城市住区建设的环境意识向正在向更高层次迈进,也使我国城市住区环境的生态建设开始有章可循。对城市住区外环境进行专门设计的方法研究始于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认为居住与环境的设计必须达到4项要求:安全、卫生、方便和舒适,①这些政策的制定为居住环境设计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前苏联自50年代起开始研究居住与环境问题,,并设立住宅生态学来专门研究居住环境设计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保证居民健康,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②70年代后期以来,居住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人们也为居住区创造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同时重视居住区的社会功能和在精神、心理上的作用。

2.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及设计原则

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设计缺少人文关怀;缺乏环境个性和特色;③盲目追求大型化、豪华化,为了追求气派和宣传效果,不少居住区内硬质铺地、广场泛滥,整体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难以保证居住区开放空间应当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疏解精神压力的作用。

首先,地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在设计时应该适宜这种特定的场所,应该挖掘其中反映了当地人精神需求与向往的深刻内涵,同时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考虑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其次,人性化的原则。居住区室外环境是为居民服务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从室外环境的整体规划,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绿化小品等细部设计直到建设实施,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环境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改变现代城市中琳琅满目的沥青、混凝土、玻璃、钢材等工业化的面貌,让人尽量融入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存。

3.国内外实践案例分析

3.1 南京咏梅山庄绿色生态小区

咏梅山庄建于2001年,是建设部认可的绿色生态住区,该住区以维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为规划设计原则,采用最新的生态环境技术,建立太阳能利用、管道直饮水、雨水回收和中水利用、生态绿化、绿色建材、土建装修一体化等六大系统,营建住区良好生态环境。另外小区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从各层面上由里而表的构筑社区景观环境,按照景观均好性强,使用度高,生态化优良,文脉承传与发展的延续性适度,居住业主的归属感强,并满足建设与后期维护成本的经济型等设计原则,并引入区外环境,对于区外极其优越的自然环境,设计有通往仙鹤山的视觉走廊,并令大多单元向山体展开,形成现代都市山景住宅。④

3.2 英国伦敦拜得(Bed)零耗能小区

曾获得2000年英国皇家建筑协会“可持续建设最佳范例”奖,并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选择作为2000年伦敦“可居的城市”展览中心可持续开发的范例的拜得零耗能小区,位于英国伦敦西南的萨顿市,由Peabody Trust公司承建,拜得零耗能小区采用一种零耗能开发(zero Energy Development)系统,即小区任何方面的设计都以最大限度保护自然资源和最小限度地影响环境为目的,其环境保护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⑤(1)利用棕地(BrowfieldS):所谓棕地,就是城市地区中已经进行过开发,现在处于闲置状态的土地,在英国,有大约20%的城市土地属于这种类型。(2)绿色交通:以减少小汽车交通为目标,社区内提供一定的就业场所和服务设施以减少居民出行需求;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联系,包括两个铁路站点、两个公共汽车和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提供替代小汽车的选择,如小汽车共享。

4.国外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对我国的启示

对以上国外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为我国目前开始进行的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提供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多层面、系统化的研究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多种方式促进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建设;大力开展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示范工作;提高市民环境意识,加强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 郭峥.从“健康住宅”看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6

[2] 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

[3] 张秀.后中小尺度下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探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5

[4] 刘家贤.新形势下苏州居住建筑生态设计分析[M].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3

[5] 何昕家 张子超.初论台湾地区生态设计迷思[M].新建筑,2011.2

[6] 余世金 朱坦何.有关生态住区几个问题的探讨[J].工业建筑,2005

[7] 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8] 邓晓红 李晓峰.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J].新建筑,1999(3)

[9] 何静.关于生态型社区发展状况与趋势的研究[J].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

注解:

① 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② 邓晓红 李晓峰.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J].新建筑,1999(3)

③ 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

生态经济的原则范文4

关键词: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原则;发展路径

当下,国家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且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林业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减排作用突出,但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林业生产不稳定,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讨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路径显得尤为关键。

一、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原则

1.坚持将生态效益作为基础随着国家经济事业的快速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等速度不断加快,水体污染、河流干涸等形势日益严峻,且酸雨、干旱频发,严重阻碍经济的全面深入发展。尤其是大气氧气浓度的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对社会发展及人类生存造成极大的危害[1]。这就要求各地区在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时要坚持将生态效益作为基础,发挥林业作为环境建设主体的重要作用,有效解决环境问题。2.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林业具备双重属性,不仅要承担生态建设责任,还要从事经济建设。在过去处理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的相互关系上,人类走了很多的弯路,一味建设经济而忽略建设生态,或只注重生态建设而忽略经济建设,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鉴于此,在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时就务必要将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的关系处理好,有机结合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在建设生态体系的同时考虑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尊重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二、有效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路径

1.建立健全林业分类投资模式最近几年,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林业的投入,使林业经济发展取得突破,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较高。然而长时间以来,各地区林业发展主要依赖中央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林业经济建设与发展需求,所以急需构建以中央为主体、地方为配套、鼓励私人投资的林业分类投资模式。具体做法有:依据当地森林资源的种类及数量,明确公益林的投资主体;参照当地森林覆盖率的大小,明确适应当地森林资源的投资规模;针对公益林在当地林地面积中占据较大比例的地区,应把国家确定为当地林业投资的主体,地方政府则要配合投资。另外,要依据经济效益的高低及主要的受益者,合理区分各地区商品林投资主体。商品林的主要效益受益对象是营林者、地方政府,因而商品林投资的主体应是地方政府。其中,个人有较高收益且适合私人投资的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应大力挖掘个体及民间闲置资金等私人部门的投资潜力,以私人投资为主、政府少量补助为辅,缓解政府资金压力;个人收益较低的薪炭林、用材林,则应将政府作为投资主体。通过分类投资模式的建立,为有效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撑。2.推进林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一方面,注重建设林木良种繁育基地。生产种苗对林业经济发展而言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超前性的工作。各地区要将建设林木良种繁育基地作为基建项目,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技术等力量建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提供高科技、高标准以及高效益的种苗,推动基地林木种苗生产与管理再上新台阶,促进林业经济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封山育林是在林业经济发展实践中践行生态经济原则的有效方法,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封山育林能为改善林种结构、林分结构、提高单位蓄积量等提供路径。同时,常绿阔叶林拥有很强的系统性、稳定性,不仅抗干扰能力强,且生物量大,生态防护能力强,是顶级的自然演替群落[2]。通过进一步增加封山育林力度,森林群落将朝着自然演替的路径健康发展,建成演替顶级群落,即常绿阔叶林,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性。3.科学利用与全面保护相结合森林是有机整体,为长期永久利用森林资源,人们不仅要科学开发并利用森林资源,还要全面保护。如果一味利用而忽视保护,势必会造成森林资源枯竭,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反之,如果不利用只保护,这在经济尚不十分发达的国情下难以确定保护效果。所以在有效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时要对采伐森林资源的量进行严格控制,大力保护既有森林资源。同时,全面增加造材、制材、采伐以及木制品加工等剩余物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原木;走综合发展、立体开发的道路,把森林保护、木材产业发展、综合利用森林资源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科学经营公益林,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提升林地的生产力,从而增加森林蓄积量,采伐利用无法发挥生态效益的森林林木。4.完善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包括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弘扬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深刻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营造良好的尊重、善待、热爱自然的氛围。二是规范政府决策行为,使其对促进自然和人的和谐发展有利,从而依托科技进步提高利用资源的效率,去那么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满足林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提升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三是将强化生态道德教育视作突破口,推进建设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立起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大力宣传生态典型,强化全民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促使全社会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结语

在实践中,各地区要回顾发展林业经济的历程,严格遵循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原则,探索并实施更多有效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措施、路径,从而调整林业结构,完善林业分类投资模式,推进林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全面保护以及科学利用,依托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激活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帅群.生态林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策略[J].现代园艺,2016,(10):162-163.

生态经济的原则范文5

关键词:发展 循环经济 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 A

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不可变更,这是由于要想建设一个资源节约的环境友好的社会,就必然要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实现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循环经济坚持的原则是“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 即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等循环利用的原则,其目的是大力推进节能节约社会的发展,加强对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21世纪发展的三大亮点是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经济发展过程,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个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要求必须以一个科学的发展观为基础,循环经济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物质和能量,实现高效率利用而低污染甚至零污染排放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会计就是在这种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发展起来的。

一.循环经济会计假设

如同会计有假设一般,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三大基本的假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早在20世纪初就被人们提出来了,但是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依然是相对较慢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事实上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进行理解和分析,

第一个是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个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个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资源能源的可持续供给。如果没有这三个基本的假设,经济会计的理论就无法完善,这三大假设是资源的可循环性,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事实上,循环经济会计存在的基本前提依然是会计学的四项基本假设,但循环经济活动由于具有国家强制性的特性,故而会计主体是微观主体和宏观主体的综合和概括,首先是可循环性,可循环性强调的是资源是可以循环的,可循环性的提出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受到关注的,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让人们开始认识并且了解到物质具有循环利用的过程,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这个过程。循环经济就是建立在这种物质可以不断循环利用原则的基础上,社会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必然要遵循着一个从社会资源到产品最终到再生资源的发展过程,在这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可以真正的实现环境友好的诺言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是社会所要求的和理想的,循环经济会计正是在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循环经济可以实现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会计的第二个理论基础和假设是 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循环经济聚焦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一个生态文明与和谐的社会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一个生态文明与和谐的社会讲究的是如何实现对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协调从而进行一个综合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中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 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是以循环经济的理论为指导的,通过努力来建立一个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协调一个区域间的经济和环境利益关系,最终促进这个区域的协调性发展。所谓的生态补偿是指最终实现保护环境和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系统服务的目的,事实上生态补偿机制是一个复杂的机制,而不是独立的经济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作为生态经济的“副产品”而存在,在我们的生态经济保护中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的各个系统之间都是有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其目的都是最终实现动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经济这三者之间的和谐和平衡。我们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支持; 通过对经济系统的发展我们可以实现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制约,对于生态系统中那些破坏稀缺自然资源的行为加以制止。循环经济理论最终实现的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

第三个假设是环境的可持续性假设,可持续发展要求不仅要实现现代人类经济发展对社会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以及对环境的需要。还要满足我们的未来子孙后代的发展的要求,毕竟资源能源及环境的需要是所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我们不能只注重于自己的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后代的破坏和影响。在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的迅速, 这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生产消费的欲望,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我们知道这种经济飞速发展是建立在我们对自然资源能源的疯狂掠夺与环境极大破坏的基础上而得来的。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就是伴随着许多的生物种类的灭绝和社会资源极大消耗的过程,其中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极端天气等都是我们过多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人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必须严格的遵循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规律。

二. 循环经济会计目标与原则

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循环经济会计进行不断的定义和诠释,首先是循环经济会计目标,我们知道会计的目标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循环经济会计当然也不例外,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使得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有着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差异导致着会计信息的需求的多样性,所有的研究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目标,会计目标的分析可以从逻辑的内涵来进行分析,决策有用和相关性就是会计目标。我们知道,企业的受托责任的最终体现是这个企业的所有者的决策,循环经济会计的最终目标仍然是决策有用,所谓的决策有用是指会计信息能够满足约束条件(经济性、技术性)下具有决策者的有用性。

循环经济会计的核算原则,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内容大致是三个部分,即在循环经济会计的核算过程中必须遵循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三个原则。首先是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经济性原则。循环经济的发展的核心是建立一个资源高效利用和与环境友好的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过程,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以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两者的共同作为支点的,循环经济社会的发展倡导的是建立一个最优生产的,最优消费的而且最低消耗的社会。循环经济社会可以实现物质的循环以及能量的梯次使用。循环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大力支持和运用,通过清洁生产可以实现对资源使用的源头监控,循环利用的过程中最大化的节约资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量会大大减少,最终实现环境的低污染甚至零污染的发展目标。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第二个原则是效率性原则。所谓的效率性原则是指在产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过程中,循环经济可以实现对整个全过程的封闭循环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物的零排放的目标,即实现生产系统自持的过程。从企业微观层次的角度上来看,循环经济是指在企业的整个纵向生产链中, 生产产品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的过程中实现生产链的循环过程;其实施的目的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实现企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的循环经济的建立过程。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第三个原则是效益性原则。所谓的效益可以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得企业和整个社会都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知道,通过实现一个污染预防和控制的环境保护战略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避免或减少对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实现废旧物的再回收与利用可以使废物排放被减少,而且极大的节约原材料并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标。

三、我国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的构建

首先是制定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我们知道,一个企业的会计实务与所处的环境法规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 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可以保证循环经济的顺利进行与实施, 因为为了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必然要增加企业的支出和开销。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负担,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不乐意或者主动进行,必须予以强制执行。虽然我国己经建立了大量的环境法规等文件来进行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环境法规往往是不全面的,建立一个完善的环境法规势在必行。

其次是完善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研究过程中,会计信息披露是最早进入实务领域的, 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过程中,不同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方式内容的不同导致了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加大,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难以获得真实准确的环境信息, 无法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价,影响其决策。

最后是构建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做好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及时充分了解自身所面对的环境问题。无论是企业或者是国家都要充分了解所面对的环境压力和环境保护现状。根据目前的管理现状和绿色需求现状,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 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自身的绿色竞争力。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会计对于我们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下,循环经济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愈发的强大起来,循环经济会计可以有力的促进我国的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当然,循环经济会计也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比如现在十分受重视的绿色会计就是循环经济会计的细致发展,循环经济会计可以将会计学和生态经济学交叉来进行研究, 通过对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加以控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绿色会计以生态环境和财经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来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会计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外部性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价值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回回,王磊.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框架[J].财会通讯,2007(2).

[2]徐泓:《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陈少华:《企业财务报告理论与实务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孟凡利:《财务会计理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尹钧惠.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探讨[J].金融与经济,2009(9).

生态经济的原则范文6

摘要:介绍了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衡量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绿色GDP和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GDP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生态和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粗放式发展导致污染加剧,我国环境污染已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态势,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序开发严重透支国人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针对危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强制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循环经济评价原则,简称“3R”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3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GDP的增长只是反映了人类为社会创造的财富,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自然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或滥用资源使生态破坏。绿色GDP是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它为构架循环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绿色GDP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把绿色GDP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过度消耗能源,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有效途径。

绿色GDP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动力。我国必须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完善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化。

绿色GDP是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有必要把绿色GDP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使政府更科学更积极地介入并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资源——经济——环境投入产出核算框架(绿色GDP是计算方法):绿色GDP=传统GDP-(生产过程全部资源耗竭+生产过程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过程全部资源耗竭+资源恢复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污染治理过程全部资源耗竭+污染治理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最终使用全部资源耗竭+最终使用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环境保护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

由SEEA的基本结构表可以推算出:绿色GDP=传统GDP-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

4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实践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3+1”模式,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

在企业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上千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3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1万多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班。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

在区域层面形成的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目前我国有广西贵港、天津泰达、新疆石河子等11个园区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试点。

在社会层面上形成大循环,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目前我国已有8个省、35个城市、300多个地县开展试点,有的地区已初见成效。国家环保总局在辽宁省进行了以改造老工业基地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在贵阳进行了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构建新的产业格局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以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

5结语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立足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唐孝炎.我国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经济与发展战略[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2)

[2]王宪恩,赵晓霞,陈英姿等.循环经济催生绿色GDP[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5)

[3]吴少宇.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模式[J].管理与财富,2004(8)

[4]雷明.绿色国内生产总(GDP)核算[J].自然资源学报,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