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疗培训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医疗培训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医疗培训制度

老年医疗培训制度范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银色人力资本投资;老年教育;医疗保健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59-02

一、中国银色人力资本投资的必要性和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了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为目标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型。然而,伴随而来的则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老年人口比例迅速提高。200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 821万,占总人口数量的7%,标志着中国老龄化社会开始。2011年,这一比例更是达到9.1%,且65岁以上老年抚养比逐年平缓上升,表明中国老龄化发展呈逐步加深,不可逆转的态势(见图1)。

当前,中国的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数量大,老龄化发展快,“未富先老”等特点[1] ,并且出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环境中,必将在劳动力供给,投资储蓄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中国带来严峻挑战。由于人力资本具有累积性,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显著,因此,加强银色人力资本的投资,对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银色人力资本投资概述

1.银色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人力资本投资是指投资于人的教育、培训、健康和迁移等方面,并且在将来会给人们带来收益[2]。而银色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针对那些年龄超过60岁但仍具有劳动能力的非经济老年人,所进行教育、培训和健康医疗方面的投资,以期在其生命周期内获得收益。

2.银色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由于银色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更加具体,因此它具有一般人力资本投资所不具有的特点。一是风险性更大。投资是以一定的货币、资本或实物的投入为前提,以期能够在将来带来新的实际生产要素的扩大和预期收益的增加。在投资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投资收益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体能下降,身体状况波动性较大,因此随时面临着投资无法收回的风险。二是更加注重时效性。由于老年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性更大,因此更加注重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尽量选择投入成本小,收益较快的投资方式,缩短投资周期,以避免投资到期无法收回的风险。三是投资的基础优势显著。由于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知识和技能,具有难以比拟的经验型人力资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投资,可降低相关成本,基础优势显著。

三、中国银色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和问题

1.观念陈旧,重视程度不够。当老年人退出社会岗位后,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素质下降,被单纯地看作是社会的负担,而忽略了老年人力资本的价值,导致老年人力资本投资数量较低。老年大学是非盈利性社会福利机构,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导致其投资主体单一,管理混乱,监管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一些老年大学的设施较简陋,不够齐全,师资力量较为薄弱[3] 。

2.体制保障不健全。目前中国老年人力资本投资仍处于分散、自发、萌芽阶段。老年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评估、风险管理体系还有待建立,老年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还有待完善。对于如何对老年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政府也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配套政策,因此银色人力资本投资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3.投资范围较狭窄。城乡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导致农村老龄化水平始终高于城镇。而由于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公共资源分配较少,致使农村老年人力资本投资更加滞后,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如中国边远贫困农村,缺乏基本医疗设施,极少卫生员接受正规的医护培训,缺乏医学知识和技能[4] 。

四、发达国家银色人力资本投资的经验借鉴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有医疗保健、在职培训、教育等五个方面[5]。而对于中国银色人力资本投资,我们主要从教育和医疗保健这两个角度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1.老年教育模式借鉴。国际上,老年大学是老年教育的主要形式。大多发达国家采用国家办学和地方办学,政府办学和社会办学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英国,它的老年教育可划分为高等教育系统、地方教育当局系统以及志愿团体组织系统;美国老年大学则主要由两类机构提供:一是国家级、地区级和社区大学,二是专门负责老年活动的非营利机构[6]。其次,发达国家对老年教育的管理职责分明,体制健全。例如日本的老年教育直接由文部省领导,法国将老年大学的办学费用列入政府预算。

2.医疗保健制度借鉴。美国老年医疗卫生保障政策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政策系统主要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通过医疗照顾制度、医疗补助制度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美国65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服务 [7]。日本与欧美国家相比,老龄化速度最快,因此也率先建立起先进的医疗保健制度。在日本,老人保健制度包括医疗和保健两大部分,医疗是针对70岁以上者,及65岁以上至70岁卧病不起者实施的医疗费保障;而保健是针对40岁以上,实施防病与身体功能恢复训练,老人保健设施的应用等。从消极的医药治疗转向积极的预防保健是日本老人保健推行的一个主要方针[8] 。

五、中国银色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和途径

目前,中国老龄化正在加速发展,鉴于目前中国老年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建议中国应从以下方面加强银色人力资本投资。

1.转变观念,加强对银色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视。老年群体中蕴藏着丰富的经验、技能和智慧,挖掘老年人的潜能是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转变传统观念,重视老年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健康和教育投入,完善支持政策,以有效地延续和提升老年人力资本,延缓老年阶段人力资本存量的衰减,使老年人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以政府为主导,调动社会力量。过去银色人力资本投资单纯依赖政府,社会各方参与较少,导致老年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效率低下。因此,政府首先应保证在一些基础性、公共性项目中发挥投资主导作用;其次,加强银色人力资本价值的宣传力度,把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纳入投资主体,明确各方的职责分工,以市场为基础,提高投资效率。

3.建立多层次的老年教育体系。要提高老年人的教育水平,一要将老年大学纳入统一的教育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和目标,改善老年大学的教学设施和条件;要以终身学习为价值取向,向社会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实现社会共享,改变对社会成员受教育的年龄限制,提高老年教育的可能性。二是针对当前社会需求,结合老年人现有知识、技能水平,建立完善的老年职业培训系统,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和学习能力,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还可定期在基层社区创造不同层次的多样化的学习项目,丰富老年人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4.完善老年医疗卫生保健体系。首先,我们应针对老年人不同的健康需求,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从单一的医疗向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转变。其次政府应探索适合老年人医疗保障的财政支持机制,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建立包括退休职工医疗保险、老年社会医疗救助、互助基金等多层次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7] 。最后,要尤其重视农村及偏远地区临床专业人员及医疗服务人才的培养,完善医疗公共设施,保障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真正实现老有所医。

参考文献:

[1] 杨雪,侯力.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1,(4).

[2] 张学仁.对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7,(15).

[3] 华民全国老年大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2009.

[4] 黄燕.中国人口老龄化及老年医疗保健问题的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5,(3).

[5] 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6] 刘娜,马永红,郭向荣.欧洲应对老龄化困境的政策实践与启示[J].西北人口,2011,(1).

老年医疗培训制度范文2

为妥善解决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和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与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衔接问题,落实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生活困难补助人员(以下简称医疗救助对象),以及参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本市城市特困人员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京政办发〔2001〕94号,以下简称《医疗救助暂行办法》)享受医疗待遇的退养人员和退离居委会老积极分子的各项医疗保障待遇,根据市政府《关于建立北京市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和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07〕11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等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先保险、后救助”原则,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补助对象

按照《实施意见》规定,本通知补助对象为医疗救助对象中参加本市大病医疗保险的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学生儿童,以及参照《医疗救助暂行办法》享受医疗待遇的退养人员和退离居委会老积极分子。

在市级民政部门所设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参保对象个人缴费由市财政给予全额补助,其他补助对象参保的个人缴费由所在区县财政给予全额补助。

二、参保身份确定

街道(乡镇)民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医疗救助对象中的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学生儿童,以及老积极分子的身份进行确认。退养人员的参保身份确认由其主管部门负责。

补助对象中符合参保条件的城镇老年人和散居学生儿童持相关证明,在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街道社保所办理参保手续;在学校就读和托幼机构入托的学生儿童持相关证明,在本人所在学校或托幼机构办理参保手续。

三、保障待遇的衔接

(一)补助对象中的医疗救助对象在享受大病医疗保险待遇后,符合条件的,可继续申请城市特困人员大病医疗救助;退养人员和老积极分子在享受大病医疗保险待遇后,可继续享受规定的医疗待遇。

补助对象中的医疗救助对象报销大病医疗保险费用后,对医疗费用结算分割单中按比例个人负担部分的医疗费用(含城镇老年人和学生儿童年度内历次住院按规定个人所承担的起付标准),可按照城市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办法,申请医疗救助。具体标准为:全年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累计超过500元以上部分,可按50%的比例给予医疗救助,当年医疗救助累计最高支付额度为1万元。退养人员和老积极分子参照以上医疗救助办法,经原渠道予以报销。

(二)补助对象及民政部门管理的其他医疗救助对象取消慢性病、常见病医疗救助每年500元的起付线。其他政策仍按(或参照)本市城市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相关部门职责

老年医疗培训制度范文3

关键词:农村;居家养老;责任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139-01

1 居家养老及其可行性

1、1 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最早是英国政府为使老人留在社区和家庭,鼓励家庭照顾有需要人士而采取的一种政策措施(石彤,1998)。有研究发现老人经常会从家庭那里获得日常生活活动方面的帮助(Stoller,E.&Pugliesi,K,1988)。从经济逻辑的角度分析,居家养老是一种最经济的公共消费和善用社会有限资源的办法。为解决家庭核心化与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矛盾,学界主张大力发展社区助老服务,从而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2 农村居家养老的可能性

(1)农村居家养老更适合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观念。

中国传统的家庭式养老模式在中国实施了几千年,有着深刻的社会根基。文化传统,相对较为落后、传统思想更为深厚的农村,家庭养老是天经地义的养老方式,其他的养老方式较难被接受;从经济角度讲,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低。不具备养老院式养老方式的经济条件。居家养老使得老年人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不离开亲人在情感上为老年人接受。

(2)居家养老的费用相对较低适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养老方式的社会化就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从经济水平角度找一种适合农村的社会化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方式解决了老年人的居住问题,与养老院养老方式相比不产生由于居住产生的费用,降低了养老的费用,居住在家庭当中。家人还可以承担相应的照料责任,也减少一部分养老支出。有限的养老资金都集中用到老年人急需的必要项目上,更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最大程度上利用农民老年人自身条件。

农村的老年人一生从事劳动,居家养老方式使得老年人在养老之余可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子女照看下一代,做简单的家务,这些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

(4)居家养老方式可以解决农民工大量流出地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农村的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形成农民工大军,农村独居的所谓的“空巢老人”增多,这成为一个社会化问题。而居家养老,可以通过社区(在农村,社区可以是村委会,也可以是成立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力量来对这些老年人养老进行保障。

2 农村居家养老的现实条件

2、1 土地的保障功能

土地的保障功能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下降不代表没有,土地在农村是农民最根本的保障,不论何时土地都归农民使用,也就是说农民不论有没有劳动能力都能从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得到一些收入或是粮食。

2、2 农村老人对养老的待遇预较低,容易得到满足

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的老年人对养老的经济要求也相对低。居家养老对农村老年人的保障主要可以集中到医疗护理以及不能生活自理的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居家养老方式在农村建立实施,不管水平的高低本身就是对农村养老方式的提升。

2、3 利用现有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

农村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落后,但是负责农村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是有能力的。对现存的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农村中存在的大量的私营的医疗诊所,进行培训指导支持来提升农村居家养老水平的保障,也使得农村居家养老方式有医疗保障。

3 居家养老各方负担的责任

3、1 政府责任

把养老转变成社会化养老,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势必要承担相应的主导责任,这些责任应该包括:

(1)资金支持。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没有政府的大量投资支持,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养老方式的建立都无从谈起。

(2)制度保障。

建立和完善适合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和配套的养老方式,以制度的形式加以保障。

(3)对农村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行为的扶持。

居家养老方式需要专业的保健护理服务人员和机构。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这样的机构应该是公益性或是微利的,国家应实施有利于这些机构成长的政策,例如对其进行资金支持,专业培训等。

3、2 家庭责任

(1)部分养老资金的提供。

不论以怎样的方式养老,家庭或是个人都要自己支付一部分养老资金。这是个人的责任。

(2)基本生活照料的提供。

居家养老使生活在家里的老年人很容易得到家庭的基本生活的照料,使得专业服务提供机构能够集中力量照顾更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有利于优化服务质量。

3、3 集体的责任

(1)部分养老资金的提供。

参照城市职工养老制度,集体相当于城市职工的企业,也应该为集体制度下的农民提供部分养老资金,由于部分地区集体事实上不存在。因此这部分责任是缺失的。但有条件的地区,就应该为农民提供养老资金。

(2)监督、保证居家养老的实施。

处在基层的集体上接决策层,下贴政策惠及层,只有集体做好居家养老的监督、保障,居家养老才能够顺利实施,惠及广大农村老年人。

3、4 专业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机构的责任

提供专业的养老医疗、日常生活照料的责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专业素质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安心舒适的养老照顾。

4 居家养老的优势

(1)可以较容易为老年人所接受,由有血缘关系的人代替自己的子女照顾自己,在感情上适宜于接受的。

(2)对农村进行专业护理人员的培养,可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拓宽农村就业市场。

(3)这样的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护理水平,提高农村老年人的老年生活质量。

(4)由于对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与扶持,可以要求他们同时照顾及解决农村五保老人的养老问题。

(5)老人不离开熟悉的环境对老人的身心是极大的安慰。

参考文献

[1]刘飞燕,“居家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07,(12)

[2]唐永,居家养老的国内外研究回顾口],社会工砟,2007,(12)

[3]刘林,智东,“老年互助”式居家养老口],社区,2009,(3)

[4]袁霞,以社区为依托创建新型的养老模式[刀,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0)

[5]李少明,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J],中国民政,2009,(2)

[6]赵慧珠,略论发展农村养老保障事业[J],岭南学刊。2008,(5)

老年医疗培训制度范文4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及疾病模式的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给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老年人口医疗需求水平高,参与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能力低,在医疗资源相对稀缺、收入分配不公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对老年慢性病进行健康管理、改变其认知和行为方式,对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关键词:老年人; 慢性病; 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14-02

1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现状

高龄化社会中,最使人忧虑的问题是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问题,特别是那些独居的高龄老人,高龄老年妇女的生活照料问题会更加突出。第一,老年性常见病多发病迅速增加,老年化与慢性病相交叉,使得慢性疾病持续天数更长,健康危险因素的增加和危险性强度增加。第二,由于老年人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生活能力逐步下降,加上老年慢性病许多都是终身疾病,需要终身用药。老年慢性病患者只是在疾病的急性期进行住院治疗,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家中进行疾病的自我治疗和管理治疗,效果无法评定病情变化,缺乏有效的监测,容易导致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威胁老年人生命。第三,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生理机能衰退以及慢性疾病的终身用药所带来的经济负担等都会给患者心理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影响情绪变化,加重病情恶性循环。此外,老年慢性病患者缺少适度的体能活动,对疾病以及对疾病知识认知程度不等惧怕进行体能适度的活动,也会对疾病产生不良影响。第四,社会关注不够,专业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匮乏。全国还没有建立老年病防治基金会,没有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高龄老人的照料、护理的资源匮乏,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窄,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比较低。国家缺乏合理的医疗费用筹措的机制,对老年慢性病的防治和治疗资金投入少,个人负担重,这种情况是很不适应高龄化社会发展的需求的。

2 对策和建议

2.1 端正医疗保障理念,增加面向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投入。老年人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步入老年后,,老年人经济收入下降,在社会上处于不利的地位,成为新型弱势群体,是最需要医疗保障服务的人群。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每一个老年人应得的权利。应该本着“公正”、“公平”的理念,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增加面向老年人的医疗卫生资金投入,真正实现老有所医。

2.2 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家庭治疗护理干预,开展和建立随访登记制度,了解病情变化,帮助患者对病情监测、用药、疗效作出评估,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认知能力及对并发症的预防能力;给予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疏导干预,了解产生复杂心理的原因,找出症结,耐心引导,鼓励老年人学会随遇而安,凡事都要开心;干预老年慢性病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改变其不良饮食习惯,合理膳食,鼓励老年人进行有效的室内外体能活动,增加体内新鲜氧气吸入,改变良好的心情,增强患者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3 建立和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加强老年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尽快建立全国性的老年慢性病防治基金,制定控制老年慢性病发展,加强老年卫生保健服务的近期和中远期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建议国家要加强对老年慢性病防治的管理和监督;开展对老年慢性病的研究;建立老年慢性病的防治机构,提高一级医院人员的业务素质;改善基础医疗机构单位的设施、设备条件,扩大服务的范围;加强老年人自我保健和老年慢性病预防的宣传工作。

2.4 提高医疗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 保持基金正常运行。老年人医疗消费的迅速增加, 给医疗保险基金造成空前压力, 基金收支平衡成为当前医疗保险事业的重要任务。首先, 扩大医疗保险参加人群覆盖面, 降低基金征缴比率, 扩大基金积累, 加强医疗保险基金弹性运营, 提高基金抗风险能力, 减少浪费。其次, 科学的制定医疗保险缴费率, 加大医疗保险基金征缴力度, 确保基金到位,使医疗保险基金良性运行。

2.5 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险补充机制, 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医疗需求 。 建立以劳动部门的医疗保险为主、以社会多层次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保障机制, 弥补老年人医疗开支上的不足, 缓解老年人患病后对个人与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开展商业性医疗保险, 能够为经济条件较好, 负担得起医疗费用的老年人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老年人群体收入水平低, 支付能力有限, 这从经济上制约了老年人健康需求的满足,从老年群体的医疗需求出发进行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是解决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瓶颈制约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 仇雨临.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挑战及对策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 张日文,吴荣华.南海平洲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谱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行为干预[J].临床医学工程,2009年2月第16卷第2期.

[3] 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

[4]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07年10期

[5] 姜向群.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历史与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痴呆症:老龄化招来第四大健康杀手[N].科学时报,2006-03-23.

[7] 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Z]

[8] 周俊安,洪旺全.深圳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老年医疗培训制度范文5

关键词:中部地区;农民;养老

截止2005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6亿人,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的老年人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由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原因,无论在生活条件上还是在各种保障制度上,农村和城市都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处于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问题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因此,能否妥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中部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养老方式的现状

老年人养老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三种方式。目前我国老年人以自我提供资金来源、家庭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的自我养老方式为主,由家庭成员供养的家庭养老方式为辅,但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均十分明显。

从表1可看出:中部地区各省60岁以上城市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为离退休金和养老金。其次为家庭成员供养。再次为劳动收入。只有不到5%的老年人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失业保险金、下岗生活费、财产性收入等其他来源。

从表2可看出:中部地区各省60岁以上农村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绝大部分为劳动收入和家庭成员供养,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离退休金、养老金和其他来源。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差别又很大:60岁以上男性农村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平均50%以上为劳动收入,35%以上为家庭成员供养。而60岁以上女性农村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平均70%以上为家庭成员供养,25%以上为劳动收入。只有不到5%的农村老人依靠养老金与其他来源。

通过对中部地区城乡60岁以上老年人口养老现状(主要是生活来源)的对比,可发现以下问题:一是城乡老人养老生活来源不同,农村男性老人主要依靠劳动收入,女性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供养;城市老人主要依靠离退休金和养老金,也有45%的女性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供养。二是农村老人依靠养老金的比例很低,男性平均不足8%,女性则不到1%。说明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还很薄弱。上述数据不仅告诉我们中部地区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中仍有50%以上男性老人要靠劳动收入养老,70%以上的女性老人要依靠家庭成员供养养老这一现状,而且这些状况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部地区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等实际问题相结合,更加剧了中部地区农民养老问题的严重性。

二、中部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一)土地保障能否为农村老人提供足够的收入。农民的养老主要靠劳动收入,而土地保障则是农民最基本的保障,也是目前我国农民家庭养老保障的主要经济基础。2002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农村老年人家庭平均承包土地6.8亩,平均年收入2659.7元,农村老人在70岁时仍有30%左右的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果将土地承包视为可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的制度安排或用它来替代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显然不能保障农民的老年生活。虽然近两年国家惠农政策对农民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但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也较大,基本抵消了农民因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带来的好处。所以,土地仍不能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收入。

(二)家庭成员能否为农村老人提供足够的养老费用与家庭服务。自上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农村大多数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44人,比90年代减少0.52人。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同时,代际分离的趋势也在增强,老年夫妇及老年人独居的比例为32.9%。特别是我国中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农村劳动力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和迁移,大量的农村青年涌向城市寻找工作,使中部地区农村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老年人由于子女的流出而无人照料,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经济供养也难以保证。(三)社会养老保障能否为农村老人提供一些基本养老保证。在土地保障和家庭成员为农村老人解决养老问题都有其局限性的情况下,社会养老保障就应为农村老人多提供一些帮助。但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小范围实施,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内推广,社会保障基金调剂范围较小,医疗保障只是社区化而不是社会化,国家无法对全体农村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功能较差。据卫生部统计,医疗资源只有20%分布在农村,由于农村的卫生经费的比例从1991年的20%降至10%,农民人均卫生费只有12元,仅为城市的28%。2003年农村每千人口医师仅为0.68人,为城市的39%,还有1/10的农村无医疗点,新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仅为9.5%,约有40%-60%的农民因病致贫和返贫。此外,农村的低保制度也没有全面建立,目前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还是极少数人,大量特困户尚未得到保障,基本生活难以维持。

三、解决中部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的出路

(一)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老年人的自养能力。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民收入增加,才能提高老年人的自养能力,使他们尽早、合理地安排自身的养老计划,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也是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依托,靠土地养老仍是绝大多数农民的选择。要使土地真正发挥养老保障的作用,就要保证土地的收益,使其能真正担负起农民养老的重任。根据我国中部农村的实际状况,改革土地制度,发展规模经营,是目前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这样不仅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而且还可进一步提高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的个人缴费能力。此外,政府可进一步扩大对农民补贴的范围,提高补贴的额度;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以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可通过发展庭院经济、个体经济、从事有报酬的社会服务来提高收入。

老年医疗培训制度范文6

一、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普及提高学前教育,到2015年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70%以上,基本保障适龄儿童“有园上、上好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15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比例达75%以上,现代化标准学校比例达50%以上,择校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促进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到2015年所有普通高中达到或超过省三星级办学标准。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成一批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省级以上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到2015年江苏高校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占全国的10%以上。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大力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到2015年全省城乡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人数分别达70%和50%以上。认真落实国家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政策,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开展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健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保障机制。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建立公共投资促进就业的考核评估机制,大力发展智力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企业、现代高效农业和服务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城乡统一、人人平等的就业制度,全面落实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使更多居民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计划,促进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重点帮助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人群就业,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保持动态为零。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形成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提高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水平,实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所(站)全覆盖,形成“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网”。积极开展关爱农民工的“春风行动”、“春暖行动”等系列活动,推进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强化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以上,建有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5%以上。到2015年,全省新增城镇就业500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增长和财政保障制度。完善和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覆盖率达95%以上,逐步提高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建立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适应的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筹资机制和财政补助增长机制,新农合人均最低筹资标准不低于本地区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财政补助不低于筹资的80%。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及最高支付限额,到2015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个人自付费用比例控制在30%以内。加快城乡医疗保险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基本医疗费用即时即报和异地就医结算。鼓励各地将灵活就业人员逐步纳入失业保险范围,完善失业保险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逐步将所有用人单位纳入生育保险。强化各项社保政策的统筹衔接,全面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快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低保城乡一体化。将农村五保对象、孤儿和城镇“三无”老人供养纳入财政预算,完善供养标准增长机制。加大对困难残疾人、各类优抚对象的扶助力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推行普通门诊救助、特殊门诊救助以及大重病患者救助,逐步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提高救助比例和封顶线。到2015年,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四、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建成城乡“15分钟健康服务圈”。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名以上合格全科医生、农村每千人有1名乡村医生。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逐步建立有效运行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提升县级医院建设水平,到2015年全省所有县级医院全部建成高于国家标准的二级甲等医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改革医疗保障付费方式,推进临床路径和单病种限价管理,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加快建设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推进网上咨询服务、远程医疗会诊等,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五、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实现“住有所居”

制定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大政府投入,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大幅度增加房源供应,到2015年实现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基本解决城市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租住困难。充分考虑低收入家庭生活、就业等实际,采取配建或从市场收购小套型二手房的方式,增加廉租住房房源,使符合条件的家庭都能就近配租到廉租住房。积极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推行“租售并举”、“先租后售”的共有产权模式,使符合条件的家庭能够尽快改善居住条件。加快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和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各类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任务,努力改善居住环境;加快推进安置房(限价商品房)建设,满足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家庭的购房需求;加强危旧房棚户区改造与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工作的衔接,对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家庭予以优先安置、优先保障。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准入、审核、轮候、分配和退出制度,确保用于解决保障对象的住房困难。到2015年,住房保障制度覆盖20%的城镇家庭,全省新增各类保障性住房139万套,全面实现中等偏下收入城镇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有保障,城镇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有支持,各类棚户和危旧房片区改造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