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习教育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习教育制度范文1
论文摘 要:职业教育公平问题是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不仅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对职业教育公平问题进行分析究,探寻影响职业教育公平的因素和解决对策,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职业教育公平问题既是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现实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对职业教育公平问题进行分析究,探寻影响职业教育公平的因素和解决对策,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边缘化的现实表象
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实际上就是非中心、非主流的状态,或者说被主流所排斥的状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内主要途径。但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来看,“次等”、“末流”教育的身份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边缘化状态。
(一)职业教育地位的边缘化
“地位”一般是指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概念,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职业教育地位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程度。主要指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尊重和重视的程度,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培养目标、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等的认识。
2.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大小。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大小是决定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根本,因此,这是职业教育地位的核心。一般来说,教育经济学及人力资源开发中所谈的职业教育地位,均是指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应处的位置或发挥的作用。
3.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管理水平、理论成熟程度、体系完善程度、质量水平等不同的方面在各类教育中的横向对比位置。
4.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处的位置。职业教育所有功能的发挥都必须通过“人”来实现,因此,职业教育离不开“人”,脱离“人”的职业教育是无效的教育,也必然是没有地位的教育。
从职业教育地位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观念层上一直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的影响,职业教育甚至被不少人认为是“次等”、“末流”的教育,处于社会的边缘、教育的边缘。尽管我国技能型人才短缺,而且国家一直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愿意接纳和接受职业教育的家长和中学生仍然为数不多。
(二)职业教育功能的边缘化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科技、政治、文化及人的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职业教育的功能,更关注的是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有意或无意地淡化职业教育的政治功能、科技功能和文化功能,忽视甚至轻视职业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导致职业教育功能的严重残缺。
(三)职业教育对象的边缘化
职业教育是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院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对象的主体是“弱势群体”。凡是职业院校学生基本上是被“学术教育”淘汰的所谓“学业失败者”,不仅在学业上被“边缘化”了,而且其家庭基本上也是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
(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边缘化
多年来,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整个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份额不仅没有提高,有的省份反而在下降。各省、各地区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职业院校学生收费标准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各地区投入的教育附加费也是较少的,企业、社会团体、银行等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也就更少了。特别是在实行收支两条线以后,一些落后地区把职业院校的学费收入作为财政的预算外收入,这就使本来就缺乏吸引力的职业教育处境更为艰难,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从社会学角度看职业教育不平等的根源
当今社会,教育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在社会分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不论是自致能力还是先赋能力,均缺乏优势,这是影响职业教育公平的根源。
(一)“精英”培养与职业教育价值的相对“低落”
高等教育作为目前实现向上流动的一种重要途径(对底层群体来说,实质上是唯一途径),对各个阶层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优势阶层或资本拥有者便利用政策控制能力,借助于教育“公平游戏”的各种竞争,以隐匿的方式进一步占据或获取优势资源,从而导致“精英”的再制,并实现优势资本和优势地位的“代际转移”。而中下阶层子女则希望通过自身在学业上的努力取得与优势阶层子女平等的文化资本,而且在优势教育环境中还有利于社会资本的获取,诸如师生关系、同学情谊、同乡等,均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作用。美国mba教育世界闻名,但有观点认为,美国mba的神奇效果既不在于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也不在于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而在于参加mba教育的群体的身份—这些有控制力的特殊群体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本。
与高等教育这种“精英”再制和资本获取成效相比,职业教育相形见绌。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底层社会群体将接受教育作为阻断家庭贫困的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无疑是一种最佳选择,而接受职业教育在改变社会地位方面的作用却非常有限。
(二)教育政策的偏离与职业教育地位的相对“低落”
1.教育分流制度。理想的教育分流应该是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依据学生的学术倾向和心理特征,使学生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和课程轨道,实现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的统一。分流的依据是学生的兴趣、思维特征;其立足点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与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但目前的教育分流出现了明显的异化现象,教育分流的立足点不是学生,而是教育,其服务目的也不是教育,而是社会,不是全体社会,而是少数优势阶层。某种程度上,致使国家的教育制度屈服于“教育市场”,造成新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并进而造成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及社会地位分化的不公平,大众教育成为面向少数升学者的教育。
2.重点中学制度。应该说,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把优质教育资源集中起来,为优质高等教育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但是,大部分优质资源往往又被社会中上层阶层的子女所占用,社会“弱势群体”和农村小孩占的比例非常少,这就造成了不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影响了教育的公平。进一步说,由于学业成绩与接受高等教育、与成功成才一脉相承,重点高中生源优先选择政策便合法化了这种不公平教育的后果。
3.教育体系制度。在我国的法律法规层面,一直强调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但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中,在强调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目标下,一直将职业教育定位于以技能培养与就业准备为目标的就业教育,教育内容以就业技能培训为主,视“对口升学”为“异物”。为了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进程,缓解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国家开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同时又通过政策把高等职业教育置于“等级”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之下,使得本就末被社会广泛接受的职业教育处境进一步恶化。
(三)人才政策的学历化与职业教育声望的相对“低落”
在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中,分为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又被分割成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互相之间流动极为困难,延伸到教育上就是造成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分流成为进入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分界线,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分层的起点。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职业教育不可能成为大众的自觉选择。尤其是高级技工、熟练劳动者等,“在需要的时候是人才”,但在享受应有的待遇方面仍然处于尴尬的境地。目前的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近年来我国人才结构的一大“顽症”,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高级技工的收入仍然偏低,“高级技工年薪超过硕士”之说只不过是偶然的个别现象而已。国家尽管提出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人才标准,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新职员或在人才流动时,不是根据人的素质进行选拔,而是依据学历高低与学校的名气进行选择,不仅造成了人才的高消费,也加剧了社会对于高学历与名学校的非正常追求。也是造成职业教育边缘化的根源。
三、职业教育公平实现的途径与方法
(一)确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明确人的主体地位。当前,在分析职业教育的意义时,听到的往往是社会需要、经济发展需要,很少提及人的发展需要,实际上,人的发展需要才是第一位的。在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中,人们往往更多地用一些社会标准来衡量,很少考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人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迎合了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 “学而优则仕”、“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现象依旧突出,造成了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阻碍了现代经济社会的进步。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目标看,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是最为密切的教育,它的经济价值是表层和外在的,社会价值则为核心价值,人的价值是职业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因此,社会应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宣传,改变社会和人们歧视职业教育的现象,以人为本,注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尊重人性和人的教育权,使每个人的特性得以充分表达,使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摆脱“次等教育”的尴尬地位。
(二)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理论基础,为职业教育公平奠定学科基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除了遵循一般教育的规律之外,还具有自身特殊的规律。传统的职业教育沿用的是普通教育的理论基础,造成职业教育无特色、无地位的局面。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以技术理论和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前者是职业教育学科存在的基础,后者是职业教育个体发展的基础。有了这两个基础的支撑,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必将得到进一步彰显,职业教育“无理论”的尴尬境地必将得到改变。
(三)加大教育制度创新力度,搭建职业教育平等的政策平台。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规范人类行为,而人类行为是知识、情感、意志、权益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体系构成其教育制度,具体内容主要是指教育基本制度、教育根本制度,教育具体制度三个方面。教育制度的创新和经济制度等的创新有较明显的区别,它的人文性特征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人性假设、目的和功能等方面,这也是教育的属性在教育制度中的体现。
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和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方面。在教育分流制度上,不仅要考虑整体教育的发展目标,更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品质、兴趣等,变“被迫”为“自主”;在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上不仅要考虑社会的人力资源需要,更要尊重学生就业与升学的教育选择,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在教育管理制度上,不仅要考虑规范和简便,更要尊重学生选择的多样与灵活,变统一为多样;在评价标准上不仅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更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变“补充”为“独立”。只有这样,才能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强化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把以人为本由理念转化为行动。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之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职业教育的改革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引导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实现从传统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二是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目前国际职业教育通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加强了学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较好的效果。三是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引起了职业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指导原则的本质性变革,职业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彩,模拟教学、网络教学、项目教学等形式逐步进入课堂。
参考文献:
[1]宋宁娜.教育平等、教育公平与社会进步[j].苏州大学学报,2004(3).
学习教育制度范文2
论文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职教城;策略
集约化办学已经成为职业学校发展的路径选择,职教城是典型的发展模式。据我们的调研,截止2011年底,除西藏、青海、海南外,全国已经有28个省(区、市)已建或在建职教城118个,江苏常州职教城、重庆永川职教城、天津生态职教城等就是典型的职教城。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视阈分析职教城的价值及建设策略。
一、职教城是职业教育需求回应性强制性制度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创新是在一定的原驱力驱使下,在现有制度环境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借助一定手段,达到增进收入的制度安排过程。这种原驱力既有内部驱力,也有外部驱力。内部驱力主要是来自于个人、社团和政府企图在这个过程中减少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宏观上谋取经济投入的最大收益;微观上约束主体行为,对不同主体的行动空间及其责权利进行边界框定,缓解社会利益冲突。外部驱力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外界出现了以前不曾有过的新条件,使风险情况变化,交易成本下降,或者新的生产技术被采用,出现了利益机会;二是现有制度发明了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使制度创新有获取潜在利益的机会;三是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环境等发生了变化,为某一个集团创造了获取利润的新机会,或者是重新分配现有利润的机会。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使原有的制度均衡被打破,出现新的利益分配格局,从而驱使制度变更或替代。总体来看,制度创新的原驱力在于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
制度创新包括制度诱导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两种形式。诱导性制度变迁是自下而上的创新过程,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则相反,是自上而下的创新过程,是国家在追求产出最大化目标下,通过政策法令实施。强制性制度变迁又分为需求回应性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没有需求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需求回应性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先有制度的需求,然后决策者根据实际,适时、主动地推进制度变迁,以满足制度的需求,解决制度的缺口,也就是说,国家在使用强制力时有很大的规模经济,并且可以在制度变迁中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职教城是以职业学校为办学主体,在政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等多种力量的参与下,让若干所职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在某一地域聚集并达成一定的规模,形成以资源共享、能力互补和产学研一体化为主要目标的整合群集。职教城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制度创新,是需求回应性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基本逻辑是:我国的职业学校办学普遍存在着基本建设重复、专业设置雷同、贷款包袱沉重等问题,加之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短缺,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运行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面对这一现实,政府要求职业教育要转向集约化发展,走质量第一、效率优先、规模适度的发展路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提出,“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促进省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因此,我国的职教城、职教集团等职业教育集约化形式多为政府主导型。
二、职教城的新制度经济学价值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不同的制度提供不同的激励结构,产生不同的经济绩效,于是,产生相对较高的经济绩效能力是一种制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动力。职教城是提高经济绩效的有效模式,其根本价值在于:
(一)形成聚集效应,实现规模经济
在经济活动中,无论是生产性经济活动还是经营性经济活动,只要在区域上达到比较明显的集中,呈现出一种地理性聚集的经济状态,就能降低经济成本,产生范围经济。职教城,以集约、高效为价值取向,以资源整合、软硬条件共享为目标,几所或十几所职业学校聚集在一起,有形的地理集中,优化组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职教组织形态,克服了单个学校或企业在追求规模效益和扩张过程中的结构刚性,促进了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政府之间、学校与其他组织及个人之间教育元素的相互渗透,实现了职教资源的重组和优势互补,内在地促使经济活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范围经济。职教城建设,在管理体制上,是对传统的“一元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单一的投资体制”的变革,承担了政府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而分化出来的一部分职能,如合作办学权、专业设置权、课程开发权等,实现了职业教育体制从分散到集中、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在管理方式上,是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从粗放型管理转向集约型管理的有效载体,是转变职业教育增长方式的有效模式,是推进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产业集群指在特定区域内,集聚起一组相互关联的供应商、公司、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区域集聚形成市场竞争,构建起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利益相关者共享外部经济、市场环境和区域公共设施,从而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或规模效应。产业集群的实质是一种网络经济组织形式,而网络经济系统是建立在区域内企业间、企业与科研机构间长期合作基础上的稳定关系。职教城,作为一种开放动态的网络体系,可以促使信息、技术、人才、资金以及政策等资源要素流动频繁,促进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各个不同行为主体相互作用,从而实现规模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费用是人们为完成交易必须支付的成本费用,如发现交易伙伴的成本、了解交易价格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订立交易契约的成本、履行契约的成本、监督契约执行和制裁违法行为的成本等。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在提出交易费用时,证实企业在自由价格机制交易中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它可以对这种交易的费用有所化解,把原来的一部分外部交易转化为企业内部的非交易行为。
职业学校办学的交易费用包括: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成本,即合理配置职业教育中的人、财、物等有形资源合理流动的费用;职业教育中的人员组织、监督与管理成本,即管理学生、教师、教育行政人员、教辅人员、校长等与教育有密切关系的人的费用;职业教育的信息成本,即获取与教育相关的信息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操作能力、升学状况、就业分配等方面信息的费用;职业教育活动之间、职业教育组织之间以及职业教育组织和其它组织之间的社会协调成本,如职业教育活动的搭配,职业学校之间衔接、合作,学校与家庭联系、与政府或社会其他机构配合等方面的费用;职业教育制度的运行与维护成本,即规范和约束职业学校教职工或内部组织的行为,维护和监督实施各种计划、目标、任务、规章制度和法规所耗费的资源。职教城能有效降低教育中的交易费用,提高教育效益。首先,职教城可以降低学校招生费用。在招生时,由职教城管委会统一宣传,组织有关人员到各地开展招生工作,避免一个地方、一所学校重复派人招生,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为了降低入学后的学生流失率,往往安排预录学生对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实地考察。如果由管委会统一安排,一次性对各成员学校进行考察,也可大大降低招生整体费用。其次,职教城可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费用。通过职教城管委会统一招聘教职员工,并在职教城内人力资源共享,就能够节约各学校单独招聘教职员工的人力资源成本。再次,职教城可以降低学校运转费用。由职教城管委会统一制定规章制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学管理、教育质量的监控检查等,减少重复制定与维护成本。最后,职教城可以降低职业学校的协调费用。由职教城管委会统一协调与政府的关系,或统一协调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尽量达到与行政部门进行一次接触解决多个成员学校的共同问题,提高办事效率。
三、职教城建设的新制度经济学策略
(一)健全产权制度,促进资源共享
产权理论认为,明晰的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有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机会主义行为,产生最优效率的交易。产权包括三种基本权利: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有效率的产权是竞争性的和排他性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可以将外部利益转化为个体利益,激励个体,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职教城是由多个利益主体组成的,包括政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民间团体以及个人等,他们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职教城内的各利益主体必然要进行“成本—利益”的计算,由此决定是否与其他利益主体进行交易、共享以及多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等。只有明晰职教城内的产权制度,才能使各利益主体的“成本—利益”计算具有意义,并促使外部效益通过激励而内化为个体利益。所以,健全产权组织制度,明确职教城内的产权是职教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职教城资源共享是职教城存在的原由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二)明确责任担当,推动协同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协同创新是指创新的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之间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而实现深度合作。2011年,国家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旨在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我国的职教城主要是政府主导型,一定程度上讲,各利益相关者起初并没有内在的聚合动机,因此政府在制定职教城建设规划、建立多元投资体制、提供公共服务、培育职教城文化、推行职教城品牌建设、规避办学风险、促进政校企协同创新等方面扮演着主导角色。
职业学校的招生就业能力、学科专业涵盖力、科技创新能力、协同管理能力等决定着职教城的综合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需要职教城内学校协同整体发展。但同时,职教城内的职业学校又是独立办学的法人单位,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利益实体。如果忽略了学校各自的经济利益,就不能整体提高办学效益。因此,职教城内职业学校应该明确共享理念,加强竞争与合作,实施错位发展,推进协同创新。
企业是用人单位,是职教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者,企业与市场的需求是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外在动力。所以,企业要实行并实现职教城对口的“订单教育”,“半工半读”培养人才;要参与人才需求预测、人才目标规格与要求制定;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协同开展专业群规划与建设、制订专业标准、开展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开展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还要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坚持特色发展,形成品牌效应
经济活动中存在一些不可逆转的自我强化,以致形成路径依赖。例如,消费者对某种品牌商品的偏好与他人是否使用这一品牌有关,往往是他人买了什么品牌的商品,就会形成示范效应,吸引周围的人买同样品牌的商品。这一随机过程发展的结果强化了人们对品牌的肯定,使市场锁定了某种品牌产品,最终产生品牌效应。当然,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品牌效应一旦形成,就难以在短时间内被竞争对手模仿,可以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所以,职教城要想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获得较大的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从成立伊始,就要坚持特色发展,关注职业教育质量和职业学校品牌,促使社会对职业教育消费的路径依赖,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提升品牌价值。
学习教育制度范文3
【关键词】“使役+授受”“?(さ)せてもらう”“行为链模式”
1,问题提起
使用日语的学术会议或演讲等场合,我们总能听到主讲人的开场白“それでは、k表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但是有次会议时,主持人竟然对主讲人说“それでは、先生にk表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话音刚落会场里就有人在小声议论了。此外,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日语学习者也在认真效仿,课堂上学生进行演讲时也出现了以下例句:
(1)私からu市の原爆についてB介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2)今日は私のk表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在效仿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们或多或少都加上了些自己的理解。
甚至于在日本知名网站的“教えて!goo”里面,也有日语母语者公开提问道:“别人留言给我说「リンクをNらせてきたい,他是希望我在自己博客主页添加他的链接呢,还是想在他的主页添加我的链接呢,请解答这什么意思。”
如上所述,日语母语者、日语学习者都对“使役+授受”的表达方式都存在理解疑惑。
2,研究对象及先行研究
众所周知,“?(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表达方式是属于敬语中自谦语,但本文并不着眼于敬语使用问题,日本文化厅提出的『敬Zの指(《敬语指南》P40-41)中已对此有详细论述。
另外,从语法结构上来看“?(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它是“用言+使役助动词+表授受关系的补助动词”的构成。表示让别人做某种动作的意思的助动词叫使役助动词;而表授受关系的补助动词除了表示得到或向他人索取“もらう、いただく、戴する”,还包括有表示给予他人“やる、あげる、さしあげる”以及给予我方“くれる、くださる”。如此,“用言+使役助动词+表授受关系的补助动词”是有多种变形的,本文暂且先针对“?(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的非敬语形式“?(さ)せてもらう”进行阐述,以期有举一反三之效。
至今,关于“使役助动词”以及“表授受关系的补助动词”的语法教学研究数不胜数。森田良行(1998,2002)是从使役被动、日语教育以及语义论上等角度上进行研究,关于使役表达中自他动词与格助词“を”“に”的研究也多有出现,如早津{美子(1995,1999)等以及杨凯荣(1989)也进行了使役表达形式的中日对比研究。另一方面,作为日语语言学色的“表授受关系的补助动词”,从上世纪初就开始涌现语法结构、语法意义、日语教育学、语料库研究等各种角度层面的分析成果,此处不一一列举。但是把“使役+授受”作为研究对象的却寥寥无几,王燕(2010)是把“使役+授受”作为授受表达形式的一个分支,从日语教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前田(2011)而是在对日语使役表现进行研究中,作为使役表达的特征之一提及了“使役+授受”。黄桂峰(2010)是从“使役+授受”的人称关系来分析的。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さ)せてもらう”。
3,行为链修正模式下的“?(さ)せてもらう”
认知语言学是语义取向的研究,认知语法研究离不开句子的意义。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是一个事态,事态有若干个参与者。兰盖克提出台球模式作为理想化把握外界事态的一种模式。但毋庸置疑,兰盖克的理论是以英语为基础而构建的,本文根据森山(2008)中提出的符合日语“主观把握型”的修正模型为基础进行阐述。修正模型中的视角领域是指认知主体(我)的视角所在领域;对峙领域是指与视角领域相对峙的领域。那么,用修正模式来分析一下“?(さ)せてもらう”的例句。
例句1 主讲人(私):それでは、k表させてもらう。
日语中常常省去主语,我们逐步来看例句1中的视角领域与对峙领域。
①主讲人的视角领域:私がk表する
②主讲人属于学会的对峙领域:学会が私にk表させる
③主讲人的视角领域:私が学会にk表のチャンスをもらう
④主讲人的视角领域:私が学会にk表させてもらう。
①演讲这一动作是由主讲人来完成的,是其可控制的行为范围;②“k表させる”是学会所执行的动作,其动作能量传递给主讲人,主讲人是处于学会的对峙领域;③移动主体“k表のチャンス”是从对峙领域“学会に”移动到主讲人的视角领域;④移动主体由事物“k表のチャンス”变成了行为“k表させて”,主讲人的“k表させてもらう”的动作能量是由对峙领域的“学会に”传导而来。
我们知道“?てもらう”表示得到和向人索取的意思,主讲人所说的“k表させてもらう”是得到了学会给与“让演讲”的动作。但是如果出现,
例句2 主持人:それでは、先生にk表させてもらう
即是主持人从“先生に”得到“让演讲”的动作,这就不恰当了。主持人目的在于请主讲人们进行演讲,而不是自己去。同理,日语学习者出现的“私から”“私の”等也出现对峙领域的混淆理解。
例句3 B博主对A博主:リンクをNらせてもらう
补充完整后为“BがAにリンクをはらせてもらう”,即B要从对峙领域A处索要或得到“让他贴”的动作,那肯定完成“贴”动作的是B,而且要贴的内容也一定是A的链接。而A博主不明其意的原因就在于把自己放在这句话的视角领域。
4,结论
针对“使役+授受”表达方式,本文选取其中之一“?(さ)せてもらう”表达形式,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了初步分析。而日语中常省略第一人称主语以及惯于主观把握的认知习惯,更让“使役+授受”的表达蒙了一层难懂的面纱。除此之外,“使役”表达中自他动词与“を、に”的选用问题在与“授受”表达结合以后又有什么变化等很多问题存在着,有待进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
[1]日本文化h会2007年 敬Zの指
[2]森田良行 1998 日本Z使役文の研究
[3]早R田大学日本Z研究教育センタ`o要
[4]森田良行 2002 使役表FのT相 ひじつ房
[5]早津{美子 1995 使役表Fにおける使役象の表され方 T教育出版
[6]早津{美子 1999 いわゆる「ヲ使役「ニ使役についてのT考をめぐって Z学研究所集
[6]杨凯荣1989 日本Zと中国Zの使役表Fにvする照研究くろしお出版
[7]王燕2010 从日语教学的角度看授受表达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前田2011 F代日本Zの使役表F`「大文型のみ`|京文化研究13号
学习教育制度范文4
【关键词】对比分析 英语教学 中职
英语学习者如果能准确、合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便在英语学习上取得了成功。从语言体系来看,汉语和英语分属汉藏(Sino―Tibetan)语系和印欧(Indo-European)语系,两种语言之间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尤其是在词语、句法结构上。加之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多为在非目的语的环境中进行,外语接触量有限。加之母语干扰却始终存在,容易受到汉语语言文化的干扰和影响,母语痕迹明显。
语言学家Lado的对比分析假说研究表明,通过分析比较母语与目的语可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者易犯的错误和学习上的难点。即当母语与目的语在某种特征上表现出相同或类似时,母语对目的语的学习会起到正面促进;反之,则导致母语习惯负迁移至目的语中,影响目的语的学习,导致英语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比较典型的结果就是汉式英语(Chinglish)比比皆是。从这个结论看,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开展必要的对比分析,探讨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引导学生改正因汉语干扰产生的错误,正确的掌握英语的语音知识和表达习惯,对提升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比较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起源于20 世纪40年代, 当时它作为学习研究外国语言的一种特殊的方法出现在应用语言学领域。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其差异点和相似点,以更准确地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本质,从而更好地了解它们。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经常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辅助英语教学。
一、语言教学中的对比分析
语音是语言学习的前提,词汇教学一般遵循由音到意的顺序。语音学习结果的优劣直接影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英语和汉语有不同的音位系统,音位的数目也不一样。即使是音位相似,但仍存在着细微的差异。例如,英语中的音位?和θ这两个齿间音汉语中就没有。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单词的准确读音的基础上,利用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找出其读音与汉语意义的共同之处。如cab(开吧)出租车, caulk(卡壳)填塞、堵住,jabber(结巴)说话不清楚等等。类似的还有拟声词和舶来词。如:猫叫声(mew、misow),牛叫声“哞哞"(moo), 傻笑声“咯咯"(giggle), 台风(typhoon)、沙发(sofa)等。当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比,但对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却收效甚好。
二、词汇教学中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不难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在构词方法上有颇多相似。以构词法为例,英汉两种语言都有词缀、合词、转类、缩略和类比之说。如英语中的en + close (关闭)=enrich (把…围起来),re+setting (设置)=rewrite(重置)都是词缀法后生成的新词,而week+end=weekend,hand+writing=handwriting则是合词法,再如flu(Influenza ),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则是缩略法。而这些用法在汉语则司空见惯。
但英语中的词类与汉语中的词类差异同样存在。词形方面,存在着屈折变化和派生变化两种词形变化。如,名词有单复数变化,动词的人称变化,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变化,物主代词的变化,时态的变化等。而汉语却没有类似的变化。英汉语言在词义方面方面的差异最为显著,也最复杂。英汉词汇并非一一对应,翻译时切不可机械地生搬硬套。例如“大雪”≠“big snow”,而是“heavy snow”。更令学生头痛的还有英语中的大量的同义或近义表达法。如要表达“对不起”一意,也有“Excuse me”、“sorry”和“pardon”等之分。与之相反的是英语中一个uncle则有伯父、叔叔、姑父、舅父、姨父之分。这类范例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三、句子及文体教学中的对比分析
作为应用性语言,英汉语之间、英语内部之间在词语、句法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异同之处。故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句子结构和动词的用法,促使其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句法结构。以下,试举几例以资佐证。①英汉语定语位置的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定语位置,变化较多。如:I saw a boy in black.我看到一位男孩穿黑衣服。显而易见,例中所用译法与汉语的语序不一致。英语定语位置灵活,汉语定语位置相对固定。应译为:我看到一位穿黑衣服的男孩。②母语干扰。如:你不是本地人吧?―不,我不是。按照汉语习惯,应回答“是的,我不是”。但英语中却作如是回答:You are not a local, are you? ―No, I am not.汉语是对提问者的假设表示肯定或否定,英文是根据自身的实际对问话内容表示肯定或否定。因此二者的回答方式是相反。再如,在英语状语从句的语法教学中,也容易出现受到母语干扰犯下列错误,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将“虽然……但是……”译为“Although…,but…”.殊不知英语连词Although已隐含了的转折意义,不需要再加but。
参考文献:
[1]林大津.跨文化交际[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学习教育制度范文5
关键词:教师角度;高职院校;学生评教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68-02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现状,笔者拟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为例,从教师角度对学生评教制度、评教结果和反馈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调查问卷
在本次学生评教教师问卷调查中,共发放调查问卷78份,收回问卷78份,问卷的总体有效率为100%。本次调查涉及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训课教师,涵盖了除辅导员以外的所有类别教师,以保证本次调查的可靠性。
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有:现行评教制度的合理性、学生的评价是否真实反映教师真实的教学水平与态度、影响评教结果准确性与合理性的因素、学生对教师评价较高或较低的可能原因、评教结果对教师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方面、是否收到过评教结果的反馈以及何种反馈、针对反馈结果在教学中是否做出改进。这些内容主要是从评教制度和评教结果的合理性、评教的影响以及评教的反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进行分析整理,得出如下结论:(1)有23.1%的教师认为现行的评教制度较为合理,但67.9%的教师认为一般。(2)有38.5%的教师认为评教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态度,但53.8%的教师认为一般。(3)在影响评教结果准确性与合理性的因素方面,本问卷设计了6个选项(限选3项),分别为学生的评教态度、学校的评教体系、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的从众心理、学生的报复心理、师生关系;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76.9%的教师认为是学校的评教体系、69.2%的教师认为是学生的评教态度、59.0%的教师认为是师生关系。(4)在学生对教师评价较高或较低的可能原因方面,本问卷也设计了6个选项(限选3项),分别为与学生的关系、平时作业、考试分数、课堂气氛、教学方法、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兴趣,排前3位的分别是:74.4%的教师认为是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兴趣、70.5%的教师认为是课堂气氛是否活跃、60.3%的教师认为是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但也有47.4%的教师认为师生关系的好坏同样对结果影响较大。(5)在评教结果对教师的影响程度方面,73.1%的教师认为有一定影响,15.4%的教师认为一般。(6)在评教结果对教师的具体影响方面,本问卷设计了4个选项(限选3项),分别为年终评优、职称评定、晋升机会、心理方面,78.2%的教师认为心理方面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年终评优(44.9%)、职称评定(25.6%)、晋升机会(14.1%)。(7)在是否收到过评教结果的反馈信息方面,79.5%的教师没有收到过反馈信息。(8)在教师希望收到何种形式的反馈方面,62.9%的教师希望只反馈给个人;24.4%的教师希望高分公开表扬、低分不公开;9.0%的教师希望高分公开表扬、低分公开批评;3.7%的教师认为高分不公开,但低分公开批评。(9)在针对反馈结果在教学中是否做出改进方面,本问卷设计了3个选项(可多选),66.7%的教师调整了教学方法、57.7%的教师调整了教学内容、16.7%的教师调整了课业负担。
结果分析
教师对评教制度和评教结果的认同度都很低。一方面,现有的评教制度不够合理,需要完善;另一方面,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参与评教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评教结果的可信度值得商榷,同时教师对评教结果形成过程的透明公正性也抱有疑问。
评教结果对教师都有或大或小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心理层面尤其突出。所以,学院应该慎重对待评教结果,尽量避免负面影响。
近80%的教师表示从未收到过评教结果的反馈信息,况且评教结果只是一个具体的分数,并没有任何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但得到反馈结果的教师,基本都会做出相应的改进。
对策建议
(一)完善评教制度和评教结果
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对评教制度的合理性和评教结果的形成过程存在质疑。为了达到较好的结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进一步完善评教制度,营造宽松的评教环境,给师生更多真诚交流和改进的机会 具体操作如下:(1)完善评教量表。评教量表应该由教务部门、学生、教师共同参与制定,同时使量表内容尽可能通俗易懂,易于学生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2)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设置评教指标,不能让评价指标成为阻碍课程和教学发展而纵容学生懒惰的平台。(3)期末评教和日常评教相结合,以期末评教为主,同时兼顾日常评教。日常评教安排在学期中间进行,师生通过半个学期的了解彼此都较为熟悉,在此种环境下进行评教,有利于针对日常教学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4)不能把学生评教结果作为评判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应该引入专家评价、同行评价等其他评价方式来对学生评教结果进行验证和适当矫正。
认真对待评教结果 教师应具有服务意识,自觉接受学生的挑选、检测和评价,把学生评教作为改进教学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也应认识到学生具备评教能力。另外,要让教师了解评教结果在考核和奖惩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最重要的是,学院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评价组织机构,针对评教结果采用合理的分析和统计方法并加以总结,形成最终的结论。同时要确保数据统计的科学、合理、透明、公正。
(二)明确评教对教师的影响
评教结果对教师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影响。如果评教分数较低,很多教师担心会影响自己在领导和同事眼中的形象,对以后的发展不利;同时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不好的影响,对自己以后的工作造成影响。在年终评优方面,因为实行绩效考核,大部分教师对年终评优很重视。
为了减少学生评教对教师的负面影响,学院应将评教结果反馈给各分院。分院领导在了解情况后将评教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并对评教结果得分高的教师公开表扬。教师普遍认为评教结果属于个人隐私,当评教结果不甚理想时,学校应当顾及教师个人的情绪。
(三)加大评教的反馈力度
评教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诊断和改进。
评教结果应该反馈给学生 学生都是“90后”,他们渴望得到重视,希望看到自己的参与给教学带来的改变,看到自己在评教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评教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对教师的评价予以反思,为下一次评教打下基础,也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教的积极性。但据调查,学生几乎没有获得过关于评教的信息,他们不知道自己所评教师的真实分数,也不知道教师是否会针对评教结果做出相应的改进。
评教结果应反馈给教师 据了解,教务部门向教师反馈的评教信息过于粗糙,评教结果仅以分数形式反馈给任课教师,使教师很难从这些孤立的数据中读到具体信息,改进也就无从谈起。基于此,有些教师就会把评教结果与师生关系联系在一起,认为师生关系处理得好基本就能得高分。这些教师会对评教结果产生质疑,评教的反馈作用也就流于形式。此外,反馈还应注意方式方法,尊重教师的个人隐私,可以对评教结果得分较高的教师进行表彰,树立模范,形成教师积极参与评教的良好氛围,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通过完善评教制度,科学对待评教结果,及时有效地反馈,全面提高学生、教师、管理部门参与评教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评教在教学管理和人事管理方面的作用,更好地为学院发展服务。
本项调查只发放了78份问卷,所涉及的教师也仅仅局限于笔者所在的分院,所以调查结果的严谨性有待考证,同时问卷设计也不是很全面、周到。笔者希望调查结果和相应的对策建议给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崔金魁,胡国兵.高职院校学生评教体系可靠性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3).
[2]赵颂梅,丁国钰.高校学生评教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8(23):158-160.
[3]孙彩云,翟建军.论Kappa统计量评价指导小组、同行专家及学生评教的一致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41-43.
[4]倪超美,付东升.对学生评教实践的反思[J].江苏高教,2009(1):74-77.
[5]唐立国.高等学校学生评教体系探略[J].教育与职业,2011,6(17):26-27.
作者简介:
崔金魁(1980—),男,硕士,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高职教育。
学习教育制度范文6
语文“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定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语文课堂上如何做才能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根本大计”呢?本文以苏教版第十一册《姥姥的剪纸》为例,谈一谈我的思考与探索。
一、锻炼关键词语,体会表达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词语教学的要求侧重点是推想意思、辨别感情、体会效果。教《姥姥的剪纸》第4、5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关注有关“我”的几个词语,展开教学。
师:请细细地读一读第4、5小节,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生1:刁难、耍赖。我仿佛看到一个“调皮蛋”,在姥姥剪纸的时候,跳前蹿后地做鬼脸,但姥姥总是慈祥地笑笑,最多推推鼻梁上的老花眼镜,瞥他一眼,继续做自己的活计。
师:好有想象力!这经验来自你的生活吧?捣蛋归捣蛋,但这里,你们读出什么来了吗?
生2:读出了“我”和姥姥亲密无间的祖孙情。他们感情深厚,才会相处得如此融洽,否则怎么敢捣蛋呢?
生3:“我”不仅调皮,还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你看,“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师:比如,你正在写作业,张三跑来捂着你的眼睛,你还能写得下去吗?(生:写不了。)但姥姥——
生4:继续剪。
师:“我”刁难姥姥的细节不仅写出了“我”跟姥姥的亲密无间,还写出了——
生5:姥姥的技艺高超。
生6:姥姥剪纸技术是熟能生巧。
学生在读课文、抓词语的过程中,发挥想象,联系生活经验,充分感受到了孩童的天真、人间的亲情,体会到了文字表情达意的效果。
二、挖掘关键句段,感受表达内涵
作者写作时,对句式的选用,顺序的安排都会有其独特的运思。如课文第6自然段就是对姥姥“熟能生巧”的一个具象化阐释。
投影出示:
1.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2.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她几乎每天都会剪这一幅剪纸。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段话,揣摩揣摩它们有什么不同?哪一句表达效果要好一些?为什么?
生1:第二句将原文中的“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换成了“她几乎每天都会剪这一幅剪纸”。
生2:换了之后,感觉不太好。
师:为什么?
生3:读了原句,我仿佛看到姥姥穿得像个油桶,一边哈着热气一边剪,还好像看到她一边流汗一边剪,因为人家要得急,姥姥连脸上的汗珠子都没工夫擦一擦。
生4:姥姥每天都剪,白天剪,晚上还剪,夜以继日的忙活,可见姥姥的剪纸多么受人们的欢迎。
生5:难怪“我”捂着姥姥的眼睛,姥姥也能丝毫不差地剪出来,原来常常“摸黑剪”呢。真是熟能生巧啊!
在比较揣摩中,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了更多信息。这种看似啰唆的语言表达的特殊效果便被学生揣摩出来了。能从看似简单的语句中发掘出语言文字的秘妙,这对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大有裨益的。
三、整体把握篇章,领悟表达技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善于设计话题,激发学生含英咀华,倾吐自己的感受,感悟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教学《姥姥的剪纸》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是如何写出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又是如何写出姥姥和“我”祖孙情深的?
生1:人们总是“啧啧赞叹”姥姥的剪纸栩栩如生:“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人们的称赞好像是歌谣一般,语言优美动人。同时,借别人的嘴巴侧面烘托了姥姥剪纸艺术的高超。
生2:我从“乐颠颠”一词看出了姥姥的剪纸技术高。你看,求姥姥的人总是很多,姥姥放下手中的活计就剪,不一会儿,剪成了,来人一看,哇,好漂亮啊!就乐颠颠地拿走了。
师:说得真传神。
生3:姥姥对乡邻们是有求必应,要什么就剪什么。对“我”也是。“我”总是缠着她剪老牛和兔子。这老牛和兔子正象征着他们俩的祖孙情。
师:优秀的作家选材总是以一当十,从一个小细节里就能读出好多好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