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运输产业报告

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范文1

关键词:市场调研;游艇产业;市场推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方式的不断转变,游艇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娱乐休闲方式,逐渐进入普通消费者的视野。当前,我国游艇旅游相关产业正蓬勃发展,但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和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游艇旅游的商业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还有广泛的市场空间。以游艇俱乐部为主要经营模式的游艇旅游在推进海上旅游发展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产业发展现状

游艇是一种集航海、运动、娱乐和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级耐用消费品。我国交通运输部《游艇安全管理规定》将游艇定义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有并使用,从事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业余水上体育运动等活动的具备机械推进动力装置的船舶。游艇旅游则是以游艇为媒介所开发的各类水上旅游休闲项目。广义的游艇领域宽泛,包括运动休闲艇、商务交际艇、赛艇、钓鱼艇等,价格区间广阔。基于游艇的水上旅游项目具有新颖、环保、健康和价格适度等多种特性。

在国家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中国沿海城市纷纷加快推进游艇产业建设。截至2014年,中国游艇制造企业已近400家,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0余家,拥有各类游艇16000余艘,游艇俱乐部400余家,游艇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80亿元。

当前,国内游艇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据2015年游艇行业论坛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游艇俱乐部中相当一部分游艇处于闲置状态,大部分游艇俱乐部主要是通过出售或者租赁游艇的方式运营,盈利模式比较单一。行业乏力宏观指导,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宣传引导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游艇俱乐部的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针对大众市场的游艇旅游项目开发缺乏热情,完整的游艇旅游产业链并未真正形成。

二、市场调研概述

为进一步了解游艇旅游业的产业发展情况,团队从游艇俱乐部经营模式和消费者问卷调查两个维度进行了市场调研。

1.经营模式

游艇俱乐部作为游艇旅游的主要载体,其经营模式客观反映了游艇业的发展程度,是游艇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项目团队选取环渤海湾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俱乐部,进行调研。

目前,我国大多数游艇俱乐部以商务型和运动型两种经营模式为主,采用会员制,服务人群大多为高收入人群,主要以游艇租赁,买卖,游艇码头租赁和俱乐部内部活动为主。游艇消费仍然具有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特征,即水上旅游景点的公众消费和大公司、大集团的公务性消费占大多数,对普通消费人群的市场开发力度明显不足。缺乏行业指导,专业人才匮乏,游艇管理与服务的相关体系不够完善,产业推广难度较大。

2.问卷调查

项目团队通过走访上海、舟山、南京等地,针对游艇旅游,从大众消费者游艇旅游信息的获知途径、认知程度、消费意愿、游艇旅游服务满意度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635份,回收有效问卷605份,相关数据收集与分析情况如下:

调查发现,77%的消费者获取游艇旅游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网络;对于游艇旅游的服务范围认知主要集中在娱乐、办公、家庭、运动体验等几个方面,其中娱乐占42%;79%的消费者对于游艇旅游比较有兴趣;对游艇旅游的整体满意度不高,满意度为67%,不满意原因主要集中在价格、娱乐项目和自由度方面,分别占40%、27%和12%。

3.调研总结

通过市场调研可以看出:一方面,虽然我国游艇旅游业起步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但我国游艇旅游业市场前景广阔,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政策支持;另一方,我国游艇旅游业覆盖面不够,游艇俱乐部经营模式单一,缺乏国际视野下的管理经营理念,难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此外,产业推广力度不够,游艇旅游无法实现“大众化”普及,消费市场亟待拓展。

三、游艇经营推广的对策

1.完善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注重游艇经济、生态环境、安全认证、游艇配套以及其它相关产业的融合,从而形成完整的游艇产业链。以弘扬海洋文化、推进海洋旅游,打造社交型游艇、游艇度假酒店、游艇地产和公共游艇码头等多种经营模式为一体,提升游艇旅游产业的覆盖面,带动区域交通、旅游、餐饮和酒店等多领域的发展,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2.强化行业指导,规范行业发展。从市场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国内的游艇俱乐部经营主要以俱乐部为主体,缺乏行业指导,在争取政策支持和提升行业影响力上存在明显不足。建议成立相对规范的行业产业协会,建立行业标准,维护行业信誉,搭建政府、企业、消费者的联系纽带,从而促进游艇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注重人才培养,提升管理经营水平。游艇旅游在国内各沿海城市迅速发展,行业规模日益扩大,相关产业链的延伸需要人才作为支撑。建议充分利用游艇俱乐部资源,建立游艇培训基地;通过与现有的航海院校、旅游专业院校合作,建立行业人才培养中心;引进国外相关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多渠道培养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升游艇旅游业的国际化管理经营水平。

4.细化市场分级,多元化旅游消费模式。建议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构建以餐饮、娱乐、住宿、商务、维修保养、游艇补给、驾驶训练等多功能一体的综合服务体;重视旅游项目设计,通过海上商务旅游、海上庆典聚会、海上垂钓、海上婚礼,水上运动等项目满足大众消费者消费需求;延伸产业领域,建设儿童乐园、水上公园、温泉、购物等活动场所;注重游艇俱乐部、度假酒店、游艇地产等模式的有机结合;加速产业推广。

5.加强市场营销,提升产业普及度。建议成立由行业协会牵头,游艇俱乐部参与的游艇旅游联盟,共同进行产业推广。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媒介构建产业推广平台,通过制作游艇旅游宣传片,凸F游艇旅游的特质,树立产业形象。同时,游艇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协同并进,通过举办游艇帆船赛事,游艇驾驶培训,游艇制造参观,游艇旅游体验等多种途径,提升整个产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交通运输部.《游艇安全管理规定》.2008.07.

[2]全国游艇展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CCYIA).《2014中国游艇产业报告》.

[3]http://.cn/c/2015-04-14/113031715820.shtml.

[4]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09.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08.

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范文2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施行。新会计准则的施行给企业报告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产生何种及多大程度的影响成为广大投资者、理论界、实务界、准则制定机构和监管部门非常关注的问题。自从新会计准则颁布以来,许多学者撰文比较了新旧会计准则,并探讨了新准则的影响。这些文献往往采用演绎法进行规范分析,对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做出了“应然”解答,而没有运用统计数据分析新会计准则的具体影响。本文拟运用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数据对新准则的具体影响做出“实然”回答。

2006年11月27日中国证监会下发了《关于做好与新会计准则相关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证监发[2006]136号。以下简称“证监会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在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即2006年末仍在执行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规范体系,以下简称“旧准则”)编制和披露2006年报的同时,结合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及自身业务特点,在2006年报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详细分析并披露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可能发生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及其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同时,还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在年度财务报告的“补充资料”部分以列表形式披露经注册会计师审阅的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以下简称“股东权益调节表”)。股东权益调节表详细说明了按旧准则确认、计量、记录和列报的股东权益是如何变化到按新准则对2006年相同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后的股东权益的过程,其中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差额”、“投资性房地产”等13个新旧准则主要差异项目。上市公司根据证监会的上述规定披露的股东权益调节表及其他数据为研究新会计准则的具体影响提供了资料。并且,股东权益是一个综合指标,其本身就是反映财务状况的关键数据,同时也反映了经营成果的直接影响,因此,可以从股东权益的变化评价新准则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截至2007年4月30日,上市公司2006年报披露工作已结束。我们从wind资讯获取了截至该日上海、深圳两个证券市场已披露年报的1450家上市公司股东权益调节表的统计数据,对该数据进行了认真校验。另外,通过逐个阅读公司年报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收集管理层对新准则影响的评估数据,归纳总结了管理层对新准则具体影响的评估结果。

二、股东权益影响的统计分析

(一)总体分析 首先,对按旧准则编报的股东权益和按新准则编报的股东,益之间的差异进行总体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通过统计可以发现:29家公司的股东权益没有变化,占公司总数的2%,1314家公司的股东权益增加,占公司总数的90.6%,107家公司下降,占7.4%。按旧准则报告的全部上市公司股东权益(合并报表,下同)为34355亿元,按新准则报告的股东权益合计数为37650亿元,新准则导致股东权益增加了3295亿元,总体增加幅度为9.59%;增长幅度最大的达7317.48%,下降幅度最大为207.04%。

在导致新旧准则下披露的股东权益发生变化的因素中,“少数股东权益”是一个特殊因素。其他因素通过影响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从而影响列报,而该因素仅仅因为列报规则的变化而影响股东权益,在旧准则下作为独立于负债和股东权益的项目下列示,而在新准则下作为股东权益的一部分列示。因此,为了考察因新准则引起的(狭义上的)会计政策变更带来的真实影响,本文还统计分析了扣除该因素后的股东权益差异。结果表明,在全部上市公司中,共有1370家(94.5%的)上市公司的股东权益真正因为执行新准则发生了变化,其中,1054家公司的股东权益增加,占公司总数的72.7%,316家公司下降,占21.8%;80家公司没有变化,占5・5%。表1显示,新准则的真实影响是使股东权益增加了413亿元,幅度为1.2%,变化幅度的中位数只有0.46%,远小于扣除少数股东权益前的上升幅度。

为了获得新准则影响的统计证据,笔者还在上述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假设检验。首先计算了除少数股东权益外的股东权益的变化率(即差异率的绝对值),然后进行z检验。均值为0时z检验的p值为0.0131;均值为5%时z检验的p值为0.1183:均值为10%时z检验的p值为0.4435。由于股东权益是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综合指标,从上述统计结果可知,执行新会计准则总体上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了影响,但影响很小。

(二)分项目分析 证监会通知中给出了股东权益调节表的格式,其中列出了新旧会计处理变化较大(如长期股权投资)或新的会计准则(如投资性房地产)等预计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14个项目(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所得税会计政策变更对公司的影响最广泛,89.32%的公司报告了该项目引起的股东权益差异,位列第二、第三位的分别是少数股东权益的列报变化和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方法变更。资产弃置费用一项由于以前会计准则没有明确提出,也未规定其会计处理,而没有一家公司报告该项目影响其股东权益。另外,投资性房地产、股份支付、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重组义务、交易性金融负债、金融工具分拆增加的权益的影响范围也都非常有限。

从表2可知,旧准则对投资类金融资产按成本法或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而新准则把投资类金融资产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日金融资产,前两者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新旧准则的上述变化导致股东权益增加了827亿,是贡献最大的项目,这是因为我国股市近年来涨幅巨大、导致公司持有的投资类金融资产的市价大幅上升所致。但同时也应看到,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的变化导致新准则下的股东权益比旧准则减少了182亿元。另外,所得税会计政策变更虽然影响范围广泛,但影响程度不大,对股东权益的合计影响仅约8亿元。

(三)分行业分析 笔者采用证监会的分类标准对股东权益差异进行了分行业的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表3分别报告了包括少数股东权益和除少数股东权益外的股东权益差异,两个口径的统计结果存在很大差异,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如按包括少数股东权益口径计算的结果显示新准则对信息技术业的相对影响最大,使股东权益增长了27.85%,而按除少数股东权益外口径计算的结果显示新准则对信息技术业的相对影响位列第三,反而使股东权益减少了4.22%。因此,除少数股东权益外的股东权益差异真正反映了新准则的影响。

表3显示,执行新会计准则只对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技术业,传播与文化产业四个行业产生负面影响,其股东权益减少,其他行业的股东权益均增加;从绝对金额来看,执行新准则对金融、保险业的影响最大,使股东权益增加了约257亿

元,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小得多,这可能是因为该行业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等,净资产规模庞大。为了剔除公司,行业规模的差异,笔者还从相对比率进行了统计。从差异率来看,执行新准则对制造业中的其他制造业影响最大,其次是制造业一纺织、服装、皮毛。

此外,还对新会计准则对各行业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了方差分析。从统计结果来看,绝对额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各行业以股东权益为表征的公司规模存在显著差异所致(各行业新、旧准则下的股东权益方差分析的p值均等于0.0000),但差异率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管理层评估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分析

表4报告了按会计准则项目对管理层评估执行新会计准则具体影响的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的主要准则按其影响范围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第18号、第2号、第33号、第17号、第6号、第16号、第22号、第9号,超过20%的公司管理层认为这8项准则将对公司产生影响,其中认为第18号准则――所得税将产生影响的公司数占公司总数的82.62%,其次为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这一结果与表2报告的分项目的广度分析的统计结果相似。

另外,本文还对上述8个具体准则进行分行业统计。表5分行业报告了管理层认为受到影响的具体准则的公司数及其占所在行业公司数量的比例,为了辨别这些准则的影响在行业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还报告了方差分析结果。从表5可以看出,一些新准则(如长期股权投资)方差分析的结果统计上不显著,表明这些准则施行后将影响所有行业,不存在行业倾向性;而无形资产、职工薪酬、借款费用等准则方差分析的结果统计上显著,表明这些准则的影响在行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如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的施行会影响专利技术、研究开发支出较多的信息技术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40.2%的公司管理层在评估新准则的影响时提及了该准则;而没有一家金融、保险业的公司管理层认为该准则的施行会产生影响。

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范文3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结构性失调;治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1-0034-05

促进学习者有效就业及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这两大功能的实现以专业发展为载体,专业对接产业,专业能力决定就业能力。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却出现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背离、高等教育对产业的结构性供给不足等问题。专业设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结构性差异、专业同质化、应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偏低;高等教育对产业的结构性供给不足表现在:高职教育(专科)不能满足产业技术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普通本科培养的学术型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出现就业困难。本研究以浙江省各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所规划产业和《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专业名单》为基础,结合《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2010-2011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状态报告》)、2012年浙江省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产业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协调性进行实证研究,据此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出现系统性偏差

(一)总体布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及其特征决定了其与区域产业发展具有高度关联性,并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从201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与2010-2011学年高职专业结构对比中发现,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结构与三类产业结构矛盾较为明显,区域结构差异较大,专业与产业匹配度有待提高。

表1显示,全省面向第一、二、三产业专业点数占专业点总数的比为3.1549.3947.46,与2012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4.850.045.2相比,高职高专面向一、二类产业的专业略显偏低,第三产业类专业偏多。从2010年招生计划和学生实际报到比例按一、二、三类产业结构比较,这一趋势更加显著,其中招生计划比为2.2644.1353.60,实际报到比为2.2343.7454.02。

从专业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性来看,面向第一产业匹配专业显著偏低的是绍兴、舟山、衢州,该类专业没有设置。第二产业匹配专业显著失衡的是:宁波、舟山、金华、丽水匹配专业偏低,绍兴、台州、衢州匹配专业明显偏高。区域面向一、二类产业的专业失衡,必然影响面向第三产业类专业的失衡,如舟山区域面向第三类产业的专业竞高达78.95%,金华也偏高9.41%;而台州则明显偏低11.29个百分点,绍兴也偏低5.81个百分点。由对照表可以发现,区域内产业与专业间失衡比较严重,并呈现紊乱性;衢州、丽水第三类产业发展滞后,而面向此类产业的专业也更加滞后。

从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视角看,浙江是海洋大省,江南水乡,养殖业发达,舟山更是海洋关联产业特色区域,但该省高职全部专业中没有一个水产类专业。在交通运输大类中,最主要的专业是“报关与国际货运”,而涉及交通运输关联的“制造、工程、管理及设备维修”之类空缺,尤其作为发达海港城市的宁波该类仅有两个专业,且都是“报关与国际货运”。因此《状态报告》评估为:一些社会急需专业缺乏,“没有一个涉‘渔’专业”,且“浙江有秦山、三门两个国家级核电站,但没有相对应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后一点与技能要求相对较高有关。

(二)区域传统(优势)产业与专业设置结构对照分析

一个区域的传统(优势)产业往往是该区域最主要的经济和财政来源,也是该区域民生的依赖。专业服务于区域传统(优势)产业是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功能的体现,而区域传统(优势)产业则是现有专业形成或存在的基础。考察这一组因素可以发现,产业与专业之间应然与实然的真实差异。见表2。

统计对照显示,就区域传统(优势)产业而言,金华没有“不与专业关联”的产业,相关产业有两种大类专业对应;衢州则出现没有“与专业关联”的产业,即其全部“传统(优势)产业”与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没有一个是对口的。其他区域则显示“与专业关联”和“不与专业关联”的产业都有存在,其中温州、台州、舟山、丽水四个区域“不与专业关联”的产业类型较多,产业与专业匹配差异性较为严重。

就设置的“专业大类”与产业的对照发现,各区域高职院校“不与产业关联”的专业大量存在,或者可以说所设置的专业大部分与本区域“传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经济)不相符。这种情形的出现与专业设置定位、办学方向定位都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挑战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的现代产业。该类产业对技术应用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更高的技术技能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相应的专业调整都是一个新命题。首先,关联专业层级需提升,技术含量需加强,如制造大类,所涉专业与高端装备制造、新装备、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所需要的技术支持还存在明显的技术差距;而与汽车关联的具体专业更是停留在维修、检测与技术服务层面,与新能源汽车所需的技术要求存在差距,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对新兴产业发展时,要及时更新关联专业的专业内涵(知识、技术)。电子信息类专业也是如此。其次,产业与专业存在关联性,是指专业大类关联,但具体到某一个专业,其对口性、关联性仍然存在较弱的问题,且如何调整仍有待探索。第三,就具体的区域、学校而言,该产业与专业协调性发展的问题与困难更为明显。对照表3显示,杭州、宁波、金华等地区与产业具有关联性的专业较多,其他各市大多严重缺乏关联性专业。舟山新兴产业规划门类众多,但当地高等职业教育可能提供的相应人才供应有限,且有限的关联专业其关联性也很小。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出效益“逆差”显著

麦可思通过对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和对2009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了《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针对高职高专共红牌专业(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专业)9个、黄牌专业(就业预警专业)5个、绿牌专业(就业前景最看好的专业)5个[1]。在《状态报告》中,分布面较广的前12个专业有3个进入红牌专业,分别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有4个进入黄牌专业,分别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商务英语。招生规模较大的前10个专业中,有红牌专业2个,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黄牌专业1个,为商务英语。“分布面较广的专业”和“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中没有一个是绿牌专业,见表4。

与热门专业就业问题相对应的是“应届毕业生对口率”。浙江在2010-2011学年的《状态报告》中增设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其中设“应届毕业生对口率”,首次对专业设置质量进行了反馈与评估。表5是据已上报该数据的院校平均统计数。全省应届毕业生就业专业平均对口率为72.82%,总体水平偏低,其中丽水60%、温州60.71%、嘉兴63%。这就是说全省有27.18%的学生在学了某专业之后,毕业就改行,个别地区改行率达40%。杭州区域专业对口率最低的某高职学校,其专业涉及10个专业大类,四个主要专业大类电子信息、财经、旅游、文化教育所设专业多为“热门”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应用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等,这其中有5个登上2013年就业红黄牌专业榜。

三、专业结构适调治理对策

(一)加快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度

浙江省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不仅影响区域产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通过对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最终必将影响民生幸福。因此,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转型升级,尤其是根据区域产业的“实然”状况,各类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专业设置主动权,协调区域专业需求,对本院校专业进行系统调整,提高专业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要改革现行的教育经费分配制度,转变各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生存和规模扩张的急功近利思想,扭转利用热门专业招揽生源,恶性竞争的思维定势。”[2]充分总结“十二五”期间各区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存在的结构性差异的经验教训,为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制定提供借鉴。

(二)提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能力,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热门专业出现就业困境的直接因素之一是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同质性。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导致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不相适应。”[3]影响专业设置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即产业的需求)、教育市场的需求(如生源、招生、学生和家长的专业倾向)、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如办学条件、原有专业存量)。高职专业出现同质化现象的原因是各区域高职在设置专业时,更倾向于教育市场的需求和学校现有资源的影响,与高职院校办学的“市场经营导向”理念和功利目的有关,也受现行的高等教育经费分配制度制约,因而忽视了专业服务产业的教育功能,忽视了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由此,也显示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能力的不足。

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效益的另一因素是应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偏低,导致学非所用。产生就业时专业不对口的原因有二:一是专业设置不当(包括招生数额的预测),二是学生主观选择的变化和产业的变迁。解决前者在于增强学校的专业设置能力;解决后者,一方面要加强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提高专业技能对产业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拓展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在转换职业后仍然具有一定的岗位工作能力,即解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由于人力资源市场和教育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高职院校需密切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科学合理规划,适时调整专业建设,提高专业设置质量。

(三)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满足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的形成,高新技术不断渗透到技术应用领域,各类产业、行业企业的技术要求相应提高,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也相应提高,如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不仅包括相应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不足,还存在专业人才相应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专业相应地“转型升级”,并引领产业发展。现代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显然难以满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4],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正是对新时期产业发展需求的及时应对。由于我国普通本科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学科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以培养科研型、学术型人才为目标,因此,要培养应用技术型高技能人才,需在目标定位、教学观念、专业设置、师资、实践设施等方面作出重大调整,按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与要求,加强实践,产教融合。

参 考 文 献

[1]王晓阳.2013年度就业前景最看好的高职高专专业[N].新华教育,2013-06-19.

[2]邱旭光.基于公平与市场的协调:高职教育区域均衡与治理[J].教育科学,2015(4):6-11.

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范文4

据专家预测,生物多样性开发利用将会引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未来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甚至会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企业应该识别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巨大商机,将其视为参与新一轮经济和产业竞争的需要,成为企业自觉主动的战略选择。为了观察、见证推动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刊于本期开始设立“生物多样性”专栏,推动更多组织和个人关注与推动多样之美。

在全面考察全球最适合种植棕榈的亚热带地区之一印度尼西亚后,我们最终选择了已经被多次开发、废弃已久的种植地,而不是开发原始森林,这些地区的土壤养分已经丧失,很多生物物种、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了影响,但是我们再次开发无疑将给这片颓废的地区带来新的生机。”我国首次开拓海外棕榈种植园的天津聚龙集团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他们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

所谓生物多样性,按照《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的定义,就是“生命以各种形式、层次和组合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由此很容易理解,像经营棕榈油的聚龙集团一样,很多对生物多样性资源有所依赖的农、林、牧、渔以及生物技术企业,它们的经营活动与生物多样息相关。

而眼下,却远不止如此。2006年,国际采矿及金属委员会开发了“采矿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操作指南”;200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World Conservation Union)开发了“生物多样性:我的酒店在行动指南”……生物多样性已不知不觉涉及到所有的行业、领域的经营活动之中。

对于这一影响力如此巨大的议题,本刊予以了重点关注。2013年第8期以封面文章《多样之美》探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和实践路径,我们认为,“生物多样性本身的价值及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已经变成了一项需要保护以及可持续开发的宝贵资源,企业如何把握这一契机, 越来越考验生存智慧,并逐步成为一项重要的竞争法则。”

这引发人们的一个思考是,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影响当前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格局,进而被纳入企业议程?

企业需要新思维

自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地球峰会)通过“里约三公约”之一《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CBD),其谈判进程不断推进, 50多项涉及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相继签订,加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机制、多边合作与双边合作,各国政府不断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与法律,重新定义了相关行业发展规则。中国在近20多年来亦据此制定或修订了50多部相关法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对此,众企业的政策顾问与风险管控者不得不引起重视。

与资金、人力资源分布与波动给全球市场带来的影响一样,当生物多样性与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等自然资源的紧缺,价值数万亿美元的自然资源的丧失,其带来的免费福利就慢慢变得昂贵,由此也引发市场变动,行业洗牌。而对于一些没有直接获益于生物多样性的行业来说,生物多样性状况的严峻通过对其他的行业的影响,也改变了它们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如金融领域的绿色信贷与赤道原则。

当然,公众已经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日益严重,其消费偏好和购买决定也发生着重大变化。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与欧莱雅中国共同发起并开展的可持续消费研究项目之成果――《中国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2012》中显示,超过八成的中国消费者经常购买简约、环保包装产品,近九成消费者拒绝进食珍稀动物,多数消费者拒绝购买珍贵动物制作皮衣,近八成消费者赞同购买有机食品。这种变化给企业带来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

此外,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媒体、学者等利益相关方对于生物多样性倾注更多关注,也提出了对企业经营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进行信息披露、实践推动的要求。

凡此种种,各行各业已然不能无视生物多样性对于企业的影响与渗透,并重新调整商业模式与发展规律。这也是为何“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 (TEEB)企业报告显示,全球四分之一的企业首席执行官现在都把生物多样性损失列为企业效益增长面临的一个挑战。

风险与机遇并存

对于前述问题的另一个答案是,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当前面临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水资源危机、能源紧缺、贫困、疾病、文化遗产丧失、粮食安全等等都息息相关,在面临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各种风险的同时,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正是企业在寻求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以生物多样性中基因多样性对于医疗发现、疾病抵御的贡献为例,价值6400亿美元的美国制药市场中25%-50%来自基因资源。

由联合国支持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的报告也指出,伴随着与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退化相关的风险而来的是向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的转变,这也为企业提供了众多机遇,尤其是对可持续产品需求的增多,以及森林保护信贷等环境市场的增长,这些商品和服务到2020年将达到约2800亿美元以上,到2050年将增至2万亿美元。

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范文5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政府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引导作用,规范*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引导资金(下简称“装备制造引导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放大、引导效应,依据《*市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称的装备制造引导资金,是市政府在省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用于扶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做强做大而设立的扶持资金。从2007年开始连续四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

第三条装备制造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加快拥有知名品牌和市场占有率高的装备制造业规模发展,促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重点建设项目。引导资金的使用,遵循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整合资源、贴息为主的原则。

第四条市经贸局负责装备制造引导资金申报项目的受理,会同市财政局对项目实施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价。

第二章扶持重点和扶持方式

第五条装备制造引导资金扶持的重点领域: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等。

主要扶持方向: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关键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和推广项目。

第六条装备制造引导资金的扶持方式采用补助和贴息两种方式,以贴息为主。

第七条贴息适用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贷款。

第三章申请对象和条件

第八条申请对象:在*市辖区内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主要经营活动在*市行政区域内,依法经营、按章纳税、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人员的装备制造企业。并至少具备以下一项条件:

(一)获得国家、省名牌产品(含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称号的。

(二)获得*市企业五十强、*市工业龙头企业和*市重点装备制造企业的。

(三)获得国家、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

(四)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

(五)企业年税收(国、地税合计,不含海关税,下同)300万元以上、销售产值1亿元以上的。

第九条申报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市产业结构调整导向意见》要求;

(二)申报的建设项目,须经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并应在3年内建设完成;

(三)对加快*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能够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对提升*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项目申报、审定和资金拨付

第十条装备制造引导资金申报于每年5月底前。高新区、保税区和各区县项目,由项目承担企业自愿向项目所在地同级经贸局(经发局)提出申请,经当地经贸局(经发局)、财政局共同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报市经贸局;市属企业项目由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后,报市经贸局。

第十一条项目申报需提交的有关文件:

(一)基本文件:企业项目申请报告、装备制造引导资金申请表(附件1)、建设项目表(附件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复印件注明与原件相符后加盖公章)、投资建设项目批准文件、经审计的近两年度会计报表、企业银行信用等级证明、本实施细则第八条设定条件的证明文件。申请贷款贴息的项目,还需提交项目贷款合同、银行贷款进帐单、利息结算清单等凭证。

项目申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①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②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内容、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技术水平、技术方案、建设条件落实情况等;③项目预期目标及可行性分析;④项目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及促进就业等情况。

(二)初审文件:①高新区、保税区和各区、县经贸局(经发局)会同同级财政局联合(市属企业由主管部门)向市经贸局申报装备制造产业引导资金的文件。②申报企业和属地的经贸局(经发局)、财政局(市属企业由市主管部门)出具对装备制造引导资金使用的承诺函。

(三)企业投资备案项目,需提交的其它文件:①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建设规划、用地预审意见(需征地项目)。②环保部门出具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意见。③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文件。

第十二条市经贸局负责组织专家评审小组对上报的项目进行评审,逐个提出评审和资金安排意见,经筛选后拟订《*市xx年装备制造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计划(草案)》送市发改局,同时附送审查意见及相关证明文件,由市发改局审核后统一提交市审委会批准。

第十三条市发改局会同市财政局按照市审委会批准的《*市xx年装备制造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计划》行文下达;市财政局按财政性资金拨付管理程序办理划款手续。引导资金年度结余,可结转下年度使用。

高新区、保税区和各区县项目资金由市财政局通过财政部门逐级下拨;市属企业项目资金由市财政局直接拨付到项目单位。

高新区、保税区和各区县财政局收到款项后,必须视下列情况立即办理,不得拖延:

属于补助资金和已核实取得银行贷款的贴息资金,要及时拨付;属于银行出具的有效的贷款承诺函的,必须待取得正式贷款后才能核拨贴息资金。拨付资金时,必须凭有效付息单据。其中,取得全部贷款的,贴息资金全额拨补,取得部分贷款的按比例核拨贴息资金。

第五章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

第十四条获装备制造引导资金的项目单位必须在银行开设资金专用帐户,实行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依法加强对会计资料的保管。

装备制造引导资金主要用于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银行贷款的利息支付。

第十五条建立项目定期报告制度。项目单位必须如实填写《*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实施情况报表(半年度)》(附件3),于每半年度结束后10日内报送当地经贸局(经发局,市属企业报送其主管部门),经汇总后于当月中旬报市经贸局和市财政局。每年1月底和7月底前,市经贸局将情况综合报送市审委会,由市审委会汇总上报市政府。

第十六条建立项目检查制度。市经贸局会同市财政局对装备制造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项目的监督检查应依法办事,被检查单位应主动配合检查做好相关工作,提供相应的文件、资料,不得阻碍检查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十七条建立项目验收制度。项目单位必须在项目竣工后一个月内逐级申报向市经贸局提交项目完成情况报告并提出竣工验收申请,由市经贸局会同市财政局、审计局组织进行竣工验收。

项目办理竣工验收的同时,应编制项目经费决算报市财政局。按国家有关规定对所获得的装备制造引导资金进行财务审计。

第十八条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市经贸局、财政局根据有关绩效评价要求,对装备制造引导资金使用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分为项目的绩效评价和装备制造引导资金使用的总体绩效评价。项目绩效评价依照省、市的规定要求进行;装备制造引导资金使用总体绩效评价,在引导资金使用第三年上半年进行中期评价,四年后半年内完成全面的评价工作。

第十九条项目单位发生股权变动、注册地址或名称更改等重大变更的,应在一个月内通知市经贸局、财政局。

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范文6

[关键词]人力资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已结束人世5年的过渡保护期,服务业的竞争内涵必将发生实质性变化,银行、保险、电信、咨询等服务业将面对更为开放的国际环境。在这种形势下,能否用人力资本带动我国服务业结构优化与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是一个值得我们进行深度思考和前瞻性分析的时代课题。

一、人力资本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一)人力资本的生产功能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人力资本之所以与服务贸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关键是在服务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具有特殊的生产功能,包括要素功能和效率功能。人力资本的要素功能是指在服务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或投入要素。由于现代服务经济依托于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产业,人力资本作为要素投入生产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本的效率功能则主要是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溢出效应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加可以提高自身劳动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并使其他生产要素边际产出迅速增加,形成规模报酬递增,使得服务生产的可能性边界迅速向外扩张。在投入服务经济领域中的诸多要素中,资金、自然资源、非熟练劳动力的数量退居次要地位,人力资本则上升为第一生产要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保持和发展。

(二)人力资本的市场支持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基于“钻石模型”,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内市场需求越高级、越成熟,消费者对产品越苛求,越会刺激企业改进经营方式,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方式创新,形成规模经济,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服务经济而言,一国充足的市场需求与多样化的消费偏好对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人力资本与收入存在高度相关性,一国人力资本越丰富、科技水平越高,其国民的收入水平也相对越高。随着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需求结构和消费偏好也会发生层次性变化,当人力资本极其匮乏,收入水平极低时,人们以食物、服装和住房等物质的生理需求为主,几乎没有服务需求;当人力资本投入增加,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需求层次随之升级,服务消费需求比重明显加大,必然对服务的质量、特征、个性化等提出更高要求。由此可见,服务消费的多样化和需求层次的升级成为服务贸易扩大和贸易增长方式的推动力,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则是形成这种推动力的“加速器”。

(三)人力资本促进服务业跨国公司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由于服务业本身的独特性,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服务业跨国公司多采用水平一体化的FDI模式,倾向于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相当的国家建立自己的生产和营销体系,就地生产,就地供应。从表面上看,这种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替代国际贸易,但如果结合产品差异性和消费者偏好来研究,则会发现跨国公司的水平一体化投资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源泉。这种由服务跨国经营所产生的产业内贸易的增加无论对母国还是东道国的贸易竞争力都具有促进作用。对母国来说,服务业跨国公司在总部和海外设立相同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得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降低服务产品平均成本,促进母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而对东道国而言,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进入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全新的营销方式以及现代的管理理念等,从而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提升对外竞争力。

二、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与人力资本释因

(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及开放度的提高,我国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呈现迅猛增长态势。《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928亿美元,增长22%,其中,出口920亿美元,增长24%,进口1008亿美元,增长20%。中国服务出口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但无论从总量、市场占有率还是贸易结构上,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尚处于低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1.服务贸易滞后于货物贸易,且存在大量逆差。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为12.2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额2.71万亿元美元,两者比例为4.5:1;而我国的货物贸易出口额和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是9697亿美元和920亿美元,两者比例接近为10.5:1,这说明我国服务贸易严重滞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

与货物贸易顺差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我国服务贸易存在大量逆差。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为2177.5亿美元,同比增长62%。而服务贸易逆差为88亿美元,同比下降6%,虽然开始出现上升趋势,但服务贸易的逆差与货物的顺差相比,二者的差距仍然较大。服务贸易逆差长期存在,说明了我国服务出口能力相对较弱以及进出口具有不平衡性。

2.国际市场占有率偏低。国际市场占有率是衡量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2006年货物贸易出口额为9697亿美元,占世界比重8.2%,但服务贸易出口额920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仅为3.4%。从图1可以看出,1985-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占有率稳中有升,但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我国服务贸易整体水平相对落后。

3.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失衡。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仍以传统服务为主,新兴服务占比重较小。从图2看出,2006年,我国运输、旅游及其它商业服务出口额占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22.8%、36.9%和21.4%,三者合计达81.1%。而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项目仅占总出口额的12.84%。可见,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部门居于主体地位,而一些人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占比偏低。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各部门发展失衡,贸易结构亟待升级调整。

4.整体竞争力偏弱,各部门竞争力差异明显。从下表看出,2000-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优势指数在波动中有所改善,从2000年的TC指数为-0.084升至2006年的-0.046。尽管最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竞争力不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欧盟的TC指数一直保持在0.8左右,而美国的TC指数从8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目前为0.2左右。

从我国各服务部门看,服务贸易竞争力差异十分明显。综观最近2000-2006年数据,只有旅游(资源密集型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的TC指数为正值,说明这

两部门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建筑服务TC指数由2000年的-0.25转为2002年的0.13,表明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低、数量丰裕的特点,加快建筑工程承包走向海外市场,保持并发展建筑服务国际竞争力。金融服务TC指数则从2000年的-0.11急剧降至2006年的-0.719,竞争劣势明显,运输、保险、咨询、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部门的TC指数皆为负值,说明我国在这些部门的服务贸易缺乏足够竞争力。另外,需引起关注的是我国运输服务贸易,一般而言,运输服务与货物贸易之间关系密切,货物贸易的发展可以带动运输服务的发展,但我国运输服务却在货物贸易连年顺差的情况下,贸易竞争指数长期处于负值。

(二)人力资本释因

1.从劳动力价格成本和资源禀赋来看,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服务行业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从劳动力资源总量来看,我国拥有世界最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低端劳动力的竞争优势仍然很强。中国新增劳动力就业从1998年起进入高峰期,并持续到2006年。据《2005年中国就业报告》预测,2016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人,2020年仍维持在10亿人左右,中国人口红利将持续20年左右。由于人口红利的存在,劳动力数量和价格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的增长方式足以支撑我国工程建筑和对外劳务输出等传统服务贸易的高速增长。然而,一旦随着人口结构和劳动力成本的变化,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传统贸易增长方式赖以作用的条件就发生了变化。因此,贸易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生产率提高的转变迫在眉睫。

2.微观经济主体注重短期经济利益,过分倚重于低价劳动力成本竞争,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服务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技术专利、营销渠道,在国际服务竞争中只能依靠价格竞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专利拥有量是韩国的34%,美国的1%;而企业的R&D人才,按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比较,我国企业只是日本、德国的1/10。我国专业化人力资本总量严重不足,水平偏低,成为制约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在由国际分工而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笑脸曲线”(u型线)上,发达国家分别处于曲线的两个上端,拥有高附加值的R&D、核心技术以及价值高的营销、售后服务,我国则处于“笑脸”的下巴端――只拥有低附加值的组装加工。长期以来,R&D能力不足与低水平人力资本造成了我国在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这两项服务品在国际市场上年年逆差,呈现出巨大的竞争劣势,从上表看出,我国在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项目年年逆差,其TC指数从2000年的-0.88直线下降到2006年的-0.940,接近于临界值-1,表明我国在R&D和自主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3.低水平就业膨胀与高水平就业不织并存,客观反映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低层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服务部门就业人数逐渐增加。但囿于自身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大量低端劳动力就业取向拥挤于传统服务部门,造成低端劳动力就业过度膨胀。透过我国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可知,2002年,就业比重最高的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其他行业,两者相加高达61.8%;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仅占11.5%,而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代表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金融保险、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明显偏低,前者仅为1.87%,后者不足1%。由于缺乏专业化人力资本,服务产品中知识、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直接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能力。而反观一些发达国家,尽管其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但基于高劳动生产率,专门从事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维持较强的服务竞争力。从EE值看,2004年美国几乎是中国的2倍,意味着美国的服务业就业人数每增加一人,所引起的服务出口收入增长幅度是中国的2倍。显然,我国服务就业的出口收入效应远远落后于美国。

4.由于缺乏人力资本支撑,国内需求结构的变迁对我国服务贸易积极影响尚未到转折点。2006年,我国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降至0.36和0.43。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脱离了追求简单物质满足的层次,而对健康、舒适、便捷等情感元素的服务更加关注,由此消费需求发生变化,这对于提高我国服务经济竞争力是一大契机。但现阶段,国内需求结构的变迁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积极影响尚未到转折点。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缺乏人力资本支持,专业化分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较低以及服务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使得国内服务:业难以向社会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服务;另一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消费者面临更多的消费选择,面对更多物美价廉且注重消费差异化、个性化的国际服务产品,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和收入水平的国内消费群体在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的消费结构不可避免会发生变化,最终造成我国服务出口与进口之间“此消彼长”的局面,导致服务贸易逆差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