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的学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的学生教育范文1
【关键词】数学 创设 学习兴趣
对于正处在成长与发育的初级阶段,爱玩、好动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产生畏惧,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调整,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在经过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我认为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现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做法作简要介绍:
一、创设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例如:在讲授人民币时,给学生列出一些生活用品和零食、玩具,让学生课前到商店收集这些商品的价格,记录下来。上课时,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记录本,说一说商品的价格。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后面的人民币知识学得也快。课程中我又设计了一个文具店购物的情境。于是我安排学生轮流当营业员,其他小朋友每人发人民币学具,安排他们去购买自己需要的文具,由营业员找钱。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并在无形中学习了数学知识。
二、创设美的数学情境
数学知识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中也蕴涵着“美”的元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利用各种数学的美学因素。例如挖掘数学符号之美、图形之美、感受数学文化之美、数学情境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鉴赏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是情境创设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具激励作用的情境。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提前准备好一幅幅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的图片,美丽的糊蝶、漂亮的树叶、鲜艳的花朵等。学生异口同声的发出赞叹:“好美呀!真漂亮!”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老师适时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点,引出轴对称的概念,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真是一种享受。
三、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兴趣和问题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兴趣引导发现问题。数学家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感兴趣,就是由他中学时的数学老师的提问激发出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善于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大胆思维、提问、猜想、探索,从而发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上课伊始,学生此时注意力最集中,老师如果此时用有趣的问题情境,抓住孩子的心,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质量单位吨的时候,我用课件出示一座小桥,有一些小动物要过桥,他们的体重不同,问学生这些小动物可以一起过桥吗?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后面的学习也更加主动、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后,还要在课程的最后解答这个问题,前后呼应,帮助学生养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低年级学生特别好动,让他们坚持一整节课专注不动,确实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加深对知识理解,发展思维,开发智力水平。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获得知识。动手操作活动的组织,应做到要有目的性;适时、适量和适度;把操作与思维活动过程、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在讲长度单位的时候,学生对于厘米和米没有概念,对于自己的步长、教室的宽度、桌子的高度、操场的长度等不知道该用厘米还是米作单位,这时可设计让学生动手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亲自测一测自己以及身边一些物体的长度或宽度,并记录下来,在操作、记录、讨论的过程中认识长度的单位,弄清楚厘米和米的区别。学生自己操作完成,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好。
总之,情境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学生的思维探索创造了条件。让学生学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体验数学的神奇。但是教师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教学基本功,及时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厌烦的特点,巧妙的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白晓林.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3,(06).
小学的学生教育范文2
为了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真正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让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进而愉快积极地生活。那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呢?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
创设教学情境,激趣体验
有研究表明:小学与幼儿园在课程形态、生活和学习管理、师生关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果有自己喜欢的老师,有温暖、友爱的同学关系,儿童就能较快地适应并喜欢上学校生活。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各式各样的游戏活动来激发新生对学校生活的了解和体验,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了解学校,熟悉新同学,进而知道自己是一个小学生了,要用小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
例如:在《J识新同学》这一单元教学中,我们可以如此进行――教师先用有趣的方式介绍自己,以活跃气氛。比如:老师姓牛,可先唱一首歌词中有“牛”的歌;姓马的教师,可以先给儿童讲神笔马良的故事,让幼儿猜一猜。当然,教师也可以做一张画,或者有自己兴趣爱好的大名片,出示给学生看,并让他们自由发表意见。这还可以引发学生做自己名片的兴趣。然后,可用击鼓传花游戏让儿童相互接受。击鼓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儿童;鼓声一停,拿着花的儿童就要向大家做自我介绍。总之,就是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介绍自己,如:生动地介绍自己的名字;我给大家表演节目;我带来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介绍给大家等。如果有的新生之间比较熟悉,还可以做成圆圈两两配对,让他们分别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并用击鼓的方式决定谁来说。这样的活动,能让他们感受到上学的愉快,感受到作为小学生的快乐,使之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中熟悉他人。
体验实际生活,激发生活热情
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符合中国国情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有趣愉快的实践活动,激发他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达到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水和我们的生活》这一单元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小组调查活动――让学生自行组织调查队,调查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水?用掉多少水?除了日常用水以外,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水?然后统计出来,在教师的帮助下,绘成图表贴在教室里。再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水的时候会出现哪些烦恼的事?让学生自编自演,表现没水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调查体验实际生活,感受了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了他们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培养了学生们关注生活的意识。
课堂内外结合,课程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要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鼓励他们在参与家庭活动过程中,体验家庭生活的欢乐和幸福,学会关心热爱父母,热爱长辈;鼓励他们在参与社区活动中,懂得好事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例如:在《我的家》一课教学中,鼓励学生每天与父母早晚问好,打招呼,与父母做游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有时间扶着祖父母散步,为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亲人的爱,鼓励他们与家长进行交流;同时,应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儿童情感的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其间,应关注儿童对责任感、成功感的体验,而不应过分指责,过分要求。如此一来,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亲人的关爱,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亲人,更加热爱生活。又如:在《从身边小事做起》一课教学中,提倡学生做好社区环境卫生,比如人人弯弯腰,捡起一片纸屑或一个易拉罐等;鼓励和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也是为保护环境做好事。“不以善小而不为”,告诫学生从小要有一颗爱心去关心他人,让学生享受做好事的幸福感,体验生活的乐趣,使他们在学习后还能把自己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继续践行。
小学的学生教育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强化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当始终在课堂中拘泥,应当密切地与广博的社会教学相结合,在生活的大课堂当中使学生用好语文以及学好语文。要想让学生将语文这一人生工具扎实地、真正地、熟练地加以掌握,那么就应当将语文和生活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厚障壁”彻底打破,使学生的心灵与语文教学相互沟通,使社会天地与语文课堂相互接壤,强化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并且使学生的学习逐渐地“生活化”。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途径
(一)加强游戏活动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爱玩,为了对学生的童心加以保护,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增长智慧,学到知识,看到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并且从中得到成功的乐趣,那么教师就应当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采用表演、游戏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快乐邮递员”、“击鼓传花”、“游戏拼音动物园”等有趣而又生动的游戏形式展开教学,以此活跃课程气氛,从而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采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加强教材中知识的生活化,这样能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也能够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能力培养起来,这是能够将课本知识转变成生活常识且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开展综合性学习,推动学生走向社会
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不仅能够对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所存在的共享资源挖掘出来,还能够对各科知识技能综合性地利用起来,有助于推动学生不断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用语文、学语文,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讲解《家乡的秋白梨》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通常极少有学生知道自己家乡的特产,进而便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到生活中探寻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对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加以组织,在社会调查中使学生学习语文。与此同时,学生的调查技能、访谈技能和观察技能均能够得以发展及提高。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真正走进生活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以往死记硬背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打破,重点对学生自主实践和自主学习加以强调,重视激励学生的自悟和自得,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和主动地参与,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比如,在讲授《可爱的小蜜蜂》这篇文章时,通常学生能够很容易地将书本中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及蜜蜂的生活特点掌握,但是抛开课本学生却对蜜蜂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学生将蜜蜂画成了蚂蚁。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看一看、走一走,让学生们切身观察生活中蜜蜂的形态、蜜蜂的动作和蜜蜂的活动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蜜蜂的观察及了解写成小短文或者日记,从生活实践中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促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四)拓展学习空间,沟通“三大课堂”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使课堂内外沟通起来,对社区、家庭和学校等教学资源充分地加以利用,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加以开展,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一方面,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场所就是家庭,而学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便是父母,在家庭中,学生能够学到丰富的知识,这便需要教师将学生的家庭特点抓住,对语文教学进行巧妙的设计。比如,有些家长是卖水果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写水果方面的小文章;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服装广告进行设计等。通过这样的措施,学生便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得到家长的赞许;另一方面,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舞台,教师可以将这个舞台中所发生的故事适当地引进学习中。比如,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并且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学生创设“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在选举班干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创作自荐书,并且上台演讲;在语文课堂开始前,可以请学生进行短时间的即兴演讲,对班级生活进行评论或者讲述生活中的趣闻等。在这些“语文化”的生活当中,学生便能够切身感受到学习语文对学生的帮助以及乐趣,进而促使生活运用和学习语文共同提高。此外,社会是广阔的背景,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天地,教师可以利用对社会中时髦的广告词,比如“使用××牙膏,让您牙口无炎”、“××啤酒,步步领鲜”等,发散学生的想象思维,并且加强学生的规范用词。
小学的学生教育范文4
悉心指导,关注特殊学生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敏感和脆弱。找寻适合的方法诲人不倦,照顾他们天生的自卑感和孤独。特殊教育学校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特殊人群的需要,帮助特殊学生学习知识、收获技能,增强特殊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特殊学生的意义不可替代。通过加强与特殊学生的交流,明确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的措施。针对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研究,引起学校和老师对特殊学生教育的重视。
一、特殊学生相关的认知能力的研究
(一)特殊学生心理发展和行动能力研究
特殊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容小觑,大多数特殊儿童内心都比较封闭,严重的会出现自闭情况。所以特殊教育学校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小学语文老师不止是对学科进行教学,更应该发挥出语文的沟通能力。通过与特殊学生谈心,明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学者表明,特殊学生的行动能力与正常学生行动能力相差不大[1],所以学校要不断提高特殊学生行动能力,激发特殊学生的思维,通过让学生自主行动,提高特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特殊学生语言发展和推理能力研究
听力损伤的学生一般依靠自己的感觉和触觉对事物进行理解。根据手语的语境来理解语言含义,所以特殊儿童的自我推理能力非常重要。研究学者表明,特殊学生的推理能力往往比实际年龄要晚2~5岁[2],所以在语言发展和推理能力方面应该引起学校教育的重视。特殊学生受到听觉、感觉、视觉或大脑的影响,产生不同障碍,造成性格产生质的变化。目前特殊学生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是手语,而且相关研究表明,手语可以促进特殊学生的视觉和感觉[3],所以特殊学生的手语能够帮助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学校对特殊学生素质教学的建议
特殊教育学校首先要提高特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力,强化特殊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注重语文教学中书面语的情感交流,发展特殊学生主流语言能力;再次要让特殊儿童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发展其社会适应力;最后分析特殊学生和正常学生的差异。因为在成熟阶段多理解和鼓励特殊儿童尤其重要,所以在启蒙阶段要多关注和督促特殊儿童养成良好习惯。
二、加强与特殊学生互动交流
(一)学校和教师要重视特殊儿童
学校在给特殊学生传授知识前,首先要把与学生的感情基础打好,因为多数特殊儿童都特别敏感,很在意细节。教师陪伴学生时间仅次于学生父母,给学生的教育又高于父母,每位教师应该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照顾和温暖他们。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在各时段对其悉心教导,矫正或引导学生的思想精神。
(二)激发特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成长过程的“阳光”,它可以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水平。科学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广泛,日益膨胀。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具,在多媒体上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仔细剖析,鲜明直观的进行教学,同时还能制造融洽的学习氛围,放松特殊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教学过程中多与特殊学生互动,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增强自信心。无论回答对错都给予表扬和鼓励支持他们,这样可以帮助特殊学生产生成就感,让他们更加勇敢跟自信,久而久之,让特殊学生爱上语文课。
(三)大力发展特殊儿童的阅读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精神宝库。小学教育是学生发展的敏感时期,阅读是获取足够知识的门径。阅读可以提高特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经典文化里潜移默化的成长。为了特殊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语文教师要多了解特殊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解读困难,并督促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和学习能力。
三、提高特殊学生的语文教学措施
(一)针对性对特殊学生进行语言教育
特殊学生实际年龄与学习年龄有一定的偏差,相关研究表明,包括记忆、想象、分析等形象思维都与实际年龄不符[4]。但年龄越小偏差越少,因此开发特殊学生言语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通过“看”、“听”、“摸”等触觉方法对特殊学生进行训练,是对特殊学生的诊断和矫正的重要措施,有助于特殊学生的康复;对障碍学生最常用的语言教学模式是手语和书面语,手语作为障碍学生的第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首选方式;由于很多正常的表达方式无法用手语进行表达,导致特殊学生在9~12年的小学语文学习中依然不能准确掌握写作语法,写作文时仍有大量病句,甚至语句不通顺。
(二)障碍学生社会适应性差
特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主要表现为运动、交流、自我管理能力等。所以要针对不同的障碍学生给予不同的训练措施,提高障碍学生的适应能力。例如,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带到户外,让学生能够感受语文的魅力,通过触觉、感觉、听觉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方式即可以提高特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三)提高语文特殊教育老师的综合素质
例如一个经典的案例:1964年,江苏省南通县聋哑学校的教师孙文祥在面对一群有耳听不见,有嘴不能说的聋哑学生时,猛然惊愕,他发现自己无法与这些特殊孩子进行沟通。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孙文祥为了能够让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体验语文的魅力,他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学习手语,与这些特殊孩子进行简单交流,拉进自己与特殊学生的距离,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孙文祥在特殊学校教学语文时,以开发特殊学生的智力为教学目标,观察特殊学生的学习规律,以此来调整教学方法。
在当前社会,特殊学校的语文老师应该学习孙文祥的精神,建立与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为特殊儿童提供温暖和关心。老师在对特殊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观察学生的习惯,分析学生的学习规律。尽量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化,让特殊学生可以通过听觉、感觉进行理解,鼓励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用爱和支持作为教学方法教育学生,以此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小学语文作为特殊学校的基础学科,能够有效促进特殊儿童的各方面发展。在特殊学校的教育中,老师要明确教学目的,针对特殊学生制定教学方案,提高特殊儿童表达能力的同时,加强他们的生活能力。通过转变价值观念,提高特殊学校的师资水平,以特殊学生的发展为重点,有效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
结束语
特殊教育学校要以学生为本,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能力,关注特殊学生的成长发育。通过加强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建立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的措施,根据学生相关认知能力的有效研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价值。
小学的学生教育范文5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育教学 生活化教学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党的十报告这一论述,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切实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强烈愿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生活化教学是十分有效的。将课堂活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生活的内在需要,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设情景,来源生活
教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的尝试与创造,从而获得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在英语教学中,语言环境是否真实是直接影响学生能否真实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前提。新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各种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经过自己的加工,给学生设置一个切实可行,恰如其分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使他们处于生活的真实场景中。例如:在教学My family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照片先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family photo 互相进行介绍,并且通过猜一猜的游戏,猜猜年龄,职业等。通过人物的衣着、表情进行更多的描述,让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从中体会语言运用的乐趣和成就感。在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源于真实生活的话题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因素,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努力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
二、学用英语,联系生活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学以致用。学生要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使用英语,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虽然现行教材图文并茂,贴近学生生活,但由于学生活动的局限性,生活积累又相对贫乏,因而在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例如:在教学水果时,让学生去做市场调查,将水果与季节联系,水果与颜色联系,水果与价格联系。然后再创设水果出售的场景,学生分别扮演购物者和水果商人,用英语进行购物的实际交际。学生在生活式的学习中学会使用英语进行购物和交流,内心会产生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此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中也有不少的品牌英语和外来词,如巧克力chocolate,可口可乐coke cola等。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英语、字母等等,告诉学生可口可乐品牌背后的小故事,CCTV代表什么?NBA代表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缩写是什么等等。这些生活中的英语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三、活用英语,创造生活
新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力求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模拟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小学的学生教育范文6
一、重视心理辅导,树立学习信心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一般来说,“学困生”不求上进、自暴自弃,往往是由于他们多年来被忽视、冷落的结果,他们普遍缺乏自信心。因此,教师要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对他们进行辅导,要特别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唤起他们对生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针对“学困生”怕受斥责,怕受冷遇的心理,教师要在各种场合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不挖苦、不讽刺。班上学生龚雪梅、牟炳熔、彭世雄,学习基础知识不扎实,意志薄弱,反应迟钝,针对这些状况,我能耐着性子开导他们“没关系,慢慢来”“你再想一想,或许答案就能做出来了”。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哪怕只是一丁点,我就及时表扬,毫不吝啬地给他们一个“你真行,你真棒!”的评价。一个亲切的微笑,都能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信心。
二、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受传统教学的束缚,一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仍采用“注入式”方法,数学公式死记硬背,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繁琐的计算、单调的解法将会使学生远离数学。刚接五年级班时,我通过深入了解,发现许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好学生有之,差学生更有之。怎么办呢?我首先根据教科研课题提出的“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学、会学”在教学中注重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为了体会速度的快慢,我和学生一同去操场,数学课成了“体育课”;为了体验“千米”有多长,我带着学生一起步行到泥南大酒店,数学课上也能传出歌声。生动、形象的实践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
三、开展帮困活动,分享合作快乐
“学困生”由于在某一方面的不足,他们在学习或活动中都可能受到限制。在同学的眼里,他们是“另类”,不属于自己的群体,因而受到排斥,被孤立起来了。如何打破这种僵局呢?作为教师首先要利用自身榜样优势,以身作则地带领他们参与正常活动。另一方面,还应帮他们建立“学困小组”,让他们相互之间合作学习,合作游戏,使“学困生”在心灵上不感到孤独、寂寞,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具体做法是安排2~3名优秀学生与一名“学困生”结成“帮困小组”,双方建立信任制度。优生有权督促“学困生”完成数学作业;而“学困生”对另一方不能尽到监督责任而可向教师投诉。教师在中间起调解作用,并尽量把“帮困小组”的成员调整到最优化,即相互之间关系融洽。当“学困生”取得成绩有进步时,帮困成员也将受到表扬和奖励。学生唐亚容期初曾被当作“学困生”,通过建立“帮困小组”,由副班长等三人与她结成对子,平时加强监督,适当辅导,经过一段时间,她的作业能按时完成了,成绩进步明显,由原来的不及格上升到优秀,可见进步不小,被学校评为“进步之星”,副班长也被评为“帮困之星”。在开展“帮困”的活动过程中,许多学生学会了交流沟通、体贴关心、谦让和负责,更从中享受到了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四、注重个别差异,采取“因人施教”
俗话说:“五个手指有常短。”每个班或多或少都存在“学困生”。作为教师既要顾及成绩好的学生,更要注意“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的教学设计、练习、提问要先易后难有梯度,注意因人施教,千方百计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中,我能有意无意地将眼光投向“学困生”,“网开一面”。在教学较易题目时,将机会更多地给予他们,做到:提问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学困生”普遍存在基础差,接受能力不强的问题,迫切需要教师的指点。作业时,我总是对他们优先巡回辅导,及时指出错误,在让好学生吃“饱”的同时,也能让他们吃“了”。平时,总是开导他们:“行不行,努力就行!”“好不好,进步就好!”外地学生何泽根,年龄偏大,基础较差,平时数学单元测试多次不及格,感觉他非常自卑,在师生的鼓励下他也表示要努力。这一次测试还是不及格。批完之后,我分析了一下,若是直接公布成绩,可能会对他打击太大,从此一蹶不振。于是,我决定先将他找来,和他有个“约定”,先“借”给他20分,待今后考了好成绩再双倍奉还。他高兴地答应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从这次的“借分”中找回了自信,在期末测试中,他考到了优秀,使全班的数学优生率居全乡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