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心理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心理教学

小学生心理教学范文1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其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为他们迎接未来的挑战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体育与健康是永远分不开的,体育课程标准形成了五个学习领域,其中就包括心理健康;(2)体育教育不再单单是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更加强调了“情感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心理品质等多维目标的培育;(3)体育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运动本身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比其他学科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可以为体育教学服务。

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谈谈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体育教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很难想象,一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我们经常讲要“为人师表”,教师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

二、深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不健康的因素,对症下药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来自早期学习的强化对象――父母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学校的影响主要是教师经验的影响。这些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给儿童的心理打上深刻的烙印,并反映在他们的日常行为当中。

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以上种种不良因素的作用,其心理发展将会受到阻碍,产生一些心理障碍,除了文章前面所说的心理问题外,还普遍存在多动、好攻击、过分依赖、逃学等不良倾向,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行为及形成因素,做到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朝着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

三、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

1.在备课过程中要备好“心理健康教育”

2.场地、器材的设置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心理以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3.课堂气氛活泼轻松,师生关系和谐,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4.教学方法灵活,注意因材施教,突出心理教育

5.活动过程中加强情感交流,渗透心理教育

四、开展心理专题教育活动和心理辅导

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雨天在室内进行专题教育,给予启迪和引导,帮助他们防止和克服心理障碍;对于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灵驿站”进行个别谈话辅导等方式解决;对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教师要学会及时识别,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或转移到专业的心理诊治部门。

另外,教师可以和学生建立QQ群或家访等,加强与学生的心理交流,还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卡、心情记录卡等,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五、教学生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

1.学会放松

首先让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节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

2.谈心

当你遇到心理困惑时可以找你信得过的人谈心,可以是老师、同学,也可以是家人,甚至是其他人,让别人倾听你的困惑、分担你的忧愁,有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

3.写日记

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宣泄自己的心理障碍。

4.进行自我心理测试,定期检测自己的心理状况,为自我调节提供依据

六、加强课外体育锻炼

鼓励学生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娱活动,使健康的心理有健康的身体做保障,同时积极的运动能改善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对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根本保障,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可塑性也很强,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期。体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造心理教学环境,耐心引导,对症下药,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培养健全发展的下一代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教学范文2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是一个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群体,中高年级的教育阶段正是他们心理、身体快速成长的时期,也是他们人生之中关键的体格、性格形成期。总结近几年的小学生心理教育相关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义务教育的体系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相反,屡屡发生在小学校园的攀比、炫富、个性扭曲的案例却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这种事后的唏嘘并不能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问题,反而会纵容更多的孩子走失在心理健康丧失的道路上。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不仅表现在个性方面,还表现在情绪控制、心态培养等方面,所以教师在进行心理教育的同时应该做到全面、细致、富有爱心。小学生生性活泼,本性善良,具有极强的模仿力,所以也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因素的错误引导,容易导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作为新课改教育模式下的辛勤园丁,教师应该足够重视心理教育对任何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把握小学生心理变化动态。小学生的心理形成需要一个纯净的环境,同时也需要家长和教师给予适当的关注,因为小学生的辨识能力不足以区分社会因素的优劣,小学生的约束力不足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小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情绪变化是教师教学过程课堂内容的一部分,也是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环节。小学生在中高年级形成的情感爱好、价值观念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有影响,情感爱好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爱情观和个人欣赏能力,而价值观完全决定了孩子将来生活的方方面面。

2、关注小学生心理需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对孩子恰当地投其所好,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教学的乐趣。投其所好一般建立在了解一个人的前提之上,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点基础,也是对孩子爱心教育的起点。教师课堂上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对孩子情绪变化、心理需求的关注也是重要课堂内容。小学教育时期是一个人读书求知的启蒙阶段,对一个人一生的学习习惯培养起了最关键的引导作用,这个时期是孩子思维方式的形成期,也是孩子心理需求变化幅度较大的时期,因此关注小学生心理需求,适当给与正确引导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

1、开展心理教育课堂。素质教育要求义务教育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生的课堂安排也涉及这五项要求的具体内容,其中心理教育也属于这个范畴。虽然学校只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阵地,但是它的作用不容小觑,因为小学生接受的教育大多来自父母和教师,而学校的课程安排是他们接受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内容。在小学课程里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单单是指给每个年纪安排一名心理辅导员,而是指给每个班级的学生安排专门的心理教育课堂,由具有专业心理教育资格的教师来上课。根据不同班级学生年纪的差别,学校应该安排不同的教师教授与学生心理发展最接近的心理课程内容。素质教育还提出个性教育的理念,在心理教育的课堂上教师也应该实施个性培养的方案,随时关注不同孩子心理的变化,满足不同个性的心理需求。

2、与家长共同关心小学生心理发展。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正确的教育,更离不开家长的关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给小学生树立榜样,他们对孩子心理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小学生接受心理教育的行为。不论是乡村教育还是城市教育,普遍反映出了家长对孩子心理关注度不够的现象,这种不乐观的现象也是导致现在小学生“早熟、早恋、叛逆”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不良现象再次出现在小学校园,为了达到最佳的心理教育教学成果,家长的支持和教师的努力是最关键的因素,二者相互沟通、协同努力是最完美的捷径。

3、号召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家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最终都是为了适应这个“大家庭”,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也是为了以更好的姿态迎接这个“大家庭”。同时,小学生的成长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而是需要社会这个“大家庭”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大环境,给孩子强健体魄和健全心理提供一定的帮助。号召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指创设一种适合孩子成长,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下有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热情主动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心理教学范文3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Abstract】The high school stage is a student mental state reason problem much hair of stage, from lack confidence, social interaction not moderate, get around mental state, treachery mental state etc. mental state problem seriously influence student of health growth.But creation the reason of these problems, current education to student mental state health concern not enough problem, there is also student’s oneself, society, family etc. host and guest view factor.Work well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mental state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teacher have to have exactitude of standpoint, adopt appropriate of the way carry on mental state train to the student, on the other hand school and family combine, establishment goodly encourage a mechanism.

【Key words】High school student; Mental state problem; Mental state education

中学阶段对人的一生而言是个特殊的时期。这时我们更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逐渐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时期。同时又是一个青春萌动的时候,在心理上与小学生有了实质的不同。这些发展与变化都会反映在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包括学生对社会的态度、家长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学校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以及同学的态度。目前,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培养,不仅强调智力因素的教育,又强调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虽然社会、学校、家长都已对学生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热情。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话题。

1.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1自信心不足,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一方面,由于一部分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以学习成绩论英雄,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 “要常敲打才能成才”,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在高手如林的中学阶段,学习竞争十分激烈。多数学生们已丧失了在小学学习中骄人的地位,沦为了一名普通者。一位学生说:“老师在小学六年级时,我有四张奖状。如今只有两张,一张是漫画,一张是体育。”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不少学生倾诉“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1.2人际关系不协调。在小学里,学生会受到老师和家长更多的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向我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而一部分学生不愿向家长和老师倾诉,加上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则步入了早恋的河流中,不能自拔。这种现象日益突出:“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1.3回避心理。一方面,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而长大了就意味着一切皆自己做主,一切皆自己说了算。于是,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机会和场合。正面教育往往以较严肃的姿态出现,学生虽有一定的判断事物的能力,但理性思维尚未完善,还不能辩证地认识和分析事物,特别是对正统的正面教育,不能冷静的分析,反感、厌恶的情绪油然而生,继而回避正面教育的机会和场合,甚至唱反调。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当教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时,经常出现令教师们心寒的场面:或心不在焉,或闷头大睡,或偷看小说。另一方面,他们遇到矛盾冲突,不能认真思考解决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态度。青春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时期,缺乏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面对问题与困难,往往采取回避心理。如一些学生,一旦学习成绩出现问题,便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而某些家庭和学校不能给予恰当的诱导,一味地施加压力,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便回避学习,以致厌倦学习。又一些学生因“早恋”问题,一方面是感情的不可自拔,另一方面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反对,甚至鄙视,学生又未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因而只能回避,背了个沉重的壳。这种回避心理导致了学生不能及时把握锻炼的机会,影响了身心成熟与发展的速度。这也是许多中学生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的根本原因。网络世界是逃避现实的好地方,他们往往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到网吧中去宣泄。

1.4逆反心理。中学阶段是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学生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的某些不完善之处,有时甚至消积避世。在一些学生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也有一些学生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不置可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他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2.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2.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中学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与众不同,喜欢探索新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以“授业”为基本教学任务;而在“解惑”时,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释惑。对那些“不守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进而漠不关心,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们。其次,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老师以此为标准来评定这类学生,从内心排拆这类学生。这些心理均会导致教师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学生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而老师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使学生心理状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2.2学生的主观因素。中学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人生需要的第二、三层次,即亲戚、友谊、交往求爱的需要和自尊、互重的需要,并逐步向第四、五层次迈进,即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和贡献的需要。青春期既是逐渐形成的时期,又是心理逐渐成熟、性格形成的过程。他们一方面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非常自信,有时甚至是盲目的自信,它影响了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个性张扬,一切皆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换位思考,不能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如此性格的学生处在一起,自会产生一些问题。不能自我反省的人,则不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2.3家庭的客观因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表现为两个阶段,即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孩子小时候过分溺爱,而孩子大了,又过分严厉,不能把握恰当的度,久而久之,孩子往往封闭自己,回避现实,与家长之间形成代沟。其次,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分父母不仅在物质上对孩子照顾过多,在孩子教育上的要求也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这些孩子在步入青少年时,对父母的这种敬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有的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这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2.4同伴的影响。学生在同学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班集体中学习并活动,他们在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借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往往与自己的本意相反。

3.解决方法

3.1老师要有正确的观点。教师要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告诉学生,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 告诉学生,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其次,老师要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学生的言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奇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而不培养一味顺从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3.2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这一方法主要是运用信息论的理论来探讨人类认知过程,探讨人类形成观念、目标、认知结构、理念体系等心理素养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原理,并探讨人们如何通过自身理念的重组、思辨方式的完善、思维模式的自我更新来优化自身的心理结构与心理素养。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安慰、自我提醒、自我欣赏以及运用格言、警句、座右铭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写日记、周记方式自剖弱点,提出自我攻克‘顽疾”的措施等,都是心理训练活动中初步运用信息加工方法的表现。首先,老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扬长避短。要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推动自身整体心理功能趋向最优化的目标;攻克自身前进的主要内在障碍,以完善和发展自己。其次,老师必须注重从人际关系与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背景条件。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生活,而不同的环境氛围对人的精神、心理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要努力自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

3.3学校与家庭结合,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而做为社会组成细胞的家庭,在孩子的成快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与家庭结合,双方应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家校联系。双方本着一切为孩子好的基本点,相互信任、善意地对待问题,改变“学校与家庭交流即是告状”的现象,使这种结合成为教育孩子的良好教育方式。这就有必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教师要注意先树典型,多以表扬、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家长要和孩子平等地交谈,善意地鞭策他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内容要一致,两者要形成一个互补关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学校和家庭还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师生之间,家长孩子之间互相尊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要形成民主、活跃的风气,培养学生敢想、敢说、大胆勇敢的性格,建立起老师、家长、学生和谐的沟通平台。要形成勤奋好学的风气,勤俭、朴素的风气,这些都能激励学生提高、完善自己。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4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气氛对个体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实践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及行为。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并提供形式丰富的交流平台,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一部分差生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所有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当然,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任重道远。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不仅是青少年学生“心灵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的“心灵创造”的过程。漫漫长路,我将乐此不疲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2]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3] 王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教育与管理》

[4] 李全彩.《论创造型人格的家庭培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小学生心理教学范文4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现状;教学措施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其年龄较小,可塑性非常强,是完成良好心理建设基础的重要阶段。现代社会竞争与生存压力日益紧张,健康的概念早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与生理的健康,精神与心理健康是同样重要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其出现厌学、易怒、社交恐慌、焦虑等问题出现,甚至沾染不良嗜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预防为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及生活中的细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生活中提升自身心理素质。文章将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及具体实施方法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当前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教育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育理念和目标任务都出现了重大变化,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能力和知识的构建和培养。与此同时,也应当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当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较为脆弱,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消极情绪,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对此,在实际小学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调节心理,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快乐成长。对此,教师需要明确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将这一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 )心理健康教育偏向形式主义

在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推广的影响下,很多小学在校内建设了心理辅导室、咨询信箱甚至开通咨询电话或心理小报等,但据我调查所知,有一部分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开放时间较少或不开放,部分学校并未为学生开设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甚至一些学校及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足,所开设的心理辅导室作为其他用途,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 )家庭对学生过于溺爱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6 ~12 岁,这一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很多情况下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在这种家庭条件下,父母会更加溺爱孩子,导致学生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容易产生自私心理。很多学生在爸爸妈妈的娇惯下,十分蛮横,性格过强。此外,当前离婚率的增长,导致小学生处于单亲家庭的概率也越来越高,这种家庭环境也会使得学生性格偏激。在步入学校时,需要与同龄伙伴进行交流,但是这种心理问题不利于他们开展合作交流,从而引起更大的问题。

(3 )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形式单一

小学生的年龄特性使学生的学习易受个人思维及兴趣爱好的影响,部分学校在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性,对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度较低,造成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枯燥乏味,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及实际生活。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个人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感,对心理讲座、心理信箱等多样化教育形式运用较少。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 )建立师生友好关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任何一方面或者一个人即可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良好配合与支持,才可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加强自身心理建设。而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引导者,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关键人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性问题。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可以通过多个方向进行开展,首先在课后接触时间,教师应当将学生当作朋友和伙伴相处,在课后游戏环节参与进入学生的游戏中,与学生协作完成,以此促进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第二即是对学生的激励与鼓励,良好的评价方式应当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从多个方向出发。以鼓励为主,以激励为辅,在对学生优势的鼓励与表扬之后,针对学生的劣势以及漏洞加以整理,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意见,注重表达方式,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与鼓励,更要使学生准确清晰的认识自身不足,以此进行改善。其中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心理教育已迫在眉睫,教师在教学时需着重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与生活艺术能力,要着力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防治处理。教师自身也必须树立完善的科学观念,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家庭结构完成了巨大的变革,学生的学习负担也相对较重。在很多家庭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如果出现各种不如意状况,学生的心理也很有可能会受到打击。学校需要帮助学生消除这些心理障碍,疏导其心理问题。在教学时,从学生的心理期望进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地给学生经历一些困难和挑战,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品格,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在目标制定方面则考虑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与学科教学的复杂程度,控制目标高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借以促进学生健全心理的发展。

(3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合作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部分小学生的家长因工作因素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关注和培养,家长意识及行为上的缺失或不当,容易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部分学生认为父母对自身的关爱不足,在生活中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游戏、网络世界中,在复杂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观念易发生消极变化,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对父母缺乏尊重等,种种现象与家长和教师的未及时引导有一定关联。为改善此类不良现状,学校应及时和家长沟通,为学生构建适宜、健康的成长环境。提升家长对学生心理教育的能力,充分提高家长对该项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校内到家庭,共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构建优质环境。

结束语

完善小学生的心理服务体系,有效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是健康学习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大,如不给予足够的关注,后果不堪设想。树立榜样示范,教会学生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安全的环境给予小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沈锦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21):78.

[2]岳红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J].甘肃教育,2018(13):28.

[3]王国儒.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及策略[J].新课程(中),2018(06):224.

小学生心理教学范文5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针对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一些心理健康的辅导人员思想观念依然陈旧,教育方法十分滞后,教育内容也严重脱离学生实际情况,根本没有深入地了解学情和整合教材,其教育的有效性有待考量。

1.教育内容空洞,缺乏实用性

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辅导人员一般都是开展满堂灌和内容复制式的教育,很少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加之辅导人员引导不够,教育手法滞后,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日常教育中,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只是一味地口述学生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而没有实际性的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挂扣不上,出现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教育模式。很明显,这些教育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钩,辅导人员把小学生简单地看做接受理论的容器,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有的心理辅导部门,辅导人员专业能力不强,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和视野去考虑问题,而且引导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显得失真、空洞,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也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2.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的辅导人员都是采取灌输式、讲授式的教育方式,以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警示他们不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格式化教育模式。在教育的过程中,辅导人员由于对学生的实情不甚了解,往往都是采取放羊式的教育,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其目的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把大量的心理辅导内容直接复制或嫁接给学生。其实,这种教育形式,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感,久而久之,他们对心理辅导教育也会失去信心,应付和敷衍心理就应运而生了。

3.心理辅导随意性强,缺乏约束性

心理辅导部门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意是好的,可以让小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常识,然后可以依据学习的内容调控自己的情绪,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却不尽如人意。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辅导人员几乎没有完整的教育计划和详尽的教学设计,再加上教师不重视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管理,辅导过程虽然显得轻松,但也极为松散,自由度过大,对学生根本没有什么约束性和督促性,很难实现有效性的教育。

二、优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丰富教育内容,突出实用性

针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不论什么方式和形式的教育都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教育内容都要与小学生的发展相联系,贴近他们的生活,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人员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教育,不可空话、套话的讲个没完。小学生需要的是具有实用性的知识,学习的应该是具有实效价值的基本心理健康知识,并且通过理论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帮助他们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和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按照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辅导人员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要让他们多说、敢说,辅导人员做好相关的倾听和解析工作就可以了。总之,心理健康辅导人员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

2.提高辅导人员素质,实现有效教育

面对教育大环境和学情的变化,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心理专业辅导技能。这样,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有效教育。另外,在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上,还要与时俱进,敢于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实现教育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以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为了实现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一风吹的现象,心理辅导人员还要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区域特征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学生具体引导。

3.强化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效能

事实证明,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和辅导人员的管理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和敷衍性。为此,为了开展有效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对辅导人员的工作给予规范和约束,实现他们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并定期给予考察和考核。当然,考察一定要做到全方位,包括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至于考核工作,需要严格制定考核的内容、标准、程序和处理意见等,从制度上保障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小学生心理教学范文6

一、走进学生帮助学生。

由于小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

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因此,通过讲故事、学生表演小品、小组讨论、学生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相关的知识。

在家长开放日,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家长及时交流。给家长相应的指导,让他们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

二、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才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在一些孩子的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等行为。然而,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