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教案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教案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简单事例的分析研究,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初步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3、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老师家里来客人了,要给客人沏茶喝,想一想,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呢?
(课件出示做每件事的时间情景图)我们来看看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2、需要做这么多事,请你想一想,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最快喝上茶?
3、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出几种方案来
4、|几种方案进行比较选出最省时的方案来
5、教师总结出图示法。
6、揭示课题,这样的安排是高效的,合理的,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数学问题:合理安排时间
二、观察探究,自主探索
(一)探究烙1—2张饼
1.想一想: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2.烙2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二)、探究烙3张饼
1.烙3张饼,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吃上饼呢?
2.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和你们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借助老师给你们组提供的学具摆一摆
3.小组代表给大家介绍烙饼的方法。(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说)
4.学生比较烙3张饼的3种烙法,哪一种方法能尽快吃上饼? 并说明理由。总结出烙三张饼的最佳方法。
(三)探究烙4—5张饼
1.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2.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四)探究烙饼的规律
1.家里客人来得多了,要烙6张、7张、8张。。。。。。怎样安排最节省时间呢?
2.结合刚才我们学习的经验,先自己想一想,再到小组里说一说,把你们组认为最省时的方法,和所需的时间填出来。
3.小组共同探究完成表格
4.小组汇报交流(师随着学生汇报完成表格)
5.请仔细观察表格,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组交流
7、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五)烙饼方法的应用。
1、烙11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谁会算?说来说说?
2、烙12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谁会算?烙20张、50张饼呢?
三、实践应用,回归生活。
1、(课件出示用餐情景图)。
李阿姨开了一个小饭店,你们看今天那里的生意还不错呢,同时来了3位客人,他们每人点了2个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比较合理呢?
引领理解题意。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四、畅谈收获,总结深化
历史教案设计范文2
1“卓越计划”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卓越计划”对专职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广博的工程科学知识。“打铁还需自身硬”,青年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需要全面提高,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动涉猎多个学科知识,触类旁通,才能融会贯通。②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青年教师需要弥补自身能力缺陷,长期投身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之中,积极参与各个实践环节,不断增强发现和解决工程实践现象和问题的能力。③强烈的工程创新意识。创新是引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4],青年教师首先应该从主观上具备强烈的工程创新意识,更加“接地气”地深入企业和社会,积极寻找工程问题中的创新点。④突出的工程解决能力。青年教师不能“纸上谈兵”,需要通过参与工程实践,积累工程经验,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固有教学模式,教学相长,不断提升自身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⑤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卓越计划”强调“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5],青年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学习世界上工程教育强国的先进国际化工程教育理念,完善工程教学方法。⑥科学的工程教学方法。青年教师要敢于借鉴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及亲身实践,提升自身的工程教学能力素质。
2青年教师队伍工程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现有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主要是80后的一代,他们经历着时代转型期的各种多元社会思潮和压力的挑战,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思想特点:学历层次较高,具有坚定清晰的理想化追求目标,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创新意识强,能够高效完成工作任务。但是,青年教师面对课题申请、职称晋升、家庭生活等现实问题时,理想不得不屈从于物质生活的追求。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到教学之中,导致课程内容缺乏更新,甚至照本宣科,也限制了教学能力的提高。此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因此从象牙塔走出来的青年教师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即使当前青年教师更加重视科研的形势下,在评职条件和学校政策的指引下,他们往往更加注重纵向课题甚于横向课题的研究,更喜欢发挥自己擅长的理论研究特长,封闭在实验室内,在学术期刊和著作中探寻创新的思想。极少一部分青年教师能够长期投身于企业的交流沟通,安心的深入企业之中,虚心听取现场工人的意见和建议,很难正确反映工程实践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3“卓越计划”专职青年教师培养方案设计
经过研究与实践,结合我校青年教师实际,设计了以下相关层面培养方案。
3.1院系培养方案
①实行导师制。所在单位要为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教学科研实践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优秀教师作为其导师,通过以老带新进行传帮带。②纳入团队培养计划。推行“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的人才组织和培养模式,帮助青年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的调研、申报、研究及实验等环节,扩展工程实践视野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体会理论知识的工程背景和物理意义,有助于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③搭建交流平台。加强青年教师学术和教学经验交流,资助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改进工程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鼓励参与国内与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提升青年教师国际化工程教育能力。④实施课题支持计划。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和主持课程改革建设,明确所承担课程的定位,准确理清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等环节,深入地掌握课程知识体系结构,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⑤优先资助出国研修。分批推荐和资助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开展合作研究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参与国际学术活动、跟踪学科前沿、开阔国际视野,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工程科研能力。
3.2学校培养方案
①完善岗前培训。高校应该适时改善岗前培训的方式和内容,为不同类型的青年教师量身制定培养方案,鼓励和监督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教学能力培养,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习惯。②优化教学能力评价体系。适当减轻青年教师在考核中科研的比重,改变过去单纯侧重理论研究成果和科研论文,逐步转向侧重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鼓励青年教师潜心教学,建立起满足“卓越计划”培养要求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考核和评价体系。③增强校内实践教学。鼓励青年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参与指导实践环节的体验和创新过程,长期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此外,通过吸收青年教师参与实验室和研究室平台建设,增加工程实践设计和操作能力。④配套激励机制。明确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鼓励青年教师扎根企业挂职锻炼,青年教师回校后,考核与津贴分配上切实保障青年教师职业规划健康成长。
3.3企业培养方案
①配备现场导师。建立工程训练中心和实践基地,为挂职青年教师配备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现场导师,通过言传身教,指导青年教师提高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②安排工作任务。让青年教师亲自承担适当的企业工作任务,参与企业生产相关专业的设计、加工、安装、调试及修理等各个实践环节,提高青年教师工程问题解决能力。③提供科研项目合作机会。充分利用校企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努力创造和提供青年教师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研发和制造的机会,增强青年教师创新意识和开阔工程实践视野。④选送“双师型”青年教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拓宽教师渠道,企业选送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来担任专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同时利用高校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氛围,不断拓展“双师型”青年教师的工程科学知识,回到企业后,也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生产服务。
4结语
建立一支满足“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素质专职教师队伍是该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和首要问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它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院系、高校及企业等不同层面的协同规划、合作与大力支持。
作者:唐友福 丛蕊 徐艳 李治淼 张强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工程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绪红.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现状与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
[2]胡珊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3]曾丽娟,马云阔.大工程观理念下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4,30(6):100-103.
历史教案设计范文3
【关键词】电子档案;理想模型
为落实教育部与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部署,结合鞍山市教育师资现状,在这里浅析鞍山市教育师资信息化管理与设计。
一、目前鞍山市教育师资管理方式与新要求
鞍山市教育师资管理是指鞍山市行政辖区内(包括城区及海台岫三县(市))教师队伍的资源统筹、调配和行政运行的管理。目前鞍山市内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师资管理方式有三种,一是市教育局、学校、教师,三级管理模式,二是市教育局、县(市)、区教育局、学校、教师,四级管理模式,三是县(市)、区教育局、学校、教师,三级管理模式。对教育师资管理的行政职能包括教师招录、岗位设置、年度考核、职务评审、工资升档、奖惩及师资调配,此外还有教师信息查阅、教育师资统筹等。目前这些日常管理工作是依据文件、政策来实行,用纸质文件、档案备案记载,作为日后查证的依据。
鞍山市现有在岗教师2万9千余人,各级各类学校800余所,每天因师资队伍管理产生大量纸质文档,再累加上历史文档,致使师资查阅、统筹工作难以解决,现有的教育师资管理方式,便于施政,而不利于统筹。便于施政是由于上面所述三种行政管理方式组织严谨,布政有序,行政有据,但一切工作开展都是用纸质文档记录,就会导致难于查阅、统筹师资信息。例如要知道某县(市)区内某位教师的个人情况,用现有方式查询,就要通过市教育局、县(区)教育局――学校、本人,查找,再由本人、学校、县(区)教育局、市教育局,回馈过来,过程复杂重复。且查询环节过多,会导致查询耗时,不确定因素增多,出错可能性加大。如县(区)人事科工作人员已出门开会,或学校人事生病,或本人出门学习等等情况,导致查询工作难以开展,不能及时得到所需信息。由于涉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过多,而且这些单位地域分布广泛,势必导致此统计的工作过程会复杂漫长、易出错,不能及时准确完成,如果在统计过程中又要增加新的统计要求,则又要重新通知有关人员再次统计,综上可知目前统筹方式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能机动灵活。所以改善我市教育师资统筹方式是目前教育师资管理新需求。
二、目前信息技术能解决的问题
当代信息技术的数据管理已从单机数据管理、主从数据管理、intranet数据管理(基于局域内网数据信息管理),发展到目前的分布式多层跨平台(计算机、手机等不同操作系统的数据管理访问)跨internat网络的数据管理模式(以下简称b/s结构)。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IPAD等终端登设备录合法账号,利用internet网络直接访问教育师资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查询统计所需信息。
教育师资信息化管理是通过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三者之间利用信息系统完成日常工作,实现教育师资信息化的。例如某学校某位教师要办理转正手续,由学校人事带所需的文档材料到教育行政人事部门办理手续,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所不同的是,学校人事去到教育局人事部门前,要用师资管理信息系统在internet网上向教育局人事部门提交教师转正电子信息,之后教育局人事部门审批学校人事提交的纸质手续,审阅信息系统内的收到电子信息,并将审批结果登记在该教师电子信息中,生成电子档案。信息系统内可提供的办事预约功能,使机关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调度多学校间工作顺序,合理安排时间,改善办事效率。实现教育师资信化息管理势必能满足教育师资管理新需求。
三、理想化的教育师资管理模型及教育师资信息化设计
理想模型,是指在完成原有模型的功能基础上,改正原有模型缺点,完善原有模型功能,提高原有模型的工作效能。我市现有的教育师资管理模式,是便于施政而不利于统筹的,行政指令通过各级单位传达给每位教师容易,而获得回馈信息比较难,并且不够及时、灵活、准确,现在想要建立的理想化教育师资管理模型就是在利于施政的基础上,更好的解决统筹回馈问题。其实在第二节后面的信息化管理的论述中已经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但具体怎么实现信息化模型建设,在这里要详细介绍。
教育师资信息化模型建设首先要根据现有行政管理方式来设计,才能保障原有模型的行政职能的施行,根据第一节中三种管理模式结构,师资管理的日常工作中的文档材料就要首先信息化,要建立县(市)、区教育师资数据节点和市级教育师资数据节点(教育师资数据节点以后简称数据节点),来存储纸质公文、文档的数据信息。其各级数据节点应具备如下逻辑关系:(1)市级数据节点可以访问所有县(市)、区数据节点;(2)市级数据节点的数据可以由市教育局和直属单位的合法账号访问;(3)县(市)、区不能直接访问市级数据节点数据(如果需要查询,可由市教育局授权查看);(4)各县(市)、区间的数据节点相互不能直接访问(如果需要查询,可由各自行政部门授权查看);(5)各县(市)、区数据节点可由本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属学校的合法账号访问。这样的逻辑关系即保证各级教育局的业务工作的独立性,又能便于市教育局对全市教育师资的统筹管理。
教育师资信息化模型是理想化的教育师资管理模型,是以各个数据节点为基础,以数据节点间访问逻辑关系为准则,通过教师、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日常工作来访问、处理数据节点中的电子信息,建立电子档案。在这个模型设计中要保障合法账号及对应权限的创建外,还要强调信息安全问题,在其实际管理软件开发中必须要从硬应用件安全防护、软件安全防护、逻辑安全防护三方面来保障信息安全。
历史教案设计范文4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1教材及学情分析
1.1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这节的主要内容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重点掌握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负反馈调节,难点区分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2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八年级北师大版生物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稳定性》内容学习后的巩固和提升,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初中相关知识的学习已使之具有较充足的学习基础,教学过程中再单靠教师讲授法教学就比较枯燥,学生容易分心使教学效果不佳。本节内容与自然科学联系紧密,加之理解能力较初中强,拟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枯燥的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2设计理念
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选择案例首先需要与学习的内容紧密相关,其次是要具有典型性,与学生能产生共鸣,三是能突出重难点内容。在案例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呈现案例要适时,抓住要点提出问题,使学生踊跃参与讨论,解析案例,合作交流,得出结果,最后班级互动,交流意见,总结补充,反思欠缺[4][5]。
3教学过程
基于案例教学的设计理念联系生活实际对必修三中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进行了案例教学设计.
4结语
4.1案例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本节内容在总体设计上以海洋生态系统作为引导,首先以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为案例引起学生共鸣,提出了要学生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此展开再通过多个案例层层深入将本节的知识点一一呈现并阐述,同时回顾拓展了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将其从人体生命活动延伸到生态系统。以上以生活实际案例为基础的教学设计,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疏通难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4.2案例教学中引导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发现,案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以真实的案例为载体,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主动思考并大胆发表个人的观点,在轻松活跃的氛围里完成学习的目标,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7]。
历史教案设计范文5
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含义。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展开学习活动,通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和探究,去弄清事物发展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从中探索出知识规律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不把跟教学内容有关的内容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造一种适宜的认知和合作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认知策略,从而对教学目标进行一种全方位的学习,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可见,探究式教学主张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2.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质。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来理解科学探究概念和科学规律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体地说,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是围绕某个知识主题来展开的。这个学习环境具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它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以自己的方式检验其设想。二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研究中能明确方向。这说明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与教学目标有关的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创造出一种智力交流和社会交往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发现规律。
3.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1)问题性。问题性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探究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恰当的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使命。
(2)过程性。过程性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点。爱因斯坦说:“结论总以完成的形式出现,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就很难达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考虑到这些人的认知特点来组织教学的,它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亲身感悟。
(3)开放性。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难点。探究式教学模式总是综合合作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的长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要面对大量开放性的问题,教学资源和探究的结论面对生活、生产和科研是开放的,这一切都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二、教学设计案例
1.教学内容:数字排列中3、9的探究式教学。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数字排列的知识,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综合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认识客观规律的一般过程。
3.教学方法:谈话探究法,讨论探究法。
4.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教师:在高中数学第十章的教学中,有关数字排列的问题占有重要位置。我们曾经做过的有关数字排列的题目,如“由若干个数字排列成偶数”、“能被5整除的数”等问题,只要使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偶数,则这个数就是偶数,当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0或5时,则这个数就能被5整除。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9整除的数有何特点?
(2)提出问题。
问题1:在用1、2、3、4、5、6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中,是9的倍数的共有( )
A.36个B.18个C.12个D.24个
问题2:在用0、1、2、3、4、5这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自然数中,有多少个能被6整除的五位数?
(3)探究思考。点评:乍一看问题1,对于由若干个数字排列成9的倍数的问题,如:81、72、63、54、45、36、27、18、9这些能够被9整除的数的个位数字依次是1、2、3、4、5、6、7、8、9。因此,要考察能被9整除的数,不能只考虑个位数字了。于是,需另辟蹊径,探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点,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师:同学们观察81、72、63、54、45、36、27、18、9这些数,甚至再写出几个能被9整除的数,如981、1872等,看看它们有何特点?
学生:它们都满足“各位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
教师:此结论的正确性如何?
学生:老师,我们证明此结论的正确性,好吗?
教师:好。
学生:证明:不妨以n是一个四位数为例证之。
设n=1000a+100b+10c+d(a,b,c,d∈N)依条件,有a+b+c+d=9m(m∈N)
则 n=1000a+100b+10c+d
=(999a+a)+(99b+b)+(9c+c)+d
=(999a+99b+9c)+(a+b+c+d)
=9(111a+11b+c)+9m
=9(111a+11b+c+m)
a,b,c,m∈N
111a+11b+c+m∈N
所以n能被9整除
同理可证定理的后半部分。
教师:看来上述结论正确。所以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9整除;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3整除。
教师:利用该定理可解决“能被3、9整除”的数字排列问题,请同学们先解答问题1。
学生:尝试1+4+5+6=16,1+3+4+5=13,2+3+4+5=14,2+4+5+6=17,1+2+3+4=10,1+2+5+6=14。
教师:启发学生观察这些数字有何特点?提问学生。
学生:可以看出只要从1、2、3、4、5、6这六个数中,选取的四个数字中含1(或2),或者同时含1、2,选取的四个数字之和都不是9的倍数。
教师:请学生们继续尝试选取其他数字试一试。
学生:3+4+5+6=18是9的倍数。
教师:因此用1、2、3、4、5、6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中,是9的倍数的数,就是由3、4、5、6进行全排列所得,共有 =24(个)。
故应选D。
(4)学以致用。
问题2:在用0、1、2、3、4、5这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自然数中,有多少个能被6整除的五位数?
教师:从上面的定理知: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3整除。同学们对问题2有何想法?
学生讨论:
学生1:被6整除的五位数必须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故能被6整除的五位数,即为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的五位偶数。
学生2:由于1+2+3+4+5=15,能被3整除,所以选取的5个数字可分两类:一类是5个数字中无0,另一类是5个数字中有0(但不含3)。
学生3:第一类:5个数字中无0的五位偶数有。
第二类:5个数字中含有0不含3的五位偶数有两类,第一,0在个位有 个;第二,个位是2或4有,所以共有 + 。
学生4:由分类计数原理得:能被6整除的无重复数字的五位数共有 + + =108(个)。
(5)概括强化。
重点:了解数字排列问题的特点,理解掌握数字排列中3、9问题的规律。
难点:数字排列知识的灵活应用。
关键:证明的思路以及定理的得出。
新学知识与已知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已知知识“由若干个数字排列成偶数”、“能被5整除的数”等问题,只要使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偶数,则这个数就是偶数,当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0或5时,则这个数就能被5整除”。新学知识“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9整除;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3整除。都是数字排列知识,要学会灵活应用。
(6)作业。请同学们自拟练习题,以求达到熟练解决此类问题的目的。
历史教案设计范文6
怎样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够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探究实验的活动,并让学生积极参与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就人教版高中物理《安培力》的教学内容,笔者尝试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问题是整堂课教学的主线,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起着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通过“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探究分享实验成果”的科学探究方法,以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学过程
师:创设问题――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提出猜想――磁场的强弱(B)、电流强度的大小(I)、通电导线的长度(L)、磁场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之间的关系(θ)等。
师:创设问题――(1)若我们要用实验定性研究安培力(F)由哪些物理量决定,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2)请同学们思考后大胆提出你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
(3)当多个量都要对安培力(F)产生影响时,该怎样才能知道是哪一个物理量引起F发生变化的呢?(控制变量法)
生: 提出多种实验设计方案。
师生:对各种实验方案进行论证,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和较合理且可操作性强的方案。(如图1所示)
生:实验探究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并设法在实验中解决。
(1)磁场B对安培力F的影响:
电流强度I和导体长度L保持不变
小磁体(B弱):观察悬线偏角θ的大小(记录)大磁体(B强):观察悬线偏角θ的大小(记录)
比较两次偏角θ的大小后得出结论:
偏角θ小……F小(B弱)偏角θ大……F大(B强)
(2)电流强度I对安培力F的影响:
磁体B和导体长度L保持不变
单个电池作电源(I小):观察悬线偏角θ的大小(记录)四个电池作电源(I大):观察悬线偏角θ的大小(记录)
比较两次悬线偏角θ的大小后得出结论:
偏角θ小……F小(I小)偏角θ大……F大(I大)
(3)通电导体长度L对安培力F的影响:
磁体B和电流强度I保持不变:
在原导体两端之间另取两点接入电源以保证导体质量不变(L小):观察悬线偏角θ的大小(记录)仍将导体两端接入电源(L大):观察悬线偏角θ的大小(记录)
比较两次偏角θ的大小后得出结论
偏角θ小……F小(L小)偏角θ大……F大(L大)
(4)磁场B和电流I之间的方向对安培力F的影响:
保持磁体B、电流强度I的大小和导体的长度L不变,改变导体方向与磁场B方向的夹角,观察悬线偏角θ大小的变化情况。(图2)
得出结论实验结论: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电流所受到的安培力最大;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一致时,电流所受到的安培力最小,为零;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斜交时,电流所受到的安培力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师生交流总结:
对探究结果、方法进行总结对学生积极主动的设问、思维、动脑、动手的热情给予充分的肯定
3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学生的讨论非常活跃,在分析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整堂课问题是教学的主线,学生的研究活动是主体,教师起着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作用。通过“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探索分享实验成果”这一类科学探究方法,由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在课堂时间内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教师不宜给出具体步骤和方法,而应鼓励学生大胆采用不同方法,提出不同见解,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捕捉智慧的火花,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题意识。采用这种探究式教学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探究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所研究的问题有透彻、深入的了解;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善于从学生的思维痕迹中点拨出科学推理的途径;要从学生不太成熟的想法中找到真理的雏形。我们不应担心在教学中课堂是否显得散乱,不要拘泥于教学进度任务的限制,而应真正将学生置于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课堂教学为师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内容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探究课题。我们可以把教材上的一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由验证性实验转化成探究性实验;或尽量设置开放题材进行教学,题材内容以及所涉及的物理情境、物理过程,应当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应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刺激因素;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具有较高的方法论价值。能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解决,体会到物理探索的乐趣。问题的解答方法、途径要具有多样性,问题本身具有延伸性和推广的可能。
总之,在当前的课改形势下,我们应彻底摒弃传统的“重知识、轻过程”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重在体验参与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群体的互补性,使学生在相互研讨、争论的环境中批评性的思考与接受,加强交流和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能力。我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将探究实验活动引入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03年
[2]廖伯琴.《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