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资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资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国资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范文1

这些最新动态都与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去年底撰文所强调的“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把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向前进”相呼应。有分析人士指出,国企改革的重心正不断下移,改革的力度比以前要大许多,且具体目标非常务实,方案、措施都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也确保了改革的可执行、可量化、可考核、可问责。

一周督查两省

公开信息显示,1月上旬,督查组已对湖北、安徽两省进行了督查。从督查内容看,主要是围绕“推进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加快形成国有企业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等方面。

据湖北省国资委网站披露,1月2日至6日,工信部副部长刘利华率第四督查组对湖北进行了督查,并深入中南设计集团、武汉地产集团、武汉天马、武汉新芯、襄阳轴承、航宇救生等10家企业和“三供一业”项目(供水、供电、供热和物业管理)进行现场督查,详细了解企业改革发展情况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另据安徽日报报道,1月3日至5日,人社部副部长邱小平率领的督查组对安徽进行了督查。邱小平指出,安徽省属企业发展势头好,改革配套政策陆续出台,重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下一步,要切实增强国企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突出改革重点,切实推动国企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取得新突破。

分析人士表示,督查组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督促地方积极探索实践,确保深化国企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能尽快落地见效。

多地公布方案

记者注意到,一些省市的国企改革步伐在元旦后明显加快,由落实文件转向实质推进,具体举措包括加快产能和产业链整合、增加混改试点、完善公司治理等。

如江苏省国资委1月2日印发《关于省属企业修编“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和制定创建一流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省属企业对2018年至2020年的发展目标、重点工作、责任主体、考核问效等作出具体部署。重点内容包括:明确主业定位,控制在三个(主业)以内,有条件的控制在一至两个;2018年底前将集团管理层级压缩至三级以内;2018年底前,计划内的“僵尸企业”全部处置出清;2020年底前,集团“四类企业”、“三类参股投资”的数量要在2017年底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

同在1月2日,山西省国资委《关于第二批腾笼换鸟项目的通告》,拟转让项目达41个,总资产规模逾700亿元,涉及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焦炭、煤化工、煤层气、电力企业的投资和管理等。上述项目分别隶属太原钢铁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大同煤矿集团、阳煤集团、潞安矿业集团、山西国际能源集团等多家企业。

1月9日,湖南省国资委主任丛培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8年力争将省属监管企业整合至24户左右,力争在所有产业集团都有1个科研院所、所有重点板块都有1家上市公司、所有监管企业的主业均不超过三个。

天津市的要求也非常明确:到2018年一季度,将有10家国企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部流程,到年底,要完成22家国企混改的目标。目前,天津旅游集团即将挂牌上市,海泰集团、北方信托、天津信托的混改正在进行中。

31家公司停牌

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方面,地方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最近动作频频,集团整体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国有资本结构、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呈现出全面加速的态势。

如淮南矿业有望在今年完成整体上市,其控股的皖江物流1月9日表示,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国资委已批复,原则同意淮南矿业整体改制方案,所涉及的主要工作争取于2018年完成。淮南矿业将以皖江物流作为其能源业务迈入资本市场的运作平台。淮南矿业纳入整体上市的资产范围主要为能源类资产,包括煤炭、电力、技术服务等;对房地产、类金融、淮矿物流等资产,则拟采取产权转让、定向减资等方式剥离。

类似的优质资产证券化案例还有湖南省国资委旗下现资1月10日公告,公司与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签署《收购框架协议》,重组标的资产拟为交易对方持有的高速公路资产。

混改方面,1月4日,哈药股份公告,中信资本旗下3家企业将合计持有哈药集团60.86%股权,上市公司的控股方也将由哈尔滨市国资委变为中信资本。同日,天桥起重在网上投资者说明会表示,公司第一大股东株洲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车集团正筹划公司股权划转并涉及混改的重大事项。

国资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范文2

【《财经》记者 王真 付涛本刊实习记者 赵何娟/文】从今年7月开始,沉寂了近一年的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大光明集团)突然连续签下了七个全国合作项目、一个跨国合作项目,旗下企业光明乳业、农工商集团、海博股份等开始一系列的资产置换。这被业界普遍视为大光明集团内外大重组的开始。

大光明集团2006年8月成立,由上海益民食品一厂(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锦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集中组建而成,2006年销售收入合计450亿元。旗下资产及业态庞杂,从便利超市、购物中心,到大型仓储物流基地;从出租车运营、不锈钢制品,到房地产;从生猪育种养殖、大米、蔬菜,到黄酒、汽水、酸奶;从医药、配送,到金融投资等,几乎无所不包。

8月8日,在集团成立一周年之际,大光明集团宣布,计划投资90亿元用于食品业的收购兼并以及扩产、研发。翌日,大光明集团即与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信资本)签约,双方共出资20亿元投资食品领域,迈出了三年90亿元投资计划的第一步。

领导这场重组的,正是大光明集团董事长王宗南。王当年是上海一百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华联集团有限公司合并的积极推动者,也是合并后成立的百联集团第一任总裁。然而,其后三年间,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一直在下降,合并的效果并不理想。

现在,受命于政府再行“重组作业”的王宗南,究竟将通过什么方式把大光明集团捆绑而来的450余亿元资产打造成一个强有力的食品集团?这一典型“上海模式”的产物,将另辟蹊径还是重蹈百联旧辙?

争夺资源

打通集团内部的产业链,是目前大光明集团着手的急务。王宗南对此有言,“有资源才有话语权”。大光明集团内部一位参与重组计划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上海市政府在成立大光明集团时,就是想打造一个像双汇集团一样的食品航母企业,带动上海食品企业的发展;而集团成立后,对内外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是必然之举。

目前,大光明集团已有五个网络,一是以品牌为主的批发分销网;二是生产商、供应商网,以糖业和乳业为主;三是拥有4000家包括大卖场、便利店等组成的终端网;此外,还有一个包括学校、医院、航空在内的特殊通路网以及“96858”的电子商务平台。

一位接近大光明集团的咨询人士称,重组就是大光明集团对资源重新布局的过程。由于普遍受到成本压力的困扰,食品行业内各企业对上游资源的争夺已日渐白热化。

8月7日,大光明集团与印度尼西亚三林集团设于中国的独资公司三林万业签约,决定在食糖生产基地、奶牛场与乳业、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和品牌食品双向采购销售等领域进行合作,其着眼点便是糖源和奶源。大光明集团还将增加在奶牛养殖方面的投资,并整合奶厂资源。近期,光明集团在海丰农场新建奶牛养殖场,规模为3万头奶牛。与中信资本的合作则进一步为这场已经打响的资源争夺战准备了更充裕的资金。

根据大光明集团官方网站信息,集团已在国内110个市县投资合作178个项目,总投资额57.87亿元。

翻版“事业部”

根据大光明集团的自我设计,到2015年,要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产业集团”,销售额突破1100亿元。

为达此目标,据副总裁葛俊杰的公开表示,于2007年-2009年间,大光明集团将投入90亿元用于收购、兼并和整合,用于六个核心主业,即乳业、酒业、糖业、休闲健康食品、批发分销、终端零售。

大光明集团内部一位参与重组计划的人士解释说,在集团的三大类业务中,食品业将作为核心产业,下属第一食品、梅林、光明乳业三大上市公司;海博股份属于支撑业务板块,主要为集团提供资源和资金。所谓第三板块的培育板块,指现在的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不强,但可寄望将来的产业,主要是物流。

业内分析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王宗南很可能把当初在百联重组中实施的“事业部”架构,在大光明集团进行翻版,即以六个主要产业形成六大事业部,同时关停并转一些没有发展潜力的业务。

王在百联集团的重组绝不能以成功来形容,但这并不妨碍他进一步在大光明集团中实验。王宗南于今年初推出的《光明食品集团发展战略规划》,得到上海市政府部门的认可后,被当做“动员”教材,在集团上下开设专栏、学习园地、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开通广播,大张旗鼓地展开了一个多月的宣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确保宣讲工作全覆盖”。

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在大光明集团调研时称之为“企业文化的整合”,一些分析人士则认为,大光明集团重组一年来,可谓“雷声大雨点小”,因为政府强行拉合,业务庞杂,实质性整合举步维艰,变成了“持久战”,无法通过“动员式”的政治学习来完成。

然而,已经启动的扩张步伐不会减速。根据上海市国资委的要求,百联集团还将继续优化集团长三角行动计划,推进各业态在长三角地区和重点区域的布局,增加密度,并逐步向其他华东省份延伸。

大光明集团则将在江苏、山东等十多个省市建立肉类、蜂蜜、蔬菜、茶叶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在江浙等省市建立百万吨优质奶源基地,在广西、广东等省建立百万吨食糖生产加工基地。

在此基础之上,部分上市公司已围绕产业布局展开重组。7月14日,光明乳业(上海交易所代码:600597)将旗下可的便利81%的股权转让给农工商超市(集团)。大光明集团为农工商超市的控股股东,直接及间接持有该公司合计80%的股权。五天后,海博股份(上海交易所代码:600708)剥离了旗下“一只鼎”、“博士蛙”及部分非主营业务的股权,从集团置入海博出租汽车、东亚集装箱仓储运输及申宏冷藏储运等物流及出租汽车业务。

“光明系”股票价格一时飞涨。7月18日,上海梅林(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73)股票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价涨幅累计达到20%。

上述三家上市公司加上第一食品(上海交易所代码:600616),成为大光明集团重组的主要载体。

东方证券农业/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任美江认为,大光明集团将继续推进重组,一种可能的重组方案是光明乳业注入集团拥有的光明冷饮业务;海博注入集团拥有的大量食品流通资产,同时剥离非主营业务;上海梅林注入集团拥有的大量其它食品加工资产;第一食品注入冠生园下属的食品和酒类资产,并剥离非黄酒资产。

由此,光明乳业将作为专业的乳制品生产企业,海博将成为大光明集团流通资产的整体平台,上海梅林至少将成为除乳制品和黄酒的食品加工资产整合平台,而第一食品将作为大光明集团黄酒资产的整合平台。

这些整合正在逐渐进行之中,但变数仍然存在,“也有一种可能是上海梅林成为大光明集团整体上市的平台。”任江美对《财经》记者说。一位接近海博股份的业内人士指出,在重整资产、集中做大几个上市公司的同时,不排除大光明集团有整体上市的构想。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研究员赵金厚则认为,大光明集团目前所做的是对旗下资产进行“摸底”,看哪些可以培育做大,然后分门别类地进行整合,整体上市现在仍不可能,“它下面的业务实在太多太杂了,如果现在上市,很难确定一个强势的主营业务。”赵金厚说。

达能进退之间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重组行动中,最引人关注的,还是法国乳业巨头达能集团在光明乳业的进退。

从2001年以来,达能就一直在寻求控股光明乳业的可能,甚至一度接近了这个目标。2006年6月,大光明集团重组前夕,达能从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手中收购了光明乳业4409.94万股国有法人股,将其持股比例从5%增至目前的20.01%,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前两大股东上海牛奶集团和上实食品则各持股26.55%。

在此次增持行动之前的2006年3月,光明乳业股改之时,包括达能、蒙牛、伊利在内的竞争者都想收购光明乳业的多数股份,不过最终没有一家得手。

转至2006年8月,大光明集团成立。尽管光明乳业的部分管理层仍倾向于与达能进一步合作,但随着大光明集团战略规划出台,达能增持希望越来越渺茫,去意渐生。

今年5月,达能同意向光明乳业支付酸奶产品“碧悠”前期投入的营销费用8000万元,提前三年收回“碧悠”品牌。在此之前一个月,光明乳业闪电般推出了自己的酸奶品牌“畅优”,以相似规格的包装和产品设计推向市场。双方疏离之态尽显。

不过,达能亚太区总裁范易谋(Emmanuel Faber)8月6日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仍坚称,达能会“继续保持”目前在光明乳业的20.01%股份,不增持也不减持。范还解释曾与光明集团董事长王宗南就“碧悠”退出和“畅优”推出进行过探讨,最终决定“让光明乳业拥有自主的品牌,因为光明乳业也具备了相应的技术能力。”

据接近光明集团高层的人士透露,达能已提出要逐步撤出所持光明乳业股份,双方已开始就价格等问题进行过多次商谈。

行业分析师认为,达能的退出只是时间问题。达能在中国向来都收购第一名的公司。光明乳业在2002年、2003年处于行业全国第一的地位,但最近三四年来一直走下坡路。达能与蒙牛今年4月建立合资公司,就是达能退出光明乳业的先兆。范易谋已经表示,达能决定转向与蒙牛合作专攻乳酸制品。

目前,达能持有该合资公司49%的股份,除光明乳业与蒙牛,达能在中国内地还拥有娃哈哈合资公司51%的股份、正广和50%、汇源24.32%、乐百氏92%的股份。

不过,在达能渐行渐远后,大光明集团并未放弃引资的努力。在与中信资本建立合资公司前,集团有关人士曾向《财经》记者透露,下一步融资将主要考虑与海外资本,或者国内特别有实力的大集团合作。

此前,高盛与大光明集团于1月间签订了一份战略合作备忘录,之后与光明频频接触,引发了外界对于双方合作的诸多猜测。

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奕在接受《财经》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大光明集团的行业整合“为高盛和大光明集团的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他说,高盛提供给大光明集团的服务目前“还没有限定的框架”,可以是做战略投资,也可以是做财务顾问。

大未必强

大光明集团从落地伊始,便充满了浓郁的行政色彩。有些行业分析认为,这次制度性(非经营性)的机遇带来了市场对集团上市公司较好的预期,但等待着光明的并非坦途。

光明乳业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利润3496.5万元,同比减少68.10%。业内认为食品业的估值普遍偏高。很多投资机构近来的报告都称,“(食品业)下跌的风险日渐增大”。光明乳业在中报公告后,中金公司下调光明乳业的评级至“减持”。

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大企业对价格的抗压能力更强,但大光明集团在重组中能否解决核心企业光明乳业在定价权和行业领导力方面的问题,则是重组是否产生效率的关键。

曾为光明集团担任品牌战略咨询的李光斗对《财经》记者表示,大光明集团当务之急是把品牌做强,而不是简单地合并同类项式地把盘子做大。强势品牌主要是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占有率;二是忠诚度。光明乳业现在仍是市场老四,要恢复往日地位,品牌建设很重要。百联重组的失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品牌没有做强,仅仅只是一个终端联合体,很长时间内,连标识都还不统一。

李光斗坦言,“这种行政性大重组的方案,我并不很看好,上海仍在用计划经济的方式来做品牌,几十年来上海的品牌越来越少,目前已经很难找到真正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品牌”。

“不管是什么重组方式,上海市政府不会放手大光明集团,资产一定还是国有主控。”熟悉上海国资改革背景的一位研究人员告诉《财经》记者,“这也不排除有其他考虑。比如,副食品价格上涨,政府要是有主控权就可以调控货源。”

上海市国资委改革重组处副处长王亚元接受《财经》记者电话采访时则表示,“市政府肯定要推动国企改革和重组。至于是整体上市还是分开上市,要根据企业的历史背景和资产状况等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就整体上市,没有条件的也不会硬做。决不会把历史包袱抛向市场”。

王亚元不愿言及大光明集团重组具体方案,只称“做优做大做强,大方向不会变”。

然而,过往的例子已经反复证明,政府捆绑式的改革重组,其结果常适得其反。特别是在类似食品和零售这样的市场竞争已经相当充分的行业,保持省内的垄断地位或许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但他们面对的对手却不局限于上海。

从2003年开始,上海就在大力推进“规模化整合”的国企改革思路。百联集团正是这一思路下的产物。与之类似,2003年6月9日,由锦江和新亚两大集团整合而成的锦江国际集团正式成立,总资产规模15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旅游企业集团。上海长期奉行政府强势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十一五”期间,上海国资调整和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让80%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分布在产权多元化的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

这一思路在上海市国资委成立之前就已经存在。上海市国资委成立之后,原来经委、商委、旅委、农委等条线的诸多企业都由国资委归口管理,为更大范围的整合创造了便利条件。

在市国资委看来,“规模化整合”并非终点,而是为股权多元化、资本证券化创造条件,最终是做强企业。

百联集团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总资产达到700亿元。但成立三年来,每年净资产收益率都在下降。分析人士指出,光明集团原来的四家公司资产结构庞杂,跨越多个行业,其整合难度更甚于百联。

与上海国企“做大”相关的另一个现象是,上海私营经济生存空间狭窄,实力强劲的民营企业在全国屈指可数,这与上海的地位并不相称。

不过,对于所谓“强势政府”,上海市政府也在反思。

国资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范文3

功能性企业:

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贵州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中,3户功能性企业为:贵州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能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省黔晟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3家企业以承担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投资、重要资源开发等全省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打造成为投资运营公司,提高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能力。

贵州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通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投融资能力,加强对优势产业、战略性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的投资引导,突出投资带动和资本运营功能,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将公司打造成为贵州省产业投资的引领者和带动者、西部地区综合金融服务实力较强的产业投资集团,力争到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60亿元,利税9亿元。旗下贵州产投地产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贵财招标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子公司,依托产业项目全面引进战略投资者,扎实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发挥产业或项目“孵化”作用。

西南能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通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划入有效资产、处置部分入股矿权等方式,到2016年,全面完成对集团公司层面股权结构的调整,使集团公司股份向省国资委集中,由省国资委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集合集团公司股权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控制无形资产(主要是矿业权)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在70%以内,大幅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资金实力。锦磷公司、矿产公司、西南建工、页岩气等子公司实现股权多元化,引进企业参与公司股权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

贵州省黔晟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资本运营、资产收购,资产处置、投资咨询等业务。在本轮改革中,将通过改革改组实现集团功能向资本运营管理转变,发展成为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平台,授权其运营管理部分国有股权。

公共服务性企业:

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

贵州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贵州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贵州省国资委监管的2户公共服务性企业。其总体改革目标与思路是,以提供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产品、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加大国有资本投入,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引入社会评价。

贵州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将根据战略定位,按照“完善机场服务功能”和“发挥机场资源价值”两条主线,分层分类设计实施,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推动机场股权多元化改革,做大增量、盘活存量,激发全体员工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对与机场日常运作或航线拓展直接相关的业务,拟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依托客流、物流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对延伸机场服务或发挥机场资源价值直接相关但机场尚不具备专业优势的业务,通过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广泛吸收各类社会资本,盘活现有存量资源,开发潜在优势项目,推进子公司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贵州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强化保障食盐市场稳定供给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非盐业务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实现多元化,坚持走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把贵盐集团打造成为集市场网络、房地产业、酒店旅游、资本运作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

竞争性企业: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

贵州省国资委监管的15户竞争性企业将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产权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提升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在15户竞争性企业中,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贵州水矿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开磷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户为资源型企业。其总体改革思路是,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在具有技术、管理和资源优势的重点行业和领域择优改组形成投资控股公司。

到2017年左右,集团整体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级,成为产融结合的多元化控股集团,这是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改革发展目标。

茅台集团将借助品牌、文化和资本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核心竞争力,按照产融结合的战略发展方向,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推进茅台酒(含系列酒)、其他酒业、上下游产业等7大业务板块全面发展,逐步培育形成6―7个子集团,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产融结合的多元化控股集团。

推动再融资,做强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其他子公司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制上市、员工持股等多种方式,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

盘江控股和水矿集团的改革总体思路是,集团层面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造,加强资源整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成为以煤炭开采及深加工为主、相关产业多元化的企业。子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

盘江控股将以股权改造为切入点,自上而下进行改革,其上市公司盘江股份以重塑竞争力和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实施内部主辅业分离,构建市场化改革体系,加大去行政化力度,适时增发股份,加快公司发展,建立骨干员工股权(或期权)激励制度。水矿集团将围绕煤炭主业,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拓宽产业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循环经济。

贵州开磷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贵州省国资委独资企业,在新一轮改革中,在集团层面,将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造,围绕资源开发,发展成为精深加工为主、相关产业多元化企业。旗下贵州开磷建设建材总公司等子公司,将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核心产业整体上市。

贵州省国资委监管的竞争性企业中,有11户为一般竞争类企业,包括贵州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赤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遵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久联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省盘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贵州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七冶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省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般竞争类企业的改革思路是,通过集团层面及子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企业整体改制,实现产权多元化,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充分利用现有上市公司平台调整优化国有资本配置以及股权结构,实现国有资本有序进退。推动一批企业在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挂牌融资,增强融资能力。对目前生产经营相对困难的企业,在深化内部改革减亏脱困的同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转让、破产等方式稳步推进重组,确保企业稳定。

另外,对贵州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中有参股企业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中电振华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等,在新一轮产权制度改革中,国资委将积极协调配合控股股东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推动省属国有资本有序进退,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带动力。(责任编辑/喻丹)

类型 公司名 改革目标

性 贵州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 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2. 子公司实现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

西南能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股) 1. 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2. 子公司实现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

贵州省黔晟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实现集团功能向资本运营管理转变,发展成为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平台,授权其运营管理部分国有股权。

性 贵州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1. 进一步加大国有资本投入。

2. 推进子公司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

贵州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非盐业务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

性 资

型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 强化行业整合,推进相关产业多元化。

2. 推动再融资,做强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其他子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

3. 积极推动习酒有限责任公司等子公司上市。

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1. 集团层面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造。

2. 子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

贵州水矿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开磷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 集团层面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造。

2. 子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核心产业整体上市。

类 贵州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 通过集团层面及子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企业整体改制,实现产权多元化,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2. 充分利用现有上市公司平台调整优化国有资本配置以及股权结构,实现国有资本有序进退。

3. 推动一批企业在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挂牌融资,增强融资能力。

4. 对目前生产经营相对困难的企业,在深化内部改革减亏脱困的同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转让、破产等方式稳步推进重组,确保企业稳定。

贵州赤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遵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久联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省盘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

贵州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七冶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省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业 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积极协调配合控股股东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推动省属国有资本有序进退。

贵州中电振华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首钢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

中电投贵州金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资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范文4

论文关键词:劳动合同;职工;工会

1986年我国实行企业劳动用工制度以来,特别是自2002年《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实施以来,西城区的劳动合同制度基本建立,制度的覆盖面逐步扩大,为建立规范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创造了条件,依法规范了企业劳动用工行为,增强了劳动者通过劳动合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协调劳动关系的基础作用。但是,调研表明,我们在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把《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劳社发[2006]13号)落到实处,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西城区,目前与所在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职工占73.8%,曾与单位签订过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已到期未续签的占7.4%,从未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占18.8%。在职工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中,有69.3%的劳动合同是由单位提供的固定文本,只有30.7%的劳动合同是经过双方共同协商拟定。在没有签订合同的职工中,有17.2%的职工是因为企业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有56.9%的职工是因为不了解劳动合同方面的知识(主要是外地农民工)而未提出签订劳动合同要求,有13.2%的职工是因为怕失去就业机会,不敢提出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要求,还有12.7%的职工自己不愿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在大量未建会的企业单位,特别是小型私营企业中,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非正规就业人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是很低的。

因此,西城区实施劳动合同制度虽然取得了突出成绩,但由于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低

私营企业不与职工签订合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不同规模的615家私营企业中的6450名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46.87%。见调查表一:

可以看出,一是企业规模越小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越低,企业规模越大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越高。二是在各类经济成份的企业中私营企业签订率是最低的,比调查总体的劳动合同签订率73.8%低26.93个百分点,比国有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0.8%低43.93个百分点,比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78.6%低31.73个百分点。三是在家庭式的私营企业中,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经营者极力避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逃避应尽义务。

(二)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的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低

在一些企业和用人单位中不与外地进京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很普遍。一是有的企业和一些改制后的国有企业招用进城务工人员、零散用工、季节性临时工不签订劳动合同。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劳动合同签订率仅为35%,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人员就更低了,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10%。二是一些劳务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为逃避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相互推诿对劳动者的义务,不与被派遣的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三是有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后,借企业更名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三)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的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

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的职工在就业选择上的余地很小,在劳动力接近无限供给的市场上,由于他们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低,岗位替代性强,加之缺乏维权知识,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文化程度严重影响着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见调查表二:

由此可见,一是文化水平越低的劳动者劳动合同签订率越低。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于高中文化程度签订率43.6个百分点,低于大专以上文化水平52.3个百分点。二是劳动者文化水平和职业技术水平越高劳动合同签订率越高,调查显示,全区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为73.8%,而技术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3.4%。三是特殊技术技能岗位的劳动者劳动合同签订率高达98.6%,高于初中文化和无技术技能劳动者劳动合同率58.8个百分点。

(四)劳动合同制度运行不规范,明显违背法律法规条款

在劳动合同制度运行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合同标准格式化,必备条款缺乏化,劳动报酬标准最低化,合同履行随意化。一是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劳动法》和《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规定,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这是劳动合同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但在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一些企业单位忽视平等协商过程,由用人单位单方提供合同文本,不经任何程序,职工只能被动接受,不然就会丧失工作机会,在签订劳动合同中,只有30.7%的劳动合同是经过双方共同协商的。由于在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缺乏协商过程,劳动合同只反映一方的意志,对用人单位缺乏约束力,成为用人单位的单方面制约职工的“霸王合同”。二是劳动合同内容不规范。一些企业劳动合同内容不具备法定必备条款,《劳动法》和《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规定劳动合同应具备七项必备条款;有些企业为逃避责任,降低用工成本,在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对职工密切相关的内容不写入合同,或者只作笼统规定;还有些企业在合同中规定,用扣除部分工资为职工缴纳本应由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险费用;商业服务业、餐饮住宿等行业有45%的劳动合同没有明确劳动时间,有10.6%的劳动合同规定每天加班;有的企业单位的劳动合同在劳动报酬条款中仅规定“不低于本市最低工资”,社会保险条款仅规定“参加养老、医疗保险”没有具体内容,职工不了解自己的权利。三是企业单位不履行劳动合同的问题比较突出。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46%的企业不认真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劳动合同,工作时间符合国家规定8小时工时制标准的企业单位只有30%。特别是餐饮住宿服务业职工享受到8小时工时制标准的只有23%,而且大多是管理人员,广大职工是享受不到的。加班加点没有报酬的高达40%,节日加班费只按最低工资支付,职工休息权利没有保证,餐饮住宿服务行业享受每周只休一天的达80%。在一些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劳动合同履行问题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影响了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五)劳动合同短期化比较普遍

一是企业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大多是固定期的。无固定期的只占16.8%,合同期限在一年及一年以内的占70.3%,合同期限在两至三年之间的占12.9%。由此可见,短期劳动合同已占全区劳动合同数的83.2%。一些国有企业改制后也大量存在类似问题。二是有的企业为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滥用“试用期”规定,一旦试用期满就解除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短期化导致劳动关系变动过于频繁,使职工处在随时失去工作岗位的边缘,直接导致了劳动关系的不稳定,不但损害了职工的就业权,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三是一些企业利用招用“4050”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按最低期限签订劳动合同,同时还以种种借VI随时解除劳动合同。职工在座谈会上说,企业为了避免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的经济补偿,尽量与我们签订短期合同,短期劳动合同对我们产生了危机感,同时也使我们失去了对企业的归属感,企业想给我们签几年就几年,我们哪里还感受到企业的主人呢?

二、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

西城区在实施劳动合同制度过程中产生的上述问题,既有职工、用人单位及政府、工会组织、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劳动法律法规方面的原因。

(一)适应新情况、新问题的劳动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

我国目前劳动法律法规政策,大都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制订的。且又偏重于调整国有、集体企业的劳动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非公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就业形式的出现,一些法律法规政策内容适用范围其可操作性上,已不能完全适应多种性质企业用工灵活、职工流动性强的需要。由于劳动合同法律法规不完善,使一些企业有可能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侵犯职工的合法权益。比如《劳动法》中只是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并未规定企业主动跟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义务,对企业应在何时与企业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明确规定。致使一些企业不主动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甚至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因此亟需出台与《劳动法》相配套的专项劳动法律法规,增强劳动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企业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资本在劳动关系格局中处于强势,并发挥着主导作用,致使一些用人单位的经营者为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无视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无视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主力军作用,在实施劳动合同过程中采取消极的态度。一是一些单位的经营者,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的经营者,故意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害怕签订劳动合同捆住了自己手脚,加大企业的成本和负担,限制和影响企业的自主权,导致一些经营者为降低劳动用工成本,减少社会保障费用开支等,千方百计避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二是一些经营者认为,现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主动权在我手中,劳动合同想怎么签就怎么签,根本不与职工协商,故意与职工签订短期劳动合同,或者在劳动合同中尽量少作对职工利益的承诺,甚至签订不利于职工的劳动合同和违法的劳动合同。三是由于企业单位用人权力过大,劳动力市场又不规范,加上政府劳动部门对劳动管理力度不够,助长了少数企业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也不认真执行劳动合同的风气。

(三)企业劳动者的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由于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制度宣传力度不到位,表现出劳动者缺乏对《劳动法》和《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了解。在我们随机抽取的1200名职工问卷中可以看出职工对劳动合同的认知情况,见表三:

不难看出,一是职工对签订劳动合同及签订劳动合同的原则、程序、内容了解太少了。了解劳动合同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58.2%,了解签订劳动合同原则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3.6%,了解劳动合同签订程序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8.6%,了解劳动合同签订内容的最低仅占被调查人数的4.3%。二是不懂得用劳动合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一些职工特别是“4050”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为了获得就业岗位不敢要求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在调查中虽然有85%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在找工作中与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但面对企业逃避签订劳动合同的种种做法,由于自身所处的弱势地位而不敢坚持正常的要求。三是部分职工文化素质不高,合同意识淡薄。一部分职工由于缺乏对劳动合同的了解,对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持无所谓的态度,也有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和极少数高学历的技能人员担心受劳动合同的束缚影响流动,不愿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不认真履行劳动合同。

(四)劳动合同的监管不到位

从现实的情况看,在劳动管理、监督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一是劳动合同管理不到位。劳动合同本应由劳动关系双方各执一份,但目前不少用人单位对已订立的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集中统管,劳动者见不到却无人问津,只是在发生劳动争议时才想到劳动合同。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淡化了签订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意义。二是对劳动合同文本的审查、鉴证、备案等程序缺乏有效的管理。对劳动合同的签订、续签、变更、修正和解除等环节的管理也不到位。特别是取消劳动合同审查、鉴证、备案程序后,更加消弱了对劳动合同的监管力度。三是劳动监察人员少,劳动监察力量不足。区劳动监察部门只有13人,面对近万家企业和用人单位及数十万名职工和日益出现的劳动关系矛盾,劳动监察力量显得十分不足,由于劳动监察力量不足,执法人员少,难以认真解决大量职工投诉案件,导致劳动合同执行差的得不到及时纠正,再加上处罚力度不够,使少数企业陷入屡罚屡犯的怪圈。

(五)工会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起点,工会作为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方面,在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过程中应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工会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工会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对大量存在的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续签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的劳动合同、不认真履行劳动合同等问题,有的企业工会是知情的,但由于工会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手段,只靠一般性的宣传、引导工作效果有限,难以在纠正这些不当用工行为方面发挥作用。二是一些薄弱的工会组织特别是一些非公企业的工会组织,很难独立开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作,只能依附于用人单位,只能听之任之。三是工会劳动监督乏力。各级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工会参与劳动监督的职能手段、程序、效力还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特别是缺乏有效手段和载体,使工会劳动监督仅仅停留在协助政府或行政进行劳动检查上,尚未形成工会劳动监督的有效机制。

三、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思路与建议

从整体上讲,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提高了职工整体素质,促进劳动关系企业的和谐稳定,保证企业深化改革的进行,对促进西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把《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劳社发[2006]13号)落到实处,必须抓紧解决制约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努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劳动关系。

(一)进一步提高对劳动合同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加大协调劳动关系工作力度,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当前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最主要的是把维护和实现包括职工群众在内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新形势下,推进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企业发展和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劳动关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推进劳动合『司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切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加大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宣传力度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通过设置宣传栏、开通热线、互联网,举办专项咨询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劳动法》、《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和《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劳社发[2006]13号)等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等,要深入街道社区、职介中心和企业及用人单位。宣传和咨询活动要注重实效,通过宣传要切实达到增强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意识,为推行劳动合同制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加强对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和劳资人员的专题培训,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劳动合同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其劳动合同管理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经营者依法用工,自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意识。要提高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和履行劳动合同义务的自觉性。

(三)加强劳动合同的管理和监督力度

加强和改善对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制度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一些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条款不完善、程序内容不合法、权利义务不对等等问题,建议恢复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向劳动部门审查、鉴证、备案制度。帮助用人单位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台帐,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配套的内部管理制度,实现对劳动合同签订、续签、变更、解除、终止等各环节的动态管理,促进劳动合同依法履行和劳动合同制度规范运行。同时,要加大对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情况的检查力度。要加强日常巡查、举报专查和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对拒不签订劳动合同的单位,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对重大违法行为的要向社会公布,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要同有关部门组织劳动合同实施情况大检查,及时查处违法行为。要将用人签订劳动合同情况列入劳动保障和建立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的重要内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尽快出台《劳动合同法》及其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劳动关系日趋复杂,目前仅靠《劳动法》和地方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单位调解日趋复杂的劳动关系的需要。因此,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劳动合同法》及相关密切的《就业法》、《社会保障法》、《工资法》等配套的法律、法规,提高法律层次和效力,为推动这项工作提供系统的法律依据。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劳动合同法》之前,认真听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要听取广大劳动者对《劳动合同法》的意见,使《劳动合同法》更具有针对性、可操性,真正成为劳动者满意,企业认可的《劳动合同法》,使其更具有法律效力。

国资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范文5

关键词:高等学校;扩招;教育质量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快速发展的时期。“九五”期间的前三年,本专科在校生的规模从1995年的547.7万人,发展到1998年的623.1万人,年增长率为4.4%,属稳步发展时期;1999年,国家提出了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即“扩招”政策,当年高等学校的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就增加到718.9万人,增长率为15.4%,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的增长率达到42.9%;2000年在上年扩招的基础上,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大约470多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100万人左右;在前不久郑州召开的全国2001年高校招生工作会上确悉,今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将达到530多万人,预计当年在校生规模将达1300万人左右。如此大规模的扩大招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冲击始料不及,一系列争论引发而至: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是一种超前发展还是一种适应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在现阶段以多少为适宜?高校扩招对拉动内需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性如何?由此引发的另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扩招的辅政策和措施是否跟得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约束会不会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新因素?会不会由于扩招造成学校盲目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育质量的滑坡等?本文试就高校扩招政策与教育质量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高校在扩招后保障教育质量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一、高校扩招政策的历史背景和由此对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及影响

(一)宏观社会需求背景

从“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以及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新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别是新一届政府把“科教兴国”作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使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以及知识经济“增长动力”基于人才的重要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使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学习化社会的观念这一全球教育理念也开始成为国内社会各阶层所主动接受的思想,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199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科技部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相继出台,这一方面反映了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域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应战姿态,另一方面也从客观上促成了国人上上下下对强国经济、科技领先、基础教育、人才关键的共识氛围。1999年6月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则提出了要提高全民素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以说,高校扩招是这一宏观背景之下政府与民众共识并付诸行动的一个政策体现。

(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背景

从改革开放到1997年上半年,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迅猛发展的时期,保持了GDP总量9.6%、人均GDP8.2%的年增长速度。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增幅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各类物价指数出现长时期全面持续下跃;国企的减员、机关的精简等,使我国失业进入高峰期;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继续下滑,但全国储蓄存款余额仍然超常增长,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财政政策,但都未产生“挤出效应”。另外,每年因上不了高一级学校的学生,特别是300多万高中毕业生还将形成新的就业压力。为此,寻找新的消费热点、缓解就业矛盾、拉动内需就成为政府关注的大事。一些专家学者、特别是有些经济学者在寻找解决经济困境的对策时,注意到了教育——认为高等教育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最有潜力的市场,是开拓新的消费领域的有力手段。此时,教育投资作为生产性投资,在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方面显现出重要作用,作为人力资本投资,在社会效益和个人收益方面的作用也凸现出来。

(三)我国人口沉重压力的背景

人口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尽管我国一直在扩大招生规模,但仍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迫切需要。二是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在人才需求层次上出现上移,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呼声此起彼伏。

(四)我国教育本身均衡和协调发展要求的背景

我国十分重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00年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而且,在这个基础上各类高中的规模也迅速扩大,特别是普通高中的发展规模早在1997年就突破了“九五”计划。由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滞后的状况,客观要求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

通过近两年高校扩招的实践,高等学校扩招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显著的:一是体现了国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为实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二是尽可能满足了广大学生和家长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三是推迟了一部分人的就业,既利于社会的稳定,又提高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四是对于短期拉动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据北大课题组关于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对短期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报告所算,若考虑基本建设投资和相关产业,扩招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会起到积极作用;五是有效地促进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得到各级政府、社会的高度重视就是一例。

二、高校扩招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高校扩招给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也给高等教育质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有眼前和长远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一)从近期看主要是现有高校的办学条件面临较大困难

1、师资虽有潜力可挖,但有限度。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师生比已达1∶10.35,2000年就提高到1∶16.3,已超过国外高校的平均水平1∶14。同时,我们不能不注意这样一些事实:一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不同,我们的高等学校有一些课程和学时是无法删减和压缩的,例如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外语、体育、军训等等,这些决定了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不可能与国外相提并论;二是部分高校教师虽在校内工作量不太饱满,已经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各类民办学校兼职。因此可以说,目前高等学校的师资虽有一定的潜力可挖,但不可能像一些经济学家计算出来的那样可以成倍地挖掘,而且师生比越来越高,老师兼课多,花在探索教学上的精力会相应减少,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2、校舍设备短缺的矛盾不可能马上得到解决。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标准,现有普通高等学校中图书、设备及校舍均达到标准的少得可怜,许多高校的学生宿舍拥挤不堪。作者了解到某些高校,在连续两年扩招以后,多项办学条件已逼近教育部确定的“监控标准”的报警线,其中有的生均教学用房已低于监控标准约40%,生均图书已低于监控标准的37%。

3、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扩招虽然纳入国家计划,但有关部门并没有承诺扩招部分也按原计划给予财政拨款,只是说“适当补贴扩大招生所需的教育事业经费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由此扩招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希望老百姓能将银行中存款的一部分拿出来进行教育消费,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已经确定要将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实行产业化。因此,扩招部分的经费投入中,国家补贴部分将不会达到原计划的财政拨款水平,有可能只是极少的一部分,经费问题将主要通过适当提高学费解决,但是这并不能解决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

(二)从长远看扩招将有可能产生教育质量的较大滑坡

1、高等学校规模扩大后,学生总体质量必然会有所下降。虽然,高考录取分数线不是一个智力标准,但它毕竟是目前情况下判断一个人综合能力高低比较有效而又便于操作的主要方法。由于在办学中强调经济效益,未能保证入学学生的基本质量,在教学中易形成“漏桶效应”,教师授课“就高不就低”,长此以往,教育质量整体将有所下滑。

2、扩招的幅度呈现“突进”和“跳跃”式的特点,因此对大多数高校来说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更别谈条件的创设了。这必将对高校的硬件建设及软件资源,如对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带来较大的冲击,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出现教育质量下滑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3、教学质量和办学秩序受到一定的影响。低层次学校举办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将有增无减,有的省已经出现大批中专学校举办大专班、专科学校举办本科班的现象,严重违反了《高等教育法》,影响了高等学历教育的声誉,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三、高校扩招后确保教育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必须在正视高校扩招给我们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充分认识到高校扩招给我们高等教育带来的困难,采取切实有利的措施,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一)要正确认识高校扩招与教育质量的关系

1、高校扩招与人才质量下降并不呈正相关。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来看,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入学人数的剧增,高等教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质量下滑,但并不因此得出二者正相关的结论。综观我国高校扩展规模政策的前前后后,要求我们在处理好高等教育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高等教育增长与政治影响关系的同时,应努力协调好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质量、结构与效益四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上。要充分认识到数量增长并不一定会带来质量的下降,关键在于扩招后我们国家的辅政策和措施是否跟得上,只要我们注意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一定能迎刃而解。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具备质量意识,对因扩招而有可能引起的质量下降有所警觉,并为保障质量给予条件上的保证。

2、要判断教育质量是否下降,必须将其放入社会这个大背景中去考察,把质量绝对地量化作判断有失偏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客观上要求我们应建立教育质量多样化的观念,即对于纷纷扰扰的高校扩招和质量下降问题,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社会需求应有不同的质量观。扩大规模,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而在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两方面,由于两者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社会适应面不同,因而其质量的标准也就不同,既不应以学术型的精英教育质量标准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标准,也不应以职业型的大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作为精英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我们要以全面的观点、全方位地评价高等教育的优劣,要着眼于高等教育整体的水平,着眼于不同办学层次的高等教育的相对质量。

3、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简单地“刺激经济增长”。因此,大学的扩招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必须以学校的承受能力为限度,不能盲目“滥扩”。在“扩招”问题上,必须实事求是,要从认识论的角度,走出对扩招认识的误区,按教育规律办事。

(二)要规范办学,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整体挖潜

1、要坚持办学标准,规范办学秩序。办高等教育需要必备的硬件并达到一定标准,否则,人才培养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为此,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依法坚持高校办学标准,在院校设置和管理方面要坚持达标,如教学“三项面积”(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标准、“六项教学经费”生均标准、图书馆藏书生均标准、学生宿舍面积生均标准、教学仪器设备生均标准、体育设施生均标准等等。要规范办学,加强评价和监管力度,坚决杜绝低层次学校举力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发生。

2、高等学校要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积极挖潜。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挖掘现有校舍、食堂、教室、实验室等设施的潜力,延长诸如图书馆、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提高各类设施的利用率。可以采取走读的方式和利用学校周围社会闲置房屋作为学生公寓的办法,缓解学校学生宿舍严重不足的矛盾。对现有教师的工作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从政策、措施上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单位时间的讲课效率。

3、要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多方筹措资金,用于高校急需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的建设,为扩招的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教育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

1、全方位动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途径。高校扩招后,师生比提高,相对来说,教师工作量增大,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保持经常性联系。同时,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施,一些高校学生整体搬迁住在校外学生公寓里,学生也相应缺乏时间和教师取得联系,从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离散度加大,增加了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难度。因此,必须根据学校扩招的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途径。其一,要全方位动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让人人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学工部门和学生辅导员的事,而应是学校各部门(包括教学、科研、后勤等)共同参与的事,形成合力;要努力探索新方法,通过在学生宿舍里安装网络,利用互联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把学生社团和各种文体活动引入学生公寓,激励学生自发组织活动,激励创新。其二,学校要创造条件。建设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其三,要加强教学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要从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要求出发,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要特别注意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角度出发,改革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法,树立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

国资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范文6

1.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以上。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工业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工业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2.加快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十二五”末要达到37%,其中,年达到33%以上。

牵头责任单位:市服务业发展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特色优势农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畜牧业及经济作物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

牵头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局、畜牧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4.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1.25%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

牵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5.节约型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单位GDP能耗下降3.5%,COD排放量削减3.3%,SO2排放量削减5.3%。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环保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640亿元,增长18.3%以上;实现利润总额239亿元,增长26.4%以上;利税率达到10%以上。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二、经济转型攻坚战的重点工作

7.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以项目建设扩大增量、优化存量。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增量调整带动经济转型。全年实施产业转型升级项目400个,总投资1637亿元,完成投资600亿元。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相关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服务业发展局,各县(市、区)政府

(一)重点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8.以提高加工度、提高集中度、提高技术含量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主线,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全年实施工业转型升级项目261个,总投资1182亿元,完成投资350亿元。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9.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结合我市自身优势,谋划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加快培育骨干企业,帮助企业在关键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和引进,尽快形成产业化生产能力,力争在国内形成领先优势。重点抓好60个,总投资478亿元的重大项目,今年完成投资112亿元。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10.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着力提高技术创新、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发展壮大整机装备制造,加快“动力谷”建设,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开工建设中信重工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国机重工产业园、725双瑞科技特种装备产业基地等项目,加快一拖集团年产10万辆重卡、恩梯恩LYC公司年产5000万套汽车轴承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度。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11.新材料产业。依托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重点发展钼、钨、钛等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功能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和纳米材料,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万基年产20万吨氯化钛白粉、麦达斯轨道交通车辆用铝合金型材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铜一公司年产15万吨双金属复合板带等项目。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12.新能源产业。依托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优势,风电轴承和叶片骨干企业优势,及中信重工核电锻件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核心部件、核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光伏发电、核电、余热余压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中航光电公司光电技术产业基地、四季沐歌太阳能热利用基地二期等项目建设;开工中硅高科年产120MW电池片及组件、上海超日年产200兆瓦电池片扩建、阿特斯公司年产600兆瓦太阳能级晶硅长晶切片扩能等项目;积极推进中硅光伏园、超日光伏园等项目前期工作。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13.新能源汽车产业。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突破口,依托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整车制造企业,重点发展以锂离子动力电池为核心的电动车及新型混合动力车产业。加快推动锂电池基地建设,成立电池研究所,建立电池检测中心,着力打造“中国锂电池之都”。利用我市已有的汽车生产资质,尽快实现规模化生产,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重点推进中航锂电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建设进度,开工建设中集凌宇新能源汽车项目。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14.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中信水泥余热成套设备、垃圾发电设备、河柴重工煤层气发电机等节能环保设备,争取在能耗减量、资源化再利用、系统优化、工业环保和建筑节能等领域有所突破。加快推进中信重工垃圾焚烧设备研发,争取尽快形成产业化。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环保局、住建委,各县(市、区)政府

15.信息产业。依托空导院、613所、中航光电、凯迈测控等企业优势,重点发展光电探测、光电显示、光电器件及新光源四大领域,积极发展自动控制、物联网、通信、视听、软件开发及服务外包等产业。尽快开工建设恒生科技园、微软技术中心项目。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商务局、服务业发展局,各县(市、区)政府

16.生物医药产业。依托鸿安生化、惠中兽药、普莱柯生物等骨干企业,促进医药中间体和现代医药项目研发、中试和产业化,重点发展抗生素类和抗流感特效药的医药中间体、动物药物、现代中药、天然药物单体提取、疫苗等,推进医疗设备技术攻关和规模化生产。重点实施普莱柯生物公司新型猪用疫苗、禽用疫苗、诊断试剂及试剂盒车间建设、民生制药改造扩能项目。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县(市、区)政府

17.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重大项目为载体,用增量创新带动存量调整,通过突破关键瓶颈技术、拉长产品链条、发展精深加工、推动兼并重组,努力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工建设精密轴承产业园、石化45万吨PX、煤化集团90万吨PTA、伊川龙泉金亨2×60万千瓦机组等项目,加快石化新建1000万吨炼油、新电2×6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LYC轴承公司老厂区全面升级改造工程,确保年全面完工;加快洛玻、白马集团整体搬迁改造工作。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各县(市、区)政府

18.加快落后产能淘汰。严格按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坚决淘汰电力、水泥、钢铁、化工、铁合金、有色金属、铸造、印染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其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水泥50万吨、铁合金4000吨、小火电20万千瓦以上。对占我市用电量60%以上的电解铝、多晶硅等行业进行改造,降低能源消耗。争取年内完成300KA以下电解槽淘汰任务,多晶硅每吨电耗降到18万度以下。重点推进中硅公司副产物综合利用高技术产业化、中硅公司48对棒多晶硅还原炉研发及产业化、昇扬硅业年产5000吨化学物理法多晶硅、万基铝业500KA电解铝槽技术改造、一拖集团煤气系统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在新电集团、骏马化工、石化总厂等企业推进洁净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继续限制“两高一资”型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区内严格控制三类工业项目准入,实现低碳发展。

牵头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

19.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层次并重,发挥优势,培育亮点,突破瓶颈,拓展领域,努力实现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家政服务等全面提速发展。年实施服务业转型升级项目82个,总投资410亿元,完成投资220亿元。

牵头责任单位:市服务业发展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旅游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政府

20.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物资源、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具有河洛文化特色、牡丹特色、文化特色等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介力度,大力发展传媒、影视、动漫、演艺和工艺美术等行业。加快推进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筹备成立手机电视台、网络电视台。建设梦幻剧场、百戏园等文化基础设施,争取首部原创3D动画电影《牡丹》年内上映,打造《洛神》、《君山追梦》演艺品牌节目。支持平乐牡丹画专业村等十个文化产业示范村建设。

牵头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文物局、旅游局、服务业发展局,各县(市、区)政府

21.做大做精旅游业。坚持大旅游发展理念,突出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科技、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实施十大旅游行动计划,争创全国文物旅游示范区。年实现接待游客6630万人次,入境游客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48亿元的目标。提升龙门、白马寺等知名旅游景区品牌和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等知名旅游节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开发唐三彩、牡丹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品牌,加快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抓好隋唐遗址核心区天堂明堂遗址恢复项目、汉魏故城五大都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项目、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项目、玄奘故里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老子道教文化园区、定鼎门博物馆等35个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和龙头企业,加快龙门、交通、航空、餐饮等四大旅游集团建设,推动旅游企事业单位改革。

牵头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文物局、服务业发展局、国资委,各县(市、区)政府

22.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紧紧围绕制造业发展需求,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优先发展生产业,提升生产业社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制造业研发、生产、销售和物流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增强综合竞争力。加大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步伐,通过物联网技术,提升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重点发展食品冷链、医药、轴承、三车及零部件、石化、邮政、花卉、建材等8个物流行业。开工建设工业物流园区、唐都农副产品物流园区、通和农产品物流园区、豫西国药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争取宜阳福润冷链物流中心、新春都冷链物流中心竣工投用,加快三车及零部件物流园区、中邮物流快递网平台项目前期工作。

牵头责任单位:市服务业发展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

23.加快培育信息服务业。加快推进中国移动全国客服中心及客服中心、恒生科技园、863软件孵化器等项目建设,支持用友、金蝶、众智等软件企业发展。着力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建设好旅游体验网和旅游网手机版,将旅游网打造成为信息、咨询、搜索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网络服务终端。积极推进服务外包,积极做好申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工作,争取申报成功。

牵头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

24.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整合现有资源和企业,推动养老、托幼、保洁、物业管理等服务企业发展,新培育2—3家家政龙头企业。加强家政服务人员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牵头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服务业发展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25.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突出做好“三篇文章”,发展现代农业。全年实施农业转型升级项目57个,总投资45亿元,完成投资30亿元。

牵头责任单位:市农工委

相关责任单位:市农业局、畜牧局,各县(市、区)政府

26.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争取畜牧业及经济作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以上。

牵头责任单位:市畜牧局、农业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27.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适应性种植,扩大“小杂粮”面积,年新增小杂粮15万亩,建设10个高产示范区。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新发展蔬菜1.5万亩、牡丹及环市区花卉苗木4万亩、核桃11万亩,烟叶面积稳定在22万亩,中药材总面积达到70万亩。加快养殖业结构调整。支持发展现代畜牧业,争取建设50个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示范场和养殖小区,新增奶牛1万头。发展林下规模养殖150万只,存栏规模达到300万只。肉牛、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08万头、445万头、4600万只。

牵头责任单位:市农业局、畜牧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28.着力推动土地流转。按照“农民自愿、依法有偿、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方式,推动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流转,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业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年实现土地流转面积35万亩。

牵头责任单位:市农工委

相关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国土资源局,各县(市、区)政府

29.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一、三产业融合。依托南部山区和城市周边森林公园,使特色农业旅游成为旅游业的重要产业链条。加快建设红山樱桃、缑氏葡萄等10个果蔬采摘园,陆浑、小浪底、西霞院、故县水库等4个休闲旅游区,培育建设50个特色旅游村镇。

牵头责任单位:市农工委

相关责任单位:市农业局、林业局、旅游局,各县(市、区)政府

(三)加快推进产权结构调整

30.坚持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互促并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

牵头责任单位:市国资委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31.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吸纳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以洛矿集团等优势企业为平台,通过收购、兼并、投资等方式整合区域内矿产资源,提高资源集中度。以石化、伊川电力、万基控股、中铝洛铜、中硅高科、北方玻璃、双瑞科技等优势企业为依托,通过合资合作、技术入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快推进产学研融合。年内完成春都集团等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和物产集团、黄河水泥、第二水泥厂等企业依法破产工作。强力推进工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建筑、粮食、旅游等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通过整体改制、拍卖、兼并和吸纳民营资本入股、企业员工和经营者持股等多种形式,实现产权多元化。年底实现改革工作大头落地。

牵头责任单位:市国资委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32.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按照“非限即入”、“非禁即进”,放宽、放活、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转变,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赢利空间,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提高到50%以上。

牵头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33.强力推进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推进中信重工、北方玻璃、通达电缆、隆华传热、普莱柯生物等企业上市,努力实现洛钼集团、一拖集团回归A股市场,力争年内完成5家上市目标。

牵头责任单位:市金融办

(四)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34.突出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牵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

35.加快研发中心建设。年,在巩固提高我市现有的112家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研发能力的基础上,省重点百户转型升级企业要全部建立市级以上研发中心;市50户重点企业中的制造业企业要全部建立研发中心;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建立市级以上研发中心的比例要达到15%;力争今年建设“高速重载轴承”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领域建设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牵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

36.加快重点(工程)实验室建设。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设或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力争在农用机械装备建设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1家,培育一拖、轴研科技、洛玻、科技大学等建设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5家。

牵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

37.加强发明专利转化。加大对专利申请的扶持力度,出台鼓励企业职工创造、创新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运用专利技术,加快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力争年专利申请量达到3000件以上,较去年增长5%以上,其中发明专利860件,占专利申请量的28.6%。

牵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38.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4%;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我市50户重点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达到3%以上。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增加值达到160亿元。

牵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39.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强科技孵化基地和创业基地建设,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撑体系。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和整合技术交易供需与服务资源,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平台,解决由于信息不畅所带来的需求缺口与供给过剩并存的问题。健全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保障体系,调整和改革现有科研激励考核机制,引导高校、院所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励制度,规范技术转移行为,维护技术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牵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40.加强创新型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快产业聚集区创新能力建设,80%以上科技扶持资金要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共性技术和产业链提升技术的研发,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加工度企业的集群发展。年,力争2家获得省级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称号。积极推动高校、科研单位与各县(市、区)及17家产业集聚区的全面合作,每个产业集聚区要与1—2家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牵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

(五)加快优化产业布局

41.按照符合城市功能和总体规划要求、体现产业发展内在规律、与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外部环境配套能力相协调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相关责任单位:市规划局、环保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委

42.加快产业向集聚区集中。通过土地、环境容量、资金等要素配置,引导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模式,通过产业链招商,吸引更多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逐步形成石化及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硅光伏、有色金属加工、新型建材、新能源等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的产业集聚区。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发展,17家省级产业集聚区全年完成投资650亿元以上,新入驻企业400家,新开工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0个,新增从业人员5万人。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相关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环保局、金融办、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

43.调整城市区产业布局。城市规划区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高端制造业和产业研发基地。在中心城区和县城核心区内、高速公路沿线、伊洛河流域、主要水源地严禁布局新的三类工业项目。现有中心城区的三类工业企业和污染企业,年都要谋划启动搬迁改造,实现“退二进三”;二类及以下企业都要进行节能减排改造,实现清洁生产。今年重点实施洛玻、白马集团搬迁改造。

牵头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服务业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各县(市、区)政府

(六)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44.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循环率,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牵头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

相关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公用事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45.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城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建筑节能为重点,全面提高城市土地、热、水、油、气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牵头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

相关责任单位:市公用事业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

46.推进建筑领域节能。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年建筑节能中心城区实施率达到100%,县(市)实施率超过82%,年竣工建筑节能面积300万平方米。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党政机关办公和大型公共建筑率先实施节能措施并严格监管。保持“国家可再生资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荣誉,实现年节约标准煤7万吨。

牵头责任单位:市住建委

相关责任单位: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

47.加快实施城市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供热计量改革工作“三同步”要求,从年开始,我市所有新建民用建筑,必须从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把入网关,全部实行分户计量;现有民用建筑逐步改造为分户计量。年中心城市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改造率力争突破30%。两年内完成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牵头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公用事业局、环保局

48.提高城市气、水利用效率。加快燃气、热力、自来水管网新建、改造。年新建燃气加气站3座,铺设管网80公里,完成投资1亿元。“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城市管道燃气用户4万户。积极实施北城区50公里供水管网改造和新建加压站5座,完成4万户城市供水分户计量改造。实施阶梯式水价。推进城市出租车、公交车油改气,降低城市汽车尾气排放。

牵头责任单位:市公用事业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

49.严格土地管理。大力推进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在用地指标上对标准化厂房项目给予优先保障。积极盘活使用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和批而未用土地,逐宗定出盘活利用的方案,确保“地尽其用”。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提高建筑容积率,增强单位土地面积人口承载能力。严格工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管理,新上工业项目建筑容积率不低于0.8、建筑系数不低于30%、绿化率不超过20%、配套生活设施用地比例不超过5%、投资强度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争取土地整理资金9000万元,完成整理土地面积4000公顷。

牵头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规划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

50.大力推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矿山企业“三率”考核,运用经济手段支持和激励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引导新老矿山建设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基地。

牵头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发展改革委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51.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积极推动碧水蓝天工程建设,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

牵头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52.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继续实施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行动。重点对国(省)道、高铁、高速和旅游沿线两侧1公里内及机场周边区域的废弃烟囱和水塔,飞机场周边500米内的燃煤手烧炉、冲天炉和大气污染严重企业,城市区内的所有餐饮业服务业单位等进行综合整治。着手实施地表水体净化综合整治行动。在—2013年三年间开展城市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及升级改造、城市区河渠及排污口整治等市区水环境整治,县城和沿河主要乡镇污水处理工程或人工湿地建设等县(市)地表水环境整治,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全市涉水企业环保整治等共计四大项9项具体整治工作。通过实施大气、水环境净化工程,到2013年实现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II级标准的天数超过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地表水环境彻底稳定消灭劣Ⅴ类水质,实现洛河、伊河水质进入市区前稳定达到Ⅲ类,流出市区后稳定达到Ⅳ类。市地表水出境水质达到Ⅳ类,达标率90%以上。

牵头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服务业发展局、发展改革委、公用事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53.加快城郊森林绿地建设步伐,构建城市绿色屏障。进一步巩固城市、县城周边森林公园、防护林带绿化成果,扩大规模,通过改善植物配置、完善服务设施、逐步提高休闲观光功能。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建设好城郊森林,打造绿色屏障。

牵头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54.努力构建环境安全大市。强化机制,从严追究,坚决打好安全环境创优攻坚战,有效减少一般事故、努力遏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2012年月底前在全市所有井采非煤矿山、2013年底前在全市有所煤矿建成井下人员定位、矿井监测监控、压风自救、矿井供水施救、井下紧急避险、矿井通风联络六大系统;年主汛期到来前完成108座尾矿库加固整治工作,安装完成首批尾矿库在线监控设施并投入使用,变汛期防控为全年防控;年底前在全市432处重大危险源安装适时监控设施,实现24小时在线监控,确保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