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范文1
“双十”活动建设标准(注:这十个方面既是十个重点问题,也是示范学校建设标准。)
1、在自主选课、走班制教学与学分制管理方面有成型做法。
自主选课、走班制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重大特色之一,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一大亮点。申报学校要率先落实自主选课、走班制教学,并积极探索实行自主选课、走班制教学后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重建、教师与学生管理体系及评价机制创新、师资合理配备、学分制管理等。
2、在学科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探索方面有成型做法。
让不同类型、不同起点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申报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差异、不同发展需求组成不同层次的班级,重点在学科(也可部分学科)教学领域实施分层次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作业要求等各方面体现出差异;也可在同一班级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状况、兴趣爱好实行班内的分层次教学,加强分层考试、分层作业、分层任务、不同目标要求的分层次教学策略研究。
3、在课程资源整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有成型做法。
在办学行为规范之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形成校本课程加以开发、实施,不仅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特色,也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综合发展需要,也是落实新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申报学校要在如何挖掘、整合教育资源,如何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工作机制上有比较成熟的做法。
4、在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管理方面有成型做法。
学生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团活动是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科教学的延伸拓展与深化提升。申报学校要研究规范办学行为后,根据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相对增加的实际,如何科学安排与管理学生课外活动内容;如何根据学科教学需要,通过学科社团活动,实现学科教学的延伸拓展与深化提升。
5、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中有成型做法。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的另一个亮点。申报学校要针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际,设计课内外教学内容,实现课程设置与管理的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
6、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及学习方法指导方面有成型做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是新形势下确保学生学习高效益和教育教学高质量的重要教学管理策略。申报学校要在新形势下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应该采取哪些培养形式,应该采取怎样的工作推动机制与管理机制,实现规范化、系列化、科学化;针对学生实际,应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等。如何让学生能够有计划地科学安排自习时间,使自己的学科学习延伸、拓展、深化;如何让学生的闲暇生活过得更充实、幸福、有价值;如何引导学生对生活有规划,对成长有追求,对人生有感悟,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自我选择、自主发展等意识的形成,让学生的课余生活从自由走向自主,从自主走向自觉。
7、在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方面有成型做法。
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逐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申报学校要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性、阶段性监测内容、方式及评价机制;如何采取学生选课、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档案,逐步完善与新课程要求及素质教育核心理念相适应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8、在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成型做法。
申报学校要根据规范与创新相结合、导向与激励相结合、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适合本校实际、与新课程要求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教师工作评价机制与评价办法。通过评价的规范、导向与激励功能,杜绝片面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对教师进行奖惩性评价,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模式,引导教师立足岗位,自我培养,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9、在先学后教原则指导下构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流程,探索高效课堂方面有成型做法。
申报学校要以课堂为核心,主要针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的课堂结构的构建,课堂的前后延伸及预习学案、课时学案、训练学案的编制使用,作业布置,课后辅导,考试检测等有效教学策略展开研究。重点研究探索具有普遍性的优质高效教学流程,凝练升华课堂教学理念,形成个性鲜明、独具特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范文2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接受度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实践表明,在实际执行新课程改革方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一些改革方案并没有得到预计的效果。在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无法和改革方案一致,因此使教学改革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阻力。另外,由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使小学数学课程难度加大、同时也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导致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很好地接受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方案,这样就使教学质量极大地下降,从而导致数学课程实施过程中遭受挫折。因此,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接受度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对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及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接受度差的表现
1.小学数学教师的知、行不一致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调查研究可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个人的见解,并且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在主题的选择上也能够和社会期望同步,然而,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却又重新回到了应试教育的圈圈中。虽然在培训的过程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已经接受了新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却不能较好地加以执行,仍然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学。例如,新课程改革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用于讨论的自主学习时间,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有26%的小学数学教师做到了这一点。
2.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存在疑惑
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已经对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比较清楚,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却无从下手,感觉到很困惑。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大约有84%的教师在执行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疑惑。一些小学数学教师感觉新课程改革的某些理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点。很多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易实施,比如,体验式教学实施方法、合作式教学实施策略、研究性教学的执行过程等。
3.小学数学教师无法转变课堂教学的角色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小学数学教师属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但是,在新课程改革方案中,教师的角色从过去的被动者转变为了主动者,从而使较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感觉到措手不及,由于在新课标下不存在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自由度,使很多教师感觉到无所适从。
除了上述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30%的教师认为学时不足,32%的教师认为课本中的一些案例不适合新课程改革方案。
三、研究过程与和方法
1.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接受度的基本内涵
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的接受度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积极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学者Punch对接受度的研究表明,影响接受度的主要因素有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师本身的教学态度以及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学者Waugh提出了六种影响接受度的因素。学者李子建分析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接受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五个,分别是:课程的实用性、非金钱的成本效益、关心事项、校内支持以及校外支持。
2.问卷调查结果
笔者以本市十三所小学的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编制了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接受度的问卷,发放问卷共400份,回收问卷389份,回收率为97.25%,并且利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设置为α=0.02,研究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度。
(1)不同教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接受度
不同教龄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接受度的问卷结果。
问卷上的统计表
不同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接受度各有不同,其中教龄为6~10年的教师对新课程教改方案的接受度最高,主要原因在于该年龄段的小学数学教师相对于0~5年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而相对于11年以上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更好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教龄为15年以上的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接受度最低,主要原因在于该年龄段的小学数学教师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不容易接受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
对不同教龄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接受度的统计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0.002
(2)不同学历的教师对新课程接受度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获得不同学历的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接受度对比情况
接受度统计分析结果
专科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和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比较显著性的差异;本科学历和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相比具有较显著的差异;专科和本科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存在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接受度最大。主要原因在于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而且能够提出有效的实施措施。
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教师应该不断完善新课改革的实施方案,从难度和深度进行调整,从使新课程改革方案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数学教师不同的成长阶段。同时,积极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师的培训,给他们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心理素质,从知识水平和教学态度上都更加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实际要求,从而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的适应度。
参考文献
[1] 李子健.香港小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接受:目标为本课程与常识课的比较.课程论坛,1998(2).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范文3
关键词:CDIO;产教融合;课程改革
1引言
2015年6月,为进一步推动国家安全战略实施,加强和加快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人才培养,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新增了一级学科“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如何与国家和社会实际需求相接轨,已成为网络安全课程建设中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在高职教育中,学生在课程的知识基础、学习目标和能力上呈现层次型的特点,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在技能层面的实践操作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在素质层面的团队协作能力,探索并实践在CDIO工程理念下,产教融合式的网络安全防护课程的设计与改革[1]。
2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高校针对目前工程教育中存在的实践教学脱离工程实际、学生缺乏自助学习能力等问题而提出来的。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以及运行(Operate)四个方面[2-3],以产品的基础构思到研发阶段,最后到产品的运行整个流程为载体,体现的是“做中学”的思想,也就是以目标、任务或项目为主导,将教、学、研融入工程环境中。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讲授知识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采取的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并且,在以项目为基底的培养方式过程中,要求学生组建工程团队,在团队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表达交流以及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4]。2005年,在李嘉诚基金会的邀请下,原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顾佩华教授在汕头大学进行了以CDIO工程模式为主的教育改革。鉴于我国工程教育的特色以及历史发展情况,汕头大学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设计为向导,强调做人(道德、诚信、职业素质,即为EIP)重要性的EIP-CDIP培养模式,建立起“能力-知识-素质”一体化培养的课程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作为CDIO国际合作组织正式成员高校,通过不断地尝试与设计,于2008年以CDIO工程模式为基础,创造性地建立了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互补对接。现阶段,我国高校关于CDIO的改革还在不断地尝试、改进和推广[5]。
3产教融合现状
从“产学研”开始,为了实现产业和教学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形成学校和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校企关系在合作中不断变化。2011年,“产教融合”这一概念正式出现在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中。随后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印发,在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合作方式的基础上,确立了产教融合方式在高校办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此后,在各省市的优质院校在建设中都大力推动产教融合项目的展开,强化校内的课程内容和标准、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相对接,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化、高效化和持续化开展,让职业教育深度参与到区域发展中去,从而探索出适合当地的差异化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如果将以工学结合为主的内容教学改革定义为产教融合的“点”。那么随着企业和学校合作的不断加深,职业人才持续地输送到当地产业时,将带动整个“面”的融合新阶段[6]。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更加重视自身产教融合顶层设计来适应这种关系以及模式的变化。
4产教融合改革方案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和奇安信集团、浙江安恒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帝杰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校外安全企业长期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合作。主要合作的方式包括有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共建专业课程体系、共同设计与实施项目化教学、共同制定以成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在以上协同育人合作的基础上,各教学专业和企业之间进行了CDIO模式下产教融合式的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并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上的改革。传统意义上的CDIO教学模式,着重于设计专业体系的培养模式,以专业为核心,将在校所有的课程分割成不同等级的项目模块,往往忽略了单独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以及项目的设计。并且在整个教学培养过程中,无论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是项目的设计、实施都是以在校教师为实施主体,而教师在项目的设计方面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点的全面,从而忽略项目的实际意义。针对于这些问题,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尝试针对每门独立的课程由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协同进行CDIO教学模式的重新设计。根据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对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设计对应的一、二级项目,并且在此基础上采取课后竞赛以及社会实践作为三级项目,真正地实现以实际核心项目为驱动,打通课堂和实践的壁垒,让学生在“做中学”,有效地实施教学,完成能力的培养。《网络安全防护》作为信息安全和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课程。其课程的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主机的网络安全加固,掌握网络攻击的主要原理以及手段等。课程涉及的基础知识包括有实用网络技术、Linux服务器管理、路由与交换技术以及Windows服务器管理等。该课程的改革尝试主要是将CDIO培养模式分成校内实施和校外实践两个阶段,现在就以这门课程为例进行介绍。
4.1校内实施阶段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知识点为核心进行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知识点分散等问题,学生很难将所有知识点进行串联、融会贯通,容易出现知识孤岛的局面。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企业访学等手段,接触和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并将其与课堂的内容进行有机地结合和筛选,从中提炼出符合CDIO要求的一级核心项目。通过以该一级项目模式为教学中心,发散式地引入所需知识点,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整个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打通各个知识点在项目中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知识点,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信息等额外能力。在校教师在完成一级项目中知识点的教学任务之后,将由企业工程师提供二级项目的方案并和在校教师共同完成该项目教学任务。在该阶段,项目的设计和考核方案均由企业工程师负责,但企业工程师往往擅长于技术以及疑难问题的解决,对于授课并不擅长,因此对项目的讲解和教学重任依然落在在校教师身上。那么在校教师就需要在课前熟悉企业项目,了解项目的做法个意义。对于《网络安全防护》这门课程,根据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设计该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是要求学生掌握主机防火墙的配置。围绕该核心知识点,首先设计一个以企业网络防御外攻击的案例为一级项目,其他知识点如主机探测方式、协议攻击原理以及实现、日志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的讲解都是围绕着该核心知识点进行展开,如图1所示。例如防火墙的配置讲解,必然是针对不同的供给以及主机漏洞危害来进行配置的,那么通过协议攻击原理以及实现的深入讲解,就可以让学生对配置内容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解决课程中知识孤岛和理论化教学的问题。
4.2校外实践
《网络安全防护》课程设置在第三学期。该阶段的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一、二级的项目实践后,已经具备安全专业的一些必备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三级项目的设置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意愿筛选部分学生来实施。该部分的主要项目内容为依托于各合作企业的社会实践和相关的安全类竞赛或者考取相关证书。三级项目的目的是将学生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点引入到实际工作的项目中。其中,学生的考核实践、项目安排将完全由企业负责,而在校教师仅仅提供后勤保障工作。
5结束语
本文针对CDIO模式下的产教融合式网络安全防护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通过以CDIO一级项目模式为教学中心,发散式地引入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打通各个知识点在项目中的内在联系,并在二、三级项目中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让企业真正参与到校内人才的培养中,让学生在“做中学”,从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信息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潘丽敏,罗森林,张笈,等.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专业研究型教学框架及基础认知.信息安全研究,2018(3):261-269
[2]毛剑,刘建伟,尚涛,关振宇,等.基于OBE的“网络安全”课程闭环课堂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4):42-47
[3]董玮,王世勇.基于TOPCARES-CDIO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评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169-173
[4]龚小勇,武春岭,唐继勇.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双平台、双核心、双情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9):5-10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范文4
关键词:硕士;培养方案;改革
一、培养研究生学历中学教师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教学法”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其目标是培养从事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法”的专业课教师和教育研究工作者。“教学法”后来改为“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国家在该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上,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宽厚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课程和教学论分支的动向和趋势;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但培养目标仍然是“能够承担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随着学历教育的不断深化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数量的增多,新世纪以来该学科毕业生的去向已经越来越多地偏离了当初设置学科时的培养目标。在对包括重点高等师范院校在内的6所学校的调研中,2006级、2007级共136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毕业生中有65.8%从事中学教师工作,这表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方向已由原来的高校或科研单位逐渐向中学教师转变。另外,近年来我国以科研、学术研究为培养目标的其它“学科类专业”部分研究生加入了中学教师的行列,与“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同样成为硕士学历中学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多年以来在中学教师的培养方面,无论是专科学历的,还是本科学历的,其学科范围都是按一级学科来培养,满足了初中或高中各门课程所需要的一级学科知识背景。但作为研究生学历层次的中学师资培养,目前还没有明确设定按哪级学科来培养。现实情况就是沿用二级学科培养“研究人才”的模式来培养硕士学历的中学教师。既然中学各门课程涉及的学科范围是一级学科领域,在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硕士)的培养方面,却收缩成了二级学科,这显然与需求不相适应。具体来讲,目前基础教育硕士学历师资,主要是依靠“学科类专业”或教育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来培养。“学科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知识结构特点是以某二级学科为业务范围,以某一研究方向(三级或三级以下学科)为学习主线的知识结构,其能力结构特点是以该二级学科业务内的研究能力为主体的能力结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培养方案特点是以教育基本理论为学习主线的知识结构,是以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法研究能力为主体的能力结构。作为“学科类专业”的研究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中学教学方面针对性不强,高层次专业知识面过窄,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研究生学历应有的作用,并且缺乏教学研究能力;“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特点,则更适合于做中学的教育管理者,作为一线教师则缺乏各分支专业内一级学科领域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同时也缺乏建立在较宽专业知识基础上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面向中学教师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培养方案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有一种趋势,就是学科化加教育理论的模式,这就使除高师院校以外的一些综合类高校也加入了承担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队伍。但作为主要承担教师教育工作的师范院校,在教育改革中更应该突出自身的特色并发挥其优势。本研究力图通过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硕士培养方案改革,使本学科成为在各一级学科业务领域培养研究生学历层次中学师资的主要渠道,走出一条更加适合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路。
在对19所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的调研结果中发现,该学科设置的12-15个专业(统称为“学科教学论”)方向,如物理教学论、数学教学论、中文教学论等课程的设置上,教育学类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偏高,物理、数学、中文等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偏低。以“物理教学论”为例,19所高师院校中,仅有两所学校开设物理专业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30%—35%之间,有7所学校在15%以下,最低的一所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学分比例仅为11%,其平均比例为21%。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想要通过硕士研究培养的渠道全面提高中学教师业务素质的目的难以顺利实现。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毕业的学生也普遍反映了这个问题。在调查中,有68.3%的毕业生认为“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本专业课程占总课时比例过低,同时还有74.0%的毕业生认为实践类、创新类课程偏弱等。对于未来成为中学教师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培养,新的培养方案应充分发挥师范院校教育学科与其他各专业学科的交叉。如此看来,从我国中学对高学历教师的需要入手,将各专业的“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学习、研究领域拓展到各自专业的一级学科领域的必要性十分突出。因此,针对现在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缺乏对学科知识深入把握以及知识面较窄、只专不博等问题,新的培养方案应体现在知识、能力结构方面都适合中学高学历新型师资培养的需要,使这些新型师资在承担中学骨干教师、把关教师、指导竞赛生时,对学生在某学科领域起到思想启迪、方向引领的作用,并能在学生中发现和培养将来可能成为国际大师级人才等方面具备优势,从而使我国在培养基础教育高学历师资方面更加实用、更加完善,使高等教育的改革更加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三、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的改革新思路
近几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考虑到未来中学教师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和课程价值,充分满足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要求,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论”在课程设置上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以物理教学论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一些学校在学位专业课中设置了物理课程论、物理学习论、物理创新教育专题研究、物理思维论、现代物理专题研究等一些教育学与物理学相交叉的课程。个别师范院校还增设了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研究、物理学前沿与中学物理、电磁场理论、平衡与非平衡统计理论、高等量子力学等物理学专业课程,来强调对一级学科领域内的专业能力培养;“语文教学论”专业方向增设了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研究、语文教学本体论等有助于全面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课程。
针对“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向培养中学教师转变这一实际情况,我们以该学科为基础来改革“培养方案”,使该学科成为培养中学高层次学历教师的重要对口专业,培养出更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硕士生,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师专业培养水平不断提升并为教师自身专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改革首先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层面介入,通过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根据教育哲学确定改革的取向,选择教育目标,对每一个具体问题做出相应决策。其次,要有学科培养团队自下而上实现按各专业一级学科统一制定“培养方案”、统一规划和设置课程,建立一级学科的课程平台。在方案中合理配置学科类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突出专业特色,使学生在加强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形成创造性思维及敏锐的洞察力;建立高起点“通才教育”培养模式。结合中学在各一级学科领域对高学历教师的需求,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硕士生提高应用能力、科研能力为目标,使课程设置体现创新性、先进性、前沿性。注重开设创新类课程,体现社会性;调整课程结构,体现专业性;加强实践性课程,体现实践性;设置开放性课程,体现综合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同时作为基础课,并将专题研究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
我们通过反复的论证、研究,对物理、化学、中文等教学论方向的培养计划进行了试点修订。在课程设置方面,将本专业课程学分与总课程学分的比例设置在40%—44%之间,同时在本专业课程内着重考虑了一级学科范围高层次理论课的合理分布及与基础教育接轨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其中,在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重点考虑了与时展相适应的创新类课程设置。经过3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在“学科教学论”专业中增设相关专业课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将他们培养成为懂教育的学科教学工作者,在其教学过程中更能发挥学科知识层次高、能紧跟学科发展的优势,最终成为具有现代教学名师水平的人才。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范文5
关键词:开放教育学院;选修课程;改革试点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选修课是各试点单位根据每一个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知识结构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目前,开放教育的教学计划一般由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和补修课五大部分组成,其中选修课的学分约占最低毕业总学分的40%左右。
选修课是供各试点电大制定教学计划时选用和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选修课既可选用中央电大提供的,也可以由省级电大自行开设。
1 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选修课程教学管理现状
开放教育实行的是学分制管理。自主的选课是实行学分制的关键和特点,也是我们开放教育的一大亮点,这就要求们制定出多样化、特色化的选修课程。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一直以来十分注重选修课的教学管理。但随着专业设置的增加,学生年龄层次等因素的变化,选修课的现状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1.1 选修课到课率偏低
开放教育学院近年来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到课率普遍偏低。其中尤以“选修课”到课率低更为严重。分析其原因包括:学生年龄层次比往年偏低,业余活动较多;小专业的课程本身修课人数较少;个别教师上课不能抓住学生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修课”作为省校的自开课,难度相对较低,教师复习课的“划重点”的范围相对准确。
以下随机选择了2012春学期十门选修课,根据每次上课“教学日志”中记录的“到课人数”统计出的“到课率”情况。
1.2 选修课考试通过率较高
开放教育学院经过多年数据分析显示,选修课考试的通过率较高,很多课程甚至连续几学期考试通过率都大于95%。
1.3 选修课相对必修课难易度较低
选修课是基于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二者的教学内容既不重复,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选修课的内容是必修课内容的拓宽、深化,也是必要的延伸和提高。因此,选修课的难易度和必修课比相对简单。
2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选修课程面授辅导改革试行方案的出台
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中,面授辅导是媒体/教材和学习者之间联系的桥梁,是教与学之间信息反馈的窗口。为切实提升面授教学的效率,结合南京电大面授辅导教学实际,提出选修课程面授课时安排由“量”向“质”转变的实施意见。
2.1 相关部门集中研讨
基于开放教育直属学院对前期选修课到课情况、考试情况的汇总与整理,形成了相应的分析数据,督导与教学处与直属学院共同组织召开了由相关专业责任教师参加的面授教学改革研讨会,拟于2012年秋学期,对部分开出的课程进行面授课时缩减、配套资源完善等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督导与教学处、开放教育学院将重点做好相关课程的教学跟踪与检查工作,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面向系统教学点实施选修课程面授改革的具体意见。。
2.2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选修课程面授辅导改革试行方案》的出台
2.2.1 适宜自学、及格率较高的课程
建议该类课程以学生自学为主,面授辅导原则上安排“导学课、复习课”两次。导学课以介绍课程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学习资源为主。复习课主要明确考试要求、梳理复习重点、进行疑难解答。同时,教学点将学员参与面授辅导的到课情况进行考勤,并将考勤结果纳入课程的形成性考核。
2.2.2 较适宜自学、及格率不高的课程
建议该类课程除了安排好“导学课、复习课”以外,根据课程特点及学分情况,安排1-3次的面授辅导,主要讲授课程的重、疑、难点、注重启发与交互,注重教学的效率及效果,有效提高面授辅导的质量。
同时对进一步做好网络配套学习资源的建设与梳理工作、开放教育学院先行开展选修课程面授改革工作试点,提出了要求和意见。
3 《方案》的实施情况
根据《方案》内容,2012秋学期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对部分开出的课程进行面授课时缩减、配套资源完善等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3.1 以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为试点
《方案》选择了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为此次《方案》的首批试点单位。首先,开放教育学院参与了该《方案》出台的全部过程;其次,开放教育学院与督导与教学处及各门课程的责任教师联系紧密,可以及时将试点情况进行反馈。
2012秋学期,开放教育学院按计划对于当学期开设的部分选修课程实施了改革。具体实施情况包括:
3.1.1 上课次数安排情况
按照《方案》的内容,结合学院自身的情况。将选修课程的面授分为四类:一类是课程内容多且难的,如“西方经济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严格按照最多的面授次数安排,12次左右;第二类是,课程内容相对较难的,如“个人与团队管理”等,按照2倍学分安排面授次数;第三类就是大多数的课程,按照一次导学,一次答疑,一次复习的模式安排三次;第四类就是责任教师任教,非常适合自学的课程,按照学期头尾各一次的模式安排面授。
3.1.2 到课率情况
试点试行以后,选修课的到课率略有提高,普遍达到60%左右,有的课程甚至能达到86%。
3.2 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选修课程考试通过率对比情况
2012秋、2013春学期结束后,开放教育学院统计了当学期所有选修课的通过率。2012秋学期共985人次参加了选修课程的考试,其中938人次通过(即达到60分),考试通过率达到95.23%。2013春学期共947人次参加了选修课程的考试,其中897人次通过(即达到60分),考试通过率达到94.72%。两学期的考试通过率与2012春学期的94.98%基本持平。没有发生明显的滑坡现象,试点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4 对于《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选修课程面授辅导改革方案》的几点经验和建议
4.1 分析试行,调整面授课次数
开放学院统计分析了2012春学期至2013春三个学期的选修课程通过率,发现选修课中课程内容较难的课程考试通过率持续较低。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三学期的考试通过率都低于50%。类似这样的课程学院准备再后续的教学开展中,恢复正常的面授课次数。对于“财务案例分析”及“经济法律基础”这种通过率波动较大的课程,及时分析原因,适当增加面授课次数等。
4.2 多听取任课教师及学生意见,给予一定的改进
平时在教学值班期间,管理人员听取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任课教师会从教学的角度提出该项试点所带来的优缺点。比如,有面授安排两次的教师反映,希望中间再安排一次答疑课程。汇总此类意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适当调整。
4.3 进一步加强选修课的网上学习资源
加快选修课现代教学媒体建设,为了保证选修课的顺利实施,我们应从硬件上保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积极建设学习环境的构建,这包括设施资源、支持服务、交互环境,保证学生和老师的相互沟通。
面授辅导课时缩减后,课程责任教师及辅导教师,应重点做好网络配套学习资源的建设与梳理工作,通过提供或完善网络平台文本资源、拍摄重点辅导课堂实录、通过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答疑等形式,切实引导学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5 小结
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中,面授辅导是媒体/教材和学习者之间联系的桥梁,是教与学之间信息反馈的窗口。作为教学管理者,应该尽可能地安排好面授课,提高教学质量,不能一味的强调“量”,更应该注重“质”的提升。从而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梅梅.浅谈开放教育中选修课的设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5).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范文6
文书档案管理教学方法改革技能《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作为文秘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处理文书、管理档案的能力。市场对文秘人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文书与档案》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一、《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扩招,大批毕业生涌向市场。市场上出现了“就业难、招工难”的现象,为何?因为企业缺的是技能人才,而应届毕业生实践技能水平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新型办公设备的出现、公文和档案电子化,传统模式的办公室文书、档案工作方法得到改进。这些对技工学校文秘专业学生处理文书、管理档案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
另外,技工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缺乏学习兴趣。只有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
二、《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以往该课程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方法老套,上课枯燥,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
2.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
教学中,主要讲授知识点,甚至有些实践内容都改为口头传授。比如,讲授关于电脑处理公文、档案等知识时,学生基本上接触不到电脑、档案办公环境、文书处理的办公设备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只能纸上谈兵。
3.教材落后
我国公文处理、档案管理在逐步优化,不断发展。传统的教材没有与时俱进,知识陈旧。比如,计算机辅助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地位日益突显。教材中阐述这方面的内容比重太少,不足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该知识点。又如教材理论知识多,内容很少涉及到实践环节、工作情景模拟等,不能为学生提供工作环境所要求的知识。
三、《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的弊端,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之外,可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进行交互式探讨的过程,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案例分析教学的过程中,可灵活使用讲授法、讨论法和角色互换法等进行教学,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讲解档案库房管理要求时,要求学生分析一个新建档案馆内照明条件的案例,大家讨论、分析这个档案馆设计是否有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得出此档案馆设计违背了防光原则。又如播放北京卫视《档案》栏目中的纪录片《溥仪新生记》,片中有证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如何改造成功的档案资料。要求学生讨论分析纪录片中出现了何种类型的档案,以及分析档案利用的途径和重要性问题。这些方法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专题讨论法
课堂专题讨论是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开设的参与式教学环节,能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
《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首先,教师要选择好难度适中、值得讨论的选题;选题要考虑技工学校学生的知识积累,能让学生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展开讨论,避免讨论冷场。比如采用“比较纸质档案、新型载体档案保管,并举例说明各自的优缺点”的选题。这两种档案的很多原始资料是学生经常在生活中接触的,如文件、照片、录像带等,学生容易理解。
其次,是课堂分小组讨论,一般以5人左右为宜。技校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加强,学习主动性不够高。人数过多,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或者干私事。人数过少,达不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讨论会上,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畅所欲言,甚至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在比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也能加入小组讨论中来。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要巡堂指导,起到监督、指导作用。
讨论结束,每组派代表发言,促进各组交流意见,扩大他们的思考角度,保证讨论效果。最后,教师小结。
3.讲练相结合
《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知识是技工学校文秘专业学生必考证――秘书资格证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考证内容,布置适合学生做的练习,让学生多思考,巩固所学知识,为文秘专业学生考证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从学生做练习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4.专题讲座法
文秘专业教师的知识面、实践能力有限,需要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不定期地做有关文书与档案管理的专题讲座。通过讲解他们的工作体会,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工作实际情况,从而借鉴他们宝贵的经验,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少走弯路。
5.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即安排一定课时组织学生在校内档案室、办公室或校外实习基地从事具体的文书处理、档案管理环节,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工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工作体验感。实习期间,学校还可聘请档案专家讲课、现场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
6.情境模拟教学法
教学中可加大实训比重,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的情景模拟教学。比如,设定一个收文、发文的工作情景,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模拟收发文的工作流程,完成情景中所要求的文书写作内容。学生能深刻理解收发文的流程以及文书的写作格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还可将学生的情景模拟录成视频文件,播放给学生看,学生找出情景模拟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指正,达到最终教学效果。
又如,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进行档案纸质分类,拟写案卷标题,编制立卷类目、档号、目录、备考表等。教师还可提供部分新型载体文件,让学生上机房模拟管理电子文件、对新型载体文件归档。这培养学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文件与档案管理和各类信息处理的能力。
7.参观调查法
教学中,教师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档案管理部门,比如档案馆、档案室、办公室等。让他们实地了解档案部门的工作现状以及不同种类档案管理方法等。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撰写调查报告。参观调研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调查研究能力,让他们深刻理解档案管理实际情况。
除了以上七种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变考核方式等来改变《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该课教师可与校外文书档案实训基地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训计划和方案,编写适合技校学生学习且与时俱进的校本教材。考核方式上,将实训成绩、测验成绩、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调研报告、课堂练习、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促进学生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对文秘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梁健平.浅析技校《文书与档案管理》的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2]沈蕾,孙爱萍.《文书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档案学通讯,2009,(3).
[3]孙玉梅.课堂讨论的形式与操作[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