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内容范文1
加强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建设,使这一群体更好的对所在村发挥积极作用,逐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努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积极参与云南新农村建设中来。
一、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研,进一步分析出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在“三农”工作、人际沟通协调及创业能力等主要方面都存在欠缺,这些与现今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不相适应,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三农”知识不足,难以学以致用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来自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纷纷选择了考取大学生村官的就业之路,由此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知识无法派上用场。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专业各异,理、工、农、医、文、法一应俱全,而具有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农学专业(包括农业科技、农经管理、农村社会学等)背景知识的仅有 5%。这无疑阻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顺利开展,不能较好地为云南省农村、农业、农民提供合理的发展思路,无法满足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2.人际沟通欠缺,难以融入其中
人际沟通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锻炼、提升的一门学问,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为大学生村官与其他村干部、村民们的有效交流提供了保障。然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刚刚走出校园就投身于农村建设工作,往往缺乏社交知识和经验,缺少与农民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调查的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基本都是接近90后的一代,具有很强的自我为中心意识,从城市来到一个全新的农村环境中,难以通过谈话交流就能迅速融入到当地,受到村干部、农民群众的认可更是不容易。
3.创业能力不强,难以开拓进取
云南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自主创业能力、自主创业意识不强烈,仅有少数大学生村官有创业想法,这在规模、数量上是远远达不到农村创业要求的。仅有想法对于今日的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对云南省桥头堡建设来说,是于事无补的。大学生村官们并没有深入理解农村创业的意义,不管创业是否成功,它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启示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从长远看创业是一项长期而漫长的任务,充满了各种风险与挑战,这就需要大学生村官们保持坚韧的毅力和不断前进的心态。
二、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1.政府的选拔与培养机制不完善
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培养机制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的问题。按照目前的招聘工作方法,招聘对象、招聘条件都是由县(市、区)统一组织,农村基层组织没有任何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很难招聘到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招考部门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注重对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的考察,对其专业关注不够,导致了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整体思路等与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实际工作需要相差甚远,无法满足农业发展创新的需要。
2.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能力不够强
一是心理上的不适应。部分“大学生村官”面对复杂的环境和棘手的事情,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会打退堂鼓,感到心灰意冷、提不起精神。有些则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在思想上有“高人一筹”的优越感,难以放下架子和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还有个别“大学生村官”对选择当村官还是感到不理想、不满意,工作中随意性强,履行职责情况比较差。二是环境上的不适应。大学生活已经使大学生们习惯了都市的生活,在选择当村官后,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面对基层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感到与自己想象落差太大,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三是工作上的不适应。有的“大学生村官”缺乏必要的实践和经验,工作中被动应付、得过且过,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独立工作能力不强。
3.有效的监督与绩效管理机制不建全
大学生村官工作在村里,考核主要依靠乡镇,从而给大学生村官考核工作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乡镇会围绕推动本级工作来使用和考核大学生村官,从而弱化推动大学生村官履行本职;二是受乡镇组织体系、工作人员等限制,对大学生村官考核工作的组织还不够严谨、规范;三是受大学生“村官”身份的限制,考核结果难以直接与大学生村官进入县乡事业单位和公务员队伍等选拔使用挂钩。
三、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主要接受的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而当毕业之际考入大学生村官,身份转变的过程要求对其工作能力的培养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1.高校学习阶段
各个高校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进行改革,探索出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培养的新路,为大学生村官在“三农”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上做出积极贡献。一是应切实转变办学观念,在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教育教学组织、大学生村官政策宣传、就业理念引导等方面应积极转变,科学求索。可以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依据云南省农村生产、生活等发展的现实需要,增设相关的涉农专业选修课程。例如,设置大学生村官专业学习的课程,对有志向服务“三农”的大学生加强相关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对意向性大学生村官进行创业能力培养,积极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着力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加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与技巧培训。
2.岗前培训阶段
在大学生村官上岗之前,相关部门应当科学规划培训事宜,对培训的时间安排要周密考虑和编排。对大学生村官在岗前培训内容上,可以适当使用普及农业知识讲座、致富经验交流会、实地考察学习等方式,具体学习的知识包含涉农专业知识、农村法律法规知识、农业管理知识、解决农村纠纷、农民矛盾的方法等实用性内容。并可以结合不同时期建设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发展需要,来逐步调整、补充、完善与之相匹配的岗前培训内容。
3.任职工作时期
由于受到在校所学专业知识的限制,大学生村官所学知识、持有的相关技能与农村的生产活动联系不够紧密,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村官需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系统性教育和指导。同时,国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创业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大学生村官创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村官创业,对创业团队建设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肯定。农村各有关部门要以人性化的方式帮助他们建立好沟通平台,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和拉近与农民群众的距离创造条件,在农村实际工作中锻炼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武胜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理论支撑[J].长白学刊,2011(2)
[2]王兆萍,罗文映.大学生村官政策建立的理论基础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2(2)
[3]闫雯,李云飞.探索农林院校培养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途径[J].农业考古,2011,(03)
[4]张曦,杜嘉,王进.和谐社会发展与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研究[J].农业考古,2011,(03)
作者简介:
张磊(1980-),男,法学硕士,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团委书记,讲师。
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内容范文2
一、目标要求
紧密结合我局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实际,通过实施“双建双培”活动,利用我局村镇建设培训基地平台,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推动大学生村官提升素质、成长成才。为村镇建设培养一批能够适应集镇建设发展需要的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以此提升大学生村官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村镇和谐文明程度。
二、实施内容
1、结对帮带
我局村镇建设培训基地共有13名大学生村官,根据我局和大学生村官工作实际,建立住建局大学生村官结对帮带联系制度,各联系人要经常与各位大学生村官谈心交流,提供村镇建设政策咨询和法律、法规帮助,提供技术指导,尽可能解决实际困难,为大学生村官创造便利的成长发展及工作环境。
2、相关培训
开展与村镇建设与村庄环境整治有关的培训活动,围绕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及村庄环境整治技术指导,提升大学生村官的理论知识水平。
3、跟班学习
每位大学生村官到各自所在镇村建办或整治办学习、工作一个月。分期分批选派大学生村官到住建局村镇科跟班学习。
4、专家授课
邀请市、县有关专家分序时培训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有关知识和村庄环境整治技术知识。
5、知识竞赛
通过问答、卷答等形式,开展与村镇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竞赛,对成绩优异者酌情予以奖励。
6、现场观摩
开展现场教学活动,组织大学生村官参观我县集镇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现场,进行学员提问、现场点评。
7、联谊交流
组织局工会、团委等组织与大学生村官进行联谊交流活动。
三、责任落实
四、工作要求
1、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局成立大学生村官“双建双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结对帮带联系责任人,负责对局村镇培训基地大学生村官的指导、协调、督查。各结对帮带联系人要结合各自职能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为大学生村官学以致用,发挥所长,提供政策、技术等支持。
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内容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有效需求 充分供给 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 发展 的长效机制?
1 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 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 经济 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 政治 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 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 考试 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 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 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 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 法律 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 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 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 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 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 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 农村 发展 变迁与农业 经济 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 理学 、经济学和人文社会 科学 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 现代 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 艺术 修养和能力。
2.2 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 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 政治 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 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 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 教育 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 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 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 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 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 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 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 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 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 文献
[1] 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 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 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
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内容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社会角色;角色扮演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江苏等省市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在全国率先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开启了实行中国大学生“村官”的第一步。此后其他省市纷纷仿效,大学生“村官”在全国得到了全面推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不仅可以为新农村建设输入一大批年轻人才队伍,而且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现已正式转入国家主导的工程建设阶段,被舆论热评为“新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
在我国特有的二元制结构社会下,农村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大学生“村官”在转型中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如何定位自己在农村的角色?他们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与村民和村干部对其定位有什么差异?如何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给自己明确定位?这是本次研究关注的重点。
二、研究设计
(一)个案概况
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大学生“村官”为个案进行研究。六合区,地处南京市北部,人口约915845人,土地面积1485.5平方公里,是南京市11个市辖区之一。南京市从1999年首次面向社会招聘大专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前往农村村级组织中工作。近年来,2009年江苏省省市联动招聘大学生村官710名,其中六合区271名。2010年省市联动选聘大学生“村官”共511名,其中六合区270名。2011年省市联动选聘大学生“村官”共140名,其中六合区40名。2013年,六合区共有在职大学生“村官”一百余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二)研究方法的选取
笔者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大学生“村官”政策进行解读,以中央颁布的相关政策及南京市的具体法规为重点来分析国家对这一群体的规定和期待。然后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南京市11个市辖区中抽取了六合区作为研究对象。最后运用滚雪球的方法从六合区在职的一百余名大学生“村官”中选取了15位大学生“村官”,笔者也访谈了大学生“村官”所服务农村的17位当地村民、5位村干部。本次调研主要从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前期的准备情况、日常的工作内容、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度、自我认识及他人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角色定位。
(三)资料的整理
本文以英文CASE的第一个字母C表示个案,以数字表示序号,如个案C1,个案C2,以此类推对个案进行简单编码。
三、大学生“村官”角色分析
随着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基层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村官”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多样性。从对文献及访谈资料的分析中,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本身应该扮演的角色在不同群体中呈现差异性。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本文将从政府视域、村干部、村民及大学生“村官”本身四个角度来呈现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角色定位。
(一)政府视域下大学生“村官”的角色
从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目的来看,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对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国家要求大学生“村官”真正的深入农村,更深一步地了解国情,发挥自己优势,协助当地村委科技兴农;有效地灌输和传播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民主的发展观念,影响并带动农村干部及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农村新型农民。同时在农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大学生“村官”要努力引导农民合法合理的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缓和农村矛盾、维护农村稳定,有效地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2]综合看来,从政府视域下大学生“村官”所扮演的角色是:政府政策的宣传员、科技推广员、基层普法员等多重角色。
(二)村干部眼中的大学生“村官”角色
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定位主要集中在:利用广泛的学识扩展村两委班子事业;利用自身人力资源引进高校科研推动农村科技发展;利用丰富的人脉资源引来资金项目;利用所学知识和专长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四个方面。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在科技、管理及发展方面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大部分村干部又觉得刚到村不久的大学生“村官”因为对村民不够了解,在决策方面并不任由他们做主导。
(三)村民眼中的大学生“村官”角色
中国农民自古有“无事不进衙门”的传统,对于大部分村民而言,如果没有什么必要的事情需要找村干部,一般不会去村委会,更不会关心村委会的干部。因此,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调查发现,大部分村民并不关心大学生“村官”,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在村有无大学生“村官”。此外,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与普通村官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当我们解释大学生“村官”是由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担任村干部时,大部分村民表示:在科学技术方面,大学生“村官”应该给村民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他们增加农业产出,在社会服务上,应该多给村民讲解法律及一些社会知识。调查发现,在村民眼中,大学生“村官”更趋近于一个先进传播者角色。
(四)大学生“村官”自身对村官角色的理解
刚从大学走出来大学生“村官”,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和角色抱有很强的期待,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在定义自己的角色:(1)先进传播者。农村首先是一个很封闭的地方,思想保守,很多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传不到,大学生“村官”可以利用他们自己的特长带给农村一些有用的知识,教给农民一些实用的技术;(2)村干部的一员。大部分大学“村官”表示,作为大学生“村官”,多少具有官的特点,怀有先进思想的他们能够在村两委的决策上有一定的发言权;(3)农村文化活跃者。农村的生活不仅封闭而且单调,大学生“村官”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们的到来为农村增添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四、大学生“村官”自我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村官”尚未形成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社会各界对他们的角色定位还相对模糊。从城市到农村,从大学生到村官,高校毕业生的身份和生活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人们印象中,大学生被称为“象牙塔里的骄子”,而村官大多是由具备一定群众威信和工作能力的农民担任。大学生“村官”与外在主体发生互动,并力图从他人的言行中获得对自己身份的确认与角色的支持。如果外在主体的反应与自己的身份标准不相匹配,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身份确认就可能出现模糊甚至偏差,经受挫败、疏离之感。在此情况下,大学生“村官”则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输出进行调适。“人的‘次级社会化’过程‘否定’了先前社会化的成绩,要求对行为进行彻底重构,继而要求新的技能和知识”。高校毕业生一般对农村工作的复杂性缺乏一定的了解,到村任职后很可能需要进行角色的主体性重构。在角色适应的过程中,自身的诸如素质、追求和心理状态等因素也可能造成角色失调。[3]
角色失调是指个体在扮演自身角色的过程中出现了矛盾或者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的情况。具体来讲,角色失调主要分为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等四种情况。[1]119
(一)角色冲突问题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的角色集。角色集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多重角色集于一身,这主要是强调一个人内部的关系;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这主要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109角色冲突是指人们在角色的扮演和实施中,在角色内部和角色之间会发生冲突、矛盾、抵触和对立,从而影响了角色的顺利进行。[1]119
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中的一员,避免不了要和他人进行交往和互动,和他联系比较紧密的就是村民以及村干部。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部分大学生“村官”和村民以及村干部的关系并没有预想的好。
C2:我刚来村里时,由于语言障碍,和当地人沟通很困难,并且有村民认为我在农村呆两年就离开,所以很多事情都不会来找我。此外,村干部对我总是有一些疑虑和担心,所以在带我时积极性很低。
在该个案中,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由于不熟悉环境,不熟悉方言,自身比较内向和牵扯多重利益等原因,他们和当地村干部以及村民的关系和预想的有一定的差距。此外,有一部分成家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兼顾村务和家务,表示压力很大。
C5:我已经结婚两年了,现在有一个1周岁的儿子。我的老公也在六合区政府上班,所以我们两人很少有时间共同陪儿子,儿子出生不久就被送回外婆家,我们夫妻俩只有在周末才会开车回老家陪孩子几个小时。看到儿子慢慢长大,我却不在他身边,心理很内疚。
在此例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很繁琐,每天的工作量比较大,对于工作和家庭,他们只能兼顾其一。作为“村官”,他们比较称职;但作为父母,他们也无能为力。在部分大学生“村官”身上,出现了角色紧张现象。
(二)角色不清问题
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者角色的承担者,他们对于某一角色或者自己承担的角色没有清楚的认识,不明白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也不知道这一角色是干什么的状况。[1]120调查中笔者发现,角色不清在大学生“村官”中表现明显,部分村官对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并没有一个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C6:在刚来村里的时候,我很迷茫,因为我不知道我应该去做什么,在开始的半年里,村支书几乎没给我安排过什么任务。一开始我做一些文案,下农户进行政策宣传,帮忙解决纠纷等。可是,我自己感觉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和我预想的不一样。其实,对于初来乍到的大学生“村官”来讲,对于自己的职位迷茫很正常,因为还没有完全熟悉和融入到当地。所访谈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在岗位上的角色就是给村里提供新技术,但是他们自己对于自己的村官具体定位也是不明确的,不知道自己的职责,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地位模糊。
(三)角色中断问题
大学生“村官”出现角色中断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和村官这两种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角色中断指的是人们在自己前后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矛盾的现状,它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承担一种角色之前并没有为这一角色做好准备。[1]120
C12:我刚来这里的时候,我很沮丧,甚至崩溃。因为这里的环境太糟糕了,语言不通,不合群,不被领导和村民理解,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
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其自身在角色的转变上没有做好充分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夕选择大学生“村官”作为其职业发展,大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 缺乏专业的辅导和培训,这就需要他们在工作中慢慢学习和适应。然而,高校毕业生在来到村官这个岗位上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角色转变的困难,导致其在村官的工作中出现角色中断的现象。
(四)角色失败问题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有一些大学生“村官”看似每天按时工作,但从和他们的谈话中,笔者发现他们只是应付生活。角色失败是所有的角色问题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状况,它是指角色扮演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成功扮演好这一角色,不得不选择放弃。[2]121
C15:我不觉得大学生“村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不过每天百无聊赖的去应付各种琐事。我有同事只不过做了一年半就去考公务员了,有很多人劝我也另谋出路。先干着,以后再说。
大学生“村官”角色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出路不明显、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缺乏。许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是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并没有把大学生“村官”当成自己的终身职业,仅是一个跳板和过渡期,所以对于期满后的归属他们是非常看重的,国家政府也有考虑但在实际的落实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笔者在分析后认为,出现角色失调的具体原因很多,不外乎个体的内因与环境的外因这两种。一个人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既然不完全就是他本人,那么与之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总会有差异。[1]117 在笔者看来,大学生“村官”出现上述的问题,不管是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还是角色中断与角色失败,都对大学生“村官”本人的心理、工作、新农村的建设有一定的副作用。
五、小结与思考
本文在探讨研究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政府、村干部、村民以及大学生“村官”本身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不同定位。并着重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对大学生“村官”在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在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甚至是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现象。究其原因,无外乎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应该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进行一些明确和引导。
第一,政府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培养,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权益保障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
第二,村干部与村民层面要积极配合村官工作,要对大学生“村官”充满信心和希望,要不断尝试着去接纳他们,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大学生“村官”自身也要进一步去提高个人素质,对自身的身份的转变做好充分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等.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内容范文5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的需要;是转变就业观念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农村需要怎样的大学生“村官”
1、农村需要“下得去”的村官。作为一名已经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应该站在农村的角度来看问题,考虑的应该是农村的事务,打交道的是全体农民,这种角色的转换要求他们必须放下身份、用活知识、加强实践,要广泛地接触农民,了解农民的生活情况和生存状态,倾听老百姓的呼声,知道老百姓最想知道什么,最需要解决什么和最盼望得到什么。只有那种“下得去”的精神,大学生“村官”们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那些事情怎么干和怎么把它干好,做出真正有益于农民群众的事情来。
2、农村需要“待得住”的村官。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后会面临着一系列的的困难:一是办公条件落后,不可能提高像城市里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二是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村官到村任职后,衣食住行不方便;三是农村工作繁杂琐碎,经常会被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缠住而无法脱身。这些艰苦的条件不仅是对刚从大学校门出来的大学生“村官”的意志力的挑战,同时也是对他们人生追求的一大考验。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从容的面对这些困难并能很快的克服它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各项工作中,就必须要待得住、要扎得下根。这样在农村能够干出自己一番事业,对农村农民有所贡献才不是一句空话。
3、农村需要“干得好”的村官。国家鼓励大学生到村任职,就是为了让大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农民群众用知识、用科学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过上富裕的日子。因此大学生“村官”到村后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干好自己的工作作为恪守本职的基本要求,在工作中要经常虚心向那些有基层经验的老干部学习,向那些有农业技能的农民师傅请教,逐步提升自己的基层工作能力。要放下架子,真正去融入农村,深入农民,帮助农民群众出谋划策,传授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帮助农民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让农民得到实惠。这样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真正拥护,才能提高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才能有助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影响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
1、开展工作的经验不够足。大学生“村官”长期在学校读书,普遍对农村工作缺乏了解。由于年纪轻、阅历浅,没有经历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工作经验都比较缺乏,个别大学生“村官”干工作局限于“跑龙套”,单独遇到复杂问题往往茫然无措、束手无策,缺乏独当一面解决矛盾和驾驭局面的能力。
2、发挥作用的环境不够优。有的村干部害怕“徒弟”长本事,不愿意倾心相帮,倾囊相授;有的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既然是助理,就要又“助”又“理”,将一些烦事、杂事、难事统统推给大学生“村官”;有一些群众思想观念守旧,对大学生“村官”缺乏理解和支持,在工作中设阻力出难题,使大学生“村官”放不开手脚,发挥不了优势。
3、管理服务的机制不够细。首先,身份角色有待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村官”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村干部,也不是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找准自己的坐标,履行职责时存有“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其次,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细化。第三,任期满后的出路有待进一步拓宽。
4、扎根农村的意识不够强。到农村任职,大学生“村官”普遍存有心理落差。有些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做出的无奈选择,只是把当前职位作为日后报考公务员或者谋求更好发展的“过渡期”,缺乏长期在农村锻炼成长的打算。
三、如何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管理
1、进一步健全选拔机制,使大学生“村官”选得准。要严把大学生“村官”入口关,逐步健全完善公开选聘、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要针对农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聘大学生充实村干部队伍。在选聘过程中,除进行文化考试外,还要对他们的德、智、体、劳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把那些政治上可靠、思想上亲民、作风上务实、立志在农村建功立业的优秀大学生选聘下来。
2、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使大学生“村官”稳得住。要根据大学生“村官”任职村的实际情况,确定他们的岗位目标。乡镇党委加强督促检查,定期考核。考核时大学生“村官”向任职村和乡镇党委“双向”述职,认真参加民主评议。要建立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适当增加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制定合理的待遇增长政策。开展优秀大学生“村官”评选活动,对优秀大学生“村官”进行表彰奖励,对业绩、能力和口碑差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诫勉谈话,重点帮教。在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招考方面,对优秀大学生“村官”给予优惠政策。拿出一定的乡镇领导干部职位向服务时间较长,业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公开选拔。对期满后自寻门路的大学生“村官”,要加强引导和推荐。要建立交流沟通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设身处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3、进一步健全培训机制,使大学生“村官”推得出。除进行全面系统的岗前培训外,任期中要广泛开展“一对一”帮带活动,安排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乡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结成帮带对子,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政治思想、生产技术、调解艺术等方面的传帮带。定期组织他们到实践培训基地、发展好的地区考察学习,到省、市、县集中培训,开阔视野。要广泛开展大学生“村官”联户活动,组织大学生“村官”联系几户致富能手、科技能人、特困户等,为他们搭建工作舞台。
四、要注重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培养
1、德能正其身,注重提高道德素养。注重培养“大学生村干部”的道德素质,树典型、学先进,树立道德标尺;严要求、高标杆,提高业务水平。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提高自觉为群众服务的意识。组织“大学生村干部”积极参与思想讨论,查找问题,寻找根源,使他们进一步端正工作态度,更新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才能胜其任,注重提高工作能力。一是强化培训,尽快转换角色。可以通过党员干部讲课等形式,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培养素质,坚定信心,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进行“传、帮、带”活动,尽快适应工作。通过“二帮一”或“三帮一”的形式教授工作方法,传授工作经验,助其早日成才。三是进行专题培训,尽快融入角色。积极组织大学生村官参与县各种理论谈论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村官的综合能力,拓宽“大学生村干部”的思路、视野,使他们改变思维方式,增长综合知识,促进工作能力提高。
3、言能达其意,注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基层工作,“大学生村干部”每天都要面对群众做大量的政策宣传工作、思想工作,要求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尽快适应农村工作需要。可以组织“大学生村干部”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使他们通过参与提高协调、会话、临场应变等能力。通过讲课,提高“大学生村干部”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心理素质。
4、书能成其文,注重提高写作水平。每名“大学生村干部”都要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既增强写作水平,又使其加深对村情民意的了解。挖掘写作能力好的“大学生村干部”,表彰优秀,树立典型,供其他“大学生村干部”学习。
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内容范文6
山西、江苏积极尝试
2013年,山西省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选拔330名乡镇科级副职领导干部,在吸取公务员录用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组织推荐”环节,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干得好的考得好。
同在2013年,江苏省徐州市选拔19位副科级干部,在选拔程序和考试内容上增加了“实绩考试”环节,把在村任什么职务、创业情况、年度和聘期考核成绩、受省市县三级表彰情况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同时,在笔试和面试环节,也是采取针对村庄、社区建设撰写论文,通过举案例考察社区矛盾处理能力、创业带民致富能力,这些举措都是对干得好、考得好的积极尝试。
考试要改善考法
“考”是一种竞争方式,虽然不是最好的方法,却是各地必选的途径,因为“考”可以引导青年大学生村官树立持续不断学习的观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各级组织部门、基层干部群众不能简单地否认“考”的价值,而是要改善“考”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像山西、江苏徐州等地都创新了考试的方式,但在考试的内容和程序上增加了一些符合实际的因素,就产生了考得好的效果。可以说,实现了组织满意、基层干部群众满意、大学生村官满意的目的。
当然,考试选拔中也还存在个别干得好的大学生村官不能被推荐出来,不善于表达或不善于考试的大学生村官考不出来的现象。这些现象虽然是个别的,但各级组织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不断探索更多更合理的选拔途径,不断丰富和拓展让干得好的考得好的良性流动渠道。
定向和选拔要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