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盐业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盐业改革方案范文1

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较晚,很多方面存在不够完善之处,在计算机教学方面,依旧采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不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不利于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而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正确面对当今时展形式,积极进行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强化学生计算机技术,以此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积极适应市场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的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在实际教学阶段,高职院校必须严格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和课程设置方面,同时在教学组织方面,都需要以学生为本。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探索,主动学习,同时能够深刻掌握到计算机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社会在不断发展变革中,高职院校必须随时关注就业市场动态,对此做好综合性分析,可以组织相关教师到社会企业单位中进行调研,以此了解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进而制定出合理可行、满足企业要求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方案,将提升计算机技术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内容,加强全体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上对现阶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教育方案改革阶段,高职院校务必同实际教学工作相结合,同时对毕业生就业岗位充分分析,对于传统落后的不利于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学课程,敢于舍弃,逐渐减小学生同岗位需求之间的距离;改革中需要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理念,加大实践教学的占课比例,比如说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时间,上机实践课程设备进行升级等,建立更加全面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数据库,更加便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同社会中企业做好沟通合作关系,同样是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通过校企联合办学,使校企融合度得到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以此对学生整体素质进行考虑,对学生做针对性培养训练,加强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以此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相比较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较为复杂,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急需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实际教学阶段,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合理结合专业知识同计算机知识,以培养实用型学生为目的。比如说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着重考虑软件开发课程,保证课程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对于艺术专业学生,课程设计上着重安排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课程;对于管理类学生,可以着重安排文秘处理、数据库管理等课程,保证所有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知识充分结合,保证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同时做好实际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教学方法在选择性上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法。在课程开展前要求学生明确具体教学任务,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能够自觉开展自主学习。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开展计算机技能大赛,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争强好胜心里的影响下,踊跃参加。比如在文字排版练习课程,可以组织报纸编辑竞赛,以此考察学生文字编辑软件使用情况和掌握程度,同时考察学生录入信息的速度。通过组织竞赛,不仅能够营造出激烈学习的氛围,而且更加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

三、重视优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高等职业院校办校特色明显,特别是计算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更加突出技术性和工程性等内容,坚持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作为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阶段,加强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创新,以此使教学更加具有吸引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于实际发展和办校规模,在安排课程阶段,必须合理控制理论课堂与上机实践课堂的比例。在上机实践课中,教师需要亲身进行指导,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随时指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耐心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对于毕业设计环节,能够真实的反应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水平,同时也是检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最好环节,所以毕业设计环节务必要严格抓起,高质量标准,以此保证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能力得到全面展示和锻炼。

四、强化实验室教学,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高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时,需要同其他普通高职院校实验教学有效区别,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方式方面更加突出计算机教育特色。比如可以进行专题性实验课程设置,对此有兴趣的学生、或者有特长的学生开展针对性训练;也可以进行专项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研究阶段促使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解决问题,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建设具有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特色的实验室,同样必不可缺,实践环境可以同学生未来就业工作环境相似,在学生充分得到锻炼时,也逐渐提升能力满足未来岗位所需,及早适应社会。

盐业改革方案范文2

我国高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局限:①一是学科专业单一,知识面狭窄;二是在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课程内容相互脱节与重复现象突出;三是忽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比较欠缺;四是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脱节,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缺乏;五是缺少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从业观及能力培养。这些问题导致高等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本专业人才缺乏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因而需要改革与创新。

表1华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现状分析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完善程度来看,东北农业大学最为完善。东北农业大学农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了:②办学指导思想;分析优势所在;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术交流方面分析办学特色;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和改革成效;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培养。

就华南农业大学而言,农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始终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得到调整,在摸索中日臻完善(见表1)。但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国内理论、轻国外理论。具体而言:①课程涉及面很广,但缺乏深度。课程涉及通识教育、基础教育等近70门课。老师只能点到为止,学生学得不精。②课程安排不合理。有一些学时数较多的课程集中时间上课,导致学生听课疲惫,影响教学效果。③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在实际教学中却以传授知识型的课程为主导,重点介绍农林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而与农林经济管理实践结合较紧密的应用型课程则很少涉猎,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明确的教学实践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措施,效果难以保证。学生们普遍认为,学校的实习指导和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多以短时参观为主,学校对实践环节投入太少,补助标准太低,实习计划的拟定受到经费的严重制约。究其原因,一是实习基地建设滞后;二是教师的实践能力本身有限;三是学校实验设备明显不足;四是实践教学内容本身不明确。③

(3)毕业论文写作的要求相对宽松,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以“考试”为导向的专业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将重心摆在考试分数上,专注于考试范围内的知识,而非对于学术的研读深究。而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大部分同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心存侥幸未认真对待。这一方面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与找工作的时间冲突,面对就业压力,同学们将更多的精力置于后者;另一方面则与目前对于毕业论文较为宽松的考评机制有关。

(4)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专业的就业局限性较大。学生们反映:在农林经济管理四年本科教育中,最大的体会是什么都学,什么也没学。客观上,除了农口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下转第159页)(上接第129页)业生有直接需求之外,毕业生们经常遭遇招聘限制。

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建议

2.1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1)注重合理性与综合性。注重课程结构的科学化、课程内容整合衔接的合理性和知识结构的整体性。(2)注重深度性与学术性。优化专业课的课程体系,要深入浅出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思考。(3)注重实践性与社会适应性。提供平台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课程设置应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与社会需求的就业人才方向相适应。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农林经济管理类选修课比例,扩大选择范围,尤其是人文教育类课程比例。④二是强化农林经济管理课程的深度,打造专业化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4)注重政策性,与时俱进地关注农林方向政策的更新,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等形式进行分析。

2.2 创新教学管理体制

本科生导师制学长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学生通过比较系统地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而提高创新、分析和研究能力。华农的“红满堂计划”和“助理班主任”制度已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辐射范围不够大,约束力度不够大,仍需要改善。此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这一平台,实行“本硕连读”或“本硕博连读”的制度,着力培养研究型人才。

2.3 完善实习制度

(1)在内容上,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更新,突出对农村经济研究的科研训练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形式的运用。(2)在体制上,要将实践教学固定到人,责任到人,每个实习由专人负责,长期在实践领域有所成就。(3)在经济力度上,加大经费投入以改善实验实习条件。⑤(4)在对象上,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考虑与村镇以及涉农企业磋商,充分挖掘资源,如华农经管的长期合作伙伴温氏企业等。

2.4 培养开发教师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构建公共管理框架体系,以及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师首先需要换脑,重新学习更新知识,并在改革、更新、探索中创造新知,提高教师创新素质与能

盐业改革方案范文3

1.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调查表明, 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方基本上是外资、合资、外国公司或有意开拓国外市场的中资企业, 学历起点是大专层次, 岗位群广泛, 职务多为涉外业务助理、外国客户服务、外业务员、商务秘书和商务文员等业务类, 我们还发现劳动力市场对我国大力推行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反应冷淡。同时, 商务英语专业市场需求量大、岗位群广泛的特点也构成了高职教育的不利因素, 它要求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商贸运作知识, 然而商务系统庞大而错综复杂, 受高职学生基础文化修养较低与学习时间有限的制约, 关于商贸知识应该讲什么、讲多少、怎样讲就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教育观念与就业导向观念的更新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先导, 观念转变得越快, 教学改革的思路就越清晰。当前, 应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 着重研究高职教育的定位, 牢固树立高职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的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 其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观念。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应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 对岗位职业能力、完成岗位任务的程序以及各个程序的职业标准做出详细科学的描述, 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训练的规范性与应用性。

2.课程内容较多,与目标学生水平不匹配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调查表明, 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方基本上是外资、合资、外国公司或有意开拓国外市场的中资企业, 学历起点是大专层次, 岗位群广泛, 职务多为涉外业务助理、外国客户服务、外业务员、商务秘书和商务文员等业务类, 我们还发现劳动力市场对我国大力推行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反应冷淡。同时, 商务英语专业市场需求量大、岗位群广泛的特点也构成了高职教育的不利因素, 它要求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商贸运作知识, 然而商务系统庞大而错综复杂, 受高职学生基础文化修养较低与学习时间有限的制约, 关于商贸知识应该讲什么、讲多少、怎样讲就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在被调查公司对相关专业职务能力的描述中,100%提到英语和计算机应用两项能力, 95%提到与人沟通的能力。

目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内容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商务翻译、商务口译、商务英语视听。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着重训练的是国际商务活动需要的基本技能。商务英语课程涵盖商务基本原则和运作。商务英语阅读包括商务常用文件如报表、信用证等。商务英语写作涵盖原来的外贸函电和实用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和商务口译课程训练的是商务活动中的会议翻译、谈判翻译、公司及产品介绍等技能。这些课程对于英语基础知识不扎实的高职学生来说,显得复杂而难以接受。

3.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的比例偏少

(1)教学中缺乏真实的商务情境

商务英语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它是“商务环境中所应用的英语”、“其语言教学的重心具体在商务环境”。因此商务英语教学首先要对学习者的目标环境进行分析,让学习者置身具体的商务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模拟真实的商务场景或将学生带到真实的商务场景中去,让他们亲身体验。而现实中的课程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过分的花大量的时间在语言本身的学习上,强调语音、词汇与语法的学习,忽视了商务英语应该定位在“语言能力”上。现实教学中也难以找到真实商务背景下的教材辅助材料,如一些公司的年度报表,会议记录,纪录片等。在三年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设计若干个“仿真”和“全真”的技能任务作为学习活动的目标,进行技能的仿真训练,为学生提供一个“准社会化”的学习环境,进行工作技能的仿真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未来环境的需要。

4.教师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在师资上,绝大多数从事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商务英语的学历背景,对真实的商务工作环境也不很了解,在教学方法上仍较多地采用传统的普通英语的教学模式,造成教与学的双重被动;能够利用英文教授商务英语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的老师仍在少数,无法满足竞争日渐激烈的商界的需求。在课程改革中如何加强教师商务工作环境的了解,改变教学模式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应改变以往传统的“在黑板上做生意”的教学模式,着力构建基于学生中心的商务职业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见那个班级“公司化”,将学生“职员化”,将课堂教学 “活动化”,把课堂教学变成一项项“商务活动”。

盐业改革方案范文4

盐不能多吃,但不能不吃。

正因为如此,国务院《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以确保食盐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为核心,在坚持食盐专营制度基础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方案只是对食盐安全管理作了政策性的阐述,具体如何监管,难点在哪里?

多位专家学者表示,食盐安全问题以及食盐价格问题,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改革实施后,盐业公司不再承担监管职责,监管的重担就落在了政府身上,政府要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能,“既要放,也要管”,要放得下,也要管得住。所以,监管是下一步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假盐的编码是重复的,而真盐的编码是唯一的,不会重复。

食盐安全牵一发动全身

2016年底,广州警方捣毁一特大生产、销售假盐地下窝点,查获假冒“粤盐”牌成品盐318箱(6.32吨)、原料高级精制盐(工业标准)4.8吨、包材及生产机器一批。犯罪嫌疑人将工业盐不经清洁、加碘,直接加工成假冒加碘食盐,制售假盐100多吨。

警方介绍,犯罪嫌疑人刘某从2016年6月份开始生产假盐,将工业盐作为原料,在不经过清洁、加碘、消毒等生产环节的情况下,直接加工成假冒“粤盐”牌加碘食盐,然后销售到广州周边地区的农贸市场。广州市公安局食品药品与环境侦查支队峰在通报会上说,使用这些不安全、不卫生的设备加工工业盐,成本不及正规加工食盐的一半。该团伙共制售假盐100余吨,获利约10万元。

很快,与广东省毗邻的江西省,也查获了大批假盐,初步判断货源正是来自于广东。

专家介绍,由于工业盐和食用盐的主要成分均是氯化钠,所以从口感上没有大的区别,并且盐作为烹饪中调味品,使用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工业盐冒充食用盐对人体的危害多是一个慢性的过程,比如工I盐中可能会含铅、砷、汞、镉及亚硝酸盐等杂质,重金属长期蓄积可能会引起头晕、皮肤病、心肌损伤、神经炎、多器官功能障碍、肌肉痉挛、腹痛、呕吐、骨痛、肾炎,甚至致癌、致畸。

暨南大学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傅亮表示,食品中频繁出现工业盐事件,原因在于盐务部门、工商部门等监管缺失所致。目前食品出现工业盐,与政府部门对工业盐的生产和销售打击力度不够有关。一般而言,只要工业盐没有导致人员死伤或是大范围的恶劣影响,盐务局对这类违法企业的处罚多是罚款,标准是对违规企业处以其所用工业盐价值的三倍以下罚款。造假贩假者很容易重新开张。如此低的违法成本,难以起到警示作用。

不仅仅是食盐质量,食盐市场的稳定,同样关乎平民百姓的安危。

2011年3月11日,日本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受日本核污染影响,不少中国百姓担心海水污染吃不上盐或者想通过加碘盐预防核辐射。于是,各地纷纷出现了一股抢购食盐的风潮,从北刮到南,许多市民纷纷到大小超市和商店“批发”食盐,甚至有人连夜开车到城区商店买盐。一包1元多钱的碘盐竟然炒到了18元。

所幸的是,这一次的抢盐风波,在各地政府及时公布食盐储备情况之后,得以迅速平息。

《小康》记者了解到,在本次《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出台之前,我国曾经几次着手对盐业体制进行改革,但因种种原因,要么中途停止,要么雷声大雨点小。

“食盐安全问题一直是部分企业或者专家反对改革的理由,总是说食盐专营事关食品安全,事关人民健康和安全,要慎重。”在原国家经贸委运行局副局长,盐业管理办公室主任陈国卫看来,食盐安全成为盐业体制改革反对者的“利器”,据他回忆,2002年其分管盐业改革几乎要突破时,反对者认为食盐专营制度一旦放开,对普及加碘盐的工作会造成“毁灭性打击”,导致方案中途夭折。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章政表示,这次《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核心,就是确保食盐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

盐改后食盐安全环境出现新特点

《小康》记者注意到,本次盐业体制改革后食盐安全面对的环境有不变的也有变的,有变化大的也有变化小的,有经营方面的也有管理方面的,可以概括为“两个未变”、“三个完善”、“四个改革”。

“两个未变”是食盐质量安全和食盐专营政策未变。可以说,食盐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能在改革中加强不能削弱;坚持食盐专营制度这是针对我国盐业市场发育尚不完善、部分盐业企业仍在承担政府管理职能的一种制度性安排,符合我国盐业实际情况。“三个完善”就是完善食盐定点生产制度、食盐批发环节专营制度、食盐专业化监管体制,这是对过去食盐生产、流通、监管环节的总结完善。“四个改革”是放开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产销区域限制、取消食盐准运证和建立食盐储备体系,目的是充分释放市场活力,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有专家表示,这些改革措施,既考虑到了盐行业的稳定,又打破了食盐原有计划经济管理运营的模式,引入了竞争机制,释放了市场活力,涉及了食盐生产、经营、管理、消费和盐行业职工等各个方面,必将对食盐安全管理产生深刻变化,对盐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小康》记者发现,本次盐业体制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引入了竞争机制。改革后,盐业市场主体不再单一,市场上的食盐不再像现在这样只来自于一地,而是呈现品种繁多、品牌繁杂的特点。当然,区分真假伪劣盐产品难度也会随之增大。在产能过剩情况下,工业盐、无碘盐、散碘盐价格远低于食盐,利益诱使不法商贩千方百计将工业盐、无碘盐、散碘盐冒充食盐销售。而盐业监管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力量薄弱、经费保障困难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这些因素加大了盐业市场监管难度,势必会给食盐质量安全带来挑战。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柳春红教授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盐改后,因为我国仍然坚持食盐专营制度,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也不再核准新增食盐批发企业,鼓励食盐批发企业和定点生产企业兼并重组,其他各类商品流通企业不得从事食盐批发。也就是说,维持全国100多家定点生产企业的现有格局。既然生产没有放开,而且鼓励做强做大,这样做有利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不大,反而更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

改革后监管面临新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袁东明表示,在食盐改革后,人们所关注的问题首先就是监管。过去,盐业公司政企不分,承担着市场监管职能。为了不影响自身的专营利润,盐业公司有打击假冒伪劣盐产品的积极性。

但改革实施后,盐业公司不再承担监管职责,监管的重担就落在了政府身上,袁东明认为,政府要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能,“既要放,也要管”,要放得下,也要管得住。所以,监管是下一步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一位中国盐业协会的负责人也表示,盐业体制改革后,市场监管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届时市场主体不再单一,市场上的食盐不再像现在这样只来自于一地,而是呈现品种多、品牌多的特点,区分真假伪劣难度增大。但由于缺乏专业监管机构和专项法律法规,工业副产盐、化工废渣盐流入盐业市场的隐患依然存在。

章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他参与了《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食盐安全监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在一个点上。”

章政表示,《方案》制定过程中,他一直关注食盐安全监管体制设计。他认椋《方案》让食盐由原来的单一监管变成综合监管,这是非常重要的变化。原来是盐业公司在管,政企合一,漏洞很多。而综合监管是让生产企业也自觉参与到监管中来,建立食盐电子追溯体系,生产的盐实现来源可追、流向可查。

《方案》还提出,各级盐业主管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建立食盐生产、批发企业及其负责人和高管人员信用记录,纳入国家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

章政表示,信用管理对食盐的生产及流通环节都能起到监管作用,这是为食盐引入第三方监管。另外,建设食盐安全保障基金也是食盐安全链条上不可缺的一环。这个保障基金一方面是保障食盐在地区间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方案》提出结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探索推进食盐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研究剥离食盐批发企业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创造条件将食盐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职能移交食药监部门或市场监管部门负责。

盐业改革方案范文5

树立改革无止境的思想认识

总理在2004年国庆讲话中提出,改革永无止境,改革开放要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的确,盐业近年来无论是管理机制还是营销方式可谓动作不断,进行了多轮变革和创新,一些员工误认为已经改革了,产生了改革已到头无需再改,可以歇歇脚的思想误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和引导员工时刻树立改革无止境的思想认识,因为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要求,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改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可以说是永恒的主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盐业的改革既势在必行,又永无穷期。尤其是当前的盐业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不改革就会被兼并遭淘汰的十字路口,而改革了就会赢得加快发展的历史转折点。客观地讲,我国食盐专营取得的成绩不小,这是主流,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正如中盐集团林家桦副总经理指出的:我国专营工作中存在着食盐流通成本较高、计划执行存在随意性、批发企业不达标、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四大突出问题,问题的存在就预示着改革的必然。可以说,推进食盐流通现代化是盐业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建立食盐流通现代化体系,是盐业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可以预见,今后几年盐业将打破地区封锁,按“产销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思路,按照经济区划组织物流,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通过整合产销资源,走集团化之路,最终实现由行政垄断向企业垄断的转变。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改革是艰难而长期的,切不可小胜即满,小改就停,固步自封、停滞不前,错过盐业以改革求发展的关键期。

转变思想和身份两个观念

转变思想观念。应该承认习惯思维和惯性作用的影响是巨大的,几年、十几年的按部就班,必然形成习惯思维,而受惯性思维定势的作用,思想观念也不可能立即刹车、变轨,由此可能会造成一些员工的“腿脚”已经迈进新体制,而“脑袋”却停留在旧体制,想问题干工作仍然想当然于以前想法和做法。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找准员工思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大对盐业体制改革必然性、必要性、迫切性、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引导员工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机遇意识,增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落后就要淘汰的紧迫感,与时俱进、争先创新、有为才有位的责任感。当员工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企业改革举措有了充分的理解后,才会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凝聚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形成解决问题、克服困难、适应改革的内动力。

转变身份观念。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进食盐流通现代化实施方案》提出:“2006年年底之前,通过深化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和薪酬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最终实现精简机构、减员增效的目的,在中国盐业系统内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了盐业的长远发展,必然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机制,伴随此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员工要转变身份,由“企业人”变成“社会人”,这是改革必须支付的成本,也是每个盐业人都可能要承受的“阵痛”。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消除聘用员工(即辅业改制后录用的社会人员)“不是企业人”的“临时”情绪,也要打破未改制员工(即主业公司正式人员)的“再怎么改革也改不到自己头上”的“保险”观念,通过打破员工身份界限、实施人事动态管理、改革分配机制和其他形式的引导,让所有员工明白:人员不分性质,只要努力,就有机会,只有努力,才有出路,只有企业做大做强,才有个人发展前途。

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关系

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改革是一场战争,是和平年代没有硝烟的战争,改革又是一场革命,而最难革的是自己的命。改革的实质是利益格局的再调整,它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冲突,触及到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有时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这部分人就有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员工分清全局与局部、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企业效益与个人收益的关系。要大力弘扬为了盐业整体利益勇于牺牲个体、乐于自我奉献的精神,同时对为了一已之私利、少数人的得失,影响和阻碍改革发展大局的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为改革的深入创造必要的条件。

盐业改革方案范文6

齐桓公称霸与食盐官营有关

商周两代,对食盐的产运销,听任百姓们自已经营,官府仅在产地设置盐官,督促民众按时采煮。名列春秋时期“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前三名的猗顿,原本只是一个贫下中农,后来在理财专家范蠡的启发下,专心搞起盐业和畜牧生意,仅十年就成为富可敌国的企业家。

盐业经营的巨大利润,被齐国的国相管仲看在眼里,他亲白担任起“商务部长”,将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收归国有,推行食盐国营制度二这也是中国大地上食盐国营的开始。

除了为政府赚钱外,食盐官府专营还能达到战略上的目的:对于那些不生产食盐的诸侯同,不听话就不给盐吃。因此,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很可能就是有史以来最早利用经济制裁达到政治目的的案例。

除了齐国外,秦国在商鞅的推动下,也实行食盐国营,从此富国强兵,一统天下: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

汉武帝为盐铁专营下罪己诏

食盐国营的确可以使得国家(GDP一路高歌猛进,但老百姓就不是很开心了。秦历二世而亡,就是因为管得太严。所以在汉初,为了标榜和前朝不一样,开始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开放盐禁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食盐国营政策被取消,给权贵、豪强和富商大贾以垄断的机会,汉高祖弟弟的儿子吴王刘濞就是典型代表。靠着经营盐业,吴圉实力大增,底气足了后,吴王就不甘心屈居自己侄儿汉景帝之下,召集人马发动了“吴楚七国之乱”。

当汉中央平定七国之乱后,这种变相国营的盐业活动也随之没落,盐业民营的利润真正开始向民间渗透,但获利者仍然是实力雄厚的富商大贾和豪民。

经过汉初祖孙三代的休养生息,汉武帝即位后开始了长期的对外战争。打到后来没钱了,于是,武帝重新开始施行盐铁国家专营,以图创收。这对政府来说当然有积极的意义,但国营带来的弊端也不少。官府以低价强制收购盐民们生产的食盐而转手高价出售,可以想见的是,食盐价格猛涨,百姓买不起,只能“淡食”。另外食盐运输等劳役也是要征发百姓进行,这都直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当然,最终在舆论的压力下,汉武帝不得不低头认错,下了罪己诏。

唐人发明榷盐法

隋到唐前期,和汉初一样,采取官少管、促生产的理念。隋文帝立国笫三年就宣布废除了盐禁,凡是盐池、盐井,政府“与百姓共之”。唐初渚帝基本继承了这一方针。

尽管这时候已经开放了盐业开采经营,但只要不是通过正常手续取得合法开采、经营、销售资格的,都属于私盐。比如唐初开国功臣程咬金,在民间传说中就是个私盐贩子。

唐代中期,唐玄宗开始败家,导致财政赤字,于是食盐国营又被提上了日程。为什么历代一缺钱就要打盐的主意呢?没办法,古代房地产业不够景气,金融业也不发达,国家赚钱的路子实在不多。

但是,唐代中期以后的食盐国营制度,和以前有很大不同,叫做“榷盐法”。所谓“榷盐法”,是指食盐国家专卖制度,由以前的官运、官销制改为就场专卖制,也就是说,还是盐民生产,政府低价买来,再高价卖给商人,由商人运输到政府指定经销店贩售。政府控制了食盐的货源,掌握了批发环节,大商人也无法从中兴风作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