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1

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如何进行民族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音乐理论界关注的问题。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蕴含的音乐魅力和艺术表现力是有着西方音乐无法比拟的独特魅力的。20世纪后半期,民族音乐发展如火如荼,我国音乐工作者对民族音乐的搜集和整理、传承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的民族音乐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其中,民乐更是数度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受到西方听众追捧和欢迎。但在中国,有很多青少年对民族音乐却知之甚少,认识相当贫乏。长此以往,他们的民族音乐意识将会淡化。而欧洲音乐教学体系却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的音乐教育里。因此,注重民族音乐传承,从小学生基础教育开始,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建立一套完备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将是刻不容缓的。

一、什么是民族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独特的中国文化孕育了民族民间音乐独特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其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丰富性。中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民间习俗千姿百态,形成了品种繁多的民族民间音乐。

2.不确定性。民间音乐一般为口头产生,口头传授,口头发展,使民间音乐更具有不确定性、变迁性、创新性、即兴性。

3.通俗性。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音乐文化,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抒发了他们的感情,表达了他们的意志和愿望,更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色彩,更贴近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他们所接受和喜爱。

4.实用性。许多民歌还未完全摆脱实用功能的原始形态,如各类劳动号子仍具有实用性和表现性两种功用。民歌的表现性在于用艺术形式反映劳动者的力量、态度、志向和审美情趣,它是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直接反映。

二、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民族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有机的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是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有着自己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音乐。我们的音乐教育应该立足本民族又面向世界,在吸收西方音乐理论的同时,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音乐理论,继承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传统。长期以来,民族音乐的传播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无意识传播,一种是有意识传播。无意识传播是通过民间艺人的演奏和演唱,以及民间文娱活动进行传播。有意识传播是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知识,通过民族音乐的熏陶,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小学音乐教育是当代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方式,是民族音乐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指出,应该“了解我国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自豪感、自信心。” 。近年来,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中已开始重视这一问题,许多学者也纷纷呼吁社会给予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更大的重视和支持。由于普通基础音乐教育是专业音乐发展的基石,所以,传承、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应从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抓起。

三、国内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简述及研究现状

20世纪初期,以学堂乐歌为标志的近代音乐教育历程开始。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中国的音乐工作者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也深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后来的发展中,西方音乐教育体系逐渐成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主体。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开始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国际教育发展。在接纳西方音乐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使得中国的民族音乐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近年来,有关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研究,笔者在累积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大量以思辨为主,也就是说,大部分呈现在教育理论中的学术问题以及各类的抽样调查,而缺乏具体实践和实施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一类的研究恰恰对民族音乐的长远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四、目前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民族音乐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长期以来,音乐理论界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民族音乐教育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也付出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音乐教学体系,以及日韩港台等等诸多文艺作品的大量涌入和广泛传播,使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取向上,“重西轻中”依然影响很深,而欧洲音乐理论体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还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2、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

教师是教学的掌舵者,高素质的教师是保证。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了解和认知。目前的小学教育中,缺乏高素质、相对专业的民族音乐专业方向的教师,也是比较明显的问题之一。目前,许多高校和音乐艺术院校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传承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是陪养具有民族音乐素质的师资。这些院校在师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民族音乐课程,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开设地方音乐课程,使未来的音乐教师真正具有民族音乐文化的素质。

3、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有其片面性

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有关于民族音乐的课程内容,大多只是涉及到歌唱和舞蹈方向,比如汉族民歌的教唱和民族舞的练习。甚少有涉及到戏曲和民族器乐方向的课程。学生对于中国的国粹以及民族器乐基本常识的了解不够。

4、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缺乏规范严谨的课程体系

目前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教学的内容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穿插于其中,比如在某一节音乐课上,教唱一首某民族的民歌,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和相对专业的课程安排。使得孩子们的脑海里并没有民族音乐这样一个概念,对于民族器乐和戏曲更是概念模糊,不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五、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建议

1、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充实

音乐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教学材料。小学音乐教育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应当适当增加我国各民族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音乐,突出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特色和地区民族音乐教学特色,并且增加关于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的比较教学。

2、民族音乐教学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体系中,关于民族音乐的课程比较单一。大多以民歌教唱为主,而对于戏曲、说唱、民族舞蹈和民族器乐则少之又少。课程设置里缺乏对于实践类课程的安排。不能使学生对基本的民族器乐类型有一定的认识,就更别提对其基本演奏技能的掌握了。中华民族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在民乐演奏中,往往会使用板鼓、锣、钹等乐器。在小学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可逐渐的把这些节奏乐器与小学常使用的木鱼、三角铁、沙球、碰铃、园舞板等配合起来,不仅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增强了小学的节奏感和声音的敏感性,更突出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

在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中,可以设置相关的欣赏课。首先让学生从了解的基础上认识比较基本的民族音乐四大件。比如,有哪些民族的民歌,民舞,有哪一些比较著名、广为流传的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有哪些基本的民族器乐,例如二胡、古筝、琵琶、扬琴和竹笛。

然后可以设置相关的实践类课程。比如,民族器乐类教学课程,高年级可以开设小型的民族器乐排练课程。也可以设置类似于“汉族名歌”和“少数民族民歌”等演唱类课程,使学生真正会唱会演奏,亲身体会民族音乐的魅力。

3、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除了合理选择运用一些常规的教学模式以外,还必须构建新型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真正使中小学生热爱、喜欢、接受民族音乐,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价值。

民族音乐的传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口传心授”。因此可以看出,“感染熏陶”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以民族音乐的感染熏陶,让学生产生了解和学习民族音乐的欲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演”。多看,指的是图画、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等。使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的同时,联系教师所给的情境,脑海中构建画面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让他们通过视觉材料来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多听,指的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音响资料。音乐本来就是听觉艺术,让学生多听多感觉,分辨不同风格的音乐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多演,指的是让学生自己实践,比如动手学习一门乐器的基本演奏技能,或者是单独演唱一首某民族的民歌等等。

结语

民族民间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主要表现在它与传统文化互相交融、互相联系、共同发展、共创辉煌的主要特质上。当我们抛开技巧性、技术性,把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层面来审视时, 就会发现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面镜子, 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 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

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件打基础的具有根基意义的工作,从小学教育开始加强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有利于民族音乐的长远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从教唱民歌、表演民族舞蹈开始,特别是通过一些比较贴近小学生活的、小学生比较喜爱的、经典的、有特性的民族音乐的学习活动、表演活动和民族乐器介绍等活动,让小学生从小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在培养小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兴趣的同时,也提高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和热爱。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视和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意识,丰富其音乐认知。可以从基础教育开始,传承本民族宝贵的音乐遗产,加强小学生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闫芳.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应从基础音乐教育做起[J].韶关学院学报,2005(10)

[2]李民雄.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民族器乐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3]江明淳.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2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93-01

推动小学阶段教育的课程改革,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大事。其最终目的,便是在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下。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具体到数学学科,若要满足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则需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的能力。因此,关乎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及实践能力,都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

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等诸多能力培养,关键就在于塑造起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主体性。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有相似之处,即:都可以被理解为主动地去学习、思考。然而,主体性还包含通过对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强化,促使他们具有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习惯。针对主体性的内在要求,若能使学生逐步具备这样的特质,不难想象,这不仅对于他们的小学数学学习,而且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都将起到强有力的意志支撑。

这里还需明确一点:关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塑造,不应脱离现阶段小学教育的大环境,即应试教育的痕迹将长期存在。因此,如何在完成一定的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塑造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则成为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的目标导向

一定的教学内容创新都是在一定的目标导向下来进行的,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塑造同样如此。学生主体性的塑造,仅就数学教学而言,应根据数学教学优化的目标导向来进行。

1.关注学生对数学课堂知识的掌握

关于这一方面,则体现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要求。从现阶段对此目标的实现途径来看,诸多教师仍然沿袭了程式化的模式。即:概念讲解、例题解析、习题训练等三段式。诚然,这一模式最终也能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其被动的教学模式,将抑制学生在数学的思维能力、敏锐直觉能力的培养。结果,仍然无法实现小学教学的优化目标。根据主体性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教师通过引导、启发等手段实现教学目标。由此,增进学生对数学课堂知识的掌握,应按前述要求进行。

2.培养学生在知识应用中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学原理》指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智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发育方面的约束,无法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准确、完整的理解。正因如此,在培养学生在知识应用中的思维能力上,还需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把数学知识具体、生动地传递出来以助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形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敏锐直觉

形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敏锐直觉,实则是培养学生的数感。即,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利用数学知识。如:几何形状的称呼、数量值的大小等,对客体进行精确描述。

二、基于目标导向探讨学生主体性的塑造

前面已从三个方面,简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的目标导向。不可否认,其目标导向是由多个分目标系统组成的。现列出三个主要分目标,在此基础上来塑造学生的主体性,以便能够在目前大环境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1.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

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遵从了根据主体性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1)互动教学不等同于一问一答,而是在平等的讨论、交流中形成的全过程互动;(2)互动教学应在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下开展;(3)在开展互动教学时,教师应更加关注在数学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通过鼓励他们发言并及时给予表扬,来调动他们的主体性。

2.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技术所拥有的PPT、视频播放功能,可以将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点,通过改造能具体、生动地展现反映出来。这样一来,就适应了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接受特点。同时,利用一些卡通图案还能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上,能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主体性。而且,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3.问题导入教学方法的实施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3

关键字:小学数学 生活化 兴趣

第三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2012“数学教育质量提升”的研讨会,数学专家提出“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师要学会思考,学会启发孩子思考,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问题想深、想透,化繁为简”,两会期间关于教育问题国家提出了五大方面,其中推进教育改革。“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鼓励试验,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改革结合本文作者多年来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实践经验,结合案例提出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数学教学生活化与生活现象数学化模式。

一、数学回归生活与生活回归数学概念

我们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而小学教育就占了六年时间,六年的数学启蒙学习对于广大中国孩子来说正是培养数学思想体系的关键时期,随着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弊端的显露它对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产生很多障碍,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我们提了几十年,可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我们仍然不可能完全废弃应试教育办法,那么如何面对现实培养小学孩子正确的数学思想体系,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就成为当下教师的主要责任,素质教育下我们对于小学学生数学的培养要实现生活化、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让生活问题回归数学。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知识的来源与运用符合哲学上认识的过程,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所谓数学回归生活就是让课堂上的数学知识以生活中常见的生活问题或常识展现出来。所谓生活回归数学,就是要打造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思维,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某些现象能以创造性思维积极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或者某些现象体现何种数学知识、数学原理是什么,即生活问题数学化。

二、小学教师如何进行数学与生活结合下的教学

首先,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数学是其学习主要科目之一,他们正处于对于数学有浓厚兴趣的阶段,也是学校和家长花大量时间精力培养孩子数学知识的阶段,同时他们也处于对于数学有能力正确而全面认识的阶段,作为教师应有义务灌输孩子对于数学与生活处于何种关系的正确思维。不能割裂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抹杀数学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乐趣,让孩子们从应试模式中逐渐的跳出来,寻找到学习知识的价值不是仅仅为了考卷与成绩。

其次,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或常识来展开所要讲解的数学知识,知识都是贯通的,如果“数学只是数学”那就毫无乐趣与价值所言,数学知识因为与生活问题相联系,因为与其他知识相贯通才变得有乐趣,才会激发同学们的创造性。课本对于学生与教师而言只是辅助与复习工具,作为小学教师本身,要依托课本的同时编写自我独创的教学方法,要想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创造思维、生活化思维,教师必须首先自己广泛涉猎,只有自己先跳出了数学教师的囹圄才能让孩子们跳出应试模式的束缚,所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体、事件、新闻、游戏等来增加孩子们的数学知识印象。

三、运用数学化与生活化结合的实际案例

教学名称: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材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了解其它立体图形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立体感与立体思维。

教学目标: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第一步,教学前一天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回家后每人按着教科书后面的示意图,做一个长方体模型(提醒同学们用硬纸壳做)。

第二步,第二天上课每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做的优秀的同学简述自己的经验,做的稍差的老师要给予建议,然后开始引出长方体的基本概念,长宽高的关系与准则,然后引出底面积侧面积的算法,最后引出体积的概念,然后让同学们拿出尺子,分别计算出自己模型的底面积、侧面积、体积。要求同桌交换模型,重新测量各数据,对于差距较大的同学要大家一起动手校对。

第三步,课后让同学们各找一个生活中可见到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尽可能的测量出它们的侧面积底面积,与体积。

第四步,演示其它立体图形,多角度的实物展示,教师在黑板上用平面黑板,当场把那些立体图形用粉笔画下来,让同学们动手画,及时完成书上例题,最后进行测验。一周后,在学校的公共黑板上出一道综合性的关于长或正立方体的综合体,稍微难一点,进行有奖征集答案。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并且方法简单、易行。最后的结果是,对于立体图形这部分知识的测试,同学们成绩都比较优异,就连平时成绩稍差的同学都有很大的进步。

总之,教师上课讲的生活中的案例等等,要尽量简单、易懂、健康向上,贴切生活更贴切教学知识,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的初级阶段,教师要拿捏分寸,切不可过分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尽量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小学生处于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心的阶段,鼓励孩子们动手能力的同时,时刻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不可为了课堂任务毁坏东西或采取其它方式。我们对于学生的教学应多做引导少做纠正,多做鼓励少做批评。

参考文献:

[1]肖怀春.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

[2]蒋雪凤.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之浅见[J].数学学习与研究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教学媒体;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成了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成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特点,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更是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其中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又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先,而要使信息技术能够和我们的课程更好地整合起来,在老师的教学实践中就必然要借助教学媒体。

作为丘陵、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高中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结合自己学校已有的条件和设备,选择适合自己课堂的教学媒体。

其次,教学媒体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仔细斟酌和慎重安排的一个环节。教学媒体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的成败和教学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下面就简要说几点教师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

(2)依据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会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也有不同要求。

(3)依据教学条件。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

(4)依据教学条件。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有了上述的选择意识和依据后,我们就可以为自己的课程正确地选择教学媒体了。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目前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难为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步向现代化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向发展。80年代以来,计算机开始进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并得到迅速发展。许多教师都热心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激发兴趣的新方法。但总的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还属于起步阶段,很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目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没有广泛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对计算机普及教育以及运用计算机改革传统教学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而且很多教师在使用技能方面也有所欠缺。为此,应从提高认识入手,着力增强教师的计算机技能。

现在很多教学软件(这里就要以我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都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界面的支持。例如中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其中的“几何画板”软件可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合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还可用以发现、总结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

总之,随着教育技术普遍受到重视及其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教学媒体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需要我们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电教司.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国家教委电教司,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 教具制作职中电子专业教学应用

教具制作一直以来都只属于教师备课的一个环节,是为教学做准备的一项活动。然而我们在教具制作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它具有能为教学服务的潜在价值。针对这一实情,本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力的宗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尝试将教具制作纳入到实践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具制作不应是由教师独立完成的一项教学准备活动,它完全可以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既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

一、将教具制作应用到实践性教学之中的具体做法

我们在开展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大力提倡任课教师针对教学实情,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实用性的教具,以便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几年的反复实践,从课外到课内,从新课到复习课,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做法。

1.将学生制作教具列入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

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第二课堂活动,在这个教学舞台上,我们尝试开设了学生制作教具这一新的教学项目。参与对象主要针对电子专业的学生,电子专业课程特点就是实验内容较丰富,它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教具制作素材。我们从力学、光学、电学、电工学、电子技术、PLC等教学内容中精心选择了适量的教具制作项目组织学生开展这一活动。如离心力演示装置、静电计、磁屏蔽、漏电演示装置、零漂现象、交通灯演示等。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在这种摸索性的制作设计过程始终站在“教师”的角度,自主地开展学习。这既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又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设计的思维能力。

2.将学生开展教具制作合理渗透到实际课堂教学之中

在教学计划中,我们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每一专业课程每学期开展2―3项教具制作的实际课堂教学活动。教学中一般以实验设计与探究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教具制作。例如在《电工技能》课程中,教师设计了漏电演示教具制作这一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简述如下:

复习课:《电工技能》漏电保护开关的工作原理

教学目标:(1)让学生加深对漏电形成与漏电保护的理解。(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漏电演示装置的设计与制作。(3)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型:实验设计与探究型的复习课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告知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师:我们已学过漏电的形成及相关的防护措施,今天我们要让大家充当老师来设计一块漏电演示教具,该教具既要能形象地展示漏电形成的过程,又要能直观地反映出漏电保护的动作过程。

(二)提示学生回忆所学知识,为实验设计做准备。师:(1)漏电是怎样形成的?(2)漏电保护开关是怎样检测到电路中的漏电电流并完成跳闸动作的?

(三)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

分析1:师:要设计一块漏电演示示教板,首先要设计一个正常工作的电路,这需要哪些器材呢?(学生思考并要求列举实验器材和画出电路原理图)

分析2:师:要进行漏电演示,就必须在电路中人为设计电路漏电故障。怎样设计故障便是问题的关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施办法,并在原理图上加入故障设置电路)

(四)设计实物布线图,并动手制作。

(五)验证所制教具的演示效果。

(六)综合评价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所制作教具的优劣。

开展以上教具制作的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复习巩固原有知识,并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创新设计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好的教学实用效果。

3.教具制作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一项教研专题活动。

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具制作研究课题小组,将两年多以来实际探索所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与拓展,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实验设计与探究型的课堂教学形式,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并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证明,学生开展教具制作是一项全新的教学活动,是发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具制作有效应用的创新表现

1.开创性地将教具制作渗透到实际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处在“教师”的角度,自主地开展探究式学习,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这一教学活动的开展,拓展了教具制作的内涵,更新了教具制作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挖掘了教学过程中一切环节所应发挥的教学价值。

2.探索了一种以实验装置设计探究来实现对知识复习理解,巩固与提高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将知识的复习巩固与动手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虽然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但所收到的良好教学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这一教学新模式极具推广价值。

三、师生共同参与教具制作的意义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高中政治;微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学难点

引言:

自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课堂逐渐构建完成。尤其是近两年来出现的微课,更是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对于微课程的研究,不仅是国外学者,也包括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尤其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更需要探索实践中的微课程模式,构建微课程运用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微课程改革简述研究

微课程,需要从微课程的内涵与特点入手。

1.1微课程内涵:

微课程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一种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做出的短小精悍、集中解决问题的在线视频课程。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进一步把微课程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1.2微课程特点:

微课程,顾名思义,是微型的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方面,还是教学时间方面,都是有一定限制的。(1)时间短:一般而言微课程是控制在10分钟之内,大多微课程在6、7分钟上下,相对于普通课程而言,是时间偏短的。(2)重难点突出:微课程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知识点而进行的课程片段,因此相对而言其重难点比较突出,更为对症下药,效果也更为鲜明。

2高中政治教学的微课程改革方法

针对高中政治教学而言,微课程改革应该坚持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加强教学重点突破。

2.1改革传统教学理念

(1)“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

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为本,尤其是政治课程,更是主要运用“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述政治知识,很少跟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太了解,这样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也与微课程相悖离。因此,高中政治微课程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侧重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探索精神。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将时间交给小组,让学生在看完视频之后就某个点进行讨论,并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合作,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同时又能够准确把握所学政治知识。如,在市场经济的相关教学单元,教师开展了“如何规范市场秩序”的微课,在微课中就市场秩序和市场竞争规则进行了探讨。在微课程视频播放完成之后,教师没有直接教学,传授知识点,而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就“如何规范市场秩序”这一问题展开自己的思考,进行讨论,并且进行互动。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小组内派出代表总结本组的意见,进行总结陈述。对于小组的总结内容,教师应该委婉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对于小组讨论的正确部分,教师应该予以肯定。

(2)“知识中心”转向“素质中心”:

微课程应该涵盖什么内容?是课本上固定的知识点、定义、法律条文呢,还是案例、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笔者以为,高中政治微课程应该抛开固定的知识点,寻求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方法。如何在微课程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发散思维,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一段时间的微课程学习之后能够提高相关的素质与能力。

2.2加强教学重点突破:

由于微课程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来进行的课程展示,而其所涵盖的知识点往往就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开展微课程时,教师需要从突出知识要点和进行重点讲解两个方面着手。

(1)突出知识要点:

微课时间较短,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我们突出知识要点。例如,教学《神奇的货币》时,由于这节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可以重点突出货币的意义、货币的兑换、汇率等内容,利用形式新颖、内容突出的微课程,达到突出知识要点的作用。

(2)进行重点讲解:

对于重点问题,教师还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例如,学习《神奇的货币》时,微课视频播放完之后,学生对于货币的本质和发行了解得并不是特别清晰。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两个问题:1.货币的本质是什么?2.国家能不能想发行多少纸币就发行多少纸币?要求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之后教师总结,重点讲解,突破重难点。

3高中政治教学中微课教学的难点

对于教学改革而言,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尝试和革新,将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但是由于产生时间并不长,微课教学也存在着一些经验方面的欠缺和资源方面的不合理。比如,很多教师并不擅长运用微课,也不擅长选取资源,就会导致微课处于尴尬境地。对于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

4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尤其是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的推广更是功不可没。微课程教学作为信息时代的副产品,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辅助和补充。一切新事物的发展和成熟都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中间过程肯定伴随着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微课程也是如此。但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还需要在坚定微课信念的同时,加强对微课的研究和对高中学生的研究,以及加强对高中政治学科的研究,最后进行综合与交融,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2]王晓芳,黄甫全,曾文婕.论新兴微型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