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智育教育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智育教育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智育教育内容

小学生智育教育内容范文1

要想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积极探索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略

高职教育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同时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要想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积极探索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一、高职思政教育的对象

(一)高职院校生源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较大的挑战

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先天”的劣势,招生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招收普通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高中生,二是招收“三校”(即中专、技校、职高)技能高考学生,极少数学校还有五年一贯制高职录取的初中毕业生。

(二)“90后”大学生,一个时代的青年有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不同时代的大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

“90后”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大都成长的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社会环境相对复杂,从小衣食无忧,可以享受到丰富的物质产品。另一方面他们身处的社会大环境则是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弱点是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喜欢攀比,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

二、高职思政教育的问题和现状

(一)重职业技能培养,轻思想政治教育

一些高职院校只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价值性。他们注重教给学生一门技术,一种生存技能,但却没有解决好学生的政治信念、伦理道德等问题。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有时出现“学校成天喊、老师不想管、学生有反感”的局面。

(二)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

作为近几年才从各类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欠缺组织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导致他们在组织开展工作时更多地照搬一些综合性普通高校的做法,从而难以取得实效。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不清,有被边缘化、局部化、应试化等趋势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缺乏自己的学科支撑、专业建设,因而,学校重主体学科建设、主体专业建设,轻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物力、财力保障,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被边缘化情况。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有两条主渠道: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二是学生工作。大多数院校由一名副校长分管教学,由一名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由于各自工作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存在着各自为政、互相扯皮的现象,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

(五)教育方法陈旧落后、呆板单一

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着方法手段陈旧落后、机械呆板的状况,传统的“理论说教”仍然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高职思政教育的方略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树立多元化的人文关怀氛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需要,积极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效工作队伍,健全管理制度、保障资金投入,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1、加强组织领导。高职院校应成立以党委书记或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各部门领导参加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检查总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各部门共同参与、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育人“合力”。

2、加强队伍建设。要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关键是要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纪律严明、作风正派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3、强化制度管理。高职院校要制定和完善有关规定、政策,明确职责任务,拟定考核办法,加大监督、评估和激励力度。

4、保障资金投入。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落实经费投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学科研条件,为学生社团活动、参观考察、实习实训等活动提供物力、财力支持。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学生践行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必需从单向灌输向互动交流转变,同时做好以下三个结合。

1、理论讲授与舆论引导相结合。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通过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要运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解疑释惑与心理疏导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引经据典,更要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及时化解学生思想困惑,做到以知启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3、情境体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育,还应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理论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信仰。

总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人为本,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方法、健全机制,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月平.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J].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吴太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困境与改进策略[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44

[3]李海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73

[4]林佩云,蔡茂华,陈雄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2):48

小学生智育教育内容范文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形式

【Abstract】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occupational ethics education should stand is raising the high quality worker's altitude,vigorously improves the education content and the form. This article taking office industry moral education contains the content and the education form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Key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Occupational ethics education;Content;Form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09-0084-03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教育与职业连接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在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人毕业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对一个即将步入劳动社会的年龄尚小的青年人一生来讲,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为保证学生能够胜任工作并得到社会认可,学校一方面要给予学生某种就业技能,为学生的现实就业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还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给他们足够的基础能力,而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的总和。在现代企业中,员工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与企业的信誉、利益、竞争力息息相关,因而重视企业文化塑造、重视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当今众多企业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培养劳动后备军的中等职业学校,站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合格公民的高度,大力加强和改进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有着更加突出的现实意义。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于高职学校和普通中学,应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出发点,以可操作、有实效为原则,在内容上拓宽教育范畴,使之既与就业教育的目标相吻合,又体现其社会适应性强、适合学生未来发展、具有较强时代性的特点;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其他教育形式为辅,力求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1.1行为规范教育:以学生守则为依托,对学生进行日常纪律约束、行为管理和专门教育,以使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1.2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浓缩和提炼,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种种复杂情况,对学生进行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荣辱观教育,为学生在日常道德生活中明辨是非提供行动指南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1.3职业教育:在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职业意识、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适应职业要求的多种修养,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自觉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个人修养的员工。

1.4健康教育: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珍惜生命,珍爱健康,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能够把成为一个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的人作为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长期追求。

1.5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学校管理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共性的内容以外,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即将步入社会的特殊性,将食品、药品、交通、人际交往、网络安全等内容作为教育重点,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

1.6法制教育:针对学生认知能力和意志力不足的特点,以法律常识为主要教育载体,从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入手,使学生增强守法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法律价值和法律信仰的理念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自觉守法、护法意识和维权意识。

1.7礼仪教育:以社交礼仪知识为教育内容,使学生做到讲礼貌、懂礼节,在与人交往的各种环境中言行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

1.7.1行为规范教育

教育目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包含内容:学生守则和学校规章制度。

实施原则和要求:从小事做起,关注细节守则具象化。

1.7.2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教育目的:树立和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念。包含内容:“八荣八耻”。

实施原则和要求:深入挖掘,联系实际,形象通俗,易解易纳。

1.7.3职业教育

教育目的: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爱岗、乐业,追求自我完善。

包含内容:守纪、服从、敬业、诚实、责任、忍耐、珍惜、感谢、节约、环保。

实施原则要求。系统连贯,求实求新,用事实说话,以事例教人。

1.7.4健康教育

教育目的:树立健康意识,懂得自爱、自助,健康自我,有益社会。

包含内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与辅导。

实施原则和要求:深入细致,知识传授与训练指导相结合。

17.5安全教育

教育目的:树立安全意识,增强防范观念,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提高鉴别力。

包含内容:食品、药品、交通、人际交往、网络安全知识。

实施原则和要求:切合实际,清晰明了。

1.7.6法制教育

教育目的:增强法制观念和自觉守法意识。

包含内容:法律常识。

实施原则和要求: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生动活泼。

1.7.7礼仪教育

教育目的:掌握社交礼仪相关知识并能够自觉运用。

包含内容:社交礼仪基本知识。

实施原则和要求: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在职业道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为保证教育实效,还应做到四个“必须”:

2.1必须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学校课程计划中,做到科学规范,避免随意性。包括配备各门课程的专兼职教师、做好学制内和各学期课程及课时安排等。

2.2必须有课程教材(或讲义)和教学计划,做到有章可循,避免盲目性。要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着力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校本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工作。

2.3教育方式、手段必须要灵活多样,避免空洞说教。课堂教学可采取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专题辅导和系列讲座等多种形式;可以结合教育内容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作为课堂教育的辅助形式。

2.4必须将职业道德教育和学校的专业教学、文化课教学相结合,和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避免与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脱节。

小学生智育教育内容范文3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内容;教材

【中图分类号】G410

一、小学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认识不足,德育工作只是停留在做表面文章,缺乏强有力的措施

小学由于普遍存在“智育是看得见的硬指标,德育是看不见的软指标”的现象,各方面的评比主要看智育成绩。学校的主要工作重心还是放在智育上。虽然德育工作相关制度设置很完善,但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大部分学校根据上级规定设立的德育室大部分只是应付上级检查,德育机构几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更有甚者对具体职责不清晰,在德育教学的个别管理中出现与教务部门的“扯皮”现象。所以,品德课在学校中就成了“自由课”,想起来就上、忙起来就忘,高兴了上、不高兴忘,上课没教案、课后没作业。

2.德育内容空洞、课时挪做他用与教学方法落后、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

(1)教材与实际生活脱离。德育教材所讲的内容存在着一些空洞的说理性,虽然也有一些生活常识,但是与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差距比较大,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之小学德育老师大部分为半路出家,德育课授课往往又是采用“顺手牵羊”的方式来授课。大部分老师对德育教材不熟悉,对德育新课标的要求也把握不准,不能有效地将教材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2)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小学品德课的考核一般采取期末统考的方式,评判的形式比较单一,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通常是结合学生的卷面成绩和平时的表现情况确定学生的德育最终成绩。

3.德育师资匮乏,教育者自身素质达不到要求,体现不出教学理念

师资力量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高低。农村学校受到经济条件和环境等各方面的限制,很难配备专门的德育老师,大部分德育老师是由语文老师兼职担任的。大部分教师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德育课学习或培训,难以明确表现出德育课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二、小学德育努力的方向

1.摆正德育的位置,把德育落到实处

(1)摆正德育的位置,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初级阶段,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小学阶段要重视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为此,学校应改变重智轻德的传统,重视德育教育,认清德育教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德育和其他教育的关系以及德育在智育、体育、美育中的重要性和地位。要坚持德育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加强对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

(2)理清德育机构的职责,加强德育工作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机构一定要加强自身的领导力和执行力。要按照上级文件规定对德育的日常工作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日常的上课率、听课率、备课率。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这是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的前提和保障。针对目前的德育工作者没有专职化,负责德育工作的老师都是身兼数职,德育队伍的不稳定,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低等问题,要坚持选拔一批有较高理论修养和业务素养的、有志于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人充实德育队伍。德育领导机构要不断加强德育重要性的宣传工作,调动全校老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热情,鼓励人人参与德育建设,人人乐于德育工作。对积极参与德育的老师进行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鼓励,改变德育只是班主任的工作的错误认识。

2.注重对德育教材的开发利用,使教材更贴近生活

由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文本比较简约,给教和学都留下了较大的开发空间。所以,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不断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寻找教材的“生长点”。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倡“生活即教育”,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家长、社会等实际生活中捕捉各种有利的德育资源,把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加工引入德育课堂,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教师还要不断根据当地实际拓展校本课程。例如,可以利用地方的名人畅谈人生、漫画家乡的变化,甚至可以教学生一些简单的种植养殖技术等,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感情,缩短小学德育教材与实际农村生活的距离。

3.改变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1)改变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生活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作为德育的直接对象和主体,是开展德育的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宿点。因此,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学生,制定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应避免“一讲到底”的做法,克服道德的说教和德育工作的“假、大、空”现象,在增强德育趣味性的同时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小学生的爱好和学习。例如,农村学校有亲近大自然的优势,而大自然在赋予孩子灵性、陶冶孩子情操方面是很有作用的,农民纯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学校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让孩子感受家园的美丽,让热爱故乡家园的情感在学生的内心中自然升华。

(2)课内课外相结合,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一方面,在课堂上德育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违背道德的现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允许他们在相互的争论中剖析现象的背景、原因,了解正面作用、负面影响,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操作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这样,不仅增加了德育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新鲜感,也使传统的德育方法更注重与现实相结合。同时,既不会让学生感到迷茫,又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掌握解决现实道德问题的方法。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德育的目的是用于实践,实践在道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选择合适的实践锻炼方式,并且持之以恒,开展经常性的活动,创建实践的活动基地,为学生的实践锻炼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宗旨,我们要组建德育教研小组,经常组织德育教师上公开课。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尽力给德育教师提供“走出去”的机会,开阔德育教师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李洪信.浅析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4,05:73.

小学生智育教育内容范文4

关键词:小学 德育教育 对策 途径

引言

德育是我国各大学校的首要教育工作,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居核心地位。在现阶段的社会变革中,存在小学德育教育途径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现状问题,当前,如何做好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促使小学生的德育发展,成为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现状

据了解发现,目前,我国多数小学的德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如下的几个问题:

1、德育教育的途径较为单一。具体表现在仅是以品德课方式进行教学,无法有效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仍是应用传统的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等教学方法,而品德实践课以及情感陶冶等方法的使用比较少。目前,学生接受德育的形式多是通过课外娱乐或者校园文化建设等。小学教师通常缺乏对这类形式的认识,仍是应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导致品德知识和行为相脱离。

2、小学德育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通常小学的德育课多是由班主任或者语文课等教师兼任,很少有专职教师。究其原因在于:学校认为,学校的教师多是从大学毕业生中挑选出来,让他们担任德育课教师,是浪费经费和浪费人才。

3、缺乏评价体系

由于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因此也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没有对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绩效的考核,即使制定了一些德育评价体系,大多数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制定的,很多制度都没有落实。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一般是用书面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在学期末凭

借一张试卷就完成了对学生德育的考核,这显然是不够科学、不够全面的,不仅考察的方式是单一的,考试的内容和答案也是固定的,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也忽视了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变化,不能完整科学的反映出学生的德育状况。

4、脱离生活实际

学校开展德育的内容往往范围大,并且难以理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很不成熟,不能理解那些抽象的德育内容,学习德育知识时只会空喊口号,由于对知识的不理解,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也不会运用德育知识。学校往往会借助一些历史名人或者各国伟人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小学生的生活和名人伟人的生活相差太远,对小学生的要求太高了。并且德育的内容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进步,但实际中的德育内容往往过于陈旧,没有涉及新的道德问题,使德育与社会失去联系,当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上新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学生往往知所措,不会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校德育的内容也过于单一,教师往往是在思想政治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其他学科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的德育知识理论体系单一。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学的具体对策和途径

1、发挥教师言传身教作用

古代思想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导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平常就要注意自身修养,做到谈吐文明,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教师要带头做到。教师教育学生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粗暴、不蛮横,言行一致,言出有据,言出必行,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小学生离开家庭步入校门,主要的教育者就是老师,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一个好教师就会带出一群好学生。教师的言行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体、形象、生动,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能够熏陶着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心灵。

2、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教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的育人工程,必须以课堂为阵地渗透德育,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小学德育实效。德育教育不分学科,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贯穿于所有的学科教学中,学科教学是开展德育的重要渠道,每一个学科教学都离不开道德教育,各科教学本身就蕴含着德育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点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使传授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融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德育与智育水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各学科教学内容都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从语文、数学到历史、地理等,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

3、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德育工作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如果脱离了实际,德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学校要注重从课外活动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学校可以开展校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渗透德育,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并且在参与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了德育教育。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去社会中实践,亲自去社会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情感体验,比如参观名胜古迹、去敬老院打扫卫生等,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发展。

结语

小学德育教育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教学融入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小学教育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仁真古.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9).

小学生智育教育内容范文5

[关键词] 应试教育 数学教师 新式教育 德育 能力 兴趣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但教学质量却原地踏步。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能力,没有学会学习?显然,提高小学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目前,我们的小学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方法轻兴趣”等现象。为此,结合作者教学经验做了以下总结。

一、重智育也要“重”德育

德育新思想是建立新的德育模式的灵魂。德育要遵从、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同时德育自身又具有主动选择、构建的功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学生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道德容器。我们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性的主体。这样的学生不会一味盲从,而是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在社会道德实践中,具有判断选择能力和变通能力,敢于抵制不道德现象,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建设,甚至能创造新的道德风尚。而小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性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尚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以及由潜在的主体向现实主体、由自发主体向自为主体的矛盾转化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儿童这些特点,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相信和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发现和利用儿童的天性,诱导和培养儿童的个性。同时,通过教师人格示范及精心设计道德教育活动,促进矛盾积极转化,逐步引导学生成长为道德生活的独立主体。

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从目的来看与智育不同,道德教育主要不是教给学生一种知识体系,其实效不是看学生是否认知了道德规范要求,而是看学生是否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求、信念、行为,并具有自我选择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看是否促进社会道德生活的积极建设,从而实现个体道德行为的社会效益。对小学生而言,德育的实效性要重在看学生言行是否一致、行为习惯是否养成,判断选择能力是否初步具备等。

二、重知识必须“重”能力

古人授之以渔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学生已激发的学习兴趣要保持、稳定、持久,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本内容的延伸课外题材,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觉性。随着学习教材的进度,教师应该坚持“以一带多,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外学习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学习的方法,在课外学习。

1.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我们要还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发现,探索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的学,在学中整体感知,在学中有所感悟。”

2.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

让学生独立地查找资料,弄懂数学题的意思,理清顺序、解题过程,画出重点过程的符号,理解解题内容,并在初学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再抓重点想想、画画、演演,运用多种感观体会数学题的含义。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不少小学生到毕业时还不懂学习习惯,解题时缺少论据,甚至出现很多不规矩的解题方式;看课外书籍,走马看花,不求甚解。所以我们从低年级起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方法也须“重”兴趣

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此可见,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在活动中的生趣

(1)在应用活动中生趣。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广的学科,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数知识时,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饮料瓶、商品外包装上的百分数;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如在报纸上写着的百分数),让学生解释含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以后生活中的百分数。

(2)在操作活动中生趣。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的,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3)在情境活动中生趣。数学教材有自己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可产生学生兴趣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探究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源泉。”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

(4)在课外活动中生趣。课外活动能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因此它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2.在感悟中激趣

外在活动引发的兴趣只是暂时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内化为对数学内涵的欣赏和追求,让学生从感悟中领略数学的魅力。

(1)感悟“美”。数学中的美不同于美术中的线条、造型、色彩的视觉美,不同于体育中的体形、动作、力量的运动美,也不同于各种音响、节奏、旋律的听觉美。数学本身的内在美瑰丽多姿,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进行体验并感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智育教育内容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 图画书辅助教学 美术教学 综合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图画书作为教学的辅资源,运用在小学美术教学及其他学科教学的实践中,称之为图画书辅助教学。目前图画书辅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实践对其进行探讨、研究。

一、美术教学中图画书辅助教学的功能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图画书作为教学的辅资源,运用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中,使美术课的教育内涵更加丰富,有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图画书辅助教学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有重要作用。兼具艺术性、教育性的图画书与美育、德育、智育等相结合,是小学生成长的伙伴,有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课改背景下的图画书辅助教学正处在尝试和探索阶段,在此笔者结合实践,主要探讨目前美术教学中的图画书辅助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在实践中笔者认为适于教学的优秀资源有如下特点,首先,故事有吸引力,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层次;其次,图画书的文字、插图及书帧设计美观大方,适合学生欣赏和阅读;其三,图画书兼具艺术性与教育性,在风格、内容上多元化,能够丰富小学生的阅读体验。选择合适的图画书资源后,教师就可以结合教材的课程和内容进行生动的教学实践了。

二、美术教学中图画书辅助教学的特点

在实践中图画书辅助教学与素质教育是紧密结合的,笔者在此对其整体特点进行阐述。

(一)图画书辅助教学与美育、德育有机结合

以美育为主线,以道德熏陶为辅线,结合阅读、欣赏、绘画、讨论等来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情养性,净化心灵。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审美素质,领悟道德观与价值观。课程教学资源是结合教材来选择的,教师的角色是多样化的,既是图画书导读者,又是孩子的审美体验陪伴者、心灵成长关注者。

(二)图画书辅助教学与智育、实践性活动有机结合

以智力开发为主线,以学习知识性内容为辅线,结合动手操作、游戏或扮演,提高学生的观察、感知、思维与表达能力及肢体运动能力。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透过图像来观察、透过身体来感觉、用形象思维及逻辑思维来思考。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图画书,教师的角色是多样化的,教师既是孩子的实践性活动设计者,又是游戏的同乐者。

三、美术教学中图画书辅助教学方法的探索

在图画书辅助教学的实践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读与说相结合

同一本图画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阅读体会和收获,大人与孩子的区别是明显的。图画书的语言简单,有很多具有幽默感的细节,能抓住孩子的心。笔者主张在课堂上,首先进入“悦读”状态,然后进入“品读”状态,最后再到“泛读”状态。

首先是“悦读”。在“悦读”时,教师是导读者,对学生起引领和指导作用。教师可以展示纸质读本,并结合PPT课件来实施教学。先是边看画面边说故事,让学生的感情融入情节中。孩子们在观看很多插图时会不由自主地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涌现出快乐的幻想世界,沉醉在“悦读”中。

接着“品读”。当看完图文结合的故事资料后,再慢慢地欣赏,用眼和心来读画,即进入“品读”状态。当孩子们心领神会时,也丰富了自身的审美经验。

培利・诺德曼认为,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种故事,即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如果说“悦读”欣赏故事,“品读”分析故事,那么“泛读”则能道出图文结合的故事,可以是教师想到的或是学生自己想到的画画故事,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泛读时教师应大量地向学生提供言简意赅、画面好的故事,让学生在图画的精彩处、衔接处猜测、创想,参与故事的建构,如说出情节;高年级的则可以续编或改编。不要硬性规定孩子们的语言或句式,而是尽量让他们猜猜说说,在讨论中道出有画面感的文字。

(二)读、写、绘相结合

小学生运用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但是此时孩子的艺术天赋具有很大的挖掘和培养空间,他们乐于用点、线、形、色彩来绘画、涂抹,体现出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读、写、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体现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拓展图画书辅助教学的实践。首先我们将以前有些印象的故事再完整讲述和阅读一次,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用文字简单记录下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孩子在故事情境中激活自己的相似经历。孩子的想象力与欣赏力、创造力相关联,并直接影响感受力、智力、表达能力。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思想和有些“幼稚”的比喻,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

接下来进入绘画的阶段,教师先引领孩子细细品味图画的造型、设色等,使孩子找到创作的起点。进一步学习时,教师带孩子品味熊亮创作的《金刚师》《京剧猫》等中国原创图画书,结合对《芥子园画谱》的分析,让孩子知道山石类、人物屋宇类的很多分类,是对中国画法、中国艺术的启蒙。在带孩子品味《小石狮》时,结合《漏》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孩子对狮、虎的细致观察能力,进而激发创作的兴趣。教师设计问题:“你心中的玩伴狮子是什么样子呢?”有的孩子回答,他心中的玩伴是头发似弹簧、身体软软的样子。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创作点,趁势引导孩子将其玩伴的形象和细节画出来。在接下来的绘画创作中,师生对构图进行了讨论,让孩子有了很大的手绘空间。孩子在绘画创作中体现了自己的创想,将天空化作了海洋,以飞向天空的鱼群体现了保护环境和生命的思想,画面生动优美,创造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提高。可见,图画书辅助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结语

当今时代,图画书辅助教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小学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所采用,兼具艺术性、教育性的图画书与美育、德育、智育等相结合,它的教育功能是多元化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我们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的实践中合理运用图画书进行辅助教学,使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取得更大的成效。

(注:本文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09年度院级科研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YS09Z06)

参考文献:

[1]俞子夷,朱. 新小学教材和教学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2]修海林,李力加. 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松居直. 我的图画书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