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化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概念,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小学生缺少数学知识,对许多数学概念很难理解.例如,对小数的认识,许多学生对于什么是小数就很难理解,在他们看来,小数应该是和大数相比那些比大数小的数,就应该是小数,但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数学概念的教学,导致许多学生学习了很长时间,对一些数学概念还说不清楚.
一、围绕概念组织教学活动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围绕数学概念组织教学,由概念去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始终围绕数学概念去组织课堂教学,以数学概念为主线去组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数学概念能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能让学生在学习概念,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去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作业练习中,概念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去解题和运算.
二、重视数学概念学习的优化
数学概念是一个数学内容的名称和概括,学习数学概念要学会优化.数学概念的优化包括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巩固数学概念;深化和运用数学概念等环节.例如,学习四边形的数学概念是,首先要通过实物,视频、图象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四边形的概念,知道有四条边相交,有四个内夹角组成的图形才是四边形,如果四条线不相交,就不能叫四边形.接着就应该巩固数学概念,通过反复识图,比较让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点.最后是深化数学概念,要通过练习,让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种类.重点认识四边形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深化是对学习内容的准确,全面的理解,只有深化数学概念才能在运用过程中正确的运用概念,同时,也只有不断的在练习过程中运用概念才能进一步深化概念的认识,才能优化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对概念的深化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时才会提出不同的方法,表现出学生思维的深度.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自己喜欢的方法上,教师不能将学生操作观察得到的结果等同于抽象思考得到的结果.操作通过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用物化的形式反映计算过程中的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这种操作能为学生理解算理提供形象方面的支撑,是重要的,但是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应该把这种直观的印象上升到以数的组成和四则运算的意义为基础的数学思考上.这样理解才能深刻.此外,计算上的方法、注意点等教师还要做清楚的说明与示范.有意义的接受是必要的.
例如,(计算法则)总结:学生要经历总结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总结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是教师应该心中有数,特别是年轻教师,还要注意到其中的重点内容.
反思:例如对每一步算式表示意义的思考与追问,为什么先算这个的追问等,经历这个反思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数学概念的运用和巩固
要通览整个单元的例题,要结合单元的知识安排来确定本课的教学概念.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概念的体验和感悟.
1.在学习情景中运用数学概念
学生是因为要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而学习新知识的,因此着眼点放在问题怎样解决,达成了问题的解决他就认为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我们的数学显然不只是让学生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而是借这个机会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就要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45+30与45+3,有的学生通过摆小棒得到结果等.师应该继续追问学生摆小棒的摆法(谁和谁摆在一起),从而体会数位(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合并的数学原理)的知识.从而理解了数位为什么对齐?体验和感悟是小学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与初别是高中不同.而多少的比较就要引导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打动真情,留下深刻印象.
2.在练习中运用数学概念
基本练习:突出教学重点的专项练习,模仿例题的基本练习,预防错误的改错练习,保证提高正确率的检验练习,简单的应用练习.
有时还有新旧知识相联系的练习,沟通联系的类比练习,防止混淆的对比练习,综合应用练习,探索数学规律的练习,为以后新知学习做准备的铺垫练习.
把练习题用到位!设计相关问题加深理解.要防止随心所欲地设计练习,适当调整可以.不妨碍教师的创造性.可以使练习的形式灵活一些,不要安排只是追求热闹的练习.
课堂作业的问题(公开课上没有安排).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作业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能够暴露学生的学习失误,特别是教师能够发现学生没有意识到的学生的失误.作业要布置,要认真批改.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教学问题设计;小组合作
学习模式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建模、知识点运用、解决等过程实现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一方面增强对知识点的适用范围加以说明,另一方面提高知识点与实际案例之间的对应与整合,进而实现对知识点逻辑的扩展与运用。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运用时,一定要做好对问题本身的设计与控制,增强问题难度与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对应,让学生能够分析、思维、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问题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一、加强对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控制好数学问题的难度、数量
1)做好学生的基本学情以及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整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适应度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基本学习情况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整理的基础上,让数学问题教学法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之间对应起来,让学生能够对数学问题进行理解与分析,才能保障实施数学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联动,保障数学教学活动可以顺利进行。
2)控制好数学问题教学法中数学问题的难度与数量,做好数学问题的设计与延伸
老师应该主动控制好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难度与问题数量,要避免所有学生都难以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况出现,也要避免因为数学问题的数量多而造成的教学重点不明确、教学意图不突出的情况,因此老师在进行问题教学法时一定要做好对数学教学问题设计工作,让学生可以充分融入到数学问题教学情境中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能力。
二、开展多样化的数学问题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性
1)采用多媒体进行数学问题的说明,增强学生是分析数学问题过程中的形象化
老师应该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说明,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逻辑关键点与思维要求的侧重点的认知,进而增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的导向性与目标性。比如在进行相遇问题的讲解时,老师可以通过动态图片或者是视频的方式进行相关数学参数的展示,同时通过多媒体软件中的标记作用加强对路程与速度的标记,进而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逻辑关键点。
2)利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开展数学问题教学,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广度
老师应该积极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开展数学问题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自己进行数学思维过程,梳理解题思路并在相同思维能力的学生群体之间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分析,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效益。比如老师可以将“鸡兔同笼”的问题交给学生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找解题方法与解题思路,发现与整理两个重要的数学关系式,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分析能力与扩展能力。
3)使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逻辑的理解与分析
老师需要充分利用生活场景进行数学问题的情景创设,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以及数学问题的理解与认知,进而帮助学生迅速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逻辑关键与思维突破口,提高数学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比如老师可以将梯形的面积计算与堤坝表面积的计算结合成一个数学问题,通过设计需要多少平米的草坪进行装饰作为数学问题的终点,加强学生对长方形面积、梯形面积、堤坝装饰面积以及四则运算的理解与掌握,进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对数学解题思路的总结,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老师应该主动将数学问题的分析讲解过程安排给学生来进行,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公式、运算来解决数学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解题思路的巩固,提升学生在问题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数学能力,全面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操作能力。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解决多少的数学问题,而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扩展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式,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思维逻辑与思维重点,进而以思维为出发点增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实现学生综合数学技能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素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优化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15(z1)59-61
[2]徐兵玲《浅析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1)
[3]石万义《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9)194-194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范文3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因其独特的优越性长期被人们所普遍采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过程。因而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一直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点做法:
一、优化教学目标论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例如: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就像布卢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测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同样,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笔者曾在学校组织的家长开放日,教《应用题的练习》(四年级)时要求学生四人小组自主分工:一是把应用题拼组完整,二是读题,三是写出算式,四是说出解题思路。在反馈过程中,证明四年级的学生自己能做出优势互补的合理的安排。动手能力强的拼,朗读水平高的读,书写能力强的写,条理清晰的说。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彰显,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并发挥了自身的长处,得到了听课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范文4
一、生活化教学的优势
(一)提升课堂效率
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更熟悉的环境中思考数学问题,无形中提升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程度。教师若可善用生活化教学,可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的效果,更容易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所在并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案。除此之外,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小学生明白数学学习并非单纯为了考试,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均运用了数学知识,让数学实现真正的生活化,促使小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让其在体验生活中数学乐趣的同时提升数学学习兴趣与效率。
(二)提升学习兴趣
由于心理年龄并未成熟,不少小学生在面对相对逻辑性较强且枯燥的数学学习内容后会感到缺乏学习动力,若可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将生活中的趣味性带入课堂,将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在接触到数学这门课程前,小学生生活经验及知识背景中实际上已经涵盖了数学。教师可考虑到其心理特点,设计具有儿童趣味的游戏来在无形中练习数学题目,或创设小学生熟悉的环境让其增强代入感,提升学习兴趣。
(三)培养数学素养
除了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外,在课后习题和阶段性练习的作业布置上同样可融入生活化。小学生课业压力并不重,教师可让其利用周末时间或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做几期数学手账或数学漫画,让其将生活中遇到的数学以简单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通常小学生不会将此作为数学作业去完成,而是在兴趣的驱使下更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数学素养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日常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可潜移默化的培养数学思维,让学生在看到生活中的数学时能够联想到相关知识点,让教学变得灵活变通,更具创新意识。
二、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改进教学观念
要想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首先在教学观念上应有所改善,摒弃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自己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让学生的思维无形中融入自身创设的情境中,让生活化教学真正得以实施。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数学能力为重点,而非单纯的让其学会解题。生活化教学的融入应保障课堂氛围的活跃性,要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下将严谨且逻辑性强的数学学习变得轻松化。例如在学习长度相关知识点时,教师让课堂氛围更为活跃,可让学生以身边的物品为观察对象,思考不同的度量单位。例如铅笔需要用厘米来度量,蚂蚁需要用毫米来度量,而人的身高则应用米来度量。真实观察下数学学习无形中降低了学习难度,小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将更深入,记忆效果更强。
(二)切忌矫枉过正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应注意程度的控制。当前教育界普遍认为生活实际联系数学教学在恰当的程度下可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动力以及学习兴趣。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部分教师刻意追求生活化,将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点强拉硬拽,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在实施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区分有效知识点,并非所有数学知识均可在生活中明显体现。合理的生活化情境还需考虑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其兴趣性,让生活化教学内容真正符合小学生的心态、兴趣及年龄。
(三)完善情境设计
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教师设计的思考环境之中。与学生们生活以及经验息息相关的情境设计需要教师加深对学生的理解,并考虑到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为了让小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在呈现生活现象之前应将其加以设计,使之更符合书本数学理论,避免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将数学问题及生活经验混为一谈。换言之,在生活化情境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数学知识点的明显体现,切忌本末倒置。例如在?W习两位数的乘法相关知识点时,通常采用计算式方式列出乘法的过程,解题过程较为单一、死板。若可融入生活化教学,可让学生联想春游的情景,例如全班共有30名学生,每名学生需要缴纳98元春游费用,那么全班一共需收取多少元。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运算简单化,既而引出补位算法。
(四)善于观察
教师应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数学的学习习惯。让小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联想到相关知识点,可有效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及动力。数学本就源于生活,善于观察能够让小学生更重视数学学习,并在发现数学知识点时产生兴奋性,无形中提升了数学兴趣。例如在学习小数及百分比相关知识点时,可让学生观察自己日常吃的零食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各项营养成份的营养参考值占比为多少。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范文5
一、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引入几何直观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引入几何直观,让儿童在教学的某一阶段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规律性上去。
案例:“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片断:
??: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学会了用米尺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在生活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尺。我们一起来看几段视频吧。
教师播放视频:几个小朋友手拉手(一庹)测量一棵大树的粗度;妈妈用“一??”测量孩子裤子的长度;一个小朋友用“一步”测量学校操场一周的长度;一个小朋友用“一脚”测量一块地板砖的边长。
师:这些尺子藏在哪儿呀?
生:都在我们的身体上。
师:是呀,这些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一??、一庹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测量过了,你的一??大约是多少厘米?你的一庹大约是多长?
生1:我的一??大约是15厘米,我的一庹是1米20厘米。
生2:我的一??大约是16厘米,我的一庹是1米25厘米。
师:不同的人“身体尺”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身体尺”也会有所变化。
师:一步、一脚是怎么测量的呢?请看视频。(视频介绍一步和一脚的测量方法。)
师:“像平常走路一样”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能故意跨大步子或跨小步子。
师:我们一起来走一走,感觉一下。好吗?
师:你们会像视频中的两个小朋友那样,测量自己一步的长度吗?学生2人一组,合作开展测量活动,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适时、巧妙地引入几何直观,指导学生根据视频直观性的特点,将直观图形与抽象概念融合起来,寻找、探究图形(或视频)背后隐藏的东西,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突破数学理解上的难点。
二、数形结合的方法
将具体的数字演变成某一个形状,能够培养学生描述问题的能力。学者们研究了学生不容易学好数学的原因,多数是因为数学的学习,不是光靠记忆就能够解决的。根据理论界的双重编码的理论,数学学习中设计到很多的数学用语和符号,这些东西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极高的抽象性,无法在其脑海中形成一个具体的画面。因此在开展小学生数学教育的时候,学生脑海中图形印象的形成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在学生学习某一具体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能够运用数学学习所推崇的数与形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将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成为具体的表象表征的能力,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开展一位小数的学习过程中,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最直观的表象来理解该小数的具体含义。针对这一知识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培养学生将具体的数字转化成为图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日后遇到其他数学难题的时候,能够通过图形来解决,同时也培养的学生的数感。在第一步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理解0.2这个小数的,这能够使老师事先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也有助于下一步绘图工作的开展;第二步,老师可以为每一位学生发一张画有一个正方形的纸,让每一个同学通过在该正方形内部进行图画,表达出自己心中的0.2在该正方形当中的具体表现方式,并且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第三步,教师最后引导学生,在这张表示“单位一”的正方形当中,涂出0.2表示的具体方格,并且为学生展示其它小数所表示的方格数量,归纳总结这一类小数的特点和还以,让学生通过涂方格这一方法,将抽象的数字转化为具体的图片,更加了解了0.2想要表达的具体意思,同时也为同学提供了一种利用图形来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其几何直观能力的增强。
三、使用图形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范文6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不断发展和增强研究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最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探究并结合个人独立探究、集体研讨探究等方式。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数学学习品质的养成,甚至对所面临的中考数学考试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怎样才能让探究性学习不再只是个形式?怎样才能在小班中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综合我的教学经验以及我校数学组集体讨论跟研究的方案,提供以下策略供同行们参考。
一、了解学生,精选课题
数学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事先做很多调查以及准备工作,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每位学生的性格、气质特征,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状况,学习态度等都要做一些必要的调查和了解。
在结合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按照教科书的安排,配合教学进度精选课题。在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的数学中可以配合平时课堂教学的课题有:三角形三线性质探究、折纸与证明、“坐高”的差别探究、不同的计算器求方差、标准差方法的探究、图形规律探究、我们身边的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方法探究、韦达定理的内容及应用探究、怎样才能赚钱?(销售问题)、垂径定理的拓展探究、制作冰淇淋纸筒等等与教材配套的,内容丰富的探究性活动课题。这些课题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益的补充。
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进行,在激烈而枯燥的初三学习中不定时的进行一次有趣的数学探究性活动也不失为一次精神上的调剂,往往有着出人意料的收效,能解决平时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譬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这一教学单元的讲解中,学生对销售问题一直似懂非懂,上课时头头是道,换个情景就错误百出。针对班级学习中出现的这一现象,我组织了一次体验式的探究性学习“怎样才能赚钱?”,让学生自己做了一回老板,既体验了生活,又深入了解了销售问题的实际情况,解决了班级学习的实际问题。
探究性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新的高度审视学习中的问题,譬如在教学图形与证明(二)这一章时我就适时的加入了探究性活动“折纸与证明”让学生了解了折纸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活动与数学几何证明的关系,提高了学生严谨证明的能力。
二、教师参谋,适时指导
在探究性活动中我们初中的课题都是具有一定难度甚至是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师的适时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失去了教师的指导有的时候,有些小组是无法完成既定任务的,这会对小组成员的自信心造成很大的打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代替学生解决难题,在一些完成任务比较困难的小组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渡过难关,而在关键的地方教师应鼓励同学们齐心合力攻克,往往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在共同奋斗中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情。
教师的指导可分为:
前期辅导:就是把自己可以预见的困难在课题分组研究前进行集体辅导,以帮助同学们能顺利完成探究任务。
间期个别指导:在活动中发现某一小组有困难或者问题,及时指点,提高研究效率和同学的盲目探索。
委托辅导:发现一个小组已经或者基本完成探究任务时委托这一小组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参加其他小组的活动以帮助其他小组按时、顺利的完成探究活动。
中期集体指导:在活动中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让每一小组都停下来,一起进行指导或者纠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后期范例点评:有一些组已经完成,而有一些小组还停滞不前时可以用已经完成的小组作为范例进行点评和分析,以达到指导未完成小组的目的。
三、指点江山,多元评价
我们在活动总结和评价时不能只看一点以偏概全,也不能只表扬个体而忽视集体的作用。要给每一位同学恰当的评价,指出其不足,表扬其长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的智能应该分为:1、语言智能2、逻辑、数学智能3、空间智能4、身体运动智能5、音乐智能6、人际关系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这种多元智能理论更有利于我们提出的面向每一位学生。在此理论框架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八种智能的独立存在或明显或潜在地表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在某些智能较强的同时也必然存在某些弱势智能,反之亦然。
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可以分为:教师点评、学生互评、集体评价、个别评价、过程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形式开展,尽可能的展示每一位同学的才能。
四、精彩纷呈,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