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培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培养计划范文1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言,文化,交际,缺陷,措施
Abstract: It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ulture Teaching and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y Training during the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hey ar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Teaching Aims;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ulture ,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 and Culture is deposited and disseminated by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s a kind of Language Activity and the exchange of the same or different language; It discusses the defects during the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foreign language, and how to teaching the students original English language.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English, language , culture , communication, defect, measure.
一. 文化因素教学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由此可见,文化因素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新课程标准》吸收了现代语言教学思想,“强调用语言做具体的事,而不是简单的语言输出(表达)”这就是说,“为交际”应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和归缩。
同时,《新课程标准》又强调: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含义,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熟知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新课程标准》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此,日常教学时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处理好语言与文化关系。
新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交际与文化这两层关系。语言材料、教学内容的安排均体现了“交际文化”。诸如问候、介绍、告别、感谢、道歉、邀请、请求允许、祝愿和祝贺、提供帮助、约会、打电话、就餐等功能意念项目,共60余条,穿插安排在各册中。其中,属于二级标准(小学六年级)的有30多条。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中国人与英美人在进行这些功能交际时会不一样。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该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因此,在学英语语言的同时,也要了解该语言所载有的特色文化,以提高学习者对日常交际用语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对交际能力很重要。
小学英语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逐年加大语言综和运用的比重,强调语言测试的实用交际性原则:语言必须放在实际的,尽可能不同的情景中运用;语言必须适合具体的交际行为;考核的焦点在于是否达到了交际的目的;语言交际行为除了需要语言能力外,还需要其他一些能力,如社会文化能力。小学日常英语教材及考核中越来越多地渗透着文化知识的要求,学生所具备的文化背景知识决定了其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
二. 正确理解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均属于社会现象,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要素之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的存储与传播而时代相传,两者关系密切。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历史、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如中国文化经常采取自贬或否定形式回答称赞以示谦虚,而英语民族则采取肯定形式,回答“Thank you.”。交际能力既包括了四种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又包括了社会文化能力,即能够与另一种文化的人进行和谐交际的能力。在跨文化背景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最大的障碍是文化差异带来得影响。所以,缺乏文化的了解,必然会造成交际的无法顺利进行。
三.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某些缺陷及面临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英语教学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而较少涉及文化。偏重语法训练使得学生的实践交际存在一定的障碍。虽然对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不错,但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却难以启齿、语不达意、不得体等,从而造成难堪,甚至误解。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比如中国学生在听到赞扬他英语说得好时,可能会产生下面对话:
--- Your English is pretty good!
--- No, my English is not good.
--- Why? Don't you think so?
--- No, I don’t.
应该说中国学生所说句子并无语法错误,但却不符合英语习惯,所以造成了交际的失败。其实,学生只须回答:Thank you.
实践证明,仅仅学点英语语法规则和词汇意义,是不能顺利完成交际活动的。随着改革开放,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隔阂、障碍、误解也随之在交际中不断突出。单纯学习语言知识而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无法很好地进行交际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文化因素教学应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四.文化差异在具体交际中的某些表现
词汇的文化含义。语言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知识的积累过程。语言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在各个民族中均可找到反映本民族独特文化的词汇。掌握好这些词汇,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英语文化习俗,更好地使用该语言,而且有助于理解本民族文化。正如大纲所指出的: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因为,人类所持有的语言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如在汉语中“龙”是高贵、神圣、伟大、强壮的象征,中国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却表示邪恶,引申为“凶恶残忍的人”( tierce person )、“狡诈、虚伪的人”( shy or treacherous person ), the old dragon 已经成为恶魔的代名词。还有一常用词dog ,英汉对它的理解差别也很大,在汉语中,“狗”往往为贬义词,如:落水狗、癞皮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均属贬义词。但在英语中, “dog”却可表示褒义词,如:Love me, love my dog.. You lucky dog. My old dog. Every dog has his day. As faithful as a dog. 反映了英美人与狗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像dog, dragon这些词的词义,还要教给学生这些词语的文化含义及其使用场合。如果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掌握语言所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语用的得体性。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人们在交际时,双方参与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和不同的场合下得体使用上下文连贯的话语。在话语方面,有些话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很得体,但在英美人听起来就不恰当,甚至误解。比如别人向你表示感谢时,汉语中常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就是“It is my duty . I ought to do that.”英美人听了就可能不高兴。因为他会认为你的帮助不见得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职责而已或不得已而为之。应该说 “ You are welcome. It is my pleasure. Not at all.”等,才是最得体的回答。再如关于“吃饭”,“你吃饭了吗?”这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已超过“吃饭”本身,有时作为一个打招呼用语,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 Hi! How are you ?”但在英语中,“Have you have eaten yet?”这句话的内涵仅仅限于“吃饭”,所以,当你问一个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时, 他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而回答“Thank you, it is very kind of you.” 决不会回答“Yes./No”。因为在英美国家问别人吃过饭了没有,通常是间接地想邀请别人一起用餐,在未婚青年中,甚至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异性朋友。还有,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你们慢慢吃”,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You eat slowly, eat slowly. 他会莫名其妙,甚至认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其他象课本上出现率较高的had better, excuse me等,学生在使用时也常常使用的不得体,比如下列对话:
Student: --- You’d better explain it to me again. I don’t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Teacher: --- Of course, I can.
Teacher: --- Excuse me, could you fetch me some chalk?
Student: --- I am glad to.
禁忌语。在西方国家,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人们把“十三”和“星期五”都看作不吉利的,认为是大祸临头的象征,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竭力回避“十三”这个数字。如门牌号、旅馆房间号、座位号、餐桌号等很少有“十三”号的。再比如,在第四册U2课有一段对话,一中国学生问一外国妇人: How old are you? 老妇人并没直接回答,而是委婉地说: It’s a secret. 原来,英美人都很重视privacy(隐私),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对于个人隐私问题应回避,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误解。询问这些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不礼貌的语言行为。诸如:婚姻、年龄、收入、宗教信仰等均属个人隐私。所以,应避免直接提这些personal questions: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earn?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英汉文化在某些句式方面的差异。汉语多从正面入手,而英语却从反面入手,尤其是在征求对方意见或称赞的场合。所以,许多学生对于Negative response不习惯。例如:Do you think so? 这句话并无语法错误,但却不符和英语习惯,是汉语话式的句子;英语习惯表达方式应为:Don't you think so? 其他如:Don’t you see? Don’t you agree with me? Isn’t she lovely? 等均是从反面入手,而不是从正面入手说成:Do you see? Is she lovely? 即使从正面入手也往往在句尾加一反问的尾巴,用反句形式,如:A fine day, isn’t it? You like coffee, don’t you? --- It’s a lively day, isn’t it? --- Yes, isn’t it?
教学实践中,常会遇见这样的病句:The rascal hit his face. The teacher pat the boy’s head. 出现这样的原因就是由于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不同造成的。汉语着眼于人的部位;而英语则眼于人的整体。正确的表达方法应是“动词+人+介词+the+身体部位”。如“pat sb. on the head; slap sb. in the face; hit sb. on the nose; lead sb. by the arm. 再如:I and my mother often go to Tianhe Park.等等,也是因为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不同而造成的。
还有在书写地址时,也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看问题喜欢从一般到个别,而英美人更注重个别,所以,中国人写地址从大到小,如:广州市天河区员村第六小学;而英语中则恰恰相反,从小到大,如:Yuancun Primary School No.6 Tianhe Guangzhou。英美人先写收信人姓名,再写门牌、地名。写信时,学生还有一个屡纠不改的错误,就是在写信结束时随手写下写信的日期。这些均是由于中英文化差异所造成。
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民族间文化存在着深刻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学习障碍、交际障碍。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应是同步的。在英语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培养、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才能更好的掌握运用这门语言。所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因素教学同样重要。
五.采取的相应的对策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间交往的频繁、中国加入WTO 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对于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更加迫切。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怎么才能不断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能力呢?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首先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教学中,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的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比如:中西节日的异同,饮食文化的差异,日常问候用语等。
2.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报刊、杂志、电影等,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音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或是利用因特网,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
4.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也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 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能力。
5.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创设一些英语交流的环境或情景。如:结交一些英美的小笔友,日常生活中常常前往英美人仕常去的地方,主动与他们进行沟通、交谈。甚至还可以上一些英文版的网站。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3]杜春英:《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
[4]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7月第1 版
[5]陈申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小学教育培养计划范文2
关键词: 高校非英语专业 口语教学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1]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二、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仍然只强调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在交际中的运用能力,而没有把文化意识的培养摆在应有的位置,甚至有些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开设口语课程,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的培养方面就显得很薄弱。其结果是:一方面,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只抓住了一些语法知识和语言现象,而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识辨能力;另一方面,对隐含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不理解,甚至产生误解。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按照汉语言和汉文化的习惯进行表达,使得运用不恰当,影响了沟通和合作。
三、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着不同的交际原则,这些交际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蕴含着文化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遵循什么样的交际原则上,常常会受到他们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扰。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
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比如说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相反,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2]例如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等,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二)礼仪习俗的差异。
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招呼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而中国人此时没有请客的意思,这样就会造成彼此尴尬的局面,甚至会出现交际中断的可能。相反,外国人会说:“Hello.”“How are you ? ”“How do you do?”等来同别人打招呼。打电话时外国人一般常说:“Who is that ?”(你是谁啊?)或者“Who’s that speaking?”还有“Is that John/John speaking?”(你是约翰吗?)中国人要明白这些习惯用语通常不是把汉语意思直接译过去:“Who are you?”和“Are you John/john speaking?”就可以了。否则,外国人便听不懂你的对话甚至无法在电话中同你继续交流下去。
中国学生没有学习母语的那种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四、在口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
结合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实际:只强调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在交际中的运用能力,而没有把文化意识的培养摆在应有的位置,我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教学中揭示词汇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在口语教学中也会涉及到很多词汇,词汇教学的难点是要揭示词语蕴藏的文化内涵。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恰当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3]如: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的不对应上。要让学生了解: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而造成的。
在课堂上,我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联想意义,窥视出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的。如介绍有关“dog”这个词的文化含义时,因我班上有位成绩很好的男同学在一家公司的面试中被录用,获得了去该公司兼职的机会。在课上,我就对他说:“You are a lucky dog.”他听后流露出不悦的神情,其他学生也感到不解。学生的这种反应是意料之中的,因为他们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语里有“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贬义词来表达人们对狗憎恶的情感,难怪学生误解。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向学生解释:在西方文化中,狗是非常受人喜爱的大众宠物。人们常常在它们身上花费大量精力并视之为家庭成员。报纸上有时刊登文章,说一些聪明的狗如何拯救小孩性命,如何在走失后不远千里找回自己的主人。此外还有许多电视剧、电影和小说讲述狗的故事,其中有小狗拉茜和斯库比・杜,还有《大丹麦狗马默杜克》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一个动画人物,自从1954年它在报纸上露面以来,这个时常会闹出点笑话、时常会让主人情何以堪的大丹犬就得到了美国人的喜爱。众多的美国人把马默杜克当成了自己的家人,他们有时也会把自己的宠物取名为马默杜克。由于人们普遍认为狗忠诚友好,所以有时候称它们为“man’s best friend”。狗的形象是正面的,与狗有关的词语也是褒义的,或是中性的。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lucky dog”意为“幸运儿”。听到这里,那位同学才释然。我还补充了其他一些短语和句子,让学生仔细体会其含义。如: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等。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这些词、句经常使用的场合,如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之间模拟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做出表演等,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在以后的课上,我又有意识地提到“lucky dog”,再看学生的反应,他们再也不会理解成“幸运狗”了。遇到有同学交好运时,我也会来上一句:“You’re a lucky dog.”这样,同学们就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这些词语的文化差异而得体使用它们了。
此外,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上,教师都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学生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
(二)创设听、说的文化语境。
语言学家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4]教师还应在口语课堂上设置不同的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将文化因素放到有意义的交际场合中使用,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即在交际中,由于说话方式不妥,或不符合表达的习惯,或说得不合时宜,说话人未能按照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所造成的失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日常口语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因素,使学生懂得交际规则。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1.把握礼貌原则和互尊互让、平等待人的文化心理。
众所周知,各国语言和文化差异使其礼貌用语特色各异。礼貌用语是一种特殊而普遍的文化现象,是人类进化、文明的标志,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准绳。礼貌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一个谈话者是否礼貌直接决定了谈话的成败。[5]和我们的汉语一样,英语里也有许多的礼貌用语,如“Thank you.”;“Please.”;“I’m afraid...”;“Excuse me.”;“Sorry.”等,其中“Thank you.”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之一,几乎用于一切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有时候,即使别人提出帮忙被你婉言谢绝了,你也要说声:“Thank you all the same.”但学生在使用时,往往会受到本族语的影响,造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一些障碍和误解。如在茶馆或酒吧,当别人问你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order?”学生会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而说成“I don’t need;Don’ t bother.”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直接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可以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含蓄和英语国家人的坦荡直率这两种不同风格。同样,学生在听到一位外籍教师通过称赞其衣服“That i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来打招呼时,应该如何回应对方呢?如果按照礼貌原则的“鄙己尊人准则”把汉语意思直接译过去,以:“You flatter me!”或者“No,No.”,“I feel shamed.”作答,那就很不得体。因为对方会认为这种答语暗示着他连衣服的好坏都分不清。所以用一句“Thank you.”来作答,既简单又得体地实现了交际的成功。由此可见,在讲英语的国家里,人们常常以“迎合”对方的方式予以接受,以示对对方的肯定或尊重;在我国,人们往往采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予以拒绝,以示礼貌或谦逊。另外,在讲英语的国家里,人们不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很少说“You should do sth...;you’d better do...”;而代之以委婉用语,如“Would you mind doing sth...?I wonder if you could...?Would you please do sth...?”等。在表达建议时很少用祈使句,而用“Might it be a good idea to...;If I were you, I would...;How about doing...?”等。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牢牢把握礼貌原则,并在课堂内外多加练习,做到互尊互让、平等待人,以利于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了解谈话禁忌和互不干涉、尊重他人的文化内涵。
在讲英语的国家里,每当朋友、熟人见面时,总要相互打招呼或相互问候。但他们对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比较反感,认为这些涉及个人隐私。所以,我要求学生牢记他们的谈话禁忌和由此引出的“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同时让学生们了解到,和英美人士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工作、健康状况、体育及兴趣、爱好等为话题。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饭)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等。所以,当美国人听到了中国人这样的话后,会认为他要邀请自己去他家吃饭。再如,汉语中如“上哪去啊?”、“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如果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对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入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此外,询问收入多少、婚姻状况、政治倾向、等,这些问题恰恰构成对个人隐私的威胁,结果超出礼貌规范,从而引起社交语用失误。因此,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教导学生避免提下列问题: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纪?);What are your parents doing recently?(你爸爸妈妈最近忙什么呢?);Is your daughter married?(你的女儿结婚了吗?);Are you Catholic? (你信天主教吗?)。相反,外国人以谈论天气来打开话匣子:What a nice day,isn’t it?(多好的天气啊,是不是?),或者讨论彼此的兴趣爱好来打招呼:“What is you favorite music?(你最喜爱什么音乐?)”或“Do you have a pet?(你养宠物吗?)”彼此以一种很轻松、愉悦的心情进行话题交流,直到话题结束。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的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口语教学的课时虽然非常有限,但是教师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体、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的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汲取文化知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6]此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例如:我所在的高校每周安排外教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客串上课1―2次,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直接与外教交流;业余时间让学生们听外教做报告或讲座;或者通过举办英语角让外籍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等不同的形式,使得外教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多数中国人学英语都不可能具有母语学习时的环境,而充足的情景是英语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需要口语教师在课堂内设置不同的情景,如打招呼、问路、面试、帮助别人等,或者播放文化知识丰富的电视节目,如《走遍美国》、《老友记》等;还可以播放一些反映国外文化的大片电影,如《汽车总动员》、《阿凡达》等让学生观看并参与讨论影片所反映的文化知识;此外,还可以举行各种英语竞赛、英语小晚会或邀请学生进行短剧表演,如《白雪公主》、《罗密欧与朱丽叶》、《美女与野兽》等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兴趣;或者每年开办英语节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世纪,培养当代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素质及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广大外语工作者认真探索,努力尝试。教师需要在英语教学中进一步开阔视野,了解西方文化,认识并掌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文化差异的本质,并加以归纳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此外,学生还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会发现和总结规律,使客观指导和主观努力相结合,从而得心应手地参与各种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46-249.
[2]胡文仲.教学中为什么要涉及文化[J].外国语,1986,(4):10-11.
[3]胡湘辉.教学如何培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河西学院学报,2006,(7):8-9.
[4]宋学侠.外语教学应该增加文化含量[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6):16.
[5]张巨文.语用与教学:“上而下”路径实施的几点看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275-280.
小学教育培养计划范文3
【关键词】信息素养 培养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 优化 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样在教育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也不断凸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现代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基础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优化正是当前教学形式所需要的。
一、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自2000年教育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信息技术课程就开始进入小学课堂。然而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尚未解决。首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解存在偏差。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课程中培养的信息素养被主要理解为计算机与网络的信息应用能力。同时,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局限于计算机操作技术,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知也仅仅在计算机方面。其次,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要求不相符,仅仅在演练与技术掌握方面的训练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科学素养与能力,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而新型教学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区和困惑。大多数教师都对新型教学方法投入了很多关注,期刊论文的发表内容也很多。但教学性论文居多,侧重于教学经验总结与课例评析,深入到教学理念层面的较少,教学理论方向的发展明显滞后。而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这一根本目标很多时候被局限于计算机操作技术的训练。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需要在理论层面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优化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的设定必须考虑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增强小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之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为能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优化需要应用系统方法,将培养信息素养与学习兴趣作为目标,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支持,完成课程优化。
(一)基本理论与思想
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需要构建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支持。构建主义的教学中心是学生,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帮助支持者,通过对话、合作、情境等学习环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而新信息技术教学是构建主义所需环境的最好的场所。同时人本主义也是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持。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能力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学生发挥内在动力,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完成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对象是小学生,根据心理与发育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环境创设,能够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完成学生信息环境下的伦理观念、道德与意识的正确引导。
(二)设计教学目标
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的,避开了传统教学目标中偏重知识传统的误区,确定信息技术教学的三维目标,分别是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通过多角度教学目标的设定,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确定人性化的教学主体特点。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Photoshop的对象选择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多边形套索工具”“复制/粘贴”“水平翻转”“自由变换”等多种工具的使用。知识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各种工具的使用与意义,而能力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利用工具完成自己想要的构图,具备美化图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定,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在新课程标准的支持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任务驱动法是最重要的新型教学方法之一。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以构建主义为核心理论的,与探究教学模式的要求相类似,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任务驱动法的核心任务相同,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最为常用。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也不是简单的实例演示与案例分析,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实际意义的契合程度进行筛选,还需要能够满足任务分割与配合的要求,同时还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才能实现信息素养培育的目标。因此,在Photoshop的对象选择教学中需要将主体教育作为基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选择以目标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讨论交流法等激发学生能力发挥的教学方法为主。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信息化设备背景下学生应当具备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与责任感。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当前良好的教育形势使我们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迎接信息化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培养计划范文4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言语交际;意识;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61-01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文化交流上,变得更近了,“地球村”的说法也日益流行了。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的语言,也是我国除了汉语以外的第二大语言种类,英语的学习也变得必然且必须了。在进行语言的学习时,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对于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要重视英语词汇,语法结构的学习外,还要注重英语交际情境的创设及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逐渐养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本文就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语言的影响谈起,分析探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相关举措。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一直以来中国都讲究含蓄,这种逻辑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在语言表达方面不习惯从一开始就精确的确定某个概念的所指,而是习惯通过说话或者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其所指含义,比如说:“你吃饭了吗?”可以依据说话的时间来判定这个“饭”指的是早饭、中午饭还是晚饭。而英语的表达方式却是十分明确的,早饭就会直接问:Have you had breakfast?中饭会改用lunch,晚饭会改用supper,分的清清楚楚。此外汉语语言常常是先因后果,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般到具体的逻辑关系,而英语善于运用较多的连接词,且习惯从小到大排序,比如汉语中对地点的描述会按照国-省-市-区-路-街道排列,而英语恰恰相反。另外英语比较重视形态,比如名词复数加s或者es,过去式加ed,将来时加will等,而汉语句子构成没有明确的形式标准,比较注重的是句子的功能。基于以上差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才能更好的养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相关举措
1、了解不同情境中英语词汇运用方式
在运用英语单词及句式时,常因说话人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不同而有相应变化,比如,在与人打招呼时,“How are you?”一般是与相识的人一天中第一次见面时打招呼的用语,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Nice to meet you.一般是用于初次见面,是一种比较正式的问候用语;How do you do?一般用于初次相见经人介绍后说的问候语,尤其是对方年长时,表示礼貌。Hello.一般用在熟人朋友年轻人之间的招呼用语,比较轻松随便亲切自然。
2、注重对英美习惯用语的介绍及运用
经常与英美国外友人交流的会发现,他们经常使用习语和俚语,比如milk way,从字面上看,我们就会认为是“牛奶路”,而实际意思确实“银河”,big fish,字面意思会认为是“大鱼”,而实际意思确实“大人物”;rain cats and dogs字面意思会理解为下猫下狗,而实际意思确实下倾盆大雨等等诸如此类的习惯用语还有很多,在进行记忆的时候不能单独记忆,而要依据这个词汇或短语出现的上下文或者语境中去理解记忆,这样才能记忆深刻。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每堂课开始前都给学生介绍两三个习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和猜测习语的意思,然后再告诉学生真正的含义,这样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主动了解并使用这些习语的习惯,使之深入人心。
3、创设情境交际模式
英语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更好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注重交际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会生活用语等基本用语。还可以在课堂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主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全程交流都使用英语,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兴趣,还能使他们加深对英语语言知识及运用方式的理解和记忆。
4、重视阅读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教师可以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课外英语读物,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英美国家的生活习俗、家庭关系、社会背景等,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西方文化,从而能够更好的接受英语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比如,小学英语教师可以督促小学生阅读某篇英语文章,然后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理解及心得体会,然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心得体会予以指导,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再以沟通讨论的方式将文章要表达的正确意义告诉给学生,这样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并逐渐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结语
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而若想要真正的掌握这门外语,就要求英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注重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化、西方思维方式及语言方式的教育,这样才能达到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使英语真正成为一个交流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王 超.当前小学生英语文化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小学教育培养计划范文5
【关键词】法语课堂教学 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39-03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我国学者胡文仲认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Singer认为:人既然属于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中的看法又有差异,严格意义上来说,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应该被算作跨文化交际。从学界的不同定义从可以整合出跨文化交际的几个特点:一是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三是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四是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这几个特点跟我国学生在学习法语和实际运用法语进行工作、学习深造所面对的情景高度吻合。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应该承认和包容文化差异,其中自然也包括交际双方在语言运用上的差异。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诸方面的能力,是指人们具备文化相对论思想和跨文化意识;能够理解不同文化特征,掌握一定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够充分了解文化冲突和文化调试等各种跨文化交际常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能够对交际结果作出预测;能够坦然面对不确定的交际环境,善于调整心态,勇敢面对文化冲撞或者跨文化交际可能带来的不愉快;愿意并且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处理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几乎贯穿在法语外事、外贸、翻译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之中。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充分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法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进一步结合大学生(学习主体)的认知特点和法语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客观制定法语课堂教学策略。
一、我国高校法语课堂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学生学习法语的认知特点决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法语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性。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大学生学习法语的跨文化动机。在法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以往,教师因为怕学生对语法知识理解的不透彻,将课堂大量的时间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单纯的法语语言知识讲授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在语法知识的轰炸下渐渐地失去了学习法语原本鲜活的兴趣。学生本应该有的语言实践机会被教师的讲授所占用,学生在法语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随之丧失。
影响学生学习法语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学生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在法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应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动机是为学习者提供动力和指引方向的一系列因素,能起维持、推动学习和促进目标的定向作用。Spolsky认为,动机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对待外语学习的态度、学习外语的愿望和为此付出的努力。
笔者在大学法语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与中国学生交流发现,无论是大学本科法语专业学生还是高职高专法语专业学生,抑或是二外法语学生(多为英语专业学生),这些类型的学生学习法语都有很明确的目的性。这些学生的法语学习动机表现为渴求法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它是直接推动法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例如,在回答学为什么要学习法语的问题上,学生的回答有以下四类:寻找国外法语区国家的工作机会或国内法语翻译工作的机会;为移民加拿大魁北克做语言学习准备;为了本科或者专科毕业之后能够去法国继续学习深造;考语言类研究生时可以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应试科目。这些回答明确反映学生学习法语的跨文化动机。
跨文化动机可以激励学生更加投入到法语的语言学习和实际应用中去。我国高校法语专业教学的国家级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也把学生的这些跨文化法语学习动机拓展成为高校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的法语课堂教学的目标。《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法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将我国高校法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教学(大学一二年级)和高年级教学(大学三、四年级)。《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指明,基础阶段的法语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法语基础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一定的交际能力。《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教学原则的第二点规定,充分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基础阶段教学的全过程。在基础阶段教学中,必须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以及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具体的交际需要,语言情景的密切结合起来。应当根据学习目标,确定题材范围,合理安排语言交际中基本行为(功能)和思想(意念)的表达,创造尽量逼真的情景,是语言形式的学习与训练同时成为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口、笔头交际活动,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大学生学习法语的跨文化兴趣。兴趣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法语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当大程度的学生对法语本身感兴趣,想要揭开法语作为世界上最浪漫语言的魅力面纱;不少学生则因为法国文化氛围而被法语所吸引;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法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能给就业增加明显的优势而被法语所吸引。兴趣既是法语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Gardner认为,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他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学生对学习法语很有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会成为一种动力。学生开始学法语时,一般都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会对用法语交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由于法语是一门语法严谨,用词准确的语言,句法构成具有复杂性。法语造句要从动词的时态变位、名词的阴阳性、交际情境的切合以及词语使用的准确度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初学法语的学生在与法语教师或者同学用法语交流时,能够正确说出或者写出法语句子,是一个不小的满足感。随着法语学习部不断深入和学生法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满足感进而衍生出更强烈的法语学习兴趣。
因此在法语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对法语学习的跨文化交际动机、跨文化交际兴趣,营造跨文化交际气氛和包容、互动、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十分重要。法语教师只有把法语语言教学与跨文化视野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才能促使法语学生互相学习,体验和发展团队协作精神,使法语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进而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我国高校法语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资源的现状
(一)我国高校法语教学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我国高校法语专业培养规模的限制和中法两国教育合作项目的深度、广度的局限性,决定了目前我国法语跨文化交际教学资源的缺乏。众所周知,我国绝大多数开设法语专业的高校都采用国内学习的模式,仅有很少部分采用为“2+2”或者“3+1”模式,或高职高专学校为“2+1”模式(两年国内法语专业学习,一年法国学习)。不同于欧洲各国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地理条件和深度的教育合作,大部分的中国法语学生除了外籍教师和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互联网和图书馆等渠道外,缺少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体验。而促成中法两国教育的深化合作需要假以时日,从国家政策层面进行推动,因此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法语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在法语课堂上积极引导,拓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视野。
(二)我国高校法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目前在全国开设法语教学的78所高校中,存在以下三种教学模式:4年制法语本科学习;3年制高职高专法语专业学习;大学本科二外法语教学。在开设法语教学的学校中,通过笔者与全国高校法语教师同行间的交流,各高校实际的母语为中文的中国籍法语教师和母语为法语的外籍教师师资配备比例大致为7∶1(根据法语专业招生规模不同,教师配比数字略有不同)。中国籍法语教师主要负责法语精读、阅读、写作、听力等法语语言专业核心课程,外籍法语教师主要负责法语口语和法语概况等法语交流实操性专业支持课程。所以法语学生的大部分法语学习时间实际上是与中国籍教师度过的。这决定了中国籍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注重在传授法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注意拓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视野。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年级法语学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基础阶段法语学习主要是以法语语言知识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而到了高年级,法语学生要面对就业、升学深造,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性和交际能力则应该是这个阶段法语课堂教学的重点。《高等学校法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目的的表述阶段为:本大纲以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重点要求为起点,一方面对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强调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扩充语言知识和社会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一般的翻译、教学和其他法语为工具的工作,并为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对于教学原则的表述为:为了更好地利用外语这个工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年级教学必须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根据学生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各个高校的特点和力量,开设选修课和专业倾向课,使学生熟悉法国和其他主要法语国家的国情和社会文化背景,掌握与专业倾向有关的语言和社会文化知识。
三、法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注重培养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法语学生对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肯定看法和自信。在法语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生的对于攻克法语学习难题和实现法语交际活动的自信心是学习成功的一大因素。因为法语的语法复杂性和中法两国交际习惯的诸多不同点,自信心强的学生敢于冒险,在学习中不怕犯错误,才能大胆地用法语与中国教师或者法国外教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为语言错误而感到难堪。在同样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性格内向、自信心弱的人,由于过多地顾及面子,怕出错,失去许多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导致了更多学习困难的出现。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学生的意志力是自觉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的特征表现在:一是自觉性,包括目的性、独立性、纪律性等;二是果断性,包括镇定、果断、勇敢等;三是自制力;四是坚持性,包括毅力、恒心。大学生往往自觉性和控制力不够强,缺乏坚持性。由于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学生在初学的时候,与外教或者教师交流的时候出现词不达意或者紧张的情形,甚至不愿意开口做法语口语练习。而且法语是一门十分严谨的语言,法语语法兼有框架性和细节性。举例来说,法语有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区域的7个时态。每个时态都有自己的动词变位;正因为法语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增加了大学生学习法语的难度。而且在法语学习上意志比较坚强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比较强,能够克服紧张感,大胆地进行交流;而意志薄弱的学生则常常表现为缺乏恒心,承受挫折的能力差,法语口语课害怕做口语练习,背单词、课文,碰到学习困难时容易丧失学习信心,甚至放弃学习。因此,法语教师应学生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力。
(三)以任务型教学法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任务教学法强调学习过程,并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生活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型教学虽然强调培养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强调通过语言来交际,并从更广的成眠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Nunan认为任务型教学有以下特点:一是任务型教学法要求老师们把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教学中。二是学生不仅仅要关注语言项目,更加应该重视学习过程本身。三是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通过探索进行自主学习。四是任务型教学法还要求学生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
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应在法语教师的组织下,把课堂变成模拟的法语交际场所,让参与课堂的学生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我”来完成这项现实生活中的任务,“我”会怎么做?这时,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参与者,也极大地消除了学生对于单纯学习法语语法知识的抵触心理。例如,法语教师在讲到国籍、个人信息时,可以给2~3人的学习小组布置模一个在法国机场海关的“通关”场景:一名学生扮演法国海关关员,小组的另外1~2名学生扮演去法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护照交递、寒暄、介绍国籍、入境目的问答、入关手续的办理等任务,使中国学生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在法国“通关”的情景。又如,学生在学习商务法语课程时,可以模拟现场招聘的情景,由一名学生扮演面试官,另一名学生扮演应聘者。通过寒暄、交递个人简历、面试官简短介绍职位的有关情况、面试人的个人动机陈述等问答,参加的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语面试,把学习反思投射到自己身上:如果我是应聘者,我会怎么做怎么说?台下的“观众”会不自觉地以“评审”的眼光看待这场模拟面试并且作出以下假设:“面试者应该表现更大方一些”,“面试者应该这样回答XXX问题”等主观能动性强的发问。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吴文.任务型教学法的产生发展及反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Spolsky B.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5]王文融,等.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小学教育培养计划范文6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培养 高校英语教学 途径探讨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业务也逐渐朝着海外发展,所以我国企业也越来越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较高英语水平共存的毕业生,这就使得高校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在此基础上需要高校英语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及班级学生的情况改革目前的英语教学内容、体制及理念,使高校英语教学可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创新,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文化环境。那么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是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文化意识的体现包含社会、日常生活的多种方面,其中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语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文化体现。在我国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于语法、词汇及语言的传授,但是许多高校生虽然掌握了英语知识并且考取了多个相关证书,但是真正和国际友人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自身缺乏跨文化意识而在与国际友人在交流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可能还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所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为基础来进行英语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二、我国高校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的表现
1.语言中的意义误解。世界是由多个国家所组成的,那么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英语教学中也有许多词语是与我国文化意义不同的,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误解和分歧。比如Dragon这个单词,它的意思是“龙”,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它是一种神圣的象征,代表着吉祥。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龙则是一种非常凶残的怪物,代表着毁灭。由此就可以看出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的必要。
2.禁忌语方面。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禁语。比如西方比较注重自身的隐私,自己的个人状况是私事,旁人是没有权利过问的,如果问了这些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在我国这只是关心他人的表现,表示两人之间的信任。
3.礼仪方面。礼仪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的标志,包括个人道德素养及文化教养和外在表现。在跨文化背景下,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有时候自认为的礼貌行为可能会被对方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在西方国家存在上下级关系、男女之间及长辈与晚辈之间行礼时必须是高于自己的先伸手,否则会被认为冒失行为。
三、基于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高校英语教学行动途径探讨
据了解,我国各高校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上开展英语教学的方式有许多,但是还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及英语的课程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考虑,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合理、可执行的方式,使语言和文化能够有效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设置语言文化课程。此课程主要是针对西方文化进行设置的,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知到更多真实的西方文化,并且了解西方的文化、思想、艺术等多方面内容。同时也可使学生将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对比,认识到全球人类的多样性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使能够学生更好的学习西方文化。
2.添加阅读材料。高校英语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选择具有浓厚西方文化气息的实际、影视及杂质等附加内容,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习西方文化知识。英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多多阅读国际历史书籍及西方文化书籍,使学生能够通过了解历史来了解各国的文化气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3.创设英语学习情境。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西方的社会情境,让学生能够扮演社会中不同的角色,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增强自身的交际能力。教师还可以才英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自由讨论,发表自身的观点,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语言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运用跨文化意识。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也日益增高,这也就使的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应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我国高校生的英语交际能够进一步的提高。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还能使学生在于国际友人交流的过程中没有障碍,也为我国培养全方位发展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贾连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1(3):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