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人生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的人生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的人生规划

小学教育的人生规划范文1

(一)乐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意义

所谓乐学教育,是指的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更多的兴趣。我国传统教育理念是灌输学生“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思想,尤为注重学习知识对于学生人生道路的意义。而在小学教育当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在行程当中,虽然“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教学思想是基于学生出发,勉励学生刻苦学习的一种思想,但在小学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并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乐学教育是伴随我国素质教育逐步开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它强调在教学工作中增强学生同学校、教师、教学工作的联系。增加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动性。通过学习兴趣,和快乐教学工作的逐步开展,最终实现乐学教育中“学乐”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乐学同小学教育管理内涵发展的关系

乐学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要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将乐学教育的思想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还需要结合小学教育管理的具体工作进一步的研究。首先,乐学教育的理论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是绝对适合小学教育工作的发展路线的。其次,在小学教育管理当中进行乐学教育理念的应用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能力范围。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规划当中虽然要进一步加深学校管理当中的学生参与程度,但是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能力进行考虑。小学生同中学生不同,在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社会常识上还缺乏认识,对于一些事物和理念的认识还具有局限性。为此,小学生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角色更多的是一种声音,这个声音反映他们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感受,对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感受。学校管理工作者要通过听取学生们的声音,耐心地分析学生话语中的潜在意义。小学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表层部分,对于教学管理中的一些不当不能够认识到关键的内容。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要结合学生的反映找到真正失误的地方。

二、小学教育管理内涵发展的具体内容

(一)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在新时期的改革当中,要给与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小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历程的起步阶段,小学教育在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教育以外不应当对学生产生更多的附加压力。新时期的教育管理改革当中,小学学生应当具有选择任课教师和评教教师工作的权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都是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果的最直接因素。为此,加强教师的监督和教学工作审核是教育管理当中的重要措施。而学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最直接体现。要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就不能止步于形式化。要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要通过和学生互动、沟通,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缺失和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学教师的工作内容,在教授学生知识和常识的基础上,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我国教育事业的教学理念是德育并重、以德为先。这要求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自身对于学生的主导作用,通过德育教学思想同实际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逐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认识等等。教师要具备以身作则的教学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模范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实际行为,向学生证明道德素养不止是要知道能说出来,还要做出来。通过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自信、自尊等等品质,帮助学生规划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校园文化建设

小学教育的人生规划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教师;职业规划;专业发展;方式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354-02

职业认同是保持小学教师稳定成长的前提与基础。但在目前的小学教育师资中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职业认同不高等。加强对小学教师的职业引导,提高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这对减少小学教师倦怠,促进小学教师稳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具体介绍阻碍小学教师职业生涯的因素,以及存在的原因和小学教师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的几种方式与途径,引导小学教师摆脱职业倦怠,正确认识小学教育,建立职业认同感,从而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小学教师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阻碍因素

1.1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的小学教师职业生涯阻碍的差异有着明显的特点,职业晋升、成长需求障碍、工作情感和工作适应上不同年龄段的小学教师存在着差异。年龄在2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属于适应阶段,对于工作的前景缺乏长期规划,导致一些小学教师对于工作认识不足。虽然职业生涯阻碍较小,但是也是最容易放弃小学教育工作的阶段。26~30岁时,大多数教师把重心放在成家立业上,阻碍较小;31~35岁属于相对稳定期。而35~40岁阶段的教育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究其原因,此年龄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生育与自我关注的冲突时期。这个阶段的教师基本都成家了,或是有了自己的孩子,在从事教育的工作的同时,还要照顾家庭与孩子、老人,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系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因此,这个年龄阶段的职业生涯、家庭责任的冲突最为明显,职业生涯阻碍相应的也最大。家庭与工作的冲突,很容易出现情绪倦怠,甚至放弃这份工作,但是此阶段也是教师能否从新手转化为专家教师的关键时期。

1.2 教龄因素。随着小学教师教龄的变化,在其生涯发展中晋升、职业认同、工作情感以及工作适应上有着明显的变化。教龄低的教师往往对职业认同肤浅,工作情感不深,当缺乏职业晋升的机会时很容易放弃工作,而教龄高的教师,几年下来觉得自己已经有两下子,干久了,工作无激情无冲劲,虽然在其职,却不能充分发挥工作热情。

1.3 专业能力差异。专业能力是小学教师成长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专业能力高的教师其职业阻碍因素会更小,而且更有学习成长的动力,主动要求学习的欲望也比较高。因此,要关注小学教师学专业能力的提高,给予教师学习的机会。

1.4 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因素是小学教师生涯阻碍的最大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小学教师晋升阻碍、成长需求,工作情感和工作适应,进而影响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如,薪资福利、进修条件等。

1.5 职业态度。职业态度对小学教师生涯阻碍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小学教育工作的质量。如,相当比例的教师职业态度不稳定,得过且过,难以做到严谨治学,对学生缺乏了解和尊重,与家长联系较少,对学习整体工作不关注等等。而且当前的小学教育领域中,教师成材现状欠佳,薪资低,福利低,社会地位偏低,工作繁重等等,无法满足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常常出现消极的职业态度,造成职业不稳定,频换工作岗位,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

2.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2.1 提高小学教师自我管理能力,获取发展优势。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自我评估、自我完善和自我管理。小学教师能够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身的特点和强项,认识目标与现实的差距,能够更好地指引教师加快工作的适应速度,提高工作的满意度,理性地克服职业生涯中来自内在的阻碍因素。

(1)引导小学教师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补充与更新的速度,弥补专业能力的不足,跟上时代的步伐,确保职业生涯的长远的发展。

(2)在组织中管理自己,良好的协调组织能力是克服工作家庭_突的关键,为职业发展提供保障,因此要培养教师自我管理的能力,协调好各种关系,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确保职业生涯的顺利开展。

2.2 完善小学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小学园提供教师比较充足的资源以及合理的权力,让小学教师参与到小学园的建设中,给小学教师归属感,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一个好的小学应该配备一套好的教师培养模式、招聘途径和教师奖惩制度等,有利于教师自身健康的发展,是小学教师追求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1)提供专业资源,支持教研工作,激发小学教师的职业创新,激活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提供进修机会、鼓励教师评职称,扩大小学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途径,提高小学教师的从业能力。

(2)建设合理的薪资、福利体系。薪资是小学教师正常生活的需要,也是教师个人价值的体现,如果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是很难激发教师的从业欲望的。因此,要建立健全薪资、福利体系,这也是激励教师上进的重要途径。

(3)引导教师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给予教师选择工作岗位的机会,满足教师的主观要求,同时,园长要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岗位的安排既要适合教师的现实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促使教师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发展。

(4)实施民主的管理方式,园长要树立"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管理思想,把小学教师当成小学园的主人,尊重小学教师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差异,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到小学园管理中,实现自我价值。

小学教育的人生规划范文3

关键词:儿童文学活动;人文素质;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57-03

当下社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公民的人文素质重新受到关注,人们希望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达到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而人文素质的形成不可一蹴而就,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重视。在现代教育过程中,中小学 教育肩负着让人文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的重任,虽然中小学生的人文精神本质上来说与高校青年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心理成熟过程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二者又呈现出不同阶段性特征,不可等而视之。人文素质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正是有关人的道德、精神、文化、价值观等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对国家未来民族精神的构筑的关切,也是当代教育家们的心声,儿童文学活动正是培养中小学生人文素质的一块优质基地,在润物无声中滋润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一、中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体现在社会各个不同的方面,其核心是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尊严,表现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学校教育中提倡的人文素质培养上是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其目的是将知识转化为后天良好心理品质,人文素质不是经验和知识,而是内在的人文精神在个体身上内化的具体表现,个体的先天素质存在着差异,后天教育、培养、熏陶更为重要。人文精神融入个体素质通过行为得以外显。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几层内涵:

第一,人文素质是中小学生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人文素质包括知识、思想、精神、方法,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升华,体现社会精神价值的追求。人文素质包含语言、品德、仪表、艺术修养等多方面,表现为人的内涵气质,中小学生不能因为年龄的原因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应当从基础教育开始健全人文素质教育,将其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中小学生人文素质培育是人格的完善,个性的发展,也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一天形成的,完善的人格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个人优秀内在品质的形成,也是人类精神和心灵的成长,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一项基础工作,是从根本上稳定社会、民族精神的根基,从中小学教育就开始重视健全完善人格的培养,有助于解决“成长的烦恼”问题。

第三,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是压制和灌输,而是对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尊重,使学生具有全面综合性人文素质,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育。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当培育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悟,体会真善美的真谛,成就人文素质内涵丰蕴的社会人。

二、儿童文学活动与人文素质的内在关系

儿童文学活动是儿童与成人相对差异主体共同参与的精神活动,因此,真正的“儿童文学活动”应既强调儿童的情感立场,但也不能忽视成人意识的影响力。从儿童文学活动中架设一座沟通成人和儿童世界的桥梁,将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渗入儿童文学活动中,与儿童进行对话与交流,通过“心灵”的碰撞与摩擦,试图使人文精神与儿童心灵达到一种“融通”的状态,这是儿童文学活动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

1.儿童文学活动渗透着人文精神。儿童文学活动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进行认知教育、道德教育、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等多角度的熏陶,潜移默化中使儿童认识世界、陶冶情操,受到品德思想的启发,情操、情感等精神方面的感染,继而实现儿童人文素质的提升。儿童文学作品以儿童文学活动为载体传播人文精神,成人将对儿童的期望包涵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作为儿童文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成人目的在于以文学形式达成对儿童精神和人格的完善,儿童文学作品寄予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和期望,将人类社会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等优秀人格精神融入作品,儿童文学活动以儿童文学作品为基础进行,将儿童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展示,对儿童进行心灵的塑造。儿童文学活动在传递人文精神的渠道和方式上有着得特殊优势,从感知、体验、创造等环节互动达到多元化文学教育价值。要激发中小学生的审美感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更需要坚持多样化的儿童文学活动,让作品所寄托的优秀的审美价值、人文精神传达给儿童,使人文素质培养应用于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之中。

2.人文素质是儿童文学活动的核心价值。儿童文学作品是成人根据成人和儿童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进行艺术创作的成果,儿童文学作品就具有优秀的审美价值形态,体现人类社会的人文价值所在,儿童文学活动以此为基础就是为了使优秀的人文价值根植于儿童的心灵。儿童文学作品无一遗漏地展示着艺术美、人性美、社会美,感染、愉悦着儿童,使儿童从多样的文学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社会发展的进步体现为越来越重视对儿童人文素质的培养,而文学审美活动就能无形中达到人文素质的提升,当儿童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时,文学作品以其特殊的魅力给儿童以美的享受,而审美功能的实现助力儿童人文素质的提升。

儿童文学活动可以更自由地让儿童自己去发现、体验和创造美。儿童文学活动首先通过进行价值目标定位,有效地开展文学活动,从情趣、认知、语言、行为等多位角度开展的儿童文学活动是对文学作品蕴含的内在价值进行全面的挖掘,使儿童身心获得多方面发展,他们的品格个性发展都会受到文学活动的影响,在文学活动中实现对儿童的显性教育与隐形渗透结合,而人文素质的提升是对儿童文学活动有意义的核心价值所在。

3.人文素质提升需要儿童文学活动。中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灵塑造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将决定其人生品格,因此培养优质的人文素质,塑造美好的心灵将影响其一生。中小学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将形成人生性格、思想道德观、审美欣赏力、创造思维力等综合人文素质,这一时期若能夯实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使儿童具备潜在的人文精神,将在其未来人生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处于审美心理的萌发阶段。审美能力在迅速发展,有了初步的审美偏爱和模糊的审美标准。审美标准和非审美标准处在分化之中。”充分说明儿童处在心灵成长阶段,需要人格的升华和引导,需要对其进行审美教育,而审美教育会在无形中提升儿童的内在品格,陶冶心灵,从而实现儿童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为现代社会为满足儿童成长需要和心理需要进行的儿童文学活动同儿童人文素质教育之间先天就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儿童人文素质的提升不是在一朝一夕的课堂教育中实现,而是在分阶段分年龄对象的渐进式儿童文学活动中达成目标。儿童文学活动对儿童有着重要的审美引导功能,它始于人类童年,成就未来无数伟大的人格,在文明发展史上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儿童从小就通过儿童文学活动接触儿童文学作品,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后,对社会的精神污染自然就能具备免疫能力,这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很大的贡献。因此,人文素质提升需要儿童文学活动。

三、儿童文学活动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儿童文学活动对素质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价值,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突出地位,它是中小学教育实现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在精神理念上与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殊途同归,中小学教育亟待重视儿童文学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1.儿童文学活动所包涵的价值观与人文素质教育核心价值一致。儿童文学活动是基于儿童本位的,立于儿童精神需求的文学培育活动,是对儿童心灵世界的观照,其核心价值在于对儿童人文精神的培育。中小学教育本来就应当以儿童为本位,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尊严,儿童文学活动则是儿童精神世界的向导,引导儿童人格成长,是儿童心灵世界与学校知识教育沟通的桥梁,儿童文学活动为中小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园地,使中小学生的思想感情在文学活动中得到提升,情操得到陶冶,品格得到完善,人文精神无形中得到传承,这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文精神相一致。

2.儿童文学活动是实现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儿童文学活动重点是在文学传播过程中实现人文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儿童文学活动具有双重性特征,既是中小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又为中小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文学资源,儿童文学活动成为培养中小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就因为它具备人文精神基础。儿童文学活动的作家、作品、读者、世界都与儿童有着密切的联系,儿童文学活动实际上是中小学生课上和课外所接触到人文精神的主要选择来源,儿童文学活动占据他们人文活动的绝大部分,儿童文学活动构成中小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主渠道,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特殊无形资源和资产。

3.儿童文学活动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产生启示作用。儿童文学活动对于中小学教育不仅是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更在于为中小学教育提供启示。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普遍程式化,缺乏人文自觉意识,如果中小学教育不能从儿童文学活动中汲取经验和方法,就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儿童文学活动对中小学教育最大启迪可以归纳为尊重和理解。儿童文学活动从儿童角度出发,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尊重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而中小学素质教育应当立足于学生心理和思维特点,素质教育只有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才能取得真正实效。中小学生心理尚未成熟不同于成人的理性,更容易产生感性思维,儿童文学活动的感性化恰恰契合了其思维特点,中小学人文素质培养应该回避理性说教,以儿童文学活动的形象、具体的感性化方式培养人文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儿童文学活动与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培养理念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儿童文学活动开辟中小学教育独特视野,儿童文学活动为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提供重要的实践资源。

儿童文学活动是从儿童天性出发,充分尊重和理解儿童的个性,只有这样的文学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中小学教育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才能真正落实文学活动的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

参考文献:

[1]吴建荔.儿童文学教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J].龙岩师专学报,2004,(7).

[2]肖静.网络艺术对中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

[3]余敏.儿童文学阅读与语文教育的主辅互动[J].语文学刊,2012,(18).

小学教育的人生规划范文4

一、损害孩子的兴趣

在教学目标上,一些地方、一些幼儿园和小学无限拔高培养目标,以强调幼小衔接作为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的基本培养目标。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过度教育的内容大多超出了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如再采取强制的方式来进行,必然会激发孩子的厌烦情绪和抵抗情绪,最终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受到损害。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应以游戏为主,他们的知识学习应以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为主。如果把孩子一天到晚关在屋予里学汉字、算算术,孩子们会很扫兴。当他们进入了小学,拿到的课本却与父母教的一样,新鲜感烟消云散,会不堪再学。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二、扼杀孩子的潜能

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型教育”。儿童的发展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度训练,不能随意逾越其认知发展阶段。在小学生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前,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的直接后果是强制性延长小学生学习的专注力,增加儿童神经系统的负担,长此以往,必然会伤害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严重危害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强调向小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小学生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小学生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小学生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

三、影响全面平衡发展

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还可能会诱发小学生的厌学倾向。游戏是孩子们学习的基本方式。孩子们在玩耍这种隐性教育中认识世界,保持着好奇心与想象力,不断发展着自己的运动能力、交往能力、意志力、创造力、想象力。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导致一些孩子还没有上小学就出现畏学、厌学情绪。

孩子某一方面的发展,可能是以牺牲其他多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的。孩子的眼前发展,可能是以损害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过度教育能使孩子学到一定的知识或掌握一定的技能,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却在逐步丧失,主动学习的能力也难以得到培养和锻炼。

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超越了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让小学生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小学生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许多幼儿园孩子多,活动场地小,玩具少;集体活动多,个别自由活动少,孩子的个性发展已经受到一定的限制。回到家里,如再进行较长时间的强制性学习,孩子玩的时间被剥夺了,他们开朗的个性会受到摧残,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能发挥。久而久之,就会变成拨一拨,动一动的“算盘珠”。

要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问题,首先必须正本清源,从理论和政策上科学区别幼儿园与小学的性质、任务、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牢固确立幼儿园教育的独立地位和性质,将幼小衔接的任务交给小学来完成。

只有提高全社会对学前及小学教育的认识,正确调整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和小学的评价标准,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倾向才能得到有效纠正。

如果人生是一场长跑,那么自信、爱学习、爱思考、乐观向上、能感恩、体谅他人,这些性格品质比知识更贵重,它们会让孩子健康成长。

小学教育的人生规划范文5

【关键词】农村小学 寄宿制教育 发展途径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Q2015-67。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29-02

前言

为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率,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农村的小学办学开始呈现出集中化、规模化、寄宿制的趋势。这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让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享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寄宿制小学教育处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发现和解决,以此提高办学效率。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减少,留守儿童增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的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更多的人到城镇去工作,条件较好家庭的孩子大都随着父母去了城市读书,而大部分学生只能留在农村跟随家里的老人生活,成为“留守儿童”。生源的逐渐减少和留守儿童的增多,给小学教育带来了很多困难,农村小学趋于寄宿制教育。集中生源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关爱,已成为寄宿制教育的重要任务。

2.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短缺

农村小学虽然集中了一个地方的主要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国家也给予学生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的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地方政府对小学教育投入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加之,农村小学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导致优秀人才的补给不足,即使个别的人才来到农村支教,也很难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很难留住优秀人才。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短缺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3.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村寄宿制小学一般都是学生人数较多、占地面积较大,整体规模比较大的学校。虽然办学规模上去了,硬件上得到了提升,但是在管理、制度的建设、内涵的提升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在这些学校的管理中,很少有一整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即使有也很难贯彻执行,人治的思想比较重,领导对教师,教师对学生教育的随意性非常明显。

4.学生习惯养成意识差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受教师和父母的影响非常大,家庭教育是其成长的重要一个环节。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把学生集中在一起,虽然能够接受较多的学校教育,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教育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而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教育相对缺乏,导致学生很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其全面发展。

5.学生心理问题普遍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尽管能得到教师的关心与帮助,但没有父母陪伴的爱毕竟是缺失的、不完整的。当这种思念不能化解,或者自己有什么问题不能跟父母商量、探讨时,积聚起来的诸多问题不断被挤压,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对于这些心理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一般都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也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

6.课程体系不完善

农村小学的课程设置,一般都以语数外为主,其他的课程即使存在也往往是摆设,成为陪衬。例如,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有着重要影响,但农村小学很少开设这门课,即使开设也没有系统的规划,体育教师很多都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兼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1.集中力量提升办学水平

寄宿制小学教育是汇集一个地方的众多力量,来为师生提供更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模式。寄宿制小学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好这一工作:一是地方政府要给予寄宿制小学的发展更多力量,尤其在经济、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二是地方出去的一些较有成就的企业家等名人,要积极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可以用设立奖学金的形式尽自己的能力提供一些帮助;三是政府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使其投入扎根到农村的教育事业中。

2.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一个学校要想获得健康的发展,必须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既定的规章制度,使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内进行。学校要认真研究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政策,认真分析学校和学生实际,按照教育方针制定科学的教育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健全学生的考核机制,建立学生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机制,促进其德育教育,落实好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制度的制定相对简单,关键在于落实,切实执行才能让工作落到实处。

3.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

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础。小学生正处于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没有父母监督的情况下,学校要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关注,注重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培养:一是让小学生养成正确对待学业的习惯。不迟到、 不早退,按时完成学业,诚信考试等。二是要让其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尊重长辈、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三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意志品质。可以让学生坚持上好体育课、坚持晨跑,磨练意志等。

4.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多,教师工作压力大,导致教师的工作很难面面俱到。若教师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会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严重,后果不堪设想。关注学生心理,一是学校要引进小学生心理辅导专业人才,成立专门的农村学生心理工作队伍。二是教师要对学生给予更多的爱心,让学生感受来自学校和老师的温暖,减少心理问题。在节日或者学生生日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送上祝福或者准备些小礼物,以此温暖学生的内心。

5.完善课程体系

农村小学的传统教学理念就是今后升学考什么,就设置什么课程,这是不科学的。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学生必须获得全面发展。课程体系在现有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完善,此项工作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没有开设的课程,按照课程设置标准要抓紧时间开设起来。二是已经开设的课程,尤其是像音乐、美术、体育等所谓的“副科”课程,要注意抓好落实,让每一堂课都不打折扣,不断提高其教学的实效,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

6.提高教科研能力

农村寄宿制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加之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导致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差,不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提高其科研能力,一是要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科研工作是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方式。二是要加大对科研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科学研究需要大量资料的支持,没有经费作保障,一般的学校和教师是很难承受的。三是要对科研工作进行正确指导,教师的盲目科研探索不但不能研究问题,而且会让自己陷入身心俱疲的境地。

结语

总之,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其为解决农村现实教育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模式。但这种教育模式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地方政府以及学校、教师、家长必须共同努力,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不断地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勇.农村寄宿制学校应重视宿舍文化建设[J].新课程,2009(08).

[2]杨兆山,高鹏.农村寄宿制学校低龄学生的适应问题与对策――基于中西部三省区的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2(07).

小学教育的人生规划范文6

智慧是我们前行的资本,它也将带领我们走向成功。一个人智慧的体现有三个方面,即人格、创造力、团队精神。这正彰显了我们学校的办学精神:创新精神、服务精神、团队精神、快乐精神等。精心规划、精耕细作、精致细腻、精益求精,对“精神”的诠释更是极显我们学校对智慧的融合之至,一切将基础打扎实,低下头为孩子服务,而且是源自于心灵的服务。

教育就是追求幸福、美好的人生。优雅与智慧成就美好的人生,使我们成为幸福的人。那我们怎样才能成为这最美丽校园里最幸福的人呢?精心锤炼自己,不断坚持、反思、传承、再创;低头做麦穗,且行、且努力;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采百花、终成蜜。追求教育艺术,在教育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成就专业与品质。树立服务至上的观念,教育就是服务,多角度地为孩子提供多层次的服务。献真心,付真情,1加1永远大于2。这是多么经典的语言,我被像敬老师一样的所有东沙湖人身上具有的服务意识所感染,也敬佩于全体东沙湖人对服务精神的极致诠释。

教学至精源于教育至爱,将爱投入,用爱获得快乐,用爱成就幸福的人生,那么就要追求并点燃曹校所说的八种激情。我曾经很多次地听到了曹校对“小”的阐释,也使我对小学有了全新的理解,小学教育要从小处着手。用追梦的情缘走进小学,我虽然从教十余年,但还是刚刚开始走进小学。曹校对“小”的阐释,我们要小心、小声、轻轻地走进孩子,用心去呵护他们,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做河堤去守护他们,关心他们的每一寸脚步。同时还要做到 “善待他人”,善待孩子、善待家长、善待同事、善待家人……用爱付出,真诚行走。

精心锤炼,成就优雅与智慧,领航幸福人生。如果生活工作中,有人误会你,那我们就应该微笑地解释,微笑地沉默。因为当风抽打石头时,石头总是默默地坚持着,所以石头会永远地矗立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