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的表现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演讲的表现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演讲的表现手法

演讲的表现手法范文1

突出寻找“自我”

开幕前,在巨大的时钟投影下,指针分分秒秒的滴答声、人声鼎沸的嘈杂声、惊涛拍岸的海浪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幕启后,观众可见舞台上三个巨型同心圆代替了原著设定的具象布景――八扇门的宽大房间。故事发生在四面环水的孤岛上,阴郁黑暗。原来,唯有悬在天花板上的煤气灯,让人感到一份光明;如今,抽象的同心圆外景上端,可见灯塔在闪亮,希望之光的直喻恰到好处。在铺天盖地而来的时间数字影像下,但见演员从后台顺着同心圆缓缓出场,木偶般向前机械挪动,偶尔停下稍事歇息,像是在苦苦寻找着什么……

两个畸形的耄耋老人,一身小丑装扮,一脸蓝白色,面对舞台上唯一一把椅子,拔高着嗓门诉说心中的苦闷,时空似乎就此停顿。老人为了打发时间,或者说是为了等死,不停地回忆过去,抨击时弊,穷极无聊地调侃,挖空心思地逗乐,疯言来疯语去:“不如坐下先”,“不如玩下先”……老夫妇或坐或卧,时而哭时而笑。他们试图忘却生活中的郁闷和空虚,玩着一个又一个重复而单调的幼儿游戏,谈论一个接一个时鲜而永恒的市井话题:“升官诀窍”、“人生秘密”、“孤儿感受”、“亲人亡故”……表现了当代人生活的平庸、空虚和盲目,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寻找“自我”的原著主题。

彰显经典力度

两位演员收放自如的对白节奏、充满能量的形体表演,在灯光、音响等多媒体手段的映衬下,把角色众多的感觉、观念和认知融为一体,使不可言说的“荒诞”充斥于他们举手投足的每一个细微处,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表现力,彰显了从表演角度诠释经典的种种可能。

老人埋怨世界的不可理喻,试图在无聊的游戏中消耗时间。两人玩起了“假装游戏”:我假装是你,你假装是我;假装客人,假装接待客人,人类的生活就像是在装扮做戏……突然,他们宣称领悟了生命的意义,决定向世界宣告拯救人类的计划,并邀请一位“演讲大师”前来代为发言,假想的宾客相继出现。老人忙着一一招呼,门铃不断响

起,椅子不断被搬弄。鞭辟入里的夸张台词,率性直白的潜意识流露,目标直指现实社会的种种丑态、劣迹。观众在嘲笑老人乖张行为和错乱言语的同时,又对事物的虚无和实情的存在感到矛盾、失落,情绪错综复杂,难以言表。一切看似滑稽可笑,却逼真描摹了现代人的生存处境。数十把凌乱排放的椅背,面对观众,刹那间似乎统统都获得了奇特的生命力,俨然一副主人公的模样,“物压迫人”的主题被巧妙揭示。

满足心理期待

电话铃声响起,当千呼万唤的演讲大师终将登台时,观众的心理期待被引领到了最高点。遗憾的是,演讲大师最终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观众见到的只是被设置在同心圆布景内的一幅小孩巨大眼睛的投影。这与《椅子》的结尾差别很大。原著中,老头儿向皇帝陛下报告,自己―生不会白活,只要对整个世界传达所得到的消息,就能和老太太一起在最大的光荣中死去……老太太也坚信,只要他对大家所讲的东西能够实现,就可以拯救世界。说完遗言,二老双双自杀。最后上场的演讲大师尽管是个哑巴,尽管无法说出“生命的意义”,但并不影响“一切都毫无意义”的主题阐述。说与不说,反正一样,无伤大雅。关键在于,他的实实在在的出现,使观众强烈的心理期待得到了充分满足。《椅子》虽然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但整个事件过程交代清楚,运用了不像现实主义、却又胜似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妙不可言。

《游戏》一剧中的童真眼睛,大概可以理解为新一代人类的出场。观众面对这一充满新奇和陌生感的眼神,或许会问:他们的命运还会与两位老人相同吗?还会在原著中老太太提到的“完整无缺的圆环”中轮回吗?这个设计,看来是在开示观众,要乐观面对未来,暗合了剧本本身的某些理念,但对以娱乐为观剧首要目的的普通观众来说,恐怕难以接受,难以将它与故事情节线联系在一块儿。要知道,他们几乎有一大半时间是在等待演讲大师的到来,用眼睛代替人物的出现,颇感突兀。如何借助舞台形象,在保持剧情连贯的基础上传达荒诞派戏剧的象征意蕴,看来还有值得探讨的余地。

演出团体:香港“剧场组合”

演讲的表现手法范文2

共有14幅照片角逐本次影展的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在评选过程中,第一次出现了票数很分散的情况,只好先选出了其中8幅票数相对较高的作品作为下轮候选作品,它们是:突发与重大新闻类单幅作品《受伤的伊拉克儿童》、组照《海啸灾难》、《抗议》和《已经腐烂的小男孩的尸体》;社会生活新闻类单幅作品《墙》;经济与科技新闻类作品《被解救的印度童工》;文化与艺术类组照作品《深圳青年的音乐冲动》、单幅作品《伟大的母爱》。

潘加尔(印度评委):我们都知道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上《抗议》和《海啸灾难》都是获奖照片,但我们不应该因为他们在WPP上的获奖而影响在“华赛”中的成绩。

米盖尔(智利评委):年度最佳新闻照片不仅要描述事实清楚,还应阐明评委会的观点。

徐祖根(本届影展评委会主席):我认为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应能体现出本次展览的主题。

贺延光(中国评委):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等是政治冲突,是人为的,但WPP《海啸灾难》和《已经腐烂的小男孩的尸体》却是自然和人的冲突,能够体现人们有时对生命的不可把握性。

陈振平(中国评委):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在新闻摄影的展示上,是否刊登或是刊登哪一张照片并不表示支持或不支持照片上的事件,2004年全世界都关注的冲突放在全世界读者面前,大家是会思考的,会有自己对事件的判断。

于文国(中国评委):《受伤的伊拉克儿童》更符合“华赛”影展的主题要求。

都利(美国评委):我要在陈振平先生和于文国先生的意见后面再加上自己的观点:我们依然需要考虑图片的质量,因为全世界的摄影师都会看到获奖照片,这张照片一定要能体现出影展的质量。

蒋铎(中国评委):无论是外国评委还是中国评委,都看重照片质量,好的照片大家最后都认可,如贺延光所提出的两幅,确实是重大的世界事件。与战争相比,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抗拒性,无法预知;但对战争来说,人是可以做很多工作的,摄影也是,而且从影像上来讲,每次评选评出的佳作应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因此,我认为《受伤的伊拉克儿童》应当获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戈伦(美国评委):我同意蒋先生的观点,新闻摄影首先要关注人。《受伤的伊拉克儿童》和《抗议》有很强的冲击力,前者的主人公是战争中无辜的受害者,后者虽然更具视觉冲击力,但主人公采用了自我折磨的方式。

贺延光(中国评委):我服了蒋先生。摄影师是可以通过影像来改变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的。

门泽尔(荷兰):我知道“华赛”想办得与WPP及美国的普利策奖齐名,但“华赛”应有自己的特点,评选结果全世界都能看到,希望“华赛”能有个耀眼的起点。

12:00,4幅照片前的4个小投票箱被一一打开:《受伤的伊拉克儿童》胜出。

《受伤的伊拉克儿童》(年度最佳作品,突发性及重大新闻单幅佳作)Fares Al-Dlimi摄(伊拉克)

标题《乌干达的夜行者》(突发性及重大新闻类组照佳作)

Jehad・Nga摄(美国)

图片说明 乌干达,古卢 ,2004年3月2-8日

夜幕降临了,给数千人带来的是一种恐惧,他们不是害怕被晨光唤醒,而是害怕圣主抵抗军幽灵般的出现,将他们逐出家园。每个夜晚睡觉之前,超过1万3千名儿童离开他们的家园,步行不同的距离来到古卢,在那里他们住在当地和国际组织建立的避难所里。乌干达北部所有的儿童都必须这样做,否则他们就会被强迫加入圣主抵抗军。圣主抵抗军野蛮的做法迫使乌干达北部成千上万人背井离乡。这些儿童在这些避难所有卫兵保护,黎明时分才会离开回到自己的家。夜晚,一些避难所会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唱歌,给他们放电影。虽然空间有限,孩子们从没有被禁止入内。

点评 詹姆斯・都利(美国):这次比赛的绝大多数作品的表现手法相对比较传统。这组照片却令我着迷。原因之一就是摄影师运用了一个比较新鲜的摄影语言。这组照片讲的是乌干达的夜行者,反映这样一个题材,摄影师不得不在夜晚拍摄,而使画面有种运动的感觉。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论拍摄哪种题材都要选择一个更新的角度,用更新的表现手法来讲述。另外,作者在照片的色彩上控制得很好。值得称道的是,这组照片的编辑非常高明,使照片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片故事。

普拉尚特・潘加尔(印度):拍摄这组照片,作者没有使用闪光灯。他的技术非常好,完全运用了现场光线。他明白自己想获得什么效果,而且控制得很好。

《练跳水的孪生兄弟》(体育类单幅佳作)邱焰摄(中国)

图片说明 2004年5月27日,在湖北省跳水学校,11岁的孪生兄弟肖哲人(左)、肖哲衍(右)在弱跳网上练跳水。这对孪生兄弟是2001年被选进跳水学校的,他们和其他20多个小队员一样,为实现奥运梦想,每天坚持7个小时的陆上和水上艰苦训练。这里曾培育出了伏明霞、肖海亮等奥运跳水冠军。

点评 文森特・门泽尔(荷兰)

我看到这幅照片的第一反应是:说不定这是我认识的某一个摄影师拍的。但事实上他不是,他是一个中国摄影师,这充分说明中国摄影师有多棒。画面简洁、清晰,故事也完整。这种清晰说明不需要什么说明文字,你就知道这幅照片在说什么。这幅画面呈现出一种甜美的、温柔的感觉。

标题 《昆虫制药研究》(经济与科技类组照佳作)

Christophe Lepetit摄(法国)

图片说明 法国科学家研究昆虫以进行药剂的研发。

点评 阿兰・勒布克(法国):我本人是化学博士,所以很高兴能看到一组科技类的照片获得肯定。这组照片中有好几张没有科学家出现,但我们能了解到人类正在从事对昆虫的研究。作者从不同的距离表现昆虫,既从传统的角度讲,同时还能看到昆虫的特写。这样做有助于我们进行版面设计,也有助于把故事讲清楚。

《被解救的印度童工》(经济与科技类单幅佳作)Sherwin Crasto摄(印度)

图片说明 2004年3月4日,在印度西部城市孟买,一些儿童在看着警察对他们所在的一家刺绣作坊进行突击检查。当天,90多名为一家刺绣作坊工作的7-10岁的印度童工被警方解救。有社会团体称,仅在孟买市就有至少35000名童工在从事着制作皮革制品、烧砖和拾破布废纸等工作。

点评 米盖尔・拉雷亚(智利):我非常喜欢这张照片。它的弱点是构图相对比较松散,视觉冲击力弱一些,因此,在参加年度最佳摄影评比的时候显得不够有力。但是我仍然非常喜欢这张照片,因为它好象隔离了两个世界。照片上的孩子好象对摄影师说:“你要给我照相?”然而他们却无法跨越这个边界,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个画面表现的就是这种不可能,就是他们改变自己生活状态的不可能。作者拍摄时采用了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所有的人都能看懂他在说什么。照片会让人心里隐隐作痛,并且使人们为有在这样生活状态下的孩子而深深思考。

标题 《日军隶台籍慰安妇》

(新闻人物现场肖像类组照佳作)

黄子明摄(中国台湾)

图片说明 根据已知官方资料,六十年前日本对亚洲各国发动战争期间,至少有超过2200余位台湾妇女被调为日军隶――担任“从军慰安妇”,而全台湾迄今经验证确认有31位当事人仍然幸存于世。

点评 柏木和彦(日本):关于慰安妇的问题,我本人是很痛苦的。我不从政治上说,只从照片本身讲。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张就是大家都拿着面具的那张照片。他们能把面具拿下来就说明他们能勇敢地面对过去发生的那一幕,这点很重要。看到其他几张照片后,我们会对这张核心照片了解得更深。有了其他照片,整组照片的意义能更好地表现出来。

《相拥抿恩仇》(新闻人物现场肖像类单幅佳作)Vincent Kessler摄(法国)

图片说明 有多少历史瞬间可以如此重温,有多少新闻照片值得如此玩味。即使有电视现场转播,我们也未必曾经注意到过如此的细节,幸亏有人定格了这一个决定性瞬间。2004年6月6日,在法国卡昂举行的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活动中,法国总统希拉克(右)结束演讲后与德国总理施罗德热烈拥抱。

点评 邓维(中国):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这个时候看到这张照片特别对中国人来说可能会会心一笑。在评选过程中,有评委说作者能拍到这幅作品很幸运。也许是他幸运,但幸运只会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机会来的时候才能把握。

贺延光(中国):以我的判断,睁只眼闭只眼肯定是非常偶然的,但是我们偶然拍到的画面放到特定的人物身上,让人读起来特别意味深长。

门泽尔(荷兰):我们在评照片的时候并不会讨论它是否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角度、恰当的地点去拍摄,而是拿照片来说话。对于摄影师来说,我们重视结果。

标题 《深圳青年的音乐冲动》(文化艺术类组照佳作)

余海波摄(中国)

图片说明 4月25日,12支深圳本土乐队共同举办自己的第一场音乐会――“噪音之门”。1000余本市青年在音乐冲动中,追求现代艺术、张扬个性。深圳是中国最年轻的移民城市。青年人在工作之余以自己的方式组成乐队,在音乐中享受人生,并以缓解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

点评 普拉尚特・潘加尔(印度):作为摄影师和编辑来说,尤其是新闻摄影,它首先讲的就是信息。但是我本人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好的摄影给你一种好的感觉。好的感觉是藏在影像当中的。这组作品实际就是大量地使用色彩、光线以及人的动感来表现照片中发生的故事。那么,这组照片非常完整地充分表现出现代人的活力。

《对话幸存者》(文化艺术类单幅佳作)傅拥军摄(中国)

图片说明 2004年9月28日,《影像生存》为主题的上海双年展上,一位观众在作品《911幸存者》前久久驻足。

点评 于文国(中国):文化艺术类的新闻性和艺术性往往不太好把握,但是这幅照片的题材特别好。它的突出特点,第一是颜色,第二是虚实。他用了三个视觉要素,半拉脸、大眼睛、背景。有两点体会,第一,视角的转换很重要。第二,就是关注重大事件未必跑到现场。不喜欢利用别人的作品在自己的画面当中,但是这种事情却时有发生。我们在承认摄影师利用他人的作品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摄影师用了一个非常新鲜的视角讲述这个故事。

《墙》(日常生活类单幅佳作)Goran Tomasevic摄(塞黑)

演讲的表现手法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精彩纷呈;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前倡导的所谓的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在于倡导教学要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但是目前高中课堂的有效性缺失已经严重抑制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发挥。因此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当下语文课堂改革的热点之一。那么如何做才能打造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呢?本文针对几年来在教学中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已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要善于引导学生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合格的教师把学生教得更像教师,优秀的教师把学生教得更像学生。”我们总习惯了要求学生总要顺着老师的思路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而忘记了顺着学生的思路走,按照学生的天性去做。其实教学是在教一种思维,我们备课也只是一种预设生成。教师教学生,不能要求学生必须按老师希望的模式成长,而是按学生本来的样子加以引导,他们成长为具有学生自身特点的学生。抹杀学生个性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抹杀学生个性的课堂也是是低效的课堂。例如:曾区别“衬托”与“烘托”这两种表现手法时,我给学生了一首诗让他们赏析这首诗里面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的同学认为是烘托,而有些同学则认为是衬托。当时我没有立即表明我的态度,而是先指出二者重要的区别点,然后给学生了好几个能形象区别二者的美术图片。先让他们深入的理解二者的内涵,然后再进入到对此题的理解分析当中去。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我再让学生顺着我讲的思路做

二、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堂课的问题设置不仅要能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更要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高中语文学科来讲,一堂课设置的问题不能太多,两到三个为宜,而这几个问题应该起到一个纲的作用。它能把此节课所要讲的重要的内容概括进去,并且问题和问题之间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上课思路清晰,并且在主观上没有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复习中更能记住知识点。比如以《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为例,我在讲人物形象鉴赏时,就只设置了三个相关的问题:

1、请分析总结林黛玉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小说中都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这一人物形象特征?

3、小说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意义?

以上三个问题主要围绕小说主人公展开,并且这些问题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置,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虽然设置的问题不多,但问题的内容丰富,起到了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目的。

三、如何构建一个精彩纷呈的高中语文课堂

构建精彩纷呈的高中语文课堂要抓好“开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打造一个精彩纷呈的高中语文课堂,必须要抓好课堂前几分钟,要在课堂伊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关注。很多教师都习惯于这样的开场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文章主要讲的是……”每当这样的开场白想起,学生都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之初就抓住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在一个特别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语文。如,在《陈情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以“孝”为辩题的辩论赛。让学生自己收集古今中外关于“孝”的资料和诗句,作为自己的辩论素材,进行正反两方分组辩论。辩论这种形式不同于教师传统的开场白,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辩论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辩论,让他们围绕话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唇枪舌剑,来我往”阐明自己的观点。采用这种话题辩论的形式展开语文教学,可以在第一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他们吸引到语文课堂上来,让他们集中注意力进行语文学习。给他们营造一个不一样的、快乐的语文氛围,让他们在快乐的体验中开始学习。

构建精彩纷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摆脱一人一粉笔一黑板的教学“套路”,要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对“多变”的语文课堂产生期待当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是“老一套”,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书、一支粉笔就想“打遍天下”,这种教学思想是要不得的。学生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环境下,他们对新事物有敏锐地捕捉力,对旧事物会产生抗拒,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改变教学方式,利用多变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多样化的课堂。如,高中语文课本中古诗词教学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不能再依靠简单的诗句词义讲解和让学生背诵诗词为主,而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古诗词以图、文、声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优美的诗词环境、深情的朗诵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教师也可以从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入手,利用多媒体独特的旁白声音给学生讲讲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能得以提高。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感受到快乐。

构建精彩纷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善于打造一个“有血有肉”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享受语文课堂语文课堂不应该是一潭死水,应该能够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并将自己融入语文课堂。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教师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由点及面,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如,可以以“角色扮演”等形式丰富语文课堂,在文本情感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的角色扮演即指让学生扮演语文课本里的人物,模仿人物的外形、神情、语言等表达人物个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充分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表演出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还可以加深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知,让他们充分把握文本人物的特色,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带认真领略一次文本内容,特别是对人物描写段落的拜读,加深他们对文章人物、人物思想的了解,这样便可以较为高效轻松地达到教学目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构建精彩纷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注重课外语文资源的开发,要让学生在缤纷的课外活动中享受快乐高中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拘泥于课堂,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语文小组,让他们把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和课堂外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以小组模式开展各种语文兴趣活动,可以成立诗词研究小组,诗词朗诵小组,课外写作小组,课外讨论小组等,让学生课下也能

享受语文学习。当然,教师要发挥其在课外活动中的组织、引导作用,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比如演讲比赛、作文竞赛,也可以让学生自选话题,开展形式各样的辩论赛,教师做课外竞赛活动的裁判,要肯定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给学生打造一个多样的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

结束语

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主体包括老师和学生。其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引导的主体则是老师,况且现在社会又发展的那么快,语文作文写作又与社会时展紧密相连,这就要求老师既要有很深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的积累,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学习。同时,要想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必须要打造一个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快乐,享受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李秀兰.把握课堂规范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年04期

[2]周延华.浅谈如何营造诗意的语文[J].职业2010年24期

[3]周云华.历史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07期

演讲的表现手法范文4

一、宣传教育保安全,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把安全思想教育作为青年安全工作的重要切入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活动载体,精心设计,广泛宣传,引导青工牢固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提高青工安全意识和自主保安能力。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煤业公司和矿党政安全工作指示精神为指导,通过安全主题团课、团日活动、青安岗长培训班等灵活多样的教育载体,加强团员青年的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同时改变以往直接灌输理论的学习方法,召开“青年安全工作大家谈同力做”主题座谈会,让大家变换身份,分别从青安岗长、青安岗员、安全生产工作委员等不同的角度畅谈对青年安全工作好的建议和方法,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探索新形势下青年安全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强青安岗员的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在全矿青安岗员中开展了安全知识培训月活动,新年伊始,又对全矿176名青安岗员进行了安全法律法规知识考试,青安岗员的理论水平和安全技能得到有效提高。

2、以活动为载体,培育安全宣传教育精品亮点。我们注重从宣传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立足于情感教育入手,坚持想在前面、走在前面、做在前面,安全宣传教育关口层层前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教育青工树立“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安全生产观。虽然我们已经连续多年组织举办“青年话安全”演讲活动,但每年我们都在结合矿井生产形势上做文章,不断创新和丰富演讲的内容、形式,有父母对子女的谆谆教导,有妻子对丈夫的深情祝愿,有孩子对幸福的呼唤和期盼,并且在形式上不拘一格,采用配乐、情景剧、父女对话等不同形式,把“以人为本,生命之上”的安全核心理念表现的淋漓尽致。今年我们在演讲比赛的基础上选拔了5名优秀演讲员组成演讲团在矿党委召开的(由基层单位党政工团妇负责人参加)安全思想教育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专场演讲,收到较好的效果。会后,各基层单位纷纷打电话到团委申请要求组织本单位职工收听演讲,矿团委本着服务基层,真正把安全送到一线职工心坎上的原则,采取集中地点分不同场次为采掘一线、井下辅助、地面生产等单位一线职工共演讲10场次,听众达2300余人次,影响范围广,职工反映强烈,营造了浓厚的安全舆论氛围。其次我们把安全与文艺形式有机结合,举办了大型青年安全文艺汇演,通过借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事故案例,以小品、相声、快板等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由基层团员青年自编自演,使青工在寓教于乐中关注安全的重要性,让安全警钟常鸣。同时,我们不断拓展教育阵地,通过《青春建功》网站开展了“亲情.友情.矿山情”安全警句网上征集活动。以全国安全生产月为契机,扎实开展了安全生产月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结合季节特点,针对职工安全意识相对淡薄时期,我们不断强化工作措施,严格责任落实,在广大青工中掀起了“暑季保安全,青年奋当先”、“决战四季度,青年立新功”、“学安全手册、做三无标兵”的活动,引导团员青年争做安全型青工,为矿井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二、健全制度保安全,牢固构筑“青”字号安全防线

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是开展活动的首要前提。结合工作实际,我们专门成立了“安全生产”工作委员会,直接负责青年安全工作的监督和组织。在安全管理上,我们坚持每月一次安全生产委员会议、每月一次青安岗长会议、每月两次青安岗员集中行动,每季一次青安岗员培训班。认真分析青年安全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力求实效。在不断深化创建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的基础上,以《青年安全监督岗工作条例》为总抓手,结合工作实际,今年年初及时对全矿29个青安岗组和176名青安岗员进行了充实调整,严格青安岗员选拔制度,把那些责任心强、业务技能高的青工以及工班长、技术员等专业人才充实到青安岗员队伍中来,进一步优化青安岗员整体队伍。把青年安全管理与“五四红旗团支部”竞赛考核挂钩,并不断加大考核力度,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把“两员无三违,身边无违章”作为考核目标,凡是青工出现安全事故的团支部年度内取消一切先进评选资格。建立健全了“一岗一员”竞赛活动制度,促进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在青安岗员中实行安全生产写实制、安全隐患信息快报制,使安全隐患及时得到处理,有效发挥青安岗群监作用。不断严格细化青安岗员上岗制度,做到上岗前有签名、上岗时统一佩带标志,上岗后认真填写信息汇报卡,对查出的隐患落实现场整改,并有负责落实整改人的签名,对于现场解决不了的隐患,及时汇报有关部门落实整改,有效的杜绝了检查活动走过场、走形式。同时,我们除了坚持青安岗员每月两次集中上岗行动之外,还不定期开展“零点行动”、“午间行动”、“周末行动”等自检互查活动,分专业、分系统,针对职工劳动纪律、持证上岗情况、劳动保护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行认真细致的监督检查,对查出的隐患及时落实整改,把不安全因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增强了青安岗活动的实效性。特别是在矿井安全生产薄弱时期,加大青安岗检查频度和力度,并邀请安检处专职安检员作指导,使活动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为矿井安全生产周期的不断延长做出积极的贡献。在今年年初我矿党委召开的*年安全思想教育暨群众安全工作会议上,有10家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和106名青安岗员受到表彰奖励,生产准备队青安岗组在大会上做了青年安全监督岗工作经验介绍。

三、创新服务保安全,营造浓厚的安全舆论氛围

演讲的表现手法范文5

“整合传播”这个概念来自于美国的营销界,很多人把它叫“整合营销传播”。98年此概念开始在我国营销、广告界流传。为什么我没有用后面这个名称呢?因为“营销即是传播,传播即是营销”的提法已被营销广告界业界人士认同。但是对于精通市场营销的人,“营销”很容易理解,可对于不懂它的人,它什么也不是!所以,宁敬更倾向于用“整合传播”的提法,它会让更多的人获益。

简单地说,“整合传播”是研究如何向别人有效并高效地传递信息,以致最终改变人的认识和行为的理论。为了达到“有效”,就必须了解对方想了解什么信息,什么样的信息最容易使其接受,并最终影响到其行为的产生。为了达到“高效”,就必须把多种传播方式、手段整合起来,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具体来说,“整合传播”就是解决“对谁传播”、“传播什么”、“怎么传播”、“在何时、何处传播”以及“如何使传播更为有效”等一系列问题的。 差异化传播

整合传播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并深入了解传播的对象,也就是“目标受众”。因为传播的目的不同,受众也就不同,所以传播内容也不同。

有一家大型IT企业,它的一个主打产品是专门面向系统集成商的,由于这个特点,其产品的介绍材料一般都是从技术角度说的,很专业。但是,该公司给大众媒体提供的新闻稿也写得非常专业化,其中技术术语、英文缩写用了不少。这种现象也存在于其企业品牌广告中。虽然现在一些媒体都给企业做“软广告”,只要付费,企业来文甚至可以一字不改地发表,但是作为传播方式来看,这个企业的传播实际上是没有效果的,是失败的。

这家企业的传播工作之所以没做好,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区分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内容。显然,对于大众媒体的传播以及品牌的宣传,他们应该用最为通俗、形象的表现手法把企业和产品的特色说清楚。而技术性的介绍方式应该放到技术研讨会、论坛等专业场合。

上面只是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差异化传播需要企业不断探索,因为“受众的不同特点”、“受众如何接收和处理信息”等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宁敬今后会在别的文章中谈到。  传播的时机

传播虽是一项持续不断的工作,但有影响力的传播个案一般都是讲究时机的。比如体育用品厂商把重大赛事作为传播媒介,商家在节假日之前就大肆宣传,一些企业利用重大新闻事件作传播等等,时机在传播中的重要性已为很多企业所认识。

2000年10月,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上了一期特别内容——“跌倒的巨人能否再站起来”,讲的是史玉柱的失败。在节目中,观众和嘉宾对史玉柱做了“无情的批判”,史则做了深刻的检讨,虽然整个节目让人觉得有些尴尬,但是最终史玉柱获得了大家的同情,在节目最后,史表示“欠的钱一定会还的”。 两个月后,烂尾四五年之久的珠海巨人大厦楼花,由一家公司以现金方式开始收购。史玉柱公开承认这是他所为:“去年我在中央电视台说过,老百姓的钱,我一定要还!现在是我还钱的时候了!”他还透露,今后生产“脑白金”产品的上海健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启用“上海巨人”的名字。巨人的复出立刻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此后,《对话》又给史玉柱做了专题,名为“一个著名的失败者”。前不久,史玉柱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1年十大经济人物。

我们可以把这个例子作为史玉柱的一个传播个案。史玉柱所总结的《民营企业的十三种死法》中,有两种都与媒体有关,而他自己也可谓深受媒体之害,他能够在媒体露面,肯定是深思熟虑的。实际上,在99年“脑白金”的销售额就达2.3亿元,上缴税收超过3000万元,而2000年,也就是史玉柱在《对话》中得到人们的同情的时候,“脑白金”仅上缴税收就有1.5亿元,其时,他已具备还钱能力了。但是当年巨人遭媒体封杀的经历使他必须谨慎从事。从“史玉柱还活着”到“上海健特脑白金”再到“巨人重新站起”,从赢得同情和崇敬,到媒体的追捧,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不管这是史玉柱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说明传播时机和节奏的重要性。 接触点管理   “接触点”,简单说就是传播的信息与受众接触的地方。在城市的繁华地段,我们可以看到巨幅广告牌;在商场,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厂家制作的招贴;商务人员之间的见面沟通有时安排在高尔夫球场;当然,我们每天还要看到几次“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的警告……这些都属于接触点的范畴。IT企业经常搞一些巡展、行业研讨会等等,这些活动就是以面对面的方式向目标顾客传播信息的。随着企业市场细分策略的执行,传播点也就越来越多,要选择不同客户的最佳接触点作为传播信息的落脚点,这就成为接触点管理的重点问题。  传播方式的整合

由于接触点是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把各种传播方式整合到一起,来完成一个共同的传播任务,这自然会使传播效率大大提高。

提起海尔,没有人不知道的。但是要问一句你怎么知道的?你肯定有很多答案:电视上经常在喊“真诚到永远”、“海尔,中国造!”;商场里海尔专柜占的地盘好大呵;晚报上经常报道关于海尔又获得什么什么奖的宣传;听说海尔又在搞活动了;邻居家成天炫耀其新买的海尔冰箱;今天海尔电子商城给你发了封信,说海尔手机开始搞特价了;这两天经济半小时上总出现海尔老总张瑞敏谈什么新经济……不注意不知道,一注意吓一跳:竟然到处都是海尔的信息!

虽然这些只是整合传播的一种表现,并不能看出其中一些技术上的做法,但是“整合”的威力估计各位也领教了吧? “受众”概念的消亡

“受众”是传播学里一个很老的词儿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今后(现在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传播体系将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动的。“受众”的“受”字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客户不再是我们说服的对象,而是我们聆听和响应的对象。试想如果我们要在海尔电子商城定制一台冰箱,就需要提出很多问题,比如要了解一些政策上的信息,以及现在有哪些方案是可以选择的(只是假设,现在其网站上的定制是选择题),这就需要对方及时作出应答,而不同的人的回答是不一样的,对于企业来说,这种传播就需要有一致的口径,并且要求营销人员机智应变,并且能够传播企业的形象。

实际上,在服务领域,这样的问题经常出现,对于客户的提问如何应答,这是传播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从企业整体来看,今后让每个员工学习理解客户和潜在客户,并了解其正在发生的变化就变得非常重要。 整合传播的挑战

整合传播理论自从提出以来,受到国际理论界和商业界的广泛追捧。不久前,其创始人唐舒尔兹来华演讲,据说门票达到15000元人民币,可想而知,此理论受业界人士之青睐如何。

演讲的表现手法范文6

关键词:藏语文、教材、模块式、分析

自2010年秋季学期起,我区全面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藏语文新教材也开始投入使用。这套教材是在全国推行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五省区(、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相关部门共同讨论规定的《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的具体指导下编写。这套新教材从装贴、版式设计到单元编排、内容设置等各方面都与以往的藏语文教材有很大的变化,单元编排和选文内容作为教材的核心部分,高中藏语文新编教材首次采用了模块式的合编型教材编写模式,讨论和研究新编高中藏语文新教材的这一特点,有助于师生正确把握教材,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也有助于总结分析藏语文教材编写的宝贵经验。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及学习体会,谈几点认识。

一、关于模块的术语概念界定

“模块”是我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引入的新概念。对于我区,“模块”概念是在自治区教育厅2009年颁布的《自治区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实验)》中出现“模块”概念共计19次,视为“模块”概念在我区教育领域首次出现。该方案在“体现国家规定、体现地方特点、维护学生权益、注重基础构建、坚持科学调控”①的五大原则下,分A、B两套方案,其中A方案适用于修习藏语文课程的学生。另外,2010年五省区联合制订的《普通高中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针对藏语文学科的藏文版语文课程标准)②关于“课程设计思路”和“教材编写建议”内容中“模块”概念也出现10次。可见“模块”对于学习和实施新课改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9年制定的《自治区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实验)》和2010年指定的《普通高中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出现“模块”概念的上述情况,不仅把模块的概念引入到我区课程改革的领域,同时也对藏语文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编高中藏语文充分体现了模块思想的课程设计理念。

二、新编藏语文教材模块式结构分析

新编高中藏语文教材依《普通高中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教材编写建议,分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

(一)必修教材模块式结构分析

必修共5册,即5个模块。必修教材的内容又分“阅读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究性学习”、“文学知识与名著简介”4部分,前2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探究性学习”、“文学知识与名著简介”可自主安排。

1.“阅读鉴赏”部分,这是必修模块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不仅注意了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还致力于学生藏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在选文上以名家名篇为主,如龙树大师、宗喀巴大师、萨迦班智达贡嘎坚参、人文主义先驱更顿群培大师、以及东嘎洛桑赤列、次旦夏茸、木格桑丹、多识、昔扎等著名藏学大师的优秀文章。另外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和提倡时代精神的作品,主要是藏族当代文学界具有权威性作家的优秀作品,如藏族新文学的开拓者端智加的现代诗歌和散文、扎西班典和次仁顿珠的现代小说、江瀑和居格桑的现代诗歌等。除此之外,还选进了国内外的名家名著,如国内的鲁迅、、杨朔、钱钟书、钱学森以及国外的莎士比亚、莫泊桑、契诃夫等的经典作品。根据《普通高中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关要求,在具体编写上,加大了文学教育的份量,强调对语言文学知识素养的积累、感悟和熏陶、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部分主要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呈现,所谓“单元型语文教材是把教学内容的各种元素按照某种标准加以集中,以单元形式来呈现的语文教材”③,新编藏语文教材从整体来讲,选用了模块式的编排形式,同时也使用了单元型语文教材的编排形式。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2001至2003年所编的藏语文教材就使用了单元型语文教材的编排形式,而新编藏语文教材每个必修模块(每册)又分五个单元,共计25个单元,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如第一册1、2、4单元很明显按文体来编排,其中第1单元选用了三篇不同风格的散文、第2单元选用了三篇以动植物人性化的主题来烘托现实生活的作品,这三个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也都具有象征和比喻意义。第4单元以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和的《毕业赠言》为代表,主要以演讲的文体来编排,同时也是国内外名家名篇的译文单元。而3单元主要结合藏族文化有关人文内涵的近代作品来编排,具有很明显的道德和审美教育的特点。第5单元主要选用了三篇论说类的文章。其它必修模块也都类似于第一模块的选文特点,无需一一分析。值得一提的是必修5第4单元,首次选用了当代文学评论类的三篇文章,在以往的任何一套教材都没有选用这一类,对藏语文教材的选文来讲,意义非常重大。

2.“表达与交流”部分,在初中的基础上,安排了传统藏语语法知识、以及常用的传统诗学知识、另外也有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藏语语法知识在模块一和二主要选用了嘎庆白玛洛追的注释,该注释简单明了,层次清晰,易于接受,实用性强,非常适合学生的实际,模块三、四、五主要对语法知识的重点、难点部分以专题的形式安排,如藏语名词的构成与分类、藏语时态的动词变化等等,都非常有益于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的实际,藏语语法知识本身略有难、繁、偏、旧的问题,但是新编教材中对藏语语法知识的编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个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口语交际训练主要以朗诵、演讲、辩论、采访、讨论等形式安排,尽管旧教材也有这些内容,但是新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对这些内容不仅进行了知识更新,同时也设计了活动课开展的空间。这对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不仅做出了很好的指导,同时也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的具有很大的意义。

2.“探究性学习”部分,每个必修(每册)模块安排了两个专题,共10个专题,其中有藏语口语修辞、文学作品的个体理解、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文字与翻译实践的关系,以及藏语中的泊来词汇分析等内容。该部分所选取的专题都有一定的探究学习的性质,并且基本符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水平,同时也基本达到了新课改关于探究学习和促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但是各专题文体呈现新方式来看,大都属于论说和介绍形式,未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思考。作为探究学习的内容,应该可以更活跃的形式来呈现,譬如以发现和提出问题、展开和分析问题、最后试图解决问题的思路来阐述和推理,在探究过程中又安排每个阶段的任务和完成各项任务的具体方案以及相关信息资料。这样的呈现形式,可能更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并且针对每个专题提供或介绍相关研究书籍资料,促进学生主动搜索和查阅资料,并养成独立学习和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我们应该知道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各方面的素养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探究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所得到的和所积累的经验才是探究学习的目的。

4.“文学知识与名著简介”部分,每个必修(每册)模块安排了两个专题,其中文学作品赏析1个专题和名著简介1个专题。5个模块共计10个专题。文学作品赏析专题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四大体裁的阅读赏析知识以及藏族传统的传记文学作品阅读赏析知识。名著简介专题主要介绍了藏族当代文学巨匠端智加及其作品和“藏族当代文学丛书”介绍、另外还有等内容,这些知识既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语言素材,提高藏语文素养。

(二)选修教材模块式结构分析

选修共3册,即三个模块。分别为“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文学作品鉴赏”等3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6至8个小模块。实际上这三个模块充分体现了教材所能体现的藏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的全部。

1.“语言文字应用”主要以藏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实际应用为重点,皆在巩固学生藏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该模块分6个小模块,即语法专题、辞藻与专题、因明学基础专题、演讲与辩论专题、写作与修改专题、新闻文体专题。从这些专题小模块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高中藏语文新编教材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做到了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实际应用,同时也做到了高中阶段藏语言文字重、难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藏语言文字基础的实际应用范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课程特点。

2.“文化论著研读”主要通过阅读藏族文化历史以及艺术等方面的论著,来了解藏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使学生得到启发。该模块分6个专题,即文化专题、文学专题、历史专题、艺术专题、工巧专题和医药专题。该模块各专题的分类主要是以主题为原则,从历史文化、文学、工艺等多方面来呈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知识,提高藏语文素养。

3.“文学作品鉴赏”主要以古今中外的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为选文,分“叙事诗”、“自由诗”、“叙事散文”、“议论散文”、“古典小说”、“现代小说”、“戏剧文学”、“人物传记”等八个专题来完成课程目标,皆在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即求知欲。充分考虑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开拓视野,挖掘学生的潜在创新思想,并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总之,新编高中藏语文教材首次以模块思想的指导下的进行合编型教材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对藏语文教材编写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新课改视野下教师教材观以及教学观等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获2012年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基金项目资助

注解:

①自治区教育厅制定,自治区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实验),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文件汇编[M],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领带小组办公室,2009年12月,p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