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数字化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数字化改革范文1
一、充分认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村电影工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做好农村电影工作,解决当前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推动*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二、总体要求与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电影改革,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发展思路,探索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发行放映主体和多种发行放映方式相结合的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二)目标任务。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普及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提高放映质量,加强和完善放映基础设备建设,培育农村电影放映新主体,建立公益放映补贴新机制,推动露天放映与室内放映相结合、胶片放映与数字放映相结合并逐步向数字放映过渡,不断扩大农村电影覆盖面,到2010年实现全省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三、政策措施
(一)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建设数字电影地面卫星接收站,建设全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数字电影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以数字放映为龙头、院线为纽带、政府扶持和市场服务相协调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体制,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新模式。要统筹规划、科学布点、扩大覆盖、形成网络,逐步建立覆盖广大农村的数字化放映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村电影放映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优质、快捷、方便的电影数字化放映服务。
(二)推进农村电影体制机制改革。要面向市场、面向农村,实行股份制、院线制,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电影经营新格局。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培育发展国有、民营、个体等各类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主体、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和多种形式的放映队伍,大力推动国有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的股份制、院线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鼓励个体放映队“带机入伙”参加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放映活动。
(三)建立省市县政府和社会多渠道投入的农村电影放映机制。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延安联合召开的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精神,省市县三级财政部门负责安排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场次补贴,补贴费包括影片购买费(含数字电影版权费)、放映交通运输费、放映人员劳务费和数字放映设备折旧费。按照每场200元的标准,省财政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给予40%、60%、80%的补助,其余部分由市、县财政分担。20*年达到80%的覆盖面,以后逐年增加,到2010年实现国家规定的目标。各级发展改革、财政、文化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场次补贴资金、设备购置资金的协调、管理和监督。省发展改革委协调从省基建基金中安排部分借贷资金,由放映主体用来购置放映设备,并以放映场次补贴中的设备折旧费等资金予以归还贷款。
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财政数字化改革范文2
电子商务中的交易模式
电子商务是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传统的贸易活动在网络空间展开,有形的商品可能转为无形的商品,加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以数字产品的形式提供给消费者;劳务的提供更加便捷,交易成本和交易费用会大大降低,同时付款的方式也从传统的支付现金、支票方式转为支付电子货币等网上支付方式。网上交易记录变得更易隐藏。但概括起来不过有两种模式:一、有形商品的网上交易模式;二、数字化产品的网上交易模式。有形商品的网上交易模式,可以认为是传统交易形式的改变,并不影响交易的实质,即商品的转移,或者说是商品物理空间的变化。数字化产品的交易则是在虚拟空间上进行的,没有具体的物理载体,“从课税意义上讲,电子传输被认为是提供服务”。
电子商务两种交易模式的税收政策分析
面对网上交易行为,如何区分电子商务收入的类型以确定适用的税种呢?中国电子商务能否给予税收优惠以及给予优惠的范围如何确定呢?这些问题将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传统实物商品交易的电子化不会动摇课税原则。传统的商品交易,买卖双方是以签定契约的方式进行的,买卖双方处于一种面对面的状态,交易的主体比较明确。那么以电子商务方式进行的商品交易会是如何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交易主体,从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看,无论B TO B、B TO C还是C TO C,其交易关系最终仍然是依赖有形的实物建立起来的,交易主体并没有因电子交易而模糊,只是交易的方式有所改变,就象邮购方式,不足以动摇课税基础一样,传统的商品交易转为网上交易并不改变课税基础,因而传统的商品交易在网上进行时,必须课税。这已形成国际的共识,不会动摇现行的税收原则。
数字化商品交易的跨地域性对地方政府课税的影响。网络为服务贸易提供了更为简捷的途径,大大缩小了服务的接受者与提供者的距离,同时服务的时间范围也大大增长,甚至全日均可进行。网上服务的跨地域性使网上服务与传统的服务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差别,传统的服务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仅限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但网上的服务将是全球的,只要网络覆盖的地方,服务就可以延伸到。传统服务的相对局限性,决定了服务提供者的收入来源是有限的,而网上服务将会使服务提供音的收入来源大大拓宽,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来看课税带来的效应,我们知道地方政府的课税对象主要是服务贸易,其原因在于服务贸易的局限性所致,地方筹集的税收收入的主要作用是服务于地方性的公共商品,这种对服务贸易课征的地方税与对当地居民的服务构成了一种对称性,但网上服务贸易的跨地域性使这种地方税的课征失去了根据,因而网上服务贸易可能会动摇地方政府征税的基础,甚至改变地方政府的课税范围,如果仍按以前的课税原则,地方政府继续对网上服务进行课税,则会引起地方政府对提供服务的站点资源进行争夺,影响服务贸易的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网络服务贸易的跨地域性对传统课税方式的影响,也会使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作一些必要的调整。在统一市场原则下,考虑中央与地方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财政关系,也应是制定当前电子商务下税收政策的出发点。
网上数字化产品交易征税在中国现行税制下将会遇到如下的问题:税种的适用性问题。网上数字化产品交易适用何种税将是首先遇到的问题,有人基于网上交易的服务性特点,认为应缴纳营业税。在现行电子商务的税收政策没有明确的情况下,实际上部分网络公司的确在交纳营业税,如以B TO B模式经营的网络公司就网上交易收取的佣金,就交纳营业税。如比较有名的“8848”网站就是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对收取的佣金收入缴纳营业税的。佣金收入缴纳营业税的判断在现行税制下显然是可行的。但仍会对税收的征管带来直接的问题,如商品交易通过佣金的方式回避交纳增值税,增值税与营业税税负的差异可能促使这些公司避重就轻,来减轻税负。因而,对佣金收入征收营业税未必是一个好的政策。问题还在于数字化产品的在线交易交纳营业税还会带来税负的不公平,如以有形状态存在的软件产品、CD唱片、可视光碟、书籍等在现行税制下无论“网上订购”还是到“场所”购买,在现行税制下都要缴纳增值税,如果变成“网上订购并下载的数字化产品”,就适用营业税的话,同质的产品其税负将会不同,显然有违税收公平的原则。“网上交易”能并存两种不同的税制吗?营业税与增值税能在“网上并存”吗?如果并存,将首先要划分两者的适用范围。以何种原则进行划分呢?上述我们已经论述了传统增值税与营业税划分征收范围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税收来源”与“税收运用”在区域的对称性问题,网上交易与服务无疑影响了其对称性;另外“网上交易”带来的税基流动性和“网上交易性质的划分”可能引起的地区与地区、国税与地税“税收管辖权”的冲突,适用“两种税制”的设想显然会增加税收管理的成本。网上交易的“单一税制”应是必然的选择。
国内税收管辖权的协调问题。国内税收管辖权如何对网上交易进行协调呢?如“网上交易”可能会造成注册地、发货地和结算地处于不同的地区,根据现行增值税的税收管辖权看,货物的起运地或应税劳务的提供地是增值税纳税的地点。纳税人应向货物的发运地所在的税务机关申报缴纳税款,如在北京注册的从事电子商务的公司,其发货地在广州或上海,在深圳的消费者可以访问其网址向该公司订购电脑,该消费者通过深圳的网上银行支付贷款,这笔收入应在何地交纳增值税呢?可假设几种情况:(1)加该公司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并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增值税的纳税人,广州分支机构(可假设为商品配送中心)可能要负有交纳增值税的义务,但实际上该公司并没有实际的销售收入,其无法履行缴纳的增值税的义务,广州的税务机关征收增值税显然欠妥;(2)该公司不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仅租赁或设立存货的仓库,仓库管理人员根据定单发货,这可能造成事实上的不履行缴纳增值税的义务。(3)在北京注册的公司是否要缴增值税呢?从现行的规定看,至少北京的公司能核算应缴纳的增值税税额,如北京的公司向深圳的消费者开具了发票并收取了商品贷款。但通过网上订购这种方式,广州的消费者也能在当地购到所需的货物,而把款项支付给在北京的公司,如果在北京交纳增值税,将意味着部分财政收入向北京转移,地方利益的驱动将会引起税收管辖权的冲突,即广州与北京都不会放弃其财政利益而对同一笔交易课税。上述的例子反映了“网上订购有形产品”可能带来的税收管辖权冲突问题。增值税收入的共享性为解决国内税收管辖权的冲突增加了困难。这一困难无法依靠增值税税制自身来解决,但从降低课税成本的角度看可参照企业所得税的课税办法,按核算地标准来确认增值税的纳税人,同时强化各地税务机关的法律责任,由于电子商务交易的跨地域性,要求各地的税务机关必须通力协作,如纳税人情报资料的交换、询证等,当然可借助网络工具降低合作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但现行法律上仍末明确在税收征管协作方面各地税务部门所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随着电子商务化迅速发展这一问题将会日益突出。
网上数字化商品的交易在中国可以免税吗?回顾94年的税制改革和分税制财政关系的建立,我们可以看到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对税收制度的依赖性大大增强,无论税种的设立和课税范围的调整均会触动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因而在电子商务这种新的交易方式所导致的市场概念革新,使税收政策的制定必须重新定位。这一点是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电子商务下制定税收政策不同之处。我们不可能照搬国外的做法,比如美国已对外宣布电子商务交易中的服务贸易免征税款。中国可以免征税款吗?如不考虑征税技术上的困难,仅从政策层面上讲,免征税款无疑会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政府要丧失部分财政利益,无论中央或地方均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有必要考虑的问题是电子商务的服务贸易免税所造成的财政冲击,能否超出我们现有财政的承受能力?另外,从国与国的税收关系看,象以美国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发达的国家,是电子商务服务贸易或产品的提供国,其免税政策无疑会大大增加其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出口竞争力,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如同样实施免税政策其后果将不仅是中国政府财政利益的受损,而且对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电子商务也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特别在中国加入WTO后,将更为明显。另外发达国家在考虑课税政策时,一般不主张开征新税种,原来的税收原则仍适用于电子商务。但发达国家的税收制度以直接税为主体,其不会对电子商务中的服务贸易产生直接影响。这一点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税收政策考虑的侧重点会存在差异,发达国家更多关注税收属人原则在电子商务中的运用,如“常设机构”等概念的认定,但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更多关注征税造成的扭曲问题,如中国现行税收制度的转型,其中包括增值税与营业税在电子商务中的适用性问题。中国94年的税制改革采用外购扣税法的增值税制度,无疑是较大的进步,增值税制度更符合市场法则,减轻了原有课税制度的扭曲性,但由于税收制度过多服务于中国分权化改革的中央财政需要,税制转型不彻底,扭曲依然存在。因而中国在推行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再一次对税制进行改革应是题中之义。这无疑是选择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机会,换句话,电子商务下的税收政策的制定应和税制改革同时进行。
制定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总体思路
电子商务具有跨地域性特点,带来了税基的流动性。市场统一性的原则,要求当前的税制必须进一步改革,本文就电子商务的税制改革提出如下的思路:
1.为减少税收对电子商务交易的扭曲,可考虑扩大增值税的课税范围,对网上交易的数字产品征收增值税使其与传统有形产品享有同样的税收待遇,避免不必要的税收扭曲,这是当前急需明确的。对网上进行的服务贸易,考虑征收增值税,原因在于征收增值税不仅有助于减轻重复课税的弊端,而且有助于服务贸易的流动,并可减少地方政府出于财政利益考虑而对网上服务贸易的干扰。
2.完成增值税的转型。将网上交易的数字化产品纳入增值税的课税范围就必须完成增值税的转型,当前的生产型增值税不彻底转为消费型的增值税,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则会大大加重,结果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扩大增值税的抵扣范围,一方面可减少现有增值税重复征税的弊端,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税收的公平。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3.为扶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应考虑使用必要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可对与有形货物交易无关联的网上服务或数字产品的收入免征个人或企业所得税。并可考虑对网上服务或数字产品按优惠税率征收增值税。
财政数字化改革范文3
英国数字电视政策策动力
欧洲是交互电视的摇篮,1993年,英国进行了欧洲最早的地面数字传输技术的试验。1995年8月,英国公布《数字地面电视发展纲要》,1996年出台《广播电视法案》,1997年,开始发放数字电视牌照。截至2006年底,数字电视遍及72.5%的英国家庭。官方非正式宣布,数字电视将在2008年至2012年之间完全取代模拟电视。
英国政府对于数字电视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市场主体,其对于数字电视的热衷源自于两个策动力技术融合和新自由主义思潮。
技术融合的核心是数字化。数字化技术使得长期横亘在通讯、广播和计算机之间的技术壁垒开始消融,频道资源得以迅速扩容,也为过去彼此分离的不同媒介公司进入彼此业务提供了可能。英国政府欢迎基于技术融合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并主动调整监管架构以适应数字化要求。这一积极态度源于三个因素首先,数字化转换被视为振兴国内消费电子产品及相关高技术产业的机遇;其次,英国不甘心在信息时代落后于美、日两个主要竞争对手,希望通过发展数字技术谋求竞争优势和长远经济增长第三,无线通讯服务爆炸式发展导致了广播频率资源的短缺,而数字化转换可以缓解频率资源紧张的状况。
数字技术对电视产业产生了深层次的挑战,然而,单靠其自身力量无法使整个电视产业格局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电视产业格局最终的改变取决于另外一个重要动因――政治,它决定了政府动用国家权威去调整电视产业,而社会思潮对政策过程施加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新右翼马格丽特-撒切尔1979年大选的获胜被看作是英国通讯监管历史上的分水岭。新右翼的核心理念是“自由市场”,坚信私有化能够消除寡头垄断,支持有线电视发展应借助私有资金,而拒绝为其提供任何公共财政支持,同样,卫星电视在英国的发展动力同样来自政府借助高技术壮大市场,从而实现将电视产业从既存双寡头垄断体制下解放出来的承诺。
英国数字电视决策模式
与纸媒介奉行的自由主义不同,英国广播电视从诞生之日起就处于严格的监管体系之下。监管基于两个目的:垄断的威胁和快速增长的商业主义,监管的必要性在于,限制市场的消极作用而发挥其积极作用。“公共服务”是对广播电视实施监管的传统解释,英国人认为只有公共机构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因为只有公共机构才能独立于任何利益之外,包括政府,因此广播电视应置于公共机构监管之下。实施监管的第二个解释涉及广播电视技术本身――频率资源短缺。广播电视的传输频率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各频率之间容易相互干扰,如果频率不受限制地发展,势必会引发混乱,而集中分配频率资源和执照许可被看作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20世纪60年代,英国广播电视的监管体系从监管向去监管化转变,监管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标志性的转折点是1990年广播法案的通过,其核心内容是提升商业化、弱化监管和准许其他商业机构进入广播电视媒介领域。2003年修正的通讯法案建立起一个新的产业监管架构,一个新的单一监管机构――通讯办公室取代了原有的广播电视标准委员会、独立电视委员会、电视办公室、广播电台协会、广播传播协会5个监管机构,引入一种更适合数字时代商业传播的新架构,这是适应电视数字化转换的关键性改革,也是整个制度再设计的最后一步。
英国广播电视政策都以广播法案的形态由国会制定,从基本程序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政府提案和国会法案。提案在国会参众两院审议的程序大致相同,一般如下:一读、二读、委员会审查、报告、三读、批准,所有程序完成之后,政府提案就变成了国会法案。需要指出的是,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绝大多数的公共政策由内阁发起。其次,因为高度的关联性,受多数党控制的国会不大可能阻止政府提案的通过,即便不占多数,梅杰政府还是成功地确保了很有争议的1996年广播法案在国会的最终通过。最后,政府负有政策执行之责,官僚体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身利益对政策做出解释。
英国数字电视策略与政策
英国的数字化转换是一场激进式产业革命,建立在对广播电视和电信实施单一监管基础理念之上。这一认识指导下,数字电视政策在设计上往往有利于新的市场主体而对原有强势角色有所限制。与此同时,英国执行了一种公共服务广播(模拟地面广播为主)优先的数字化转换策略,这一策略通过公共服务广播和商业广播之间适度可控的市场竞争而实现。
1995年公布的数字地面电视政府提案有两项重要的内容,一是建立新的法律架构以鼓励地面广播和有线电视、卫星电视运营商在数字服务领域展开竞争,二是将数字地面电视服务执照分解为两类:频道运营商和节目提供商。凭借着国会跨党派和内阁部长们的强有力支持,BBC最终成为最大赢家,获得一个拥有最大覆盖面积的独立数字频率执照,ITV和Channe14一起分享另一个数字频率执照。尽管招致了众多的批评,政府关于数字地面电视双执照的提案还是稍做修改获得通过而成为1996年广播法案。1996年广播法案的通过是英国广播电视产业历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其贡献在于放宽了对媒介所有权的严格控制;建立起数字地面广播的法律架构,将网络运营商和节目供应商分开,为潜在参与者的进入开辟了通道。
默多克旗下的sky卫星电视在地面电视优先的数字化策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默多克sky卫星电视1990年兼并了BSB(英国卫星广播公司)组建BSkyB,1998年开始将其模拟卫星电视用户转换为数字电视用户,并于2001年成功关闭了模拟播出。而BSkyB到1999年年底很轻松地就占有了英国数字电视用户80%的份额。
无论是数字卫星电视突飞猛进,还是数字有线电视的异军突起,都形成了对传统模拟地面电视市场份额的蚕食。梅杰政府希望通过启动数字地面电视引入竞争,结束BSkyB在付费电视领域的垄断。1994年7月,梅杰政府《关于BBC未来的白皮书》,核心内容是希望BBC能够在数字地面电视启动之初扮演重要角色,并建议BBC通过传输网络私有化筹措资金支持数字服务。这一“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触及到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一从公共服务广播向数字广播转换的经费投入,于是一场关于数字电视执照费(DLF)――由数字电视接收者支付收视费用的大辩论开始了。
2006年进行的BBC审议之中,
政府再次重申拒绝为BBC的数字化提供额外的公共资金支持,也否决了BBC在未来十年中将执照费每年提升1.5%的提议,而建议BBC发展其数字化服务的资金应来自于“自筹”;改善和提升执照费收取效率;拓展其商业性收入。
BBC数字化计划从20世纪中期就已经确立,但一直到新千年来临之际才付诸实施。2000年秋季,BBC开设4个新电视频道和5个新电台网络的数字化方案。
英国的数字化转换与消费者态度
英国数字电视政策制定者视消费者为政策过程中的核心要素,这在数字电视转换时间表政策执行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英国官方非正式宣布数字化转换将在2006至2010年之间完成,后调整为2008至2012年,并承诺政府将确保模拟电视信号关闭的三个前提:
1.每个目前能够接收到主要的公共服务广播模拟频道(BBC1、BBC2、ITV、Channel4/S4C和5)的人都能在数字体系下继续享受到服务;
2.数字化转换是大多数人都能支付得起的选择;
3.支付得起的衡量指标是:95%的消费者都能消费得起数字装备。
英国政府推进数字电视普及采用的是“自愿”的政策。消费者个人边际效益分析是评估数字电视政策执行的一个关键因素。数字电视采纳过程中有两项和个人边际效益相关的成本机顶盒和订户费。免费发放机顶盒是推动消费者接受数字电视的重要策略,能够让消费者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新技术,从而刺激需求。BSkyB花费10亿英镑为消费者免费发放机顶盒,很短时间内就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数字电视运营商,Free-to-view的快速崛起也是因为在使用环节为消费者提供免费数字电视服务。每个英国电视用户每月花费在付费电视上的费用为29.1英镑,卫星电视30.5英镑,有线电视25.5英镑。进一步调查显示,大多数的付费电视用户表示愿意继续订购。
财政数字化改革范文4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骨干高职院校;虚拟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0-0229-03
作者简介:周芬芳(1978-),女,硕士,中州大学信息管理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
0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以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根本,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一个数字化的校园,扎实有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对于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将取得明显进展。
目前,中州大学正处于省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院校的建设期,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抓手,从网络基础、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多方面为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推进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
1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自1990年首次提出,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22年的发展。数字化校园是指以校园网为背景,在传统校园网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服务等活动移植到一个数字网络空间环境下,并在统一身份认证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灵活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模式,建设开放式共享性资源平台与多媒体资源库,最终构造起一个数字空间下的虚拟大学,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包括3个层面:基础网络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业务应用层,其中,业务应用层包括教学应用、科研应用、管理应用等。2011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了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调查对象中高职院校占总数的近1/3。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院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起点高,发展迅速,绝大多数已经建立或者正在计划建立覆盖全校的育资源管理平台。高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已经涵盖到教学(占98.0%)、科研(占84.4%)、管理(占95.3%)等学校主要业务上。教育管理信息化正处于进一步完善“单个应用”,并同时向“数据互通”的阶段过渡。
2省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为引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带动、省级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推动省内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2011年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河南省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申报的通知》,拟建设10所左右省级骨干高职院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申报评审中中州大学以总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申报成功,评审中数字化校园建设部分的工作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2010年,以中州大学为首建立了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以职教集团作为校企高度融合的平台,整合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和企业技术服务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2012年初学校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奠基,近期将建设实验、实训区,主要包括信息实训组团(软件学院)、工程实训组团、化工实训组团等和特殊教育培训区等项目,必将乘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东风,带动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3中州大学数字校园建设状况
3.1校园网络基础及应用平台建设
1998年,中州大学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单位。目前,校园主干网已覆盖教学、实训及办公区域,主要楼宇使用光纤互联,信息点达6200个,初步建成了一个标准、稳定、共享的网络信息平台。网络主干为双核心热备份网络结构,网络层次为“接入-会聚-核心”结构,大大提升了网络运行的稳定性与效能。网络主干已具备万兆传输的扩展能力,现具有教育科研网、联通、移动3条光纤出口链路,刀片服务器、光纤磁盘阵列及各类存储设施约80TB空间,在存储空间上为校园教学资源库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上网链路/负载均衡、DHCP动态地址分配、实名认证、统一安全管理、上网行为监测、P2P流量整形、入侵保护与入侵检测、矩阵信息安全系统等网络信息服务,则为校园网络安全稳定的运行保驾护航。
学校校园网目前除了WWW服务、邮件系统、FTP服务、电子图书期刊外,还提供了精品课程资源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在线互动语言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OA办公系统等应用系统和服务。校园网已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支撑平台,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日常教学的常用平台和课外学习的有益补充。
其中,由中州大学自行研发的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以应用为核心,以实用为设计原则,借鉴URP资源计划模式,紧密围绕学校的实际需求,整体规划,利用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和通用的技术规范,构建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统一用户管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数据库,基于统一的信息标准整合与集成各种信息资源,消灭了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使各个职能部门实现管理信息化,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联动,服务于学校教学管理。也使学生和教师的信息能有效沟通,为领导者更好地决策和管理提供了帮助。
3.2教学与实训公共设施现代化
3.2.1多媒体教室现代化
全校164个教室配备了配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并接入校园网以满足教学需要。自2008年起逐步应用了网络中控型多媒体教室,有步骤有层次地更新和升级多媒体设备,为一线教师提供更人性化、更智能化的技术环境。学校语音教室也都从传统模拟式语音室升级为数字语音室,配备了数字语言学习平台,信息交互强,适合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学习。自动录播系统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录制、存储带来了便利。
网络中控多媒体教室的增多,也将多媒体教室的管理逐步从传统的人力管理方式向自动化与智能化结合的网络中控管理模式过渡,一个总控室就能管理60个左右的教室,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此外,还利用网控型教室配备的高清摄像头能旋转、摄像、录像和连接着校内局域网的特性,逐步推广教室在期末考试无人监考、督导听课、开放教室等方面的应用,将技术带来的潜在优势充分发挥到教学和管理中。
3.2.2一体化实训室与虚拟实验建设
针对多媒体教室与机房相对独立的情况,学校自2009年起陆续建立了近30个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网络化教学与实训,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生的做、以及教师的及时指导都在一个地方一个时间段内完成,提升了学生技能养成的效率和积极性。
对于学生需要在先进仪器设备上进行的实验实习,引入利用虚拟技术、仿真模拟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开发的模拟仿真系统(实践训练平台)来训练学生的实践和操作技能,实现实训公共设施数字化。学校重点专业群的虚拟实验室有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州大学SCEP校企合作项目、3D虚拟景点导游实验室等等,为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益环境。
在某些专业实训室内还配备了专业的虚拟仿真软件,如化工专业的化工合成氨仿真软件、旅游管理专业的3D虚拟景点导游软件、机电专业的数控仿真软件、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仿真软件等等,这些虚拟仿真软件与实际岗位环境接近或一致,模拟岗位工作训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走出校门前就能得到培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虚拟仿真软件以其沉浸感和交互性大大提升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实验时间,并且减少了学校的实验器材和损耗。
3.3未来建设目标及重点工作
3.3.1建设目标
以统一规划、软硬并重,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数字化环境为未来五年的建设目标,逐步完善以“一个基础平台+一个门户网站+N个应用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化校园,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虚拟化的校园,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活动创建一个安全、高效的数字化运行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3.3.2重点工作
(1)以西校区建设为契机,建设万兆校园主干网,逐步将IPV4过渡到IPV6协议下,完善无线网络的布局,实现各校区间的高速互联和统一管理;建设校园数据中心与硬件设施,采用服务器群云计算新技术,提升整个校园网的数据吞吐量及处理能力;实现海量信息处理、知识管理和数据挖掘分析,使分布各处的资源库之间可以进行资源互访和共享。
(2)进一步通过建设、完善和整合相关的应用信息系统,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工作全部移植到网络环境下,提高办公效率和办学水平。借助统一的教学信息管理网站,实现精品课程、实训基地、特色专业、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信息的采集,帮助管理者和监管者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监控、检查和评价。
(3)高职教育普遍面临的亟待加强和完善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构建一个具备学习平台—课堂视频—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实验环境的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提供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数字化学习服务,逐步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逐步建立多个专业的虚拟实验室,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4)完善公共课程及重点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将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与标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进行建设,优化整合10个重点建设专业群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共享与集中管理,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5)开展远程教育试点,建设一定规模的远程教育资源库,建设VOD点播系统,实现4A级的视/音频点播。通过远程教学平台,完成学校开设的继续教育课程及合作企业职工培训课程,同时为各类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提供完善的远程教育教学技术支持服务和保障。
4建设数字化校园的保障措施
要保证数字化校园的持续与健康发展,就必须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相关的制度、队伍、资金等保障措施,否则数字化校园的发展会遭遇很多非技术性的问题而停滞、延误。
众所周知,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是息息相关的。学校领导如果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质和信息化管理理念,将信息化建设做顶层设计和规划,制定有利于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政策,将极大加快学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使学校教育信息化之路越走越宽。
制度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保障,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相关的制度必须得到完善和执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工程,需要有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人才队伍参与建设、维护和管理。大力加强“人才工程”建设,通过引入有信息化建设经验,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技术人员,对现有信息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广大教师持续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把德才兼备的网络技术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充实到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来,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资金保障方面,按照统一规划、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统筹安排使用地方财政、合作企业投入和学校自筹的专项资金,切实保障配套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保证建设项目的如期顺利进行。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部门的自我监督和约束,严格执行建设方案,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符合财务制度,避免国家财产资金受到损失,才能确保建设项目高质量地完成。
5结语
通过高水平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构建集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生活为一体的数字化环境,积极推进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努力提高高职教育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能力,全面提高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骨干高职院校,不仅使学校的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更能圆满地完成高职院校的特殊使命。
参考文献:
[1]专访: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J].中国教育网络,2011(12).
[2]周芬芳.宋恩光以数字化校园建设助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中州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2(5).
[3]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5).
[4]张伟,朱平.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财政数字化改革范文5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 档案馆员 信息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396-01
进入21世纪以来,从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全国各档案部门印发《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后,各地档案部门纷纷制定自己的档案信息化方案,展开了新一轮全国档案信息化工作的热潮,其中数字档案涫建设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当前要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需要突破如下“瓶颈”,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领导提高认识,才能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进程。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数字档案馆基础。但有些地方领导并没能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机读目录为例,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共保存2亿多卷(件)档案,估计有2030亿条目录数据(按每卷有10~15份文件计算),但全国档案目录数据能用计算机管理起来的,至多占全国档案目录数据总数1/3不足。这样的水平,距离全部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就更远,对此必须引起各有关领导的重视。
其次,工作缺少相应的部门领导。目前,全国在市(地)、县(市)两级档案局馆的编制序列中,在相关的职责范围内,还没有设置专门负责档案信息化工件的部门与机构。虽然机构改革的要旨是精简人员,但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设立新的专门工作机构也是必要的。甚至可以根据档案信息化的需要对现行档案管理机构进行重组,有必要在现有市(地)、县(市)两级档案局(馆)中,设立专门负责档案信息数字化以及电子文件管理的部门,以便从组织上保证这一任务能够得以落实。否则,好计划也会因没有人去具体实施而落空。
再次,一些行动起来的单位又急需更新换代,改变主机多代同堂的技术装备落后局面。从档案界开始运用计算机至今,我们的硬件技术装备由几台发展到上万台,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与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档案信息化应用目标的要求相比,还显得严重滞后。仅仅计算机主机CPIJ的“286、386、486、P1、’P2、P3、P4”的多代同堂一项,就让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推广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支持的资金不足。档案信息化工作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无论是软硬件设备购置,还是档案信息数字化都要有必要的资金支持。仅以档案信息数据化为例:以每著录一条需人工费0.2元计算,仅全国现有的20~30亿条目录,就需要人工费用4-6亿元之巨。如果再加上硬件损耗、电费、存贮设备材料及相关费用,所需费用将更大。从长远来说,这项开支的费用远比购置硬件设备的支出要大得多。但目前全国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市、县两级档案部门的财政状况十分困难,难以保障这项工作的经费需要。
另外,由于前面几个原因,直接导致对员工信息化培训不够。档案信息化是由先进的计算机等信息化装备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人共同来实现的,二者缺一不可。近年来尽管我们档案工作人员的信息知识与技术水平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但由于信息技术盼陕速发展、财政状况、工作条件与工作实际的限制,与其他行业相比,我们的全员信息技术水平还是偏低,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必须急起直追。
综上所述,问题根本在于人的因素。当务之急全员信息技术水平偏低是一个关键性的制约环节。这是因为数字化档案馆就其本质而言属文化范畴。数字化档案馆的真正的成功,不是以软件、硬件系统的构建完成为标志,而只能是以每个档案馆工作人员实实在在地应用起来并不断产生着档案信息资源为准绳,最终体现在档案服务机制的创新、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档案信息利用效率的提高上。因此,必须实现全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水平的提升,才能保障数字化档案馆正常有序地运转。这样,培训就成为档案馆管理与工作人员知识与技术水平更新与提高的主要手段。
1.确立信息技术培训在档案专业教育中的地位
信息技术培训是信息社会对档案业务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档案专业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字档案馆是建立在信息化技术平台上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数字档案馆技术装备的更新,档案馆管理与工作人员的知识与技术水平都需要不断更新与提高。由于数字化档案馆不是档案馆个别工作环节的信息化,只要有少数几位同志懂得计算机、网络与相关技术就可以,而是整个档案馆全部主要工作环节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应该明确计算机如同笔一样是从事档案工作的基本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装备是每个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工作技能。
2.制定在职档案工作人员计算机教育整体规划
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列入档案工作人员岗位培训的必修课,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等信息技术,学会使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信息处理工具处理档案信息,持证上岗。
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列入档案专业技术职称考评的内容,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做出相应的要求,以考促学,提高全体档案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普及的同时举办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培养和造就档案专业中、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
3.着眼于实用,下大气力抓好普及,适应现展的要求
对档案馆工作人员进行网络通讯知识的系统培训,包括因特网的基本情况和基本应用,如网络历史、网络文化、网络术语知识、电子邮件收发等;因特网的档案信息资源分布和查找方法,熟悉常用浏览器和站点的使用,对一些常用搜索引擎,不同档案数据库的搜集范围和使用方法等有一个人的“主页”;多媒体档案信息的特点和检索方法。
档案馆工作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英文水平。当前因特网上的档案信息主要是因英文能力不高,而导致使用网络十分困难。
档案馆工作人员还应具备整理档案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络系统,把分散的档案信息组合整理,提供给用户。
这其中,信息化教育对档案部门的大多数人来说,重点不是高深的计算机、通讯、网络理论教育,而是应用教育,是使用技能教育。这样的信息化教育对学历要求并不高,现在档案部门的受教育程度完全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财政数字化改革范文6
当前,社会各界在努力推进普惠金融,将其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基础设施,这说明普惠金融正成为金融改革的着力点。即便如此,我们仍需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普惠金融应是赋能型金融服务,即普惠金融在向有融资需求的群体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要给予其技能、能力上的支持。
尤其是在涉农金服领域,普惠金融须驱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资本流入农村,激发农村中小企业、农户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在发展赋能型普惠金融方面,我国农村信用社有着较好的示范性案例。比如,不少农村信用社在向农户发放贷款的同时,还向其提供种植、养殖技能培训等上门服务,力求在向农户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提升其生产技能,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此外,普惠金融的发展应充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主流需求,密切配合我国中小微企业和城镇化发展的融资需求,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撑。
其次,建立与政策激励相容的市场化普惠金融体系。
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时,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其社会公益的属性,但归根结底仍须实现盈利来确保其经营的可持续性。可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确保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金融资源要实现向“三农”产业、中小微企业以及城乡低收入群体的配置,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
另一方面,市场失灵时,实现商业可持续性和服务民生之间的平衡,还需依仗国家政策的介入。比如,国家可从财政、税收、产业、金融监管层面给予普惠金融机构以扶持,相关职能部门也可从利率、风险补偿方面给予补贴。从国际国内的发展历程看,普惠金融为实现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的使命,经营模式要避免因过度商业化而导致的利率过高、负债过度、偏离服务目标等问题。
最后,要充分意识到“数字化”是普惠金融的一把“双刃剑”。
今年9月,G20杭州峰会上通过并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也明确提出需要平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创新与风险。
一方面,金融机构借助数字技术,尤其是移动端技术极大程度地扩展其服务覆盖面积,并降低服务成本。另一方面,我们在享受数字技术给普惠金融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警惕其创新商业模式带来的金融风险和监管盲点。
比如,数字化背景下,普惠金融的低门槛、低成本和高覆盖特质可能增加金融风险的传导速度和范围。监管力度、范围或因赶不上数字金融的创新速度而出现监管空白等问题。再者,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对数字化产品的接受能力通常较低。因而普惠金融在运用数字技术升级服务、产品的同时,还须避免数字鸿沟影响该群体享受普惠金融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