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村官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村官的建议

大学生村官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8—0011—05

作为公开选拔到农村村级行政单位担任一定职务的大学生“村官”,既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党政机关后备人才的重要培养对象。在有关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本课题组于2012年上半年,对来自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华北、东北等6个地区的55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及相关组织部门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本文在对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近况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从选拔、培养、监督、考核等几个方面对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长效管理机制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近况调查

课题组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问卷》,在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及培训时,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集体施测,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受教育程度、院校类别、工作岗位、月收入等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包括单选题和限选多选题两种题型。其中限选多选题为限选两个选项。调查问卷的内容具体涉及“报考动机”、“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所在工作部门的考评状况”、“工作意见的采纳情况”、“大学所学知识在‘村官’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以及“在政策方面对政府的期望”等内容。调查采用非概率配额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在华东(江苏如东、江苏无锡、浙江下沙)、华南(广东惠州、惠城)、华北(山西运城)、东北(吉林通化、通榆)、西南(四川宜宾)、华中(湖北鄂州)等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32份,严格剔除废卷后,共获有效问卷550份,有效回收率为87.03%。在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男性为288人(52.4%),女性为262人(47.6%);专科学历126人(22.9%),本科及以上学历424人(77.1%);华东地区132人(24.0%),华南地区135人(24.5%),华北地区19人(3.5%),东北地区85人(15.5%),西南地区140人(35.5%),华中地区39人(7.1%)。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主要来自5种不同的岗位,其中,村主任助理249人(45.3%),村党支部书记助理170人(30.9%),社区工作者24人(4.4%),借调乡镇政府70人(12.7%),其他岗位37人(6.7%)。为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课题组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及相应的组织管理部门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自身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并请举例说明”、“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有哪些?并请举例说明”、“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等内容。

(一)报考动机调查

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的报考动机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550名大学生“村官”中,有240名(43.6%)大学生“村官”表示当初是希望通过村官岗位这个跳板来考取公务员,有201人(36.5%)表示希望能够服务农村而选择了“村官”工作,另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10.9%)表示当初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或只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才去从事“村官”工作,并不是为了服务于农村,准备在农村长期发展。因此大学生“村官”群体中,绝大部分并不是因为想服务农村才报考大学生“村官”岗位。

(二)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调查

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究竟会有多少人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发展?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550名大学生村官中,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村官”(54%)选择任期满后会去考公务员,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31%)的大学生“村官”表示任期满后将选择续约,愿意继续服务农村。此外,还有15%的大学生“村官”表示期满后将选择自主创业、去企业工作或者报考研究生等。

(三)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状况调查

大学生“村官”能否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并做到学有所用,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知识应用方面,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30人(5.5%)认为,大学所学的知识完全可以用到工作实践中去;315人(57.3%)认为可以用到一些;181人(32.9%)认为很少用到,且作用不大;24人(4.4%)认为,所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实际中完全用不到。调查结果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学知识与其工作实际存在一定脱节的现象。

(四)岗位考评状况调查

从大学生“村官”考评状况的调查结果看,有90.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在部门采用了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评方式,可见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考评工作整体上状况良好。然而,仍有极少数(9.3%)大学生“村官”反映,所在部门采取了不闻不问或者偶尔过问的考评方式。这说明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不重视对大学生“村官”考评的现象,这种现象虽然比例不高,但这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五)工作意见的采纳情况调查

我们还对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所提意见被采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124人(22.5%)表示工作中所提出的意见经常被采纳;有261人(47.5%)表示提出意见且偶尔被采纳;同时也有56人(10.2%)表示所提意见未被采纳过,109人(19.8%)表示未提出过意见。此调查结果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在工作单位的相关领导缺乏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意见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村官”自身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多提建议,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工作想法和利益诉求。

(六)外部制约因素调查

“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94人(71.6%)选择了“身份不确定”;有326人(59.3%)认为是“保障机制不健全”;另外有156人(28.4%)认为是“缺少相关培训和指导”;122人(22.2%)认为是“不受组织的重视”;而有100人(18.2%)选择了“缺乏村民的认可”;40人(7.3%)认为曾经“受到排挤”。调查结果表明,“身份不确定”和“保障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瓶颈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很有可能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直接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七)政策期望调查

“您期望政府在政策方面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有492人(89.5%)认为,政府应当给予大学生“村官”事业编制和待遇;有238人(43.3%)认为应当给予“当地招考公务员加分”的政策;有174人(31.6%)认为应当“享受当地住房优惠政策”;有142人(25.8%)认为应“给予较多的培训学习机会”;有140人(25.5%)认为应“给予创业优惠政策”。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最希望解决的还是自身的“身份”问题。当然,这种想法也相对比较现实。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访谈资料的认真梳理和进一步的统计方法检验,我们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报考动机不纯,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村官”之所以当初选择“村官”工作,主要是想以“村官”岗位为跳板,进一步考取公务员;也有部分大学生“村官”是因为毕业找不到工作,不得已所采取的一种缓兵之计。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村官”的报考动机在学历和毕业学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专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中,有42.9%的人报考“村官”是为了服务农村,而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中,为了服务农村的人数比例只有34%。另外,毕业于不同院校类别的大学生“村官”在报考动机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别。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村官”中,有37.7%的人选择“村官”工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而毕业于重点高校的大学生“村官”中,这一比例却只有。诚然,“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各级党政机关储备优秀干部人才,但是大学毕业生如果不能从基层做起,没有为基层服务的意愿,即便以后考上公务员,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另外,报考动机不纯的毕业生,到了“村官”工作岗位上,必然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在工作中难免会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少必要的内在动力,最终必然会选择离开农村。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当初的报考动机对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当初愿意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有61.6%的人在任期满后愿意留下继续服务农村。当初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村官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36.4%的人最终愿意继续签约。而当初选择考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愿意续约的人则更少,只占到15.1%。

(二)专业不对口,所学知识难以应用于实际

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所学的专业与农村工作相差甚远,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也很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比如有些艺术类、体育类和工科类专业的大学生“村官”不知道自己到农村能干什么,缺乏主观能动性,加上公务员招考时的专业又受到种种限制,最终会造成这部分大学生“村官”工作热情下降,工作态度逐渐变得消极。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会对大学生“村官”知识应用情况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中有64.6%的人认为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完全可以用到或者用到一些,而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只有28.6%的人认为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工作实践。另外,在大学期间是否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这对个体的知识应用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中有73.7%的人认为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完全可以用到或者部分用,而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只有53.3%的人认为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工作实践。可见,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的放矢的学习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收入较低,保障机制不健全

由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时间还比较短,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除了考公务员和竞聘村主任及村党支部书记之外,其他出路很少,前途缺乏应有的保障,这就造成大学生“村官”不能安心工作,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有不少大学生“村官”把精力主要放在各类公务员考试上,而并非农村的实际工作上,这也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也表明,保障机制(比如月收入)会对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是否继续愿意留在农村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大学生“村官”中,有32.3%的人愿意服务期满后续约,而月收入在3000—4000元的大学生“村官”中,则有68.1%的人愿意服务期满后续约。可见,只有提高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才能真正留得住大学生“村官”,才能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

(四)身份不受重视,随意借调现象严重

由于大学生“村官”目前的身份还不确定,职责还不明确,有的甚至最终沦为“打杂”的“临时工”,而得不到村民和领导的重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地方依然存在不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现象。曾有大学生“村官”向我们诉苦,称某些地方作风比较严重,对大学生“村官”缺少足够的重视,缺乏支持性的民主氛围,大学生“村官”的意见根本没人理会,这就严重挫伤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还有些单位则对大学生“村官”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造成有些大学生“村官”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空挂”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乡镇部门甚至随意借调大学生“村官”帮助工作,造成部分大学生“村官”村里镇里两头忙,无法专注于农村工作。统计结果也表明,考评方式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存在一定差异。在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15.7%的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在单位采取了偶尔过问或者不闻不问的考评方式,这也远高于村长助理(8.0%)和村支书助理(7.1%)等岗位。意见的采纳情况也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岗位存在密切的联系。相对而言,村支书助理所提出的意见最多,被采纳的也最多(80.6%),而被借调乡镇政府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51.4%的人承认自己提出的意见曾经被采纳过,这也远低于其他岗位的大学生“村官”。

(五)缺乏良好的“传帮带”制度

据有些大学生“村官”反映,部分当地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持有“戒备”或“抵触”心理,虽然这不是普遍现象,但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部分村干部认为这些大学生“村官”是在抢他们的“饭碗”,所以不希望这些所谓的“空降兵”过多的参与村务管理,或者对他们的工作不闻不问。这会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直接有效的指导,毕竟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门,对农村还缺乏了解,工作上还缺乏经验。只有通过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传”、“帮”、“带”,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才能帮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明确“村官”选拔对象,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

进行大学生“村官”选拔时,在注重个人学历,政治面貌之外,应当根据当地农村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考虑选聘对象的专业适当向农学、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倾斜,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优势,满足“村官”的岗位要求,尽量减少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在选聘“村官”时,也应该考虑到语言,风俗习惯等问题,尽可能优先选择原籍的大学生“村官”,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入职后能够更快地融入农村,缩短工作适应期。此外,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除了注重对知识、能力、品德的考察之外,还应加强对个人报考动机的考察,因为报考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去留问题。

(二)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和岗中培训制度

岗前培训能够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了解岗位要求、当地的实际情况及相关规章制度,能够尽快投入到农村基层工作中去,实现大学生“村官”从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诚然,要有效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光凭岗前培训还是远远不够的,岗中培训才是整个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的主导部分。岗中培训需要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实际出发,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水平,实现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工作实践的“无缝”对接,使之具备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以符合农村工作的需要。岗中培训,除了采用通常的授课的方式之外,还应建立“一对一”的“传帮带”制度,为每位大学生“村官”安排一名来自村镇领导班子,具有丰富农村一线工作经验的专职“导师”,及时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快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加强“村官”管理部门的监督工作

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绩效考核的同时,也需要对这些“村官”所在的管理部门及其相关领导做好监督工作。一是对村干部进行有效监督。乡镇部门应做好对村干部的监督工作,防止村干部在工作中对大学生“村官”产生戒备和排外心理,积极配合大学生“村官”开展各项工作。二是对乡镇主管部门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县级组织人事部门对乡镇的管理工作应至少半年开展一次督查工作,开设各种信息反馈渠道,接受大学生“村官”与社会的来信、来访。三是对县级以上主管部门展开监督。上级监管部门应督促县级以上直接主管部门将大学生“村官”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并对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评估,防止村官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现象。

(四)优化工作氛围,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借调和考核制度

各级组织部门应当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所在组织应当为大学生“村官”创设民主、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摒弃作风和官本位思想,尊重大学生“村官”的人格,认同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关心大学生“村官”的切身利益。鼓励大学生“村官”多参与决策,允许不同意见的出现,不要对不同意见者进行批判和恶意攻击。另外,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方面,应当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和工作职责,不应随意改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借调风”盛行,很多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后,沦为“临时工”、“打杂工”,这就失去了大学生“村官”深入群众,去农村基层锻炼的意义。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借调制度:一是在大学生“村官”上岗第一年,任何理由不得借调;二是不可完全借调,大学生“村官”在被借调的同时,应该兼顾村级具体事务;三是乡镇借调大学生“村官”一次性不得超过两名,可根据个人意愿和期满职业发展需要,实行轮流借调方式;四是针对大学生“村官”所谓的“空挂”现象,要早发现早披露,坚决把投机者清出大学生“村官”队伍,确保“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的纯洁性与公平性。此外,各地还应根据当地具体实际情况,建立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标准,并将工资与绩效考核结果严格挂钩,提高绩效优秀者的工资待遇水平,从而有效激励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五)做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组织管理部门需要认真分析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通道,结合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村官”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设计,尽力为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提供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促进个人职业目标的达成。通过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大学生“村官”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做好职业目标定位,理清职业发展方向,从而调动大学生“村官”工作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设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退出制度,对于工作能力突出,愿意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留在农村继续培养,或者通过支持其报考公务员、提拔农村干部的形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党政管理后备人才;对于那些不适合“村官”工作,但是愿意留下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村官”,可以进行调岗或者推荐到其他可以服务农村的岗位;对于工作表现良好,但不愿留在农村,选择考研、自主择业或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应当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保证大学生“村官”既能“留得住”也能“流得动”。

参考文献

[1]段小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公共选择视角[J].江西农业学报,2008,(10).

[2]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3]马德峰.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客观影响因素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4]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杨雪英,李义良.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思想政治建设为视角[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9).

[6]杨应云.对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理性思考[J].理论导刊,2009,(10).

[7]吕洪亮,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01).

[8]房国忠.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8).

[9]周玮,吴兆基.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4).

大学生村官的建议范文2

回顾这次从优秀村干部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考试,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党委、组织部门对“村官”的高度重视

这次从优秀村干部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考试,全区共拿出300个职位,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门对“村官”、村干部的高度重视,也是我区第一次主要针对“村官”招考公务员的考试,从最后全区录用的情况看,这次招考全部职位录用职位“村官”占90%。

二、宣传发动到位

这次考试的宣传发动工作十分到位,除召开全区视频会和印发文件,还在报纸、网络上考试简章,地方组织部门专门组织召开各乡镇分管领导会议传达,各乡镇也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了传达,宣传发动工作做到每一名符合报考的对象。大部乡镇都给“村官”安排了复习时间,各乡镇还专门安排一名分管领导带队到河池市参加考试,全面做好考生的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

三、在命题上突出公平性

这次考试命题不是靠谁能死记硬背、狠砖书本,而是突出“考能力、考平时”的特点,试题面很广,但大多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考的是日常的积累和个人的综合素质,对于大多数平时工作非常繁忙的大学生“村官”来说,这种命题方式较好地体现的公平性。

四、在面试上突出公正性

这次招考面试工作,统一在河池市举行,而不是由地方组织面试,有效避免了地方和用人单位暗箱操作。面试前先由考生抽面试顺序号、再由考官抽面试考场,较好避免了事先打招呼等违规现象,如我所在考场没有一名是本人所在地的考官。考生手机全部关机统一专人保管,并对考试现场手机信号进行了屏蔽,整个面试过程都有纪检监察部门人员监督,面试工作体现了较强的公正性。

总体上,我认为这次从优秀村干部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考试,充分体现了党委、组织部门对村官的高度重视,整个招录过程较好地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广大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是一种鼓舞和激励。

五、存在的不足

这次从优秀村干部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考试,全区共拿出300个职位,我认为职位总量偏少,竞争激烈。××市的录用机率为13比1,有的县市可能更高。

六、个人的几点建议

(一)为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考公务员问题,建议各地尽可能拿出更多的编制进行招考,每年组织1-2次从优秀大学生“村官”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考试。

(二)各地在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时,建议也拿出部分职位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开考。

(三)在后备干部提拔使用上,建议多给优秀大学生“村官”机会。许多大学生“村官”在基层锻炼已近10年,既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又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一些乡镇工作中起到了主力作用,建议在后备干部提拔使用上,多考虑优秀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的建议范文3

笔者到基层调研时,与大学生村官聊起创业带富的话题。有人反映说,为了能找准创业项目和学习相关技能,也曾尝试到远教平台上“充电”,虽然偶有收获,但还是不解渴,希望上级部门能多制作一些指导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课件。

对大学生村官来说,在农村基层创业充满挑战与考验。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创业指导的需求更为迫切。而远程教育平台有着较强的资源整合功能和快捷的信息传播优势,应该充分利用起来,为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提供支持和助力。那么,如何加强此类课件的建设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题材要紧扣实际需要。根据调研情况来看,以下五个方面内容可以侧重考虑。一是项目规划类课件。主要讲解创业项目如何选择、创业计划如何编制、创业项目库推荐等内容,旨在帮助大学生村官找准创业方向,明确创业思路。二是业务指导类课件。主要介绍创业过程中相关事务办理的知识和技巧,如公司申办流程、合作社创办需知、产品促销以及网店开办技巧等内容。三是法规政策解读类课件。主要讲解涉及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指导他们依法经营,充分利用好优惠政策。四是案例示范类课件。着重介绍各地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好典型、好做法,供大家借鉴学习。第二,远教平台可单独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课件板块。现有创业指导类课件分布于各个不同的平台模块中,搜集费时,影响效率,而设立专门的创业课件板块就能很好地克服这一弊端。具体应本着边建设、边完善的思路,尽可能迎合大学生村官创业需求,页面设计要醒目、生动,课件分类要细致、明晰,以方便查询和学习。第三,积极开展受众调查。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网上留言、电话询问等多种渠道,及时了解大学生村官在创业指导方面的最新需求和相关建议,以便课件资源建设有的放矢。第四,课件开发应多管齐下。在建设力量上,以远教部门为主导,积极调动各有关部门资源,整合各方面经费,实现共建共享。在落实推进上,一方面,广泛搜集已有优质课件,积极开发热点领域新课件;另一方面,及时编制课件开发项目库,有序推进开发工作。

大学生村官的建议范文4

大学生观念新,文化高,知识面广,思想活跃,充满朝气与热情,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1.推广科学技术,扩宽农民致富路

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预见性和创新性的发展思路是大学生“村官”的优势领域。毕业于河南财经学院的郑梦洁被选聘为息县小茴店镇李甲道村村主任助理,她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在村里免费为村民进行电脑培训,共培训村民310人。她拿出自己的10万元积蓄与村民合办养猪场,组织31家养殖户成立了生猪养殖合作社,同时利用自己掌握的网络知识,将村里的茶园、板栗园等特色项目到新农村商业网站上,加大了本地特色产业的宣传,扩大了客源,带来了效益,受到群众交口称赞。

2.传播新知识,带来新思想

平桥区明港镇的村民们反映,来到他们村工作的大学生们有知识、有见解,为农村带来新知识、新观念。“农村大多数人还是有点重男轻女,如有些人家为了生男孩子就想法设法找门路,有些人找关系检查知道是女孩子还会做流产,对女孩子教育也不够重视,但小宋(段湾村村主任助理)就把村民集起来开会、讲道理,还逐一做工作,通过录像、实例甚至法律等来做村民工作,效果比以前直接罚款、扒房子好多了。在村里办起了教育班,主要讲解如何更好引导孩子、管理教育孩子等问题,现在我们的观念和以前有了很大变化,大家有什么事就会想到找小宋商量一下”。

3.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

大学生村官们务实高效,求新求变的工作方式给当地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罗山县子路镇张店村委会办公室里的电脑和打印机原来一直处于休息状态,上面落满灰尘,自从大学生黄倩来了以后,便捡起这个长久以来很少有人动用的电脑设备,起草、修改、打印各类资料、协议,大大提高了村委会的办公效率,让村民们很佩服。同时她还利用网络远程教学技术,把农作物生产技术、农民创业经验等以便捷的方式传授给农民,改变了以往主要通过专家面授、村民交流等费时、费财的技术传播方式,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赢得了村民的一致称赞。

4.利用创业资金,推动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村官”们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村办实体,有力的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信阳市明确要求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农村改革发展,并为他们提供信息咨询、小额贷款等服务,鼓励创业。市委组织部通过银行争取信贷资金3亿元,其中重点扶持创业大学生“村官”100个,资金1000万元。良好的环境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的激情,据统计,全市大学生“村官”在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参与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1432个,帮助发展专业大户887个,创办经济实体208个,争取项目资金1970多万元,参与招商引资79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做法给农村带了新观念、新技术、新的工作方式,有效的缓解了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受到了农村各方面广泛欢迎和充分肯定,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还缺乏相应配套的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我认为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资福利低,地区差异大,贫困地区“村官”扎根农村困难

在这次调查中,每当我问到“村官”们的工资和福利的时候,他们总是无奈的咧嘴一笑。大学生“村官”面临的第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经济待遇偏低。据潢川县张集村主任助理童怡伟(湖北大学毕业生)讲:“市里面拨发的安置费和补助以及每个月的工资都能够按时按量的发放。但是按照这里村干部的工资标准,村主任月工资最高为800元,我上任一段时间了,还没领到工资,就已经倒贴了1000多元。村里没有什么企业,村民都是靠种地生活,实在太穷,连办公经费都拿不出,就不忍心再问村里要钱了。复印个啥东西,上县城办事的路费,都是我自己出钱倒贴”。

这成为了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的现实写照。在不同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待遇也不相同,对他们的影响也很大。北京市农村大学生“村官”每月工资在2000到3000元之间,且还缴纳各类社会保险;非北京生源的高校毕业生还可获北京户口。而北京户口,甚至成了某些大学生“村官”的“原始出发点”。信阳的大学生“村官”无法享受北京户口的优越条件,月工资仅仅800元,刚刚毕业的高校学生,没有其他任何经济收入,工资仍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与拥有7000万农民的农业大省河南比较,河南全省的人均月收入水平尚且有724元。

2.缺乏农村需要的专业技能,难以发挥自身优势

据统计,在信阳市的2867名农村大学生村干部中,从专业知识结构来看,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占约5% ,医学占2% ,工学占6% ,法学占4% ,经济与管理专业占20% ,哲学、历史以及其他占18% ,理学、文学、教育学三者占47%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背景远离农业发展和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没有与农村需要相符的知识背景,就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很难在农村更好地开展工作。许多大学生“村官”普遍感觉到,在农村无用武之地,发现所学的专业知识很难派上用场,工作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

3.身份尴尬,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大学生担任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再加上现有的户籍限制,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村官”身份的两难境地:既不属于乡镇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又不是村民。这种尴尬身份使很多大学生“村官”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更为现实的是他们的薪水不能正常增加,职务不能正常晋升,社会保障也不能及时办理,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工作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了不辞而别的现象。

4.农村工作排他性,大学生“村官”工作难度大

农村村级干部对于大学生的到来一方面积极欢迎,另一方面却又担心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日后会取而代之。在这种封建的“官本位”思想影响下,村干部对大学生是存在戒备心理的。从实际情况看,农村做“村官”的都是本村人,外来人几乎没有在村里工作的,村民也已经习惯选择他们所熟悉的人做“村官”。在城市里生活长大的大学生到村级组织工作,村民不了解他们,要与村民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就会比较困难。乡村中这种特有的排他性和封闭性,使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难度加大,许多人难以融入到农村和农民中去,比农村基层干部需要付出更多和更艰辛的努力。

5.期望值高,功利性强

调查期间,问到一些大学生“村官”三年任期结束以后他们有何打算时,他们毫不避讳的告诉我,其实当初考“村官”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考公务员享受诸多优惠条件,把这三年当“村官”作为考取公务员的“ 跳板”和“ 直通车” 。三年以后他们将进入下一个目标状态。我所调查的36名大学生“村官”对象中,以考取公务员为明确目标的占95%以上。

三、着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建议

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迫切需要有一支高素质农村干部及技术人员。实际上近年来,大批有文化的中青年作为农民工走向城市,农村上大学的毕业生基本上再也不返回农村,许多地区农村,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干部素质相对较低,农业技术人员少,更缺乏有文化的劳动力,严重障碍新农村建设。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是中央一项战略决策。它的重大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署。

1.制定明确政策,提高工资待遇

大学生“村官”的工资低是一种普遍现象。适当提高他们的工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就成了当务之急。试想,在生存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却要他们奉献,这是很不现实的。为让大学生“村官”能够安心工作,就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明确政策,特别是在工资待遇方面,要有一个政策标准,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报酬随着公务员工资的上涨和物价的上涨而不断提高,切实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

据《望周刊》报导,四川省在2007年以前,10年选聘到农村和基层社区任职的8000余名大学生,流失率高达70%之多。2007年度以后按照显著提高了的待遇标准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安心工作的比率则在90%以上。

2.加强农村工作能力培训,帮组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服务于农村一线的大学生“村官”大部分都不是农学专业毕业,多数是在城市长大,既没有农村工作经验,又对农村情况陌生,农村政策了解不多,理解也不深,更不了解农村文化习俗,甚至不会用农民的语言和农民一起交流,容易与村民产生隔阂,致使部分村民对大学生当“村官”持不信任态度。政府有关部门在招聘“村官”后,首先应进行一定时间综合培训,然后再分配下去。在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后,根据情况再集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真正帮助他们提高农村工作能力。作为大学生“村官”自己沉下身子,静下心来,从头学起,尽快融入农村,提高在农村工作的综合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

3.实行政府“雇员制”,解决“村官”身份困境

在我国现行职业大典分类中,没有大学生“村官”这种职业。建议应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职业进行定位,作为政府一种雇员,实行“雇员制”,真正解决他们的身份问题。这样既减轻了村里的经济压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福利待遇有解决的途径,又明确了政府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的责权关系,便于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的管理,使得大学生“村官”们对未来有个稳定预期,能够安心工作,使他们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4.优先选拔农村生源,鼓励农村大学生返乡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农村长大的大学生“村官”,具有城市长大的大学生“村官”更多有利条件,熟悉本地风土人情,易于与当地村民沟通,能够静下心来去为农民服务,更容易融入到农村的生活中去,开展工作也会得心应手。目前各地所开展选聘大学生“村官”计划主要是招聘大学毕业生,是否有农村背景、是否有在农村工作的经历上则没有考虑。建议在以后的招聘工作中,在同等条件下应该优先考虑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分配上应该就近分配。鼓励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返乡,在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舞台施展青年人的抱负。

5.完善激励机制,注重培养“不走的”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的建议范文5

是什么,让他们处境窘迫?是什么,让他们难以施展?是什么,让他们前途迷茫?

核心提示

1998年和1999年,64名风华正茂的阜宁籍大学生怀揣梦想,回到家乡当上了“大学生村官”。他们分布在阜宁县的各个乡村,计划生育、调解纠纷、农技辅导等无所不能。七八年过去了,如今的他们,已有33人离职,留守的31人,仍拿着七八年前的工资,且“仕途”无望,无一人升迁,连身份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凄凉窘迫的现状

9月17日下午3点,阜宁县硕集镇大学生村官崔立功踩着一辆旧电动车去县城。还没到县城,老化的电动车很快就没电了,崔立功只能用脚去蹬车。

记者在崔立功工作的村做调查时,一个村民说:“(他)自己都养不活,怎么养活老婆孩子?”

不过,在这批大学生村官中,崔立功的状况还不算是最糟糕的。在另外一个村里当村官的一名大学生,由于父辈跟他的“上司”发生了矛盾,他在村里几乎无法开展工作。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到一些建筑工地上干些翻沙拌水泥之类的体力活。他很消沉:“就这样混混日子算了,没其他办法。”

在公兴镇,大学生村官裴成正忙着到处借钱,因为再过一个月,他就要做父亲了,但他的工资8年来几乎没长过。“生孩子要准备4000元,我只能去借了。”

看到即将做父亲的裴成,33岁的曹红兵很是羡慕,因为他仍是单身。“谈过两次恋爱,人家开始很热情,后来一听工资这么低,还没有编制,就不干了。” 一个朋友建议曹红兵去盐城一家生产混凝土的公司打工,因为那样可能会增加点收入。

在阜宁县人事局以及阜宁县组织部下发的相关文件中,对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标准进行了规定,“财政每人每月补助300元,统一参加养老保险。”另外享受与村干部同工同酬待遇。

据了解,由于阜宁县大部分农村经济欠发达,与村干部同工同酬待遇很难完全落实。不仅他们,其他村干部也有不少工资无法完全落实。板湖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干部说,“镇里赤字都快1000万了。”一位村干部也说,村里几乎没有企业,农户除了种田,就是养猪了。

同时,“统一参加养老保险”最初也没有得到执行。2004年,政府为大学生村官办理了农村社保,并补缴了过去几年的保险。

孙昌成做村官时每月只能拿到300元,2000年,他离职去苏南打工。2002年,也就是工作满三年后,大学生村官们的离职形成了一个。到2006年9月,阜宁县大学生村官还剩下31人。

大学生村官的建议范文6

一是开展一次走基层活动,每人形成一份调研报告。大学生村官要对所有在村居住农户、住户走访一遍,通过谈心谈话、节日慰问等形式,与群众拉家常、增感情,讲政策、谋发展。通过认真总结走访农户活动,形成一份包括村情概况、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发展建议等内容的调研报告。

二是开展关爱一名留守儿童或孤寡老人活动,奉献爱心。每名大学生村官联系帮扶一名留守儿童,做留守儿童的家长,关心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辅导、照料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或联系一名孤寡老人,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心坎上,切实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

三是为百姓办一件实事,惠及民生。立足岗位,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知识广、眼界宽、信息灵的优势,为所任职的村联系一个利民、惠民项目,或者引进一个招商引资项目,力争为村民办好一些既是群众关心期盼,又是自身力所能及的实事好事。

四是设立一个便民服务岗,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全面推行便民“一站式”服务,设立“便民服务岗”,按照“群众自愿委托代办、大学生村官无偿代办”的原则,为农村群众提供户口迁移、合作医疗等方面的代办服务,及时收集整理群众托办事项,向镇党委、政府反映所在村的社情民意,使便民服务岗真正成为大学生村官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平台。

五是成立一支大学生村官文艺宣传队,传播正能量。把党的重大决策、法律法规、县委和县政府的重点工作以文艺表演的形式,宣传到群众中。通过开展文艺下乡,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昂扬斗志,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