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研究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研究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尚武精神,;武术;中华民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8-02
一、“尚武精神”的内涵
尚武精神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情深义重的侠客精神,广泛汲取精髓的学习精神,和谐发展的道德思想,马革裹尸的爱国精神。
1、战争角度分析
尚武的实质以战止战,达到震慑目的,并不是表面意义的好战。在长期以来,“尚武精神”都被看作是民族和军队的精神脊梁,希望军队对内崇尚武事,而对于每个军人自身可以拥有勇敢、忠诚、奉献、居安思危等性格特点。“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者也。”这是梁启超就总结千百年来对尚武的总结,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我国近百年来也不停出现无数的英雄伟人。他们视国家命运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历史的大舞台上,留下了自己最美的身影。
2、武术文化角度分析
“尚武精神”,是历经了人类社会几千年的特殊文化沉淀,在步入了现代社会新时代之后,依然发展不朽,内蕴博深,被众多智者、学者无限赞赏和推崇。“尚武精神”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即仁、义、勇、礼、忠、侠。“仁”作为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推崇的是“以仁为本,其为轻,仁为重”的理论境界。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有言:人类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有一颗“仁”心,更能自我塑造一颗“仁”心。“义”与“勇”分别为儒家和兵家提倡的德行理论。古往今来,有“义字当前,理该重视。勇往无前,备受赞赏。”如今的“义”、“勇”教育思想也正是很好的诠释了“重义轻利,见义勇为”这一说。“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理论之一。从古至今,我国一直都被冠以“礼仪之邦”,而我国也正是一直延续着自古推崇的的传统美德,宽以待人,诚信为本,尊师重教等精神广为流传,并纳入基本礼节要求,是习武人士的统一养道论之基本。而尊师重道更是自古武者的首要传统礼节。“忠”即指“精忠报国”中的忠诚,身心一致忠于国家,忠于思想,忠于人,这是尚武之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侠”之本色即为气节,正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尚武之人侠之体现,并且重承诺,生死不屈。“侠”之灵魂即为义,“侠”之根本即为武。“侠”就是尚武之人有为的体现。
3、民族文化精神角度分析
“尚武精神”隶属于民族精神领域,而民主精神并非只有武术精神,但尚武精神却是有着其它无法比拟的独特内涵,是专属于武术领域的精神文化。李斌与《论武术精神》一书中有谈及,武术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起源于几千年前,历经历史长河仍奔流不息,受到几千年民族精神的文化灌溉,是经过历史进化和沉淀的精髓,同时也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培养和定型。中国武术在讲究武道技巧的同时,更为注重的是品行,从古至今,武术传承传授的不仅仅是武,还有德,即武术精神。这是极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另类精神文明,奠基了武术精神的发展道路,经过国家各民族的精神文化不断的碰撞和磨合,也为武术精神的养成提供了先决条件。而武术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1)个人的武德修养。讲究的是谨遵“尊师重道”和“孝悌仁义”原则,是每个武者必需的修养。武技必然重要,但德行不可或缺,需要做到武德并修,方能圆;(2)二、集体的道德观念。讲究的是以“扶危济贫,除暴安良”为荣,谨遵“公正”和“义勇”,是所有武者该具有的观念;(3)爱国主义精神。讲究的是谨遵“精忠报国”思想,是每个武者和武术组织必备的精神,实现的是“修身,爱国,奉献”的思想境界。
二、“尚武精神”在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价值
“尚武精神”的价值是人们通过武术行为或者从理论上主动感悟“尚武精神”的内涵,进而形成的与“尚武精神”的价值取向较为一致的价值观念,并能将这种价值观念正确合理地用在生活各个方面,从而形成有益的个人和社会效应的客观存在。由于“尚武精神”所能影响的受众和社会阶层较为的广泛,为了使本研究更为地深入,故本研究将“尚武精神”影响的对象控制在当代学校无数教育上,并以此为研究起点,来深刻地把握“尚武精神”的价值。
1、培育和振奋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历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不断进化和沉淀,是经过各民族精神文化的不断碰撞和磨合,最终养成的特殊精神文化。在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道路上,民族精神起着维持、平衡、指引以及促进的作用,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粹,诠释着民族活跃的生命力、丰富的创造力以及稳固的凝聚力,书写的是民族共存发展的灵魂核心。
作为一个民族,要维系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就必须要有着自己独特的蕴含着文化精粹的民族精神,“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浓缩,是民族精神最直接、最突出的展现,是培育和振奋青少年的民族精神的最佳工具。
2、有助于学校武术教育和中国武术体系的发展
武术是专属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底蕴,承载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传承,需要永不停歇的传承下去,随着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因此,武术成了学校体育教学项目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太多的高科技慢慢浮现,而蕴含着民族气息的武术教育却逐渐被冷落,武术发展收到了阻碍。正所谓民众要在社会上生存的自在,必须要有思想,而国家要在世界上展露,就必须得靠教育。而中国武术能顺利发展的基础就在于学校的教育,关乎着武术发展的命脉,学校教育具有极强的辐射力和可塑性,能够很大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但中国武术缺乏的就是被重视。
“尚武精神”这一精神教育素材不仅是促进学校武术技术教育和激发学生习武热情的内容,更是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民族传统文化及国防思想教育的优良内容。“尚武精神”的内涵和用处若能被社会所认知,其价值必将得到最大化的发挥。首先,“尚武精神”这一以武术为主要载体,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一旦得到广泛认可,将引起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武术管理部门的重视,进而采取措施促进“尚武精神”教育功能的发挥。其次,“尚武精神”在学生中的弘扬会促进学生对武术及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有利于学校武术教育内容和质量的提高。最后,最重要的是如果学生自己完全理解了“尚武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所在,他们将会主动接受并培养“尚武精神”,促进自身全面健康发展和武术文化的传承,进而使学校武术教育的地位得到提高,实现相互促进的最佳效果。
3、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资源
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和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具有新生创造力的社会。党的报告中提出,要将对知识、劳动、人才以及创新的尊重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这几项内容。也同时是增进社会活力的重要基础。
“尚武精神”是从武德和勇武中提炼出来的社会公德和民族精神,是习武之外的人较为容易理解和接受并进一步时间和感悟的。况且又有学校武术教育这一极佳的传播途径,如果能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添入“尚武精神”的教育并弘扬,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4、为学校国防教育提供精神和物质资源
国防教育是抵御外来侵略、颠覆敌对势力、保卫以及捍卫国家的重要保障。国防教育的建设,需要全民参与和提高认识,让大家多参与有关国防建设的社会实践。国防教育主要分为提过国防技术技能、促进国防知识宣传和怎进人民对国防重要性的认识。立足于强身为国,提高国防意识,形成卫国兴邦的共识,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和平年代,居安思危,明白没有国就没有家的朴素理论。并且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领土纷争不断。
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及民族凝聚力是关系到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的大事。相对的和平,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越是处在和平时期,越要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小学、高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教化育人、强健体魄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我国的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只是停留在肢体技艺的传播上,而且项目和内容过于简单划一,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更是只朝着国家政策偏向的竞技武术目标发展。严重缺乏对武术文化,特别是“尚武精神”的认识和传播,很大程度上泯灭了武术这一“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的传统文化项目的教育价值。
国防教育的内容中的国防精神教育和国防技能教育是最为重要和突出的。而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精神教育的核心。而且,“尚武精神”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心思想的,它与国防精神教育相契合,是非常好的精神教育资源。中国人的尚武精神与国防教育互为支持,国防教育需要尚武精神的发扬。中国的国防教育离不开体育和武术的有机结合,并作为表现方式之一。学校组织的武术教育如果能与武术完美结合,并结合独有的尚武精神,无疑可以推进国防教育的有效开展并增强国防实力。
三、总结
五千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足以告诫国人,没有爱国奉献精神的民族只能让人民受苦受难,并被世界所摈弃。
尚武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强大支柱,经过历史车轮的磙碾依然一枝独秀,奋发不息。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这种精神将向奥运火炬一样,薪火不灭。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有责任有义务来继承尚武精神衣钵,并通过学校这个组织和平台,把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可以说尚武精神是国防教育的重要资本。也是形成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
因此,学习“尚武精神”不仅仅是为了给予人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了尚武自强的基础,更是为了达到强国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建营,邱丕相.武术精神的历史演变及21世纪发展的新趋势[J].体育学刊,2008.10.
[2] 郭守靖.文化学视野下孔子的武术精神[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4.
[3] 乔凤杰.论作为武术精神的自强不息[J].中州学刊,2007.1.
[4] 刘涛.论武术精神内涵的历史局限性及其在21世纪的新拓展[J].中华文化论坛, 2009.3.
[5] 李 斌.论武术精神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塑造[J].搏击,武术科学,2005.5.
[6] 李岳兵.浅析传统武术精神对提升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J].搏击,武术科学,2008.8.
[7] 温 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9.
[8] 于 江.和谐理念与尚武精神的内在统一[N].中国国防报,2010.
[9] 田卉群.尚武精神的逆反[N].北京日报,2007.
[10] 吴永杰.“尚武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传承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11] 吴永杰.“爱的武术”合气道[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8):67-70.
[12]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
小学教育研究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教育 专业 研究 综述 反思
1998年,南京晓庄学院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至今,全国已有近百所大学将小学教育专业纳入到本科教育体系当中,这种发展规模在世界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进程中都是实属罕见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也是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美国,早在上世纪30至40年代,就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等师范学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在日本,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小学教师的学历已经普及到了高等教育的水准。可见我国的小学教育本科以上人才培养已经晚于发达国家半个世纪之久。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设置的大量增加,受到高等教育培养的小学教师队伍在不断扩大,教育学者对于小学教育的研究和探索的深度和维度也在不断延展,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与建设、培养人才模式、课程设置已经初步显现出较为清晰的框架,应该说小学教育专业的受关注程度与十年前相比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仍需要大量的人力智力来完善与时代脚步的契合。现就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专业建设等几个方面对小学教育专业设置现状简要述评。
一、小学教育专业定位
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历程还有许多的路要走。提高小学教师师资力量、专业水平是建设小学师范教育的必然选择,同时也符合国际上基础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契合中国教育发展态势的总体规划。到目前为止,小学教育专业定位的探索仍然处在研究阶段,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曾有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的分类来规划的,除此之外的划分标准则是社会职业需求导向了。小学教育专业定位显然属于社会职业需求的范畴,以教育学为基础,归类于教育类体系当中。尽管我国教育部未将小学教育专业列入高等教育本科目录当中,但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与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定位归教育专业课程系统类别里,虽然已有少数高校设立了小学教育学院以专门培养本科的小学教师,但大多数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都被设置归类在教育院系。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专业定位,小学教育专业就更加应当充分体现自身的个性,使培养出的小学教师真正懂得如何去引导年幼的生命个体去感知、认知这个客观的世界。
二、小学教育专业设置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具有专业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的合格的小学教师,主要体现为: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思想情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基础,具备一专多能的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教育注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启蒙小学生通过系统多项的课程认知真、善、美的和谐世界,因此小学教师具备综合性的知识架构,对小学生多变的、不确定的、形成中的性格走向能够有明确的把握,这些能力的培养也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不断细化的方向。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原则分为:方向性、师范性、综合性、实践性和适应性。并且需要突显其基础性、职业性以及选择性的设置特点,从而形成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小学专业课程设置以教育学为基础,同时强调文化基础知识的积累,以中文课程、数学课程为主体学科,并辅以小学生教育科研方法训练类课程、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类课程。小学教育课程建设是小学专业建设的核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和情商的培养为主导的教育新模式正在课程建设中逐步确立起来。
三、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发展
有专家学者曾提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未来,需要不断提高并保持高质量的生源质素,小学教育师资队伍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受众主体,建设保有人文价值认同的小学教育专业文化,构筑科学化发展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另有专家指出,在专业建设发展进程中,应该加大充实专业课程内涵,拓宽专业方向,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框架,适时修订专业教学大纲,探讨更加优势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机制,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培养未来师资队伍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还有专家教授认为,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最大短板,是教育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专业规格之间难以平衡。解决这一困境的出路是提高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认识,小学教育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小学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地位,仍需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发展中不断去完善。以能力框架为根基去探索知识构成的原则是解决小学教育课程专业设置问题的可能途径。还有教育家认为,依据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走向,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应遵循兼附人文意蕴与科学方法,联系教学时间与教学研究,结合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原则,从而打造脚踏实地的研究风格和建设勇气。这些是许多的专家教育学者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深刻思考,越是丰富的、多元的声音出现,才会越加促使中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走向成熟和完善。
综上是笔者对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专业设置、以及发展的简要述评,其中不乏不同学者、专家、教育家所坚持的不同立场及多元的视角,可以看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设立以来的短短十余载,小学教育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需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走,它应在不断的学术争论中进行更多辩证的思考和转变,以取得更大的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蔡其勇,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问题,[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
[2]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
[3]沈堰奇,论“艺友制”对提高当前高师幼教师资培养质量的现身意义,[J].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7
[4]江峰,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的思路与出路,[J].教师教育研究,2003
[5]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
[6]卢正芝,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7]郭朝阳,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以青少年的社会化为视角,[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
[8]张清水,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性弱化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学术越看,2009
小学教育研究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小学教育专业;优化设置;协同创新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为湖南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1]。这是对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对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师范生培养模式是国内首创,由于其生源特点,现有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不能较好地适用于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而我省原有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信息技术与教育理论、学科课程的整合不够,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多学科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2]。现有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与协同创新能力。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业务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新一轮互联网发展热潮推动下,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范围、方式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我国信息化发展路径将向网络化、集成化、共享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实现战略性转移,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将进入一个协同创新的新时代[3]。为此,应以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六年制师范生源特点,探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开展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师范院校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
课程优化设置的意义小学教育专业是在培养小学教师五十多年的经验基础上,于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新增设本科专业。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也成为我院一个富有特色的专业,此培养工作2010年已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这是对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对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简介培养目标:为县以下农村小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新时代的基本要求。人们的信息素质急需提高。为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首先必须加强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探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开展以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协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
《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完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实施组织和保障体系。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应“加强师范院校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等专业建设,培养、培训适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同时指出应普及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公共课。
1.2国家卓越教师培养与教育信息化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要求。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充分发挥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主席在2015年5月22日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更是指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4]。
1.3信息时代对人类的客观要求
教育要对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出反应,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现在,信息素养被认为是一种现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和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而存在。而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这个目标不单是个人的能力要求,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随着信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的提高,提高国民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也愈来愈迫切,而且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不仅是现代社会对未来教育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优化设置原则
针对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和未来的就业岗位,以培养协同创新能力为目标,将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基层顶岗实习融合,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地安排教育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两方面的课程。着重在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重新组合与优化。以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全省小学师资队伍整体水平。(1)根据我省小学教师发展规划需要和“为农村小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的六年制师范生总体教育目标,结合信息时代对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确定校内外协同创新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目标。(2)根据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培养学生知识、情感、技能协同创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形成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3)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全面提高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与协同创新能力,确定终身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教学科研型的师范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
3信息技术课程优化设置内涵
以协同创新培养总体目标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就业和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信息技术能力的具体内涵以及掌握相应能力所必需的知识点要求和知识结构体系;进而形成新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然后在新的课程体系条件下,各核心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根据各自的特点,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下,进行以协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并进行实践。如果检验结果发现教学效果欠佳,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若为课程体系设置问题,则需要考虑重组课程体系,若为教学方法问题,则考虑进一步协同各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如果检验结果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存在缺陷,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重新调研并再次进行能力内涵分析、知识点分析和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体系的协同改革。最后全面分析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各核心课程的改革实践效果,进一步协同修正和完善各课程的改革措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体系教学新方案,为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能力和一定协同创新能力的小学教师服务。在指导思想上,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吸取总结各师范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生源和学生就业的特点,以信息时代卓越教师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方式的研究,注重新计算模式下信息技术与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协同,探索适应信息时展需求的,多学科协同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深化改革,吸取传统教学方式优点,引入多学科协同教学方式,以启发式、讨论式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独立思考和解决多学科应用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不仅要采用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互协同进行理论教学,而且要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的需要,到教学实践单位进行讲解,实现校内外协同创新教学,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诠释与把握。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信息时代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要求和教师教育一体化要求,进一步拓宽和整合信息技术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一套适合六年制师范生特点及需求的,职前职后协同一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4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1)进行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知识关节点”分析。综合分析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之间的联系,研究各课程的理论教学“知识点”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践动手能力的关系,找出理论与信息技术工程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系统组织好教学实习单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实践。(2)协同创新视阈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根据“以小学教师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参照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提出跨学科协作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协同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大纲”。(3)跨媒体协同视角下课件的建设与管理分析,实现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协同共享。全面分析整理现有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完善各信息类课程的教学条件和相关资料,加强多媒体、网络课件和其他辅助教学工具的制作与调试,实现跨媒体可移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共享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4)校内外多方协同创新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与完善校内信息技术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根据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的需要,开辟更加有利于培养信息技术工程实践能力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学生、教学实习单位和学校多方协同创新的信息技术教学实习模式。(5)协同创新与教育一体视域下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材建设。分析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特点,根据教育部卓越教师与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教育一体化要求,编写有利于培养协同创新人才的补充教材或讲义。根据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编写出具有多学科协同创新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指导教材。(6)协同创新视角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信息时代新计算模式发展需求,多学科、多途径协作健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教学与科研创新相协作,创新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杨恒伏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茂平,刘志敏.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特色[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2(1):29-32.
[2]顾富民.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12):71-74.
小学教育研究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理论知识;教学技能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作为培养合格教师的高师院校却依然冷寂,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目前高师院校小教本科专业,在培养模式上,多偏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疏离了实际教育实践,结果培养出的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小学教育岗位的人才素质需求出入较大。特别是高师院校学生在实习后往往更能体会到所学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式单一、理论和实践脱节等问题。社会对小学教师的需求在发展,而小教专业课程设置、评价方式等一直沿用传统的课程内容,这些矛盾促使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尽管近年来国内各师范院校对实践教学逐渐重视,但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及其教学功用仍然难以体现,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实习形式单一、实践内容单调、专业技能衔接不连贯等,这些因素无不影响小教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出路。因此,我们急需构建一套基于就业导向的小教本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使毕业生不但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意义
(一)提高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面对社会急需高水平师资的这种需求,作为高等师范专业来说,我们应该大力改变职前教师教育现状。相对于中师水平、大专水平的小教学生,我们的小教学生应体现出自己的本科优势从而具备核心竞争力:不仅应该在知识储备、教学技能养成等技术层面略胜一筹,更应该在教育信念教育理想等软件层面显示出我们的优势。只有这样,我校的小教专业才能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
(二)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文科课程的重置,有利于师生焕发人文情感。教师厚积薄发,构建文科专业特色;学生学有所长,追求个性发展。
(三)小学教育的专业特点和文科内容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小学教育要重视训练。一定要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讲解,转换教学思路,赋予人文性内容以情感的内涵。
二、目标
小教本科专业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能熟练运用教育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培养优秀的职前教师。[1]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布鲁姆)我们首先要知道,小教文科究竟要培养什么人。
小教文科培养的是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而不是一批文人;小教文科本科的学习不是小学语文教师单纯的学历进修,而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提高;小教文科本科培养的不仅是既有一定文科专业水准又有一定小学教育知识的老师,而且还应该是懂得将二者有机沟通并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教师。换言之,这样的老师,必须具备两种眼光:一是用本科的文科专业水准去把握和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二是用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来强化、提本科段的文化学习。
介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的改革目标是:以专业课程发展为核心,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抓好文科特色;即培养具有丰厚人文素养、从事小学文科教育教学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小学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具备从事小学文科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并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三、构想
(一)整合课程结构,突出师范性
以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由此确定专业课程的结构配比,建立起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到专业基础课程,再发展到专业研究课程的有机的、呈梯度分布的课程体系。以系统的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核心课程,以大学文化通识类课程为基础课程,以选修课程为支持学生自我发展的辅助课程,构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达到当前小学教育对“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需求;同时,也突出了“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这一专业定位。
(二)颠覆教学方法,突出示范性
侧重理论的课程,如《文学概论》、《美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和《汉语通论》等,采取“教-学-做”的“三合一“的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基于研究的学习,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重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最好方法是多组织讨论课。
侧重实践的课程内容的,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口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和《阅读与写作》等,采用”观摩-评议-体验”的“三合一”教学模式。其中“观摩”指三方面内容:基于真实教学情境的教师本人的现身讲解、当地名师或新教师等上课说课、或者多媒体的视频材料等,以示范性影响、改变大家。
(三)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其特色性
首先,加设特色课程:如《民间手工制作》等,作为专业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其次,对学科内部加设特色内容,比如《唐诗宋词选读》就可以以唐宋诗词作品为依托,研究诗词鉴赏的方法,品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还可以分成以下语文特色小组(分组设置组长。联合素质学生会,定期搞活动)(以下小组名称暂定):语言训练小组(演讲、朗诵等语言类)、设计训练小组(书法类、主题班会设计、班徽设计)、制作小组(板报制作、网页设计、手工制作等)和歌舞小组(填词作曲、影视配音等)、综合组(课本剧的编排与表演)。
(四)优化培养途径,突出实践性
教育实践的内涵包括: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究。把终结性实习转变为过程性实践,使教育实践贯穿整个学程。学生入学后,将学生分到实验学校对口班级。主要任务是见习课堂教学、班队工作,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表现,了解和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实施情况,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走进小学课堂,走进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生活,还要参加当地的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亲自体验并现场研究小语教学。从日常教学,到集中的实习上课,都要着力突出实践性。
只有这样,我们的小教专业才能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在以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同时,通过具体的教学改革研究,从小学语文方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实施配套改革,使我们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和坚定的教育信念,使他们有一种教育者的胸怀,这是他们现实就业和终身发展的可靠基础。
小学教育研究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教育;探索思考
1小学教育存在的几点问题
1.1学校办学条件无法与教育发展接轨
虽然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不断增加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中小城镇小学的办学条件已经大规模地发生改变,基本实现了学校“楼房化”,但高等的教育教学设备和高素质师资队伍却没有得到改革。由于当地经济相对大城市落后和中小城镇小学经济收入和运转经费的不足,教学设备就无法充分改善。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不断涌进,装备齐全的教师就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
1.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专业与授教无法一致,教学方法不能革新。此外信息也比较封锁,教师的知识领域无法迎合时代的潮流,相对于大城市而言,教学方面就会落后。小学教师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师资力量薄弱,工作量偏大,而且待遇也较低,从而导致教师队伍匮乏。
1.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随着农民趋近于进城工作,学龄人口的分布零散,和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使农村学校的生源急剧下降,在教学资源不断改革中,大部分农村学校会面临并校。这样会导致十几个村甚至几十个村的儿童会集中在一所学校,学校的覆盖面积不断扩张,家与学校越来越远。在我国,人们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倡议。
2改进小学教育现状几点建议
2.1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充分挖掘乡镇中心校资源优势,加强村小内涵建设,实施理念带动,科研联动,教研互动,蹲点促动,督导推动战略。健全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估和奖惩制度,增强其公平性和科学性。
2.2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有良好风气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关键。有着教师在工作的环境、在教学方面提供的设备、还有也是在班级学习的学习气氛,是创造美好教学环境的重要保障。若是在上述中的都有着好的状态,依据些有保障的做法,就我国一些小城镇的实际条件而言,在学校中的管理人员,应该精力集中的努力的为学校多争取能够为教学人员创建出一个不受外界条件扰乱的环境,要添加学习设备和项目充分的利用在教学的辅助作用,设备是必不可缺的。设备的精心配制,让教学设备彰显办学;精心使用,让教学设备促进学生成长;精心管理,让教学设备服务长足发展。教学特色在班级学习当中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对学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套具有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学情感;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要博采众长,要有特新意识。形成的班风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是尤为重要,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优秀的学习气氛和环境。要创建和谐校园氛围,改变只用学生分数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观念,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管理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作为教师,要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整合团队智慧,学会系统思考。要搞好“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问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育是人类智慧的伟大传承,而小学教育是未来一切教育的根基,我们只有在错误中成长,持续研究,纠正不当的问题,才能走出现状、打牢根基,使小学教育更加合乎儿童教育的发展方向,我想这将是教育工作者一项重大而艰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孟庆韬.浅析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
[2]哈斯巴特尔.新课程下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教学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15).
[3]司徒秀文.浅谈中日小学教育[J].留学生,2016(06).
[4]孙孔懿.教育失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5]鲁洁.值得每个中国人担忧的教育危机[J].教育实验与研究,1988.
[6]朱小蔓.认识小学儿童,认识小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
[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教育研究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教育科研转型;区域教育
近年来,吴江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步伐,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育转型发展,着力调结构、提质量、促公平,全区教育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尤其是我们不断健全特色鲜明、内涵精致的素质教育实施机制,以“让学生快乐地学,让教师幸福地教”为愿景,以“聚力文化、给力课程、张力课堂、活力学生、魅力教师和助力评价”的“六力”并举的快乐学校建设为抓手,突出学校文化特色,着力提升教育内涵,不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吴江教育的这种转型发展对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2012年11月我区颁发了《关于进一步转型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以适应吴江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我们把促进教育实践改善,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作为教育科研的主要价值取向。我们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行动研究理念,引导教师进行草根性研究,研究实践,研究学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努力使中小学教育科研体现实践第一的理念,崇尚实践性成果,提倡教育科研成果的多样化。
一、课题研究与管理向“精”转型,以精品课题建设引领课题研究的规范、务实与创新,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的内涵与质量
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我们着力于中小学课题研究的高起点,致力于课题设计的科学性与高质量。2013年我区在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评审中,共有43项课题被批准立项,数量之多在全省各县市区中名列前茅。目前我区中小学主课题均为国家级、省级或苏州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中小学实际,我区着力转型课题研究与管理,按照江苏省精品课题建设的“精心选题、精细设计、精当操作、精彩呈现与精致管理”的基本要求, 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的内涵与质量,全面形成教育科研的优势、特色和品牌,全面加强教育科研的规划和管理工作。2012年,我区以“规范、务实与创新”为主题,举行课题研究与管理向“精”转型现场会,坚决摒弃课题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和浮夸作风,鼓励真知灼见,鼓励基于实践、促进实践、超越实践的理论建构和创新。我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研讨和争鸣,提倡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尊重研究兴趣、研究爱好、研究风格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尊重研究者的创造性劳动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