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文明改革的总体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改革的总体方案范文1
1海洋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认知
随着人类用海活动的增多,对海洋空间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时间”和“空间”因素在海洋管理中的重要性[1],尤其是在用海程度较高的欧洲,逐渐建立并开始运用了海洋空间规划[2]。1.1海洋空间规划。从科学术语定义看,海洋空间规划是以动态演化着的海洋空间为基础,以探讨海域的特征和规律为依托,协调人与海洋空间之间的关系,对海洋空间的演化提出各种层次的策略,并付诸实施和进行管理的过程性活动[3]。该定义强调策略性,即要达到的目标和愿景;强调过程性,即通过规划手段变成空间现实;强调尺度性,即从大尺度海洋空间到小尺度微观海域空间,本质上都是一体的,均属于人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不同尺度部分。从规划管理定义看,借鉴欧洲区域/空间规划、欧洲空间规划制度概要、欧洲区域间计划对“空间规划”界定[4],可认为:海洋空间规划是国家或地区为平衡海洋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空间保护和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和合理布局的管理决策,是海洋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政策的地理表达;寻求从海洋空间上合理组织人类用海活动,寻求可持续发展下平衡的区域发展和健康的海洋环境。海洋空间规划应强调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用长远和广阔的视野来看待海洋空间的开发和保护;强调海洋综合管理的观念,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强调海域或区域海洋的观念,承认海域差别和区域海洋发展的不平衡,采用相应的措施、政策共同发展,[5]。海洋空间规划的实质是对海洋空间利用、行业政策协调和政府海洋管制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6]。1.2海洋空间规划体系。《现代汉语词典》中“体系”的释义,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作为科学术语来讲,“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是各类海洋空间规划组成,共同引导、预判、协调并完成人海关系相互作用及海域演化过程,具有逻辑一体性和秩序性的综合公共管理体系[7],是立足于海洋空间,探索人海关系作用模式,在其基础上对海洋空间的演化提出策略并付诸过程,同时形成一个完整的策略和调控体系。海洋空间规划体系不是各海洋空间规划的简单加和,而是按照某种结构相互组织、整合,形成层次关系并呈现出特定的秩序,是一系列对海洋空间的作用关系总和。这种内在结构化作用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可能是横向的衔接关系,有的则是纵向的对接关系。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内部各要素、各层次、各分系统之间协同配合,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秩序性和持续性等特点[8]。从制度角度看,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是由各类海洋空间规划组成的,具有一定逻辑组织关系的管理制度集合,是海洋空间发展与资源环境管制的基础性机制集合,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制度[3]。
2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时代背景
一种规划体系的框架模式可能是历史总结和归纳的文明产物,也存在对未来发展状态和时空发展要求的理性假设。构建海洋空间规划体系,需要认知和探索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存在的时展要求,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2.1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空间规划体系是我国8大生态文明制度之一,是我国规划改革的主要任务。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首要任务是“强化规划引导和约束作用,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海空间”。海洋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是落实和推进“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要求和实施载体,统筹各类海洋空间性规划,全方位、全海域、全过程协调海陆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深化海洋资源科学配置与管理、严格海洋环境监管与污染防治的根本要求,是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2实现海洋空间科学开发保护的基础。海洋空间规划是各类用海活动审批与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工具。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树立“敬畏海洋、保护海洋”的生态文明理念,构建以海洋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导向,实施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规划管理体制。理顺我国现有多类海洋空间规划及同一类海洋空间规划的多级规划,避免规划内容冲突,分级落实各级规划在海洋空间开发与保护中的内容要求,发挥海洋空间规划对海洋科学开发与保护的基础性作用,纠正现有海洋规划侧重围填海盲目扩张和海洋经济增长的不合理需求,约束和引导海洋空间及海洋资源开发向科学适度有序利用目标发展,保障各类生产、生活、生态用海空间。2.3推动海洋空间利用协调发展的举措。海洋空间规划承认海域差别或区域海洋的不平衡,是国家海洋空间发展的基本指南和全域可持续发展的“蓝图”。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树立“集聚开发、空间均衡”的发展理念,通过大尺度海洋空间到小尺度微观海域空间的层层海洋空间规划协调引导和约束,纠正过去和当前忽视海洋资源环境影响的做法,将海洋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决策的依据和规划编制的前提条件,以不同海域或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潜力作为海洋空间发展的“指挥棒”,用长远和广阔的视野来诱导和倒逼各地海洋经济发展优化和转型,实现人海和谐,促进形成全国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生态安全新格局。2.4提升海洋空间治理能力的途径。海洋空间规划是海洋空间治理与决策的重要手段。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树立“简政增效”的执政理念,实施海洋空间规划事权的边界划分与再分配,构建明确的海洋空间规划逻辑体系,包括各海洋空间规划的地位和作用,避免规划内容重叠、缺位、“碎片化”及“朝令夕改”,明确各级海洋空间管理事权,理顺海洋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管体制,实行海洋空间规划“一张图”审批、统一审批依据,简化行政审批、完善工作程序和方法,从而提升国家海洋空间治理能力和效率。
3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着力点
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应包括3个基本要素,即长期或中期的海洋空间战略、不同空间尺度下整合各行业政策的协调方法、处理海洋空间利用问题的海洋治理过程。其构建应满足海洋空间治理的需求导向,体现国家海洋生态文明意志和国家海洋空间治理现代化。3.1体现海洋生态文明意志。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总体上要对国家海洋总体格局、重要的海洋资源及空间发展问题进行调控。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格局”的要求,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应体现“海洋资源节约利用、海洋水产品保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海洋生态文明意识导向,推进海洋主体功能区建设,突出强调“海洋空间用途管制”和“海洋生态红线管控”的治理手段,推进实施围填海总量和自然岸线保有率的用海总量控制制度,实施定性(性质)、定用(用途)、定量(规模)、定位(位置)、定序(时序)的“五定方案”治理措施,遵循海洋自然条件的适宜性、海洋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海洋社会制度的可容性、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海洋空间布局合理性的5重约束条件的目标效益最大化[9]和“慎填海、不污海、少占海”的保护意识,合理安排各类生产、生活、生态用海空间,明确海洋开发和保护“两个边界”,实施海洋空间规划全覆盖,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3.2体现海洋空间治理现代化。海洋空间治理现代化包括海洋空间治理组织系统的现代化和海洋空间治理方法方式的现代化,是法治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构成应与海洋空间治理组织系统形成对应关系,依据现有海洋治理层级和国家空间规划层级要求,实行三级行使权责的体制,体现“于事简便、于法周延”的原则,打破规划编制和管理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形成海洋空间规划控制序列。国家以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主,制定重大发展战略和空间约束指标,以战略决策为主;省级以海洋功能区划为主,较为明确、细致地分配和设定管辖范围内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海空间以及海洋开发和保护边界,上落实国家战略约束指标,下安排市县微观管控需求,承担承上启下和省级宏观管理需求;市县为执行落实者,突出“多规合一”,以“细致化”和“可操作”为原则编制综合海洋空间规划,强调规划的综合性和实施性,注重海洋公共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安排,保障上级规划目标的落实,形成“国家、省、市县三级规划,国家、省二级监督,市县一级执行”的框架组织。海洋空间治理方法方式实行“层层监管、重心下沉、有据可依、各司其职、权责清晰”的现代化行政管理机制。
4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
生态文明改革的总体方案范文2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党政机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制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推行绿色办公,率先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引导干部职工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到2022年底,力争80%的县级党政机关达到创建要求。
二、创建对象
创建对象为区级党政机关,党政机关包括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机关。鼓励部门管理的参公事业单位参加创建。2020年创建对象原则上为区行政中心所有单位,鼓励其他单位参加创建。
三、创建任务
到2020年底50%区级党政机关达到创建要求;2021年底70%区级党政机关达到创建要求;2022年底80%区级党政机关达到创建要求。
四、创建内容
(一)强化目标管理。强化能耗、水耗目标管理,达到全省党政机关单位面积综合能耗限额(附件1)。
(二)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制度,明确负责节约能源资源工作的部门和工作职责,设置能源资源管理岗位;实行能源资源消耗分户、分区、分项计量,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调查制度》。
(三)推行绿色办公。推进无纸化办公,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带头践行绿色出行;加大绿色采购力度,带头采购更多节能、节水、环保、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产品,更新公务用车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
(四)实行垃圾分类。率先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采取生活垃圾减量化措施,使用循环再生办公用品,限制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做好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建立垃圾分类清运台账,交由规范的回收渠道处理。
(五)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开展节约能源资源宣传实践活动,将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等内容纳入干部职工培训体系,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岗位培训等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活动,增强干部职工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营造崇尚生态文明、践行绿色发展的氛围。
(六)推动工作创新。推广可再生能源,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应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实施节能改造,建立能耗监测平台,开展能源审计,发挥党政机关示范引领作用。
五、创建流程
(一)摸清底数,划分创建批次。由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摸清我区创建单位总数并填写区级各创建单位名单(附件2),分为集中办公和独立办公两大类,两家及以上合并缴纳水、电、气费用(下称费用)的都属于集中办公单位。区经信局根据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反馈名单建立名录库和分年度创建任务,一般按照先集中办公单位后独立办公单位的原则划分创建批次。
(二)明确责任,强抓任务落实。缴纳费用的单位为创建工作的牵头单位,对其缴纳费用的单位统一项目的创建工作负责(例:实行能耗定额管理、分类投放等),除统一创建任务外的工作由各单位自行负责(例:推进无纸化办公执行室内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等),待明确创建单位名单后,参与创建单位必须由专人负责创建工作,并将联系人信息报送至区经信局。
(三)单位自评。每年9月底前,参与创建单位根据《节约型机关评价细则》(附件3)落实落细创建工作,开展自评,并通过全省节约型机关创建评价平台向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部门报送自评结果。
(四)核查和抽查。每年10月底前,区级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核查区级创建单位报送的自评结果(其中生活垃圾事项按照马政办〔2019〕12号文执行),确定达标单位名单,向市级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部门报送核查结果。每年11月底前,区级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单位创建情况进行现场核查。
(五)结果评价。每年12月底前,省管局公示本年度创建达标单位。次年3月底前,省管局会同有关单位公布达标的“节约型机关”名单,对其中创建成效显著的单位,授予“节约型机关示范单位”称号。本年度创建未达标单位继续参加下年度创建工作,力争达到创建要求。
六、有关要求
(一)压实工作责任。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全区党政机关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制定总体创建行动方案及评价验收细则,具体组织区级机关的创建工作。各牵头部门负责推进集中办公单位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做好动员部署,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节约型机关创建,各独立办公单位负责本单位创建工作。
(二)加强宣传引导。各单位要挖掘先进典型,加强总结交流,推广经验做法,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工作整体提升。要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大力宣传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和工作成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生态文明改革的总体方案范文3
1、当好参谋,精心谋划。一是千方百计拿方案。按照省、市第五轮“三万”活动要求,起草并多次修改了以“村村通”为主,“村村绿、村村美”为辅的“1+2”惠万民活动总体方案。根据总方案,分别与区交通运输局、区林业局、区住建局、区水利局、区综治办、区文明办联合制定了《__x区第五轮三万活动村村通客车实施方案》、《__x区2015年“三万”活动乡村绿化实施意见》、《__x区2015年创建美丽家园、清洁乡村活动实施方案》、《__x区推进农村塘堰整治和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__x区在“三万”活动中全面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一五一十”工程实施方案》和《__x区推进农村网格化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1+6”活动方案。二是全力以赴抓筹备。年前年后,全体干部职工全身心投入到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筹备工作之中,认真撰写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主持词、主题报告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组织上报2014年“农村工作先进单位”、“统筹城乡发展暨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工作先进工作者”等名单,搞好受表彰人员一票否决审核工作,确保三月上旬全区农业农村工全会议顺利召开。三是绞尽脑汁抓谋划。为抓好全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工作,正月初十,牵头组织各乡(镇、办、场)和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调研;腊月底和正月初,3个专班下到乡镇进行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调研,起草了《__x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实施方案》,正月十二报区委常委会讨论,后又多次修改,形成了《__x区美丽村湾示范片区建设有关意见》和《__x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点)实施方案》。
2、多措并举,开好活动。组织全区96家单位112支工作队和省公安厅、市直单位29家工作团共500余名工作队员开展了以“村村通”为、“村村绿、村村美”为辅的“1+2”惠万民活动第五轮“三万”活动,改造农村公路428.6公里,大修县道120公里,加宽路基158公里,路肩培土278公里,清理边沟237公里,增设错车台518处,新建和修复候车亭150个,绿化道路992.6公里,新增客运线路9条,延伸客运线路6条,全区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创建绿色示范乡村49个,绿化重点村41个,栽植苗木65万株,折算造林面积0.9万亩;整治塘堰307口,清理沟渠79.6千米;启动桂花镇明星等8处垃圾中转站建设,下放村(社区)代办服务事项130多项,完成了51个村、4个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一五一十”工程建设任务。
3、扶持企业,做优服务。一是积极申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今年已申报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8家,使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家(省级9家,市级31家)。二是给予政策资金扶持,投入55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扶持茶叶、油茶、蔬菜、莲子等生产基地和特色加工企业及合作社10家。三是安排农产品“四个一批”调度资金6700万元,涉及企业18家。第二季度农产品加工园区规模以上企业个数达到50家,比去年同期增长8家,预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3亿元,同比增长20%。四是宣传推荐和服务引导。积极配合咸宁电视台搞好湖北坤元第五季农业特色基地“咸宁七彩农业__x篇”拍摄任务,组织柏庄茶业和丰源莲子参加全国电子商务暨江西新余研讨会,组织16家企业参加2015年度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高管培训班。
4、统筹协调,推进建设。全面启动“一镇两片四景八点”美丽村湾示范片区建设
。横沟桥镇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示范镇建设共锁定29个自然村湾综合整治项目,已由桂乡园林设计公司完成规划设计,亭垴村老屋施、袁铺村李家垅余家湾、付桥村太子高何家自然湾的综合整治项目已完成审计预算、招标程序,率先开始施工。古塘—广东畈、贺胜—双溪美丽村湾产业示范片区规划正在编制,建设项目已锁定,部分项目已开始实施。幕阜山生态文化旅游风景区、刘家桥景区、笔峰塔景区、沈鸿宾故居国家级文物保护区和官埠、马桥、大幕、奶牛场8个新农村示范点正在请北京工业大学、武汉城市规划设计院、武汉地质大学等有资质的专业公司进行规划设计。一是“三农”保险政策推动难度不小。主要原因是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保险意识淡薄,主动投保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只能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推动,每年如此,特别是区、乡镇两级政府的组织推动和村级组织的具体落实,仅靠我们经办公司单方面无法落实到位。
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我区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够注重质量的提高,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的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格局没有真正形成。
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大。虽然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周边县市比不算少,但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规模大的企业太少,一方面需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实力,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投入,进行技改升级。
1、加强农业抗灾减灾预案,保证农业增产增收。上半年,我区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异常,后期洪涝干旱的可能性增大,因此要做好充分的抗灾减灾准备,为农业稳产增收作好准备。
2、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要切实加强__x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吸引企业投资,带动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真正形成一批具有__x特色的商品和品牌。
生态文明改革的总体方案范文4
清费立税强制力度更大
设立环境保护税是中央的一项既定部署。“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开征环境保护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部署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时,明确提出“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税制改革重点锁定6大税种,其中就包括建立环境保护税制度。环境保护税是通过税收手段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制定环境保护税法,目的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社会节能减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征求意见稿》规定,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以及管辖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对于纳税人的这个规定,主要是与排污费有关规定相衔接。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环境保护法规定,排污费的缴纳人为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
超标超量排放加倍征收
在税率方面,《征求意见稿》采用固定税额的办法,从量计征,而非从价计征。《征求意见稿》考虑了不同地区情况差异,对税额调整问题作出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可以统筹考虑本地区环境承载能力、污染排放现状和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目标要求,在规定的税额标准上适当上浮应税污染物的适用税额,并报国务院备案。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新环境保护法等要求,促使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征求意见稿》规定,对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的,加倍征收环保税。对依照环境保护税法规定征收环保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根据《征求意见稿》,环保税的征税对象分为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等4类,具体税目按照税目税额表的规定执行。对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的征收范围,按每一排放口的污染物种类数以污染当量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最多不超过3项(重金属污染物为5项)。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污染物减排的特殊需要,增加同一排放口征收环保税的应税污染物种类数。对于颇受关注的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问题,《征求意见稿》未作规定。
《征求意见稿》还对税收优惠作出规定,对农业生产(不包括规模化养殖)排放的应税污染物,机动车、铁路机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和航空器等流动污染源排放的应税污染物,城镇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不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免征环保税。纳税人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低于排放标准50%以上且未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一定期限内减半征收环保税。上述税收优惠体现了鼓励减少排放、循环利用以及投资于保护环境的技术和设备等行为,同时对于征税后受影响较大的基础产业或行业给予保护。
生态文明改革的总体方案范文5
【关键词】生态环境;网络体系;建议
引言
生态环境监测是对生态环境领域突出的问题进行解决的基础技术支撑。对生态环境监测体制进行改革,也是生态环境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对生态环境的监测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天地一体、陆海统筹、信息共享、上下协同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使监测信息的利用效率等于增强,最终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水平。
1新形势下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发展
1.1“互联网+”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和互联网正在融合发展中,国务院在相关的文件中指出“互联网+”的绿色生态发展,要积极的开展主要生态要素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网络构建,实现你生态环境数据的开放共享[1]。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规模要足够大,能尽量的覆盖各要素、各地区和各时段;而且还要保证监测数据具备准确性、科学性和可比性,质量足够高;保证监测信息能共享、能联网和能应用。国务院的相关文件指出,用大数据改进生态环境的监管势在必行。
1.2重大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
必须建立生态文明的相关制度体系,比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制定这些重大制度和执行这些重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网络体系,只有充分的利用高质量的检测数据,才能够构建过程严管、源头严防、后果严惩的约束机制,促进生态环境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环境的风险呈高发趋势,必须进行有效的监测预警,综合提高生态环境的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1.3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发展
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应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环境共同体的概念,不能对生态系统进行人为的割裂。这也是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的理念,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检测改革的基本原则。为了对生态环境比如森林、大气、海洋、土壤、草原等要素进行统筹监测,需要对位于上游和下游、陆地和海洋等各个监测网络体系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整体的布局。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正在开展相关的示范工作。
2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
2.1监测网络分割
目前,我国主要是由不同的部门来对同一生态环境要素进行监测,造成了监测部门的重叠交叉。我国生态环境的监测职能一般分散在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监测网络也是由这些部门与不同的法律问题进行管理,具体见图1。比如气象、环保、交通三个部门对大气监测网络的监测就存在着部分的交叉,类似水监测就设计了八个部门。同一生态环境要素由不同的部门来进行监测,其布网密度、覆盖范围、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等方面比较不同,以至于最后的监测结果并没有可比性,也常出现监测结果差异较大甚至是矛盾的情况,这对于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生态环境的质量来说非常不利。另外,各部门会单独的不相同的结果,影响政府公信力。
2.2中央和地区的监测网络分离
目前我国的监测网络是多张国控网同时运行,运行的费用是由地方来承担。根据行政层级将不同部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分为地方网和国控网。再往下细分就是县级网、地级网、省级网,每个网络都是由政府来建立并负责运行的[2]。另外,中央的财政配套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国控网的高效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是中央将大部分的国控监测任务委托给地方监测机构,但是财政保障不足,地方监测机构承担了和能力不相符的任务,难以保证监测质量。除此之外,国控网的独立运行受到了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其中环保部门的国控网受到影响最大,中央对地方的政府环境绩效进行考核时,需要相应的监测数据,而这些监测数据由地方机构提供,而地方机构的编制又是有地方的政府负责,在这种体制下,监测数据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在所难免。
2.3政府的监管能力落后
政府的监管能力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监测服务市场的监管能力落后。由于环境监测机构的计量认证主要是由质检部门来进行监管,在进行专业化监测服务时,又受到水利、环保等部门的监管。这里存在三个问题:①部门直接行使管理权时,出现不协调的状况;②相应的监管权力法律依据缺乏;③相应的管理体系并不健全。
2.4监测技术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水平比较低,主要体现在仪器不够先进,进口仪器的操作应用水平不高、监测过程受到遥感数据源(见图2)的制约、大数据分析受到体制制约等方面。
3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措施
3.1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体系的统筹布局
由上文所述的相关问题可知,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网络体系进行统筹布局。比如,要对生态环境的质量监测网进行有机整合,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生态环境要素监测网络纳入到国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体系中,而且相应的地方网络也一并纳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划、统一信息,进一步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又比如,由中央主导国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体系,国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建设、运行等方面的事权属中央,国家提供人力、资金等保障;再比如,建立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由独立的机构来管理,这个部门要独立于各部门之外,不受地方政府约束,由国务院直接负责,改变传统的体制弊端,将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离,保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公正权威。
3.2多张生态环境检测网并存发展
将生态环境的质量监测职能进行分离,按对应的部门、地方政府的职能进行划分,和相应的特定管理需求对应,建立相应的生态环境专门监测职能网络体系[3]。①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进行优化调整,比如按照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行调整;②对地方和中央在专门监测职能网络体系方面的事权进行划分,比如在现有监测体制的基础上,根据专门监测领域的专业要求,进行相应的事权划分,对地方和中央的权责进行明确,建立执行性很强的问责机制。
3.3政府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市场的监管
首先要对政府的监管手段和方式进行创新,比如可以将政府对环境监测服务的购买力度,加强,积极的鼓励社会检测机构参与环境监测。另外,增强质检总局对各监管部门的监管,比如从国家的层面要求专业监管部门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管理和进行资质设定。除此之外,可对环境监测市场进行分类管理,比如加快西部地区的市场培育,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升东部地区的政府监管能力,借国家的一些事业单位来进行改革,促进环境监测机构的转型发展。
3.4加大大数据体系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支撑
①必须要尽快的对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体系进行构建。比如制定相应的“互联网+”专项规划;②进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云平台的搭建,对生态环境监测进行大数据分析,为相应的决策提供信息化支撑。除此之外,还要提高相关设备和监测技术的应用水平。③促进云计算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加大监测设备的研发力度,建立健全的生产数据信息技术标准,实现仪器和设备的互联互通。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发展新形势作出了分析,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海芹,程会强,高世楫.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环境保护,2015(10).
[2]阴琨,王业耀,许人骥,金小伟,刘允,滕恩江,吕怡兵.中国流域水环境生物监测体系构成和发展[J].中国环境监测,2014(10).
生态文明改革的总体方案范文6
美丽淮南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体现,关乎淮南人民的福祉和淮南市的长远发展。美丽淮南建设要求突出生态文明,更加重视保护自然,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美丽淮南建设客观上也为淮南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
美丽淮南;旅游业;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45-01
1 美丽淮南建设的内涵
党的十明确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也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美丽中国”的提出,体现的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面对自然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生态系统日益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建设美丽淮南,就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全国人民共建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实现淮南市发展理念的更新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美丽淮南建设是落实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淮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的必然选择。
2 美丽淮南建设的现实紧迫性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属于淮河中游地段,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远景储量444亿吨,探明储量180亿吨,大约占整个安徽省的70%,全国的19%。2011年起,年产量已过亿吨。淮南因此被称为“能源之都”、“建在金库上的城市”。
但是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开采量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淮南也要面临资源逐渐枯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淮南如果不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会步其他一些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后尘。
另一方面,煤炭资源在为淮南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煤炭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也极大地破坏了淮南的自然生态环境。煤炭开发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如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含有大量悬浮物、高矿化度物质甚至有毒元素的废水,以及煤矸石和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这些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另外,由于采煤造成的地面下沉或塌陷,破坏了土地资源和自然景观,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如果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气不能吸、水不能喝、食不能用,天空不再湛蓝,河流不再清澈,大地不再碧绿,那么再靓丽的GDP数字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淮南市亟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从而将淮南打造成一个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高度文明、山川秀丽、环境优美的城市。
3 美丽淮南建设的具体要求
全面推进美丽淮南建设,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全力配合,制度上逐渐完善,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 注重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
注重顶层设计,就是从全局和长远出发,筹划发展战略,明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优先顺序,制定发展的全景图、路线图和时间表。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任何一个领域的建设滞后,都会出现“木桶效应”,从而影响和阻碍其他领域的改革。
多年来,淮南市为发展经济,大力发展煤电产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逐渐枯竭、生态遭到破坏的问题。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淮南必须面对的一项挑战。淮南市未来的发展,必须注重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规划改革的总体方案,绘就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蓝图。
3.2 加强污染治理,促进生态恢复
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淮南煤炭产业必须调整生产方式,利用高效清洁技术,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最低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促进生态修复。
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责任,制定考核机制,谁获益谁污染谁治理,排污和治污不达标的坚决严惩。唯有痛下决心,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去推进污染治理,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
3.3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清洁能源
淮南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以煤炭产业为主的重工业、采掘业占比较大,加工业比重小,且处于产业链前段,产品结构中以初级产品为主,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不发达。随着淮南市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建基在煤炭产业之上的淮南工业也将逐渐失去支撑和依托,从而制约着淮南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鉴于此,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增加资源的附加值。要注重从单纯的资源开采向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转变,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方面,以煤炭资源为基础,发展精细煤化工,并利用资源开发的副产品发展建筑材料,变废为宝;开辟区外资源,输出技术和设备,实现资源的跨区域整合;同时,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将淮南打造成一个“新能源之都”。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3.4 发掘文化资源,做大旅游产业
淮南市自然风光优美,人文资源丰富,具有发掘文化资源、做大旅游产业、打造文化强市的先天优势。
淮南市位于华东腹地,淮河之滨,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三山鼎力”,淮河、高塘湖、瓦埠湖“三水环绕”,形成“山水城一体,彩带串明珠”的独特城市面貌。
淮南市文化资源亦是十分厚重。境内名胜古迹较多,著名的有“五古”,即古战场、古墓群、古寿州窑、古茅仙洞、古生物化石群。淮南更以淮南王刘安的故事名闻天下,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招贤纳士,著书立说,成就千古名篇《淮南子》,他还发明了华夏美食豆腐。现在,刘安的诞生日期9月15日已被确定为“中国豆腐文化节”,淮南借此走向了世界,扩大了与海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4 美丽淮南建设为淮南市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契机
建设美丽淮南,就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更加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要求,更关乎淮南人民的福祉和淮南市的长远发展。美丽淮南建设对淮南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淮南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发展旅游业,因此,美丽淮南建设在客观上为淮南市的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诚然,目前淮南市在旅游业健康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等,但只要把握机遇逆难而上,淮南就一定能够迎来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4.1 高度重视,加强引导
在美丽淮南建设的过程中,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从宏观上把握方向,实行旅游资源的有偿、有限和有序开发,形成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注重引导和规范,通过法律规范和市场秩序整顿,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竞争机制,从而促进淮南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4.2 积极招商,加大投入
淮南市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前期必须靠政府加大投入,同时要拓宽招商引资渠道,通过合资、合作、承包、租赁、托管等多种形式吸引资金参与淮南的旅游业发展。
4.3 完善设施,增强服务
交通便捷,服务周到,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重要前提。淮南市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方面跟旅游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尽快完善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促进多元化旅游产品、旅游路线和安全、便捷的交通体系的结合。同时做到服务的人性化和精细化,在乘车、用餐、购物时可以提供双语服务,加强各档次景区和娱乐场所的合理分布与市场分工,照顾到各类消费人群的诉求。
4.4 打造品牌,大力宣传
淮南市必须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深挖厚重的人文底蕴,进行适当包装,打造出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同时,加大对外交流与宣传的力度,推动网络营销平台建设,实现跨区域合作,借助各种媒体和活动进行宣传促销,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品牌,唯有此才能实现淮南市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梦甜,彭伟.试论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煤炭城市的路径——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3):46-47.
[2]廖锦亮,秦元春.煤炭资源性城市产业转移路径探讨——以淮南为例[J].法制与经济,2013,(2):86-87.
[3]刘源,沈思良.淮南煤炭矿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