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范文1
关键词: 情境创设趣味思维方法
一、情境创设对小学数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情境创设是对教学知识的再加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师的二度创作。进行情境教学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剖析,通过多种表现形式的手法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生动化。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而言,抽象的数学概念比较难理解,而通过对数学情境的创设,就直接将这种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进行情境创设既满足了教学的需求,又适应了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基于情境教学开展的模式来看,它为我们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就是要将教学更加人性化。教师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改变以往生硬死板的教学模式,通过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最后,教师对数学知识的分析,以情境创设的方式呈现,这种方法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对于数学知识的传授,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是对问题的解答能力,而且是在解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活的思维能力和敢于探索发现的能力。因此,评判数学能力就是对数学逻辑思维的评判,可以笼统地讲,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是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而情境创设就是为他们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
二、情境创设的开展途径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知识点较为初级,所涉及实际生活的比较多。这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式途径较广,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观察,以提供符合他们接受的、具有实践效果的教学情境。总体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1.通过故事来进行情境创设
所谓故事化的情境创设,就是将数学知识通过以故事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创设的故事情境中让学生获取所学的知识。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而言,抽象的数学概念比较难理解,为了使这种抽象的数学概念能够更加真实具体地表现出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通过用数学知识故事创作的手段来诠释它。
许多小学数学知识都具有故事属性,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进行故事情境的创设。例如小学初级阶段,学生学习“0”的时候,许多学生无法认识到“0”的概念,难以接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材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表达。如:小花猫和爸爸妈妈去钓鱼,不一会爸爸妈妈都钓到了许多鱼,只有小花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这时候小花猫摆出双手,做出一个无奈的表情,旁边显示出一个大大的“0”。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创设,学生能够很快明白,“0”就是表现没有,没有的东西可以用“0”来表示。这样的故事的创设简单,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方便学生理解。
2.用活动去再现教学情境
教师让学生参与活动,有利于他们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在活动中加入知识元素,不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愉悦,而且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到了知识。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口、眼、手协调能力,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进来,增强了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如小学数学中,在对圆柱体、正方形、圆形的认识上,我拿出几个物体模型,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模型。我通过依次排列的形式,让学生叫出拿模型的同学的名字,最后以他们手中的模型名字取代他们的名字,几个学生不断地变化手中的模型,一会成了正方形,一会又成了圆形。不停的角色变化,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同时,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认清了物体的形状。
3.通过问题构建情境
除了实际的情境展示外,教师对学生脑海中情境的构建也同样重要。构建思维情境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这也是学习数学的必要素质之一。创设思维情境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启迪,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自由想象,给予他们充分的思维空间。同时,这种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以问题方式来构建。具体是对知识的初步讲解――问题的提出――开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种方式需要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转化,形成教学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思考这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实施原则
笔者认为,根据情境教学的实施范围和实施目的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活动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首先是遵循主观性原则。所谓教学中的主观性是由学生对创设问题的分析所产生的思维结果,这种结果不应当作为辨别答案的唯一根据。即学生的思维分析应当重在参与与尝试。对学生思维分析的直接否定将会伤害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得他们逐渐丧失善于思维分析的习惯,这不符合情境教学开展的目标。
其次是教师的引导性原则。作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情境教学开展过程中,从问题的创设到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当始终扮演着引导性的角色。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合理的评价与点拨,但是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的思维。
最后,由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课本教材是情境教学实施的主要背景来源,因此对于课本教材中情境元素的挖掘十分重要。教师进行情境教学应当以课本教材为主体,调动教材中的情境元素,从情境模式搭建的角度去处理教材,以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在教材的挖掘中教师应将一些具有情境内容、挑战性的内容和趣味性的内容优化整合,使得这些内容既能满足教学情境搭建的需要,又能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参考文献:
[1]吴佑华.数学情感: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内驱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4).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范文2
根据上述,我们该如何理解情境呢?情境必须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象,现实的数学是由不同的环境中的不同生活经历所形成的,能够支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决策和行为方式,因而,现实数学能成为儿童学习数学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建构一些基础的、必要的现实数学。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数学问题。然而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引入课堂情境更多的应关注儿童所关心的内容。这样才能使他们获得有经验的数学。
情境必须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儿童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他们才会获得数学经验,发现和探索数学的奥秘。那么情境的目的是什么呢?引人入胜的是问题。能使学生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思考的数学问题,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可以激发人们探索未知世界,寻求更多的发现与创造、从而解决认知冲突产生的疑问,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一、引入情境能培养儿童积极学习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情感的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和进行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感的强化功能是指情感具有巩固或改变一个行为的效能,即人们的行为会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得以巩固,也会因受到消极的情感体验而获得改变。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于个人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和瓦解的效能,快乐、兴奋、喜悦之类的正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过程,而诸如恐惧、愤怒、悲哀之类负情绪会抑制和干扰认知过程。
将情境引入教学之中,可以利用儿童心灵上的特点,以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为依托,提高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引入情境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儿童天生对新事物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一切成功的开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下就是对惊奇地不断摆脱。”有了好奇心,才会主动地对事物提出问题,对问题的探索才会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说,好奇心是一种推动儿童自主学习的动力。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常引入一些新事物,能够极大地引起儿童的好奇心,另外猜谜语、讲悬疑故事等也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是心理学研究发展表明,如果不去有意识的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儿童的好奇心也会衰败。实践证明,是否引入情境与儿童的学习态度的改变呈显著的相关性。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儿童会对学习对象进行自主探求,并成功地解决问题,学生就能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三、引入情境有助于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
情境引入课堂符合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的数学学习的特点。入学前,儿童是通过探索自己生活世界来了解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例如:他们通过数自己的玩具、糖果才接触到了数,形成对数的初步认识。通过搭各种积木,形成了对图形的初步认识。因此我们知道儿童的数和形的认识,都是从实物建立起来的。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儿童那些表象的,零散的数学经验要“数学化” ,以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例如:教学《分数的认识》一节时,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把4个苹果分给2个同学,再让另一个学生把6块饼干分给这2个同学,最后让一个学生把1块蛋糕分给这2个同学,每个同学不能分到1个整块蛋糕,从而引出分数的概念。分东西是情境,分数是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学生在经历从具体形象向抽象知识转化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也就是经历知识的数学化过程,情境提供给学生一个熟悉的场景,通过观察、模仿、实验等手段,学生收集了材料,获得了体验并进行类比、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从而获得了生活常识的形式化与抽象化,进而使学生原有的、混沌的经验获得了系统化、数学化。
四、引入情境可以使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实践应用
G623.5
数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科目之一,新课标对于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各个知识点,还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进行熟练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无形中会将数学的晦涩感加深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生活情境教学方式增加数学教育的趣味性,让整个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数学本身就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将生活情境用于教学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还能让他们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这个数学严谨的逻辑思维结构相悖,所以想要让学生学好数学那么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而走进生活便是最好的方式,在各种生活情境中学生会尝试使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找到学习的乐趣。
2.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课本中有很多的计算法则和公式需要学生学会应用,枯燥的公式难免让孩子失去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并且将学生带入到这个情境之中,让他们忘记课堂的严肃消除他们紧张的情绪,全身心的投入到愉快的氛围之中,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频繁互动增进感情。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应用的注意事项
1.所创设的情境必须生活化
数学是非常严谨的一门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其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这与现实的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务必以生活实践为入手点,将所要教授的内容和日常的生活情境进行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逐渐领略知识内涵,并且逐渐掌握数学技能和问题的解决办法。表现在教学中则应该在情境创设时确保其真实性,符合学生的认知。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的“几和第几”的学习中,对于“第几”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创设一个“动物园运动会”的情境,比如“星期天,动物园举办运动会,在长跑项目中参赛的选手有小花猫、小狗、乌龟和小鸭子,通过激烈的比赛之后,结果小狗获得了第一名,第二名是小花猫,第三名是小鸭子,第四名是乌龟。”这种情境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相符合,所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根据不同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情境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生活经历不同,因此对于生活的认知上也存在差异,有时候高年级学生能够理解的画面但是低年级学生却很是费解;同样的适用于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则会抑制其思维的发展。比如在教授“认知物体”时,老师可以展示所要讲述的物体,要求学生通过观看、触摸等认识,让他们对各种形状有初步的了解,但是高年级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应用
1.选择恰当的生活情境
小学生都是在父母的庇护下逐渐成长,所以几乎没有生活阅历,因此更愿意接触自己熟知的事物,因此在情境设置方面尽量选择贴合日常生活比较紧密的。比如在学习“连加连减”运算时,由于单纯的讲解概念孩子难易理解,那么可以从简单的事物开始引导:如小明手里有14颗糖,由于做功课非常的用功,妈妈又奖励了小明12颗糖,做完功课后帮助妈妈打扫卫生,妈妈又奖励了16颗糖,那么请问小明手里一共有多少颗糖?在讲解了运算法则之后将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计算,然后又每一组选一位代表说出答案,对于计算正确的小组进行夸奖,计算错误的小组帮助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鼓励他们再计算一次。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连加”的计算精髓。
2.使用贴合生活的教学语言
小学生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分钟左右,尤其是在讲述一些新名词或者概念性较强的内容时更容易走神,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少使用专业词语,让所讲的内容趋于生活化,促使他们更快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认识时间”时,孩子们对时间的概念非常模糊,那么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对时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语言上尽量简化和生活化:“同学们,你们知道一般几点起床吗?晚上几点上床休息?”孩子们顿时抛开复杂的概念回想自己日常生活,甚至开始议论起来这样便对时间有了了解。然后我们进行更深一步的引导:“同学们请问上厕所、削铅笔、读一段话,以上哪个动作能在2分钟之内完成啊?”孩子们开始了解一分钟大概有多长。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的轻易的掌握了时间的概念,学习兴趣也会在这种氛围中日愈浓厚。
3.应用生活情境来巩固知识
学过的内容需要及时的温习和巩固,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牢牢的记在心里。课后作业是知识巩固的主要途径,因此需要老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将生活情境渗透进去。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就比较排斥学校那种严肃气氛,如果布置的作业带有浓厚的学校风格那么学生会不由自主的逃避,因此在家庭作业中融合生活的细节,会让还学觉得非常的亲切更愿意快速的完成任务。小学生普遍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如果在生活中单独或者家长的帮助下运用自己的知识那么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如果得到实时的夸奖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在布置作业时便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心理。
如在W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在课堂上先详细讲解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特点,然后在课后巩固方面可以安排学生使用纸片等制作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可以使用三角板等拼接等。学生回到家之后自己动手制作,那么便会深入了解这两种形状的一些特性,即平行四边形相对的两条边相等且平行,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保持平行两个边的高相等,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只有学生自己动手才能加深记忆。
四、结束语
数学本就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中均找到数学的影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部门对于小学数学的要求发生改变,即除过培养孩子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但是数学知识缺乏趣味性,想要让孩子们爱上数学,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就应该让教学回归生活,让数学课堂变得具有趣味性,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梅.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开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1).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范文4
一、巧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需要教师设计好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在这一程序中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让情境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运用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二、创设开放性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果我们抓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游戏和小组讨论两种方法入手,创设开放性课堂情境。开放课堂,能让学生张扬个性,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在渗透图形转换的思想后,我就马上放手让学生计算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分别是10厘米、8厘米、10厘米和8厘米,以10厘米为底边的高是6厘米。学生在自主探索后得到了5种不同的计算方法:①(10+8)×2=36(平方厘米);②10×8=80(平方厘米);③(10+6)×2=32(平方厘米);④10×6=60(平方厘米);⑤10+8+6×2=30(平方厘米)。这些方法的出现的确是我没有想到的。
我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与点拨,然后领着学生走出教室,在学校操场做了个现场测量,使学生由迷惑变成了理解,从混乱走向了有序,最终得出只有10×6=60(平方厘米)才是正确的题解。
三、创设直观性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是首先对现实世界中大量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形成表象,然后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通过实物投影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具体表象,使小学生从中进行分析抽象,掌握概念。例如新课标实验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平均分”的概念,可以先引导小朋友一起分一分:把6根小棒分成两部分有几种分法?小朋友们可以先在座位上摆放,教师在下面巡视,然后选择典型的方法让个别学生到投影机上摆出来,进行比较。小朋友们就可以发现分法有3种:5根和1根,4根和2根,3根和3根。其中只有最后一种方法每部分是一样多的,可以让学生把这三种分法进行分类,从而引进“平均分”的概念。采用实物投影,能够给学生提供具体实例,使学生从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计算法则,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9+8时,可让不同方法的学生上台展示,有些学生可能会用小棒数,有些学生可能会用手指数。有些学生可能会在9之后再数8个;还有些会把8拆成1和7,然后把9凑成10,再加上7,等于17;也有些学生可能把9拆成2和7,把2和8加在一起然后再加上7,等于17。把种种算法罗列出来让学生自己择优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另外也可以把学生作业当中一些比较典型的错误罗列出来,让其他学生当作“小医生”来治病,也让他们以后别再出现这种状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完成其学好数学的愿望。
小学生对一切都有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从心理特点看,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感觉与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从年龄特点看,因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和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浓,在课堂上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善于创设“情境”,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一改以往数学教学的枯燥乏味,使数学教学变得生动起来,使得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能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探索的自由空间,搭建了合作互动、平等对话的平台。那么,如何创设一个适合教学的情境呢?我认为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情境的趣味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把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其中,学生就会把课堂当成“乐园”,就会产生积极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数松果”时,我这样导入:星期天,天气特别好,小松鼠早早地起床和妈妈上山采松果,它们采呀采呀,快到中午的时候已经采了一大堆了。松鼠妈妈说:“孩子,妈妈歇一会儿,你数数我们今天采了多少个松果?”这时,我让学生给小松鼠出主意,怎样数又快又不容易数错。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中优化数法,引出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这样就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注重情境的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我就很自然地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注重提高创设情境的有效性
情境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如果把“创设情境”只看做是提高灌输效率的手段,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如有一位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可爱的小白兔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提了起来。可后来,学生越来越感到乏味,首先是小白兔图片+复习题,其次是小白兔图片+例题,再次是小白兔图片+练习,最后是小白兔图片+总结。教学过程简单地附着小白兔图片,就能叫情境吗?事实表明这位教师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创设情境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要符合与学生年龄相当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用多种表现形式,把数学情境创设得有意义、有实效,使情境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四、创设的情境要具有开放性
目前,教材中的很多题目为了便于解答,将复杂的实际问题做了简化,条件充分,问题明确,答案唯一。但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地选择。因此,设计一些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的题目能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让学生参与创造力的开发,体验创新的快乐。例如,复习“乘法口诀”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24个乒乓球装袋,每袋装的个数相同,可以装几袋?你能想出几种装法?请写出算式。”教师通过这类练习题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作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及时引导点拨,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这样数学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范文6
关键词: 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学生已的生活经验出发,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环境。小学生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于新事物的理解力和认知力往往较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在数学课堂上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在数学课堂上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变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为丰富有趣的生活情境,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生活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1.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直观感受力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科学,同时它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年龄及经历限制,对于数学这门抽象的学科理解力有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入生活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数学的直观感受力,让学生对数学的实用性有深刻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引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思维水平较低的问题,让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下掌握数学知识。同时,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上的引入也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
很多小学生都认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对于数学学习有一定的畏惧心理。但是,数学课堂上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和熟悉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并不遥远。再次,由于生活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于这样熟悉的情境有话可说,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生活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抓准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生活情境与数学问题的结合点抓得越准,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设计一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按照课堂的座位排序分为四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设计一个条形统计图,统计本组同学的出生月份。学生在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及分析过程后,运用条形统计图表现出本组同学的出生月份分布情况。这样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了解到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2.将生活情境抽象成数学问题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讲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逻辑思维的欠缺让小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造成理解障碍。事实上,数学不仅是对实际生活的数字化提炼,更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生活,将熟悉的情境升华提炼为数学问题,有效帮助学生突破数学理解障碍。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乘法的结合律与分配律”时,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25×2+16×2=(25+16)×2”,还有一些同学不理解为什么“(25+16)×2”不等于“25×2+16”。此时笔者设置了一个生活情境:新学期开始,妈妈带着小明和妹妹去超市买文具,妈妈为小明和妹妹买了两份相同的文具,铅笔盒为25元一个,水彩笔为16元一盒,那么请问妈妈一共需要付多少钱?这样的情境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特征。教师借助生活情境将日常生活中的简便计算问题与数学问题结合起来,成功唤起学生的相关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3.提高学生的数学实际分析能力
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生活情境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有学习数学的动力。数学的实用性能够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度量工具,带领同学去操场上裁量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然后引出公顷的概念,绕过学生了解平方千米和公顷的大小区别。例如笔者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本班心悦同学身高1.43米,他在水库游玩时看到水库边写到“水库平均水深1.43米”,如果心悦同学下水库游泳,那么他会不会溺水呢?就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明确了平均数的概念。帮助小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性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学习的动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引入生活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的魅力与价值,更能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熟悉的生活场景有效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活情境的创设作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文兰,李矗员阁,等.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成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18-121.
[2]郑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教育探索,2005(7):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