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范文1

7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依此,具有改革任务的各部委将围绕《意见》中要求的改革重点和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实施步骤。

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意见》中的改革范围包含国有企业、财税、金融、农村、投资、社会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多个领域。但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改革重点锁定在财税、电力、金融、收入分配和社会体制改革五个领域。

国家发改委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和以往国家发改委上报国务院的改革意见相比,*年《意见》的最大特点是提出了操作性规定,并在《意见》中明确规定,要督促改革任务的完成,改革牵头负责部门要定期汇报改革进展情况。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作为具有“改革”职能的国家发改委,每年都会受国务院委托制定该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上述发改委人士表示,*年改革重点具有操作性、能够实质性推进的领域划定在5个领域。

首先,要正式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据了解,一份由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的研究机构制定的财税体制改革方案已经出笼,目前正在征集学者和地方政府的意见。

“今年最大的改革动作就是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上述发改委人士透露,尽管《意见》中只提到“进行财税体制改革”,没有更详细的说明,但高层推动财税改革的决心已定,今年将开启这一领域的改革。

事实上,启动新一轮财税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但财税体制改革兹事体大,不仅仅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还涉及预算民主化、公共财政转移、人大审查和监督、统一国家财政和国库、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诸多因素,以上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改革面临着复杂的形势。

“事权和财权不匹配是大家一致的判断。”7月10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员郑新业对记者分析。对此,专家们多数认为“下放财权”是改革方向。

据获悉,新一轮财税改革基本思路是,以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省以下财政体制为重点,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创新各级财政支持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的体制机制。

在具体操作上,财政专家贾康认为,应该推进财政体制扁平化的系统性改造,主要是扩大推行“乡财县管”、“省管县”的试点范围。

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多数财政专家认为,应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上,逐步推进“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除财税体制改革外,今年还在电力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领域开展实质性改革推进。

“完善电价政策是今年重点。”上述发改委人士表示,按“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目标,继续稳步推进各项电价改革,建立与发电环节竞争相适应的上网电价形成机制。

对此,在今年4月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会”,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司司长孔泾源也详细说明了改革思路:推动落实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方案,完善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组织开展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意见》指出,将推进农行股改和国家开发银行改革,制定国家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方案。

启动收入分配、教育体制改革

除财税和金融,今年改革重点还有更令公众关注的话题——收入分配和教育体制改革将启动。

据了解,《意见》中要求,今年重点任务之一是“要出台收入分配指导性意见”。以此判断,各界所盼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将在今年迈开步伐。

作为体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从年进入决策层视野后,一直成为公众热议和热盼的改革。而由国家发改委、原人事部等部门牵头制定的改革方案,至今尚未亮相。

据了解,学者们一直希望收入分配方案是个一揽子方案,既包括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也包括相应提高“低保”水平。更重要的是改革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

上述发改委人士分析,《意见》中提出“出台收入分配指导意见”意味着今年该方案要亮相公众。

在社会体制改革领域,除了近两年的“医改”,未来“教育改革”也将成为热点。

据悉,《意见》中显示,要研究起草教育体制改革规划,“这表示教育改革将启动”。上述发改委人士分析,“而教改是目前公共领域中改革最滞后的方面。”

“由于教育改革涉及文化传承、思想意识等多方面范围,比医改更难。”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医改专家顾昕分析,因此,教育改革相比医改,可能更是长期命题。

垄断行业改革还需等待

在上述5领域改革得到突围后,诸多公众关注的改革焦点可能还需要等待更长时间。

据了解,之前各界广泛呼吁的“垄断行业”改革在今年还得不到突破性进展。包括铁路体制改革。

“由于还存在争议,铁路体制改革障碍不小。”上述发改委人士表示。据悉,铁路体制改革方案早在2006年就摆在了决策者案头,但由于利益各方意见不一,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因此,铁路体制改革近期展开的可能性不大。

“垄断行业改革难点在于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到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公共政策部主任余晖分析,其“半行政半市场化”的治理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严重障碍。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范文2

上述人士表示,如果思路成熟,下一步将联合发改委其他司局推出具体方案,然后再征求其他相关部委意见。

实际上,电力体制改革特别是电力价格改革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2010年垄断行业改革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重中之重。而输配电价独立核定、输配分开则是电改的“硬骨头”。

从电监会的角度,也把核定输配电价工作作为2010年工作重点。国家电监会总监谭荣尧3月27日表示,要加快输配电价改革,理顺电价形成机制。当前,电价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输配电价,在核定输配电建设运行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输配电价。

其实,推进输配分开一直是国务院关于电改的历次重大文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2002年国务院公布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业内俗称“5号文件”)的总体目标之一。2007年4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通知》([2007]19号)。但是,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了,不但输配分开没有动静,连主辅分离也连连被搁置。有业内人士近日对本报记者指出, “由于利益考虑,主导主辅分离改革方案的部门并没有下大力气推动主辅分离,实际上是在维护电网企业的既有利益格局。”

所谓输配电主要是指输电网和配电网。将众多电源点与供电点连接起来的主干网及不同电网之间互送电力的联网网架称为输电网;而在供电区之内,将电力分配至用户并直接为用户服务的支网为配电网。以国网为例,目前的国网是“经营输电、变电、配电等电网资产的特大型企业”。

专家称,输配分开是打破电网垄断电力市场,构建有卖方(发电企业)、有买方(配电企业)市场主体的电力市场体系的核心举措。输配分开后,将打破电网作为单一购买方的现有市场格局,形成购电方和发电方的自由选择;到那时,电网才能变成一张纯粹的输送网络,公开、透明的定价机制才能形成。

从技术上讲,有业内人士认为,把输、配电网资产分开,或者仅仅进行财务上的独立核算,确定有效资产范围后,通过横向比较,采用平均社会成本的定价办法,就可以确定输电价格和配电价格。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范文3

近日,有关国家电网公司一拆为五的改革方案在坊间流传。尽管国家电网公司称,国家发改委深化2013年经济体制改革征求意见稿中,并没有拆分国家电网的内容,但“拆分国家电网的消息表明了一种社会舆论的走势。”一位电力行业的资深人士表示。

记者在国家能源局采访时得到的消息是,目前新国家能源局的重组只确定了高层人选,各司处的设置还没有确定。有关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问题,要等到国家能源局重组完成后才有定论。

扫清障碍?

在吴新雄任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电监会连发了多份有关电力交易与市场秩序监管、供电监管以及市场准入监管等一系列报告。这些报告直面电网垄断、企业间利益冲突等矛盾和问题。

“只有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电监会才有干事创业的更好舞台和平台。”在2012年电力监管年中工作会议上,吴新雄提出了“以改革促监管,以监管促改革”的基本思路,把“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体制机制”作为电监会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吴在职期间,电监会组织研究了“十二五”电力改革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提出了“十二五”深化电力改革的操作方案,并形成了阶段性成果报告。吴也因此被业内认为是改革的代表人物。然而,电改并没有像吴新雄预想的那么顺利。

“据我了解,确实有很多人觉得,如果不动国家电网,电力改革就推不下去。” 上述电力行业的资深人士说。

国家电网掌门人刘振亚素有“铁腕人物”之称,在外界看来,电力快速发展,刘振业有首功,电改10年未动,也与刘的铁腕有关。刘振亚一直坚持输配一体化、调度和电网一体化的观点。他曾表示,电力改革不能走部分国家以全面拆分和私有化为导向的“破碎式”改革道路,而是要维护国有经济在电力工业中的主导地位,培育具有规模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电力企业。

刘振亚认为,目前国家的电力体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电力系统瓦解和大面积停电的风险,实施输配电网结构分拆反而会带来效率损失,中国若实行输配分开将增加成本600亿至1800亿元。

“把运营权下放到各个区域电网公司,是拆分国网的本质。”一位曾参与电力改革的电力行业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拆分国家电网,实际上就是落实了2002年的电力改革方案。

上述曾参与电力改革的电力行业人士说,按照“5号文”设计,国家电网是原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网资产出资人代表,负责区域电网间电力交易、调度和事务协调,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相关跨区域输变电和联网工程,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协助制定电网发展规划。

当时的设计是,国家电网公司作为母公司控股五个子公司,各子公司是独立运营的企业。由于当时国家电力公司坚决反对,只把南方电网公司独立出去,其他四大区域电网公司继续保留,原则上运营权在区域电网公司。然而,国家电网公司成立后,逐步把各个区域电网公司变成了分部,他们不再是独立运营的主体。同时,国家电网公司把各省电力公司的干部任命、经济核算等权力上收,相当于国网总部直管各省公司。

“拆分的真正意义在于多个主体可以互相竞争,就像现在的五大发电集团一样。尽管五大发电集团都是国企,但在清洁能源发展、装机容量、降低煤耗等方面都在竞争。”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国家电网分拆后,政府的发言权就增强了,电网间也有了竞争,发电企业的投资方向、电厂选址等都可以比较,这个区域的电网不好,可以去另外一个区域建厂,而现在,我们没有选择。区域电网分开后,即使输配暂时不分开,也可以对电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改革时机

力推电力体制改革的电监会主导国家能源局重组,给10年未能完成的电力体制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今年两会期间,电改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尤其是电力行业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琳,全国政协委员、电监会副主席王禹民的建言,掀起了新一轮电改的热潮。

在李小琳的提案中明确提出,购售电应逐步放开,增加电厂、用户的选择权和议价权,实现电能买卖从管制垄断型向竞争服务型转变;成立各级购售电服务公司,提供过渡期内的购电服务,成立独立的电力交易中心;出立输配电价;实施容量、电量和辅助服务三部制的电价机制,建立相应的容量、电量和辅助服务市场……

李小琳的提案内容几乎涵盖了电力体制改革的所有重点和难点问题。

而王禹民则表示,电改“最难啃的骨头”在于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目前的现状是上网电价已经独立,但输电、配电、售电仍然一体化。如果上网电价和输配电售电环节电价不变,价格就不能疏导出去。电价形成机制改革,应在体制和机制上双重突破,简单地说,就是输电的不卖电,即由政府制定出立的输配电价,电网企业负责把电网这条“公路”建好,按输配电价收取“过路费”,用于电网投资建设和维护。

政企分开、调度独立是电改的另一个难点。“国家电网公司改革的关键是要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和经营职能分开。”一位电力行业的资深人士说,国家电网公司既有政府职能又是企业性质,要防止其利用社会管理职能谋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电力调度。

原国家电监会副主席邵秉仁也提出,电力调度中心应当独立,可以在新成立的政府管理机构下设一个全国电力调度中心,其分支机构负责每一个区域的电力调度。这样,既有利于解决调度公平问题,也有利于新能源的接入,并有利于各个区域根据其自身的区域特点发展出自己的模式。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范文4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开放,深化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特别是近十年的形势发展,真是突飞猛进。要跟上形势发展的步伐,要与时俱进,站在浪潮上一并前进,在逐步跨入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今天,必须随时抓住信息,不管是经济的、技术的、管理的、社会的、主业的、多经的等等,对当今的每个职工、干部都是极为重要的。《供电企业管理》一百期刊物,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对推动电力事业的发展,推动电力企业的改革顺利进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供电多经企业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为安排电业职工家属、职工子女、以及三项制度改革和达标创一流被分流或剥离的职工;为了维护主业队伍的稳定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健康发展;也是对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在解决待业人员的就业同时,也推动了多经企业的自身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涉足多种产业领域的、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企业群体。按照当时电力部确定的方针“电为核心,多种产业,三大支柱,协调发展”。供电多经企业成为支柱产业,半壁江山,是电力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电多经企业从肩负就业安置任务起步,逐步壮大,跨入了发展经济的重要领域,肩负起了两大使命。由于职工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知识潜能,发展了经济,也培养了懂得经营,闯荡市场的人才,涌现了大批电力企业家。供电多经的发展,对支持供电企业深化改革,加快电力企业的发展,稳定电力职工队伍,逐步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发挥了历史性作用。同时,供电多经企业对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国家和地方的税收,创造劳动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多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供电企业管理”及时的、经常的交流信息,总结经验,传播先进思想和理念,发挥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去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国发〖**〗5号“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在总结和肯定自改革开放以来,电力改革成功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下一个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改革方案。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文件中明确提出国家电力公司系统所拥有的辅业务单位和“三产”,多种经营企业进行调整重组,有关电力设计、修造、施工等辅业务单位,要与电网企业脱钩,进行公司化改造,进入市场。随着文件精神的逐步落实,国家层面的电力体制改革已在去年底正式推出。全国性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公司和四个辅公司已挂牌组建,区域性和省一级电力公司的组建也在逐步推出。文件提出的改革方案正在逐步实施。但是,区域性和省级层面上的辅单位和三产多种经营企业如何进行调整重组,如何与电网企业脱钩,尚须慎重处理。本着文件精神,要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精心组织,区别各地区和各电力企业的不同情况分步推进改革。所以,市地一级供电多经企业的调整重组与脱钩,具体实施尚需时日,这也就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加强自身建设,尽早解决产权不清,负担沉重,队伍素质低,竞争能力差,对主业的依赖性过大等问题。多经企业的内部管理薄弱,又缺乏统筹规划,尤其是电力部门执行“三不指定”的规定以后,在市场竞争中,带来了更多的困难。由于地区经济的差别,全国供电多经企业发展的不平衡,使企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改革中要涉及企业员工的身份改变和安置问题,更是个极为困难的热点,也是改革中谋求解决的重点,它涉及到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的发展,所以必须要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则积极慎重地处置。为解决改革中的困难,提高职工对改革的承受能力,达到平稳过渡,就要利用目前的时机,竭尽全力,把供电多经企业做大做强,只有把企业做大做强,增强经济实力,才能使企业和职工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承受冲击,勇于拼搏,平稳发展,夺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供电多经企业如何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正确全面地贯彻落实国发5号文件,中电联供电分会、多经专委会曾经几次组织专题调研,由上海市南供电公司、广州供电公司与福州电业局、长春电业局等分别组成调研小组,对三十多个供电企业和多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共识。

加强领导是加快发展多经企业的关键。企业主要领导对多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至关重要,这是许多企业的共同经验。透过许多供电多经企业的实际,凡发展好的多经企业的背后无不倾注着供电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的心血。江苏泰州供电公司领导班子把“富民强企”放在发展多经企业的核心位置,提出“无主业不稳,无多经不富,无创新不活,无开拓不强”的理念,把抓市场开拓和新项目实施作为职工办实事,找出路的大事来抓,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才能大手笔运作,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开辟出新的发展之路,使多经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福州电业局,长春供电公司、上海市区、市南、市东供电公司,杭州、**、广州供电公司,贵州市南供电公司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尽快完成公司制改造,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已被众多多经公司制改造企业的经验所证实,是一项有效的改革措施。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大多数供电多经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并实现了职工持股和控股,走公有制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有的还组建了企业集团,更充分的发挥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的集约优势,降低集团内部交易成本,实现供电多经企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打造企业品牌,实现企业做大做强。但尚有许多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尤其是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三者的相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机构不尽完善,运作不够规范,决策不够充分,监督不够有力,管理上也明显的在沿用国企管理的旧模式,离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差甚远。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供电企业主要领导提高认识,下定决心,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理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依法行事,协调运转,三足鼎立,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权力运作机制。严格执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真正做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决策者与执行者分离。

实现产权多元化是供电多经企业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供电多经企业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改革中的必然结果。供电多经企业的改制多数建立多元投资结构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吸收社会法人单位和私人资本参股,职工投资入股,引进外部资金等方式进行产权置换,实现产权多元化,产权清晰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目前,以职工投资入股形式的民营股份制企业在供电多经企业中占有相当比重,要使广大职工成为既是供电多经企业的劳动者,又是企业的出资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还有不少供电多经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充分利用供电企业的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地域优势,走强强联合的路子,引入国内外名牌企业的资本共同开发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适销对路,赋有科技含量的名牌产品,使企业直面市场,占领市场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正确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供电多经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供电公司的苏源集团、上海市南电力集团、广州广电集团、济南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汇创集团公司、杭州电力发展集团、长春电力集团等,他们组建多种产业实体,除从事电力建设、电器制造、电力设计、工程监理、电力设备租赁业务、器材销售外,还涉足房地产、汽车贸易、汽车运输、城市煤气、水力发电、软件开发,甚至药业制造等,只要收益高,发展前景好,并有良好的开发环境,可以利用的优势条件,就积极开拓“电力圈”外的经营市场,取得较好的回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减少经营风险,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把供电多经企业做大做强。当然,实施多元化经营必须量入量出,根据企业经营资源剩余状况,以及对新行业的市场调研分析,充分论证,按程序决策,积极慎重的开发。有的供电多经大型企业已经在涉足资本经营,这是通过资本形式对资本的存量和增量进行管理、重组和交易,使资产在经营期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为企业带来最大限度的经营效益,使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要做大做强企业,企业的内部管理,如质量管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与有效的监督机制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个有成绩的企业都是以此为保障。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范文5

从2005年~2008年,山西省推进关井压产的“三大战役”,开始第一轮资源整合,当时就依法关闭8000多个非法矿点,淘汰1363个年产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初步扭转了煤炭生产领域多、小、散、乱的局面。从2009年以后,山西省在煤炭生产领域再次掀起第二轮力度更大的资源整合,到2013年末,煤矿总数进一步压缩到1061座。

通过资源整合,山西省的煤炭产业发生了根本性的积极变化:

一是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开始进入大矿发展阶段。山西省煤炭矿井数量由2005年的4278座减少到2013年的1061座,压减75%,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单井平均规模达到120万吨/年以上,比2005年提升了6倍多。

二是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从1980年到2004年的25年中,山西煤矿事故累计造成1.72万人死亡,百万吨死亡率平均2.66。而2013年,山西省煤炭行业的百万吨死亡率降低至0.07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11,创下山西煤炭现代开发史以来的最低值。

三是煤炭总产能不断增加。在整合矿井没有全部投产的情况下,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7.4亿吨,而到2013年,山西全省全年煤炭产量达9.6亿吨。

四是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以阳煤集团为例,该集团通过改进采煤方法和应用新设备、新工艺,使原地方小煤矿30%左右的资源回收率,提高到整合后的60%以上。

五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往小煤矿采1吨煤损耗6吨资源,百万吨死亡率是大矿的7.25倍,山西省粗放采煤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每年达300亿元。资源整合后,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采煤机械化程度由24.8%提高到81%,实现了煤炭资源的有序、集约、高效开采,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还是在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山西经济实现了由下滑到较快增长的重大转变,作为山西经济支柱的煤炭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的进程,山西省环境空气质量也在明显改善,2009年,山西省11个省辖城市中,10个省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水质总体好转,在山西省河流监测的102个断面中,水质优良的断面达到30个,比2008年增长13.9%;重度污染断面占监测断面比重减少4.4个百分点。时至今日,在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行榜上,山西省辖市几乎已与污染最严重的十座城市彻底告别,山西的天空正在变得越来越蓝。

煤炭资源整合,对山西省的煤炭工业发展,对于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山西人民的饭碗,对山西人民的生活意义非凡。当年,甚至有人发出了“山西煤炭的春天来了”的感叹。

然而,在充分肯定煤炭资源整合给山西经济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在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遗留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开始不断显现。

2014年7月初,山西省物价局下发《山西省物价局涉煤收费清理规范工作方案》称,山西省计划取消面向煤炭行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不合理的服务性收费,取缔一切涉煤乱收费;降低部分涉煤收费的征收标准;严格规范保留的涉煤收费项目标准。这被认为是始于2009年的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也就是山西煤炭行业改革的延续。

煤炭资源整合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加强对煤炭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同时,也是为了稳定产量,从而稳定煤价。通过大力度的资源整合,毫无疑问,山西省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煤炭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也达到了最初的目的。但从市场的角度,恰恰与预期相反,山西煤价在煤改后不升反降,而山西经济增速也持续放缓。煤改后的3年里,煤炭价格不断下跌,跌幅已达38%,煤价从2011年10月的853元/吨,下跌到目前的530元/吨。2014年上半年,山西GDP增速仅为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

2009年,在强力推进煤炭资源兼并重组之际,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国进民退”大讨论。反对者认为,山西在“以安全的名义”驱逐民营经济,煤炭资源兼并重组是改革倒退的标志性事件,也为山西经济失衡带来严重的“体制赤字”。

当年,即有反对整合的人认为,靠行政权力进行资源配置、推进国企垄断,长期看,会带来效率低下和供应短缺,煤炭资源价格势必畸形上涨,全社会都要承担很高成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文魁认为,“国有部门效率显著低于民营部门,同时又占用了与其规模和效率不相称的大量的经济资源,这是目前资源配置扭曲的一个重要来源。”

随着煤炭市场黄金十年的结束,当前的山西煤炭已陷入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困境。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林永生认为,如果没有当初的“国进民退”,允许中小煤矿企业自由竞争,它们会充分利用其自身灵活性的特点,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经营策略,应该可以减少或避免市场风险。

而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在业内广受关注,即基建矿井迟迟不能变为生产矿井。

基建矿井指新建矿井或者改扩建矿井,经过基本建设,进行联合试运转并竣工验收后,方能转化成合法生产的生产矿井。在资源整合过程中,产生大量基建矿井,大量的基建矿井迟迟不能转化为生产矿井带来许多问题。首先是大量资源的浪费,大量的投资成为摆设;其二是一些基建矿井不规范管理,甚至偷偷生产,造成新的安全隐患,并造成国家税费的大量留失。大量基建矿井无法转变为生产矿井集中反映了审批环节和监管工作的薄弱。

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开始于1997年,从最初的“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改革方向,历经“政企分开、省为实体”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主要改革思路,到2002年国务院“五号文件”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确定了电网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任务。而2007年初下发的《“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中指出,电力体制改革将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进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与加紧处理厂网分开的遗留问题一起被明确列在“十一五”前两年的改革日程中。

虽然我国电力行业组建了5大发电公司,厂网分开基本实现,发电领域初步形成竞争型市场结构,但由于缺乏适用的市场规则和配套的市场建设,有效竞争的条件并未形成。法律法规不健全。改革至今,1996年颁布的《电力法》仍未修改,改革“无法可依”,各方面的认识难以统一,改革方案执行力度大打折扣。电力行业的结构改革不到位,虽然南方电网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所属的5家区域电网公司分别挂牌成立,但以区域电网公司为主体的输电运营体制框架不但没有形成,反而在不断弱化。此外,电网公司主业与辅业尚未分离,输电、配电、售电的一体化经营,也都与“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模式不相匹配,制约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较缓,唯一的东北电力市场“竞价上网”试点,也由于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而暂停。

在《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确定“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为电改四大步骤。而到目前为止,十多年过去了,只有厂网分开算是基本实现了。

而电价改革是公认的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

但如果认为电价仅仅是由电厂上网电价、输电电价、配电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四部分组成的却是片面的。因为电价不能仅仅考虑成本因素,还必须考虑如何发挥电力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要考虑政策因素。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应该在认真核定发、输、配、售等环节的成本的同时,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电力的自身发展需求,用电价杠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做到这一点,绝不是将电价放开,完全由市场决定所能够做到的,更不是通过将原来一个集生产、输配、销售为一体的的电力企业分解开来所能做到的。

“最大的垄断是行政垄断,电价不脱离行政制定,电力改革就无法取得突破”,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说。

电价改革之所以要优于诸如主辅分开、输配分开,刘纪鹏认为,是因为“有关部门大包大办,电价不动,发电企业卖给谁都一样,消费者找谁买都一样,所以发电企业亏损不断。而一旦上网电价提高了,销售电价却不能提高,电网公司又会亏损,这又逼迫它们另寻出路,从而在其他领域形成新的市场垄断。”

7月,有消息称,《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第一稿已起草完成,核心内容包括两项,一、输配电分开正式被列入改革盘子;二、确立电网企业新的盈利模式,即按照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电网费。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范文6

辗转波折8年之久,当外界庆幸电网主辅分离终于破冰之时,一些人士发现,辅业的内容已难以厘清,简单的切割也未涉及机制的变革。或许一阵喧嚣之后,向电价市场化这个目标并不能靠近一步。

改革方案重启

今年初,国务院同意了国资委去年11月上报的“主辅分离”方案。之后,由四大辅业集团和电网等相关方人员组成的电力体制改革筹备领导小组已启动的消息传出。

目前,改革时间表初步拟定:原则上6月份前完成“4+n=2”的辅业合并和重组。其中“4”和“2”是指: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与中国葛洲坝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与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分别被重组为两家大型辅业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集团和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此外,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等下属的省级设计院和一些电建公司也将被划归到这两个辅业集团中去。知情人士透露,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已启动相关工作,并拟定今年5月份挂牌成立。

国资委相关人士对此予以证实,并称:这种重组方式顺应了国际总承包经营模式发展要求,兼顾电力体制改革和央企重组需要,避免二次重组,减少改革阻力。

现拥有东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华北六家电力设计院的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在火电工程设计领域居首;而水电工程顾问集团拥现有北京、华东、西北、中南、成都、贵阳、昆明七大勘测设计研究院,在水电工程设计领域中不可小觑。此二者分别与国内水电施工两大巨头的葛洲坝集团、水利水电建设集团的“联姻”,除了预示着两大新电力“巨无霸”的诞生外,还表明两大集团将在火电、水电领域区别发展。中电工程一内部人士表示,“国家的意思是两个新的大集团差异化发展,在应对国外工程承包时不相互‘掐架’。”

此次主辅分离的方案是基于国资委于2007年底制定的《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及电力设计、施工企业一体化重组方案》制定的。

知情人士称,此次改革,电网下属省级设计院将与辅业集团区域建制的设计院归于一起;此外将被分割的国网辅业还包括火电资产、电力建设、施工和修造企业。但这个新方案较从前还是存有出入。2007年原方案中涉及的在电网企业中剥离送变电企业,此次未被提及。

2007年底,国资委提出的方案上交不久后,中国遭遇了2008年的冰雪灾害。灾害后,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向国务院提交材料:从抗冰保电的过程中可以看出,送变电企业和设计院与电网关系紧密,如剥离,面临突况时无法高效率地组织抢修队伍,将影响到国家正常的电力建设和维护。此后,国资委的“主辅分离”方案被搁置。

辅业变身

“主辅分离重启已是相隔8年,中间出了很多变化。现在再改革,已经变了味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就中国目前的电力体制而言,电网的主辅分离,只是一个最可行却不重要的改革。”

“主辅分离”一词是在2002年出台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出现的。当时的方案明确了“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四大改革任务。四大任务环环相扣,希望能够达到竞争供电的最终结果。在“厂网分开”之后,“主辅分离”先后因2004年后持续两年的电荒和2008年的雪灾而搁置。

主辅分离的初衷,是厘清电网运营真实成本和利润,为电价市场化改革铺路。由于主辅不分离,辅业规模庞大,很可能存在将电网主营业务利润转移到辅业的问题。近期大陆一些媒体报道的高电费现象,一个源头即可溯源于此。

林伯强表示,2002年时对辅业的界定还是很清楚的,符合情况的,也就是勘测设计院,水电、火电、送变电施工企业和修造企业以及“三产”企业等。这些企业被剥离后将有利于监督电网利益关系,核算成本。但随着电网的做大做强,其辅业的范围和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与过去不同。仅仅是剥离原先规划的相关单位,没有太大意义。“电网在这些年发展过程中,主辅情况已经和2002年大有不同。而且,后来发展的这些业务都是经由国家批准的,怎么剥离?”

8年来,国家电网的版图扩张在其强势地位下颇见成效。一艘集“标准制定、设备制造、招标和采购”多重角色为一身的“电力航母”初具模型。

2009年7月,国家电网下属的国网装备公司和中国电科院分别收购平高集团、许继集团,曾激起不少的反对和质疑。平高集团和许继集团属于国网上游的设备制造企业,都是国家电气设备行业龙头,应属于主辅分离界定的电网企业辅业范围。当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以国家电网依靠垄断地位兼并,打乱几十年建立起来的装备制造行业体系的理由,向国资委递交报告。反对收购。而国资委以相反理由批准收购:有利于促进行业发展、有利于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有利于做大做强。后来此并购,因发改委等部门的反对而被一度搁置。

业内人士认为,这两家电科院性质,已经很难单纯地定义为“科研机构”,其旗下产业公司的主营业务都与电力电网密切相关,且大多数企业与国家电网公司存在关联交易。此次重启主辅分离改革,这两家科研所下属的电力相关企业,包括备受瞩目的争议企业许继集团,都是被外界关注的焦点。如果能将科研所从电网剥离,那么主辅业也会分离得更为彻底。

“自从中电科院被划归于国家电网之后,其主要的研究内容都是与国家电网公司息息相关的,不涉及其他研究,分离出来没有意义。”一位中电科院的人士表示,“其实一开始,像许继这些公司的确是通过中电科院被并购进来的,但是后来由于觉得放在科研机构下面不合适,半年前又都被划出去了,但是中间时间短,账面上可能还没有结算清楚。”这位人士表示,目前这些公司非中电科院资产,但仍下属国家电网。

如此看来,科研机构,只是国网实施并购的一个中间手段。

在这一系列动作之后,还没过去多久,国家电网是否愿意将新并购的企业拱手让出,答案并不乐观。

此外,据国家电网介绍,其非电网资产还有英大传媒投资集团、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英大泰和人寿保险、英大国际信托、英大证券、英大期货等。

关于何为辅业,其界定已经越来越模糊。但可以想见的是,按照此次方案剥离相关企业之后,并不容易到达到主辅分离的彼岸,电网成本仍然会是个谜。

拆分=改革?

国家电监会一位相关负责人说:“在‘主辅分离’这个关键问题上,我们纠葛了八年之久。至今为止,电网公司还是希望将送变电等核心辅业资产留下来。”

目前,对于主辅分离的进行情况,国网相关人员表示将会一切配合国资委行动。具体情况需要由国资委下发宣传文件后统一对外宣布。

而在林伯强表看来,解决主辅分离并不是电力改革的关键问题。“原来的国企就像一个小社会,负担重。而现在由于原有医疗、教育等社会单位已经被剥离,电力企业的负担已经变轻,辅业已不再是企业发展的阻碍。并且,在国外也有电网公司经营辅业的例子。只要能够做到不垄断、挣钱这两条,电网做辅业也并非不可。”

至于如今的主辅分离是否能够真正达到厘清电网成本的目的,林伯强也表示怀疑:“在国家电网还承担着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其真正的电力成本是无法核算清楚的。比如现在的城乡电价同价。一条电线拉到农村可能只是供应两个灯泡,如果对于一个纯粹的企业来讲,是不合算的,需要从其他方面弥补。这样以后,成本要怎么算?”

中电科院的一位专家还提出,这种政企不分的尴尬身份也造就电网公司难以在主业获得高利润,转而发展辅业获取平衡。因此,对辅业的剥离会遭到电网方面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