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村官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计划 择业动机 政策建议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44-02

一、 引言

长期以来,曲于受到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大批农村优秀人力资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弱化了农村人力资源积累,进而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高校规模扩张迅速、学生就业渠道不畅以及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以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工作,支持农村建设,从而缓解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应运而生。所谓“大学生村官”是指为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由政府选派或培养的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干部的大学生。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以及相关管理、培训考核等机制的总和,称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和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有效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双赢战略,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选聘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一方面可以给农村注入优秀人才资源的“源头活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二、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现状及其问题

(一)择业动机

首先,大学生在去农村工作之前已经对农村工作条件和环境有了较多的了解,做好了相关的心理准备。其次,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初衷体现出多样性与集中趋势并存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公务员考试优先录取政策、到基层锻炼、增长经验和阅历、迫于就业压力等方面,展现出多样性中的集中性。再次,大学生选择村官职业的家庭支持度高。75%的大学生村官家人持支持态度,持不支持态度仅占5%。这说明大部分被访者的家人对其选择村官表示赞成。最后,针对大学生村官的未来打算,有半数以上的村官未来打算选择报考公务员,将近两成期望考研或者到公司工作,但是愿意扎根农村、继续当村官的比例则不足15%。由此可见,大学生选择村官,大部分是迫于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的激励,村官工作只是他们“曲线就业”的一个“跳板”。

(二) 工作内容

首先,大学生村官主要从事农村一般事务性工作,他们很难进入村务管理的核心层,村官作用发挥得不够均衡。大多数担任的是党支部书记助理职务;工作内容方面,近六成的大学生村官从事文书工作,四成半的涉及技术服务;三成涉及日常管理。只有三成的大学生村官参与村务的日常管理,没有任何一个大学生参与村务决策。可见,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得不够均衡,他们很难进入村务管理的核心层,其绝大部分从事着村庄的一般事务性工作。另外,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的互动情况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农村地区特有的乡土文化与治理结构等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大学生村官短时间内适应基层工作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由于到农村工、作,以及与在城市工作的同学相比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落差,也影响着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村民的沟通互动。

(三)对自身工作的评价

大学生村官对当地发展的主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促进办公自动化,优化村组织、提高村干部办事效能,组织宣传、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这与大学生自身具备科学的知识与技能、富有激情活力、年轻乐于助人等优势是密切相关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农村地区带来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其作用表现为,一方面,有利于农村亟需经济、科技等信息的传播与普及,提高农村信息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新知识与新理念进入千家万户,丰富村民闲余生活,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地区是体现大学生村官所学、所用、所为的一个很好的

练兵场,能够为大学生发挥其自身优势提供广阔的天地。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优秀人力资源的支撑;另一方面,大学生需要良好的平台展现其知识与技能,这刚好印证了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硕“双赢”战略的重要意义。大学生担任村官期间的最大收获主要是获得了基层工作经验、提高了社交技能和了解了农村。

(四)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的主要瓶颈为能力、经验、阅历不足。有四分之三的大学生表示能力、经验、阅历不足是主要的;至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是因为对当地实际状况了解不足、专业不对口、所用非所学是关键。其次,没有实权和缺乏培训指导成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首要的制度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村官没有村务决策和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指导,对该村官计划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村官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素质高的新农村建设者,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新时期发展的后备力量,也是响应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号召和借助基层平台锻炼自身能力而在农村工作的特殊群体。他们给农村带来新思想、新理论,成为农村与外界接触和互动的桥梁。同时,作为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岗位职责模糊、不是公务员的公务人员,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中也不得不面对“角色尴尬”的困境。大学生村官对自身的边缘化与模糊化的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才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 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建议

(一)从选聘角度而言,在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和制度的同时,还要扩大宣传力度,以吸纳足够的优秀大学生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建立高校选送与区县选聘对接机制,及时掌握基层需求,合理确定选聘计划;重视对其下乡动机的审核,减少短期行为;重视岗前培训工作,明确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与要求,以书面形式赋予其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及其考核标准;加强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强化其对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归属感与荣誉感;适当拓宽其工作内容,而不仅仅是限于一般事务性工作,以平衡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才能与作用,多方位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之中。

(二)从激励角度而言,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建立将行为。与绩效相结合的科学的考核制度;完善奖惩和补偿机制,确保满足其物质需要,为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提供必要保障,消除其后顾之忧;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其切实发挥自己的潜力;合理分权和授权,赋予事业,保证其发展需求和尊重需求。

(三)从约束角度而言,同样要重视将考核与薪酬相挂钩,对村官的行为进行限定,使其行为始终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预定的轨道上运行。第四,从竞争淘汰角度而言,要实现其与村官岗位的有效匹配,提高适岗率;对其绩效考核结果采取差异对待,逐步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不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村官(拿村官做“曲线就业”的跳板、不适合基层工作的村官等)及时释放于组织之外,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能吃苦、能干事、能奉献,经得起艰苦环境磨练和实践考验的优秀大学生村官。

参考文献:

[1]林洁.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思考.理论探索,2009,(2):122-124.

[2]万银峰.“大学生村官”:一种值得推广的制度安排――对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与思考.中州学刊,2007,(4):21-24.

[3]黄露.大学生村官工作应取持久战.新农村论坛,2008,(10):10.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各层面的改革与尝试。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多发,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这为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一、 大学生村官政策出台的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一个社会性困扰因素。我国自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开始由精英式教育转为大众式教育。伴随着1999年以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效的准入门槛放宽,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统包统分时期的天之骄子,而转为普通劳动者。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再加上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局面”,就业就更加困难。另一个就是解决“三农”问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长期的工农“剪刀差”的存在以及各种政策制度上的原因,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农村人口素质低下,穷困落后,缺乏人才。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再加上农民子弟考学和农民迁移城镇的增多,导致农村中的精英外流,出现了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居多的现状。而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力增强,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了国家的头等大事。因此,我国自2004年以来连续6年在中央1号文件中注视“三农”,并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也频频出台,支农资金连年升高,农村建设呈现一派大好景象。

在此双重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其中针对大学生的有“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社区民生志愿者计划”,鼓励大学生向基层发展,到基层创业、就业。反观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对人才求贤若渴,急需引进人才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强大的智力支持,而新时期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也为大学生反哺农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农村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农村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以及深厚的地方文化,如果开发成功,其潜力巨大。鉴于此,大学生应转变固有的职业取向,致力于向农村进军,顺着国家促进就业的东风在农村基层干出一番事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许多种途径,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无疑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方式。大学生村官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空间,一有财政支持,二有制度保障,三有展现自我才华的平台。他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头脑灵活,视野宽阔,文化素质高,参加农村的管理、规划,不仅可以进一步的锻炼自己还可以为新农村建设锦上添花。

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况

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李庆波(2008)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但“大学生村官”模式也面临着大学生基层就业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且出路窄,待遇差,吸引力不够等问题。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成为增强这一政策实践性的有效途径,应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严肃选任,健全保障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持续帮扶,开展校市及校县合作。李江波,李禄(2010)分析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认为我国的“村官”现状是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政治素质低、法制观念差。大学生就读的并非村官专业,隔行如隔山,让他们当村官,未必就能当好,而且学非所用,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认为“大学生村官”只能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策。邓艳葵(2010)指出要解决“大学生村官”是否“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这一问题,很重要的就是要优化“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环境。首先要营造成长的舆论环境,注重宣传,加强与村民的相互了解;其次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通过开展农业知识讲座和结对子“传帮带”帮助大学生进行角色转变,通过岗位锻炼、项目培训、创业引导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施展才能的环境;再次,优化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环境,在生活待遇、文化环境、人际环境、制度环境等方面予以重视和完善。

三、 大学生村官的探索

怎样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双赢,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施爱民,潘献奎(2009)提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迫在眉睫。一是要通过观念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到广大农村地区就业的职业理想,要及时传递政策信息,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三农”和促进大学生基础层就业的政策及投入。大学生要重新自我角度定位,抛弃固有的优越感,同时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还应改变职业评判标准,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的不同,只要是对社会有用的职业都是有价值的;二是通过实践教育,坚定大学生对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念,以目睹农村发展成果、服务“三农”、调查农村现状的形式深入了解“三农”状况,培养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王俊刚(2007)根据对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和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心理倾向的调查分析,指出大学生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并就目前制约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提出了政策建议。认为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而城市人才资源却相对过剩,大学生农村就业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缺失,制约大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有:传统的计划体制模式的制约,考试录用方式存在不合理性,大学生对参加新农村建设政策存在疑虑,政府财政经费保障存在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政策建议有:主张以志愿者服务队伍为主要载体开放引导大学生走进农村,以科技项目为依托最大限度地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创业,让“大学生村官”通过新农村建设实践脱颖而出,改革农村干部人事管理模式,建立大学生新农村建设生活保障机制。

新形势下,我国处于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期,在建立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背景下和在高校扩招及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期待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学者们已经做了诸多的研究与分析,剖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制约新农村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并提出了很多建议和对策。但通过综述,发现学者们大多关注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少有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庆波.对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担任村官的思考[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 李江波、李禄胜.村官学校的设立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J].农村经济,2010

[3] 邓艳葵.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及其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0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范文3

“冷”“热”不均、“温差”较大的村官现状

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村经过这么多年人力资源的单向输出而不输入,人才贫困已是事实,但这并不说明派下去的大学生村官就一定能真正派上用场,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呈现“三热”“三冷”的局面。

第一是上级热、下级冷。中央政府很热,要选派十万大学生村官下基层,各级县以上政府也层层加码,好不热闹。但你去问一问乡镇领导,不少人会大倒苦水,说编制要五年只减不增,目前还要大大缩减已有的乡镇干部,如何开展大学生村官安置工作?他们心里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其实是冷冷的,挺为难的。

第二是媒体热、家长冷。大学生村官是新生事物,所以要多多宣传,媒体对大学生村官往往重墨浓抹。而与此相对照的是,家长冷得出奇。许多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家长,特别不愿意孩子当村官。因为孩子好不容易鱼跃龙门,通过考大学跳出了农村这个“穷炕”,现在学了几年又跑回农村来了,搞得许多家长在众乡友面前抬不起头。而城里的家长更不愿让孩子到农村当村官,因为农村那么穷,那么苦,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苗苗,从小到大都没有吃过苦,现在大学毕业了,却要到农村吃苦去,城里的家长们哪能放心?

第三是村民热、村干部冷村民热,是村民认为比起原有的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可能更有热情,也更愿意为村民做实事。村民与村干部在很多书情上处于对立的两端,不少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抱有新鲜的感觉,但村干部的压力就大了,可能会觉得这些大学生村官迟早会抢了他们的化置,所以不少当地村干部表面赞成,但内心却很是惧怕。

过去对大学生村官的岗似没咒不清楚,非官非民,角色很模糊大学生村官既不是民,又不是官,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位置。对村级管理没有监督权,也没有组织管理权工作岗位不明确,基层没有指派具体任务。大学生村官选聘结束后一般也没有多少实际的培训与指导,不少大学生村官被扔进“农村广阔的天地”,让他们自己去摸索。面对农村复杂的工作,不少人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感到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应对。

结合农村实际让大学生村官有恒温、有恒心

让农民满意,大学生村官也满意,其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由于目前小少事情还处于探索阶段,各种制度不配套,导致许多下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成了闲置设备,都快成了闲人的代名词:除了部分被媒体热炒的明星大学生村官外,大部分的村官是不是真正地发挥上用场,如何让他们人尽其才,应该好好地总结与探讨,不能形式主义至上,使大学生村官计划最后成了出力不讨好的面子工程。

面对河南大学生村官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7%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走过场、形式主义,两成多的村民反映所在村的大学生村官很一般,挂闲职。考察目前已有大学生村官的村,很少真正让大学生担任一村的领导职务,多数只是让他们以助理身份“协助两委工作”。不可避免地,在某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村官就此成为“摆设”,成为当地“歧绩”工程的一部分,而不能真正为农业、农村、农民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学生村官对目前我国社会的积极意义毋庸多言,现实中的困境只能依靠发展的手段来逐步解决:结合我国国情化解村官难题,促进大学生村官合理流动,总体上来说就是要从“农民本位”角度,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让大学生能够真正在农村地区发挥实际效果,为农民群众服务,成为能够让农民满意的“村官”。具体来说,有三种解决途径:给培训,带项目,给资金。

首先是要加强上岗前培训与前期培训,使大学生村官更能满足农村地区发展的需要。目前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一个突出批评就是所学知识与农村实际相脱离,未能完全满足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需求。这与我国大学教育重书本、轻实践,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息息相关,需要从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本身加以改进,在高校层面上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出更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

2008年,河南农业大学创立了全国首个专门培养村官的“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在河南农业大学新学年的招生计划中,新开设的“农村发展与管理”成了最“吃香”的专业:计划招生60人,而上线人数达到931人。这个专业是为农村培养大学生“村官”而设,在全国尚无先例,受到学子们的追捧。相信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大学生将来走上村官岗位后,应该能更加适合农村的“气候”,进而发挥独特的作用。

其次,鼓励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地区引进项目和资金,切实满足农民要求,带动村民致富。目前,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大学生村官如果能在这方面给村民带来收益,是最受他们欢迎,也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大学生本身的信息和资源优势,也使得他们在这方面最容易发挥作用。已有的实例显示,在农村地区干得好、待得久、受欢迎的大学生,大多是能够为当地带来项目,引导当地村民致富的人才。

通过引进项目带动农民致富,既能较好地满足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需求,帮助他们提高收入,又能使大学生村官有所为,在农村地区发挥价值,并获得农民认可,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用得上”、“留得住”。

最后,仿照“留学生创业基金”模式,为大学生村官提供项目基金和相应政策支持。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鼓励大学毕业生下乡当村官是打破农村人才匮乏局面,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项有力举措。但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效果不佳,造成大学生村官胜任力不足急需改革以使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当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具有成本低、产出快、操作简便等优点,但是也存在致命的缺点,不利于培养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说具有以下缺点:

1.培养主体责任不明。培养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沟通互动。在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中,作为培养主体的高校和政府二者缺乏沟通和交流各行其是,致使作为大学生村官的供给和需求严重脱节,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不出真正的能够挑起新农村建设大梁的人才,将会间接葬送新农村建设的前途。

2.培养对象的目标人群没有锁定。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难以精确锁定培养对象。当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是先无目的培养后大规模选拔形式的典型,在学生毕业之前无法确定哪些大学生是作为村官的后备人才来培养的,大学生村官选拔相对于培养的滞后性致使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目标人群难以精确锁定,游离分散。

3.培养内容脱离实际,培养方式难以为继。在培养内容上,当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的课程设置脱离实际。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除极少数学校外基本上没有专门的村官专业。在校学生无法区分哪些将来会是村官,所以课程根据专业统一设置,没有特别针对性,专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缺失。

二、目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弊端存在的原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弊端重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着眼剖析了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弊端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目的的误区。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滞后,无法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对口有用的人才,主要原因在于有关当局尤其是地方政府没有明确认识到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目的,其首要目的究竟是为了新农村建设还是大学生就业。

2.部分激励政策和条例的短期化负作用。我国的大学生村官工程培养的应是能够长期留在农村。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的村官。但是目前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激励政策却是与“下得去、留得住”的目标南辕北辙。在这些激励性的优惠政策中,大多是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录用等“离农”政策,存在方向的偏差,根本就看不出有让大学生“扎根农村”的导向,不能使大学生村官落地生根。

3.扭曲的政绩观。大学生村官弊端重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绩观-村官质和量之争,随着大学生村官工程在全国推行的如火如荼,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推行已经成为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方面。当然科学合理的整机考察体系表现在大学生村官制度推行上应该包括大学生村官工程的“质”与“量”两个方面,更侧重在“质”的方面。

三、构建大学生村官培养新模式

1.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1)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四大原则。为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更好的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四大原则即本地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长效性原则。

(2)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划拨巨资打造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明确培养主体即中央、省级及地方各级政府的作用;精确锁定培养对象,改革大学生村官的课程设置,为新农村建设输入最优秀的人才。

(3)克服当前培养模式的弊端需要建立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

新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定向培养”,根据这一特点将新模式定义为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政府在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二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是培养对象的针对性加强。

2.构建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具体步骤

(1)明确培养对象并细化培养主体的责任。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培养出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在初始阶段明确哪些人要作为村官专门培养,加强培养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大学生村官上任后着手工作的磨合期,才能使大学生村官很快融入农村赢得农民信任担当起领头人的重任。

(2)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培养中的责任。政府和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两个主体,其在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应将政府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投资主体,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身份。目前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为提高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素质和质量,高校应该有效回应农村的现实需要,培养能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

(3)改革课程设置,提高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胜任力。要构建大学生村官胜任力模型作为优化培训内容的依据。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不可或缺的软特质-吃苦耐劳敢于面对困难的无私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清国.大学生村官选拔与培养途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9(01):33.

[2]田巍.如何选拔任用大学生村官[J].江苏农村经济,2009(06):65.

[3]赵光年.农业高校培养村宫的思考[J].农村教育研究,2009(01):35-36.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范文5

截至2012年9月末,海南省共有大学生村官966名,除1名硕士研究生外,其余全部为本(专)科学历,在任1年以内的占比39.23%,1~2年的占比37.47%,3年以上的占比达到23.29%。从创业情况来看,创业项目已启动和有创业计划的仅分别占到大学生“村官”总数的1.97%和19.98%。就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情况来看,2012年前三季度,无大学生“村官”申请贷款创业,也未发生贷款发放,前期发放贷款已全部清偿。

二、海南省大学生“村官”创业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由于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间缺乏横向沟通机制,地方政府既没有鼓励大学生“村官”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创业,也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反馈大学生“村官”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融资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机构开办这一业务的步伐。与此同时,虽然辖区金融机构表示大学生“村官”可以申请助业贷款,但由于缺乏相关宣传和沟通渠道,信息不对称,导致这部分群体迟迟没有申请贷款,信贷投放渠道受阻。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没有专项贴息政策。一是地方政府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用于支持大学生“村官”优质的创业项目。由于大学生“村官”这部分群体人数少,在带领当地农民创业致富方面也不具有代表性,且地方财力有限,无法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项目;二是金融机构缺乏与大学生“村官”的合作意向。县域金融机构(县市农行、邮储银行和农信社)均表示执行的是上级行的贷款政策,无法自主放宽贷款金额、利率等条件,无法满足大学生“村官”群体低利率(甚至免息)、大额度的创业启动资金需求。

(三)大学生“村官”缺乏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尽管大学生“村官”具有学识禀赋优势,但他们普遍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对项目不具备完整的运营思路,往往找不准项目,同时缺乏种植、养殖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创业项目市场前景的分析、预判、处理能力不强。一些大学生“村官”虽有创业想法,但是大部分对创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市场调查、成本核算、营销策略以及创业过程中办理手续、程序流程等了解不够,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有效推进。

(四)当前信贷产品难以满足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需求。虽然县域部分金融机构推出了“青年创业贷款”业务品种,规定乡镇青年只要由所在地乡镇团委推荐,并且有一个领取财政工资的人作为担保人就可以申请贷款。有贷款需求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申请此类贷款。与其他贷款品种相比,借款人如在当地信用社有一定存款,贷款利率可适当优惠。实际上,此类贷款虽然表面上涵盖了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但并未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因此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而言,并未具备太大的吸引力,对于他们较强的贷款需求和较弱的利息负担能力而言,这类贷款难以满足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需求。

三、进一步推动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政策建议

(一)多项政策措施合力,着力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难问题。一是地方政府要根据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难现状,设立融资担保基金,加强与当地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有效发挥担保基金的撬动作用,着力解决大学生“村官”申请创业贷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二是地方政府要制定大学生“村官”创业奖励和贴息政策。设立专项贴息扶持基金,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给予适当的奖励(如贷款贴息、贷款额度放大、转为公务员编制等);三是各相关部门要相互协调,着力服务好大学生“村官”创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在工商管理费及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

(二)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技能和金融知识培训。一方面搭建大学生“村官”创业平台。借助再就业中心培训机构,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培训基地,负责创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质量监控;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后续服务,承担示范性创业培训工作任务。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政策和创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基本知识培训,帮助大学生“村官”掌握好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融资理财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可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金融知识培训班,由县市人民银行牵头,联合县域农行、邮储银行和农信社给大学生“村官”进行授课,宣传当前农村金融信贷政策,信贷品种,让大学生了解相关金融知识及信贷产品。

(三)创新大学生“村官”创业信贷品种,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金融机构针对大学生“村官”特殊群体,研究开发创业性的信贷产品,积极进行创新,推出“大学生村官+农户”等贷款模式,将大学生村官创业和农户致富紧紧地结合起来;二是改进贷款管理方式,简化贷款手续,采取灵活、弹性的授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在贷款担保条件、发放和还款方式、期限上给予一定的弹性空间;三是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信贷品种应单设科目、单独统计、单独核算和考核。着眼于长远利益,将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作为拓展培育潜在优质客户、树立金融企业形象的契机;四是要强化和延伸相关金融服务,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在信息搜集、项目引导、技术创新、利润核算等方面帮助大学生“村官”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力争开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7.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有效需求 充分供给 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 发展 的长效机制?

1 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 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 经济 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 政治 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 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 考试 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 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 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 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 法律 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 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 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 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 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 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 农村 发展 变迁与农业 经济 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 理学 、经济学和人文社会 科学 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 现代 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 艺术 修养和能力。

2.2 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 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 政治 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 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 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 教育 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 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 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 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 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 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 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 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 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 文献

[1] 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 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 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