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改革成效评估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改革成效评估方案范文1
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已完成改革发展初期的培育任务,但质量评估模式缺失。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服务需求是项目纵深发展和评估模式确立的价值取向。审核评估模式是现阶段项目改革的恰当选择,其定位应有益于尊重项目改革创新特质,重视项目质量产出效果,满足服务项目示范辐射需求。审核评估模式下项目评估内涵诉求应有益于目标定位特色化、课程教学匹配化、产学合作实用化、学习成效过程化、质量改善常态化的实现。
关键词:
闽台合作;项目改革;评估模式;内涵诉求
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2009年开始实施,至今已6年多,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关注度不断增强,在创新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上积累了有益实践经验。评估是检视项目质量的必要抓手,也是深化项目改革的重要推手。目前,该项目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质量评估模式,仅开展了若干次常规性教学检查①,检查内容聚焦于项目启动初期的规划制定、经费投入、制度确立、机构设立、人员配备、培养方案等规范性要求,以及引进台湾课程数、台湾教师和台资企业技术人员承担课时数等约束性硬指标,对项目稳妥起步起到了“底线监控”作用,但已无法适应当前项目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评估模式的缺失,将无法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测与评价,不利于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改革与发展。而评估关键在于应该解决或者部分解决新形势下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发展中所面临的急迫问题,不仅要有硬性指标的“底线思维”,更要确立“全面思维”,面向招生、培养和就业等的监控、管理和反馈,据此对整个项目进行合理调控和有效审核。
一、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价值导向与实施状况
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自启动以来,主管部门从政策制定、资金投入、计划安排、课题立项上给予了诸多支持,完成了遴选试点、专项扶持、夯实基础、壮大规模、构建体系等初期扶持培育任务,取得了良性的规模和经济效益。
(一)项目评估价值取向福建正在深入推进省级高等院校办学监测体系建设,2015年初颁布了《福建省高等教育评估办法(试行)》,将闽台合作办学评估列为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项目之一。评估向来具有指挥棒作用,评估形式和手段的更新一方面体现了具体情境对项目评估要求的变化。另一方面,也预示着评估背后的思维方式、文化意义和制度架设的根本变革。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评估应将推动试点单位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服务需求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可以有利于推动试点学校和专业明晰目标定位、改善资源条件、构建质保体系、打造精品特色等,进而厘清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整改,为项目深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增添正能量。
(二)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有力地促进两岸教育交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督导,导致项目实施效果存在问题。一是项目快速发展过程中,试点单位关注点大都聚焦在争夺立项资格、理顺合作机制、增加试点专业、扩大办学规模上,改革创新动能不强,对项目改革内涵、培养模式创新、两地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等方面研究和实践不够。二是项目专业高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潜在生源数量,因此项目改革初期实行降分录取优惠政策,致使生源质量相对差于校内同批次录取的非试点专业,甚至在个别学校沦为经济利益创收工具,违背了项目改革初衷,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三是项目专业的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台资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不够,项目高校服务台资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不够,具有闽台合作意义的办学特色尚未形成,示范辐射效应显示度不强,与项目改革的目标诉求尚存在较大差距。
(三)项目纵深发展趋势2014年,福建共批准了省内30所高校参与项目改革,在205个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中安排招生计划6000人左右②。同时为解决项目高收费低门槛的降分录取问题,实行“生源不足时不执行降分录取”政策,以确保生源素质,夯实项目改革基础。当前,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和加强。福建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服务需求、加强监控”方针,推动高校着力提高办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作为两岸高等教育实质性合作先行先试的改革重点,不可以止步于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应将创新、质量、需求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主题,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示范辐射效益。这不仅是宏观政策的战略要求,也是项目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审核评估模式下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评估定位
评估模式从结果维度划分,一般分为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审核评估3类。合格评估设定基本标准,据此鉴定评估对象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水平评估设定分等次的指标和结论,据此判定评估对象的发展水平,以此作为资源配置的参考。审核评估设定评估范围以及审核项目、要素和要点,但不设固化标准,强调自我定位和特色发展,依据评估对象自设目标来评价目标实现与效果,评估结论为写实性报告;审核评估摒弃了同类对象的排名攀比,推崇办学自主性、质量主体性和特色多样性,最终落脚于质量产出和持续改进。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评估应遵循价值取向而确立模式定位,审核评估模式应是现阶段的恰当选择。
(一)审核评估尊重项目改革创新特质主管部门提出,项目试点单位应具备较好的闽台教育交流合作基础,科学明确的项目建设定位,完整的项目建设方案,较为完善的实施保障体系,较好的人才培养预期效果,一定示范辐射和推广价值等先决条件,并经过严格程序遴选确认③。最终入选的试点学校和专业属“好中选优”,没有必要通过合格评估鉴定其是否规范或达标。对于个别未达到要求的试点单位,主管部门应及时撤销其项目资格,以免影响闽台教育合作大局。任何改革创新项目必然蕴含着难以确定的风险和困难,部分试点单位担忧承担改革失误责任,提防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以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消弱改革创新动力时而有之。中央提出了“鼓励大胆探索”“宽容改革失误”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决策,明确支持先行先试者甩开膀子谋改革、搞创新、促发展。此类项目改革应建立必要的试错机制,消除试点单位面临的创新忧虑和畏难情绪,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可控失误和发展性问题,坚持一视同仁、全心全力支持试点单位锐意进取、改革创新。这对于坚定改革信心,鼓励探索创新至关重要。划分等级的水平评估容易产生区别对待,给试点单位在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造成奖优罚劣的误解,不利于鼓励项目改革创新。审核评估取消了指标的权重和赋分,避免了评估对象间盲目排名攀比,鼓励项目单位在综合分析自身办学实际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科学设定达成效标与实施计划,稳步推进项目建设与发展。审核评估有益于构建试错机制,鼓励大胆探索与开拓创新,可以为试点单位的先行先试营造和谐的政策氛围,赋予其充足的开拓探索空间,推进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改革创新。
(二)审核评估重视项目质量产出与改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主体具有多元性特征。一直以来,政府的计划与投入、高校的办学与管理、教师的学术与传授向来具有强势话语权。唯有学生的主体价值需求在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与改革中被一再耽搁[1]32。政府是“投入者”、高校是“运行者”、教师是“操作者”。学生不仅是项目改革的“体验者”,还应是项目实践“受益者”,更是项目成果的“反应者”,理应成为评价主体。学习性评价理论认为,学习者应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维度,甚至可以用学生的学习成效评价来概况教学质量。英国学者布莱克(PaulBlack)和威廉姆(DylanWilliam)提出学习性评价是指任何其设计和实施的首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2]5。学习性评价是一种以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为主要诉求的评价,与为了评定学生等级,对学生、教师及学校之间进行比较的评价有本质区别。学生学习中心地位和质量持续改进的诉求应得到足够重视,无论是项目质量保障还是评估,都应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以质量的产出效果和持续改进为最终目的。合格和水平评估一般是以教师教学为中心,重视教学资源投入,确保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学习环境和条件。审核评估坚持以学生学习成效持续改善为核心,强调“输入与过程面”向“过程与产出面”转变,强调“教师教学”向“学生学习”的转变,重视学习效果的产出。其目的是为了评估学生的核心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并建立毕业生表现与反馈机制,以此作为资源投入与功能运作的依据。审核评估强调自我管控,通过建立计划性、系统性与周期性的自我评估制度,构建品质保证体系自我检视剖析、持续改进教学过程与质量。审核评估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和就业竞争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更有益于达成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质量产出效果预期。
(三)审核评估服务项目满足示范辐射需求主管部门希望通过项目改革带动一批有示范辐射和推广价值的项目,在对台教育交流合作规模、内容、层次上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项目试点单位在完成规模发展、规范管理、质量保证任务的基础上,每所学校和专业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各自探索出一条切合自身、特色鲜明,并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对台合作办学之路,是其历史使命。项目改革至今,试点单位应在优选的基础上创造特色。设定统一标准的评估指标不利于项目实现个性化发展和特色化办学。面对复杂交错的多样化高等学校模式,要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分别归类,使所有高校能各就各位,明确各自发展方向[3]1。以单一的指标评估非学术性研究型大学显然不公平,无助于激烈竞争而且起着消极误导的作用[3]5。充分尊重学校的差异化选择和个性化定位,由学校自己设定质量目标,进而开展质量管理和评估,是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审核评估鼓励学校自定办学效标,自设质量标准,不设固定指标,不做横向比较,只看纵向变化,只做自我比较。在评估过程中,由受评对象提供详实数据、案例等资料,对自我设定的办学目标达成、办学特色成果进行证明,最后用学校自定“标尺”检视质量绩效,自我剖析存在的差距及成因,据此进行反思改进。审核评估提倡自我定位、自设目标、自主发展,有利于发挥办学自,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更能满足项目示范辐射需求。
三、闽台高校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审核评估模式的成效体现
审核评估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引导高校合理定位,促进办学条件改善,推动学校形成特色,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高校差异的现状,审核评估模式注重对招生、培养和就业等的监控和管理,最终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反馈机制。
(一)实现目标定位特色化项目专业应确立符合学校整体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符合区域及产业发展趋势,符合闽台合作办学特点的应用型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教学资源保障机制、特色办学及专业发展计划等。审核评估应重点考察项目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及实施计划、两岸高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依据,学生核心竞争力课程设置及实现效果,两岸高校教学资源保障制度及执行情况,特色办学方案的可操作性及显示度等。
(二)实现课程教学匹配化项目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应有利于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需求,依据专业建设发展需求配置教学团队,教师数量结构、专业背景、讲授课程、教学效果、产学研合作、专业服务等能促进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实现。审核评估应重点考察项目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培养目标之间的符合度,两岸高校分段教学课程衔接与互补、实践教学课程、质量监控及效果,两岸高校专兼职教学团队的素质能力、教学研究水平与目标特色实现的相关性,教师教学能力与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落实效果等。
(三)实现产学合作实用化项目专业应利用台方高校及台资企业资源,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开展系统性或整合性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专项培训等产学合作专业服务,并以此推动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应重点考察产学合作制度保障及运行成效,台方资源利用及产学合作成果,两岸教师共同开展产学合作的内容和效果,教师将产学合作成果融入教育教学工作情况等。
(四)实现学习成效过程化项目专业按照闽台合作办学的生源特质和教学特点,制定有效措施协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运用教学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诉求;以推动学生成长发展为导向,建立在校生学习成效持续监测机制和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调查机制,以此提高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针对性。审核评估应重点考察项目学生学习资源运用、课程辅导、就业指导机制和执行效果,学生学习成效日常监测方式,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学生教学满意度调查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调查结果等。
(五)实现质量改善常态化项目专业应构建以学生学习成效持续改进为导向的质量保障与改善机制,建立自我检视与评估制度,妥善运用内外部各类信息反馈渠道,重视问题和原因分析,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持续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的自我改善。审核评估应重点考察项目单位的闽台合作教学质量标准建设,闽台合作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建设与运行成效,两岸高校自我检视内容、方式与反馈机制建立,质量信息统计分析、问题反馈处置与自我改善效果等。
参考文献:
[1]刘康宁,董云川.高校专业评估应回归学生的主体价值[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4).
[2]BlackP,WilliamD.Insidetheblackbox[M].London:King’sCollege,1998.
改革成效评估方案范文2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项目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职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之一。尤其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项目化教学因其在职业技能、岗位技能、团队合作等素养培养方面的优势,成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也形成了关于项目化教学较为完善的研究成果。笔者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依托绍兴纺织电子产业对职业技能的需求,深入分析课程体系所蕴含的知识技能关联度,以项目化教学为基础,构建大跨度的项目设计,一个项目的实施覆盖多门有关联的课程。在每门课程内进一步分解项目的子模块,实施项目化教学。为了更好地评估该教学方法的教学有效性,本文结合过去五年跨课程教学实践,探讨CIPP评价模式在跨课程教学的适用性,将CIPP的四个评价因子与跨课程教学实施的目的、内容、过程、结果相结合,构建针对跨课程教学的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进而较客观地对教学成效性进行评估。
一、CIPP评价模式及项目化教学评价适用性
CIPP模式是由学者斯塔弗尔比姆(D.L. Stufflebeam)
在1966提出并创立的一种评价模式。该模式是在泰勒行为目标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1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个评价因子构成的完整评价模式,简称为CIPP评价。CIPP评价强调目标评价只是评价因子之一,注重目标的完成过程评价,以及关注实施过程的背景条件评估和实施方案合理性的评价。
CIPP评价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部分组成,四个部分前后递进,构成一个完整立体的教学评价体系。
背景评价是CIPP的第一阶段,对教学目标实施背景评估,确定教学对象的现有需求(自我需求、社会需求)与教学设定目标的一致性,评价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有效性,提出改进信息。背景评价是动态性评价,在教学活动进行中,根据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的发展关系,不断调节教学评价,完善教学计划目标。
输入评价是CIPP的第二阶段,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依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服务的教学对象,对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过程以及教学资源等教学输入资料进行评价,评估教学目标完成方案的可行性和客观性。从教学活动的实际环境判断输入教学资料是否有用有效,从教学实施的逻辑上判断输入性资料能否达到教学目标。通过评估,明确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实施方案和资源组织,并提供实施决策信息。
过程评价是CIPP的第三阶段,是对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形成教学过程评价。该阶段监督教学实施进度,检查是否按照计划进行,确定教学资源的应用有效性,关注阶段性实施结果。根据监督和检查情况,评估教学方案的执行力,提出完善和改进信息。过程评价伴随教学活动全过程,通过提供评价信息,供教学方案制定者和执行者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
结果评价是CIPP的第四阶段,是对教学结束阶段所形成相关成果的观测、分析、解释,判断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分析教学方案所产生的预期和非预期效果,形成教学实施成果的评价结果,是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过程的综合评估。
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阶段是一个紧密的有机体,能够对教学活动从目标设置、方案制定、实施过程、教学结果等方面进行完整的评价,相对于传统意义上以教学结果为主要评价参考物的教学评价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使课程教学评价更全面、更系统,也更适合用于注重过程教学的高职项目化教学活动。
高职项目化教学设计所设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基于对应的学习对象,注重过程考核评价与项目完成考核结合,这些特征与CIPP评价模式的全方位评价相一致。
二、跨课程项目的教学设计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是将知识技能按照电子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维护等四个生命周期顺序进行编排教学,设计多个较大的电子产品项目案例,将项目案例的实施过程分散到关联的有序排列的专业课程中。每门课程项目化教学就是对该项目案例的部分开发实施,前一门课程完成后,后续课程接着以此未完成的项目继续开展符合本课程知识技能的应用,直到预定的最后一门关联课程结束后,该项目也完成设计、生产、销售、维护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学生在系列课程学习结束后,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项目,并基于项目实施过程了解和掌握对应的岗位技能需求。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项目的构建和课程间教学组织的有序衔接。一个设计合理有效的项目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边做边学,学完即做完,获取显著的学习成就感,将技能学习与教育的人文关怀因素很好地融合;而课程间的教学组织和紧密衔接则是考量了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督及对教学团队、教学资源的有效调整。
跨n程的项目与地方产业典型产品融合,则能够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产业的认知。以纺织电子产品染料加注控制模块为例,讲解跨课程项目的教学设计。纺织染料加注控制模块是绍兴地区印染企业用平机印染设备中的一个常用模块,完成对印染的染料加注控制。将该模块作为教学项目载体,能够涵盖电子技术实训、电子CAD制图、电子产品综合设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产品市场营销、电子产品维修等多门课程的教学知识点。
跨课程项目教学的实施特点是将多个大项目案例并列覆盖多门课程,课程有序组织,课程内项目分解实施和课程间的教学过程环环连接。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项目教学总体目标的设定需根据学生群体进行调整,教学项目的选择需考虑难易程度和知识点覆盖广度与深度,教学实施过程的监督和评价直接影响到前后课程的衔接,受到项目关联的课程群整体教学成效评价难以用传统的单一目标结果考核来完成。
三、基于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CIPP评价模式构建
按照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u价因子划分,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可分为项目教学目标设置、项目构建与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过程实施与监督、教学成果评估四个方面,每个方面与CIPP评价因子的对应关系可表述如下。
一是背景评价。考察跨课程项目教学目的是否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受教学生群体学习基础是否支持该教学活动开展,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和配合项目活动的实施,教学成果能否达到社会、企业对人才职业技能的需求等。
二是输入评价。项目构建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度分析,项目对知识技能点的覆盖面,项目库所含技能与岗位需求的结合度;项目实施的难易程度,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情况;课程内的项目分解是否合理,课程群在该项目实施的衔接;项目实施的资源是否齐备,企业参与项目实施和教学的力度,教学场地与教学时间(含课外)是否充裕等。
三是过程评价。课程内的教学过程及课程间的教学衔接是否顺利,项目实施进度是否符合预期,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师在项目实施中的引导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增量改进以及对教学目标的及时调整。
四是结果评价。评估项目完成情况,课程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基于项目完成度,分析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深度;调查教师的教学反馈,考察教学设计对教师的工作压力;观测学生对跨课程项目的认可度,观测项目实施全过程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结合度;结合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在现有教学资源、师资团队、学生群体下,对该教学设计的教学成效性进行评估。
基于上述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CIPP评价模式分解,制定教学评价体系,包含教学背景评估表、教学输入评估表、教学实施过程评估表、教学结果评估表。教学背景评估表由跨课程教学制定者进行教学活动前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输入评估表由制定者与授课老师共同评定,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项目库教学项目,安排课程教学衔接关系,组织教学资源;教学实施过程评估表由制定者、授课教师、参与学生分别完成评定,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结果评估表由制定者、授课老师评定,关注教学目标完成度和学生增量性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获取对跨课程教学实践的教学成效评价。
四、CIPP评价模式应用及教学反思
笔者学校通过两年多的应用实践,在项目构建、教学实施、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改进。明确了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更合理,更有针对性,能够依据学生群体背景设定多级目标,进而探索了层次教学设计;促进了跨课程项目库的建设,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对应的教学项目;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督,注重教学中对象的变化过程,形成性评价使项目实施更有质量;对教学成果做出了有效评价,评价与教学形成良性互动。因此,CIPP评价模式基本解决了跨课程教学设计的教学成果评价问题,也证明了该评价模式适用于高职项目化教学,能够不断优化教学质量。
改革成效评估方案范文3
1.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认识不到位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虽然重要性不及医卫类专业课程,但其毕竟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课程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单纯地从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出发进行改革,没有联系其他课程实际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出要求,导致改革成果无法符合其他学科发展,引起学科之间出现不协调。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存在问题
制定改革方案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点环节。但是在实际改革过程中,改革方案的制定往往比较草率,没有经过多方论证。不仅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与未来发展更是出现背离的趋势。总的来说,改革方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改革方案整体思想前瞻性不够,对医卫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未来发展考虑不到位。第二,改革方案全局观缺乏。没有对计算机基础以及医卫类专业课程进行全局考量,导致改革方案存在偏差。第三,对改革方案的论证乏力,没有对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发展性等进行论证,导致改革容易出现失败。
3.计算基础教学改革执行力度较弱
执行力度较弱是医卫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改革存在的根源性问题。执行力度较弱首先表现在现阶段大部分医卫类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不关心,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想、方案以及其他工作都表现出漠不关心,只是简单地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同时,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执行不到位,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注重如何完成教学计划和提升教学效果,完全没有在教学中执行改革方案,导致方案难以实施。
二、医卫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策
1.强化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认识
强化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认识,端正教学态度,对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课程发展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改革,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才能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处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其次,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完善教学内容和手段,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专业课程更加贴合,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
2.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
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主要应该从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入手,这是因为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所以,在改革方案中,应该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革新措施,每隔一定周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更新,确保教学内容保持全新状态。同时,广大医卫类专业院校应当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手段,减少理论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知识在实践背景中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3.加强改革执行力度扩大改革成果
改革成效评估方案范文4
为进一步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全体师生生态文明素养,辐射带动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生活创建,根据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及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县教育局在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规划23所学校开展了2021-2022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前一阶段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抓好统筹协调
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局其他所有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基教股、计财股、发展规划和建设股、教育督导室等相关股室负责人、督学责任区负责人和各学校校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强化了创建工作的组织保障。为全面落实创建工作,制定科学的创建工作方案,局分管领导召开了统筹协调会议,商讨了创建工作方案,明确了职责分工,为创建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深入调查,科学制定创建工作方案
为全面准确做好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规划,2021年5月,县教育局对全县所有学校的绿色学校创建基础情况进行了摸底和分类,拟定了创建工作方案,下发了《关于印发<县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按要求制定了“绿色学校”创建规划及(2021-2022年)分年度实施计划,明确了2021-2022年创建工作总体目标(66%)和创建学校(23所)。按照属地原则,我县现有学校35所,其中市属高校1所,县属学校34所,2021年规划创建绿色学校9所,占比26%,其中高校1所,县属绿色学校8所;2022年规划创建县属绿色学校14所,占比为40%。
三、围绕创建内容,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各类学校在教育及其他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绿色规划管理、建设绿色环保校园、营造绿色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创建要求,切实加强资金投入,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总结前段工作的基础上,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我县2021年绿色学校创建校对照《省绿色学校创建评价指标(中小学校)》开展了自查自评工作,自查自评结果是8所创建学校能够全部达标,到年底前可以开展评估验收工作。后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继续巩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积极改善绿色环保设施,努力营造和提升绿色校园文化,同时要及时收集完善和整理好创建工作资料,积极迎接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验收。
改革成效评估方案范文5
【关键词】五步教学法;移动终端维护;教学改革;应用
课程改革可以是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或是改革教学考核方式。从2005年到2013年,我通过对《移动终端维护》课程教学活动的尝试和实践,全面认识和了解到 “五步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终端维护核心职业能力水平。
“五步教学法” 主要由“准备—目标—任务—行动—评估” 五大步骤组成,其中,第一步“准备”是否充分是决定后续四步成功与否的关键,下面将具体介绍各个步骤在《移动终端维护》这门课程中的应用情况。
第一步:准备
这个步骤主要是在课程开始前完成,需要教师和学生分别准备,但准备的内容各不相同,通过各自的精心准备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为后续四个步骤的完成奠定基础。
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提前研究课程、分析学生、研究教材、分析内容、研究教法、分析学法、研究教具、分析任务,备好每一次课,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教学案,做好教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在每次课开始前几分钟对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现场检测,督促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提升学生的探究欲望和主动性。
对于学生而言:首先需要进行小组建设,本课程共组建了九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各自的特点确定组长、小组名称、小组标识、团队成员及各成员的特点、爱好等内容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其次是根据教师预先精心设定的问题进行课程的预习、资料的检索、筛选、整理,同时在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和辨析,形成各小组的方案,以规范的文本形式提交。最后,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现场检测,自主抢答进行、或小组内成员轮流进行、或小组推荐成员进行回答,提高学生的知识检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组织归纳能力。
第二步:目标
目标是根据学期教学计划来确定的,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目标要明确、具体,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对目标进行解读,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语言。(2)目标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实施任务和行动,要避免使用不切实际的语言。(3)目标要体现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明确内容和要求,便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避免直接说明教师要做的事情。
第三步:任务
根据目标教师精心构思后拟定贯穿整个课堂的任务,各个任务之间相互衔接,联系紧密,便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中。比如职业素养提升这个模块所设计的便是剧本写作、角色模拟、现场演练这三个任务,而对于元器件拆焊与植锡则是安排的SMD小元件拆焊、半导体器件拆焊、塑胶元器件拆焊、集成元件拆焊与植锡四个任务。
教师给定任务之后,通过精讲核心问题,演练关键操作步骤,引导学生对每个任务进行解析,然后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开展每个小组随机抽查一人,或自主推荐一人,或组内轮流回答,或组间进行抢答等多种形式的现场检测,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思路和进度,力求讲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成效。
第四步:行动
尝试教学理论提出“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这里的“试”、“练”和“做”均可以看成是“五步教学法”中的行动。
通过行动,将学生推到教学的主体地位。在行动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认真观摩、巡回指导、及时提问、加强监督、发现问题、做好记录,为后面的教师评估部分采集好数据。
第五步:评估
《移动终端维护》这门课程采用的是360°的评价方式,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估三部分组成,每一种评价方式都设计有专门的评价单,每个项目完成后及时进行各种评价、分析和总结。评估的结果即为课程的学期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提供了学生的课堂表现、任务单完成情况和模块阶段测试情况等数据,是平时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总成绩的30%;教师评估和学生期末考试是期末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总成绩的70%。
经过教学实践,为了更好的应用“五步教学法”,提高教育成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继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准备一定要充分,教师和学生要各司其责,提前完成;(2)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3)教学任务和行动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一定要精讲,有的放矢,时间分配要合理、灵活;(4)教学评估一定要及时、有效,并将评估分析的结果运用到后续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加快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提升教学改革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梅秀江主编.手机维修技能与考证培训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邱学华著.尝试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第2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改革成效评估方案范文6
关键词:绩效;改革;管理
我国在绩效管理方面的应用及研究均晚于西方国家。目前对于绩效管理的实践应用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尤其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大,在当前的绩效管理改革中,面临较多的问题。现阶段,如何提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是人民群众比较关注的热点,因为这与我国的经济体制建设及民治法治建设均存在较密切的联系。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提出我国事业单位进行绩效管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问题提出可靠的改进建议。
1.绩效管理的定义
在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首先提出“绩效管理”的概念。绩效管理最先产生与国外企业的私人部门,并较具成效,由此引起了公共部门的关注,并引进国家机关、行政部门等。我国是从1995年开始正式引用“绩效管理”措施,最先也是应用于对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中。在此基础上,逐渐推广应用于事业单位。具体而言,绩效管理的定义为:单位或者机构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与员工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共同参与绩效计划制定、绩效结果应用、绩效考核评价、绩效辅导沟通、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能够持续提升组织整体及个人的工作业绩、工作效率。
2.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实施绩效管理的不足之处
由于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环节及措施仍然不够完善,存在较多不足之处,阻碍着事业单位推进绩效管理的进程。
2.1绩效管理实践的基础较薄弱
首先事业单位属于辅助政府职能实现的附属部门,人员具有较强的优越感,缺乏改革进程中的危机意识,因此,事业单位内部的领导阶层大部分未树立改革意识,内部管理不统一,即使施行绩效管理,其管理目标及具体职能的分配均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使得绩效管理只是空有名头而流于形式,不具有实质性的作用。
2.2绩效管理的可操作性及系统性均较差
由于内部管理不协调统一,领导阶层不重视绩效管理改革与落实,从而使得许多绩效管理方案都是没有经过严谨的讨论就制定,甚至不遵循民意,这直接导致绩效管理方案在实施的时候遭到员工的抗议,操作性下降;同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绩效管理改革方案其系统性差,实践时显现出较多漏洞,实施的成效不大。
2.3绩效考核方法不够完善
在绩效考核管理上,首先事业单位绩效的考核内容及范围不够明确、量化程度低。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沿用的绩效考核方式均受传统方法的影响,按照“德、能、勤、绩”四个大方面考核员工,考核方案中没有体现出事业单位本身的特征和优势,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满足当前聘用人员对以工量酬的需求,也不能体现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职能的实施价值以及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这样笼统、流于形式的考核方式准确性较低,不能通过观绩效去评价不同员工的真实业绩和真实能力,这样的管理方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激励作用,最终不利于事业单位发展壮大。
2.4反馈机制不够健全
绩效管理实施后缺乏完善的反馈机制,则无法有效了解管理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事业单位比较注重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注重绩效管理给员工带来的福利与好处,却不关注绩效管理制度落实后员工的反馈,这很难从中得到改进绩效管理方案的建议,非常不利于整个单位的绩效改革进程。
3.我国事业单位进行绩效管理改革的作用
一直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均是实行行政化管理,员工的薪酬福利以及职业发展都受到行政身份的制约,目前,越来越多的行政人员希望单位能够效仿企业管理方法,解除身份约束,直接通过绩效的考核评估员工的价值,更易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及积极性。因此,事业单位实行科学绩效管理,能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令员工业绩显著提升,通过员工个人的绩效提升,从而带动整个组织绩效的提升及目标的实现。
4.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对策
4.1制定绩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受到传统管理政策的影响,最先应用绩效管理的政府机构在绩效评估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导,因此,事业单位在落实绩效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效仿对象;此外,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无明确、统一的领导机构,考核标准也过于抽象,甚至随意性较大。所以,从长远上看,制定绩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从根本上解决各个单位的绩效管理难题,使绩效管理更趋于规范,管理制度更健全。
4.2提高群众参与绩效管理的积极性
绩效管理需要普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因此,为了更利于绩效管理政策的推广,需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树立广大群众关于绩效管理的意识。因为事业单位属于公共性的服务单位,也具有较强的垄断性特征,实施绩效管理能够增加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的透明化,向群众公开信息,相当于增强了群众监督的力量,有效提升群众参与绩效管理的积极性,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能够更自觉地改善服务质量和提升业绩,体现出绩效管理的优越性。
4.3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健全的绩效评估体系,应该包含考核人员的水平、社会发展指标、经济指标与绩效考核指标等方面的评估标准。考核人员中,主要以各单位、各部门的主管领导为主,因其对员工考核的内容广泛,考核手段要求多元化,因此,考核人员务必熟悉科学的绩效管理办法与过程,实践中,有意识地融入先进的绩效管理理念,既提高绩效考核的质量,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此外,完善其他方面的考核指标,不但能够充分显示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对员工起到鼓舞作用, 另一方面,能够使整个考核评估体系更科学、更规范。
4.4完善绩效管理与绩效反馈制度
在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改革过程中,绩效管理制度是支撑绩效管理能够有效展开的统一规范。而绩效反馈则能够有效反馈绩效管理实施的成绩和存在问题,因此,绩效管理与绩效反馈是一种沟通机制,完善绩效管理与绩效反馈制度是促进绩效管理能够有效落实的保障。例如,落实考核制度时,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了解该种制度值得肯定之处或者不足之处,管理人员及反馈人员均要严格遵守绩效管理的标准,保证反馈信息的公正、公开。
5.结束语
因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推进,我国事业单位也进行了绩效管理的改革,一方面符合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事业单位内部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目前,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小有成效,但是要在短时期内完全摒弃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还是不现实的,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阶段更需要集中力量,通过探索与实践,加快绩效管理改革,重视绩效管理对社会公共服务的作用,对不足之处进行有效的改善,人人参与绩效管理、重视绩效管理,让绩效管理在社会公共事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婷.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改革初探[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8)
[2]宋玲雅.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现状与对策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0(8)
[3]杨宁.浅析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江苏科技信息,2009(10)
[4]景怡然.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 促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