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博物馆藏品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博物馆藏品管理范文1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一)藏品来源。藏品来源必须在出入库凭证和各种账目中明确记录。根据藏品来源的不同,在藏品账号方面有不同的编码规则。
(二)移交入馆。在确认来源后,藏品保管人员将依托藏品交接凭证进行入馆交接工作。仔细清点所有藏品,并将藏品的名称、来源、类别等最普通的属性记录在凭证上,最后将藏品运送至文物库房区。
(三)库前整理及入库。在文物库房区,藏品保管人员将对藏品做进一步确认,并将藏品的详细属性数据录入有关账目,可分以下几项具体工作:定名及鉴定、技术处理及实测、记录影像资料、录入藏品账目及卡片。
(四)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五)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六)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及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一)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二)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三)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四)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五)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以往的博物馆展览陈列几乎都是以静态的展品为主体,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观众难以对展品全面了解,从而无法产生亲近感,使观众与博物馆渐行渐远。数字技术的引入,使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早期的大型博物馆开始了场景化、动感化、交互式的展览陈列尝试,引起了观众的好奇与兴趣,吸引了他们对博物馆的注意。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一)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二)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三)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四)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博物馆藏品管理范文2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突出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基层县级博物馆藏品质量与数量有了很大提升。博物馆藏品的增加,一方面在研究地区历史与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起到传统文化的宣传作用。但是在藏品管理实际过程中,由于受到技g制约、管理人员水平问题以及管理制度缺乏等问题影响,造成了一定的管理问题。为此博物馆管理者根据问题的主要原因,开展了针对性对策研究,为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1 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存在突出问题
1.1 藏品保护技术依然有待提高
藏品管理不善将会造成文物损坏、遗失等重大问题的出现,继而造成文物管理重大事故的出现。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造成藏品管理不善的基本原因是其保护技术依然有待提高。这种技术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监控技术盲点问题。博物馆藏品保持环境、安全等问题监控技术的提高,是保证其保存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实际的监控过程中,部分监控盲点的存在使得藏品保存工作受到了一定影响。这种盲点问题是因为两方面问题造成的。一方面人为设计盲点,既监控设计中因人为设置不善造成的监控盲点,另一方面为技术盲点,既因为设备设计质量问题造成的监控盲点。第二,藏品保存环境控制技术能力不足。文物藏品保存中,对于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要求较高。但是在研究者对县级博物馆文物展示区与库房实地检测中发现,由于受到技术缺陷影响其藏品保存环境中的控制技术不足,造成了藏品保护质量的下降。
1.2 藏品管理人员工作水平较低
在县级博物馆时间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管理者工作水平较多造成的藏品管理问题,对于博物馆日常工作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对文物藏品造成破坏。文物藏品是博物管理藏品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实践工作中,因保管人员缺乏文保专业知识或疏忽大意造成,进而对文物造成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第二,技术能力缺陷。新型藏品保护技术的应用,是确保藏品管理质量提升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部分博物馆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技术能力(如专业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等),无法使用适应新型控制技术,进而影响藏品保护技术优势发挥是当前博物馆藏品保护中遇到的重要难点问题。
1.3 藏品管理过程缺乏制度制约
在博物馆管理中,管理制度的缺失造成了藏品管理质量的降低。管理制度缺失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以下两方面问题出现的。一方面县级博物馆管理者由于长期受到事业管理体制影响,缺乏经济责任制制度管理理念,进而造成管理者制度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博物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进而造成其制度建设中缺乏参考依据,影响了制度建设的约束力。正是由于这种制度约束力的降低,造成了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中管理力度降低、责任制难以落实等多种问题的出现。如藏品管理实践中,由于现有制度中对部分管理责任为制定明确的责任岗位与人员,进而造成管理事故无法进行有效处理与责任追查的问题,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管理事故。
2 藏品管理问题应对策略研究
2.1 引进数字化信息技术,提高藏品管理技术水平
第一,采用数字化监控技术提高监控质量。数字化监控技术较之传统系统,具有监控视频清晰、灵敏度高以及监控死角小等技术性优势。如红外线监控设备的应用,在藏品夜间与消防监控中都起到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作用。第二,利用自动化处理技术提高环境控制精度。数字自动化控制技术与人工管理技术比较,其对环境控制的精度、反应效率更加准确高效,进而更好的提高了藏品保护质量。同时自动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很好地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对藏品的二次伤害。如利用自动控制主机将恒温空调、排风除湿系统进行一体化控制操作,即可很好地提高藏品环境质量。第三,保证整体化控制管理模式的运行。藏品保护不仅是单一的控制过程,而是环境、人员、设备整体控制的过程。因此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确保了藏品保护中整体管理模式的开展。如数字化一体监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协调各类监控设备开展藏品管理监控工作。同时,对监控中发现的问题数据,监控中央处理设备可以根据程序设计流程做好问题分析、预警警报以及对空气质量、消防设备等保护性设备进行控制,确保问题处理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2.2 开展实践性职业培训,培养合格的藏品保护队伍
对博物馆现有就业人员以及新入职员工开展实践性职业培训,培养出具有藏品保护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藏品保护队伍,是当前县级博物馆人力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队伍培养中,其工作内容包括了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已就业人员的技术培养。对于博物馆已就业工作而言,职业培训的重点应集中在新型文保技术以及相关理论技术的培养中。如加强对已就业人员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培训,进而提高其数字化文保设备的控制质量与效率,就是当前博物馆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是新入职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对于博物馆新入职员工而言,其文保理论与相关技术知识水平较高,但是其文保实践能力的缺乏却是其管理工作中遇到主要问题。为此管理者可以采用工作经验分享、职业技能培训等不同模式,对新入职员工开展职业能力培训(如文物修复实操培训、环境控制设备操作培训等),提高其藏品保护实践工作能力。同时在职业培训中,管理者针对基层博物馆管理经验较少的劣势,可以派遣工作人员管理规范的省、市等大馆开展实践学习,提高其实践工作能力。
2.3 以藏品保护质量为目标,建立严格的藏品保护制度
在县级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制度建设中,包括了一目标、两核心、三控制的建设内容。一目标就是围绕藏品保护质量提升为目标,开展制度建设工作。这是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必须达成的工作目标,也是管理制度制定中心内容。两核心就是确保以藏品管理责任制度与保护过程全程监控制度为核心,在藏品管理过程中搭建起全面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是管理者可以确实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而制度管理的内容则包括了对藏品保护环境、工作流程以及展示过程的控制中,保障管理工作落实到文保工作实践中。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藏品保护管理制度建设必须与博物馆实际情况结合开展,提高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与控制质量。如县级博物馆在展示管理制度中,必须结合当地民族与民俗习俗忌讳特点制定制度内容,确保藏品展示中不出现类似问题,影响博物馆展示与整体工作的进行。
3 结语
县级博物馆文物藏品保护的开展,是其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为此博物馆管理人员结合实践工作中遇到的技术不足、管理人员水平问题以及制度缺陷三点主要问题,开展了实践性应对措施研究,利用技术与管理结合的实践性工作方法提高藏品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博物馆藏品管理范文3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
处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化条件下,随着博物馆社会交流的频繁,博物馆面临的风险随着增多。例如,2011年埃及国家博物馆在动乱中遭到抢劫,损失惨重;同年5月以来,故宫博物院发生的失窃、文物损坏等一连串危机事件,引起社会舆论的持续关注,使故宫身陷窘境。在这两次危机事件中,前者是由埃及国内政治危机间接引发的博物馆的风险,后者是由故宫博物院内部原因导致的博物馆的风险。这两起都属于藏品风险,此外,博物馆的风险还来自人员的风险、馆舍及设备的风险等,它们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由此可见,现代博物馆引进"风险管理"这门管理科学,使博物馆对于各类风险有所准备、进而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一、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的定位及其含义
风险是指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不确定性。博物馆同其它组织一样,在经营管理中会面临不同层面的风险因素,需要控制其风险。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国家级或省级博物馆为一级风险单位,拥有1万件以上和5万件以下的博物馆为二级风险单位;而拥有1万件藏品以下的博物馆为三级风险单位。近年来,博物馆藏品风险的问题在我国博物馆界是关注之热点。风险管理作为现代博物馆管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博物馆藏品进行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决策与方式选择、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工作,目的是避免或降低由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导致藏品损毁的可能,以获得博物馆正常运作和管理的安全保障。
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于博物馆藏品风险的释义是"藏品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刘舜强指出,藏品风险就是在藏品保管、保护、修复、展示、运输、研究及相关情况下,由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导致藏品损毁或受到伤害的可能。他认为这些风险因素,一方面来自藏品本身,另一方面则来自藏品所处的外部环境及与藏品发生关系的人。因此,对藏品进行风险管理是对藏品活动的过程控制,是对藏品本身及外部环境和对与藏品发生关系的人进行管理。如在展示字画、丝织品等藏品时,不仅应有防弹玻璃制作的框架或装有报警装置的展柜对其进行防护,而且要考虑到藏品可允许的光照量、运输面临的风险,以及展厅面临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威胁--带脚轮的转椅、带酒精挥发物质的饮料、工作人员、清洁工人、以及展厅的防盗防火设备等。
对于现代博物馆来说,藏品的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决策、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环节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这就要求博物馆在管理过程中,采取各项应对措施,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各种风险发生后对藏品造成的消极影响。
二、博物馆藏品的风险评估方法
藏品的风险评估主要有两种,包括藏品风险识别和风险估测。
藏品风险识别主要是识别其内在风险及外在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只有全面了解各种风险,才能够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害程度,从而选择应对风险的有效策略。博物馆业务工作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难度相对较大,博物馆的风险识别是藏品风险管理中难度最大的一部分,主要由调查人员通过系统性工作,寻找藏品的所有潜在风险,根据每个风险的特点,分析藏品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而转变为明确的风险评估。识别的方法是通过收集和观察有关藏品的包装过程、运输过程、展览过程、修复过程的资料和数据,根据每个过程的特点,查找和分析各个环节潜在风险的规律性,分析藏品风险的不确定性,从藏品本身和外部环境找出藏品潜在的风险敏感因素,确定其敏感程度。
风险估测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分析博物馆藏品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的严重程度。藏品风险估测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测风险的事故发生概率,二是预测风险的损失程度。预测风险的概率是指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分析资料,观察造成藏品损失的规律性,估计和预测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可以使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的不确定性。预测风险的损失程度,也就是预测博物馆藏品可能损坏的程度,进而可以对损坏概率高和损坏程度大的风险进行重点防范。
三、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决策与方式选择
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决策是以藏品风险估测为基础的。风险估测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信息资料和决策依据,科学的风险管理决策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和核心内容。风险管理过程是根据藏品风险评估的结果,对每一个风险进行次序排列,采取措施减少这些风险,编制风险防范计划,将藏品风险转变为风险应对。
首先,制定藏品风险防范策略。藏品风险防范策略可以分为规避、接受、保护、降低、转移几种方式。"规避"是指排除特定威胁,特别是排除特定威胁的起源。特定的风险事件是可以排除的,让藏品回避已知风险,从而保障藏品安全,是藏品风险管理的最高目标。"接受"是不采取任何行动,将风险保持在现有水平。这样的风险是可控或者危害极小的,对于藏品而言是可以接受的。"保护"是通过对藏品的材质、构造的考察、研究藏品的保存、展示环境,以及修复工作,为藏品量身制定风险保护措施,使藏品安全得到保障。"降低"是借助相应的手段将藏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可接受程度,以降低遭受灾难性损失的风险。"转移"则是指将藏品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独立机构,使藏品安全而得到保障。比如,在明确的风险战略的指导下,与资金雄厚的独立机构签订保险合同,将藏品转移给从事风险合并事务的专业保险公司或其他风险投资机构,这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且公平的转移手段。但由于可保风险必须是符合一定的条件的纯风险,所以风险转移不是藏品管理的主要风险应对策略。
在制定了风险防范策略后,就要制定相应的风险行动计划。制定风险行动方式主要考虑五个方面的因素:可规避性、可接受性、可降低性、可保护性、可转移性。例如关于水彩画藏品的问题,风险管理小组就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从光照对颜料的危害程度,到物理损害的起源,到展厅的酒水饮料对藏品的影响,到运输过程遭受持械抢劫的可能性,到人为破坏、火灾和被盗的危险。在执行风险应对的过程中,制定以上任何一种风险的防范策略已经是很困难了,要平衡各种风险需要将多重标准应用于所有方面,综合考虑该风险是否可规避、可接受、可降低、可保护还是可转移。制定风险行动计划应该对突发事件快速作出反应,按照预先制定好的风险行动计划进行。此外,还要对照防范计划,定期向管理小组报告藏品风险应对工作进展。风险行动步骤可以是顺序性的,也可以同时进行。例如,针对藏品被盗风险,博物馆可以根据情况使用"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并举的措施,三种方式同时进行,特别是加强现代技术防范措施,加强人员安保,降低藏品被盗风险,以确保藏品安全。
四、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博物馆藏品管理范文4
博物馆文物藏品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和精华所在,将博物馆文物藏品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具有必要性,既是财务制度的要求,也是加强博物馆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对现行博物馆文物保管制度完善的需要。虽然将文物藏品纳入博物馆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具有必要性,但现实中,对博物馆文物藏品长期以来并未纳入博物馆的固定资产账目进行管理,博物馆一般以文物藏品总登记账代替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文物藏品总登记账又称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其格式由文化部文物局规定。在文物藏品总登记账中,文物藏品计量单位按照国家计量总局公布的统一法定计量单位办理,只体现文物藏品的数量和品级,而并不能体现文物藏品的经济价值。
博物馆文物藏品长期以来未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博物馆对文物藏品偏重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而忽视其经济价值。且为了有利于对文物藏品进行专业的分类保管和研究,博物馆文物藏品多由业务部门而非财务部门单独设立保管部门进行登记管理。二是由于博物馆文物藏品作为一种特殊资产,其价值很难确定。除收购和征集取得的文物藏品有确切的取得成本外,大量文物藏品来自考古发掘品移交或系统内的拨交或交换,文物藏品的取得成本为零,使文物入账价值难以确定,市场价值更难以估计:第一,无市无价,文物价格具有不可估量性。第二,文物价格确定缺少权威性。对文物藏品的估价多由文物专家根据藏品本身性质、质量和存量等进行鉴定,结合对其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的评定,参考同类物品同时期的拍卖价格或出国保价金额进行估价,这种估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难以作为文物藏品的入账价值。第三,文物价格具有不稳定性。交易价格除受物品自身价值的影响外,还受到市场供求、买方喜好等诸多因素影响。在文物市场价格近年一路攀升的形势下,文物交易价格更是复杂多变。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将博物馆文物藏品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思路和方法:第一,将博物馆文物藏品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思路。文物藏品是特殊的固定资产,将其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既要遵循固定资产管理的一般规则,又要考虑文物藏品的特殊性,在操作上存在一定困难。笔者认为,要将博物馆文物藏品纳入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必须先搞清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所反映的内容和实质。首先,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不反映文物藏品的经济价值。文物藏品的入藏标准和定级标准都是根据文物藏品自身价值而非经济价值确定的。由于文物藏品价值具有特殊性,使用货币计量文物藏品价值缺乏说服力,因此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不能反映文物藏品的经济价值。这正是长期以来用文物藏品总登记账代替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的主要原因。其次,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要反映国家对博物馆文物藏品投入的资金量。这是将文物藏品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虽然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无法反映文物藏品的经济价值,但是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可以反映征集文物藏品投入的资金。与其勉强给文物藏品估价,不如直接反映文物征集资金的使用情况。特别是对一些需要奖励费用的捐赠或执法部门移交的文物,都可以以其相关费用作为征集成本记入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再次,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要反映国家对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征集成果。文物藏品总登记账偏重于文物藏品的专业信息,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应该偏重于文物藏品的财务信息。除了反映文物藏品的征集费用外,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必须真实、完整地反映文物藏品的数量。因此,对大量考古发掘移交的文物藏品以及没有发生货币支付的文物藏品也应登记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
第二,将博物馆文物藏品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方法。理清文物藏品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思路后,还要解决文物藏品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方法问题。对于有征集成本的文物藏品登记在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的操作较容易,难在解决未发生货币支付文物藏品的入账问题。笔者认为,既然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不反映文物藏品的经济价值,因此没有必要对未发生货币支付的文物藏品估价、得出不真实的固定资产价值。建议采用一种新的计价方法,将该类文物藏品反映在财务固定资产账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是为实现对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的动态监管,为宏观决策、预算管理等提供支持,在资产清查基础上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资产清查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清查中,所有的固定资产都必须录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但在实际操作中。始终存在未估价或难估价的固定资产。为顺利完成录入工作,金额都录入为“1”,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文物藏品入账价值的登记。对于无法取得入账价值的文物藏品,可以以“1”,即一个货币计量单位作为其入账价值。需注意的是,对未支付货币的文物藏品要与有征集成本的文物藏品应分别列示。同时,为便于与文物藏品总登记账核对,可以按文物藏品的定级分类设置明细目录,即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又分为一、二、三级。采用这种计价方法,一是可以使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反映博物馆文物藏品征集投入资金和征集成果信息,不仅反映当年和历年国家对有征集成本的文物藏品的经费使用量,而且还反映当年和历年未支付货币文物藏品的数量。这种方法既符合文物藏品的特殊性,又改变了文物藏品不在财务固定资产账上反映的现状。二是易于财务部门操作。我国博物馆文物藏品数量巨大,相对其他计价方法而言,这种方法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所有的文物藏品都可以在财务固定资产账上反映,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三是便于财务部门和业务保管部门间进行核对。由于每件文物藏品的计价为一个货币单位,因此,对未支付货币的文物藏品,其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就是文物藏品的数量。相应地,珍贵文物的账面价值是珍贵文物的数量,一般文物的账面价值是一般文物的数量。由此,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与文物藏品总登记账可以以文物藏品数量为交叉点建立一个衔接平台,便于财务部门和文物保管部门间沟通,有效管理文物藏品。
博物馆藏品管理范文5
一、加强文物法律法规学习,培养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普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各样的观念和思潮纷纷涌来,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都受到了未曾料想的的冲击。再有近年来对文物垂涎的犯罪分子蠢蠢欲动,致使馆藏文物的失窃的事情也经常发生,比如震惊世人的“河北承德外八庙自盗案”和“江西景德镇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自盗案”,都是其中具有典型警示的案件。因此,国内的博物馆在自身建立健全博物馆藏品的安保制度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的监管和个人素质的提高,对他们应具备或要加强如下方面素质的培养:一是加强培养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爱业职业精神,培养他们热爱文物藏品保管工作,树立良好的服务思想,把藏品保管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二是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应充分认识馆藏文物保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并要养成虚心好学的态度,努力钻研业务的精神,勤于职守情操,恪尽职守的品格,培养他们克服一切困难,尽自己最大努力,保护好国家的珍贵文物。三是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要廉洁奉公,恪尽职守。做到洁身自律,不利用职权私藏藏文物,拒绝参与倒卖文非法活动,不利用职务之便,占用、私吞、转租、转让文物给其他人。四是要严格保守博物馆藏品机密,禁止不经请示就公开文物藏品的重要信息和文物资料,要随时提高警惕,保持和公安机关的密切联系,发现文物被盗、被抢或丢失,要及时与公安机关取得联系,不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全力保护文物的安全。五是在藏品保管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定执行,防止文物遭到损毁或失窃,如发现文物损毁或数量减少的情况,要及时和上级部门汇报,防止事态扩大。六是藏品保管人员要注重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保证文物的数据材料真实性,可靠性,核实检查文物时严禁虚报谎报。
二、加强博物馆藏品保管业务知识学习,提高文物藏品管理工作技能
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博物馆文物事业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博物馆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才资源的素质决定的。因此,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要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在业务上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积极开拓进取,与时展步伐同步,及时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找出解决办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文物藏品管理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管理信息化可以极大地提高了藏品保管工作效率,也能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国家文物局为了搞好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规范(试行)》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这项规定要求藏品保管人员要具有自身过硬的本领,具有文物鉴定、修复和保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学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藏品信息进行采集和收录,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实现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传输、电脑化管控。这样就会实现博物馆资源共享。因此,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肩负重大使命,肩负时代的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拓展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博物馆藏品安保工作的新局面。对于社会发展中出现新形势、新观念、新要求,新方法,博物馆工作人员要面对现实,要学会掌握新知识,熟悉新方法,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时刻注意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同时,要探索藏品安全管理新办法,改变以往文物藏品管理中的不良习气,要学会处理在藏品安全管理和保管过程中所不断出现的问题。开创造性地做好博物馆藏品安全保管工作,把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推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刘贤强 单位:宜昌博物馆
博物馆藏品管理范文6
关键词:博物馆 信息化 虚拟博物馆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来临催生新的博物馆运营环境,深刻改变着博物馆内部管理构成以及受众的响应视角。信息技术以其高度的创新性、神奇的倍增性、广泛的渗透性、普遍的带动性为博物馆事业拓展出巨大的能量和空间。博物馆人当以此为契机,顺应时代潮流,以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文物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全方位地拓展博物馆社会化的内涵与外延,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满足公众对高端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二是虚拟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二、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1、博物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通用网络平台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藏品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及其他各项信息化建设项目,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的网络平台。网络平台分为硬件网络平台与软件网络平台两大部分。硬件网络平台是一个物理性的载体,是由网络服务器、交换设备安全设备、存储设备以及通讯线路等组建的有形实体。打造硬件网络平台方面要结合本博物馆实际情况,进行网络速度和安全性的可行性探索,科学规范网络环境秩序,有的放矢作好网络流量分配,合理配置数据服务器和网络安全设备。构建在硬件网络平台之上的软件网络平台则是实现网络管理功能、数据库建设及其他信息化建设所需管理软件的综合体。一套好的信息化管理软件,不仅是一种管理模式,更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理念。我们要从自身需要出发,结合国家文物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构筑一个最利于专业工作开展,最适合博物馆工作特点的专业管理软件。
2、博物馆办公自动化(OA)系统建设
办公自动化(OA)系统是以网络化协同办公满足博物馆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高效率处理日常事务的需要,提供日程安排、公文发送、个人办公、邮件服务、议题讨论、决策支持、管理监督等功能,有效地协助博物馆完成各项任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单位信息资源的共享。它的有效运作将增强员工协同工作的能力,强化领导的监控管理,有效管理有形、无形资产,实现公文流转、审核、签批等行政事务的自动处理,进而促进管理的电子化、规范化,完美化。办公自动化(OA)系统所搭建的办公平台,易用、实用、好用。它的启用将进一步规范、完善、简化办公审批流程,从而解决公文的交换、传输、审批。它的广泛推行将真正实现信息沟通的透明化管理,确保公务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快捷、正常、合理、和谐化。
3、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建设
博物馆藏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博物馆陈列宣传、科学研究等各项业务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社会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物藏品管理是对馆藏品进行保藏、保护和整理研究,它分为实物管理和资料管理。传统的博物馆藏品资料管理工作曾经是一项非常繁琐复杂的纯手工工作。这些纯手工制作的原始资料浩如烟海,给文物藏品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怎样科学高效的管理博物馆藏品,充分挖掘文物资源、利用文物资源,发挥其独特的社会效益成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新课题。现代化的博物馆藏品数据库不仅实现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工具与手段的升级换代,而且引发了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模式的深刻变革。藏品的数字化管理就是将蕴涵在藏品内部的各种信息通过以文字、符号、图象等形式,记录、描述、复制、加工于其他载体,并为人所利用,它以拥有海量的,经过加工后的数字化信息为后盾。它的标的包括与本馆属性相关的器物、标本及文件等各类信息,通过高分辨率扫描、数字化拍摄、3D模型虚拟制作甚至三维扫描等技术将上述信息以数据库或资源中心的形式并储存。这种方式具有节省空间、不易损坏以及方便传输等优点,确保了数字数据的可用性、持久性,及智能整合性。
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建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数据库内的文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文物(数据库建设文物的图片要求从上、下、左、右、内、外等不同角度对文物进行拍摄)。这样网络将替代传统模式成为主要的传输平台,进而实现文物信息的快速流动。数字化了的藏品信息将可以同时进行多向传递,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用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调用藏品信息,查阅、浏览文物的所有信息。在互联网上也可将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资料数据库与网站管理平台连接,为网上提供可动态追加的文物藏品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得到共享。
4、图书资料信息化
文物图书资料资料主要为文物学术研究和博物馆各项工作提供服务,为文物研究员和广大文博爱好者提供藏书阅览,并在一定范围内有条件地向社会开放。文物图书资料信息化后将打破传统借阅方式的时空限制,利用科学的手段对所有图书进行采购、编目、检索、流通,加大图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届时读者只要申请登陆帐号,就可足不出户地享受到检索快捷、借阅便利的电子图书远程借阅服务。它有利于有效深度利用、整合信息资源,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它的建立为从事文物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知识量丰富、接收途径最方便、最快捷的学习科研平台。
5、博物馆网站建设
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学习方式等,也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博物馆应充分发挥现代传播网络的巨大作用, 藉以网络的特点,来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底蕴。通过网上文物、博物馆知识、展览资讯、本地区历史文化介绍及网上办展的形式扩大传播的辐射范围,使博物馆能够跨地域、跨时空发挥更大作用。广大市民可以利用网上博物院,来构建远距离终生学习的平台,向人们宣播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教育,缩小科学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意识。真正的做到让博物院走进千家万户。
博物馆网站作为文化行业性网站还应别于其他商业性、一般事业性网站,应定位于公益性、行业性、服务性。即服务市民,方便用户,实现公众效益最大化。它应向市民提供教育、愉悦、及启发性的博物馆资讯服务。网站首先充分利用博物院馆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和已有的文物信息资源优势构建最快捷方便的门户网站,确保博物馆文物及展览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即时,在这些整体结构和内容之外,还可安排符合表达主题的元素和场景,辅以动画、游戏和3D互动,寓教于乐,让用户在娱乐中学习知识,感受文化氛围。另外我们也可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运作,将博物馆有特色的经营商品制作成网页发送到互联网上,加大博物馆第三产业资源的开发。
6、博物馆陈列展示信息化
博物馆可以开发多媒体导览系统,采用移动导览设备、数字投影、多媒体触摸屏等简捷、方便的方式,向现场观众展示信息。多媒体技术是当今最有效、也最容易被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等重点对象)所接受的传播方式。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新鲜、现代的特点,给参观者带来具有强大冲击力的视听体验,从整体上提高了展览的时代感和感染力。这一技术的广泛采用将对文博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7、安全保卫监控系统。
博物馆安全保卫中可广泛运用先进的防护技术,当盗警和火警发生时,系统会自动关闭相应的门,开启周边的灯光,记录现场状况并通知保卫人员。
三、虚拟博物馆
博物馆是用实物展示历史的场所。虚拟博物馆是实体博物馆的延伸和补充,它采用数字模拟物品及真实场景的三维模型展示历史,是传统的考古技术与先进的计算机虚拟技术的结合。在虚拟博物馆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物品的三维模型,还可以在虚拟世界环境中进行观赏。虚拟博物馆的推出拓展了博物馆展示的空间和手段,其经营方式也跟着呈现不同的展示方法与面貌,这也是传统博物馆受限于时空因素所无法达到的。1995年,卢浮宫向大众开放了官方网站,它是第一个把藏品从展厅搬到网络上的博物馆,五年后,卢浮宫官网提供了多种语言版本的3D虚拟参观项目,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最完备教育功能的虚拟博物馆,这也是卢浮宫网站点击率直线攀升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虚拟展馆的建立让博物馆文化被更多的人学习和探索,吸引他们去实体博物馆体验参观。
利用网络技术构筑虚拟博物馆将最大限度的呈现、拓展实体博物馆所具有的展示、收藏、教育和研究等功能,满足参观者多层次多方位观赏馆藏文物的需求。它有利于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与文物亲密接触。另外我们还可提供多元化服务空间,增强其内容的丰富性、参与性、互动性从而赋予虚拟博物馆更强大的功能。如建立动漫与实物相结合的零距离观众互动平台。让观众以在线互动的方式体验 “畅游寻觅,身临其境” 的亦真亦幻的虚拟世界。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引领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推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融合与共享。它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博物馆的服务方式和发展方向。博物馆信息化工作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博物馆人应进一步顺应信息化的潮流,从内部管理到外部展览,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方位的改变,力求古老的文化和最先进的科技管理完美结合,从而实现博物馆全方位传承文明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李洪光.《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博物馆研究,2007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