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范文1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 (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 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 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范文2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藏品;藏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04-0079-02
文物标本的科学研究、收藏和宣传教育等工作都要通过博物馆来完成。对博物馆开展活动来讲,藏品是基础,也是博物馆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物存在的主要意义是对其价值的利用。在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推动下,对文物的管理和保护方法越来越科学化,对馆藏文物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等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文物保管工作中,鉴于文物不可再生的特殊性质,科学管理被引进并应用。当前,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藏品的含义越来越丰富,利用藏品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对文物的利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在新形势下,我们对文物藏品的保护和管理不能再单纯依靠传统模式,而要采用科学系统的管理措施,使文物藏品保管更加合理用。
一、文物藏品概述
大多数博物馆将文物藏品定义为藏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馆藏文物就是博物馆所指的藏品,所以馆藏文物也称文物藏品。文物藏品具有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特点,是通过合法途径为博物馆所收藏,经过专业的清理、编目、鉴定、建账和分级等程序,保存于专门库房,有专人保护。文物藏品的特点主要有:其一,收藏的文物性质和任务要与本馆相符。博物馆创建是由特定价值定位,其展览、收藏和研究的藏品也有界定。因此,博物馆首先必须使藏品的性质和任务与本馆相符。其二,藏品的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必须有某一方面或多方面与博物馆的性质、任务相符合。博物馆从收藏、研究和展览的角度出发,收藏藏品可以有不同的价值。其三,藏品必须具备展示、利用和研究价值。
二、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的意义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财产都是文物藏品,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文物藏品多为单独一件或一本,不具有再生性。因此,藏品的保存环境和使用过程都必须严格控制,尤其是一级藏品。对于藏品的档案,则不限制使用,在陈列和研究时都可以代替原件作为陈列和研究对象。对紫外线和湿度、温度比较敏感的纸张或者丝帛质地的藏品,其寿命和老化速度会随着不断的提取展示而缩短。藏品的安全系数可以随着藏品管理制度的实施而得到保证,使其损耗降低。从使用角度严格控制藏品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现状
(一)预防性保护与管理意识不强
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藏品,一个博物馆的地位和规模与藏品质量和数量关系密切,可见藏品对博物馆的重要性。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重陈列轻保管”是大多数博物馆的共同现象,这就制约了藏品管理工作的开展,加重了藏品的受损程度。缺乏藏品的预防性保护意识和相应的保护性方案是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很多博物馆没有采取相关措施解决藏品受损问题,在管理制度方面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机制,单纯的靠抢修来保护已经受损的文物显得非常被动。被修复藏品只有在一定环境进行保养才能防止二次受损。因此,我们要改善收藏环境,妥善保存文物藏品,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
(二)文物藏品管理和保护经费不足
博物馆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现象。文物保护单位的考古和维修是当前国家财政拨款扶持的重点项目,而对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征集和安防文物、维修博物馆馆舍等方面的经费拨款是近年来才增加的项目。因此,许多中小型博物馆开展保护和管理藏品工作困难重重。近期,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经费短缺、工作任务繁杂的现象已经引起各地有关文物管理机构的重视,开始逐渐加大对这方面的拨款支持,但是这还无法满足博物馆的根本需求。
(三)文物藏品保存设备现代化程度不高
柜、箱、盒、架是博物馆藏品库的主要保存设备。中小型博物馆的保存设备多是由残旧设备拼凑而来,箱柜种类繁杂,不利于管理工作。材质多以木质材料为主,粘合型板材居多,此类板材不仅释放对文物有害的气体污染物,还容易破裂,加大文物受损的风险。金属材质的保存设备,金属板材制作和厚度均达不到严格的密封要求,而且还会出现锈蚀现象。甚至有的博物馆根本没有基本的保存设备,直接将藏品堆放在面积狭小的仓库地上,鉴于藏品库不具有开放性,这也成了博物馆建设中比较容易忽视的部分。
四、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完善方法
(一)合理制定文物藏品保护制度与技术规范
博物馆应健全藏品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文物管理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馆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定和细则,建立、健全藏品保护技术规范,在执行中不断修改和完善,使博物馆在管理和保护藏品方面更加系统、科学、规范。
将“不改变文物原状”作为根本出发点,对文物进行保护技术处理,但就文物原状概念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说法也各不相同。即使专业人员对文物进行保护性技术处理时也无法掌握此度。不同人对经过修护处理的文物反应各不相同,对使用新材料和改变文物外观较难接受。因此要合理评价一个文物的处理技术,文物保护技术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大文物藏品管理经费的投入和使用
各级地方政府应重视文物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加大资金投入,博物馆对藏品进行合理维护,有关专家要对重点项目进行研究讨论。在近期和后期很长时间段内,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可以根据管理技术规范对文物藏品进行管理,这样将文物保护管理与财务计划相结合,使文物保护更到位,资金使用更合理。
(三)开展文物征集活动,提升馆藏文物数量和质量
博物馆藏品是开展社会教育和服务、陈列、研究等活动的物质基础,在保证正常业务开展的同时,需要不断补充和提高藏品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丰富馆藏文物内涵,因此开展文物征集活动是文物藏品管理的需要。首先,我们应针对本馆文物藏品内容及分类有目的地征集,尽可能使馆藏文物保持完整性、系统性,不但要增加藏品的数量,更应该提高藏品的质量和品种多元化。其次,在文物征集活动中应加强预见性。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许多现代化物品快速被淘汰、甚至消失,我们在征集过程中既要尊重历史,也不能轻视现代,要认真制定征集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使博物馆征集活动得以持续发展、有序进行,真正起到补充和丰富文物藏品的作用。
(四)提高文物藏品保护技术的具体做法
科学的藏品保护技术是衡量博物馆是否达到现代化水准的标志之一,藏品保护的实质是保持藏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首先,加强环境管理。按各类藏品的不同质地选择理想的保存环境,对库房和陈列室的环境要进行监测,消除有害因素。
其次,对藏品进行科学养护。保养工作包括:第一,控制空间温、湿度变化,大到库房、陈列室,小到陈列柜,把温度、湿度恒定在标准范围内。第二,控制光线辐射对藏品的影响。第三,对病虫、霉菌方面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第四,预防灰尘和其他物质的污染。为使博物馆空气污染物降到最低,有如下做法:一是在库房和陈列室安装过滤设备,二是在观众入口处安装鞋子除尘设备,三是库房人员出入库要换上专用鞋子,四是定期使用吸尘器进行清洁除尘。
再次,在保存藏品的设备问题上权衡利弊。木材产生的酸性微环境对藏品损害的问题已经引起专家们的重视,金属材料制作藏品设备的应用在逐步扩大。金属有利于净化环境,但是不能选择铁质,应该以铝镁合金为主,考虑经济因素,以不锈钢材料的使用较为合理。
(五)加快建立文物藏品信息管理系统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提高藏品的保管利用水平,博物馆建立信息化系统是必然趋势。传统管理文物藏品的编目卡片方式被新型的信息管理系统所取代,可以根据某一属性快速的复制、查询藏品,使文物档案的管理更加科学,使用更加广泛。覆盖全国的文物藏品,收录与藏品有关的年代、名称、照片、纹饰、器形等全部信息,形成一个巨大的文物藏品数据库。从事藏品信息登记人员要及时进行藏品登记、分类、编目、保养等工作,该系统能迅速、正确地把藏品信息提供给相关部门使用,大大提高了博物馆保管工作的效率,有效缓解藏品保管和利用之间的矛盾。该系统还可以查询各地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对于博物馆之间进行藏品交换、调拨和借用起到积极作用,形成国有馆藏文物资源共享机制,优化博物馆藏品体系建设,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在管理藏品的过程中还会不断面临新的问题,所以,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是当前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随着传统管理方法被先进的管理技术所取代,我们要充分考虑传统技术的优势,将真正落后的部分淘汰,保留那些优劣相当或者不明确的技术,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罗怀日.试谈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规范化[J].大众文艺,2012,(3).
[3]何燕玲.浅论博物馆藏品信息数据化[J].商业文化,2011,(4).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范文3
摘要:博物馆;藏品;管理
博物馆保管藏品的日的,就是在科学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藏品的作用,发挥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及知名度。如果不能有效地发挥藏品的作用,不去对藏品加以宣传,不积极加以利用,大多数珍贵藏品只能深藏库房,无法与观众见面,那么藏品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博物馆也将失去它的公众吸引力。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做好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
一、确立合理的管理程序,完善各项管理手续
加强文物库房的管理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之一,确立合理的管理程序,完善各项手续则是基础工作的基础。
确立合理的管理程序。藏品管理的一般工作程序是:接收、鉴选、登记、编目、入库、保管、提用、统计和注销。藏品管理工作程序必须科学完整。我们首先要正确理解每一环节的内涵,如鉴选,鉴选就是博物馆对入馆文物和标本的鉴定和选择,鉴定是埘文物的外形和内涵识别真伪,断定年代和确认价值。选择是凭借鉴定意见,去伪存真,以便分别处理;其次是藏品管理的每一个工作程序都不可忽视和缺少,假如工作中缺少了藏品鉴选,文物入馆后就入库,必将造成藏品优劣不分、鱼目混珠,使库房充栋,浪费人力、时间和物力。若工作中缺少藏品统计,就不可能为国家掌握文化财产提供准确的数据,就不可能为馆领导规划指导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因此,藏品管理工作每一个程序的各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并且相互衔接,缺一不可,具有科学确认管理程序,才能为实现藏品规范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完善手续是逐一落实上述工作程序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每项工作程序成果的重要依据。按工作程序要求,博物馆的文物藏品管理手续大体有:原始登记清册(入馆凭证)、鉴定表、藏品入库凭证、编目卡、总登记帐、分类帐、一级品帐、参考品帐、处理品清册、藏品提用手续、藏品统计表、藏品注销凭证、藏品档案等主要内容。各种管理手续内容、形式必须科学规范。如入馆凭证(原始登记消册)是国家文化财产帐目清点、核查的原始依据,如果缺少原始登记消册,就可能造成入馆文物数目不清、下落不明、优劣不分,以致使藏品帐目混乱。不仅给管理带来许多困难,更重要的是这件文物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给科学利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其实也是对文物价值的人为破坏。因此,博物馆通过征集、移交、发掘等各种渠道搜集来的文物在没有决定是否作为藏品入藏前,所有入馆品必须办理登记手续。只有认真仔细、科学地完成每一管理手续内容,真正实现藏品管理手续的规范,才能为藏品规范管理奠定基础。
二、准确鉴选,科学建档,保证藏品规范管理
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博物馆规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而藏品的数最和质量需通过鉴选来决定。因此,博物馆藏品的鉴选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做好鉴选工作,笔者认为博物馆可从三方面努力:1.本馆初鉴,成立文物鉴定小组,由主管馆长、文物队队长、文物征集人员和保管人员组成,负责入馆文物的初步鉴定工作,根据本馆的性质和任务,结合原馆藏藏品的情况,按照国家公布的统一的博物馆减品定级标准,初步鉴定和选择,尽量为专家们正式鉴定提供有价值的文物和准确的资料;2.专家复鉴,采取送上门和请进门相结合的办法,每次根据入馆文物的多少,请上一级鉴定组进行一至两次鉴定,鉴定后办理鉴定手续,记录鉴定意见,请鉴定组成员签字,鉴定表存档保存;3.提高本馆鉴定组成员的鉴定水平,为了较好地完成文物初鉴工作。因为文物鉴选需要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并要见多识广,很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较低、业务知识差、眼光狭窄等实际情况。因此,可以通过进修、培训、门学等方式,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的基本文化素质和专业鉴定水平。能较好地完成入馆文物的初步鉴选工作。
文物藏品鉴选是实现规范管理的关键,对上级文物建立藏品档案是这一关键成果的科学体现。科学的藏品档案可为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也可为藏品的安全提供备查的证据资料,还可减少提取藏品的次数及减少利用过程中人为或自然的损伤,确保藏品的安全。藏品档案册必须采用国家文物局统。印制的藏品档案册格式,各项内容力求科学规范。凡与藏品有关的各种材料都要存档,通过长期积累,使藏品档案内容更加全面系统。再就是藏品档案的管理和利用,藏品档案管理需专人负责专柜保管,按档案顺序号进行排放保存,建立档案目录,以便查找利用方便。
文物鉴选和建档,是文物保管的基础工作。从规范管理角度讲,它的确是一个关键程序。这个关键程序的重要意义是架起了科学保管与合理利用的桥梁,不仅为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提出了标准要求,也为利用提供了实物和资料依据。
三、开放文物库房,提高藏品利用率
我国目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还相对滞后,离人们的要求差距甚远,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加快步伐,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开放一切可开放的文物藏品资料,在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改变工作方法和服务形式,建立多样、开放、灵活的管理制度、工作方法和服务形式,扩大藏品的开放范围,尽可能简化开放手续,变单一的服务系统为多层次综合性的服务系统,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质量。也就是说要把藏品的利用放在首位,从现在的以藏为主转向以用为主,藏用兼顾,并面向社会,实行积极的开放型管理,并大量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及时便捷地为公众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藏品的作用,以获取最佳社会效益,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藏品的利用率:
1.做好博物馆藏品开放的宣传工作,让公众了解熟悉博物馆和博物馆藏品。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人不了解博物馆藏品,尤其是那些深藏库房的藏品,所以要使博物馆藏品资料走向社会化,一方面需要博物馆开放文物库房,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在日益开放的世界上,宣传工作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做好博物馆藏品开放的基础工作。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开放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手段、管理技术作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文物藏品在利用过程中的安全和保护,才能更有利于社会和公众的使用,因此,开放文物库房,就必须有意识地做好博物馆文物库房开放的基础工作,如:适合藏品开放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技术研究;藏品的标准化和规格化问题,藏品的科学鉴定、整理、统一编目和迅速检索等问题,为开放文物库房打好充分的基础。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范文4
2001年,山西省作为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首批馆藏文物调查项目试点省份,山西博物院率先使用单机版文物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了文物底账和藏品影像的数据采集。2008年3月,山西博物院搭建了内部局域网并投入使用了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研发的《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V1、5》管理软件。经过十多年的运行和探索,藏品账目管理模式逐渐由传统手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下面笔者拟从内容、目的、对象、形式、认识、管理等的变化将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的异同作比较,并初步谈看法,以探索今后藏品账目管理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
一、藏品账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性
藏品账目,是博物馆对入藏的文物、标本进行逐件、逐项登记建立的各种账册等,主要包括藏品总登记账、藏品分类账、参考品登记账、复制品登记账、注销文物登记账、索引卡、库藏卡、藏品编制目录、《藏品档案》册等。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保管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总登记账,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必须建立藏品编目卡片,其能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的基础工作;必须建立藏品档案,这是藏品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藏品科学有效管理和对藏品深入研究与合理利用的工作基础,也是博物馆依法保护国家科学文物财产完整和安全的必备依据。
二、两种管理模式的简单介绍
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基本都是通过手工完成的,以藏品总登记账为例,从1964年起,国家文物局就对藏品的总登记账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并制定了统一的账本格式,其内容有十四项:登记日期、总登记号、分类号、名称、时代、数量(件数、单位、实际数量)、尺寸、重量、质地、完残情况、来源、入馆凭证号、注销凭证号、级别、备注。藏品总登记账由总账管理员负责填写,总登记账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必须永久保存,要求内容准确,账面整洁。所以总账管理员在登记之前,必须先填写一份内容与总账一致的登记卡,并认真审查藏品登记卡的内容,在确认没有任何差错后,方能按照藏品登记卡上的内容,逐项填写总登记账的各个栏目内容。再以编目卡为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除填写总登记账的项目外,还必须填写鉴定意见、铭记、题跋、流传经历等。文字必须准确、简明,并附照片、拓片或绘图。”以上各项要依据入馆凭证,逐项填写。不能缺省,不能出差错,要准确、确切、齐全,并且字迹要工整。藏品编目卡编制好后,按入藏先后顺序或质地或时代或不同专题进行分类排列,以便使用者从多种角度检索查阅。
目前,我院藏品账目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主要是通过对Excel电子表格和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实现和完成的。
我院从50年代初开始建立正规账本,经过几十年的登记造册,目前已有各类文物登记账本90余册。由于长时间翻阅,许多账本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磨损和破坏,为了保护好国家的文物财产账,我们将原账本手写藏品信息运用Excel表格逐条逐项地采集完成,并打印装订成册,供大家翻阅查询。同时,形成了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电子总账。
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为核心,同时结合藏品的出入库、账务、科研、陈列展览等相关信息的管理,包含文物入馆、数据管理、藏品管理、库房日志、文物保护、展览宣传、学术科研、查询统计、系统管理等模块,各模块间协同工作又相对独立。高清晰度的文物图像数字化系统,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图像信息作为研究、保管、出版、展示用的资源。通过本系统不仅可以对本馆藏品及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促进馆内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使博物馆的日常业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三、相同之处
要深入了解藏品账目传统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相异之处,必先了解二者的相同之处。
(1)管理对象相同
这两种管理模式的管理对象都是经过鉴选而作为国家文化财产的博物馆藏品。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藏品质量和数量是衡量该馆社会利用价值及遗产实力的一个主要条件。账目管理工作做得好,不仅能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损坏或丢失,而且能为文物保护、陈列、研究及社会人士使用藏品提供方便和更好的服务。
(2)管理内容相同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管理模块中各个指标项的内容是以传统纸质账本、编目卡和档案中的内容为数据信息资源,并尽可能将藏品蕴含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化信息。目前,我院数据库中原有馆藏文物信息由馆藏文物电子总账直接导入,并根据编目卡和档案里的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新入藏文物通过业务流程从基本信息指标到动态指标逐一汇聚至数据库,将藏品信息充分提供给各业务部门做查询、研究、展陈、统计使用。
(3)管理目的相同
无论是传统手工管理模式还是信息化管理,都是藏品管理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无非是:一方面延长藏品的寿命,尽可能保护藏品的自然属性,使其不改变或少改变。另一方面做到账目清楚、记录翔实、提用方便,为藏品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提供便利,为藏品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四、不同之处
传统账目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相异之处主要体现在管理介质、工作程序和工作效率方面。
藏品账目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又十分复杂的工作,目前大多数中小博物馆的藏品,少则几百件,多则几千件、几万件、甚至几十万件。一件文物从接收、鉴定、登账、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统计,中间需经过无数道手续,并且这其中有大量重复性工作。如总登记账、编目卡、档案中有许多相同内容,需要管理人员一遍遍誊写,既费时又费力,难免有笔误。陈展或研究人员查询这些藏品和相关资料时,同样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首先他们需要在数万件藏品卡片(登记卡、编目卡、分类卡等)中人工查找,确定入选展品,然后抄下目录及相关号码(总登记号、分类号、编目号、索引号等)。这个翻阅查询过程一方面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容
易出现少查或漏查的情况,另一方面给纸质账目带来一定损耗。 与之相比,信息化管理则是以信息采集文本、藏品信息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交换和存储设备、特殊数据采集和加工技术等为介质,资料的存储、调用非常方便,大大加强对藏品账务、业务资料的管理,实现账目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我们新入藏文物账目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程序大致如下:藏品在接收、鉴选之后,总账管理员按照收入凭证、鉴定意见表等原始凭证中的内容采集信息,并将采集的信息逐项录入在Excel电子表格中,特别着重藏品总登记账十四项内容的正确无误。确认信息无误后,由总账管理员填写至藏品总登记账,且由信息录入人员负责将数据导入数据库,并打印编目卡。一级文物及时建档。
由于Excel表格具有无限的可复制性,我们可根据业务工作的不同需求编辑形成不同的电子模版。藏品总登记账电子模版的格式和栏目与纸质总登记账本相同,故只需将采集的信息按对应项复制到相应单元格中即可形成电子总账。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中每年新增数据可通过Excel电子模版导入,只要将采集的信息对应在相应指标项下,就可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语言代码导入数据库中。这样,信息录入人员不必逐条新增数据,既避免重复性劳动,又提高工作效率。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范文5
【关键词】可移动文物 普查 博物馆 藏品保管工作
前言:藏品作为博物馆以及我国的宝贵文化财富,将藏品保管工作做好,才能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以及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为了提升藏品保管水平,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还应对我国的文化、历史怀有敬畏之心。2012年,我国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藏品保管工作,由此可见,只有开展高效的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才能增强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供良好保障。
一、做好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的分析
博物馆的藏品保护不仅作为一项工作内容,还是对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存质量变化进行充分研究的科学,还可以利用其避免自然力对藏品造成破坏。博物馆中的藏品作为我国的宝贵文化财富,必须对其进行安全保管。应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并一丝不苟地充分落实,才能避免文物出现损失,从而将博物馆的藏品保护工作高质完成。
(一)采用安全防范措施,提升藏品出入库规范管理水平
对于文物藏品的保护工作来说,其中包含藏品的接收、筛选、登记、编号、入库、管理等,每一项工作都具备极为严格的要求与相应规范。管理人员应充分掌握相关的工作流程,才能更好地开展藏品保护工作。
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藏品安全管理制度,避免其受到灾害的影响,避免可能出现的文物损伤问题。在进行藏品搬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损坏,因此管理人员心中要做到准确估测,之后进行合理安排[1],做好重组的准备。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例如进行藏品出入库搬运时,理论上来说,应由管理人员亲自进行。但对于展览来说,藏品的出入库数量极为巨大,管理人员无法搬运大量的文物,也不具备良好的工作效率。因此在进行藏品的搬运之前,管理人员应提醒搬运人员各方面的注意事项,还应对藏品的包装进行强调。
其次,应从思想方面提升藏品保管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对较为重要的藏品进行出入库搬运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肩负重大的责任,应对藏品进行跟踪管理,从而对各种错误行为及时纠正。对于体积较大不能进行临时性包装的藏品来说,应将其作为管理重点。还应对搬运工人进行临时性的责任分工说明,确保责任明确、合理分工,还应将搬运过程中的各方面细节进行强调。在取放文物的过程中,应遵循轻拿轻放的处理原则,还会涉及到相应的处理办法及要求。为了更好地说明搬运细节,本文将以陶瓷器类藏品作为例子,将取放、提用中应注意的细节与操作方法进行分析。
第一,在进行文物提携的过程中,应保持双手捧持状态。对于体积较大的瓷瓶、瓷罐等物品取放时,由于其体型过大,主要呈现由下而上的两段拼接状态,还具备较大的重量。在取放过程中,不能仅用一只手将物件脖子进行提取,另一只手应该拖住藏品的底部,避免分量过重造成两节分离。还有部分的瓷瓶、瓷罐有双耳装饰,在取放过程中不能只提取双耳[2],避免出现损坏与折断。
第二,由于部分瓷器的大盘、大碗的重量较大,在将其移动时,应利用双手进行捧托,或用一只手的拇指与食指将边缘扣住,另一只手的手掌将底部托住。禁止用单手拿碗、盘的一边,避免断裂现象的发生。在对大件的陶瓷器进行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其轻轻扶倒,将藏品的底部靠地进行旋转,将一只手深入至藏品内部,另一只手托住底部。对于小件的藏品来说,可以利用纸张将其包住,避免散落问题的出现。
第三,对于薄胎类型的器皿来说,由于其胎质较薄、质量较轻,因此在取放时应更加小心,应利用双手捧托的方式,禁止使用问帧S绕涫嵌杂诋J件藏品来说,其具备底足小、长度高的特点,应避免风将其吹倒而造成损坏。
第四,对于带有底座、盖子的瓷器藏品来说,在取放过程中,搬运人员不能将盖与座一同端起,应将二者分开进行单拿单放,避免移动时出现脱落打碎的现象。在进行大型藏品展览的过程中,会有多人进行鉴别与鉴赏,应将人流分开,一个一个进行鉴赏,待一人欣赏完毕之后,下一个人继续欣赏。避免两人将瓷器进行手把手的传递而一时失手将其打破。另外,在进行文物出入库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安保方面的问题。因此管理人员应将文物性能以及安全操作等方面的内容充分掌握,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与管理。
(二)构建博物馆藏品档案,重视建档后的补充与完善工作
藏品档案的建立可以更好地为人们展示藏品信息,也作为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对地藏品进行了解,还可以提升残品的使用效率。如果藏品出现丢失,还可以进行侦查[3]、追踪,避免国家的财产受到损失。在藏品正式入库之前,应对其名称、时代、用途等方面进行严格记录,不能遗漏任何相关资料。尤其在进行文物征集的过程中,还应填写相应的文物征集表。
在征集过程中记录的相关资料只是作为藏品的初期管理档案,可以依靠这些相关数据对藏品展开相应研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物的研究力度与利用效率都在日渐增加,对藏品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藏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应对藏品的各种变化、研究成果等各方面相关信息及时记录,类似于人事档案。
2012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调查,藏品管理人员应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对藏品进行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登记,还应采用新型管理技术对藏品进行拍照存档。还可构建互联网平台,让藏品信息被更多人知晓,从而加强藏品的管理水平与效率。
二、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实施规范管理
博物馆的藏品保管工作作为一项技术型较强的工作,由于藏品自身具备较高的研究价值,且藏品保管工作也可以作为研究工作中的一种。因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对藏品保管工作的水平会产生重要影响,应对其进行全面培养。
首先应提升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水平,由于保管工作属于幕后工作中的一种。在日常工作中,管理人员要稳扎稳打地开展相应的保管工作,应遵循相应的规范以及相关规定,才能将自身的职能充分发挥在工作过程中。
其次,应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管理人员除了应遵循规范开展管理工作之外,还应掌握更多的相关技能,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才能使自身的业务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例如博物馆可以定期对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或为其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让其接触到更多、更新、更高效的藏品管理技能,从而大幅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强藏品保管工作的水平。
结语:博物馆的藏品保管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复杂性较高的工作,需要管理人员付出极大的心血与耐心。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只有利用更加新颖的藏品管理、保护手段,才能提升藏品保管工作的水平,从而将博物馆的价值充分实现,促进我国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艳艳.从可移动文物普查看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J].才智,2016,28:245.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范文6
一、数字化博物馆的概念
数字化博物馆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及其在博物馆工作应用的领域中不断拓展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理解数字化博物馆的不同意义,数字化博物馆应当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即博物馆的数字化和数字化的博物馆。所谓博物馆的数字化,主要是指文博单位将现代信息技术引用到博物馆的收藏、保管和研究、陈列等工作中。信息技术引入到博物馆,不仅积极地推动了博物馆的工作,同时博物馆既有的工作模式也因之而有所改变、有所发展。而数字化的博物馆是指以文物所负载和蕴含的历史、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为收藏、展示的主体,借助网络或其他信息传播途径对观众进行传播、和推广、宣传的一个不具实体意义的博物馆。
具体而言,博物馆的数字化,主要是指应用于传统博物馆的各类信息化系统工程,包括博物馆信息网络的基础构建,针对博物馆不同工作领域开发和各类应用程序、导览系统,以及陈列展示中所使用的各类信息化展示设施、设备,等;数字化的博物馆,是将历史、文化等各类信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传播和展示,因其是不具实体意义上的博物馆,所以以其载体的不同表现形式也比较多样。
二、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化博物馆
实体博物馆的信息是依附于藏品存在的。由于藏品具有不可再生和无可替代的特点,所以博物馆十分重视文物安全,经常强调“保护为主”的原则,以求最大限度保持藏品原状,尽可能减少藏品的自然、人为损坏,实现长久保存,避免藏品的“重藏轻用”倾向。此外,在藏品的征集保管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信息记录,如馆藏文物的入库凭证、编目卡、文物总帐、分类帐、图像资料、鉴定资料、相关论著、调用记录等。这些资料包含了大量的学术、管理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过去,这些繁琐的信息保管工作完全是手工整理,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制约了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和对资料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藏品的充分利用。数字化博物馆则在这些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数字化博物馆的信息可以用文字、符号、图象等形式,记录、描述、复制、加工在数字载体上,借助虚拟现实、三维空间、图像、声音、超文本链接等途径,来弥补文物实体因受到条件限制而不能经常更换或展出的不足。由于建立了数字档案,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藏品本身,大大降低了损坏的成本,有利于文物的保护。不仅如此,数字化技术可以节省印制各种表格、卡片、登记表、帐册的费用,将工作人员从繁琐重复的资料誊抄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到文物的保护、研究中去。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系统可将藏品按质地、形状、年代等条件科学地归类存放。管理者借助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功能,能迅速地查到藏品及相关资料存放的具置,在数秒钟之内就完成过去几个部门要多日才能完成的查询工作,为研究人员营造出一个开放、便利的环境,更充分地利用藏品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博物馆虽然以现代科技的手段弥补了实体博物馆的不足,优势显而易见,但对博物馆来说,文化属性终究是排在第一位的。数字化博物馆是实体博物馆功能的延伸和拓展,但也仅仅是有益、必要、不可缺少的补充,永远无法替代实体博物馆的存在价值,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利用。博物馆的数字化过程可能会对实体博物馆的管理与服务起到促进作用,但如果对其定位和功能认识不清、把握不准,也可能造成工作上的偏颇延误。
三、数字化博物馆与标准化
标准化是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数字化博物馆的标准规范――主要包括源数据标准、分类编码标准、文物信息指标和影像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等――是文博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博物馆行业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藏品信息管理标准,无论是藏品的分类、定名、定级、编目、登记、统计还是著录、简述,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词汇,各博物馆只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管理规定,建立各自的藏品数字信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区间文化、地域分化明显,会出现文物定名不准确、称谓不一的现象,甚至存在同一种器物各个时代称谓不同,在不同博物馆中称谓也不同的问题,使得各馆的藏品数据库标准不一、检索不便、影响力小、覆盖面小、不具备通用性和资源共享性,重复建设严重。所以,解决藏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问题理应成为藏品数字化中最重要的环节。
我国的藏品管理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制定、推行工作显得较缓,现有标准不能按要求完全配套。根据当前形势,各地应该对已有的国家标准(如《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严格执行,对一些通用的国家标准(如日期表述方法、行政区划、中国各民族名称、论著出版形式类别等)直接采用;而对于具有本行业特点、没有既定标准可用的(如藏品级别、质地、分类等),则应结合行业特点和习惯来确定。藏品名称、纹饰、工艺、来源等信息,必须采用专业、规范的文字语言进行说明性描述;藏品的计量统计可按照藏品的保管、统计意义来规定计数原则和计量单位,尽可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由于藏品信息采集的数量大、内容复杂,各地宜将采集与录入同步进行,以保障数据录入的准确,确保各类资料信息在数据库中准确连接。至于藏品分类、定名、计件等还存有分歧的内容,函需各地文博同仁共同研究,编制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标准,避免“因馆而异、因物而异”,并逐步形成标准化体系。
当然,要制定一套能涵盖所有博物馆藏品的定名标准,把全国各个博物馆的藏品定名统一起来,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有这样一套标准,要对我国数以千万计的藏品加以整理、规范定名,也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程。此外,要建立全国统一的藏品数据库,藏品的分类就必须科学、实用、简明、清晰,能涵盖全国所有博物馆的藏品,但要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藏品分类标准,同样是一项耗时耗资的庞大工程。各地博物馆应对此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四、数字化博物馆与网站
当前,我国故宫博物院等少数博物馆的数字化水平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但从总体上来说,建设还有些不完善。特别是信息标准化的问题没能得到解决,致使各博物馆网站间不能直接链接,更无法进行信息的共享,阻碍了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最简便易行、可操作性最强、见效最快的方法,就是从网站建设入手了。博物馆网站虽然只是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却也是博物馆的窗口。如果网站无法向观众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无法做到令观众满意,可能使观众对博物馆产生不好的印象。据统计,大众对网站的第一印象源于页面,所以一个好的页面设计不但能吸引眼球,增加网站的浏览量,还能提高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增加博物馆的知名度,是实现令观众满意的重要条件,因此,网页的页面设计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依照“在有限版面内尽可能提供最大信息量”的原则,根据网站内容来合理安排信息的分布。在具体设计时,不同的设计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和习惯,但无论何种设计都要首先考虑到网页的色彩与层次。所谓色彩不仅仅是指网页的整体色调,更包含字体大小、排版比例、尺寸、字间距、行间距、留白等方方面面。一些博物馆的网站为了营造庄重肃穆之感,往往以黑色系作为网页的主色调,结果造成观众视觉上的压抑和疲劳。其实要烘托庄重感不必使用容易造成压抑感的色系。采用暗灰系色调,在把握整体基调的同时巧妙地进行色彩组合的搭配,同样可以达到预想的效果。设计需考虑的另一大要素是页面的层次。所谓层次是指观众在浏览时接受到信息的先后顺序。一些博物馆的网站为了使观众了解到最新的信息,往往在网页上加载一些新窗口,结果却引起了观众的反感。事实上,如果利用错落的字体粗细变化,形成退后和拉进的错觉,照样可以使观众率先发现更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