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藏品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藏品管理办法范文1

[关键词]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所;文物保护;藏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89-02

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所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珍藏着大批的文物藏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自然的剥蚀、人为的损伤,文物变质、破损,日常管理中的拿取、移动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如何保护和管理好这些文化遗产,是基层文物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一、县级文物藏品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藏品保护硬件条件差

文物需要通风、干燥、清洁的保存环境,而大部分县级文管所的藏品保护管理条件都比较差。一方面,长期以来没有像样的库房,虽然大部分库房是砖混结构,但离标准库房还差得很远;还有的利用旧房改造成库房,库房建设或改造时未考虑文物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和防尘等方面的因素。藏品就地存放,远远达不到保护的要求。另一方面,设备、设施老化,有的甚至缺乏一些基本的保护设施。没有藏品专柜,文物堆在一起,更谈不上使用囊匣保护;字画也是随意堆放在柜子里,平时投放几粒樟脑丸了事,未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一、二级文物也无保险柜存放。在防火、防盗方面缺乏必要的考虑。近几年来,由于防火、防盗设施不完善造成的文物损坏现象屡见不鲜。

(二)藏品保护资金严重缺乏

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文物保护和阻碍文物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的地方并未将文物的保护与管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五纳入”的原则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由于没有资金投入,地方财政不向文物事业倾斜,馆藏文物的科学保护问题尚无法解决,也就谈不上投入更多资金到文物征集工作中。

(三)藏品保护技术手段落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馆藏文物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严重,而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有限,加上现代化保护技术水平差,对馆藏文物的保护停留在死看硬守、防虫防潮的工作层面;对馆藏文物管理中遇到的特殊问题找不到合适的处理方法,特别是文物修复和复制中遇到的种种棘手问题没有设备和技术来解决,只能眼睁睁看着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另外,对文物保管员缺乏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文物保管员专业技术能力差。

(四)藏品保护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一些县区的文物保护部门单位领导分工不明确,有的甚至连文管所都没有,与文化馆合属办公。领导缺乏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意识,认识不到文物的价值所在,过分关注其经济价值,而不关心文物本身的价值,导致人为损坏现象严重。有些地方主管文物的领导担心因文物损坏受到处罚,影响仕途,隐瞒不报。平日对负责文物安全的工作人员缺乏关心,对文物保护漠然置之,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对藏品的保护更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看好库房就可以了,不能正确认识藏品的存在价值及意义。

(五)藏品保护缺乏科学管理

藏品保护管理制度是藏品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准则,但是县级文物部门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一套对文物保护和管理的科学管理制度,藏品登记分类混乱、入库排架无序、编目统计不清、建档内容不齐等现象严重。加之保管员素质参次不齐,不熟悉基本操作规程,导致人为损坏严重。

二、对县级文物藏品保护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库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保护水平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的专用库房,应有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适用、经济。特别是一些新的文物库房要严格按照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光、防尘、防火、防盗等要求进行设计,增加保护设施,购置恒温、恒湿设备,尽可能创造一个适宜和稳定、恒定的保存环境。购置移动密集藏品柜及囊匣,增强文物安全系数,以质地等级分库、分柜保管。对一些经济价值较大的文物必须用保险柜存放。加强库内藏品的安全保护,必须认真记录库务日志,减少藏品自然损坏。同时,藏品保管人员要绝对实行安全操作,杜绝藏品的人为损伤。

(二)多方争取,缓解资金压力

首先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文物保护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文物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多向县领导沟通、汇报,通过媒体宣传等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增强领导对文物工作的认识、认可和重视,保证经费逐年增加。其次,要把专项经费全部用于文物保护。目前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未专款专用的现象很多,由于其他方面经费不足,挪用专款现象屡见不鲜。第三,借助各方力量,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为此,国家要制定优惠的政策争取社会各界对文物事业的扶持,如收取资源税,适当减免相关税种等。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藏品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可以借现代科学和传统工艺来解决。县级文物保护工作者要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展开技术性保护,以不断完善的实践来促进技术的提高。具体要做到:提高保管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积极组织现有岗位人员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岗位的继续教育;尽可能创造条件,留住一些热爱文物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从业人员;考虑从省、市聘请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借他人之学,为我所用。

(四)明确责任,强化保护意识

县级文保部门的领导要有高度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是法定代表人要对馆藏文物的安全负责,明确到自身担负的历史责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文物保护工作。同时,要积极检查、督促藏品保护保管工作,县级文管所不可能像博物馆那样设立保管部,但也必须有适应规范管理的保管组织。要配备专职安全保卫人员,负责藏品库房的安全,保管员负责库房管理。要求文物保管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刻苦业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懂得保管工作的特殊意义掌握保管工作程序、方法和保护技术,遵守制度和有关法规,完成藏品保护的年度责任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发生变化,各种观念和思潮纷至沓来,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近年来,文物走私猖獗,馆藏文物失窃案件也时有发生。如承德外八庙和景德镇某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就是其中极具典型的案件。所以,在建立、健全现有藏品管理制度的同时,提高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职业情操显得更为重要。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热爱文物藏品保管工作,充分认识保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五)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藏品管理办法范文2

关键词: 藏品账目 传统管理 信息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形成了文化传播新的发展趋势。数字博物馆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基于计算机网格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产生的。藏品信息数字化是数字博物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数字博物馆的基础。

2001年,山西省作为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首批馆藏文物调查项目试点省份,山西博物院率先使用单机版文物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了文物底账和藏品影像的数据采集。2008年3月,山西博物院搭建了内部局域网并投入使用了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研发的《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V1.5》管理软件。经过十多年的运行和探索,藏品账目管理模式逐渐由传统手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下面笔者拟从内容、目的、对象、形式、认识、管理等的变化将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的异同作比较,并初步谈看法,以探索今后藏品账目管理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

一、藏品账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性

藏品账目,是博物馆对入藏的文物、标本进行逐件、逐项登记建立的各种账册等,主要包括藏品总登记账、藏品分类账、参考品登记账、复制品登记账、注销文物登记账、索引卡、库藏卡、藏品编制目录、《藏品档案》册等。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保管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总登记账,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必须建立藏品编目卡片,其能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的基础工作;必须建立藏品档案,这是藏品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藏品科学有效管理和对藏品深入研究与合理利用的工作基础,也是博物馆依法保护国家科学文物财产完整和安全的必备依据。

二、两种管理模式的简单介绍

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基本都是通过手工完成的,以藏品总登记账为例,从1964年起,国家文物局就对藏品的总登记账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并制定了统一的账本格式,其内容有十四项:登记日期、总登记号、分类号、名称、时代、数量(件数、单位、实际数量)、尺寸、重量、质地、完残情况、来源、入馆凭证号、注销凭证号、级别、备注。藏品总登记账由总账管理员负责填写,总登记账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必须永久保存,要求内容准确,账面整洁。所以总账管理员在登记之前,必须先填写一份内容与总账一致的登记卡,并认真审查藏品登记卡的内容,在确认没有任何差错后,方能按照藏品登记卡上的内容,逐项填写总登记账的各个栏目内容。再以编目卡为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除填写总登记账的项目外,还必须填写鉴定意见、铭记、题跋、流传经历等。文字必须准确、简明,并附照片、拓片或绘图。”以上各项要依据入馆凭证,逐项填写。不能缺省,不能出差错,要准确、确切、齐全,并且字迹要工整。藏品编目卡编制好后,按入藏先后顺序或质地或时代或不同专题进行分类排列,以便使用者从多种角度检索查阅。

目前,我院藏品账目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主要是通过对Excel电子表格和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实现和完成的。

我院从50年代初开始建立正规账本,经过几十年的登记造册,目前已有各类文物登记账本90余册。由于长时间翻阅,许多账本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磨损和破坏,为了保护好国家的文物财产账,我们将原账本手写藏品信息运用Excel表格逐条逐项地采集完成,并打印装订成册,供大家翻阅查询。同时,形成了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电子总账。

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为核心,同时结合藏品的出入库、账务、科研、陈列展览等相关信息的管理,包含文物入馆、数据管理、藏品管理、库房日志、文物保护、展览宣传、学术科研、查询统计、系统管理等模块,各模块间协同工作又相对独立。高清晰度的文物图像数字化系统,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图像信息作为研究、保管、出版、展示用的资源。通过本系统不仅可以对本馆藏品及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促进馆内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使博物馆的日常业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三、相同之处

要深入了解藏品账目传统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相异之处,必先了解二者的相同之处。

(一)管理对象相同

这两种管理模式的管理对象都是经过鉴选而作为国家文化财产的博物馆藏品。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藏品质量和数量是衡量该馆社会利用价值及遗产实力的一个主要条件。账目管理工作做得好,不仅能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损坏或丢失,而且能为文物保护、陈列、研究及社会人士使用藏品提供方便和更好的服务。

(二)管理内容相同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管理模块中各个指标项的内容是以传统纸质账本、编目卡和档案中的内容为数据信息资源,并尽可能将藏品蕴含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化信息。目前,我院数据库中原有馆藏文物信息由馆藏文物电子总账直接导入,并根据编目卡和档案里的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新入藏文物通过业务流程从基本信息指标到动态指标逐一汇聚至数据库,将藏品信息充分提供给各业务部门做查询、研究、展陈、统计使用。

(三)管理目的相同

无论是传统手工管理模式还是信息化管理,都是藏品管理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无非是:一方面延长藏品的寿命,尽可能保护藏品的自然属性,使其不改变或少改变。另一方面做到账目清楚、记录翔实、提用方便,为藏品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提供便利,为藏品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四、不同之处

传统账目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相异之处主要体现在管理介质、工作程序和工作效率方面。

藏品账目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又十分复杂的工作,目前大多数中小博物馆的藏品,少则几百件,多则几千件、几万件、甚至几十万件。一件文物从接收、鉴定、登账、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统计,中间需经过无数道手续,并且这其中有大量重复性工作。如总登记账、编目卡、档案中有许多相同内容,需要管理人员一遍遍誊写,既费时又费力,难免有笔误。陈展或研究人员查询这些藏品和相关资料时,同样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首先他们需要在数万件藏品卡片(登记卡、编目卡、分类卡等)中人工查找,确定入选展品,然后抄下目录及相关号码(总登记号、分类号、编目号、索引号等)。这个翻阅查询过程一方面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容易出现少查或漏查的情况,另一方面给纸质账目带来一定损耗。

与之相比,信息化管理则是以信息采集文本、藏品信息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交换和存储设备、特殊数据采集和加工技术等为介质,资料的存储、调用非常方便,大大加强对藏品账务、业务资料的管理,实现账目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我们新入藏文物账目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程序大致如下:藏品在接收、鉴选之后,总账管理员按照收入凭证、鉴定意见表等原始凭证中的内容采集信息,并将采集的信息逐项录入在Excel电子表格中,特别着重藏品总登记账十四项内容的正确无误。确认信息无误后,由总账管理员填写至藏品总登记账,且由信息录入人员负责将数据导入数据库,并打印编目卡。一级文物及时建档。

由于Excel表格具有无限的可复制性,我们可根据业务工作的不同需求编辑形成不同的电子模版。藏品总登记账电子模版的格式和栏目与纸质总登记账本相同,故只需将采集的信息按对应项复制到相应单元格中即可形成电子总账。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中每年新增数据可通过Excel电子模版导入,只要将采集的信息对应在相应指标项下,就可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语言代码导入数据库中。这样,信息录入人员不必逐条新增数据,既避免重复性劳动,又提高工作效率。

藏品的编目卡、库藏卡告别了手抄的填写模式,我们在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增加了“编目卡打印”这一界面,勾选某件文物,选择打印“编目卡”,便可将其藏品信息打印于卡片的对应栏目内。与手写卡片相比,打印编目卡要快得多,且卡面干净整洁,字迹清晰,字体标准统一,内容准确。目前,我们打印两套卡片,一套做藏品编目卡,用于检索或编制藏品目录,供陈列和研究等使用。一套做库藏卡,同文物一并交于库房管理员,便于其检索文物,减少对藏品总登记账的翻阅。

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有简易查询、标准查询、历史查询、同义词查询四种查询方式。标准查询具有模糊查询功能,查询人员只需要在“查询条件”中输入部分字段,即可查询到包含该字段的所有文物,供查询人员参考、拣选。质量高、速度快,效率高、信息量大。工作人员在不进库房的情况下亦可对文物进行初步鉴定、研究,降低了藏品实体利用的频度,从而保护了藏品实体。

五、藏品账目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1.藏品电子总账和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具有超强的查询功能,快速便捷高效,因此,大家在日常工作中基本不使用卡片进行查询。从实际利用意义上讲,卡片逐渐成为一种形式,一种即将被信息时代淘汰的产物。因此,这类卡片的去与留,将是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2.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中新增数据的批量导入需要系统开发人员,运用语句代码才能将Excel电子模板中的数据导入;导出的数据文件为gcc格式,唯有开发人员方能编译、转换打开文件。因此,藏品数据信息的导入与导出,都需要开发人员进行编码转换才能实现,无疑给开发人员带来额外工作负担,同时给藏品账目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障碍。故笔者认为,研发升级版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非常必要,该系统自身设置有可直接导入和导出数据的Excel电子模板,可满足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的需求。信息录入人员只需下载电子模板,录入信息,就可将数据导入系统中。

3.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我们要重视人才培养,改变或提升管理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知识,更要有高水准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才能。这是藏品信息化管理对藏品管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通过对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两种模式的初步分析比较,我们深刻感受到信息化给藏品管理工作带来的诸多优势――信息存储量大、信息整合全面、信息利用最大化、查询调用方便,既改善了藏品管理质量,提高了管理水平,又对进一步全面了解文物藏品,解释文物藏品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角度。当然,信息化有诸多不足,如数字化信息储存载体寿命有限,数字化方式存储信息极易受到磁场、计算机病毒、黑客侵入等外力的干扰、破坏;数字化信息极易下载和复制,知识产权难以保障,等等。

总之,在现阶段,我们要做好藏品账目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的转型工作,使传统和信息化两种管理模式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更好地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从事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的职责,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吕军.藏品管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10(第1版).

[2]安莉.关于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模式转型的思考.继承发展保护管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C].2010-10-1.

[3]霍楠.博物馆藏品从传统管理到信息管理.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第四――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2009-10-1.

藏品管理办法范文3

关键词:管理;田野文物;馆藏;流散

山东省郓城县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和丰富历史文化的文物县,文物管理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中主要文物包括:田野文物、馆藏文物和流散在民间的文物,由于文物分布面积广,品种繁多,流散的杂乱,对文物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本文根据本县实际情况,谈一下对文物管理的几点看法。

1 田野文物管理

我县田野文物共有五十余处,分布在各乡镇和村庄的野外,管理起来比较困难,根据具体情况要具体管理。

第一,要加强文物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全面人民对文物保护的意识,文物法规的宣传要坚持长期性,持久性,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不但城市要大力宣传,广大的农村更要深入持久地宣传,使他们认识到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充分利用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使文物得到更合理的管理,并且对各类文物违法案件要及时给予网络曝光,奖罚分明,以震慑不法分子,对广大人民群众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这样对文物的管理会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提高文物工作者自身素质是田野文物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田野文物分布面积广,必须要有一支政治修养好,业务素质强的文物工作队伍,对田野文物的调查、管理、要负出艰辛的工作和吃苦的精神,要了解全县田野文物的分布情况,确切的地理位置,掌握田野文物管理知识,做好对文物的管理。

第三,强化政府职责,加强县乡村三级文物管理组织建设。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定出具体有效的田野文物管理实施办法,通过县乡村三级领导,县文物管理所、乡文化站、村文物管理责任人层层负责的田野文物管理模式,为田野文物的管理提供重要保证。

第四,结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分子,依法保护田野文物。坚持严厉打击非法盗窃、挖掘田野文物和走私返运文物的犯罪活动,是依法管理文物的重要手段。

2 馆藏文物的管理

我县馆藏文物主要包括古字画、玉器、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钱币、古书籍、杂项等,由于质地、年代、用途、器型、破损程度的不同,不同的文物所需的保管条件不同,实际情况要择情处理。

第一、对馆藏文物进行分类管理。首先要根据馆藏文物的不同点和每件文物的基本物质和自然属性之差异性,同一性,进行分组、分类管理。

第二、馆藏文物帐目的管理。馆藏文物管理工作应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细,保管妥善,查用方便”。所以藏品入藏是藏品管理工作的基础,我县大部分藏品主要来源于征集、捐赠、收购、调拨及考古发掘等几个方面。(1)我们要按照《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组织专业鉴定小组,对真伪、年代进行鉴定,决定是否入藏,对决定入藏者,应及时办理入藏手续,逐件、逐项填写入馆凭证,并注意收集有关的原始资料。对不够入藏标准的文物也要及时建立参考品帐和待处理品帐。(2)定级是藏品的重要程序。所谓藏品定级就是在科学鉴定的基础上,根据藏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划定分为一级藏品。二级藏品。三级藏品三个级别,以更好地利于藏品的保护和管理利用。(3)建立健全帐目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核心。要努力做到制度健全,文本档案要编目详细,电子档案要查检方便。第三馆藏文物种类多,管理要根据不同性质、质地、损坏程度进行不同的管理。例如古字画,我县的馆藏古字画的数量居全市之首,因此对古字画的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要防雷、防光、防潮、防尘、防虫、防火、防折。第四对馆藏文物要安装防盗门、防盗窗、红外线监控报警设备,干粉灭火器等,确保文物的绝对安全。

3 流散民间文物的管理

流散文物是指流散在民间的传世文物,如何做好流散文物的管理,充分发挥流散文物的作用是文物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是保护我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可移游奈锲詹椋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欣赏到了郓城文化遗产的丰富与精彩。我县流散文物的收藏、保存状况比较复杂,主要是私人的收藏、散存民间、掺杂于废旧物资中,保存于非文物收藏单位的文物。根据以上几种情况应采取有法规的管理,有计划地管理,专项管理等管理方法。

第一:法规管理,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省级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文物法规,各级政府和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保护管理流散文物的规范性文件以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流散文物管理的重要规章制度。

第二:计划管理。主要包括制定流散文物保护管理的各项计划,如私人收藏文物登记计划、文物选拣计划、特许出口文物计划等。

藏品管理办法范文4

[关键词]藏品档案管理;博物馆;纪念馆;计算机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88-02

藏品是文博单位陈列研究的物质基础。因此,对文物藏品进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和深入研究。是历史赋予文博工作者的神圣职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博信息化已成为文博系统重点工作。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也是文博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对藏品档案进行科学管理,才能使传统的纪念馆功能充分、高效发挥。

一、传统的藏品档案管理方法与存在的问题

博物馆、纪念馆藏品档案管理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的。首先是藏品登记。对每一件藏品都必须严肃认真地进行总登记,总登记簿必须专人负责管理。永久保存。登记时严格按照规定格式、逐条逐项用不退色墨水笔填写。二是藏品分类。把具有相同特征的藏品聚集起来,其他的区别出来,另行分类。严格地把全部藏品按类分开,博物馆类下再分纲分目,便于查找。三是入库排架。藏品分类后。同类的藏品分在一起,按登记号顺序排架,分类排架后,每件藏品在库房中都有固定位置,应按此制定库内藏品方位卡,标明藏品在库房的具置。藏品方位卡和排架目录由藏品保管员编制、使用和在库内保管。四是藏品编目。要按照一定顺序排号。再说明其特点,鉴别其内涵价值,并考证其源流,使人们可以按类目查找所需的文物,以便进行文物本身和有关学问的研究。藏品编目工作大体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填写编目卡片;第二步,将编目卡片按一定次序组成一个逻辑体系,编成目录。

综上所述,按照传统方法建立藏品档案由于工作量大、程序多,因此存在一些问题。

(一)经手人员多,藏品档案建立很难达到规范和统一

在建立藏品总登记簿时。要求经手人员字迹工整、清晰,如有订正,用红墨水笔划双线,由经办人员在订正处盖章。在藏品档案建立过程中,类似这样强的规范性操作随时都有,但由于经手人员多,每一个人面对成千上百件藏品,在档案建立中难免有所疏忽。这样会对原始藏品档案的建立带来很大影响。再者,由于经手人员多,藏品档案经多人填写。不同的字迹、书写习惯和填写详略不一,会对藏品的研究带来很多不便,甚至会因书写不清晰而造成研究问题中的重大失误。

(二)藏品数量和种类庞杂,极易造成藏品档案管理疏漏

当藏品提取出库时。空出的位置不应以其他藏品填补,而应保留其空位,待藏品回库时归回原位;否则,就难以保证藏品秩序,造成排架错乱,以至藏品错位,丢失时也不易及时发现。随着对藏品研究的不断深入,藏品档案内的资料会越来越丰富,卷宗也越来越厚,若不及时整理就会混淆,关键时刻找不到需要的东西。

(三)不利于藏品档案的保管

维护藏品档案的质量,既取决于其材料质地,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到藏品档案的保存年限和提供利用。不同质地的藏品对保管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光线、温度、湿度等这类自然破坏力虽然进行缓慢,破坏轻微。但日积月累会使壁画褪色起甲、织物粘连腐烂、书卷虫蛀霉变、皮革脆裂脱毛、文献字迹模糊等,不注重对藏品档案的保护环境,就会对档案造成严重的威胁。有些重要的藏品是文博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该藏品档案难免被多人、多次借阅,会给藏品档案造成一定的磨损、损坏或者遗失,影响藏品档案的管理。

二、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藏品档案进行管理的必然趋势

对一件藏品的管理和收藏,从接收、鉴选、登记到编目、制档要经过多个程序,仅藏品记录就有入库文物凭证,藏品总登记账、分类账,藏品卡片和藏品档案,从入库到提用,中间经历多道手续,存在着大量重复性工作,这就要求藏品档案管理工作一定要科学化和系统化。194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了预防战争破坏,将藏书卡片目录复制成微缩胶卷,开启了微缩型目录。到了20世纪60年代,图书馆工作引进了电脑,开始出现机读目录,一次输入,多次利用,近年来又实现了联索图书目录,即通过计算机终端,可直接检索文献中的图书目录信息。博物馆和纪念馆的藏品目录管理也正朝着机读目录和联机目录检索发展。用计算机管理藏品目录,使人们意识到藏品档案管理也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出现,使计算机从辅的工具很快发展成一种主要工具,并伴随着应用的普及而演变成一种工作方式。伴随工作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大量机读文件。各文博档案室管理部门出于自身管理需要使用计算机,形成了大量的数字化档案信息。鉴于这些情况,新的藏品档案管理办法应运而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进入了藏品档案的管理之中。

档案信息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贮,以网络化的方式链接,从而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它的出现为藏品档案工作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国家文物局已经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规范(试行)》,要求藏品档案管理人员在具备专业文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悉电脑操作和藏品信息采集、编目的规范化、标准化知识,不断提高驾驭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能力,把它运用到藏品保护和库房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逐步建立起文物藏品信息数据和文物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文物资源存储数字化、传递网络化、管理电脑化,最终达到博物馆资源的社会共享。

三、对藏品档案进行管理的重大意义

(一)建档方式快捷

对藏品档案进行建档,主要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过专业藏品管理软件,输入藏品相关资料,对藏品档案要求设置统一标准,保证档案卷宗的整洁、美观、清晰,避免了多人多次对同一份藏品档案填写而带来的相关问题。

(二)收集方式方便

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藏品档案进行管理,不同于以往的藏品档案收集,对藏品总登记簿、藏品方位卡、排架目录、藏品编目等纸质文件生成阶段管理档案工作者很少直接参与,一般只要把好归档接收环节就可以,而其他的一些环节主要通过专业藏品管理软件来完成。

(三)保管方式安全

由于数字化档案载体的特殊性,不同于传统纸质载体档案的保管条件,档案存放方式由档案柜架变为用数字存储器以及光盘、磁盘存储,极小空间可存放大量的数字文件。

(四)利用方式高效

藏品管理办法范文5

一、数字化博物馆的概念

数字化博物馆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及其在博物馆工作应用的领域中不断拓展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理解数字化博物馆的不同意义,数字化博物馆应当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即博物馆的数字化和数字化的博物馆。所谓博物馆的数字化,主要是指文博单位将现代信息技术引用到博物馆的收藏、保管和研究、陈列等工作中。信息技术引入到博物馆,不仅积极地推动了博物馆的工作,同时博物馆既有的工作模式也因之而有所改变、有所发展。而数字化的博物馆是指以文物所负载和蕴含的历史、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为收藏、展示的主体,借助网络或其他信息传播途径对观众进行传播、和推广、宣传的一个不具实体意义的博物馆。

具体而言,博物馆的数字化,主要是指应用于传统博物馆的各类信息化系统工程,包括博物馆信息网络的基础构建,针对博物馆不同工作领域开发和各类应用程序、导览系统,以及陈列展示中所使用的各类信息化展示设施、设备,等;数字化的博物馆,是将历史、文化等各类信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传播和展示,因其是不具实体意义上的博物馆,所以以其载体的不同表现形式也比较多样。

二、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化博物馆

实体博物馆的信息是依附于藏品存在的。由于藏品具有不可再生和无可替代的特点,所以博物馆十分重视文物安全,经常强调“保护为主”的原则,以求最大限度保持藏品原状,尽可能减少藏品的自然、人为损坏,实现长久保存,避免藏品的“重藏轻用”倾向。此外,在藏品的征集保管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信息记录,如馆藏文物的入库凭证、编目卡、文物总帐、分类帐、图像资料、鉴定资料、相关论著、调用记录等。这些资料包含了大量的学术、管理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过去,这些繁琐的信息保管工作完全是手工整理,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制约了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和对资料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藏品的充分利用。数字化博物馆则在这些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数字化博物馆的信息可以用文字、符号、图象等形式,记录、描述、复制、加工在数字载体上,借助虚拟现实、三维空间、图像、声音、超文本链接等途径,来弥补文物实体因受到条件限制而不能经常更换或展出的不足。由于建立了数字档案,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藏品本身,大大降低了损坏的成本,有利于文物的保护。不仅如此,数字化技术可以节省印制各种表格、卡片、登记表、帐册的费用,将工作人员从繁琐重复的资料誊抄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到文物的保护、研究中去。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系统可将藏品按质地、形状、年代等条件科学地归类存放。管理者借助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功能,能迅速地查到藏品及相关资料存放的具置,在数秒钟之内就完成过去几个部门要多日才能完成的查询工作,为研究人员营造出一个开放、便利的环境,更充分地利用藏品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博物馆虽然以现代科技的手段弥补了实体博物馆的不足,优势显而易见,但对博物馆来说,文化属性终究是排在第一位的。数字化博物馆是实体博物馆功能的延伸和拓展,但也仅仅是有益、必要、不可缺少的补充,永远无法替代实体博物馆的存在价值,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利用。博物馆的数字化过程可能会对实体博物馆的管理与服务起到促进作用,但如果对其定位和功能认识不清、把握不准,也可能造成工作上的偏颇延误。

三、数字化博物馆与标准化

标准化是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数字化博物馆的标准规范――主要包括源数据标准、分类编码标准、文物信息指标和影像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等――是文博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博物馆行业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藏品信息管理标准,无论是藏品的分类、定名、定级、编目、登记、统计还是著录、简述,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词汇,各博物馆只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管理规定,建立各自的藏品数字信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区间文化、地域分化明显,会出现文物定名不准确、称谓不一的现象,甚至存在同一种器物各个时代称谓不同,在不同博物馆中称谓也不同的问题,使得各馆的藏品数据库标准不一、检索不便、影响力小、覆盖面小、不具备通用性和资源共享性,重复建设严重。所以,解决藏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问题理应成为藏品数字化中最重要的环节。

我国的藏品管理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制定、推行工作显得较缓,现有标准不能按要求完全配套。根据当前形势,各地应该对已有的国家标准(如《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严格执行,对一些通用的国家标准(如日期表述方法、行政区划、中国各民族名称、论著出版形式类别等)直接采用;而对于具有本行业特点、没有既定标准可用的(如藏品级别、质地、分类等),则应结合行业特点和习惯来确定。藏品名称、纹饰、工艺、来源等信息,必须采用专业、规范的文字语言进行说明性描述;藏品的计量统计可按照藏品的保管、统计意义来规定计数原则和计量单位,尽可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由于藏品信息采集的数量大、内容复杂,各地宜将采集与录入同步进行,以保障数据录入的准确,确保各类资料信息在数据库中准确连接。至于藏品分类、定名、计件等还存有分歧的内容,函需各地文博同仁共同研究,编制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标准,避免“因馆而异、因物而异”,并逐步形成标准化体系。

当然,要制定一套能涵盖所有博物馆藏品的定名标准,把全国各个博物馆的藏品定名统一起来,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有这样一套标准,要对我国数以千万计的藏品加以整理、规范定名,也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程。此外,要建立全国统一的藏品数据库,藏品的分类就必须科学、实用、简明、清晰,能涵盖全国所有博物馆的藏品,但要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藏品分类标准,同样是一项耗时耗资的庞大工程。各地博物馆应对此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四、数字化博物馆与网站

当前,我国故宫博物院等少数博物馆的数字化水平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但从总体上来说,建设还有些不完善。特别是信息标准化的问题没能得到解决,致使各博物馆网站间不能直接链接,更无法进行信息的共享,阻碍了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最简便易行、可操作性最强、见效最快的方法,就是从网站建设入手了。博物馆网站虽然只是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却也是博物馆的窗口。如果网站无法向观众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无法做到令观众满意,可能使观众对博物馆产生不好的印象。据统计,大众对网站的第一印象源于页面,所以一个好的页面设计不但能吸引眼球,增加网站的浏览量,还能提高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增加博物馆的知名度,是实现令观众满意的重要条件,因此,网页的页面设计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依照“在有限版面内尽可能提供最大信息量”的原则,根据网站内容来合理安排信息的分布。在具体设计时,不同的设计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和习惯,但无论何种设计都要首先考虑到网页的色彩与层次。所谓色彩不仅仅是指网页的整体色调,更包含字体大小、排版比例、尺寸、字间距、行间距、留白等方方面面。一些博物馆的网站为了营造庄重肃穆之感,往往以黑色系作为网页的主色调,结果造成观众视觉上的压抑和疲劳。其实要烘托庄重感不必使用容易造成压抑感的色系。采用暗灰系色调,在把握整体基调的同时巧妙地进行色彩组合的搭配,同样可以达到预想的效果。设计需考虑的另一大要素是页面的层次。所谓层次是指观众在浏览时接受到信息的先后顺序。一些博物馆的网站为了使观众了解到最新的信息,往往在网页上加载一些新窗口,结果却引起了观众的反感。事实上,如果利用错落的字体粗细变化,形成退后和拉进的错觉,照样可以使观众率先发现更新的信息。

藏品管理办法范文6

[关键词]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数据库

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保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文物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获得最佳的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又包括现代管理科学方法的应用。本文谨就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意义和途径做粗浅探析,希望能对文物档案管理工作起一点促进作用。

一、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保管工作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一)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是顺应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博物馆作为承载人类历史和自然发展过程信息的载体,它所收藏、保管、研究的信息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一件文物、标本都是信息的承载者。然而博物馆传统的保存、展示和研究文物、标本的手段,已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文化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需要,限制了博物馆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当前,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向社会各个领域的快速渗透,亟需我们利用现代技术,不断推进馆藏文物数字化进程,为文物行政部门强化馆藏文物管理服务,为提高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鉴赏祖先创造出的灿烂文化、掌握历史知识、领略先进文化、提高综合素质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因此,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和成果,关系到博物馆事业在新的世纪是否具有生机与活力,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博物馆事业在新世纪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水平。博物馆只有追踪时代精神的变革,不断调整自身建设以适应发展中的经济格局、知识格局和管理格局,才能促进事业的发展。所以说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事关文物档案事业发展全局的大课题,既是发展方向问题,也是发展模式问题,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是解决文物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出路,是保管工作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二)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是提高贮存收藏能力。现化技术,特别是缩微技术、光盘技术的采用,为日益增多的档案贮存和管理提出了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增强了档案部门的收藏能力。

其次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电子计算机具有高效率的信息处理功能,可以用来组卷、编目、分类、统计和分析等。在业务工作中代替一些人工操作,能有效地提高档案信息处理能力,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是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档案收藏的目的在于利用,使它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档案编目、检索、借阅管理,速度快、准确性高,提供多种检索途径,使利用者方便地查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物资料。

四是提高文物保护能力。文物档案实现计算机管理后,随时可以按照藏品的名称、时代、作者、纹饰、器形、颜色、大小等不同的索引条件,查找出与之相符的藏品信息,显示和打印出所需藏品的卡片记录,不仅查找的速度比人工管理要快许多倍,而且可以保证一览无遗。这样一般的藏品研究工作就可以不再进行繁重的文物提取,从而减少文物的人为损害,提高藏品保管的安全程度。

通过以上这四种能力,既是提高文物档案管理整体水平的体现,又是文物档案工作全面发展的标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加强基础工作是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前提

众所周知,计算机作为一种高效处理庞大复杂信息与数据的现代先进工具的首要特征就是要求输入计算机的各项原始数据信息必须是准确和科学的,否则输入的数据与信息是“垃圾”,输出的只会是更高级的“垃圾”。所以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前提条件是要做好输入信息与数据的收集、整理、著录等一系列前处理性质的基础工作,使其充分满足计算机工作的技术要求。

(一)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提高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水平

按照当代科学的定义,“规范化就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做出统一的规定。具体到藏品保管工作中,就是要对藏品保管所涉及到的全部信息、数据、工作项目制定一套统一的定义和程序。”对于一个博物馆来讲,尤其是对于那些建馆时间较长的综合性博物馆馆来讲由于馆藏文物多,著录工作不仅量大而且复杂,如果没有一整套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会使计算机因数据准备不足而无法使用甚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进展速度。从科学与经验中都可以获知要想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就必须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与方法,即要求文物档案从编目、整理、鉴定、著录、保管等各个环节都要按照统一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

关于文物档案工作,各博物馆藏品状况虽不尽相同,但必须严格按照《中化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和文物管理局出台的各项工作条例去做。1991年11月19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藏品档案填写说明》是规范著录工作的最基本依据。《说明》对档案填写的格式、文物定名、鉴定、文物总登记号、文物分类号、档案编号、时代、作者、数量、质地、色泽、用途、来源、尺寸、重量、形状、入藏日期、征集经过、流传经历、修复、装裱、复制记录、现状记录、照片拍照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各博物馆应根据各自的馆藏实际,按照统一的定义进行完善和整理,使之统一分类、统一格式和内容。

(二)加强馆藏数据库建设,推进档案现代化管理进程

在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计算机数据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大工程。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涵盖保管、研究、陈列、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博物馆各项工作流程,核心是藏品信息数据库建设,重点在于把好藏品信息的收集整理关和加大信息管理规范化力度。对藏品征集、修复、鉴定、交换、展览等各种原始信息和相关信息尽可能做到收集齐全、分类整理;根据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等文物工作规范,录入藏品信息,做到格式规范、填制准确。

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是文物保护基础资料建设的核心项目,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展文物调查,掌握基础资料,提高管理水平,是推进文物、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了适应全国文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规范博物馆藏品信息处理和交换工作,建立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国家文物局于2001年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从2001年开始,财政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了“文物调查与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该项目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馆藏文物的藏品信息录入,实现摸清家底,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该项目自2001年实施以来,先后经历了试点、试点推广等阶段,并于2008年在全国全面展开。据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8月31日24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完成馆藏一级文物数据的采集与报送工作;除个别确有特殊情况的省份外,绝大部分省份也已顺利完成了二、三级馆藏珍贵文物数据的备案工作。这标志着“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自2001年至今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国家文物局确定的“2010年8月31日前全面完成数据采集及报送工作”的目标,全面进入了以数据整理和应用工作为核心的新阶段。

三、文物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是关键

(一)实现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关键是人才

实现档案电子信息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型人才,信息的知识性及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决定了档案管理者的劳动是知识性劳动。当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即计算机档案管理。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档案学、博物馆学的知识,还需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从目前看,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依然匮乏。文博领域信息化工作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甚合理,专业素质亟待提高。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文物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尚未建立。在职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较低,多数是半路出家,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成为制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直接影响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尽管引进了现代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更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因此,实现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关键是人才。

(二)如何培养文物档案管理人才

加强培养教育,造就一批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已被广泛关注,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首先要改变档案工作者长期无声无息的封闭局面,面向全行业、以至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加强协调能力,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其次,加强对档案工作者信息意识的培养,彻底改变传统的档案“重藏轻用”局面,使档案人员充分调动和运用信息资源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管理与有效开发利用。

再次,加强对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学习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外语知识等,提高档案工作者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第四,强化训练,对档案工作者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文博专业档案专业教育,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的档案生力军,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

四、统一认识、科学民主决策是决定因素

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国内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博物馆工作者特别是领导者必须提高认识,把握机遇,科学决策,推动文物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发展。

(一)统一认识

制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因素很多,但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领导者的现代化意识水平。博物馆信息化并不是单纯的技术与设备的简单组合,它同时牵动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的转变,工作体系、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的改革,这对长期以来沿袭传统工作模式运行的博物馆来说的确是一门全新的课题。推进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而是思想观念和认识问题。面对机遇和挑战,博物馆工作者应树立信息时代的新观念、新思路,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所采用的新途径。用信息化的思想指导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将信息化的工作方法贯穿到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中,并成为每一个博物馆工作人员自觉规范、指导自己工作的行为准则。在借鉴吸取传统管理成功经验的同时,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契合点,理顺博物馆各项工作所涉及的信息的采集、重组、加工、分析与研究等过程,营造出有利于进行博物馆信息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

(二)科学民主决策

实现文物管理现代化投资大、周期长,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低层次开发和重复建设都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作为决策者,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关心和支持这一工作,没有资金,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投入资金;没有设备,应千方百计配置先进设备;没有管理人才,应积极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列入本单位重要达标的内容进行考核。当前,我国档案工作改革和发展已进入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阶段,如何把繁重的任务和推进现代化进程结合起来,正确领导和协调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过程的民主化,领导要认真研究,组织专家论证,从文物档案改革的需求、传输技术的可行、人财物力的可能、社会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集思广益,避免失误。

综上所述,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博物馆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博物馆工作者要进一步对现代化管理作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创新,以信息化促管理,以现代化管理出效益,打响博物馆文化品牌,努力实现文博资源的社会共享。

参考书目:

(1)国家文物局编《博物馆藏品工作手册》,群众出版社。

(2)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