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改革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范文1

一、全市事业单位现状

二、近几年开展事业单位改革情况

(一)全面开展乡镇事业单位改革。

2、主要做法。

一是打破减人、减事、减支思维定势,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乡镇事业单位除保留财政所和延伸派驻机构外一律撤销,人员买断,整体转制。其原来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并入政府三办,公共、公益服务职能由政府承担,经营性职能走向市场。

二是紧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建立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按照经营性的服务市场运作,公益性的服务政府承担的总体思路,采取政府招标出资、公开竞选主体、农户签单认可、县镇共同负责的运作方式,积极探索农村公益新机制。在发展公益事业上形成了三种形式:政府购买形式,公益由政府以合同形式向社会组织购买;定岗招聘制形式,确定公益岗位,人员由县级主管部门或乡镇政府聘用,实行动态管理;派驻形式,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向乡镇或区域派驻服务机构和人员。

三是以人为本,有情操作,破解人员分流难点。坚持无情改革,有情操作,在与改革对象利益攸关的解除劳务关系、养老保险、安置补偿等关键环节充分照顾群众利益。在解除劳务关系过程中,立足规范,严格程序。在养老保险上,坚持区别对象,确定标准、签订协议、分期缴纳的原则,落实全员保险。在安置补偿上,实行货币补偿、存量资产补偿、政府兜底补偿、分期分批补偿等办法,确保全员补偿到位。

(二)稳步推进市县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试点先行、分步推进地原则,每年选择部分事业单位开展改革试点,逐步探索总结经验。改革中,把改善结构、减轻负担、增强活力作为落脚点,开展了整合职能、重组机构、整体转制、人员分流、重新定性等多种形式的改革。

二是改变投入渠道减负。对经营性职能较强的事业单位,或将经费形式由财政拨款改为自收自支,或整体转制,既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又有效减轻财政负担,市直仅2006 年将146名在编人员退出了财政供养。

三是强化管理促入轨。 在改革的同时加强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督促其按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其社会行为。市直对59家长期不具备法人资格、超业务范围开展活动的事业单位进行了处理。

(三)积极探索事业单位转企改革。

一是以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为突破口,逐步推进改企转制。荆门市考虑到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矛盾比较突出,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积累的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因此选择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从2000年开始,荆门市对22家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进行了改革试点,将原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注销原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收回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收回原事业单位编制851名;将原事业单位844名在职人员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解除了人事劳动关系,实行了一次性经济补偿安置。

二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多元化社会事业投入机制。荆门市对具备资产出 售条件的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通过国有资产产权置换,将单位资产出 售给内部职工,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尽量实现国有资本整体退出。如原荆门市东宝区物质局、原荆门市东宝区经济协作办公室均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在职人员也由单位人转为企业人,其固定资产以估价方式卖给内部职工,抵扣在职人员欠缴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及兑现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折为内部职工入股份额,原事业单位债务一并划入新成立的荆门市东宝区物质总公司、荆门市东宝区经协总公司。

三是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妥善处理职工的人事关系。荆门市在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过程中,大体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处理各类人员社会保险关系。改企转制前的在职人员,实行老人老办法,继续享受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标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发放。改企转制后进入的人员,实行新人新办法,执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待遇。2005年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后,荆门市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鄂政发〔2005〕28号)精神,将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比照乡镇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实行五年的过渡期,缓解了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待遇的差别问题。另外,对改企转制后的原单位在职人员,统一办理了人事关系解除和劳动合同签字手续,并给予了一次性经济补偿。

四是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变现为主要手段,着力减轻财政负担。从调查情况看,荆门市将盘活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作为筹措改革资金的主要方式。事业单位改革的成本,首先从改制单位净资产或资产变现收益(含国有土地和房产)中扣除。如荆门市畜牧良种场将原单位土地以800万元的价格出 售,变现的资产用于单位改企转制,缴纳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兑现一次性经济补偿金,清欠单位债务,不仅做到单位改企转制平稳过渡,而且没有增加财政负担。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二是转变了政府职能。通过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一些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转变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将一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将一些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脱钩,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基本理清了政事、政企和事企关系,使得政府能够从直接办事业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监督管理,集中财力投入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初步解决了政府职能缺位和越位的问题。

三是职工得到了实惠。一些有技术专长和经营特长的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因受单位职能局限和个人小富既安思想的束缚,长期过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日子。通过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这部分工作人员终于走出事业单位的序列,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其专长,在各自领域充分施展其才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调查中,这样的人乏善可陈,如原荆门市畜牧良种场职工黄华等四人,自己出资近百万元,买下了种猪场经营权,刻苦钻研猪饲料改良技术和养猪技能,年收入可达三十多万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几点建议

一是事业单位类别界定模糊。根据2006年中央编办制定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改革思路,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和特点,将事业单位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但究竟哪些事业单位划入哪一类,省里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原则性地进行了分类。事业单位履行的职能和行政机关还存在政事不分、职责不清,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的现象,很难准确界定事业单位类别。这样容易在具体划分的单位中不尽一致,导致相同性质的事业单位在不同地方被划入不同的事业单位类别。

二是行政机构编制总量突破。当前中央和省对行政机构设置和行政编制核定作了严格规定,但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把部分行政类事业单位转为或成建制并入行政机构,必将突破行政机构设置和行政编制核定总量。同时,行政类事业单位人员也随之转为行政人员,又将大幅度出现行政人员超编现象。

三是改革成本储备差异较大。由于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特点各异,根据其职能不同,有些单位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国有资产,也有一些单位基本上没有国有资产。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要有足够的改革成本作保障,没有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其改企转制工作很难推进。储备了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也要为国有资产变现寻找合理的处置方式,如果不充分考虑原事业单位拥有的各类资产,必然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是配套改革政策接续不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涉及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如果在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员分流安置等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社会保障,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大局,致使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

1、合理划分事业单位类型。由于同一种功能的事业活动既可以由政府来进行,也可以由市场来完成,同一事业单位往往从事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功能的事业活动,再加上人们对政府和市场分工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导致同一性质的事业单位被划入不同类型,从而导致改革政策上的不统一。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现象,建议由中央和省在总结各地实际操作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分类实施细则,对现有分类标准作进一步细化,将一些类型划分不够一致的事业单位,统一划入一种类型。同时,建立规范化的事业单位分类审批程序,避免出现分类过程中事业单位与政府讨价还价、随意确定事业单位类型的行为。

2、制定统一配套改革政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仅要有缜密的实施方案和细则,而且要有一整套配套的改革政策作保障。改革之前要依法制定配套人事、财政、社会保障等政策文件。一是要研究有关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作人员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衔接办法,切实解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后顾之忧;二是要出台竞聘上岗、鼓励自谋职业、提前退休、一次性经济补偿等人员安置政策,疏通出口,妥善解决好人员分流安置问题。三是建立财政投入、国有资产划转等制度,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保障改革成本,妥善处理事业单位撤并后的资产和债务问题。

3、变现资产减轻财政压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过程中,做好离退休职工社会保障待遇衔接和分流人员安置工作,妥善处理原事业单位的债务债权关系,需要付出大量改革成本。如果全部通过新增财政预算的方式予以解决,地方财政难以承受,必须在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上做文章。在规范国有资产处置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出 售变现,或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出租或拍卖经营权,资产处置收益统一上缴财政专户,主要用于支付事业单位改革各项成本,尽量减少新增财政支出。同时,地方政府还要平衡行业之间、部门之间资产,将单位多余的资产划转一部分到无资产或资产缺口较大的单位,减少地方政府的压力。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范文2

人民论坛杂志读者热线所反映的以上问题绝非个案。近年来,一些进入事业单位的年轻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心生倦意,甚至主动逃离,在一些效益好、社会地位高的事业单位也出现了优秀员工放弃编制和行政待遇另谋出路的新现象。谈及原因,往往与难以忍受事业单位“混”日子的状况有相当的关系。

可以说,事业单位的“混”极具中国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事业单位本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形式;其次,事业单位内部裙带关系现象较为严重,尤其在基层,内部子弟就业问题较为突出;再次,事业单位的绩效不考核,或者难以考核,使得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

我国事业单位,依附于传统体制和党政系统,长期捧“铁饭碗”、吃“大锅饭”,存在的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裙带关系等问题,比传统国企有过之而无不及。事业单位管理难题日益凸显,已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全国各地事业单位改革实践当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推行企业化管理,比如取消事业编制、实行全员聘任制、搞绩效工资等,让许多人感叹事业单位“不再好混了”。这些改革虽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事业单位存在的体制依赖症、机制不合理等许多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并且还催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编制内外同工不同酬现象、绩效考核变异成“领导涨工资、员工看绩效”等。本期特别策划主要围绕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中的聘用制、绩效工资制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剖析,值得一读。

需要指出的是,事业单位治理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总结远远跟不上当前该领域改革的步伐,事业单位这一中国特色的组织形式如何焕发活力,终结中国人的“混”日子情结,尚需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共同努力。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范文3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

2013年1月1日,实施了财政部于2012年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新的事业单位准则的实施,首次提出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这说明政府正逐渐意识到收付实现制已经远远不能解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问题。

2014年12月31日,国发〔2014〕63号《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文件,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重要意义。这一举措的出现,不仅仅影响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方式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进程。

2014年10月1日,国发〔2015〕2号文件,明确指出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这一决定下,不难发现原有的会计核算方式已难以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的要求。

2015年8月23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正式。在养老金入市的全面铺开之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再次受到冲击。

本文基于这一背景,对权责发生制在我国事业单位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一、文献回顾

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不存在“事业单位”这一概念,但其“非营利组织(NPO)”性质同我国“事业单位”在某种程度上相类似。Ian Ball(1981)认为:“权责发生制能够可持续管理化地管理资产,同时全面管理资产,使得隐性债务显性化,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管理者做好绩效考核。”John Larsen(2012)概括到:“非营利组织应该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

2、国内文献综述

由于近年来的事业单位改革,国内许多学者纷纷着手探讨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通过文献阅读,发现国内学者主要探讨了权责发生制的优缺点和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影响及推行建议。郑治锹(2014)通过对比核算中收付实现制及权责发生制的利弊得出权责发生制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结论。卢少伦(2015)论证了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改革思路,阐明了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必然性。李志宏(2015)首次提出事业单位改革应根据不同性质不同业务进行分类,据此各单位选择合适的改革方案。

综上所述,随着事业单位经济业务事项越来越复杂,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改革也需要同步跟进。下面将通过分析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和权责发生制的应用,提出相应建议,做出总结。

二、收付实现制在事业单位中的局限性

1、不利于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在该会计核算制度下,只有当期已收取现金的部分被要求确认,应收而未收的部分却无法反映在其报告中。同样,支出方面也出现一部分没有被确认的负债,如借款费用、养老金财务支出中已发生但未动用现金支付的债务等。这些尚未被反映的资产和债务,造成事业单位报表不能完整、准确地记录和反映资产和负债情况,不利于做出正确的财政支出估计,从而导致防范财务风险能力下降。

2、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在收付实现制下,某些款项收到或支出时才入账,很有可能把本期发生的业务收入和费用计入下期,这样就造成会计期间的信息前后无法比较。而这种不可比性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横向不可比。由于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不能匹配,导致某个时期该事业单位的会计数据与其他事业单位的会计数据不能进行对比。另一种情况是纵向不可比。在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将发生在两个会计期间,甚至多个会计期间之间的收支业务,作为一个会计期间处理,造成纵向不具可比性。

3、不利于事业单位成本核算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不准确主要出现在两种情况下。第一种是由于收付实现制无法反映本期已发生但未支付的相关费用,导致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不准确。第二种是当今事业单位除了经营性业务,也存在少部分非经营性业务,而这两种业务会计核算基础各不相同,分别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同时,事业单位没有明确划分该两种业务的标准,以致于在实务中,容易将两种业务混为一谈,错用核算基础,造成业务成本核算不准确、不客观。

三、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从会计确认角度出发,收付实现制反映的是事业单位资金流的状况,而权责发生制注重经济资源及其变动状况。在权责发生制下,事业单位能够清晰地发现资产与负债的变化与关系,同时,引入权责发生制后,对先前采用收付实现制所造成的信息偏差进行修正,避免事业单位产生错误的评估,从而做出有效的决策。

1、权责发生制在资产类要素中的应用

资产是事业单位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所以事业单位时刻关注资产总额的变化情况,避免资产虚增。而在权责发生制下,能够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资产总额,为决策提供有效数据。

(1)流动资产。事业单位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应该为应收账款等应收款项增设坏账准备抵减账户,在期末做好应收款项收回风险的评估,计提坏账准备,使事业单位逐步消化坏账损失,增强事业单位抵御风险的能力,避免事业单位虚列资产,从而在报表中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这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2)非流动资产。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已经提出“虚提”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概念,从而更加真实反映了非流动资产的价值。出于真实性原则,还应考虑在期末对事业单位自行购买的非流动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设立单独科目,用于归集减值费用,避免资产虚增。

2、权责发生制在负债类要素中的应用

在权责发生制下,能够有效地对“隐形债务”进行确认计量,避免因隐形债务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为事业单位营造稳定的财务环境。

(1)负债。事业单位通过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方式筹资时,发生应付未付利息,在权责发生制下,应给予确认,作预提处理,同时增设应付利息科目用于归集借款利息支出。当然,在实际发生时,将应付利息转出。同样,到期应付未付的职工薪酬,应付未付的在建工程款等都应该作预提处理,从而在报表中得以反映,实现防范财务风险的作用。

(2)或有负债。在事业单位日常经营过程,除了可以被确认计量的负债外,还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的负债,即或有负债。由于此类负债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事业单位难以估计其风险,而为了规避此类风险,应将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使得此类“隐形债务”显化,避免资产价值的流失。

3、权责发生制在收入和支出类要素中的应用

权责发生制的应用,成功地打破事业单位一贯以来的收支“一体化”模式,实现事业单位收支两条线的分类管理,更翔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与成本消耗情况。

(1)收入。严格按经济业务事项的权责关系和收入实现原则确认收入,如财政补助收入以用款计划的下达作为事业单位的收入确认时点;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以收入实现原则作为确认依据。

(2)支出。支出和费用核算时区分经营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对于资本性支出按接受受益对象和受益期间确认支出。同时,增设费用类科目用于中转。将事业单位非流动性资产折旧和摊销的费用计入费用类科目,更好地实现收入和支出配比原则,从而有利于事业单位了解自身非流动资产的使用状况。

四、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建议

1、选择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试点推行

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具有一定风险性,为了更好地规避这些未知的风险,应选择部分城市试点推行,正确评估该项改革。试点城市应该选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发达城市,由于这些发达城市的业务较为复杂多变,能够发现普遍问题及独有的特殊问题,有利于决策者有目标、有重心地挖掘推行中的风险与隐患。同样,经济发达城市的事业单位能够为试点改革提供物质基础和管理水平保证,从而避免改革的成本给试点单位造成巨大压力。最后在各项指标与条件成熟以后,在全国事业单位中全面推广,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改革的成本。

2、引入现金流量表

事业单位的存在和延续在一定程度上由现金流量决定,而事业单位在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同时,丧失了原先收付实现制对现金流量的监控的优势。因此就需要在会计报告中增设现金流量表来反映现金流量变动情况。现金流量表的引入,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状况,为下一年度预算提供信息。同时,该举措的实施将实现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并轨。

3、新旧两个帐套同步进行

在改革初期阶段,应采取旧帐套与新帐套并存的形式。由于许多业务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改革的每一步都需要谨慎与小心。通过两个帐套的同步记录,有效地解决新旧模式衔接问题,而单一的帐套设置,破坏了财务信息前后的可比性,以致难以体现引入权责发生制的长处,严重影响到改革的成效。同时旧帐套的记录作为应急措施,使得在改革期间发生的任何问题能够在可控范围之内,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必然趋势下,我们仍应当持谨慎的态度,在实践中逐渐渗透权责发生制,最终实现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创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以实现引入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规可矩。最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以便加速事业单位改革进程,实现事业单位会计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志宏: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

[2] 白潇、刘晓冬: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研究及其应用[J].现代商业,2015(14).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范文4

摘 要 我国对公共财政的深入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国家财务管理及预算管理体制的变革,这就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先前的会计体制已经无法适应不同事业单位的需要。因此,为了与单位中的财务管理改革以及国家财政改革相适应,这就需要对事业单位中的相关会计核算体制予以进一步规范,保证公益事业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 财政管理 财政改革 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

随着不断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随之而来的是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随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相关事业单位会计体制改革也逐渐到位。然而,在对其制度进行实施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不容忽视的现象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一、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起源是在20世纪90年代,1993年第一次对企业进行会计改革,解决了事业单位从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的重要问题。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1997年制定与颁布,在1998年开始实施,当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的规范及体制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随着我国不断深入的公共财政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国家财务管理及预算管理体制的变革,这就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先前的会计体制已经无法适应不同事业单位的需要[1]。因此,要想变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首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a.变革一定要与事业单位财政改革的要求相适应;b.会计制度变革必须要配合于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c.对事业单位的具体行为进行进一步规范,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需求得到满足。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具体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

财政部为更好的适应事业单位财政管理改革以及财政改革的要求,使其会计核算体制得到进一步规范,加快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国家于2012年颁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在2013年开始全面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一方面对旧制度中比较好的会计体制予以继承,另一方面还在原有制度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创新与突破。

(一)对资产入账管理予以强化,创新性的对无形资产摊销与固定资产折旧予以引进

为与实际需要相适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入账管理进行了加强,此外,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进行适当加大以及摊销无形资产的规定。这些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一定要根据其规则来确定能否进行计提折旧,而且还规定了对摊销与折旧进行虚提的创新型处理方式[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利于事业单位随着时间的变化来反映其资产的消费、变动以及使用情况,加强了事业单位同步组织与管理其价值量与物质量的理念。

(二)加强事业单位对现有财政投资的使用与管理

对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核算的尺度与内容进行了有效统一,在事业单位收入前提下增加了财政补助结余和补助结转的净资产科目,精确的记录了其财政支付与转移,使事业单位预算部门的财政管理予以增强,能够有效的控制与运用事业单位的财务资源。

对于事业单位中的非财政补助收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以及经营结余等进行了有效设置,分别核算事业单位中非财政补助资金中的结余与结转。根据对预算进行平均分配的原则,将其分配给企业的专项资金,促进事业单位的资金能够可持续性的健康转移[3]。

(三)制定较为实用与全面的会计账户

最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实践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对那些复杂的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体制予以撤销,又增加了比较接近实践的实用会计科目,更改会计科目名称使事业单位具有更为详细与完整的会计报告。设置会计账户与科目的公认性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系统工作更为全面、更为科学。

(四)提高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整合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会计报告结构与内容,用科学的方式,通过资金偿还周期与变动能力对会计报表项目进行设置。

三、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其它行政会计体制。在三个会计标准体系中,起统御全局的是会计准则。通常而言,如果一个事业单位经营的行业与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相关,那么,这个事业单位就可以适用国家特殊规定的会计制度,像公立医院所采取的《医院会计制度》,如果是国家没有对其会计制度进行特殊规定的事业单位,他们都可以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四、总结

为了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更好的落实与实施,事业单位就要对颁布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意义进行充分了解,要全面理解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的背景和意义。加强理解与研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各事业单位中实施的本质,此外,还要就会计制度的具体内容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与培训,特别是对那些新旧制度变化比较明显的地方要认真理解、研究与强化[4]。尽可能的将新旧会计体制衔接工作做好,要足够重视事业单位中的会计科目调整与会计核算方式。在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予以实际实施的过程中,要详细而全面的做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先后衔接工作,两种制度的会计科目与核算方式的变动说明一定要根据国家财政部门的相关要求进行统一部署与说明[5]。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开展的事业单位一定要将调整会计软件工作做好,在调整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与核算方法的过程中,还要更加注重事业单位软件调整以及软件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1]程晓佳.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财务与会计.2005,21(11):154-156.

[2]白宗青.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财政研究.2009,8(10):536-537.

[3]蔡丽兰.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财务与会计.2008,9(21):54-55.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范文5

摘 要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结合新形势的发展,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点。本文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首先概述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而总结了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提出了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力措施,可以为相关人员开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供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措施;

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能否正常的运转。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集中支付以及政府采购等财政管理机制也进行了相应的完善,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不仅制约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影响了事业单位其他业务的正常进行。因此转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理念,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这对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实现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功能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任务概述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重要的具有社会公益性的职能机构,其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编制预算计划,对本单位的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并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规定,对事业单位的收支进行会计核算,控制各项不必要的支出项目,节约办公经费。

(2)开展资金管理。通过强化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避免国有资产出现闲置或者是流失现象的发生。

(3)通过建立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对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预测以及控制监督,及时反映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实际运行状况。

(4)按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预约束,确保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国家法律以及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正常开展。

(5)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保障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高效有序开展,为事业单位机构职能的正常发挥提供基础保障作用。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1)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不够标准规范。由于对于预算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预算管理在执行过程中不完善、不标准以及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首先,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上,由于未能结合往年的预算执行情况,也未能与事业单位本年度的工作计划、财务收支情况相结合,进而导致预算在编制过程中出现了与实际情况脱节的现象。其次,由于预算审批过于简单,因而也难以及时的总结、分析以及调整预算计划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预算计划难以真正的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发挥指导作用。此外,在预算计划的执行上,因为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因而导致违反预算计划,扩大支出范围以及支出标准的财务现象经常出现,这不仅增加了财务支出控制的难度,对于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管理也带来了困难。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督控制力度薄弱。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主要靠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来执行,而内部审计工作力度薄弱,势必会造成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效果较差,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当前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缺乏足够的管理权限,甚至是属于与财务管理机构属于平行部门,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还需要依附于财务管理部门来开展,因此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难以真正发挥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约束、规范以及核查义务,也难以从根本上杜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违规现象的发生。

(3)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混乱。由于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未能结合自身资产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财产清查制度,因而导致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混乱。尤其是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由于未能制定完善的盘点以及清查管理制度,因而造成了资产管理权责不明确、账目与实物不相符合、缺乏有效的监督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较低,资产浪费损失严重。

(4)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素质不高,而且也缺乏财务管理意识,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凭证管理、审核等方面经常出现工作漏洞,造成了事业单位财务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完善措施研究

(1)强化事业单位预算控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阶段有秩序的开展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阶段,应该综合收集事业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料数据,并借鉴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而根据事业单位本年度的工作计划以及财务收支计划,合理的编制各项收入支出控制预算。在预算编制结束后,应该及时送报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机构职能部门进行审批,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对预算计划进行调整,最大程度的实现预算计划与实际情况的相适应。在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阶段,则应该遵循内外统筹、严格执行的原则,避免随意修改事业单位资金支出计划的现象发生,同时严禁随意更改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计划,通过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手段,确保预算计划得到切实的落实。

(2)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构建并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是保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依法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事业单位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重视财务监督工作,并通过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等措施,强化财务管理监督效果。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应该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月度、季度或者年度,在单位内部开展全面内部审计,及时总结分析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纠偏整改措施,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监督效果,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3)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需要重点改进提升的方面。因此事业单位应该按照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事业单位的相关要求,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首先可以按照盘点以及清查制度,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查、分类并进一步的核实,明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进而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维修以及处理进行制度约束,确保各项管理程序符合单位规章以及国家法规定,避免固定资产流失以及浪费现象的发生,保护国家资产的安全可靠。

(4)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操作者,其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选聘与教育培训。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选聘,除了需要重视其专业技术以及工作能力外,还应该强化对于其职业道德的考察,选择优秀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此外,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方面,应该不断完善,重点在财务理论知识、财务法律知识以及财务政策等方面对财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教育,通过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来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语: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以及业务开展而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必须结合国家对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总结当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强化预算管理以及完善财务监督等一系列的措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控制,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实现事业单位经济运行的最优化,推动事业单位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永辉.如何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财经界.2011.

[2]周晓燕.基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加强问题的探讨.特区经济.2012(10).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范文6

关键词: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是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统称,主要是履行国家的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等,满足社会文教卫体等各个方面的需要。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对于社会有序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财务管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要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首先要对其进行充分的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往来资金结算管理、现金及银行存款管理等方面。就目前来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必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针对于此,在今后的财务管理中,要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的开展社会服务。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1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近几年来,“改革”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各个领域都在强调如何进行改革。我国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各项事业能够深入进行改革,也相应的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上也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受传统经济的影响,当改革进程加快脚步时,各项制度不完善的弊端便凸显出来,部分单位甚至迷失了目标,尤其是一些事业单位一味的追求收入最大化。

1.2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财务的管理是一门科学,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单位、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财理念,在财务管理上也会出现问题。就目前来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就缺乏科学的理财理念。例如,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过于重视事后的核算,对于事前的预算和事中的控制却不够严格。还有部分单位在考核上也不够科学,往往只看重账面,而忽视了资金的使用。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会直接导致资金使用的效率过低,无法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实际作用。

1.3财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高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没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有些工作人员甚至是无证兼职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由于这些情况的出现,也导致了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存在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对于各种票据不能进行认真的审核校对,相关的经济业务不能按规定进行财务核算。长期以往,许多事情都无法真实的进行反映,对于科学的财务管理起到了不小的阻碍。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2.1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想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就需要不断的完善财务管理的制度。为了使财务管理制度更加的完善,首先需要对不适应发展的制度进行及时的清理,只有将陈旧的内容去除,再加入新的元素,才能始终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各个部门之间形成一种互相牵制的机制,从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这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2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从财务岗位的科学设立上下足功夫,可以根据效益信息的反馈来组建各个部门。在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中,要保证事前做好充分的预算,事中做好严格的控制,事后做好核算。要注重长远持续的管理,而不是只看重眼前,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3加强财务管理队伍

一支优良的财务管理队伍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在人员的使用上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必须具备专业的技能才能够上岗开展工作;其次要做好定期的培训,只有不断的抓好继续教育,才能使工作人员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最后要做好考核工作,构建一套完善的考评机制,对于不合格的人员要及时调离岗位。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如果没有责任感,个人能力再强也不能胜任财务管理工作。

2.4加大监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监管力度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和监管的覆盖面,防止出现监管盲区。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消除不法人员的侥幸心理。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作为社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对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总结,根据新形势的变化做出调整,不断的完善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打造好财务管理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稳定、事业发展、党风廉政建设上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国柱.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