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装工程与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装工程与设计范文1
关键词:针织服装; 设计; 工艺; 课程革新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course of knitwear design & technology
Song Xiao-xia
( College of Fash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course of knitwear design & technology was profound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Mai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course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view of combin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art. By these methods, students’ interests were greatly aroused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strongly improved.
Key words: knitwear; design; technology; course innovation
由于针织服装以其特有的自然与弹性、丰富的肌理效果与质感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青睐,大有与梭织服装平分秋色、并驾齐驱之势,《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已成为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新兴专业必修课程。
笔者担任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学已有十年,期间对针织服装的教学进行了多方位、多渠道的尝试,制作了多媒体CAI课件,尝试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学生潜力的教改措施,并与世界知名的电脑横机制造商STOLL公司紧密联合,潜心拓展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系统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确保学生学到最新的针织设计与制造知识,承担上海市教委21世纪新教材建设项目《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针织服装设计》一书已于2006年3月在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由于在针织服装教学方面的突出表现获得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下是笔者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革新与建设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成果。
一、《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材建设
鉴于针织服装的发展日新月异,而目前国内市场上系统深入地介绍针织服装的最新设计的书籍较少,而能站在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角度上详细阐述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的创意设计的书则更加匮乏,因此决定撰写一本能将针织服装款式与色彩设计紧密结合,系统介绍从纱线至成衣――贯穿针织纱线、面料、成衣全流程的与市场密切接轨的专业性、实践性、前瞻性教材。
国内目前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方面的同类教材一般侧重于介绍针织服装的工艺和针织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两大部分内容,突出了全面性与系统性。在讲述针织服装的工艺时侧重于针织物的组织结构、收放针数的算法和裁剪工艺图,缺乏针织服装设计方面的内容,无法满足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需求。在讲述针织服装的设计时,突出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的特性方面的设计深度不够[1],在强调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方面力度不够,丰富性、生动性和创意还需加强。
笔者结合十年教学经验,正在撰写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针织服装色彩与款式设计》。本教材力求做成一本覆盖针织服装款式与色彩设计从纱线至成衣全流程的注重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实用型、权威型教材,使用对象为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艺术设计本科生,并同时推出配套操作演示光盘,便于学生课后能及时复习、进行强化训练,并包含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的使用方案,包括实际操作案例多媒体CAI课件和针织服装设计素材库,包括针织纱线库、针织面料库、针织服装零部件库、最新针织服装款式库,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
为兼顾各大院校的教学特点以及侧重需要,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性与系统性的论述,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本书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由于服装类学生毫无针织基础,需要填补该方面空白,本教材将首先讲述针织物的基本组织结构、编织原理、针织机械与针织物的特性,使学生对针织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接着阐述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从针织原料――纱线开始介绍如何根据纱线、组织结构、服装款式的特点来进行针织服装的设计,讨论三者间的对应关系和内在联系,强调针织物全成形的可能性,探讨如何在设计与工艺间紧密融合。由于针织服装的种类较多,本书主要讲解目前款式变化快、强调时尚元素的针织毛衫、针织T恤、针织休闲运动服的设计[2]。
二、围绕课程建设展开多项教改措施
1.加大服装CAD系统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中的应用
我校有全球最先进的两大知名服装CAD软件――法国力克和美国格伯,其中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软件已有四届学生学习并针对校外培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并编写了完善实用的讲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利用款式设计CAD系统建立了生动逼真的针织纱线库、针织面料库、针织服装零部件库、最新针织服装款式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设计素材。
2.课程教学队伍和教改教研项目建设
在本课程教学队伍建设中制定了合理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目前一名骨干教师正在攻读针织服装方向的博士学位,培养青年教师参加针织服装方面的技能培训,与德国STOLL电脑横机公司、上海春竹服装有限公司等进行产学研方面的多方位合作,要求教师深入针织服装企业学习与市场、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最新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成立针织服装设计工作室,更好地突出本课程的应用型特色。
目前正在进行的教改教研项目为在教学中探讨提高针织成衣设计创意的手段以及针织服装肌理效果的展示方法,并指导学生在电脑横机和手工钩编中寻找针织服装创新设计的方法。教学改革包括针织面料认知[3]、针织服装设计、针织服装工艺与制作三大板块内容,立足于针织服装设计全面性与系统性的教学,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本课程配合有针织服装设计与制作两周实践教学环节,可强化学生对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的理解和认识,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加大针织时装设计师的培养力度
我国目前的针织服装设计教育存在设计与工艺脱节的情况,而现在我国针织时装品牌正致力于品牌价值提升与产品附加值升级,市场上极度匮乏优秀的针织时装设计师,培养针织时装设计师的关键在于针织时装的设计创新和工艺创新教学。在传统观念中,针织面料的可塑性一向较弱,柔软、易变形、不易后整理、略显沉重;色彩稍显暗哑,难以呈现丰富的花纹与图案。但现在不同了,柔软的针织面料可以在结构上出神入化,不再是过去的单纯造型,独具风格的图案、色彩自成一体。在针织服装设计的教学中要结合新的工艺和技术,创造出新的时尚面料和各种令人称奇的设计造型。
针织时装设计师应该从一开始就掌握针织的特性、质地和风格,在此基础上再培养设计的技术与艺术,这样设计师才能拥有足够的底蕴面对未来的设计任务,并不断地自我提高。由于针织的易变形性,在设计过程中不同的工艺将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针织时装设计师要在具备优良设计能力的基础上精通工艺用以支持设计。
4.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的无缝链接
面对中国针织时装设计人才的现状,当今的服装院校对于设计师的培养需要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入互需互动、效益互利的产学合作教学机制[4]。
(1) 介入式:学院和企业的人才相互介入,互教互学,相互渗透,产学结合。
(2) 品牌式:重视品牌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师生的创作灵感和激情,并使之转化为企业品牌创意。
(3) 企业式:学校把实习场所转移到企业生产线,企业将生产基地延伸到校园。
(4) 创业式:吸纳企业的创业基金,组织学生边学习边进行创业尝试。
(5) 订单式:学校与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协议,实施订单式培养;根据其岗位的实际需要就学生的研修课程作全方位的整合,使教学极具目标性和针对性,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实践转化时间提前在校内完成。
三、扎实做好内功,积极进行教学条件建设
1.积极进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教学资料建设
扩充性资料包括教师制作的实际操作案例多媒体课件,包括针织服装的视觉创意手法课件、针织服装效果图的表达课件、手工针织服装设计课件等,应用计算机辅助服装款式设计软件制作的针织面料库和服装款式库,手动横机操作方法光盘和针织系列服装展示和大赛录象等,在教学过程中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
建立专业针织服装实验室,配置3G、6G、9G、12G、14G各机号的手摇横机、提花横机、小型电脑横机、套口机等,使学生对针织服装的制作有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
3.构建网络教学环境
针织服装款式设计部分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计算机辅助针织服装款式设计部分在服装CAD专业机房上课,采用电子教室使教师机可对每台学生机单独实施控制,并建立每位学生的文件夹,能进行网上电子点名、文件分发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学。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讲解高新科技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制作中的运用,比如应用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系统进行针织服装的设计,给同学讲授采用电脑横机编织针织服装的效果,并播放有关实际录像。在教学中积极尝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如针织服装的视觉创意手法等课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目前的时装设计师偏重于艺术设计,对于工艺多少缺乏全面的了解,这个问题对于针织时装设计师而言尤为严峻。因为梭织时装设计师的设计是从面料开始的,而针织时装设计师的设计是从纱线开始的,包括织造、染整等诸多工艺,从设计到成衣制作整个工艺链条相对较长,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制作过程中能够起到监控与调整的作用。针织的整个工作流程包含相当大的工艺技术含量,这不仅仅是艺术审美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设计师需要做的包括选择流行纱线、确定工艺种类、熟悉艺术风格、把握时尚趋势。《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一定要注意艺术设计与工艺技术的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针织服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傅丽.针织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陕西教育.2009.7
[2] 吴益峰.谈创新针织服装的设计.江苏纺织.2004,11:26
[3] .浅谈针织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广西纺织科技.2009,4:75
服装工程与设计范文2
Li Zhongwei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咸阳 712000)
(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 712000,China)
摘要: 《服装生产设备》课程是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典型任务为基础来构建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创建职业情境,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考评形式来评价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Abstract: The Garment Processing Equipment Course is a specialized core course for the garment design major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experiment, vocational situations are created and theory-practic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is taken so that relative knowledge and skills are taught based on typical tasks. Meanwhile various ways are used in both studies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asset students to develop students' vocational ability.
关键词: 课程 改革 能力培养
Key words: curriculum;reform;ability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86-01
0引言
《服装生产设备》课程是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艺术学院在科学、合理、准确地把握学院办学定位,在明确服装设计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对近年来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对《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将这门课程由理论课程演化成了一门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区域经济和服装行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着重大意义。
1目前《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服装生产设备》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独立操作十余种服装生产设备,并能正确穿线、排除小故障和懂得简单的设备保养知识。当前多数高职的服装设计专业,大都开设了《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程,只不过有的叫《服装生产设备》,有的叫《服装机械原理》,还有的叫《服装设备与工艺》等。上课的形式基本上沿用传统大学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在教室里“纸上谈兵”,实践课到了实训室(或实验室)也只是简单地看一看老师的演示或操作。真正到了工艺实训课使用服装设备的时候,能够正确使用的学生一个班没几个,这显然是我们的课程针对性不强。
2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生产设备》课程改革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是在有一定工作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工作过程来获得的,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要把现在的学科体系转化为行动体系,就必须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第一位。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陕西省服装行业产学研基地”,与江苏阳光集团、江苏福汇集团、广东溢达集团、浙江雅戈尔集团、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陕西杜克普服装公司等省内外50余家服装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学院成立了有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专门负责课程内容的重构和课程标准的制订工作。通过对近年来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调研、分析将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典型工作岗位确定为:服装裁剪工,服装缝制工、打板师助理、工艺师助理、设计师助理、跟单员助理等。归纳总结后,把《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为服装裁剪设备的使用、高速电脑平缝机和包缝机的使用、特种缝纫设备的使用、针织服装设备的使用、熨烫设备的使用。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设备,并能正确穿线、排除小故障和进行简单的设备保养,不在服装机械原理上费功夫,坚持理论知识够用就行。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程进行了改革,把课程演化成了理实一体化课程,上课地点由教室搬到了校内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实现了知识重心向能力重心的转移,以工作过程统领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分解为具体的、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学习情境。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服装职业领域的岗位”能力为基本要求,来构架课程内容。为此,我们构建了5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一:裁剪设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直刀型电动裁剪机、园刀型电动裁剪机和粘合机;学习情境二:高速电脑平缝机和三线高速包缝机,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并能排除小故障,进行简单的保养,并能制作出合格的产品;学习情境三:特种服装生产设备,要求学生对锁眼机、钉扣机、打结机等机种会穿线、能正确使用,其它的服装特种设备知道用途;学习情境四:针织服装设备,能熟练使用三针五线绷缝机,了解四针六线绷缝机用途;学习情境五:熨烫设备,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吊瓶熨斗,正确使用蒸汽熨斗。这样的学习情境设计,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关联性,从简单到复杂,比较符合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对知识能力的培养要求。
按照“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思路,通过“培养、聘请、引进”等途径和“讲师下车间、技师进课堂”的方向,造就一批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艺术学院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服装生产设备》课程专任教师4人,其中副高职称教师1人,中级职称教师2人,服装工程师1人,其中一人来自陕西省服装骨干企业。
将《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搬到了校内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上课,教学实施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法教学、实际操作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与做的相互交替中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将工作过程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真实或仿真的职场环境中以真实产品为载体进行教与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3考核与评价
课程的考核内容与方法,对高职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既要体现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又要呈现考评形式的多样性,以综合能力考核为重点,现场考核与提问相结合,引导学生以能力学习为主,而不去死记硬背。
4结束语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以前被动的上课到今天带着任务主动地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服装工程与设计范文3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解读;课程理念;专业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73-04
【作者简介】丛开源,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通,226011)党政办公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
课程是使教学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手段,课程研究在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课程标准作为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的平台,其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课程标准具备一般标准的基本特征,但是,课程标准不是硬性的规定或准则,更不是简单的限制,而是课程实践的参照与导向。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数以亿计的初、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制订中等职业教育核心课程标准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服务学生发展需求的必然。为此,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制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
一、以课程观统领课程标准
(一)贯穿课程理念
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认识。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学习者从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一切经验或体验。由此可以看出,关注学生在获得经验中的体会和强调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的发展是新课程观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在编制过程中以新课程观核心理念为主线,体现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验的课程价值。以“服装造型设计基础”课程为例:“课程设计思路”回答了“创设活动的依据”,“课程目标”回答了“活动效果的预设”,“课程内容与要求”回答了“获得经验的媒介”,“实施建议”回答了“获取经验的方式和手段”,系统架构了学生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人格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这种在“做中学、做中教”过程中关注学生与教师在经验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也要求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更多的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者。在互动、碰撞、交融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生不断修正思想观点和行为。[1]
(二)突出职业能力
将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被称为职业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以服务为宗旨”就是指“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指“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优质就业作为落脚点”。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强调要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着力点。
专业能力(知识应用)、人格能力(行为方式)和社会能力(价值观念)构成职业能力的三个维度。可以这样认为: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引导学生以合理的行为方式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建立知识与任务(给定的任务、重组的任务、未来的任务)的联系就是职业能力的培养。
比如: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为“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变化规律,能依据制图规定和方法步骤进行一般式样服装结构制图,形成要素整合、观察比较、解析评判等基本职业素养”,它整体综述,高度概括了专业能力的特征和要求,以及知识与任务联系的方法。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1.掌握结构设计原理与规律,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树立科学、系统的结构设计理念。2.理解人体结构与服装的关系,能感知二维形态与三维形态空间转换关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和借鉴服装典型品种流行款式结构变化和板型特点。3.具备识读理解任务单和一般式样服装款式图结构特征的能力,能运用平面结构设计的原理、方法和规律进行一般式样服装结构制图和用料核算及排料。4.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安全、节约、环保意识。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勤于观察、敏于发现的求实精神。这种分点描述指明了知识与行动的内在关系,呈现了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传递了应该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行为规范来获取、应用并检验知识。
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基于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提出的,从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培养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入手,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学习领域,对建立知识与任务的联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为例(如表1所示):
表1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
[模块 教学
单元 内容及要求 参考
学时 衬衫结构设计 略 略 略 连衣裙结构设计 连腰型连衣裙结构设计 1.具备根据文字描述,绘制连腰型连衣裙平面款式图的能力
2.认识连腰型连衣裙构成的原理和因素
3.能运用原型法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依据人体和款式特征,结合给定的规格和要求,完成合体连腰型连衣裙结构制图
4.掌握连腰型连衣裙的放缝、用料核算与排料的依据和方法
服装工程与设计范文4
关键词:课程改革 蜡染扎染工艺 服装设计课程
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新时期的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但是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事实却是:市场运作快、时效性强,某些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遭到淘汰;职校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跟不上行业的发展,而同时家长和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又有很高的期望值等。那么职业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如何进行改革?这些都是职教工作者面临的急需探索攻克的课题。
一、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及问题
1.教学环境差
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真实的生产、制度环境差距大,学生希望增强实训、实习环节。教学基本实训基地应包括有服装展示厅、设计工作室、服装工艺工作室、服装陈列实验室、服装CAD实验室、立体裁剪实验室等,但大多数院校因为经费的问题,教学环境以及条件与企业生产环境相差甚远。
2.专业设置内容不合理
课程的设置、内容与就业岗位工作脱节,理论过多,实践过少,应多开实践课程,让学生掌握工作经验。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认识服装,才能获有更多的直接经验,做出真正好的有用的设计。
3.实验教学设备不够先进
学校的实验设备在先进性方面与市场有差距。目前市场上比较先进的实验设备主要有香港、日本、欧美等先进国家专业教材和最先进的电脑CAD辅助设计、打板放码以及最新流行资讯等,但这些我们都还不具备。
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1.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内容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要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服装设计专业只有与企业紧密结合,与具体课题紧密结合,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才会迫使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可以防止空洞的教学理念。基于这个理念,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有目的地淡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界限,让每门专业课都成为实训课,同时引入企业内容,把课程项目化,分为虚做项目和实做项目,虚做项目在校内进行评价,实做项目由企业评价,使学生在校即可积累工作经验。
此外,笔者总结了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服装设计课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的放失的改进,把扎染和蜡染的工艺制作过程的教学和设计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避免了传统设计教学的一些弊病,从面料的图案和色彩设计制作开始,再到款式的设计,面料的裁剪、缝制,设计版面的制作一直到最后的整理完成,每个过程都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从而让学生自己设计出一件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体现每个学生自己个性的服装。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提高了同学们的设计水平,把纯粹的理论学习变成了激发同学们设计兴趣和动手能力的精彩课堂。
2.团队的教学模式
团队教学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内容:
(1)一门项目课程由2~3位专业教师组成团队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时间上相互交叉衔接。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在做中教、做中学。
(3)淡化考核,注重过程管理。
3.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力量
一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如组织教研项目、教学研讨会等;二要完善管理制度,实行公开课制度、听课制度、师徒结对帮扶制度、教研活动制度等。三要组织培训,多送教师去国外交流,参加专家讲座以及下企业锻炼。
三、总结
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是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它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的体系,也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
服装工程与设计范文5
关键词:深基坑;灌注桩+内支撑;复合止水帷幕;逆作法;监测
中图分类号:TU473.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4-0124-02
1、工程概况
江西新余钢铁有限公司8#高炉上料矿槽系统工程,地上框架一剪力墙结构47.9m高,地下(共三层,负一、负二层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平台)-14.800m深,
坑壁剪力墙及底版均为1.200m厚防水现浇钢筋混凝土):上部结构总建筑面积18375m2,地下室建筑面积733.584mz。该工程施工场地狭窄,临近有建、构筑物及φ1000动力水管,地质、水文条件及上部结构复杂,工期紧(总工期只有175天),在施工深基坑的同时,其上部结构及其相邻建筑必须同步施工。
本工程场地地下水类型包括上层滞水和孔隙承压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1①-1层人工杂填土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散水的渗透补给,无统一自由水面,水量与季节、周边排泄条件关系密切。孔隙承压水赋存于③单元砂土层及④单元砾乱石层中,与地表水及区域承压水体系联系密切,水量丰富。
2、基坑支护方案分析与选择
本基坑周边场地狭窄,满负荷在用的φ1 000动力水管及新建筑物基础均距新建深基坑坑外壁均不到1m远,还有重型车辆过往频繁的厂区交通主干道距新建深基坑坑外壁也不到4m远。基坑平面基本呈长方形,平面尺寸21.08m×11.6m,基坑开挖深度为14.8m。本场地在(1-2)层塘泥层底及(2-1)、(2-2)局部夹有粉土、粉砂薄层。该层饱水,易形成涌水流沙。基坑周边大部分均在(2-5)层粘土层中,该层强度高,对承压水控制有利:但东北角己开挖到(2-6)层淤泥质土夹粉土。该屡为夹层,为承压含水层的过渡层,中深井降水对其有一定影响。但也易引起基坑侧壁流水流土,因此承压水控制也是影响基坑安全的重要一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基坑为狭窄场地的较深基坑,为保证基坑顺利开挖和保护周边环境不受破坏,须严格控制基坑变形,要求支护结构具有一定刚度。支护方案分析比较如下:
1)悬臂桩支护结构虽具有不影响坑内土方开挖和结构施工的优点,但本工程开挖深度较大,悬臂桩支护结构要求插入深度大,配筋多,变形大,无法满足基坑安全要求。
2)为控制排桩结构变形,可采用排桩+锚杆方案。桩锚支护工艺成熟,经济可靠,能有效控制结构变形,但本基坑周边场地狭窄,满负荷在用的φ1000动力水管及新建筑物基础均距新建深基坑坑外壁均不到1m远,还有重型车辆过往频繁的厂区交通主干道距新建深基坑坑外壁也不到4m远锚杆无法穿越。
3)地下连续墙既可作为地下室外墙,亦可兼作基坑开挖时挡土、截水、防渗等临时陛防护结构;但造价昂贵,因此业主不同意采用。
4)灌注排桩+内支撑支护结构是控制边坡侧向变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基坑平面规则,使用该支护结构是十分理想的选择。内支护结构平面刚度大,结构变形小,可有效保护基坑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安全,根据基坑的平面尺寸,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或型钢支撑。钢筋混凝土支撑受力条件好,节点处理简单方便,可靠性好,造价低,基坑安全性高;型钢内支撑安拆方便,施工周期短。
最后,综合考虑业主对基坑防水等级要求高、安全、工期的要求,采用复合止水帷幕逆作+灌注桩+混凝土内支撑相结合的形式,达到控制地下水和基坑变形及节约工期的目的。
3、基坑支护结构方案优化措施分析
针对基坑的具体条件,对可行的支护方案进行优化。可行的支护结构除排桩外,撑锚体系可采用单层支撑或两层支撑。对于单层支撑,可设置在BI楼板以下或楼板以上,对比分析如下。
3.1 单层支撑(B1楼板以上)方案
1)与两层支撑相比,本方案因少一层支撑,可在第一层支撑施工完后,分2到3次开挖到基底,因此施工周期较两层支撑短1个月左右。
2)由于桩身弯矩较大,要求支护桩采用较大截面(桩径φ900mm、φ1000mm),桩身配筋较多。由于采用一层支撑,要求支撑杆件截面较大,配筋较多。
3)桩顶放坡高度不大,锁口梁施工时开挖仅3m左右,采用喷锚支护,并用止水旋喷桩对塘浞层进行加固,可确保基坑安全。
4)单层支撑设置在B1楼板以上,B1楼板施工完毕后拆除,不存在穿越地下室外墙的不足,因而也不需在支撑上预插筋和地下室外墙后期补洞等工作,有利于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
5)由于桩身含钢量很高,造价较高。加上一层支撑加强所增加的费用及上部喷锚支护增加的费用,总费用仅比两层支撑稍少。
3.2 单层支撑(B1楼板以下)方案
1)桩顶放坡高度较大,锁口梁施工时开挖至5m左右,采用喷锚支护。并用止水旋喷桩对塘泥层进行加固,可确保基坑安全,但成本较高。
2)与单层支撑设置在B1楼板以上相比,配筋及混凝土量有所减少。但单层支撑设置在B1楼板以下,不能在B2楼板施工完毕后拆除,因而必须穿越地下室外墙,不利于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对结构正常施工稍有影响。
3)由于桩身含钢量很高,造价较高。加上一层支撑加强所增加的费用和上部喷锚支护增加的费用,总费用与单层支撑(B1楼板以上)基本一致,仅比两层支撑略少。
3.3 两层支撑方案
1)两层支撑施工及养护需要一定时间,明显影响施工工期。
2)由于采用两层支撑,桩身弯矩较小,要求桩径较小,配筋及混凝土量少,单方造价较低。
3)上部放坡高度不大,可简单支护,费用较低。
4)施工地下一层楼板时,需预先拆除第二层支撑,影响工期;但不存在预先在支撑上预插筋和地下室外墙后期补洞等工作。
5)采用两层支撑,抵抗不均匀土方开挖和反铲意外碰撞的能力较强,基坑安全有保障。
6)与单层支撑相比总费用略高,工期较长。综合以上分析,单层支撑(设置在Bl以上)以工期最短、经济较优、对其他工作影响最少,为最优方案,因此将支撑设置在B1楼板以上。
由于本基坑平面较规则(21.08m×11.6m),采用刚架式角撑体系,可方便土方开挖,并使支撑体系施工相对独立,有利于施工,对工期十分有利。角撑主杆与辅杆采用不同截面,更为经济。主杆与辅杆采用三角形空间刚架结构进行连接,以协调变形并提高整体刚度。
4、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案
4.1 支护桩设计
支护桩各段设计参数见表1。
支护桩有效桩顶标高为一3.400m,即嵌入锁口梁0.1m。主筋均匀布置,桩底端
2.0m范围主筋减半。箍筋φ8@200,加强筋φ16@200,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4.2 桩顶喷锚支护设计
桩顶边坡放坡开挖,第一级坡高1.5m,坡比1:1;其下土体在锁口梁施工时沿搅拌桩垂直开挖。中间设置1.0m宽平台,坡面采用挂网喷射混凝土。锚杆采用一次性锚管,材料为φ48×3.5,直接打入。钢筋网采用φ6.5@200×200(Q235),喷射混凝土为C20,喷射厚度8-10cm,加速凝剂1%。
4.3 水平支撑设计
钢筋混凝土内支撑主杆700mm×600mm(高×宽),主筋22φ22,箍筋φ8@200,节点处局部φ8@100,S筋φ8@400。辅杆400mm×400mm(高×宽),主筋10φ22,箍筋φ8@200,节点处局部φ8@100,S筋φ8@400,内支撑主、辅杆中心与梁冠中心同高。
4.4 立柱结构设计
支撑下设置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与钢结构组合立柱。立柱桩下部采用直径为800mm的钻孔灌注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桩长16m(进入中风化岩800以上)。配筋:主筋12φ20Ⅱ级钢筋,箍筋φ8@200,加强筋φ16@200。立柱桩顶面标高-11.100m,底面标高-27.100m。
立柱桩上部采用470mm×470mm钢结构立柱。四肢采用L125×10,缀板采用150×450×8(mm),间距400mm。
4.5 锁口梁
锁口梁截面尺寸700mmxl300mm(高×宽),计算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施工时采用C40浇筑,7d后可进行土方开挖。锁口梁采用双面对称配筋,每侧主筋10φ22Ⅱ级螺纹钢筋,局部主筋加强为15φ22Ⅱ级螺纹钢筋,加强筋4φ22,箍筋φ8@200(转角、角撑、支撑节点处局部箍筋加密为φ8@100),S筋φ8@200。锁口梁顶面标高-2.800m,梁底标高-3.500m。
5、深基坑复合止水帷幕逆做灌注桩+内支撑支护结构施工技术
5.1 基坑施工流程
测量放线支护桩、立柱桩、中深降水井、复合止水帷幕施工分两层开挖上部至深度3.500m的土方,喷锚支护锁口梁、内支撑施工土方开挖至-7.4m第一节坑壁施工开始基坑降水土方开挖到-9.600m第二节坑壁施工土方开挖到-12.500m第三坑壁施工土方开挖到基底第四节坑壁及地下室底板施工地下室B2、B1楼板施工并回填及换撑逐步拆除支撑底板降水井封堵、基坑内降排水结束。
1)土方开挖施工时,必须先撑后挖。
2)拆除支撑:在下列工作完成后可以逐步拆除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地下室一层顶楼板浇筑完毕并达到70%设计强度后;地下室二层楼板下四周坑边土回填、上部浇400mm厚素混凝土后,并在地下室一层顶楼板处加设板状临时支撑。
3)先拆辅撑,后拆主撑。拆除时同步实施基坑监测,以确保边坡安全,基坑施工顺序如图1所示,桩顶喷射支护剖面如图2所示。
5.2 土方开挖施工
1)为确保支护体系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要求土方开挖与锁口梁及钢筋混凝土支撑施工相互结合。
2)土方开挖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土方开挖在支护桩、立柱桩、降水井、观测井和止水旋喷桩施工完毕养护一段时间后进行,开挖至标高-3.500m(喷锚支护边坡附近土层分两次开挖),然后施工锁口梁、支撑。第二次土方开挖至-7.400m;第三次开挖到-12.500m,第四次开挖到基底,基础承台及连梁部分采取人工掏挖方式。
3)土方采用人工开挖及电动抓斗抓土,塔吊吊土出坑的方式,一般情况下用电动抓斗抓土,支撑下面土方和坑角土方宜采取人工开挖。基坑开挖至距坑底20cm时改为人工清理.基底,严禁超挖;开挖过程中严禁碰撞支护体系和降水井。
4)严格按设计要求开挖土方,土方随挖随运,不得随意堆置在基坑周边。
5)在坡顶和坡底设置排水沟,做好坡面及坡底的排水防水工作。
6)开挖后期,基坑边坡顶面禁止堆载。开挖至坡底后应尽快展开基础施工,以减少基坑暴露时间。
7)开挖过程中应及时抽排基坑积水。
5.3 深基坑降水处理措施
根据对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基坑侧壁存在上层滞水和承压水威胁。基坑开挖前须采取有效的侧壁止水措施,以隔断上层滞水渗入基坑的通道。下部承压水水头高,基坑开挖后存在承压水突涌的可能性,因此须对地下水进行处理以保障基坑开挖和地下室施工的顺利进行。
常用的地下水控制措施有五面隔渗、落底式竖向帷幕、(中)深井降水及联合处理等几种。通过比较认为,本工程侧壁采用2排直径为500的高压旋喷水泥土桩非落地式帷幕和中深井降水,对地面沉降相对较小,对周边环境影响也较小。
坑壁上部上层滞水采用喷射100mm厚C20混凝土对坡面作封闭处理,坡面按水平3m间距埋设排水管。沿基坑周边设置2排直径500@375mm高压旋喷水泥土桩止水。通过查找地质及水文资料和前面支护桩的施工,得知在-12.5m处开始为不透水的泥质砂岩,故对基坑承压水采用中深管井减压降水,中深降水井采用井深18m,管径250mm,井径500mm;观测井采用井深17m,管径108mm,井径250mm。
由于本基坑工程施工中采取了严格的变形控制措施与信息化监测手段,本工程沉降与水平变形控制在4mm以内,满足了设计和安全施工要求。
6、结 语
综上所述,本工程深基坑支护采用灌注桩排桩加混凝土肉支撑体系,安全经济地控制了基坑变形;地下水控制采用联合处理方式,即侧壁采用高压旋喷水泥土桩非落地式帷幕和中深井降水的联合处理方式,降低了地下水位,同时减少了降水对周边建筑物的沉降影响:又结合了逆作法施工,既巧妙又经济地解决了无放坡场地、地上地下须同时施工的难题,可为深厚流砂层等地质条件、作业空间狭窄、工期紧等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l2-99[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服装工程与设计范文6
关键词:服装工艺模板;设计;制作;实践
0 引言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便陆陆续续在服装加工制造的生产线当中逐步使用服装工艺模板设计,并慢慢形成模化发展。后历经几十年的实践应用,实现了不断创新发展,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服装工艺模板设计与制作的创新力度以及质量品质也得到了有效加强。
1 服装工艺模板的简要概述
1.1 具体内涵
所谓的服装工艺模板,具体而言指的就是一种为服装加工制造起到一定辅助作用的加工夹具。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服装工艺模板技术得到了稳步提升。如今,服装工艺模板技术包括服装工艺工程、CAD数字化原理、机械工程等各项内容,而在缝纫服装工艺模板当中使用自动化的机械设备进行有机搅拌,之后在所需尺寸上开槽,并依据相关的缝制工艺要求有效组合模板部件,使之最终能够形成专门性的工艺模具。[1]通过将其运用在服装的定位熨烫、缝制以及其他加工制造工具当中,进而起到优化服装加工制造工序的作用。
1.2 实际作用
如今的服装工艺模板与当下的服装加工制造行业当中的各种先进技术,譬如CAD、智能切割等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推动服装生产工序实现了模板化、规范化作业。服装样板师与工艺师通过服装工艺模板,能够将自身的工作经验与普通服装加工生产工人进行分享,从而进一步降低服装加工制造当中的工艺难度,改变服装生产高度依赖人工的现状,推动服装工艺实现科学化、合理化与标准化。有效保障服装在尽可能压缩人工成本保质保量的基础上,带领服装行业朝着专业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 服装工艺模板的设计实践
2.1 设计原理
作为在服装加工制造当中使用的辅模具,服装工艺模板的结构与工艺流程直接影响着服装工艺模板的设计。一般的服装工艺模板主要是由不同的构件组成,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立足于服装部件的基本结构,以服装当中某部件的样板决定模板的大小以及缝制开槽的位置。[2]值得注意的是,需要严格按照标准的工艺方法及流程设计模板构件及其组合,从而使得模具结构更加便于服装的缝制和抽取、夹持。另外,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师可以适当对服装工艺模板设计进行优化和调整。
2.2 构件组成
按照具体的用途,服装工艺模板中的构件可以被细分成基础构件以及其他构件两种。所谓的基础构件,指的就是服装工艺模板当中必须使用的构件,包括主夹件、槽件、链接件等,其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模板加工。其中,负责夹持主要裁片,为送缝提供便利的主夹件主要使用PVC板和亚克力板制作而成,而用于连接主夹件及其他构件的链接件模板,则主要使用专用胶板或是胶带制作而成。其他构件包括中间夹件、定位件、防滑件等,主要为服装工艺模板的加工和使用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中,负责辅助多块服装裁片进行不同缝制的中间夹件的制作材料与主夹件相同,但在制作时需要注意略薄于主夹件;负责确定服装工艺模板当中服装位置的定位件则主要用挡板胶和大头针制作而成。
3 服装工艺模板的制作实践
3.1 设计模板
制作服装工艺模板之前,需要充分考虑服装的实际结构、服装CAD软件、服装IE工程等各种因素,同时结合实际的生产以及款式需要按照1s1的比例处理样板,以有效保障模具具备精确、合理的开槽位置,服装工艺模板当中的功能和结构也同样能够切实满足服装加工生产制造的具体要求。当服装工艺模板设计完成之后,需要将其转换成电子格式或是相关绘图格式进行妥善保存。目前,我国包括富怡、博克等常见的服装CAD,均已配置了专门设计服装工艺模板的专业转件系统。
3.2 切割模板
在设计和制作服装工艺模板的过程当中,切割工作尤也至关重要,而通过科学化的切割以及不断完善的切割工艺,能够有效提升服装工艺模板制作的最终效果。在现阶段切割服装工艺模板当中,通常会使用一次性切割的方式,此种切割方式能够使得切割的部分更加精确与完整。而鉴于纯手工切割服装工艺模板的工艺难度比较大,而且存在一定的人工误差,所以基本上已经全面使用切割设备来完成服装工艺模板的切割工作。[3]常见的切割设备有刀切、激光切等,尤其是激光切割不仅能够大大缩短切割工时,提高切割的效率,同时激光切割能够保证切口平滑、整齐,这对于提升服装工艺模板的品质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3 组装模板
在切割完服装工艺模板之后,需要人工将切割下的各种子模板按照具体要求进行重新组装,使之再次成为一个完整的服装工艺模板。在此环节当中,需要由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设计标准与要求进行组装操作,并利用各种常规性的工具如胶带等完成服装工艺模板的粘合。但值得注意的是,操作人员在粘合模板的过程当中需要进行多层次粘合,从而确保粘合具有良好的精准性与平整性。
3.4 试缝模板
通过按照具体的设计要求重新改装和拼接服装工艺模板之后,需要利用专门的服装工艺模板缝纫设备对组装完成的模板进行应用测试,以确保拼装完成的服装工艺模板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服装加工制造当中。一般情况下,普通的服装工艺模板通过普通缝纫机更换压脚等部件即可完成改装,而专用的或是特殊的服装工艺模板在需要经过模板的数控进行自动缝制。
3.5 优化改进
在对服装工艺模板进行试缝的过程当中,工作人员需要与服装企业现有的实际缝制设备进行有机结合,随时调整服装工艺模板制作当中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以便完成对服装工艺模板的优化和改进,确保服装工艺模板能够集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高效便捷、精密准确等特点于一身,进而更好地帮助服装工厂完成大批量的服装制造加工工作,并有效提升服装制品的品质和质量。
4 结语
通过在加工制造服装的过程当中灵活运用服装工艺模板,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升服装加工制造的品质质量。尤其是在当前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服装要求越来越多样化的现今社会中,服装行业的发展态势迅猛,通过不断优化完善服装工艺模板的设计与制作,能够有效推动服装行业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流水化作业,进而真正实现该行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玉芳,张N平,俞能林.浅析服装工艺模板设计与制作[J].纺织导报,2014(07):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