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企体制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企体制改革方案范文1
这种状况与电力发展的总体形势极不适应,与国企改革的设想和目标也不适应。电力改革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如何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明确改革三大重点
根据国家规划,到“十一五”末,央企将减少到80~100家。而且,在“主业原则不超过三个、企业链条最多不超过四级”的要求下,整合不仅在央企之间进行,各企业内部也要加大重组力度。
可以预见,未来两年,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在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加大整合力度,引入竞争,打破垄断,将成为未来改革的重点。
电力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改革更多的将是国家管理国有资产方式及模式的改革。但电力又是众所周知的垄断行业,就要进一步探索电力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积极采取能够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健全电力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使电力企业真正得到科学发展。
在电力改革过程中,应该强调三个重点:一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范围和力度。包括市场准入、资本准入的范围和条件。二是政府电力监管的职能设计。三是电力国有资产的转让、委托管理、直接管理、投资控股等多元化管理方式的改革。最后达到电力企业监管法制化、运作公司化、劳动合同化、供求市场化的改革目标。
把握四个改革方向
首先,电力在整合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形成比较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消除国企原有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等弊端,使之更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是电力改革的方向之一。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标志之一,就是使更多的国有电网电力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对于国家电网电力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庞大,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革比较困难,但资本市场为其股份制改革提供了可能――通过整体上市等方式,将电网电力企业变为公众持股公司,是一条较彻底的股份制改革之路。
其次,引入竞争、破除垄断是电力改革的又一大方向。电力企业改革无论怎样走,未来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垄断经营必然要被打破。
这是“十七大”达成的共识,也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既需要社会推动和监督;也需要政府推动和监督。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引入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经营机制,这是改革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当然,破除垄断并不是绝对的。引入竞争机制后,电力主业仍然会在一定区域呈现相对垄断性。如主干网是全国性垄断,还是某一区域相对垄断,输电企业、配电企业在多大范围内保持垄断。关键在于对电力企业垄断区域的合理定位,在什么范围开放市场,引入竞争,决定了电力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层次与深度。
第三,加大改革力度还在于对电力体制运作成本的清晰化。从目前改革的难点来看,电力网络建设成本与维护成本还很难进行清晰界定,导致改革很难进行深入。一旦深化改革,可能导致运作成本高于原来的运作成本,引起新的社会分配不公。由于区域或全国性的相对垄断,电力运作成本越不清晰,改革就越难以有效推动。因此清晰电力体制运作成本是将改革引向深入的重要依据。
第四,用工的社会化将推动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从国企运作成本来看,实行社会化用工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利用岗位劳动价值有效破除相对垄断带来的成本不清晰。因此深化社会化用工方式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获得新进展的必要条件。
着力推进五方面内容
面对深化电力改革的形势,作为电力企业,要在苦练内功上做好准备,为提高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5方面着手,来适应改革的需要。
第一,明确市场化战略导向。既然未来市场化是必然趋势,电力企业就必须按照市场化运作规律,将国企传统的运作方式转化为市场竞争的运作方式,改变过去形成的机关或事业化的管理模式,按照市场化导向形成未来竞争战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这是电力企业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建立市场化的薪酬与考核机制。由于市场化改革要求企业按照市场成本来核定企业效益,因此电力企业要通过市场化的薪酬设计、绩效考核来确定人工薪酬、引入激励机制、控制国家投入成本,有效适应大众对用电成本降低的需要。
第三,建立职业化岗位职责体系与企业文化。从电力垄断企业来看,目前岗位或多或少带有行政化色彩,而不是按照职业化要求来设计,官本位思想还不同程度存在。这些显然不适应企业化、市场化的要求。只有实行职业化岗位职责体系才能促进企业根本转型。要从培养职业人的角度来考察人和任用人,改变过去培养行政干部的用人模式,形成市场化的岗位竞争体系和企业文化。
第四,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逐最大利润。但是,电力企业有其特殊性,一方面要承担社会责任,接受国家监管,同时又是密集型生产特殊产品的企业,投资大,审批程序多,进入门槛高,导致电力企业收入难于控制。然而,利润是由收入减去成本而获得,在收入不可控的前提下,要增大利润就得在降低成本上下工夫。目前电力企业,80%左右是燃料成本,2%左右是人力成本,8%左右是管理成本,10%左右是生产成本,在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要压缩的只能是燃料成本和生产成本。而燃料价格是由市场来决定的,所以只能在量上降低消耗。因此,降低能耗,将是电力企业提高生产水平的关键。
第五,妥善解决好职工安置问题。对于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电力企业,要安置好从原企业分流出来的职工。对于拟改制为私营或民营性质的企业,应在改制方案中明确提出改制后尽量接收安置原企业职工的要求。
企业改制要符合两条原则
前两年,在电力企业集团分拆发电业务、建立独立企业的过程中,曾出现过2003年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紧急叫停电力系统职工持股的“37号文”所指出的各种不正常现象,包括企业改制未经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国有资产未经评估或未通过公开竞价出售、国有电力企业的利润向电力系统职工投资的企业转移,以及此后出现的未履行必要的市场程序、通过层层交易将清退职工股后产权极不明晰的企业变成私人公司等等问题。
这些现象不符合国有资产转让的有关规定,也违背了产权转让的程序公正原则。这种不公正改制很可能导致财富集中到少数对企业有控制力的人手中。
近几年,在电力改革过程中,由各地国有电力集团分拆建立的电力系统职工持股企业资产急剧扩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前一时期山东鲁能集团通过一系列运作,促使职工股退出并转化为私人企业集团,引起更大震动。这是电力改革过程出现的新问题。这些事件的症结并不在于国企改制和职工持股,而在于如何合理合法地实现国企改制和产权明晰。
电力企业改制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都要符合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产权转移必须符合公正公开的原则;二是要符合“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电力系统改革总体目标。
然而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鲁能改制”在多个环节上有悖于这两条原则。因为让电力企业管理层兼任职工持股发电企业负责人,电力企业职工同时还是所持股的发电企业股东,这实际上通过股权和人事关系将厂网重新一体化,在电网和部分发电企业之间建立起有损于其他发电主体利益的股权和人事关系。这与“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形成竞争性的电力市场”等电力体制改革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规定,“十五”期间电力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建立电力市场运行规则和政府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然而,改革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改革推而不进,离当年改革方案提出的要求相距甚远。其原因与电力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关系甚大。
国企体制改革方案范文2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做过调查,今年一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70%来自民营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这些投资中有大约70%来自于银行贷款,因此遏制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投资过猛成了宏观经济调控的最重要的举措。央行试图通过控制信贷来实现货币收缩,但政策传递到民营企业这一环后的最终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有经济学家担心地方政府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民营企业盲目投资将演化为一场经济灾难,对于进行艰难银行业改革的中央政府来说,这可能预示着银行不良资产再度大幅增加。
当前宏观调控尽管整治了少数民企投资,民营资本的投资冲动仍然很强烈,特别是如果资金是自有的,货币政策根本无法控制。那么,政策部门如何既不伤害民营企业,又能有效地控制铺新摊子呢?
一、政府应大力放开市场准入,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更多的投资领域
民营资本的投资进入领域应不再局限于几个过热行业,而是应在更广泛的领域尤其是国民经济急需发展的核心领域发挥作用,因此,只要加强宏观调控与引导,今年民营资本投资的空间仍然十分广阔。一是轨道交通、电力供应、蒸汽与热水、煤气生产与供应、水务产业等基础部门将成为投资热点。二是金融保险、电信服务、信息服务、咨询业、运输和技术服务等领域投资需求也很大。
二、政府应继续推动“国退民进”进程,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国企并购领域
虽然我国在国企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直强调要“有进有退”,放开竞争性领域,但在实际执行中打了折扣,对民营资本的放开仍然不够。
国务院总理5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和中央宏观调控措施落实情况,会议要求当前要重点做好的工作之一是充分利用现有企业基础,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防止盲目铺新摊子。这种思路对于正确引导民营资本虽然出来得较晚,但却是现实的和有效的,如果能够得到切实执行,将会有一石二鸟的效果。
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是个非常好的机会,民营企业需要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参与到国有企业改革中来,并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来减少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进入壁垒和过程风险。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李毅中日前也表示,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将是国企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式。李毅中说,股份制改革“这个任务我们远远没有完成”。对于股份制改造,今后要做好几件事情之一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国际同行,引入国内民营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但民营经济不能进入武器制造业、放射性矿源、电网和部分出版行业。
三、尽快公布《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减少政府审批,扩大企业的经营自
目前,发改委对迟迟不公布该方案的一个说法是,由于配套措施尚未完善,从核准制到备案制的转变过程中,对于怎样规范政府行为尚未有有效的手段,所以目前暂不公布。但该知情人则认为,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在判断经济发热是由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引起后,担心由于公布新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后,企业的自更大,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更大。我们应该看到现在很多投资没有政府的批准和鼓动是不可能上的,所谓热点行业不也都是由政府审批过的吗?这是审批的负面效果。而没有深层次的投融资体制改革,这些不正常的冷热就不可能不出现,而正常的基于市场的冷热还可能被过度限制。
投资和融资本来就是企业的事情和权限,政府既做不了,也做不好。据悉,投资体制改革方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诸神归位,尽量减少政府对投资项目的参与,不仅将大大削弱政府对投资项目的审批权,而且将增加政府投资项目也要引入市场机制的内容。所以,有关人士评论说,发改委是“自废武功”,自我释权。在纠正政府越位的同时,该方案也校正了民营企业在一些投资领域的缺位现象,在过去几乎由政府垄断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不仅将允许民营企业投资那些有收益的项目,对那些回报没有保障的项目,也鼓励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与此同时,在银行改革中也加入了吸引社会资本和外国资本参股国内商业银行的内容。
四、政府部门应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速民企发展
政府除放宽投资领域、放宽注册登记及简化前置审批事项外,还可以在财税等各方面给予民营企业更多支持,如每年安排一笔扶持中小(民营)企业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配套等。
国企体制改革方案范文3
一、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的领路人――龙永图
开放的世界经济贸易体制对于全球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封闭的经济体、或者一些封闭的经济团体,最终会导致经济利益的冲突和激化。中国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一直在努力加入世贸组织。经过15年的艰辛谈判,我们终于成为世贸大家庭的成员。而为我们开启这个大门的就是――龙永图。
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将会面临着更加好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作出了将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来从事对外经济贸易的活动的承诺,这使得中国在全球面前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守规则的国际形象,对于改善中国的商务和投资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使中国建立一个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环境。这个体制环境包括 1.稳定的.透明的、可预见性的法律体制。2.一个更加廉洁、高效、规范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政治环境。3.一个更加公平、有利、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
第三,开放的政策环境。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已经按照自己的承诺 从2002年1月开始下调了关税。从2001年的15.3%降到1 2% 而且取消了很多产品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这样在中国将出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可预见性的开放体制。
龙永图不仅单是把中国带入了世贸组织,在入世后的几年中他一直奔波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中。他是一位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人物。
二、中国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倡导者与设计师――厉以宁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建国伊始关于企业的性质问题就一直是中外各界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改革就一直在摸索中进行,从完全国有到联合经营,从国家控股到发展民族企业。现在,中国已形成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经济体制。但是,国有资产、国家控股的比重应该是多少以及中国企业股份制的具体形式一直是中外关注的焦点。在百家争鸣的时候,厉以宁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案,为中国企业股份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厉以宁教授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所有制体系的整体构想,探讨了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并对我国国有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革提出了可操作的政策主张和方案设计。厉以宁教授认为,所有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必然取决于所有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必然是企业制度的重新塑造,必须以新型公有制取代传统公有制,必须构建新的社会主义所有制体系。改革开放伊始,他最早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他最早提出了所有制改革理论和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设计方案,创立了中国经济非均衡分析理论与方法,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中长期改革、发展战略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厉以宁提出了“新公有制”的概念,“新公有制企业”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改革的核心问题,即所有制改革问题,这将加速国企改组的步伐,加速民营企业的成长,从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发展的同时,很多人开始担心:中国在达到GDP人均l000美元的水平时,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发展瓶颈。如果能从理论高度上突破,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厉以宁提出的“新公有制”概念,正是从理论上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言人――温铁军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即使是现在中国的9亿农民也是中国能否继续高速发展的关键。中国的农村从建国伊始的个人经济到农业合作社期间的集体经济,在到联产承包制时期的联合所有制经济,农村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他产业的发展。所以,在新世纪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中国能否继续高速发展的步伐。在三农问题被提上议程之前,就有一个人在为三农问题奔波,它就是温铁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三农”问题如果不解决,第一,尽管经济高增长,但是内需上不去。第二,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第三,城乡差别越来越大,社会问题就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说,在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与时俱进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非常紧迫的“ 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提出来,它既符合我们国家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上通行的规律。
国企体制改革方案范文4
老白干酒(600559)的混改方案正在推进当中,沱牌舍得(600702)已经迈出白酒股国企改革实质性的一步。而在高端白酒领域,五粮液(000858)则是国企改革的最大看点。
我们认为,2015年是酒类国企改革的大年,后续白酒企业的改革将陆续到来,将对板块形成持续的催化。这其中,五粮液是观察白酒股改革动力的重点标本,能不能改革、如何改革,对白酒板块未来走势影响大。
老白干酒破题白酒股改革
在老白干酒公布的混改方案中,将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分别引入战略投资者、经销商以及员工持股。
其引入经销商的战略预期是借助混改提升公司资本实力,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并提升营销理念,借助与优秀经销商的合作强化公司品牌运作,巩固在北方市场的影响力,并强化公司全国营销网络的市场推广能力。
同时,老白干酒也推出针对830名员工的持股计划,成为首家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白酒上市公司。
沱牌舍得:改革进程待观望
沱牌舍得此前公告集团国企改革方案为,国资委拟向投资者转让38.78%股权,转让后,投资者对沱牌舍得集团增资11844万股,对集团进行重组。完成战略重组后,投资者将持有沱牌集团70%的股权。
这是近年来首个涉及国有资本退出控股权的混改方案,但其进程仍需观察――接盘方需要接受业绩承诺:意向投资方须承诺做大沱牌舍得酒业,2018年沱牌舍得集团销售收入力争实现50亿,税收10亿。2020年,沱牌舍得集团销售收入争取实现100亿,税收20亿。
中信证券方面测算,要实现业绩承诺,沱牌舍得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须达到22%,结合到产品和主销地市场竞争的考虑,这一业绩承诺能否实现待观望。
专销公司:拉开五粮液改革序幕?
五粮液在2014年末传出的信息是,已经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正在做总体设计,接下来将大力推进国企改革。
在今年四川两会期间,五粮液董事长刘中国又再次明确了五粮液的国企改革,称目前是国务院要求企业升级,推进混合所有制。在这样的前提下,公司要主动出击,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可以拓展更宽的视野,对于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企业可以做一些主动出击的工作。
此前,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五粮液系列酒计划成立两家专销公司,头曲、特曲一家,五粮醇一家,未来可能会引入经销商,成为混合所有制公司。专销公司的成立,或许将是五粮液国企改革拉开的一个序幕。
长城证券白酒行业分析师陈鹏认为,五粮液集团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股份公司的改革也在深化,集团在股份公司的股权肯定要减持,引入战投、商家持股、薪酬体制改革、员工持股均有可能。专销公司值得看好,一方面可以专业化运作,更快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决策和反应;另一方面,专销公司未来可能会让经销商入股,成为混合所有制公司,与经销商利益绑定,提高经销商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解决串货、价格混乱等问题。
国企体制改革方案范文5
一、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
1同网不同价,严重影响了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企业在内部管理上降低成本的同时,物价部门对企业的上网电价也在作进一步调整,甚至会出现调低的电价比降低成本的力度还要大,严重影响了企业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2目前,发电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够完善,企业经营者的报酬未能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全挂钩。导致经营者对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不高,缺乏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
3发电企业现行的成本管理模式是:各电厂每年与集团公司签订承包经营合同,合同中对成本费用和利润都做了规定,年终考核就以此为依据,指标不做调整除非发生政策性因素需要调整,这种模式是一种行政指令性的规定,是外在的。在这种体制下,发电企业的管理者和职工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成本意识以及经济效益意识,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不能在日常生产中自觉地以市场为导向,把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与企业的生存、发展联系在一起。
二、发电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降低变动成本的对策
1燃料费约占发电企业成本的一本,因此,对燃料费的控制应引起相当的重视。燃料公司的组建运营,这些年来为集团公司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除了煤炭供应的集团化采购外,另一个直接降低煤耗的手段便是技术改造或更新设备。在电厂的燃料管理中,燃料的途损、厂损、热损大小直接影响燃煤成本,因此应通过燃料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水费的节约。由于我国水资源短缺,水价近几年也呈上升趋势,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要重视污水处理,使其水质符合再应用的条件,同时也符合环保要求。
(二)降低固定成本的途径
1固定成本中工资福利具有刚性,下降空间有限,因为人们心理预期收入应该是上涨的,一旦下降会引起负面影响,它会使职工的工作热情下降。但是,应该看到目前各电厂自动化程度已经很高,人员严重超编,电厂工种齐全,专业人才济济,应充分发挥这一管理资源优势,制定相关政策,从体制机制上进行人才劳力输出,承包地方小电厂和外省电厂的运营管理、维护、检修。
2折旧是由前期投资决策决定的,一旦投入企业很难施加影响。但是,运行维护费、大修理费、其他费用中有相当部分企业是可以控制的。电力体制改革后,发电企业应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要彻底地转换垄断思维。一切以企业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努力降低成本。大修维护是否必要,要进行投入产出分析,要从长期和短期全面地衡量分析。重视人员培训,采用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搞好状态检修工作,科学地延长检修周期,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向设备的维护、检修质量要效益,降低非计划停运次数。
3控制好运行维护材料的采购与仓储,努力把采购存储成本降至最低。设备、材料采购因物资品种繁杂,价格差异大,采购方式多,市场变化快,加上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物资采购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可采用计算机管理,把所需物资设备的种类、型号、价格等信息输入微机。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验收、统一审核结算的方式,坚持货比三家的原则,由计算机择优确定供应方,合理确定企业的需求量,努力作到储备存货的成本最低。另一种方式是实行制,就是吸纳备品备件供应商到厂仓库内实行制的办法。对于那些容易采购的物资不必设库存,可定点采购。
4降低财务费用。目前,经过数次降息之后,贷款利率处于较低水平。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发电企业原有借款利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在低利率贷款置换原有借款,以降低财务费用。
5建立合理高效的企业组织机构,使其高效率运转降低管理费用(固定成本中的其他费用)。电力体制改革对于整个电力行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发电企业原有的适应垄断体制下的组织结构必然不适应新的形式需要。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也明确要求重组后各类电力企业要转变经营机制,优化组织结构,精简管理层次。发电企业必须根据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形式需要,重新构建自己的管理体系,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三)搞好技术开发,提高科技水平,降低企业发电成本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客观情况制定技术改造规划,加强培养科技队伍。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与科研单位、高校院所及国外先进电力公司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注意对成本影响较大的环节进行攻关,用科学力量解决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提高经济效益。
(四)建立有效经营激励机制
在大力推行年薪制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激励机制,包括股票期权等。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允许发电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实施股份制改造。这就为实施新的激励机制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五)树立人本化财务管理观念
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就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围绕人的价值来开展财务管理活动,充分尊重每一位职工,协调以财务关系为表现的人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实行民主化的企业财务成本管理,让员工参与电厂的经济管理、经营管理、技术管理。
国企体制改革方案范文6
中国电力工业改革,最早是为解决缺电的难题而开始的。
1978年之前,全国经历了十几年的长期缺电局面,各省(区)市大城市的企业经常停三开四,拉闸限电。经电力部调查1978年全国缺电1000万千瓦,缺电原因就是缺乏投资。当时电力仍由国家制定计划、立项拨款,电力部一家独办。“一家办电”,“多家用电”各省(区)市争抢总量不大的“电力蛋糕”。
在此情况下,国家计委建议中央和地方合作办电,实行“谁投资,谁用电,谁受益”的办法。1981年山东龙口电厂一期2台10万千瓦机组开工建设,总投资2.05亿元。中央和地方各出部分投资,中央投资从国家计划内解决,地方投资从地方全民企业、乡镇企业、生产大队分年集资。
龙口电厂开工是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打破了电力部门独家办电,实行中央和地方合作办电,并且初步试探了股份制办电。自2003年以后,江苏谏壁,上海闸北以及其他省(区)市相继仿效,从合作办火电,到合作力冰电,如广西岩滩、湖北清江、四川二滩、云南漫湾等大型水电站都采取中央、地方合资办电方式。
1983年水电部根据中央指示,召开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座谈会,国务院批转了水电部“关于积极发展小水电建设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的报告”。
之后,全国县以下用电量从1978年的242亿千瓦时,增长到1998年的4599亿千瓦时。20年农村用电增长19倍。1998年6月前全国约2400个县,其中760个县级电力企业由中央电力部门直管直供,1040个地方所属县级供电企业由省级电力公司采取趸售方式供电,其余600个县级电力企业是地方自建、自管、自供、枯水期从大电网补充供电的、以小水电为主的供电企业。这次会议形成了以地方为主发展农村电气化事业的模式和政策措施。
改革方向之争
1978年之前,电力经营实行统收统支政策,即经营收入上缴国家财政、基本建设及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支出由层层编制生产基本建设计划、逐级进行审批调拨。从建国以来到1978年一直实行低廉的销售电价,中央、省(市)区各级电力部门都称不上是有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改造能力的企业。1978年后经过放权让利,承包经营,下放企业自的改革后,各级电力企业才逐步获得活力。
1978年以来,电价改革主要出台了三项改革措施:一是实行“新电新价”,1985年6月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鼓励集资办电,实行多种电价的暂时规定”,对集资新建自的电力项目实行还本付息的原则核定电价水平,打破了单一的电价模式,培育了按照市场规律定价的机制;二是出台了“二分钱”的电力建设基金,为各省(区)市地方电力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渠道;三是实行“燃运加价、煤电联动”,随着燃料、运输价格上升相应提高上网电价,2003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电价改革方案”,方案中规定配合电力体制改革将逐步推行发、输、配、售电价四个环节的电价形成机制和电价管理原则,为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1987年7月国务院负责人在“全国电力体制改革座谈会”上提出“政企分开,省为实体,集资办电,联合电网,统一调度”的电力体制改革20字方针,强调为了解决缺电,在中国以各省(区)市为主体发展经济的情况下,以省(公司)为实体,有利于加快电力建设。同时,电网是跨省的,跨省电网采取联合电网方式,便于“同舟共济、团结治网”。跨省电网和省电网都要成为各种所有制、各种不同形式电网的联合体。而电网仍要维持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体制。
1989-1991年,中国五大区域电力公司除东北成立电力总公司外,华东、华北、华中、西北四大区域电力公司都通过各区域电网领导小组的讨论,决定成立区域电力联合公司,确定了区域电力公司和各省(区)市电力公司都为公司法人实体,并且实行在区域联合电网内水、火互挤、互通有无,削峰填谷、互为备用、稳定频率,安全供电等“同舟共济、团结治网”的管理模式。
1997年国务院发出通知组建国家电力公司,通知规定:“国家电力公司是国家授权的投资主体及资产经营主体,是经营区送电的经济实体和统一管理国家电网的企业法人。国家电力公司不是一个行政性公司,而是一个以资产为纽带,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一家大型国有公司。”
国家电力公司组建后,电力部随之撤销。而国家电力公司新任领导,却不是遵照国务院的要求去办企业的。同家电力公司强调电力工业具有“自然垄断”特性,不仅要对电网、骨干电厂、调峰调频电厂都要“管住”,而且还要对核电、天然气及新能源都要“管住”,“管住”了安全才不出问题;还强调对电网实行四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电网经营企业要“集市场单一购卖者、市场交易中心,生产调度中心为一体”等等,回复到改革前电力工业部“集中、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管理体系,国务院的通知成为一纸空文。
20世纪末21世纪初,电力工业大战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集资办电发展迅速,二是国家电力公司统一管理电网,又有直属发电厂在电网调度上偏重直属,轻视非直属,广大地方电力企业要求在电量、电价、电费上给予“公平、公正、公开”待遇。
中央要求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促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督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市场体系。”
根据中央的要求,从2000年开始到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在国家发改委牵头下,广泛征求电力系统内外人士的意见,酝酿了整整两年。而电力系统却认为:电力行业是垄断行业,电力生产运行特性是“发、输、配一体运行,产、供、销同时完成”,担心改革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因此,电力工业需要集中管理……等等。
2002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最终才通过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自当年3月正式公布施行,电力工业进入了市场化改革的新时期。
重发轻供不管用
从2003年到2008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颁布施行已经5年,5年内重组了国家电力公司,成立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刚公司和四大辅业集团公司,共11个集团公司。2003年成立国家电力监督管理委员会和颁布了“电力监管条例”。
但是改革并不足一帆风顺的,电网企业
主辅分离、主“多”分离的改革滞后;电网输配分开及农电体制改革停滞不前;电价改革仍需要积极推进。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面对长期缺电瓶颈,在电力发展上却一直存再“重发轻供不管用”的问题。在电网建设上,则更加朝着远距离、超高压乃至特高压输电方向发展,电网结构特别是受端系统和广大农村电网规划建设十分滞后,城市配网和农网建设更是远远落后于主网建设,历史欠账甚多。
在管理体制上,追求直管、代管、控股,而缺乏真诚帮助、扶植农村电网的思想。对于大电网、大城市一旦发生停电,固然应该十分重视,紧急组织抢修保电,而对农村停电有时甚至十天半月没有及时修复的问题却长期忽略,并且这种事件并不鲜见。
事实上,国有大中型电力企业都应该要坚持公用事业性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利用垄断地位侵占国有资产,转移国企利润,更不能在垄断条件下“私有化”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而对待地方电力企业,则不能采取压制的办法,廉价购电、高价卖电、杀价收购小水电和地方电网、谋取小集刚利益的这些行为,需要被明令禁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各省(区)市陆续建立地方电力、能源、建设投资公司,形成地方办电的生力军。30年电力工业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打破独家办电、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历史。30年历史证明电厂可以大家办,尤其是厂网分开后,五大电力集团和众多地方投资企业合作兴办电厂互相参股、控股,按“公司法”组成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走向现代企业制度。拖后腿的电网问题
既然电厂可以大家办,电网为什么不能按股份制的办法大家来办呢?目前,电网发展严重滞后于电源发展,其原因是电网仍没有打破一家独办的局面。
厂网分开后,电源投资主体猛增,从2002年-2006年,电源年投资额从747亿元,增加到3122亿元,平均增长高达43%,而同期电网投资从1578亿元增加到2106亿元,年均增长仅8%。
目前,电网公司是一家拥有1.3万亿巨额国有资产的独资企业,名义上是所谓的“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但实质是传统的“集中、垂直、一体化”高度垄断的管理体制。从上到下,各级电网企业都没有进行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造,因此大小腐败案件不断产生,缺乏有效监督。
因此,需要按照发电厂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经验,按照国务院文件所确定的改革方针和步骤对国家电网公司、区域电网公司、各省(区)市电力公司和县级供电企业逐级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
对电力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是中央和国务院的既定方针,多元投资主体集资、合资、互相控股、参股办电、客观上需要按照公司法组成股份制公司。而对电网公司来说,为了扭转电网发展滞后局面,势必也要实行多元化投资主体集资、合资、互相控股、参股办网,坚持“一家办网,一家管网”,已经走进死胡同,电网滞后局面永远摆脱不了的。
因此,对国家电网公司、区域电网公司到各省(区)市电力公司、县一级电力公司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是一项必须进行的改革措施。
30年改革特别是厂网分开的改革,证明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运行特性可以得到完美的结合。担心改革是否会把电力系统搞乱,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疑虑可以完全打消。全世界多数国家的发、输、配、售电力企业,有众多投资主体主要是私营企业组成,他们都是分开管理经营的。